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圈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2 20:27: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城市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市圈的行政规范透析
本文作者:陈冰工作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关于城市圈的行政立法及其效力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典型的问题。为什么对于行政法会有如此新的课题?原因在于:其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政府的作用非同小可。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对政府的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按照依法治市要求,致力于建立制度化运作模式,明确责、权、利,保障各种主体的权益,大力加强行政立法。其二,经济一体化趋势必然要求城市圈内各地方政府间相互配合与协调。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要求“圈内”建立政府间高效的协调对话沟通机制,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期达到行政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物质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在依法行政的大背景下,行政立法以及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对行政权力的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先定性作用。其三,行政法则不仅有全国性法律,还有众多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地方性法规、规章的适用更为广泛和直接,尤其是地方行政规章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区域内的行政立法以及立法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城市圈建设的进程和质量。
武汉城市圈中,除了武汉是全国特大级城市外,其他城市均为比较小的地市级城市。在武汉经济圈内,除了湖北省政府具有颁布地方规章的权限,其所颁布的规章具有在全湖北省范围内通行的法律效力外,只有武汉市具备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的权限,且只在武汉市行政区划范围内有效。其他8个城市既不是特区,也不是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均不具备行政规章的立法权,只具有一般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权。这种立法体制至少会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湖北省政府制定的规章适用于全省范围,当然也适用于武汉城市圈,但是,它并不具有针对性、特定性,对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和其他需求并不具有独特的作用。第二,武汉市虽然具有制定地方规章的权限,但是其效力范围仅局限于武汉市所辖的范围,并不能对其他8个城市产生效力,对城市圈内统一协调的行政权力的运作非常不利。第三,其他8个城市具备一般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权限,但是,这种权限更是有限,只能在各自所在地方生效,相互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相互冲突的情况在所难免,各地为了本地方的利益还可能设置各种门槛,更是加大了统一协调的难度。
(一)必要性由于城市圈的有限立法权和规范性文件适用范围的有限性,阻碍了城市圈的一体化进程,因此,构筑城市圈的立法体系(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体系)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目前,武汉城市圈在此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因为该城市圈还没有形成最佳的合作氛围,耦合度还不高,不仅不能有效体现协作互助,而且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竞争,从而浪费资源。因此就更需要通过加强圈内城市在行政立法领域的整体化,更节约、更高效地整合资源、利用资源。(二)可行性在现有的行政立法体制下,城市圈的组成城市可以根据需要组成一个联合机构,对事关城市圈发展大计的问题进行协商,在充分讨论、协商、论证的基础上,颁布在城市圈内有效实施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联合机构基本职责:一是制定适用于整个城市圈范围的行政规范;二是当出现对行政规范内容理解上的分歧时,做出行政解释;三是清理城市圈内各城市自己制定的、与城市圈行政规范不符的规定,对今后各城市的相关规定进行备案审查;四是当各城市之间涉及城市群事项的规定相互冲突、而此时又尚未制定统一的城市圈行政规范时,负责居中协调、裁决。(三)原则1、遵守上位法原则。城市圈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必须符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以及省级政府规章的内容和原则。但对于上述法律规范未作出规定或该规定完全不符合城市圈的实际需要的,我们可以作出创新性的规定。理论上,笔者认为规范不是绝对严格遵守上位法原则。2、人民利益至上原则。我们在制定城市圈行政规范时,要本着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感、使命感来进行。首先,立法者必须秉持公正、公平的立法理念进行立法。行政活动取得公正性的前提是它依据的规范的公正性。具体到城市圈行政规范,可能涉及到各个城市之间的利益均衡,我们立法就应当使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最大化服务于城市圈内的人民。其次,城市圈的行政规范是为城市圈的建设而制定的,归根结底也就是为改善民生、为民谋利而为的,必须本着“以人为本”原则。现代民主理论认为,公共管理的治权来自于人民的让渡,公共管理者的行政行为要对人民负责,满足和实现人民的各项权利,受到人民的监督。3、平等互利、和谐共处原则。城市圈的各个城市之间,在许多方面都有共同点,也存在差异性。建立城市圈的目的就是集中优势、整合资源,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各个城市之间应当是平等互利的关系,对于城市圈的建设事项,每个城市都是平等的主体,都应当发挥自有的、独特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可能被用来支援其他城市,某些情况下,还可能因此对自己造成一定的损失和代价。但只要有利于城市圈的发展,这种损失就是值得的,因为惟有这样,才能形成互补与合力,显现出整体优势,才能造就城市圈城市间的和谐共处局面。4、立足当前,放眼长远,通盘考虑的原则。“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的各项工作也必须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包括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尽管行政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相比具有多变性,但是也应当尽量考虑长远一些、全面一些,以避免“朝令夕改”,其结果是浪费财力和资源,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性。(四)立法主体武汉城市圈行政规范的制定主体应当是以武汉为核心的9个城市的政府联合体,9个城市中的任何一个市政府都无权独自行使属于城市圈行政规范的制定权,而应当由9个市的政府分别派出代表,联合组成一个专门的规范制定机构,在这个机构中,各市政府的代表地位平等,共同行使制定行政规范的权力。它有权提出草案,出台正式文件,修改既有规范,废止有关规范。当然,所有这些权力的行使都必须比照行政立法的程序严格进行。同时,这种权力并不影响各个城市自有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权。(五)内容并非所有方面都需要、都能够进行城市圈的行政规范的制定。由于国家对武汉城市圈是定位于“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依笔者所见,能够制定城市圈行政规范的事项,主要应该是以下方面的内容:一体化的市场建设、交通运输、环境保护、产业结构的改造和重构、工业发展的技术协作、农业技术推广、水利建设等,也就是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事项。对于武汉城市圈而言,重点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六)法律属性及地位对于城市圈行政规范的法律属性,我们可以暂时不将其定性为行政法规范,而是定性为行政规范性文件。因为在我国现行行政法规范体系中,至今尚未有城市圈政府联合规章。那么,城市圈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等级在什么层面上呢?它应当高于一般城市所制定的一般规范性文件,甚至高于拥有行政立法权的城市的行政规章,如武汉市的行政规章。为什么呢?因为:其一,其内容超出了一个单个城市的运作范围;其二,其作用也超出了单个城市的地域界限;其三,其立法者已经不是单个城市政府,而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政府联合体;其四,其制定过程也较为复杂,需要制定者全面、周密的考虑,又要进行细致、耐心的协商,与此相对应,其制定程序也较为复杂。
城市圈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涉及广电业的企业数量成阶跃式增长,涉及广电的各种媒体形式、技术的数目和种类越来越多,逐渐地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广电业是我国影视行业和文娱业的门面,也在我国文化和品牌宣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广电业迎来了发展和改革的新的里程碑。从城市圈文化建设的视野出发,结合新的时展背景,对目前我国广电业建设的创新和改革给出几点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文化建设;广电业态;创新;策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广电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广电业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相比与资本主义的世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就广电业各种媒体的宣传技术和管理模式来看,在广电业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宣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广电业的大多数企业还运用传统的技术形式和管理模式,因此存在着诸多问题。传统的技术背景和管理形式已经不适合新的时展的节奏,面临转变和创新。我们需要结合信息时代的背景和国家目前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完善和改善广电企业和部门的管理模式,最终实现新型的、符合新时代背景的广电业态。
一、我国广电业的发展现状
(一)节目缺乏创新性,宣传力度达不到预期目标。我国的民族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极具民族特色的唯一性文化,值得推崇和发扬。可是目前的广电企业的宣传节目中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缺乏创新精神,节目同质化严重,抄袭普遍。例如国外的一档真人秀节目火爆,不出几天,国内往往就有类似节目出现。不仅抄袭国外的电视节目模式,国内同行之间也有抄袭和效仿,不仅拉低了整个影视行业的声誉影响,更是阻碍我国广电业的发展。这个弊病成为目前阻碍我国广电业创新的最大问题,大大降低了节目的宣传力度,甚至造成了某些负面影响。(二)节目缺乏文化底蕴,阻碍了城市文化的建设进程。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发展成为国家的发展主题,金钱和物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广电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其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但是它们大多以所获得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忽略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节目过于娱乐化和大众化,缺乏文化底蕴,过于肤浅。中国是一个以悠久文化历史著称的国家,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切都应该以文化为基础。可是当前随着自媒体和科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电视节目种类和数量虽然越来越多,但缺乏深度,过于注重节目的娱乐性和商业性,节目发展后劲不足,缺乏长远发展规划。(三)广电业的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达标和管理模式过于传统。目前我国广电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技术水平不达标,尤其是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决定着节目的质量和宣传效果。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广电业的设备也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复杂化,国内外的行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广电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工作技能素质等都影响着工作成效。此外,广电业落后的管理模式也阻碍行业的发展和壮大。在信息化时代,如果还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必定会在管理上造成纰漏。因此,应结合时代背景,尽早研究和制定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四)城市文化与广电企业文化的结合力度不够。广电文化自从在开创之日起,就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着广电文化的提高,它给予硬性条件和技术的帮助,影响着其发展高度和提高速度[1]。另一方面,广电传播文化的又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的方向盘,时刻指引其发展的正确方向。因此,二者是不可分割的重要合作关系。然而,由于广电业态的不正常、不成熟,造成了广电业的管理人员并没有意识到二者的利害关系,阻碍了二者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和审视这一点,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广电业的发展模式,真正促其正常、合理、健康地发展。
二、开创广电业新型模式的建设策略
城市经济圈建立行为选择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城市作为科技、资本、人力资源高地,已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地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城市化和工业化相辅相成,城市化必然要求加速推进工业化,也会带动工业化发展,为工业化提供劳动力、物流、市场等资源;工业化反过来也会极大促进城市化建设和发展,强大的城市化必然建立在强大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带来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城市化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工业化是其强大的推动力,还有教育提供的人才支撑和服务、交通、能源等相关产业发展带来的规模效应和推动力。处于西部内陆的贵州铜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水平极低,就工业化来说,基本处于工业化前期甚至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不是工业的发展,而是整个经济的发展”,“工业化也是产业化、非农化、城市化。”[1]因此,推进铜仁市城市化发展,必须进行铜仁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而处于西部地区又相对落后的铜仁,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互动发展中,政府的推进作用较发达地区更不可忽视。如何发挥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又避免计划经济下的直接干预,这是铜仁市城市经济圈建设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铜仁城市经济圈建设中地方政府作用分析
按照经济学家戈特曼(JeanGottmann)的“城市经济圈”理论,城市经济圈是由一到两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作为一定行政区域的核心,辐射并带动周边范围内一批中小城市,连接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区域城市群或城市经济圈。政府行为即是政府依法行使行政管理的职能,保证政府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和行使,达到作用于社会的目的。政府的对内职能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职能,党的十六大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项内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西部铜仁这种落后地区,发展经济仍应是政府首要职能,城市化能有力助推经济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引擎。
(一)铜仁城市经济圈建设现状
铜仁市地处贵州东北部,武陵山脉由西向东横贯全区,管辖十县市区,以武陵山主峰梵净山为界,以西为石阡、印江、思南、德江、沿河五县,习惯称西五县;以东为玉屏、万山区、碧江区、江口、松桃五县市区,习惯称东五县。铜仁市东连湖南怀化市和湘西自治州,北接渝东南地区(主要包括秀山、酉阳、彭水等地),西接本省遵义市,南部与黔东南自治州相连。铜仁市与渝东南地区、湖北恩施自治州、湖南怀化市、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同属中国武陵山区。武陵山区是一个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人口2000多万人,其中聚集着30多个少数民族,总人口约计1100多万,是典型的跨省界老少边穷连片区,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和全国最不发达的区域之一,是西部开发最前沿、西部中部结合部。在武陵山区各地州市中,铜仁市深处武陵腹地,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交通相对闭塞,自然禀赋相对较差,是贵州乃至整个武陵山区“欠发达、欠开发”程度最深的地区。首先就交通来看,铜仁市区位优势不明显。在2000年之前,整个铜仁市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和铁路横穿全境,也没有空运,几乎是一个三不通的地方,出行极不方便;其次就铜仁自然禀赋来看,铜仁全境喀斯特地貌非常明显,万山林立,土地贫瘠,大多不可开发,利用价值不高,山高路陡,尤其是西五县,地势险要,偏僻闭塞。截至2010年,铜仁市城镇化率为30.1%,还处在城镇化的起始阶段,全区95%的人口分布在农村。[2]贵州2010年的GDP是4500多亿元,而广东2010年GDP超过4.5万亿元,贵州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及广东一个零头,所占比例还不到全国总产值的2%,与贵州省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铜仁的情况更加不好。再看产业结构,2009年,铜仁第一产业占32.8%,第二产业占26%,第三产业占41%,第一产业明显高于第二产业;黔东南第一产业占24.2%,第二产业占30.3%,第三产业占45.6%;遵义第一产业占15.8%,第二产业占40%,第三产业占44.2%。湘西自治州第一产业占16.5%,第二产业占40%,第三产业占43.5%。[3]从经济结构来看,铜仁市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最重要的是这种贫穷落后、偏僻闭塞、尤其是恶劣的自然条件带来了人的观念的落后,而这些又进一步成为其他一切落后的根源。铜仁全市是山的王国,尤以巍巍武陵大山绵延起伏,横亘其中,又以不可开发的喀斯特地貌居多。在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大山的生存环境与平原、丘陵、江河湖海等环境都有明显不同,山更容易成为区域交往的一种阻隔,带来交通不便的自然状况。当然,铜仁的发展也有一些后发和比较优势,相对来说,铜仁确实是一块未开发的净土,一块处女地,因此,自然生态优势明显,有梵净山、九龙洞、苗王城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推进铜仁市城市化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尤其是政府行为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和尊重地方实情,结合铜仁市的实际进行发展战略选择。
(二)铜仁城市经济圈建设中政府作用分析
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策略抉择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周边黄石、鄂州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它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态赤字,不利于经济生态的平衡发展。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建设为切入点,将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新的战略机遇。而循环经济作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模式,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战略创新,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科学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1循环经济——武汉作为中部重要城市发展的战略机遇选择
①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趋势。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用生态规律来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以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把人类经济子系统看作为生态大系统的一部分,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循环经济作为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趋势,是基于大规模的生态赤字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工业化进程,维持的是“资源→产品→废弃”单向线性运行过程,其结果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因此,就及需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来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一种新的“资源→产品→再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逐渐形成。
②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的一种明智选择和超前战略。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各地区也还只是限制在建设一些生态工业园阶段。而且发展水平也很有限。只所以说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是它的一种明智选择,首先是因为武汉发展循环经济有一个大的政策支持环境,国家把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强调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政策上的强大支持。其次武汉城市圈智力资源丰富,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武汉是全国高校较多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智慧库和智囊团作用。另外,发展循环经济也是基于“今天的生态就是明天的经济”这样一种理念而发展的。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一种超前战略,它使低代价的赶超战略成为可能,符合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和要求。也应成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机遇选择。
2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城市圈电子商务企业物流运作模式
[摘要]电子商务中的关键环节是物流,武汉城市圈作为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其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对全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武汉城市圈电子商务物流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拟运用云计算模型与现代物流配送理论相结合,破解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瓶颈,构建基于云计算的武汉城市圈电子商务企业物流运作的新模式。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电子商务物流;云计算;新模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电子商务的倚重越来越重。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是湖北省产业及经济实力最为集中的地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在战略意义上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发展武汉城市圈的电子商务在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进程中也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1.武汉城市圈电子商务物流现状
武汉市作为华中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带动了周边城市圈的发展。但目前武汉城市圈主要是以小型企业为主,大型企业只有少数几家,对未来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来说,没有支柱产业的支持;在人才方面,武汉市的科研实力雄厚,拥有几十所高校,但是武汉城市圈的企业中以本科和专科人才为主,缺乏高端人才,人才流失严重,这也是目前电子商务物流行业中的一大弊端;在电子商务方面,网站投入比例较为合适,但是更新频率太低,这就会导致整个电子商务运作效率低下;在物流配送方面,主要采用与专业物流公司合作和邮递的方式,比较符合未来武汉城市圈电子商务物流业的发展。
2.基于云计算的武汉城市圈电子商务企业物流
城市圈低碳发展融资路径研究
【摘要】城市是主要的经济活动中心,它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使用者和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者。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低碳经济则需要更多的财政支出与其他投资。现阶段,特别发达的城市低碳发展的进度和概况比较好,因为它们工业化开展的比较早,经济比较发达,对城市和环境的投入相对较大,尤其是资金的投入。而相对落后的城市在城市低碳发展方面就显得有点不足,落后的的城市工业化进程开展的比较晚,经济比较落后,对城市和环境的投入比较少,资金的投入更是严重不足,城市低碳发展融资路径的拓展显得尤为重要。武汉城市圈,作为我国中部一个典型的城市圈,与东部沿海城市圈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它需要加快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湖北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经济的跃进,发展为中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军城市;但它急需解决自身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能源与环境问题,这就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需要不断拓宽融资路径。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融资;路径
城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这就需要资金的鼓励与支持,而资金的来源就需要社会方面的融资,资金在城市低碳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城市低碳发展过程中的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得到有效的实施和大力支持,它在城市低碳发展的道路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武汉城市圈低碳发展融资的主要问题
武汉正在处于城市建设高度发展的阶段,而且武汉因为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其经济辐射整个中部地区,但是武汉在城市建设发面存在许多的问题,特别是在低碳发展发面,低碳发展方面有存在一些不足。(一)低碳产业发展和融资的动力不够。现在一些城市在低碳发展和融资方面的动力严重不足,它们的城市发展方式还处在传统的高能耗阶段,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和投资相对较少。这些城市为了达到自己政绩目标的实现,一味的追求经济高速发展,而忽略了环境的承受能力,环境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暂时的优秀政绩是用高能耗来换取的。我们必须在经济的发展与低碳环保之间做出一定的选择。大多数量众多的城市在经济发展发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为其资源数量、种类和使用情况都各不相同,所以它在低碳发展和融资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在现在城市发展情况下,很多城市总是想用耗费时间短、发展快且容易发展的产业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低碳的发展,现在大多数城市在低碳建设方面的新技术要求高、回报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需要不断进行资金的投入,配套产业的辅助与支持。在以为现代城市低碳发展为时过早的错误思想的指导下,还在大力发展重工业,会使低碳产业得投资规模有所下降,环境还会继续恶化,城市最终会逐渐衰败。即使有些城市也在开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学习与实践,但其总是建设一些高浪费地效应的建设,该建设期结束以后,相配套的低碳设施和产业也会随之闲置,投资得不到长远科学的回报,大量的资金可环境遭到浪费和破坏。(二)公共财政压力影响低碳融资总量。国内外的许多城市在低碳发展及融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在大多数城市的低碳发展的时候,政府的财政投资起主要作用,财政在城市垃圾处理、绿化维护、医疗健康等方面的投资尤其大,从全球城市低碳发展的近况来看,政府在城市低碳发展的投入相对较大。在经济发达,城市建设先进的大城市还好,资金投入相对较多,很多小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偏远城市,经济落后,财政收入较低,对城市低碳发展的投入也就随之减少,在2014年度全国各大城市低碳发展的评估报告指出,到2015年年底,中小城市的人口比重占全国的80%左右,但是其经济总量只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8%,地方性的财政收入只能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44.01%左右,地方性人均财政收入比较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问题是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主要社会问题,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如果只依靠城市的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来发展的话,城市低碳发展会很难有所建树,进而会影响到整个城市圈的低碳发展。(三)融资方式较少。现在我们周围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了城市低碳发展的大范围投资,同时,我国许多城市的各大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建立有助于环境保护、低碳发展的绿色信贷制度,但从银行现在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各大商业银行从放款的安全性、信贷收益性和资金的流动性方面来考虑,现阶段银行对城市低碳发展的这种投资周期比较长,而且经济效益比较缓慢且比较低。随着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容量的承载力会越来越小,节能减排的标准会越来越高,随着沿海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不断地向中西部等欠发达的地区转移,说明城市低碳发展的融资渠道比较狭窄,不能合理促进城市低碳发展。有些商业银行对那些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城市低碳发展建设项目的投入相对较低,而是更加趋向于对那些得到快速利润回报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一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人才相对紧缺,技术水平不高,技术创新比较困难,那些高新科技、没有污染或者污染很少的的产业很少入驻该城市,银行或其它一些投资机构对城市低碳融资的投入极少。城市在现有的资本市场里,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表现较好的的上市公司数量更是少的可怜。这些城市在低碳发展方面,它的融资总量和融资结构都不是很好,都不进合理。(四)融资工具与创新较少。近几年来,为了更好的实现低碳发展,各国和各大城市建立了碳交易市场和相关的机制,这两年国际碳交易市场规模得到不断的壮大,特别是在碳期权、碳期货等方面,衍生出许多有助于低碳发展的金融产品,促进了城市低碳发展的融资规模。低碳经济这几年方兴未艾,我国也开始建立碳交易试点,不过一般都是区域性的,现在许多城市在碳交易市场里的实际操作与项目开发还不够成熟,这样就使得城市具备碳金融工具使用与开发的诸多条件很少,甚至是没有。现在有些城市的低碳发展融资的投资机构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些投资融资机构还不健全,城市低碳发展的投资分析技术还有待提高,对城市低碳发展的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与风险对比与规避风险的技术还不完善,融资路径与创新需要改进。城市低碳发展的融资路径的开拓离不开政府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更加离不开政府资金的投入和政策制度的保障。而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法律制度环境还不够完善,有些时候,地方和单位都会出现2018年第12期下旬刊(总第718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12,2018(CumulativetyNO.718)TimesFinance严重的地方性保护,真正的低碳发展路线得不到规范、严格、公平的执行,许多企业单位在低碳发展方面得不到相应的资金支持,企业单位在低碳发展方面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还是主要走传统的发展道路。城市低碳发展的融资是新时代的产物,它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而且与之相关的金融机构和实际管理操作人才较少。
二、国外低碳发展融资的经验和教训
小议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综述
【摘要】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必需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区域核心竞争力有两个基本组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区域经济、地区经济分工协作的加强,加快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推动武汉与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周边城市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和服务西部大开发,充分发挥武汉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区域经济应突出比较优势
从近期看,武汉城市经济圈是以武汉市为圆心,由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潜江等8个城市构成的城市圈。资料显示,这9市以占全省33%的面积提供了全省7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74%的财政收入,是湖北省当之无愧的经济发展核心圈。由表一、表二可见,九个城市按城市化水平、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等综合考虑,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武汉。武汉在这一地区中可谓鹤立鸡群,其城市化水平、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都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反映了武汉对于周边地区强烈的极化作用;第二层次是黄石、鄂州、孝感、潜江、仙桃,成为这一地区较具发展活力,最有潜力可挖的城市;第三个层次是咸宁、天门、黄冈,发展较为迟缓,需加大力度重点扶持才可望有一个跨越式的推进。此外,武汉、黄石的工业增加值均在150亿元以上,而其他城市相对较小。九个城市中有5个是在改革开发以后通过撤县(地)建市发展起来的,城市发展的历史积累不足。
表三显示了该地区城市主导产业具有较大的雷同性,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不太明确,城市间相互的协调和合作缺乏应有的机制。这是武汉城市圈当前最大的问题。武汉市已经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传统的轻纺工业已基本退出,钢铁、汽车、机械、高新技术产业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同时金融、贸易、交通物流等服务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使武汉对城市空间质量的要求较之过去更高。
小议城市圈区域创新系统模式
论文关键字: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系统3R原则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创新能力的特点,发现该区域在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方面存在不足,并指出了其产生的原因;根据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实际情况和东部地区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本文提出在创新过程中要遵从可持续发展原则和3R原则,保持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最后,本文从区域创新战略、制度创新、创新网络构建、技术创新等方面探讨了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模式。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是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2006年2月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而自从国家创新体系概念被提出以后,作为其研究的深化,区域创新系统(RIS,regionalinnovationsystem)也随后被提出来,并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川;冯之浚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推动区域发展,成为地区经济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论文百事通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正在成为区域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是实现武汉城市圈经济跨越发展的突破点,本文将探讨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区域创新系统模式的构建,以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且要求这些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到社会中时,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和3R原则(Reducing,Reusing,Recycling),实现科技发展与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的良好结合,使该区域在“两型社会建设”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现状
行政区划调整地方经济圈的展望
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并对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后,扩大了合肥市的行政区范围,合肥市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必然会带动合肥经济圈的新发展,认识把握这种发展趋势,是推进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前提。因此,分析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经济圈的发展趋向,就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1与南京经济圈、武汉经济圈竞合关系的发展趋向
合肥经济圈与南京经济圈、武汉经济圈是相邻城市圈,在国家主体功能区“两横三纵”城市化布局中同处于长江发展横轴,形成跨东部中部地区的“宁合汉结构”,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相邻经济圈之间的关系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而竞合关系的发展趋向,是由经济圈核心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发展能力所决定的。但是,与南京、武汉这两个经济圈的核心城市相比,合肥市的经济规模和发展能力都弱于南京与武汉,合肥经济圈与南京经济圈、武汉经济圈在竞合关系上就处于弱势。根据地理板块理论,一个地理板块若受到周边地理板块的挤压,前景只有两个:一是沉降,一是隆起,合肥经济圈就是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下,为避免“沉降”,争取“隆起”,唯一的办法是要做大做强合肥经济。
“十一五”以来合肥市加快了发展步伐,与南京、武汉的差距逐步缩小,如合肥市的主要经济指标相对于南京、武汉的程度,地区生产总值﹙GDP﹚由2005年的37.8%和40.9%,上升到2010年的53.9%和49.0%;人均GDP由2005年的49.4%和71.9%,上升到2010年的69.1%和8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31.9%和39.2%,上升到2010年的54.8%和54.3%;地方一般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27.3%和33.8%,上升到2010年的50.0%和6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64.6%和89.2%,上升到2010年的67.3%和91.6%;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51.5%和73.9%,上升到2010年的64.0%和85.8%。②由于合肥市同南京、武汉差距的缩小,合肥经济圈与南京经济圈、武汉经济圈的竞合关系也逐步得以改善。行政区划调整后,县级巢湖市与庐江县划归合肥所辖,扩大了合肥市的政区范围,合肥的人口与经济总量已达到特大城市规模,在城市体量上也进入与南京、武汉相同的城市等级,从而会进一步推进合肥的聚势发展。由于核心城市的这种变化,合肥经济圈与南京经济圈、武汉经济圈的竞合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其基本趋向是:竞合范围会逐步扩大,竞合程度会逐步加深。合肥经济圈与南京经济圈、武汉经济圈竞合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核心城市合宁汉竞合关系的变化上。合肥市虽然在城市体量上与南京、武汉处在相同规模等级上,但在经济规模与发展能力上与南京及武汉都有相当的差距,而这种差距才是实质上的差距。针对这种情况,合肥应把追赶南京、武汉作为今后的前进标杆,努力缩小这种实质上的差距。
追赶虽有竞争,更有合作,是竞争与合作的交织。根据合、宁、汉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合肥与宁汉间的城际竞争主要表现在制造业大项目的招商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高端人才的吸引等方面;合肥与宁汉间的城际合作主要表现在特色产业的分工合作、市场体系的协调建设、劳动力流动中的社会保障衔接和跨行政区交通体系的完善以及长江水资源、生态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合作等方面。有些领域的竞争会多于合作,有些领域的合作会多于竞争,在竞合中会各有所获、共同发展。合肥市应着力培育优势、挖掘潜力,在更多竞合领域中获得主动权。根据城市“引力模型”计算,合肥与南京、武汉的经济联系转化系数分别是2.13和0.75[1],南京是武汉的2.84倍,合肥与南京的关联度大大超过了与武汉,在“宁合汉结构”的竞合关系中,应突出合肥与南京的战略竞合关系,核心是合肥要在竞合中追赶南京。“十一五”以来,尽管合肥追赶南京的步伐明显加快,合肥与南京的差距有所缩小,但缩小的主要是经济总量,而在结构与质量上还有较大差距。
比如,在产业结构上,合肥的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南京,在空间结抅上,合肥的城市化水平低于南京;在发展质量上,合肥的高新技术产业比南京弱,城乡人均收入水平比南京低;合肥追赶武汉,也是总量上步子大、质量与结抅上步子小,与追赶南京的情况相类似。因此,合肥将宁汉作为发展标杆,特别是把追赶南京作为重点,既是必要的,也是艰巨的,为此,合肥市应充分利用行政区划调整所形成的有利条件,既要强化合肥在培育优势产业基地和吸引高端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力,又要在更多领域推进与宁汉的经济技术合作,把握“宁合汉结抅”竞合关系的新趋向,在竞合中追赶,在追赶中竞合,把合肥市建成在规模、结构、质量等方面与宁汉同等级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带动合肥经济圈的更好更快发展。
探究都市圈旅游市场客流与市场定位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南京都市圈;旅游客流;市场定位
论文内容摘要:南京都市圈各城市,从旅游业综合现状和旅游流集散能力来看,其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造成这一不平衡性的主要因素是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规模、旅游资源状况以及客源接待和盈利能力等。南京都市圈地跨江苏安徽,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和巢湖。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确定了都市圈旅游发展中心城市及各层级,并着力分析以中心城市为起、止点的旅游流及其影响因子,以及中心城市目标市场层级划分。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取2008年南京都市圈内各市旅游发展指标,运用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以SPSS17.0实现数据处理,研究圈内各市的旅游发展水平,确定圈内旅游业中心及各圈层。同时分析以中心城市为起、止点的旅游流规律及其影响因子,以及中心城市目标市场划分。
都市圈建立的意义在于打破行政界线,按经济发展趋势构筑相对完善的城镇群体空间单元。南京都市圈是江苏省着重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地跨江苏安徽,目前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和巢湖。中心城市占据都市圈系统经济发展高地,具有最高的经济势能和地位,它通过集聚与扩散两种作用力的交互耦合,实现与周边城市旅游要素的有序流动,促进各市旅游产业规模的提升和旅游业的发展。
都市圈旅游中心城市及圈层分析
影响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因素很多,影响力各不相同。本文选取的指标有:各市GDP、人均GDP、人口数、旅游接待总人数、平均逗留天数、人均消费、旅游总收入、4A以上景点数、星级饭店数、旅行社数、距中心城市交通里程(祁秋寅、张捷,2006),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通过SPSS降维处理(剔除因子载荷小于0.5的指标),最终保留的指标有GDP、旅游接待总人数、旅游总收入、4A以上景点数、星级饭店数、旅行社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