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2 19:29: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城市景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设计

1.景观设计是城市设计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形成一个城市面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景观设计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了城市空间的处理,原有场地特点的利用,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广场、步行街的布置,街道小品以及市政设施的设置等,既涉及功能,又涉及视觉及心理问题。传统的景观设计概念以绿化为主,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和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对景观的功能要求日益突出,同时在美学上也要求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所以城市硬质景观大量使用,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文章在构成城市硬质景观的基本要素上,如铺地、台阶、雕塑小品等,通过理论性的详细介绍,针对性地说明这些元素的特征、使用以及构成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形象、生动,富有参考性和启发性,对如今开展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2.城市景观的组成要素

2.1地面铺装

区别于自然环境中的地面,在城市地面往往都需要做硬质铺装处理。这除了需要满足高频率、高强度的使用功能之外,还因为铺装是塑造城市景观的基本元素之一。通过不同铺装材料的运用,可以划分地面的不同用途,界定不同的空间特征,可以标明前进的方向,暗示游览的速度和节奏,同时通过铺装图案的变化,还可以创造视觉趣味,构成空间个性。

在做地面铺装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几因素:首先应当遵循整体统一的原则。无论是铺装材料的选择,还是铺装图案的设计,都应与其他景观要素同时考虑,以便确保铺装地面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功能上都有被统一在整体之中。随意变化铺装材料和图案,只会增加空间的零乱感,所以在没有特殊目的的情况下,不能任意变换相邻近的铺装材料及形式颜色。第二是安全性。应当保证铺装功能所必需的强度要求,做到铺面无论在干燥或潮湿的条件下都同样防滑,避免行人发生危险。第三是外观,包括色彩、尺度和质感。色彩要做到既不黯淡也不令人烦闷,又不鲜明到俗不可耐。色彩或质感的变化,只要在反映功能的区别时在可使用。尺度的考虑会影响色彩和质感的选择以及拼缝的设计。路面砌块的大小、色彩和质感等,都应与场地的尺度有正确的关系,这点相当重要。

查看全文

城市景观艺术重要性

1“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的概念源于20世纪的美国,是伴随着美国城市的开发、建设而诞生的。当时,在对城市旧街区进行重新规划和治理的过程当中,为确保人们应有的生活空间,在这些基础上突破以往的限制,建筑不断向前发展,人们有了相应的公共空地。最初美国一批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雕塑作品,在艺术支援政策的援助下,以及在州、市、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下,从美术馆走出,被放置到室外,它们由此而得名,被称为PublicArt——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强调公众的参与,从字面上理解,它包含公共和艺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公共(Public)的意思是“共有的、公众的”,即放置于公共空间当中,可供大众观赏、参与和使用的艺术品、艺术活动、艺术行为等,都可以称之为公共艺术;另一方面就是艺术(Art),艺术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内涵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且世界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有着不同的要求和表现形式,所以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也呈现出多样的认知。公共艺术的出现决定了其离不开公共空间和公众参与两个必要条件,前者需要公共艺术作品必须设置在公共空间中,在公众场合中与大众发生关系,那些只陈列于美术馆、博物馆当中单独存在着的艺术品不能称其为公共艺术品;后者则需要公共艺术必须为大众服务,并起到提升大众生活品质的作用,而以自我表现和某一群体间内部的欣赏交流的艺术作品也不能成为公共艺术。所以,公共艺术首先要以大众的需求为前提,然后在政府有关部门与艺术工作者之间的配合指导下开展大众文化运动。广义的公共艺术,主要是指公共空间中的一切艺术创作和环境美化活动;而狭义的公共艺术,则主要是指放置在公共空间当中的,注重于大众审美的,符合大众心灵需求的艺术创作活动。

2城市景观中的公共艺术

在国际上,户外公共艺术通常为景观艺术,如城市纪念性大型构筑、景观雕塑等,许多优秀的景观公共艺术作品成为该地区或国家的标志之一。世界上有很多城市景观中都有属于自己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它们作为承载着地区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和设施,代表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品质和人文价值。乌克兰首都基辅的《祖国母亲》,高102米,是该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为纪念乌克兰卫国战争胜利和战争中牺牲的卫国英雄而建。“祖国母亲”左手高举盾牌,右手高举巨剑,象征着乌克兰人民保卫祖国的信心和决心。哥本哈根的《海的女儿》,是丹麦的标志性景观雕塑,由丹麦雕刻艺术家艾特瓦•艾力克森根据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雕铸而成。美人鱼斜坐在一块海边的岩石上,头略低,神情宁静却略带几分忧郁,双眼凝视着大海,她让我们看到童话中小美人鱼的美丽、善良和对爱情的执著,对人间生活的渴望和倾慕。作为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拥有非常美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同时其政府对于城市景观的建设和城市环境保护意识非常重视。因此,澳大利亚城市景观中的公共艺术作品展现出本土艺术家的多元化表现特色,使城市景观环境变得更加和谐,人文气氛更加浓郁,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而且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在澳大利亚的公园、商业街、人行道、广场水景,都能够看到形式多样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些公共艺术作品或用蔓藤,或用钢材,或用石材,或用木材,再赋予它们不同的造型和明快的色彩,让整个景观环境显得丰富多彩,既满足了人们的功能需求,又美化了城市的景观环境。有的本土艺术家还为这些城市景观设计并制作出各种原始图腾雕塑,这也为城市景观增添了不少地域风情。而在国内,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能够代表着地域文化的公共艺术作品在现代城市景观中的重要性。如青岛五四广场上的标志性雕塑《五月风》,高约30米,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钢质城市雕塑。该雕塑采用不锈钢材喷上红色漆面,旋转向上的线条富于变化、灵动,强调造型的空间感,张力十足,与城市景观环境有机结合,成为五四广场的灵魂,体现了青岛浓厚的历史意蕴。除此以外,还有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朝鲜平壤的《千里马》、意大利罗马的《母狼哺乳婴儿》、兰州的《黄河母亲》、广州的《五羊》、深圳的《拓荒牛》、厦门的《郑成功》、珠海的《明珠姑娘》等,它们都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并成为城市的标志和象征。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公共艺术已日益深入到城市景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当中,并受到广泛的关注。

3公共艺术的文化性

公共艺术的文化性主要包括本城市景观中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时代文化等元素。符合该地区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公共艺术作品,是城市景观环境中必不可少的设施之一。广西南宁作为一个重要的对外开放的现代化城市,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1986年,南宁市确定朱槿为南宁市市花。在南宁埌东车站的对面,在桂海高速公路的南宁入口处,有一组以南宁市市花朱槿为创作主题形象的公共艺术作品——《朱槿飞花》,它们是由九件形状如同朱槿花瓣一样的雕塑组成的标志性建筑,在材料上采用不锈钢材质,钢柱间疏密有序。作品是南宁市政府花巨资进行国际竞标,最后由中标者——澳大利亚DCM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制作的,是南宁的标志。作品中的每一片花瓣都朝着不同的水平位置来进行设置,并且互相之间安排了一段距离,立于埌东汽车站对面的小山坡上。每当人们驾驶汽车从高速公路开往南宁市区时就会发现这件雕塑就如同一朵盛开着的朱槿花,正欢迎着来自远方的客人;当汽车自西向东高速行驶,又会看到这朵盛开着的处于不同水平位置的朱槿花的九片花瓣正悄悄地分散开去,一片一片地凋谢,极富雕塑的动感和表现力。《朱槿飞花》是一件极为经典地运用南宁市地域文化特色元素进行主题性公共艺术创作的案例,在富有形象、生动和艺术表现力的同时,还很好地宣传了这座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质。而另一件雕塑《洋关码头百年纪念雕塑》,组成作品的五个主题性雕塑,也都是通过南宁历史文化、时代文化等方面来进行公共艺术创作。作品按照时间顺序的划分,以人物与景观对情景进行造型表现的样式,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南宁历史上的五个大事件。《洋关码头百年纪念雕塑》的这种表现形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再现南宁历史,传播了南宁的文化和提升了南宁城市的精神品位,对塑造南宁城市文明形象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对于城市景观环境中的公共艺术设计,城市的文化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共艺术的文化性决定了它具有现代城市的时代内涵和民族特质。在城市现代化不断飞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建设和发展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它对体现城市公众文化性和有效传播城市文化形象和精神品牌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公共艺术是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丰富公共艺术作品艺术性和表现力的同时,有机地融入该地区文化背景元素,作品就更加贴近城市地域人们的生活空间,亲近人们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营造和谐的文化生活空间,从而对塑造城市景观的精神品质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查看全文

城市景观构造地域文化运用

伴随着“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战略的实施,城市空前发展,然而,中国的城市记忆正在现代化的改造中一天天地褪去。高速的城市建设导致景观的趋同现象和千城一面的雷同化现象严重,各地原来鲜明的景观特色正在消失。在这样的城镇化冲击下,城市建设如何保持自己鲜明的特色已经成为不可回避、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征,从地域文化中提炼发掘有益的“基因”,创造出有特色和生命力的城市景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地域文化概念的界定

关于地域文化的界定纷繁不一。有人认为,地域文化是以地域为基础,以历史为主线,以景物为载体,以现实为表象,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人文精神[1]。也有人认为,地域文化是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一方面,指客观的地理空间单元,具有特定的空间趣味和形态特征;另一方面,地域空间又是一种主观的建构[2]。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是城市生存和生长的土壤,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它带有历史传承性,是一种有机融合历史和现代文明,体现地方人文和自然的文化模式。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地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同时随着本土文化的沉淀,不断地创造和改变着。发挥地域性景观文化与生态平衡的适应性是地域文化景观的重点之一。

2地域文化理念下的城市景观设计

2.1理念篇

2.1.1尊重自然环境,因地制宜打造城市的地域景观特色自然环境是创造地域性景观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自然条件,进而产生不同的城市形态特征。因此,城市景观设计要继承与体现自身的地方特色,首先应先尊重自然条件:包括尊重地形,尊重当地气候,尊重当地的植物、动物。风景秀丽的杭州市、桂林市和北戴河市是具有山形水势和自然环境特色的城市;森林资源丰富的牙克石市、伊春市是具有绿洲特色的城市;热带海滨的三亚市是散发浓郁热带风情的城市。城市景观特色正是来源于地域景观的自然过程和格局,以及人对这些自然过程和格局的适应与改造。设计师要在充分了解地域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整合地域自然资源并结合现代手法和材料,才能创造出反映地域特色的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完美画卷。构成地域自然环境的要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在融入全球化的同时,设计师的设计思维也应是动态的、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要根据城市自身的自然状况、气候条件、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经济条件等进行创新。不仅要了解场所的自然信息,也要注意地域的自然结构。我们必须展示全球文化整体发展中的中国地域特色特征,揭示中国地域文化的真实根源。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发挥自然、地理风貌优势,保护和开发地方人文景观资源,建设独具地方特色、彰显地方文化的城市景观。同时,城市景观特色的形成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城市景观特色的建设不能脱离实际,贪大求洋,不能过于超前,超越城市的经济实力。

查看全文

城市景观传播中的“知识沟”

[摘要]以传播学“知识沟”的理论视角,审视城市景观传播中传播者群体与受众群体之间“知识沟”存在的必然性、特殊性和矛盾性。在城市景观传播中,应把握传播者群体与受众群体对于“知识沟”的平衡点,寻求两者精神的高度共鸣。

[关键词]城市景观;知识沟;传播学

传播学中的“知识沟”假设(KnowledgeGapHypothesis)是在1970年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传播学家蒂奇诺、多诺霍和奥里恩三人研究小组在一篇名为《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的论文中提出的(后称为“明尼苏达小组”)[1]。他们认为,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知识差距(gapinknowledge),也称知识沟,这一现象为知识沟假设。换言之,随着大众媒体向社会传播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在获取知识和利用信息方面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享有更大优越性。“知识沟”主要表现在高学历和富裕阶层与普通大众之间的鸿沟。体现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就是传受之间的差异与两者的受教育文化程度呈正比。在城市景观设计的传播中,设计师与普通民众对于城市景观设计的理念存在“知识沟”,换言之,景观设计师和普通受众对于城市景观设计的相关专业知识储备以及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参与角色等多方因素不同造成“知识沟”;城市居民与乡村民众之间对于城市景观信息(城市景观包括真实的、建成的城市景观和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报道的拟态城市景观)的接触、选择和信息获取也存在的差异,例如两者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兴趣、动机等许多方面的差异造成天然的不同等等。可以说,城市景观传播中“知识沟”的特殊性就是城市景观传播中的“知识沟”的客观存在。但正因为有了差异才有传播。彼得斯曾经把没有通约的传播称之为“向空气中讲”,这种既没有相互通约又没有实在端口的传播称之为“向空气中讲”。“双向交流”不能成立,“中介空间”无法兴起;“内在视野”还未成型,“第三视野”更无从谈起。因此,城市景观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的“知识沟”、差异构成双方沟通传播的基础。其强调尊重差异、尊重他者是对话的核心。他认为,差异性既是对话得以进行的前提又是通过对话所要达到的目的,只有确保他者与“我”之间存在差异并充分尊重这种差异的条件下,真正意义的对话才有实现的条件、保障、内涵和达到延伸的目的。传受双方的差异性对话意味着自我对他者的宽容,对他者的理解和责任,在理解、帮助他者的基础上发展自我,这与中国道家所说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有异曲同工之妙。与此同时,城市景观传播中“知识沟”也具有矛盾性。即传播者群体与受众群体之间差异也是两者之间的无形障碍,制约着城市景观的传播效果。即“知识沟”、差异是城市景观传播效果的基础也是传播效果的障碍:一方面,传受之间有差异、有落差、有距离才有双方的互动和沟通,才能提高受众和传播者对城市景观的认知观念甚至整体景观的发展。景观设计师一方面不断追求完美的城市景观设计作品带给受众新的触动,受众接触城市景观其认知逐渐提高,同时景观设计师也吸取受众观点,在城市景观设计阶段的受众参与就是两者互为补充。只有差异存在才有共同提高;另一方面,传受“知识沟”、差异的存在势必造成城市景观设计传播的整体强势传播趋势。那么,要追求和谐的城市景观设计作品,就需要寻求两群体之间的互动沟通,寻求城市景观中传播者群体和受众群体之间的“知识沟”的平衡点来化解其中的特殊性和矛盾性。以受众的期待为例,在城市景观设计的传播整体阶段(城市景观设计的传播整体阶段分为设计前期、中期和后期),在设计前期,受众接触、选择和接受城市景观信息之后,以城市景观设计的立项书为媒介的传播就结束了,但受众的心理活动依旧没有结束。受众在这一阶段基础上,产生了某种期待心理,这些期待影响受众对城市景观设计中期以景观设计方案为媒介的接受态度,同时也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传播过程得以继续的方向和趋势。

期待是受众对接受城市景观的一种感性定向,产生对其的期待态度,决定了受众对其的期待和选择,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传播的最终效果。期待也是心理的一种预期反应,受众的期待心理指受众对传播媒介持有一种能满足其需要的希望和要求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具体的城市景观信息接受过程中,对于在城市景观设计阶段参与其中的受众,在接触到城市景观设计信息之后,不同受众群体对城市景观设计有不同的期待,具体如表1所示。受众的期待心理包括期待目标和期待水平。其中期待目标,即受众期待从传播所获得的满足需要的内容;期待水平,即受众期待获得需要满足的程度。如果城市景观中传播者所传播的内容能满足受众需要,而且满足程度较大,传播将会取得积极的效果;如果传播内容不能满足受众的期待目标和期待水平,则受众就会容易产生认知层面的“知识沟”,有可能形成消极的城市景观传播效果。同时,当城市景观传播中的传播者与受众进行活动而相互发生关系时,自身都会依照双方的角色规则对其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和约束,希望成员遵照角色行事,有社会约定俗成的角色规则和对其完成情况进行品评的标准构成一个角色期待[2]。即人们都会对他人有所期待,传受双方对对方都有期待。受众对传播者有角色期待,即希望传播者将自己的意愿反映在具体的景观设计方案并实施。同样传播者对受众也有角色期待。即希望受众理解、配合,在互动中完成景观设计阶段的任务,追求的景观设计中传与受的相互趋近也是一种理想化的双方互相的角色期待。期待取决于三个因素:社会规范、我们以往对他人的了解和体验、行为出现的具体情境。朱迪•伯古恩(JudeeBurgoon)认为期待破坏常常得到负面的评价。期待破坏理论的假设是:如果期待得以满足,那么他人的行为就可以得到正面的评价;反之,如果被破坏,那么其行为就会被判为负面的。如果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有传播者破坏了受众的期待,受众将做出怎样的回应?或者受众破坏了传播者的期待,传播者做出何种反应?根据受众的期待视野与接触的媒介(城市景观设计方案)之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也会影响受众对媒介的最终接受效果。从接受心理角度讲,受众通常会理解并接受熟悉和有所了解的城市景观而忽略其他。受众的接受经验越丰富,对城市景观知识的储存越多,接受的深度和广度也会得以提升。受众因自身不同的需要有目的的选择满足自己不同层次的需要。传播者在尽量满足受众的多层次需要的基础上,追求城市景观和意蕴。我们无法预先选择历史,也无从选择受众对城市景观的口味和兴趣。从城市景观经济意义上讲,受众是不能受到责备的。因为他们是城市景观的消费者,是城市景观领域的服务对象,凭个人趣味选择城市景观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笔者认为:1.我们不能把某一特定时代的受众群体的欣赏习惯、审美趣味、认识能力作为设计师创作的出发点,以此来规范设计师的创作活动,来限定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形式等。这就等于预先设立一个先验的接受主体,然后从中抽出一种固定的审美心理定势,并以此约束设计师的创作方向。等于把具有强烈个性特征的创作行为变为一种适应先验主体的共性要求为艺术终极目标的消极适应行为。事实上,受众的审美心理既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又是一个不断变异、更迭的文化历史现象、仅满足以消极方式适应大众的审美和认知,就是对大众不断发展的文化心里的漠视,其最终结果导致受众审美心理的静态概括,以此为基点进行设计,必然是作品流于投合受众一般趣味,满足受众一时嗜好的趋时之作。在一定时期受众喜爱的和真正优秀的景观作品,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价值尺度和什么法则。前者以特定受众群体的某种心理满足为尺度,后者以整个景观艺术历史上占独特地位为标准。在人类艺术发展史有一个普遍事实:要适应、迎合受众已经定型化了的审美趣味,在某种意义上就必须取消作品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个性化为代价,反之要进行艺术的探讨,必然要以暂时牺牲一定受众为代价。2.我们不能把城市景观总体特征和普遍功能理解为每一处城市景观都应有的个性特征和功能。广义上,城市景观是一种大众艺术,但这并非表示每一处城市景观都一经建成就受到受众的理解、喜爱。如同我们在整体上强调城市景观的价值和功能,但并不等于我们要每一处城市景观都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教育意义一样。我们不能以某一门艺术的整体特征为原则取代对其中各个艺术品的具体要求。有些城市景观一时超越了受众的接受水平,理解能力和欣赏习惯,并不意味着城市景观背离了它的本质属性,而是一种对发展中的受众的欣赏能力和接受水准在创造意义上的超前反映。3.我们不能把城市景观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理想、历史认识、人文精神与大众的认识水平置于同一层次,同一水准上。城市景观艺术作品对历史和现实的超越性,在思想观念上可能完全超越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人类文明史已经证明确实存在这样一些具有超意识的伟大哲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对艺术有着比常人更加深刻、透澈的认知能力和更为敏感的体验。城市景观设计的深入浅出,即城市景观设计的普及性需要立意“和普通人发生交涉”,则更须放低身段,寓教于乐,使人在欢喜中领悟至善至美的微妙的城市景观。这是一个极高的要求,关键在于深入才行。有深度才有高度和广度。雅能通俗,则重点在雅。受众对城市景观设计的要求高,传播者就要拿出高水准的设计精品,如果仅是空泛的广场、政绩绿化等就误导了受众,破坏了其对城市景观的兴趣。普及一词的提及就潜意识认为只是普及一点,水准低下,随便一些没有关系。孔子自称十五岁“有志于学”,到七十岁才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容洒脱的背后是五十年的克己修为。设计也一样,要做到挥洒自如,须将既存成果融会贯通,学养深邃。其次,当今学界有深度见解的研究增多,能提供给专门普及的人员做参考,普罗大众的之时兴味也能持久不衰。景观设计师的作品初衷就是设计精品,有深度的景观才能持久,才能提高受众的修养,对其才有持久吸引力和兴味。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城市景观也存在相同的认知,这缘于对美有某种一致的潜在的追求,美是可以跨越边界和领域达到人类心灵的至高至上至美境界。换言之,总有一种双方都赞同和欣赏的气质存在于完美的城市景观作品之中,城市景观独特的气质沁润着我们的心灵,沟通着、甚至渗化蔓延到传播者和受众的两极。

城市景观作品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其上面刻上“设计说明”或者通过电子演示标牌来表达景观设计师想要阐述的思想观念用以作为沟通传播者与受众的方式,亦或作为表述出受众所理解不了或者不会理解的景观设计师的观念而存在。受众千变万化,传播者千方百计地在城市景观作品完成以后再多做附加说明用以减少传受之间的落差。我们最终目的并非仅仅局限在传受之间“知识沟”的趋同,更多是追求一致上的“知识沟”,这种“知识沟”,这种差异是建立在一定的一致基础上的趋同之上的。有“知识沟”,有差异才能独特。不论是局限在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还是景观设计领域的其它方面,甚至是西方与东方国家审美信息的加速流转和不断融合与汇聚领域,在追求趋同基础上差异最大化都是殊途同归。同时应该认识到,“知识沟”(差异)也是不断变换不断呈现增长趋势的,在某一高度上的“知识沟”(差异)就是另一高度上的一致。城市景观作品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的完美融合。一件完美的城市景观作品本身就很打动人,所产生的效果最终是在受众心灵深处受到触动之后的外化反应。不打动人心,没有给受众留下强有力的震撼的城市景观再如何传播,再附加条件,在外在因素上再做其修饰收效都显甚微。打动人心的城市景观,不在于用新奇光亮的外在形式吸引受众眼球,那种吸引只能起到短暂的受众注意效果。只有真实的、真诚的全身心为受众着想的城市景观,甚至是城市景观的某一处细节都足以让我们感受得到景观设计师朴实的投入。让人们(包括传播者和受众)时刻感受得到景观设计师的关怀和体贴的城市景观就可以直指人心,让人们身心为之感动,为之赞叹。瞬间体会到的触动不是暂时的效果,不是过目即忘,不是短暂停留,它是瞬间在我们心灵深处的凝固,是瞬间感动的永恒,是城市景观精品带给人们灵魂震颤的效果。

作者:韩凝玉 张 哲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查看全文

城市景观元素

1.景观设计是城市设计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形成一个城市面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景观设计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了城市空间的处理,原有场地特点的利用,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广场、步行街的布置,街道小品以及市政设施的设置等,既涉及功能,又涉及视觉及心理问题。传统的景观设计概念以绿化为主,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和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对景观的功能要求日益突出,同时在美学上也要求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所以城市硬质景观大量使用,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文章在构成城市硬质景观的基本要素上,如铺地、台阶、雕塑小品等,通过理论性的详细介绍,针对性地说明这些元素的特征、使用以及构成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形象、生动,富有参考性和启发性,对如今开展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2.城市景观的组成要素

2.1地面铺装

区别于自然环境中的地面,在城市地面往往都需要做硬质铺装处理。这除了需要满足高频率、高强度的使用功能之外,还因为铺装是塑造城市景观的基本元素之一。通过不同铺装材料的运用,可以划分地面的不同用途,界定不同的空间特征,可以标明前进的方向,暗示游览的速度和节奏,同时通过铺装图案的变化,还可以创造视觉趣味,构成空间个性。

在做地面铺装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几因素:首先应当遵循整体统一的原则。无论是铺装材料的选择,还是铺装图案的设计,都应与其他景观要素同时考虑,以便确保铺装地面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功能上都有被统一在整体之中。随意变化铺装材料和图案,只会增加空间的零乱感,所以在没有特殊目的的情况下,不能任意变换相邻近的铺装材料及形式颜色。第二是安全性。应当保证铺装功能所必需的强度要求,做到铺面无论在干燥或潮湿的条件下都同样防滑,避免行人发生危险。第三是外观,包括色彩、尺度和质感。色彩要做到既不黯淡也不令人烦闷,又不鲜明到俗不可耐。色彩或质感的变化,只要在反映功能的区别时在可使用。尺度的考虑会影响色彩和质感的选择以及拼缝的设计。路面砌块的大小、色彩和质感等,都应与场地的尺度有正确的关系,这点相当重要。

查看全文

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摘要:以北京国贸桥设计为例,阐述了交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改善城市景观立体空间问题。

关键词:城市景观;功能;建筑师1城市景观

1概述

人们在听到城市景观这个词语的时候,第一时间会想到的是公园、河道、湿地、商业步行街等,似乎只有这样的公共空间才能算得上是城市景观。但是景观也该包含城市内部的所有硬质空间,是我们每天走过的人行道、过街天桥、公交车站等。在实质层面以外,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也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当建筑师准备做一个项目的时候会程式化地提出一些问题,如:需要多大的空间,功能是什么,需要容纳多少人等等。建筑师要遵循这些设定好的条件进行设计。而进行城市景观设计的时候没有人会提出这些指标化的需求。你需要认真地环顾这座城市、这片场地,去体会和观察这里到底需要什么,然后再自己去创造功能和需求。比如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会藏在公交车站的后面,那么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呢?因为阳光实在是太热了,他们只能躲在车站的阴影里面乘凉,所以很明显周边需要遮荫的设施或者树木;再比如在人流密集的地方有人在路边歇脚、买东西或者活动,那么这个地方是不是应该增加一个座椅让人们坐一下呢?这就是城市景观的根本所在,不仅仅要考虑颜色、材料和美观,还要想到是什么人在使用它,是如何使用它的,以及我们如何能为使用他的人们创造更好的使用体验,这才是城市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

2北京国贸桥的方案分析

2.1不同设计方案解读在北京国贸桥的设计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设计师对于项目的理解。方案一是迪拜哈里发塔的设计师AdrianSmith和GordonGill,他们提出的方案是在现有国贸桥的上方建造一座五层楼高的环形天桥;方案二是CCTV新大楼的设计师库哈斯,他建议建造一座大体量的建筑跨于国贸桥之上,将余下的空间散落于CBD的其他空间;第三个方案是马岩松提出的,建造一个流线型的巨型建筑悬浮于整个CBD之上,并在建筑的上层设计一个空中花园。不得不说他们作为世界知名的建筑大师,其方案都具有别具一格的风格,特别是AdrianSmith和GordonGill的方案还获得了2项国际的建筑大奖,但是这3个方案都具有一个共性,就是通过建造更多的建筑来解决问题。显然这需要一个城市景观的方案来解决问题。或者有一种人们更乐于看见的解决方案,把路都变成绿地,变成一个漂亮的城市花园。这种对城市景观简单的理解已经屡见不鲜,如马岩松对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的设计方案,就是用绿色植物进行覆盖,认为城市景观绿就对了。但城市景观远远不只是绿起来而已,简单粗暴的绿化只能得到一些绿量,看起来漂亮,但对于城市和使用他的人来说问题依旧存在。2.2存在的问题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明确项目内出现了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北京国贸是著名的CBD,它高楼林立、高效现代,但事实并非如此,这里的交通杂乱无章、通行困难、没有组织、缺乏管理,不符合引领世界的商业中心的形象,连最基本的十字路口的交通标准都很难达到。过去的设计只考虑了机动车的通行需要,没有考虑到今天CBD中人行的需要,发展到了今天,行人才是这里的主要交通方式和达到方式,而开车则成了到达这里最慢的一种交通方式,尤其是早晚的高峰时段。造成这样局面正是城市商业发展使得这里一步步地沦为今天的样子,商人拿地盖楼出售赚钱,设计师设计自己理想的作品,都是完成一个工作加赚钱的过程,没有人考虑这块地方到底需要什么。2.3交通功能解决办法首先,要从最基本的层面考虑———交通,这里到底有多少道路,有多少道路是相互重叠的,需要将其作为立体化的设计。其次,在解决交通空间以后,还有大量的停车空间、公交站台、市政设施、绿化植被等,特别是公交站是造成问题的一个最主要因素,早晚时段上下车人较多,就会从人行道逐渐地向道路延伸,这样行人、摊贩、停靠站的车辆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间,随着人流的加大,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所以交通的功能性就决定了这个桥的造型。首先它必须是一个高效的环形道路结构,可以承载更多的车辆,提高车辆的行驶速度,并且,环状结构释放了更大的空间,可以用来建设公园。并且可以利用公园形成不同的立体空间,来连接区域的地下层。在解决了功能性问题后,可以着手解决公园的景观性问题了,可以充分发挥设计师的创造力来创造,这里面既可以有活动的广场和公园,也可以形成一个水面或者一个空中花园,大量的植物可以吸收汽车带来的尾气污染。

查看全文

景观设计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新媒体技术通过其新的思维方式、操作手段不断运用于各个行业,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也逐渐得到利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以山、水、植物、建筑四要素为主,通过多媒体虚拟技术可以使景观的四大要素更生动具体,从而使设计出的景观更贴近实际,更为人性化。

关键词:多媒体;景观设计;建筑;虚拟技术

通过计算机来对图形、文本、动画、视频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是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其虚拟技术是集成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网络、多媒体多种技术手段处理的新成果,通过三维空间来塑造全新、直观、以及更准确的景观设计;另外其独特的设计手段具有强劲的视觉冲击力,能充分达到景观的视觉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目前,随着经济增长,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平面设计上,逐渐趋向于立体、三维、甚至多维立体效果的视觉、听觉感受。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推广,设计中各种新材料不断被引入:金属、玻璃、橡胶、夜景照明等等,从而整体拓展了景观的表现方法和理念,使当前景观作品更新颖,意义更明确。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其中多个场馆的建筑都采用了最新的媒体技术,给我们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新颖的建筑特色等都充分体现了新媒体技术运用的效果。因此,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也更应该向多媒体方向发展,提升景观表现形式、整体美观度。

二、城市景观与多媒体的联系

查看全文

城市规划中城市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城市,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是一种可以看到的物质形态。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其目的是通过城市与周围影响地区的整体研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环境。

1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样的建筑,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绿地,哪些应保持其现状。

城市的美,不仅仅意味着应有一些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细部都应是美的。这些内容构成了城市风景的所有东西,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景观设计除了必须满足其适当的功能外,还应符合客观的美学原则,即形式美原则。

规划师、建筑师、道路工程师在自己的工作中都必须表现精巧的美,但又必须组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画面,即它们联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观。例如,上海浦东的陆家嘴上,在南京东路纵轴线延长线上建成的亚洲第一高度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其建成后所得到的景观,不是简单的A+B=AB,它等于X,这是一种新的因素,是南京路空间的延伸与定位。

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规模与性质后,其景观设计就应反映城市的性质。如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观组织中透着浓郁的古都气息;首都北京的长安街政治气氛浓重;杭州作为旅游城市,山光水色气脉相联、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融洽。

查看全文

城市景观设计对城市品牌的国际化

摘要:本文深度分析了钱江新城在城市景观上构建起的杭州的城市品牌国际化形象,首先,钱江新城充分打造和利用了滨水空间景观来构筑杭州的“江南水乡”的城市意象;其次,钱江新城核心区的建筑群打造了杭州专属的独特视觉符号,其中承载“日月同辉”意涵的杭州大剧院和国际会议中心极具辨识度;最后,作为国际大都市标配的繁华夜景也在钱江新城得到了极致的展现,视觉上的气派和故事性的文化呈现,打开了世界了解杭州的窗口。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品牌国际化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杭州自2006年打出“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东方品质之城、美丽中国样板”的世界名城的口号,政府和人民不断在为杭州城市品牌形象而努力。G20峰会举办前的杭州走的是以西湖为中心而建设旅游城市品牌的路线,为了打造旅游和宜居的环境,政府做出了大大小小的投入工作,比如修复雷峰塔和历史文化景点、建设西湖文化广场、龙翔桥商业圈的车道改造步行街等。但西湖周边景区的打造脱离不开历史文化的因素,让杭州城市品牌发展的上限受到了限制,而国际化一直是这座城市的主旋律,杭州的城市形象亟待一个新生的载体。随着钱江新城灯光秀在G20期间的频频展出,一张新的城市名片被打出,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入了“钱江时代”,近几年尤其能显著发现钱江新城逐渐步入了政府对外宣传杭州城市形象的范围。钱江新城的出现让杭州的国际感跨越式呈现,其中钱江新城的空间规划、建筑风格、绿地景观设计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在视觉上凸显出现代化时尚形象。由此,本论文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钱江新城如何构建出杭州城市的国际化形象?钱江新城的城市景观设计有怎样的过人之处?钱江新城这一城市景观为杭州成功构建出国际感的作用,能否为其他城市的品牌形象建设提供借鉴?

二、城市景观与城市品牌国际化的构建

城市景观(UrbanLandscape)是建筑学中一门范围宽泛、很综合又难以准确定义的专业。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房屋建筑应当是它构成的主体,并有建筑以外的空间环境相辅,两者合起来称为城市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建筑是创造为人生存和工作所需用的空间场所,基本要素表现为功能实用,造型美观和经济等。[1]1.作为空间生态规划的城市景观源自建筑学的城市景观,最初用于说明城市中由街道、广场、建筑物、园林绿化等形成的外观及气氛。景观功能在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的和所创造的自然景观美,它可使城市具有自然景观艺术,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快感。2.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景观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诞生源自上世纪80年代,意在解决大量北美城市中心区不断萎缩的问题。“景观既是表现城市的透镜,又是建设城市的载体,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当今城市的基本要素。”[2]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Waldheim)给出的景观都市主义的核心思想至少包含两层含义:首先,以景观作为视角能更好地理解和表述当今城市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更好地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其次,景观作为载体介入城市的结构,成为重新组织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3](1)城市化是一种时空过程景观都市主义应用生态学和自然过程的知识来阐述复杂的城市化过程。城市不会定格在某一特定阶段,而是存在于全方位的动态过程之中,任何一种空间形态都是暂时的。(2)城市景观作为城市功能的载体在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中,景观载体分为加厚的地面、基础景观设施和城市发展的战略框架。景观都市主义理论更多地赋予了城市形象革新的方法论,“景观作为一种能容纳和安排各种复杂城市活动的组织结构既是自然过程,又是人文过程的载体,并能为两者提供相互融入和交换的界面”,城市景观更应关注人在城市里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以此激发城市活力,为协助政府和市民共同打造城市品牌而注入生命力。3.作为媒介空间的城市景观城市建筑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名片。特别是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中其能指效果异常突出,在视觉表述中不同国别人群习惯将自己所知晓的对方国家建筑体和景观作为指代物当作城市的表征。媒介对于城市景观的“仿像”在为我们建构了世界的同时,又消解着我们的世界。人们不可能对所有城市景观一一亲历,以求得对影像力量的抵抗。通过认知地图可以获取城市居民对于城市景观(包括历史文化景观)记忆的结构特征[4]。就如埃菲尔铁塔能指巴黎、自由女神像能指纽约、红场能指莫斯科、东方明珠能指上海、悉尼歌剧院能指悉尼……这些能指物都是由媒介赋予给各国的视觉表征符号,在他国民众看来,这些景观是对应国家的代表性场所,这一空间就应是他国普通公众的公共生活地点。与城市挂钩的代表性建筑在人们心中构筑起认知地图,在认知地图中达成共识的人群范围越多,那么这座城市的品牌标识度和国际化传播度也就越高。

查看全文

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1.社会综合因素

社会综合因素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主要包括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规范的政治机制,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为经济增长创造了适合的空间。国家建立的行政管理体制,对城市景观设计也有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经济方面的因素直接决定了城市建设资金投入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景观设计的进程。

2.环境因素

环境条件直接制约了城市景观设计。事实上,城市景观设计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之上,设计出合适的人工景观,将二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给居民以融洽及和谐的感受。一个城市向前发展时,人们在利用大自然的同时,还对大自然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导致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并且很难弥补。即使人们采取再多的措施弥补,也不能做到自然景观的重现,而是体现出更多的刻意模仿。所以,城市景观的设计要立足于整体,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的重要性,以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城市景观设计。另外,城市绿化面积越大,该城市的空气质量、生态环境就越好。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提升,城市的可用地面积逐渐减少,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我们虽然不能将城市构建成为原生态的森林城市,但也要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考虑到植物的季节变化,以此来美化城市。所以,自然环境因素对城市景观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3.文化因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