城市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2 21:59: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城市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市文化分析
一、城市文化战略——直辖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
第一,城市文化战略是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基础。在城市战略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发展中的城市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如经济问题、管理问题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城市管理者仅靠物质和行政手段是不够的。城市的发展还需要文化战略的有效运用,为城市注入一种动力、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因为一种优良的文化一旦确立,它就会逐渐成为城市的优良品格,成为实现城市长期发展战略的保证。因此,城市文化战略必然是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基础。<1>
第二,城市文化战略是形成良好城市文化的保证。城市文化是随城市的产生而产生的,但这种城市里的文化仅仅是城市中的居民在长期的生活中自发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还不是现代城市管理与经营意义上的城市文化,它只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产品,是一种风气。而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文化是一种在原有城市文化现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着眼于城市文化结构发展目标的完整体系。一个城市要想建立自己的城市文化,首先必须明确自身文化意义上的发展目标,也就是城市文化战略。
二、定位直辖城市文化——直辖城市文化战略的前提
城市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没有文化定位的城市显然是没有意识和盲目发展的城市。因此,对于搞好城市文化战略来说定位城市文化是其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
关于如何进行城市文化定位,我们认为最关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城市公共文化论文
一、我国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现状
随着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力度,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已经初步的表现出繁荣的景象,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各种各样管理难题的显现,我国自80年代起进入改革开放的历程,但对文化体制的改革明显落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2]。目前在文化设施规划建设中,还采用统一的规范,使用刚性的定额、指标,忽略了文化设施与各地民俗民风、经济差异、群众文化需求差异的关系。
二、我国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问题
1.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紧缺
公共财政投入是公共文化设施发展的坚实基础。目前许多城市里的社区和街道所能得到的用于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少之甚少。他们所得的资金无法达到他们对文化的需求,所以导致文化设施建设受到阻碍。城市里的那些文化设施也都是政府出资金的,但是政府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也是有限制的。总的来说,被安排用于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无法满足公民的需求,所以最终造成了整个文化设施管理的失败。
2.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不能够被充分的利用
城市文化中的地铁文化研究
本文作者:冯明兵工作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地铁文化的本质就是一种城市文化,这就确立了地铁与城市的依存关系。地铁正在将过去远离都市的一些地方变成城市,这一变化的结果必然会带来人口、资源的重新聚集、调配和迁移,进而又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社会活动、文化思想的巨大改变,这即形成了新的城市文化。从这个意义来说,地铁不可能改变其公共服务属性而脱离城市孤立存在。然而换一种角度来看,地铁所代表的人类智慧和科技文明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使城市变得更加宜居、丰富和美好。这是由地铁所创造的新的城市文明。其中,地铁文化对城市文化的价值体现为:(1)既是城市文化的物化形态,也是城市文化精神形态的存在方式。只要搭上地铁,就能看到最真实的巴黎!
这是《巴黎地铁杂货旅行》一书封面上的醒目标题。书中由地铁线路串起的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巴黎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学会了关照城市的另一种方式———地铁文化。显然,地铁文化之于城市,不仅是它所代表的现代交通文明,还在于它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承载一个城市文化的绝佳舞台。文化是一座城市最具活力和魅力的品质所在,它折射出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城市精神、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等诸多特质,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建筑形态、行为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等,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地铁文化。地铁拥有大量的人气聚集,既封闭又具流动性,这些都为城市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浓缩了都市生活的缤纷色彩,承载着快乐和忧伤,也交织着梦想与希望”[1]。也因如此,世界各国优秀的城市地铁都将这一人类巨大的公共资源倍加珍惜并施以利用,通过在地铁中溶入浓郁特色的城市文化,使地铁成为展示和传播自身城市文明的窗口。如世界最早的伦敦地铁,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各种不同年代建筑风格的车站,从早期的砖石拱形结构,到后期的纯钢铁结构,再到现代的钢化玻璃站台等。这些车站记录着100多年的地铁建设历史,展现出一个城市建设的沧桑变化。而地铁车厢里超过半数以上的乘客读书或看报,那份闲适与从容,也成为诠释伦敦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又如巴黎地铁,俨然成为艺人们的流动舞台,随处可见手持手风琴或吉他,或携带音响的艺人,让人们时刻感受到这座“浪漫之都”浓郁的艺术气息。由此可见,地铁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反映着人们对地铁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其既是城市文化的物化形态,也是城市文化精神形态的存在方式。(2)既是城市文化的创新形式,也是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创新手段。尽管地铁诞生至今已有100多年,然而对于许多地区和城市而言,依然是城市现代化的一种新生事物。作为城市发展的产物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地铁为城市开创了新的文明:地铁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环境,提升了城市的生活品质,塑造了新的城市形象。它为城市带来了快捷便利的交通文化,立体交通体系的时空文化,通畅文化,发达社会的象征文化等[8]。
因而可以说,地铁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一个城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城市文化,但总体而言,都是继承前一种文化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地铁文化显然也是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相对于城市文化,地铁文化的形成、完善与发展要快速得多。地铁文化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小,人为影响较大,可塑性较强,这些都为地铁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为此,利用地铁文化推动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已成为许多城市重要的创新手段。如西安地铁2号线北大街站,名为《百变》的文化墙将深浮雕的现代女性形象与浅浮雕的华丽唐装并置重叠,强烈的材质对比和时空交错感将“文化穿越”做到了极致,为西安这座古都增添了现代活力。又如,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成熟,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智慧型”轨道交通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上海、北京等城市正积极响应“智慧型”交通系统的建设。这一成果势必更大地惠及城市生态,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人文关怀。因此,由地铁文化推动的城市文化创新,不仅可以重新认识和发现城市文化的魅力,还在地铁文化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中给城市带来新的文化创造,促进城市的文明进步。(3)既能成为城市文化的标志,也可创造出城市文化的新范式。城市文化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不同的城市在长期的发展中会形成与众不同的城市文化。正是这些千姿百态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丰富的世界。受不同城市文化的影响,地铁文化也会呈现出独特的样式和面貌,带有各自城市文化的独特印记。如台北地铁最“人情味”,上海地铁最“国际”,成都地铁最“休闲”,广州地铁最“民主”,南京地铁最“人文”,等等。这些地铁文化或已成为各自城市文化的一个标志,如果再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打造,或许能为各自城市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范式。例如,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兴建的莫斯科地铁,造就了极富特色的车站建筑、装饰以及浓厚的艺术氛围。这些造型各异的建筑,美妙绝伦的壁画、浮雕、雕刻、灯饰等,均出自前苏联时期最杰出的建筑大师和艺术家之手,由于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近乎苛刻的要求,使得地铁具有了永恒的、超越时空与国界的魅力”[9],使莫斯科地铁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铁”,“地下的艺术宫殿”。可以说,令人惊叹的地铁艺术无疑代表了莫斯科的一种文化范式。然而,对我国大多数城市地铁来说,成为一种文化范式还需付出不懈的努力。托马斯•库恩认为,“范式”代表一种理论体系,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也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9]。由此可见,要想成为一种文化范式,地铁文化应形成一套系统性、整体性和科学性的理论体系,其核心的价值理念要获得公众的普遍认同,要有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以南京地铁为例:南京是一个拥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都城,十朝古都的历史与文化无疑是这座城市最大的骄傲。2005年地铁建成之初,南京地铁1号线便专门辟出10面文化墙,用以展示南京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这一国内创举得到了广大市民和“十运会”嘉宾的赞誉。2006年,南京地铁又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建设“人文地铁”的品牌战略,提炼形成了地铁文化的核心———“驰载人文、身心直达”的价值理念。经过几年的建设,南京“人文地铁”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它透过地铁环境、行为、制度和理念等各个层面反映出来。如开行“人文号”、“诗歌号”、“低碳号”、“青奥会志愿者号”列车,创建“糖果车站”、“和谐车站”等品牌车站,打造“昆曲进地铁”、“音乐楼梯”等品牌文化活动等,使南京“人文地铁”真正成为南京乃至江苏的一张文化名片。
如果将交错密布的地铁网络比作城市的“血管”,地铁所承载的正是一座城市的骄傲———文化,也只有文化才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活力所在。如何把握好地铁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如何进行地铁文化的创新,如何推动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等等,这些问题的真正解决还需地铁建设者、管理者和参与者的不断实践和探索。希望对地铁文化概念及其文化价值的探讨,能引起人们对地铁文化中深层次结构、要素的更多思考,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建设高品质的城市地铁,进而建设更宜居和美好的城市贡献一份力量。
城市文化在城市设施设计中使用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也越来越迅速。有着5000余年历史的中国文化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城市化,在艺术设计中,公共艺术设计可以将城市的历史与城市的文化以艺术设计的手法完美地结合起来,这也一定会成为城市文化与艺术设计的双向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文化城市文化公共设计艺术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崛起,东方古老的文化已越来越多地与更多西方的文化相融合,中国式的城镇也渐渐被西方的城市所影响。着眼于现代,摩天大楼、立交桥、玻璃幕墙作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被竞相复制,传统建筑文化也仅仅只象征性地被简化成建筑的拼贴符号,作为城市和建筑灵魂的城市个性在大拆大建的灰尘中被淹没。越来越多的城市已逐渐克隆性地发展,没有性格、没有特色,更令人担忧的是,城市的文化将在历史发展中渐渐被摒弃。作为城市灵魂的城市个性有逐渐衰落和消失的危险。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趋同的形势下,如何保护、发展和创新城市个性显得尤为重要。
公共艺术设计以其宽广的设计形式和艺术载体,可以在城市的发展中为保护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正所谓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
一、城市文化
文化体现的是城市的记忆。不论城市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老城区的历史街道、文物古迹、老居民区,亦或是这城市传统的技能、习俗,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形式都是这座城市的古老记忆。而这些也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价值。因此,历史脉络和文化脉络作为城市的独有标签应该被世人所重视。
城市文化下城市设计策略
近年来,城市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光要提高物质基础,文化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城市软实力的体现就是指的城市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如果要体现出这个城市的特点,那么就要在设计中将城市文化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既要表现出其历史传承性,又要有一定的创新,杜绝雷同。而城市文化的表现目前来说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这就需要城市设计工作人员在建设城市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城市文化,从而推动城市化进程朝着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
1城市文化所具备的特征
1.1特殊性。因为城市分布的地域性不同,所以其城市文化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城市文化的特殊性,而地域性也是城市文化构成的基本要素。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自然条件造就了城市文化丰富多彩,从而使城市文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通常来说,城市文化不但体现出当地居民生活习俗以及价值观的传承性和差异性,而且还体现出这个城市文化自然景观的地域特征。1.2城市文化具有包容性。因为城市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能够包容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元素,因此使城市富有活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我们可以在各种文化中优先选择代表城市独特性的元素,进一步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承。另外,城市文化不但具备较强的保护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侵略行动,从而促使了城市文化多种多样,并且较为自由,使人们慢慢的认同和接纳这种文化形式。1.3传承性。城市文化是以一种文化形式所存在的,它具有一定的传承性,所以它不是凭空而来,当然也不会无故消失,它在独特性及兼容性的保障下有着各种各样的传承性特点。在城市文化开始产生的时候,就在与城市环境以及城市活动的各种融合中出现了多样性的强烈特征,而在这种多样性的背后,在城市文化景观的保留以及创新中,城市文化的传承性有着更加浓厚的色彩。
2探讨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的内在关系
城市文化是我们城市宝贵的社会资源,是建立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它代表着一个城市发展的进程和文明程度。城市规划作为人类干预城市发展的工具之一,无时无刻不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那么,在城市设计中,必须依靠城市文化为基础,否则,没有城市文化做支撑的城市设计是没有灵魂的。城市文化与城市设计又是相辅相成的,城市设计又会影响着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城市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依靠科学的城市设计,通过城市建设诠释出城市基调、城市的文化、城市肌理、城市精神。城市文化的存在方式是隐性连续的,其呈现方式则是通过文化符号,城市文化能够将城市的辨识度显现出来,它服务于城市的外在体现。而城市设计则是规划城市的一种手段,通过设计来增强城市的发展和运行。城市文化和城市设计具有相似的目的,它们能够从城市的不同方面来促进城市不断发展。城市设计必须在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使其设计的内容符合时下城市的发展需求,而城市文化必须在城市设计上得以呈现,让人们感受到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所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互相感染、互相融合的内在联系。
3城市文化视域下的城市设计要点
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研讨论文
一、城市形象的文化意义
几年前,许多城市先后展出了一种名为《大地走红》的环境艺术,就是用几万把红伞把公园装饰起来,形成一种供人欣赏的景观。但很快这一艺术就产生了一种事先谁也没有料到的效应:它在每个城市的展出几乎都变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公共话题。话题就集中在市民们观赏这些露天展放的红伞时的行为方面。在许多城市里,这种展出的后果可以说成是“惨不忍睹”:几万把红伞被前来参观的市民们偷的偷、抢的抢、糟蹋的糟蹋,最后一片狼藉。而在有的城市里展出的情况却出奇地好,参观的市民秩序井然,红伞无一丢失,也几乎无人为的损坏。这种反差的出现可能有几分偶然,但对于传媒来说就不是这么简单了。这件事被与此事有关的城市当地传媒视为一件表现本地市民素质的大事尽力渲染,在一些城市的市民当中的确引起了一些震动。这件事因此而成为影响一个城市声誉的事件,有的城市为本市市民的良好表现而自豪,有的城市则感到有几分尴尬,似乎自己出了丑。总而言之,这个事件使许多城市注意到了一个东西,就是城市的形象问题。
现代文化的发展从总的趋势来讲就是都市化,人们的生存乃至全部生活方式都以都市为中心辐凑、汇聚了起来。在这个辐凑、汇聚的过程中,都市不仅在物质上、空间上发展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而且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都市文化对居住在都市中的市民形成了一股凝聚力。当一个城市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把居民凝聚成一个文化上的统一体时,便构成了一个城市本身的形象。
城市形象不是当代文化特有的现象,历史上每一个伟大的城市可以说都有自己鲜明的形象:伯里克利的雅典[1]以辉煌的卫城建筑、民主的公众生活、完美的悲剧艺术以及伟大的苏格拉底构筑起了这个城市彪炳千古的形象;奥古斯都的罗马则是以宏大的竞技场和水道、高贵而又残忍的罗马公民、所向无敌的帝国军人构成了不可一世的罗马形象;维多利亚的伦敦形象是雾气沉沉的天空、泥泞的街道、一本正经的商人和衣冠楚楚的绅士;“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是盛唐时代的长安形象;“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北宋盛期的杭州;而“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则是曾为十朝故都的南京……城市形象显示着城市的个性,也成为凝聚市民精神的力量。古雅典黄金时代的执政伯里克利在追悼阵亡将士时所作的一篇演讲就是一个鼓吹城市精神的例子: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当我们的工作完毕的时候,我们可以享受各种娱乐,以提高我们的精神。整个一年之中,有各种定期赛会和祭祀;在我们的家庭中,我们有华丽而风雅的设备,每天怡娱心目,使我们忘记了我们的忧虑。我们的城邦这样伟大,它使全世界各地一切好的东西都充分地带给我们……
……这就是这些人为它慷慨而战、慷慨而死的一个城邦,因为他们只要想到丧失了这个城邦,就不寒而栗。很自然地,我们生于他们之后的人,每个人都应当忍受一切痛苦,为它服务。[2]
浅谈历史文化城市形象
一、历史文化城市形象的定位
城市形象,就是城市给人的印象和感受,是城市给人的最感性认识,包括视觉、听觉、心理等方面,自从人类建立了城市便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随着城市的产生而产生,现代城市形象系统不仅包括有了城市景观、城市生态等物质要素,还包含有城市文化、居民素质、政府效率和廉政形象、管理制度、服务质量、社会安全感以及城市的开拓创新氛围等众多无形要素。除了城市的外在形象,例如建筑、景观、环境外,还应包括体现城市内在形象的行为形象和精神形象。城市形象是城市外观和内在气质的结合,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准的有机统一体。对一个城市来说,美好的城市形象不仅要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城市外表,还应有方便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有健全的城市功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城市是社会文明的集中体现,历史城市以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保持和发展城市的文化底蕴,不仅是属于历史的、地域的、民间的、文化的自我救赎,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面对的严肃课题和重大挑战。对于那些遗留下来和正在消亡的历史文化城市而言,承载着的不仅仅是人类居住区域这一功能,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象征。历史文化城市形象,浓缩并凝聚了城市深厚的文化积淀,突出体现所在国家、地域和民族的个性与特色,是地域特色文化的代表。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世界各国、各地区越来越关注历史文化性城市形象的保护、延续和发扬,从各个不同方面加强历史文化城市形象,将建立良好的历史文化城市形象,上升到了树立和打造城市品牌的首要位置。
二、历史文化城市形象的重要性
(一)历史文化是城市形象的灵魂
在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城市形象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城市的外在形象是由建筑、街道等公共设施构成的,是城市的直观视觉识别系统;内在形象则包括历史文化、精神面貌、经济活力、文明程度、风土人情、治安状况等因素,这是城市的感性行为识别系统。城市形象,应该是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的完美结合。历史文化是城市内在形象的决定性因素,而城市的外在形象则是物化了的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母体和来源。因此,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规划建设城市时,必须要注重历史文化,把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历史文化用建筑语言符号表现出来,既充实了城市的内在形象,又丰富了城市的外在形象,从而也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没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即使马路建得再宽,楼房建得再高,也只是一个钢筋水泥空壳,不可能有吸引人的地方。哈尔滨作为北方城市,历史文化城市形象表达的是一种粗犷、大气、豁达、朴实的城市风格。这种城市个性与特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历史文化的特质。因此,在打造和宣传城市形象时,应该深入研究和全民把握本地传统历史文化的精髓,充分挖掘、整合历史人文资源,并经过反复提炼,把它有机地、系统地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之中,这样才会形成一种惟我独有的个性化历史文化城市形象。
(二)历史文化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
城市建筑文化特色分析
摘要: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建筑文化,建筑文化作为其中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总和,彰显了一个城市的形象和特色,建筑文化特色保持和发展是城市源源不断进步的动力。哈尔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筑文化特色作为哈尔滨城市特色的重要构成部分,属于哈尔滨的一张特有的名片。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保护和传承受到当前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文章围绕着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特色进行全面研究,联系社会史背景,提出在当前城市综合竞争力愈发加剧的情况下,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再根据困境背后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来促进哈尔滨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社会史视域;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特色;彰显
一、引言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有着“天鹅颈下的珍珠”“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等美誉,围绕着哈尔滨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发展情况,能发现哈尔滨的这些美誉,与当地的城市建筑有密切的关系。哈尔滨有着中国并不多见的城市建筑景观和建筑风格,它极具欧洲特色,大部分的建筑物都是中西结合的,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风格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围绕着哈尔滨的城市建筑文化特色进行考察,能帮助人们对哈尔滨这座城市有更加深度的了解和认知。另外在当前经济发展大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哈尔滨和国内其他城市一样,面临着建筑文化特色遭到破坏甚至是消退的危机,为了传承和发展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文章对此展开研究,让城市建筑文化特色成为一个城市的历史名片和招牌,发扬城市的特有精神。
二、哈尔滨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
结合实际情况,要想通过社会史研究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特色,那就要对哈尔滨城市初始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围绕着哈尔滨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建筑之间的联系,能发现中东铁路的修筑是哈尔滨城市化建设的开端。所以围绕着哈尔滨城市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中东铁路修筑前哈尔滨的社会情况和中东铁路修筑后哈尔滨的社会情况。
妈祖文化城市公共艺术研究
摘要:妈祖是海上和平女神,莆田是妈祖的故乡,关注莆田城市公共艺术政策建设,有利于培育市民的创新动力。以妈祖文化艺术为导向的莆田城市设计,既可承载城市历史的主要文脉,又可凝聚市民集体的珍贵记忆,还能彰显特定场所的精神理念,更能为莆田创造永续的文化遗产和社会价值。莆田城市公共艺术要展现妈祖“仁爱”的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需要政府、艺术家和民众的共同参与。
关键词:妈祖文化;城市公共艺术;莆田;历史文脉;人文精神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从规模向质量的转型期,经济发展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氛围将成为评价城市的另一重要标准。“基于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以文化艺术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不但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需求,而且必将对未来的城市发展和格局建立起到关键性作用。”[1]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建设为公共艺术的介入提供了极大空间,但精品率不高。“最早公共艺术的提出,它的针对性很明确,是以提升城市美誉度为目的的城市公共艺术。”[2]170城市公共艺术是由多学科、多层次人员共同参与提出的城市空间美学建设方案,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民众,在公共文化建构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使公共艺术成为急速发展的中国城市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中国的“一带一路”开辟了与世界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妈祖是海上丝绸之路和平文化的使者,妈祖信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支柱。莆田是妈祖的故乡,加强莆田城市公共艺术政策建设,不仅能有效助力于莆田的未来发展,还能对其他信仰妈祖的城市产生示范性效应和较大的社会价值。
一、莆田城市公共艺术概况
(一)莆田城市历史文化。莆田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莆田地处福建沿海中部,陆域面积43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00平方公里,北依省会福州,南接特区厦门,邻近泉州,与台湾隔海相望。莆田因港而生,因海而兴,自南朝置县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莆田的文化教育较为发达,历史上科甲鼎盛,重教兴学风气浓厚。“闽中莆田享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誉。”[3]“唐代杰出的文学家黄滔,曹洞宗的创始人之一本寂(俗名黄崇精);宋代以布衣之身独立编纂长达200卷的巨著《通志》的大史学家郑樵,北宋名臣、文学家、大书法家、写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专著《荔枝谱》、主持建造著名的泉州洛阳桥的蔡襄;南宋豪放派诗人、江湖诗派的泰斗刘克庄;被历朝敕封为天后、誉为‘和平女神’的林默(妈祖),理学家林光朝,‘三一教’的创始者林兆恩,南宋抗元英雄陈文龙,明末抗清名臣朱继祚等等。历代莆田人著作总共3000多部,其中被《四库全书》收入的有40部,存目60部。”[4]另外,莆田在体育、戏剧、绘画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莆田画坛,明代先后涌现出李在、吴彬、曾鲸、宋珏等四位开宗立派的大画家,近代国画大家李霞、李耕和黄曦古典人物画享誉海内外。(二)莆田城市公共艺术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虽然生发了新的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但把设置在公共空间的艺术品等同于公共艺术,无疑是弱化或忽视了公共艺术应有的培育社会公共精神的美育职能。目前,城市公共艺术出现良莠不齐的多元化倾向,莆田城市建设也不例外。首先,莆田城市公共艺术品以往多以雕塑和壁画为主,其创作与管理建设虽取得了一些成效,却也存在问题,如缺少针对民众信仰特质的公共艺术整体规划(包括公共艺术计划和设施),较全国其他城市的公共艺术发展相对滞后;莆田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对前期资金投入与方案确立的考量和实施后的监管难免有所失衡,甚至出现一些推倒重来的建设方案,造成了巨大浪费。其次,莆田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开发商的资金投入、政府固定的财政拨款和项目的专项拨款。但由于审美的局限、监管体系的不健全以及过度商业化的开发,部分公共艺术建设为了迎合短期内的城市活动,出现了浓郁的商业气息和质量较低的现象,没有统筹安排树立系统且可识别的城市形象,既与城市文化精神风貌不相协调,也难以与社会大众产生广泛而贴切的心理效应。因此,莆田城市公共艺术不仅要注重视觉审美的物质层面,还应注重建构与地域文化密切交融的精神层面。在项目决策中,能否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并反映民众的意志,是公共艺术在地性所应有的人文关怀。
二、莆田城市公共艺术的政策思考
小议当代城市文化广场设计原则探索
摘要以南阳市卧龙文化广场景观设计为例,通过对广场的地方特色、文化主题和环境生态效益的提升几个方面的论述,分析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原则。以便在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中能灵活运用这些原则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对非物质性地域文化的关注,优化城市空间,进而综合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品质,突显城市特色。
关键词现代;文化广场;设计原则
对于一个生活在卧龙岗下的南阳人来说,对卧龙文化广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它是武侯祠的入口空间,位于城市东西主干道卧龙路的西段。该道自武侯祠向西通向湖北老河口,向东则深入城市腹地。卧龙文化广场的建筑环境复杂,空间秩序紊乱。周边有烈士陵园、工厂及民宅等10余栋房屋;西部为卧龙岗岗头;北部为武侯祠。东南部的近代建筑又与历史文化环境格格不如,这些建筑与武侯祠的空间轴线毫无联系。另外,卧龙岗是诸葛亮躬耕之地,经大尺度的卧龙路的切削,岗地风貌破坏严重。
设计师以纷争了1000多年的“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说”和“襄阳说”入手,将三国历史地图作为主控广场的要素,在设计中十分注重对文化内涵的塑造,广场的铺地图案采用三国历史地图,使人们平心静气地散步于广场之时能体味历史与文化的空间!并巧妙应用了河流、东海、百子同春、城市地名等文化主题,该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巧妙至极。因此,在南阳文化广场设计中要巧妙运用这些设计原素,使得设计方案大放异彩,脱颖而出。
一、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
(一)、城市文化广场设计应该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