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2 20:55: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城市设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市设计

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

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十九世纪英国的霍华德曾经提出过田园城市的理论,应该说这个理论是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而这个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则是以园林绿化为有机联系的城市构造原则。这个理论对以后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论和实务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精神实质表现的是一种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园林城市的概念说到底是一种城市形态标准,这种形态应该说反映了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园林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形态,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其概念:园林城市就是以一定量的绿化作为基本的有机纽带,艺术化地组织和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使城市形体环境有最佳的美学和生态学效果。

城市设计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立的。当城市规划学从空间地域规划发展到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综合性规划学科后,就出现了一方面建筑作力于微观自我表现,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忙于跨学科宏观扩展的局面。两极化的倾向忽视了人的情感,割裂丁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冷淡了城市视觉环境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盲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建立了非常重要的学科。城市设计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与其他边缘学科一样,其概念有多种解释,但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城市设计就是以城市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整体效应为原则,以建立城市良好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为目的,融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的中观设计。城市规划出于理性,城市设计则侧重于感性;建筑设计是对个体的操作,城市设计是对群体的组织。

由此看出,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都是针对城市形态进行的描述和操作,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二、构造园林城市是城市设计应该追求的根本目标

园林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园林城市这个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最高级形态。之所以这样理解,主要有三条理由:

第一,从城市发展的趋势看,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努力摆脱自然完全束缚的结果。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历程。自然因素很多,但是根本的可以营造的因素主要是园林绿化,并以此来艺术化地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所以园林城市是人们的理想目标。城市设计就是力图使城市这个人工环境更多地引入人们对自然的追求,从而“建立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

查看全文

海绵城市设计实践思考

【摘要】对广州地区实施海绵城市相关政策进行了调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实际工程案例进行研究,提出了在项目中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思考及设计方案,为海绵城市的应用积累宝贵经验。

【关键词】海绵城市;给排水;雨水管理

1海绵城市应用背景

目前,我国正在面对各种各样的水危机:水资源短缺、洪涝、水质较差、地下水位下降等,并且问题非常严重。这些问题不是一个部门或者一个方法即可解决的,而是需要更加全面的解决方法,海绵城市应运而生。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加以利用。为应对日益扩大的城市规模,解决日益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内涝,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改变传统城市建设模式,近几年,海绵城市理念被政府大力推行。

2应用案例

2.1项目概况。某科技园区项目,总用地面积约55415m2,主要功能为企业办公。该场地北高南低,场地均高于周边市政道路,不易产生内涝风险。2.2设计分析。海绵城市开发前,本项目为荒地,地面主要以泥土为主,地势较为平坦,整体呈南高北低的趋势,沿市政道路方向高程逐渐降低。2.3设计原则。2.3.1利用现有地块排水能力,保护原有自然排水路径。根据园区原有的水文环境等条件,对园区空间和平面进行重新划分(见图1),通过保护性的设计并利用海绵措施,使每个分区内的排水可以自行消化,雨水能够自然吸收,尽量不增加排水管道的压力。该项目根据地形、地块面积、排水管分布等情况,将整个地块划分7个子系统,使雨水在每个子系统内可以自行消化,并通过图2所示的雨水径流排放路线,实现雨污分流,尽量不给排水管增加压力。2.3.2利用LID(生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提升景观生态效果。海绵城市的设计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建筑、景观设计、给排水等不同专业领域相结合,通过设计与园区空间要素相结合,与自然雨水相协调的过程。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对雨水径流管理过程实现景观化,附加美学功能价值,展现区域人文特征,呈现良好的景观效果[1]。本项目开发强度高,地下室区域范围大,标高复杂,根据生态设施优先;源头、小型、分散的设施优先;低成本,已维护的设施优先的原则,结合经济、景观、休闲、娱乐等方面综合考虑,采用的LID措施主要包括:生态草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具体的配置原则是区域内的活动草坪优先设置为下沉式绿地,非功能性屋顶优先设置为绿色屋顶,在道路机动车道及广场采用透水铺装,机动车道旁设置生态草沟。透水铺装可以使雨水迅速渗入地表,减少排入雨水管网的雨水量。雨水管网,调蓄模块等设施发挥源头蓄存作用,部分雨水在这些设施中滞留,避免全部雨水涌入管网造成排水不畅,同时,雨水还能在这些设施中得到净化。植草沟等设施发挥转输作用,增加了雨水排放通道,避免将雨水引入道路。本项目的亮点是该地块具有一个6m的地形高差,不仅可以将其处理为一个具有景观效果台阶,还可以配合LID措施使其成为一个天然的植草沟及布置较多透水铺装,增加该地块的渗水以及排水功能(见图3)。2.3.3雨水资源化利用及后期数据收集。传统的雨水是直接排放,无形中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而海绵城市园区通过一系列生态措施的吸、渗、滤、蓄等过程,配合园区内的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作为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去循环使用,可以缓解园区内一些绿化或景观用水的需求,节约水资源,形成良好的水文循环[2]。配合后期监测方案,可以支持对该项目建设的过程监控,考核评估和综合管理,支持项目年径流总理控制力的定量化分析及评估,为后期相关工程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本项目使用雨水收集系统将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处理用于景观用水及园区绿化灌溉,选择在大楼布设1台雨量计,采集降雨量的变化过程曲线,在地块东南角排水口总管处安装1台在线流量计、1台液位计和1台浊度计,监测水质、水量、水位变化曲线进行调蓄情况分析,设置监测井取水样监测,为广州市同类型建筑提供参考。选择在中央的雨水花园内安装1台浊度计,监测污染控制情况。获取至少3场次典型降雨(小雨、中雨、大雨)的水质、水量、水位变化过程线数据,用于径流总量控制率及污染控制率的达标分析。

查看全文

城市设计对公园设计的影响

一、运用城市设计方法解析公园规划设计

1城市设计要素运用

在这里必须提到城市设计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凯文·林奇(K.VLynch)的城市五要素。1960年,林奇探索出通过城市意向图来分析居民对城市特色环境的认识。这5个要素分别为路径(Path),区域(District),标志(Landmark),节点(Node),边界(Edge)。路径:导向性很强的线形要素,人们通常顺其移动,以公园为例,如道路,广场,管网线,其他要素常围绕路径展开。区域(District):共同使用人群所形成的一种“领域”空间,相似的要素耦合所形成的面状要素。强调人在其空间内部的体验感。比如公园中各个功能分区,如安静休息区,体育运动区,儿童活动区等,每个区域有相同的主题,有着极强的领域感。标志:城市中明确而醒目的点状要素,大小不一,是人们在外部空间体验的参照物,但不能进入。如纪念性塔,标志构筑物,庭院树等,具有极强的引导性与控制力。节点:城市中的战略要点,如道路交叉口、方向变换处、抑或城市结构的转折点、广场,也可大至城市中一个区域的中心和缩影,它使人有进入和离开的感觉。例如活动广场,休憩草地,观赏树群,是公园规划的布局点。边界:一般以过渡或终点界面为主,可视为空间的围合界面,且不作为道路使用的线性要素。“边”常作为两块区域的分界线,如水域、林缘线、建筑外轮廓、山体所构成。

2城市设计三大理论框架

1)图底关系。图底关系理论,是将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理论应用于城市设计领域,是研究城市的虚体空间与实体体量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知觉的选择性是该理论的基础。

2)关联耦合分析。“关联耦合法”强调关联要素的系统性和系统的完整性与层次性,这有助于对城市设计的整体把握,使相应结论和策略在这种条件下达到最优,从而为城市提供最适合的设计。以这种思维分析现代公园时可分为三大结构:

查看全文

浅谈生态城市设计

一、什么是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不仅仅是指城市的生态环境优美、利于人居,也包括一个城市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幸福。生态城市在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结合点,以人民生活品质追求为发展动力,实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

二、生态城市设计的方法

生态城市的设计经过人们不断的寻求经验积累教训,已经总结出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设计生态城市虽然要考虑一个城市的方方面面,看似庞杂无序,实则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开展建设,相信会有一个不错的结果。

1.城市景观设计

首先,建设城市绿地。城市绿地对调节城市生态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设计生态城市必须要注重保留足够的生态绿地,利用各种绿化技术手段尽可能的恢复已被破坏的环境景观,维持现有的生态水平。城市绿地规划要合理布局,在与经济发展战略全局不冲突的前提下,达到较高的覆盖率,做到城市中心与郊区的相互融合与补充,提高生物多样性,形成较完备的城市生态系统,并保证其顺利的运行。其次,尊重城市当地环境规律。中国地域广袤,各个城市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天气气候、山水景观等都有很大的差异。设计生态城市不能也不应该局限于一种或几种方式,也不应只盲目模仿已有的成功案例,而要打开思维的枷锁,借鉴各方面的成功经验,勇于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走出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新路子。比如我国北方的一些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阳光和风能,那么就可以在设计生态城市的时候加以利用,建设风车发电,太阳能清洁能源等,借鉴荷兰的城市模式,形成中国特色的风车花园城市,形成城市独立的生态魅力。最后,把握全局,形成复合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一个城市中,城市景观要自成一个系统,可以独立运行,拥有较完整的生态运转体系。城市与城市之间也不是完全独立隔绝的,它们之间也应该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以完成局域间的互补互利,发展城市功能群体模块的建设与沟通。

查看全文

试论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设计

旧城改造

【摘要】针对国内一些城市大拆大改、“千城一面”的状况,文章强调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设计应以旧城规划调整后的功能为依托,在调整用地结构的全过程中塑造城市空间体型环境。特别在旧城改造的实践中,要拓宽对城市设计的认识:城市设计的含义有两个层次,一是塑造优美的城市环境,二是有利于经济发展;城市设计的内容虽有“工程设计型”和“政策过程型”之别,但均要保证物质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的前提和依据,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充实,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是主次、从属的关系。对于城市设计众多的构成要素,更重要的是寻求和构造要素之间的关联框架,用以支撑要素的共同组合和存在,其中特别需要关注涉及土地使用的相关问题。在城市设计的实际操作中,要保持城市设计的连续性,发挥城市设计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建构城市整体空间景观,注重历史地段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旧城;旧城改造;城市设计

【正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旧城改造的速度、规模、尺度和再开发强度在历史上是无与伦比的,但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在众多的旧城改造中,由于缺乏精心的整体设计,大拆大改,出现“千城一面”的倾向,致使城市失去原来的特色。可喜的是,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都提出了城市形象的塑造问题,并且引入城市设计理念,重视旧城环境的建设,以提高城市文化品味上的传统功能。基于这一时代背景,本文试就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设计作一探讨。

一、旧城改造的城市设计要以旧城功能为依托

旧城之所以要改造,并非仅仅是房屋破旧,而是有内在的城市发展综合需要。一般来说,现在的旧城即为原来的整个城市,原有的居住、商业、行政、工业等各种城市功能都集中在旧城内。过去在经济水平和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旧城作为城市中心区对于生活和工作仍相对方便;旧城作为城市有机体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核心,其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良好的社区邻里关系和深刻的人文因素也有十分巨大的吸引力。旧城的这种强“磁场”作用,对其本身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非常有益。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旧城除了原有物质设施的水平低下和自然老化外,更为严重的是旧城功能的过于集中和用地结构的不合理,使旧城人口膨胀、居住紧张、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越发难以解决,而且在工业离开市中心、居住向外疏散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旧城出现功能和结构的衰退问题,亟需进一步配置商业、服务业、金融业及必要的交通和市政设施,提升城市中心区的服务功能。同时自我国实行国有土地批租重大改革后,旧城的土地使用和功能配置要受级差地租的支配,也需要进行优化。因为城市中心区的地租高,只有利润较高的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才能承受。在住宅商品化条件下,广大中低收入的家庭难以购买昂贵的住房,只能购置非中心区域的较低价格的住宅。从工厂来说,单位用地所产生的工业利润也不可能支付市中心昂贵的地租,只能在地价较低、交通便利、靠近劳动力聚居、发展余地大的市区外围空间发展。我们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到,旧城改造是按照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合理调整旧城功能和用地结构的过程,也是按照土地级差地租优化配置旧城土地资源的必然。显然,改造旧城并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改造危旧房屋并不是改造旧城的着眼点,而是突破口,即通过旧城改造调整原来不尽合理的用地结构,增强旧城在整个城市的功能作用,实现旧城土地的最大价值。

查看全文

城市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介绍了城市设计的涵义、内容、特征以及原则与要求,分析了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区别与联系,对城市的具体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

1城市设计的涵义与内容

1.1城市设计的涵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城市设计(Urbandesign)下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设计。一般指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为近期开发地段的建设项目进行的详细规划和具体设计。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称为综合环境设计。”城市设计是介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它又不等同于具体的建筑设计,它的研究范畴仅局限于城市形体环境的层面。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城市景观和城市整体形象的艺术水平,创造和谐宜人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1.2城市设计的具体内容

查看全文

多维引导思想与城市设计的实践

摘要:在我国,由于法定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过于刚性,在控规实施过程中易出现城市景观不协调、公共空间碎片化等问题。以福建省龙海市月港分区西片区城市设计为例,主张规划管控思想应从“一维指标控制”向“多维立体引导”转变,在法定控规的框架下构建多维引导思想的城市设计,以完善规划的弹性引导,使城市设计成为控规与城市实际建设的连接纽带,提升法定控规的灵活性、合理性和可实施性。

关键词:城市设计;多维引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红绿虚线;弹性

在我国法定规划体系中,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指导城市实际开发建设的直接法定依据。《城乡规划法》中明确规定,在城市、镇规划区内通过划拨或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均需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提出规划条件。控规通过量化方式将总体规划的宏观定位与控制转换为对用地及空间的定量、定性指标,是控制与引导的统一。在长期城市建设实践过程中,仅依靠控规实现城市规划到建筑单体设计的流程虽然满足了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却忽视了对街区整体形象、公共开敞空间等的统一设计,导致开发商与建筑师更多考虑用地红线内的建筑与环境设计,城市整体空间缺乏组织,街道空间碎片化,街区各地块间常常高墙深院,既不能保证必要的城市支路与交通微循环系统,也不能构建连续顺畅的景观空间。在法定规划体系外引入城市设计作为城市整体空间与风貌的管控手段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2016年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在该《意见》中,明确了城市设计的重要性,指出:“城市设计是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鼓励开展城市设计工作,通过城市设计,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以此为背景,笔者结合传统控规的局限性,思考将“一维指标控制”向“多维立体引导”转变,即在传统侧重功能布局与约束指标的控规管控方式的基础框架中引入多维引导思想的城市设计,使城市设计构建为引导城市连续空间的精细规划。精细规划涉及的范畴和要解决问题的深度将远超既有的法定规划,是法定规划的有力补充,也是法定规划的坚实支撑,可成为法定规划与实际开发建设的连接纽带。

1多维引导思想的城市设计

1.1多维引导的定义

多维引导思想的城市设计指在不突破上位控规的前提下将各类城市设计管控要素进行整理,构建以管控强度为横坐标、管控类别为纵坐标的二维要素引导体系,并制定不同维度的城市设计分图则对各要素进行定性或定量引导,同时引入红绿虚线、建筑群体控制等体系完善引导系统,最后形成“一文一图”,即“一本文本”与“一张图则”的成果体系。有别于传统城市设计,多维引导思想下的城市设计更关注多种弹性要素体系的构建以及对上位控规的反馈。

查看全文

实施型城市设计思考

现代化城市的设计被公认起源于20年代,但是后来随着城市空间设计原理的发展,随后城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也逐渐融入到当地的区划法规中,城市设计的过程包括设计的控制等,逐渐被重视。设计的主旨并不是强调对于建筑的设计,而主要是对空间的设计,并经过不断的实践可以得知,实施型城市设计其中主要包含了具体的设计与实践,并且在设计的规划系统中,使城市设计具有一定的活跃性,并且设计的种类丰富多样。但是在进行实施型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因为缺乏具体的标准与操作规范,以此也造成城市设计的实践缺乏实施性与可操作性等问题,为此,文章中针对实施型城市的设计进行了思考。

1实施型城市设计要点

1.1城市设计具体种类

针对城市设计种类而言,主要可以将其分为控制引导型和工程实施型两种。其中,控制引导型的城市设计主要指还未经过确定的实施主体与内容,具体结合城市当中的空间区域或是特定的空间系统,在利用政策、准则以及标准等形式进行城市设计,并对设计活动进行控制与引导。而工程实施型的城市设计则主要指已经明确实施主体与内容,针对城市当中具体的空间范围或是空间系统,提出对于空间形态、景观塑造以及具体的空间布置等措施[1]。结合以上所述城市设计不同类型,控制引导型城市在设计时更加注重设计的研究,将确立目标、设计构架,明确城市中的具体格局及组织,确定城市中系统之间构建的联系,运用特色所遵循的准则。相反工程实施型城市的设计却更加注重设计中微观尺度的设计,其中不仅涵盖了较为基础的研究、结构及系统的建立,同时也需要将设计要求等与实际工程施工进行结合。以上便是城市设计中的不同种类,同时这也是进行城市设计落实的基础。

1.2城市设计和法定规划联系

针对城市设计的整体而言,我国在城市规划的法定体系中主要是横向分层综合性规划,然而进行城市设计主要是纵向系统参与其中。城市规划体系中重点是对城市设计手段及过程进行规划[2]。部分城市中对城市进行总体规划的同时,通常会采取总体城市设计的方式进行分析,当然也存在部分城市拥有确定的城市设计控制规划。然而不管具体的操作如何,其中确定的一点是,横向综合性的法定规划具有较为明确的区域范围与阶段的划分,而纵向系统性城市设计缺乏明确的层次与阶段划分,主要体现一以贯之的特征。

查看全文

生态地区城市设计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新时代的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公共服务不均衡等问题日趋突显。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城市双修”理念,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城市转变发展方式,有利于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双修;生态地区;城市设计

简单来说,“城市双修”即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一方面是用再生态的理念,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另一方面是用更新织补的理念,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在生态地区,应用“城市双修”理念创新城市设计的思路,有利于生态地区城市的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从“城市双修”理念与意义入手,对“城市双修”理念下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的原则与措施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生态地区城市设计提供参考。

1“城市双修”理念与意义

城市与生态是紧密联系的,“城市双修”理念中结合了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两大要点,在城市建设中提高了生态建设的力度与重要性。通过“城市双修”,进一步落实生态理念,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保护力度,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激发城市活力,形成生态城市的标志性名片,从而突出城市发展再生力。“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城市建设更符合当前现代化社会人们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多元化需求,为人民群众打造具有生态价值与宜居属性的城市,促进城市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2“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原则

查看全文

城市设计探析论文

摘要:介绍了城市设计的涵义、内容、特征以及原则与要求,分析了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区别与联系,对城市的具体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

1城市设计的涵义与内容

1.1城市设计的涵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城市设计(Urbandesign)下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设计。一般指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为近期开发地段的建设项目进行的详细规划和具体设计。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称为综合环境设计。”城市设计是介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它又不等同于具体的建筑设计,它的研究范畴仅局限于城市形体环境的层面。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城市景观和城市整体形象的艺术水平,创造和谐宜人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1.2城市设计的具体内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