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2 19:15: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城市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发改委城市教育工作报告
党中心、国务院把教育事业置于优先开展的位置,在“十一五”时期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还逐年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特殊是对中西部地域教育的投入赐与了较大倾斜,近年来在国度和省的鼎力支撑下,市顺畅完成了“两基”攻坚义务,经过了国度督导反省,各类教育尤其是乡村黉舍的办学前提获得了极大的改善,适龄青少年的就学难问题进一步缓解。但跟着城市化历程加速,我市城区黉舍学生人数迅猛增进,买办额景象非常遍及(教育班普通在80人左右),由此招致生均校园面积和校舍面积严峻缺乏,师资、硬件等方面超负荷运转。首要缘由是当前国度对城市教育投入缺乏,而当地财务单薄又无力加大对城区教育投入(财务增收投入很多用于保工资、保运转),使得我市城区面积和生齿翻番的状况下,城市黉舍的数目和规划根本没有大的添加,加之新建的居民房屋小区很少将黉舍配套归入建立规划,愈加剧了城区教育教育资本严重和散布不合理的问题。
社会公道是社会调和不变的根底,而教育公道是社会公道的根底。为了让广阔适龄青少年享有高质优秀均等的国民教育,完成教育资本装备的公道性,建议如下:
一是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加大对城市教育的投入列入个中。在加大国度财务性教育投入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还,要跟着城市化历程的不时开展、很多乡村学生流入城市黉舍的近况在加大乡村黉舍根底设备建立的根底上加大对城市教育的投入,使城市黉舍的数目、规划、师资和教育设备上更倾于合理化,使教育时机和教育成就在我市社会全体生齿中的散布愈加平衡。在资金投入上除保证城市黉舍根底设备建立外,对因为城市黉舍添加后所需的教职工工资和黉舍正常运转经费也应赐与恰当津贴。
二是将城市教育设备建立规划归入城市总体开展规划之中。依据城区寓居的适龄少年儿童的数目和散布情况科学编制我市城区黉舍建立结构规划;合理制订城区新建黉舍的用地规范和建立规划;要根据城区中小黉舍建立结构规划,为义务教育用地规定强迫节制线,并作为城区建立项目审批的根据;城市规划中确定的义务教育用地应由当局一致储藏;新区的义务教育配套用地要在审批建立规划时足额预留。建议在“十二五”时期依照建立部、教育部关于城市规划及配套设备建立规范,城市商品住房每添加10万平方米,应配套新建1所小学或初中要求在中间城区新建或扩建10-15所黉舍,县城地点地新建或扩建2-3所黉舍,用以知足日趋开展的城市化历程的需求,让进城务工后代拥有与城市孩子相同公道的教育权益。还,对黉舍建立在工程立项、情况维护、税费减免等方面赐与优惠,为城区黉舍建立发明前提。
三是要完成黉舍治理程度的平衡、教员步队的平衡、生源的平衡和当局投入的平衡。一是市、县、乡之间要统筹规划,完成我市区域教育的平衡;二是要促进区域内部黉舍之间的平衡开展,持续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防止城市化历程招致乡村教育资本的糜费和师资流掉,减缓城区教育压力;三是群体之间的平衡开展。《义务教育法》中有明白规则“县级以上人民当局及其教育行政部分该当促进黉舍平衡开展,减少黉舍之间办学前提的差距,不得将黉舍分为重点黉舍和非重点黉舍。黉舍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建议在“十二五”规划中将此项任务列入个中,为完成我市城区黉舍之间与黉舍内部的平衡开展,促进我市教育资本的平衡散布、完成教育公道打下根底。
四是鼓舞社会力气参加办学。2010年3月5日,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当局任务申报中,就提到了“鼓舞社会力气兴办教育,知足群很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建议在市的“十二五”规划中将鼓舞社会力气参加办学列入个中,将民办教育归入整个公共教育的系统,统筹思索黉舍结构、生源、师资等问题,出台响应的鼓舞办法并依法保证民办黉舍享用与公办黉舍一致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缓解城区公办黉舍的就学压力。
城市教育事业管理论文
一、城市教育管理的概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在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
城市教育事业管理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教育管理是以整个城市教育管理系统为自己的管理对象,包括城市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两个部分,它是指以城市政府为核心的城市教育管理机构,依据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对城市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学校等方面进行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的活动。狭义的城市教育管理专指学校管理,它是以学校为管理对象,以实现学校目标为管理目标,对学校的制度、机构和人事等进行的管理。
二、我国城市教育管理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很快,除了有政府办园的形式,还出现了集体和私人多元体共同办园的形式。近10年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基本齐全的体系。2000年,我国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调整,多所高校合并重组。2005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273所,比上年增加37所。普通高等学校1792所,比上年增加61所,其中本科院校701所,高职(专科)院校1091所。成人高等学校481所,比上年减少24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66个,其中高等学校450个,科研机构316个。《教育法》第19条规定,城市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教育无论在办学形式、办学规格、办学渠道上,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三、我国城市教育事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数据的采集
本研究以武汉市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中10至12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武汉市江汉区展览馆小学等10所学校的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1000名小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家长背景特征、家庭背景特征(GreenwoodandHickman,1991)、家庭教育目标、期望(Rosier,1993)、家庭教育内容(赵雨林,2008)、家庭教育投入、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教育执行者(AnnetteLareau,2002)等方面。
(二)样本基本特征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21份,回收率是92.1%,有效问卷853份,占回收问卷的92.6%。问卷由儿童的父亲填写的占57.0%,由儿童的母亲填写的占43.0%。其中武汉市城市本地儿童家庭634户,占有效样本的74.3%,流动儿童家庭219户,占有效样本的25.7%。按照籍贯分布来看,流动儿童家庭来自湖北省的占78.4%,来自河南省的占5.6%,来自江西省的占4.0%,来自湖南省的占2.8%,来自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占2.2%,其余7%来自安徽省、福建省、广西省、河北省等地农村地区。流动儿童家庭中,父母外出务工的年限均值为13.2年,来到武汉务工的年限均值为11.3年。
(三)变量说明
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费通知
各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国务院决定,在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基础上,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同时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从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
在接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按照当地公办学校免除学杂费标准,享受补助。
免除学杂费的标准,按照各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费制”中杂费标准执行。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
一、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分析
关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早在2003年9月,国务院就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流入地政府应采取措施,切实减轻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费用负担。2004年3月份,国家又出台规定,从2004年秋季开始,农民工子女入学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或要求农民工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实际中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地政府都对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公办学校资源紧张,而且各地教育局又是按照学校学区内常住人口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根本没有为流动人口预留容量,加上公办学校的高消费超出农民工家庭的承受能力,城市农民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困难。当前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方式主要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家庭教育。
(一)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现状
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借读,仍须交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或赞助费,这对于广大处于社会低收入阶层的农民工家庭来说,能够承受的不在多数。另外,文化背景的差异、教学环境的改变、使用教材的迥异、课程进度和难度的不同也都会影响其选择借读。同时,农民工身份遭受的社会歧视也会给其子女心理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有些家庭即使具备经济实力,最终还是把孩子送到了农民工子弟学校。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相对低下的农民工子女,除了一部分在公立学校借读外(具体数字不详),很多家庭只好将子女送入外来人开办的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简易学校就读。这类学校或被称为“棚户学校”,“打工子弟学校”。有人认为,它们根本不能被称为是学校,因为多数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不具备,充其量只能算作“民上自发办学点”。但这类学校在城市发展十分迅速,数量增长快,学生人数增加也十分迅速。
总体上看,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特点是投资来源以个人投资办学为主,办学层次以小学教育为主;学校多设立在城乡结合部,农民工广泛聚居的地区;达到正规办学水平标准的寥寥无几,学校收费低廉,教学环境差,办学条件简陋,很多学校没有正规的教室、课桌椅、教学用具,更不要提活动场地;学校规模差异也很大,从十几人者到几百人者均有学校的师资水平良芳不齐,许多管理者与教师根本没有教育教学经历,状况令人担忧。
第一,农民工子弟学校硬件设施落后。从学校规模来看,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特点之一是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学校学生人数几十人、几百人,有的学校则有上千学生。学校的规模过大或过小,对教学安排都将带来一定困难,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从基本设施来看,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多属于个人投资,基本设施依靠个人解决,经费来源大都来自学生学费,招生对象又是流动人口中的低收入阶层,这就决定了学校基本设施状况的紧张与简陋。由于经费有限,学校的教学设施相当简陋,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城市群教育发展力调查报告
今年4月浙中城市群规划在省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会上顺利通过,对浙中城市群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最近兰溪市通过了省教育强县(市)的评估验收,实现了各县(市、区)创建省教育强县“满堂红”,教育强市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面临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如何谋划统筹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浙中城市群教育发展力,为浙中城市群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亟待思考研究并寻求解决办法的重点。
一、提升浙中城市群教育发展力的总体目标
提升浙中城市群教育发展力,要着力实现四个“基本”目标:一是以“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方针,把坚持育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基本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较为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二是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教育的15年教育,省三级以上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面达到85%以上,85%以上中小学达到建设标准,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完成率不低于99%,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目标。三是70%以上高中学校成为省等级重点中学,初中升高中比例达到95%以上,升入优质高中比例达到8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45%,打造浙中教育品牌,基本建成浙中教育中心。四是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装备等的现代化水平,努力为人人提供合适的教育,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提升浙中城市群教育发展力的主要措施
(一)全面提高浙中城市群整体教育水平,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优质发展。1.在均衡上突破。以教育强县的复查及现代化水平评估、县(市、区)党政领导教育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等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县域教育管理和投入保障体制,依法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两个提高”,力争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促进县域均衡。通过实施新“四项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创设城乡相对均衡的教育硬件;实施“领雁工程”、“521工程”、农村教师提质工程等,促进城乡均衡。严格按生均面积、师生比例,以标准化的要求,控制办学规模,把优质资源均衡配置到学校,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确保政策均衡;控制学生数量,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时间、空间,实现机会相对均等;研究制定“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均衡的具体标准,促进校际均衡。
2.在优质上突破。提升教育理念,学校发展必须追求“个性品质”,把校园建成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将关注的焦点从“知识传授”、“知识巩固”切实转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上来,让学生从繁重的应试教育和课业负担中真正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成长的主体。改革传统的教师学校“所有制”,积极推动区域性的校长与教师“定期轮岗”制度;改革传统的学校行政区域“所有制”,积极尝试跨区域尤其是跨城乡的学校“连锁”新机制;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制度,积极探索“片块式发展、捆绑式评价”的考核评价新思路,促进办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努力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卫生城市健康教育创建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部署,加快我街道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工作进程,建立健全健康教育长效机制,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健康素养,根据《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及《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规定和要求,结合我街道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八大”重要精神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环境、保障健康、促进发展为目的,以提高素质、健全体制、完善设施为重点,使广大市民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形成合理的生活行为方式,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二、实施目标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要求,围绕在创卫建成区内,建立健全健康教育机构和网络组织,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媒体、大型户外广告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基本技能掌握率。确保三个月后初见成效,通过省级专家组明察暗访;一年左右时间完成各项指标,顺利通过国家级专家组验收。
三、实施步骤
教育局争创国家森林城市方案
为加快我市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绿化、美化枝江,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教育系统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理念,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体,以校园绿化美化和开展生态文化活动为重点,切实加强宣传和科普教育,推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创森”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创森”目标的实现。
二、目标任务
1、全市学校扎实推进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和文化建设工作,实现校园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绿地率达35%以上、绿化率达90%以上的目标,全市90%以上学校达到市级绿化合格学校标准。
2、实现“创森”宣传教育进课堂,积极引导师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形成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的良好风尚。
城市老年教育重在向社区发展
在“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21世纪,城市如何应对银发浪潮、满足老年群体老有所学的需求,这是我们无法回避、必须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加快普及社区老年教育进程,是一个长远而又紧迫的课题
目前,全国已有26000多所老年大学(学校),学员约230万人,建立了一批规模大、设备好、课程门类全、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高的示范性老年大学,成为中国老年教育的中流砥柱。但是,就老年学员的总量来看,它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72%。尽管城市老年学员入学率略高于农村,但至少有95%以上的老年人没有享受学习与教育的权利。
在城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老年人正从“单位人”(由所在工作单位管理)转变为“社会人”(由社会保障部门及社区管理),他们聚居在杜区,既是新型社区建设的力量,又是社区服务群体中工作量最大的对象。社区不仅要多渠道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等基本要求,还要按照“积极老龄化”的理念,鼓励老年人融入时代、参与社会、共建文明社区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很大发展,但人口老龄化仍超前于经济的发展,即“未富先老”已成为中国老龄问题的基本特征和突出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满足城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普及社区老年教育,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解决的长远而又紧迫的课题。
二、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利用有利条件,扬优成势
教育信息化和城市产业拓展
教育信息化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无论是硬件的配置还是软件的应用都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深圳几乎每所中小学校都建起了千兆主干、百兆交换到桌面、光纤与因特网相联的校园网;每间教室配备了多媒体电教平台;校内师生不到5人就拥有一台电脑。软件方面,每所学校都拥有自己的网站;教学资源库、教学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师生以及学校、家长之间使用网络进行交流越来越普遍;很多班级有班机网站,很多老师建立了为教学服务的专题网站,甚至很多学生也拥有了自己的博客网站。总之,教育信息化深入到了学校的每个方面,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教学、管理以及信息沟通、交流的模式。
在社会上,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了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教育信息化除了为日常的教育教学服务、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以及学生的素质水平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与城市的产业发展相结合。
一、基础教育与产业发展
我们国内的教育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一点是:教育与社会生活以及生产实践严重脱节。学了十多年的语文不会起草一份通知,看不懂家用电器的使用说明;学了五六年的物理不会更换一只灯泡;学了七八年的英语不敢与老外套半句近乎……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经常在思考,到底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难道以当前社会所期盼的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作为我们主要人才培养目标?重点高中是有限的,重点大学也是有限的,大部分挤不上这些独木桥的学生该怎么办?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应交给他们些什么东西?
一年一度的大学毕业生人才招聘会在各大中城市热热闹闹地举办着,大学生们感到找工作越来越难,但是也有很多企业觉得很难找到所需的人才。作为挤上了独木桥的大学生也迷茫了——从小学到大学读了十多二十年书,出到社会上能干什么?社会需要我们这样的人才吗?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更是培养公民和劳动者的地方。通过学校的培养,应该使学生今后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并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现在学校中关于办学理念有很多新的提法:“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学生的终生幸福”、“为了学生持续的发展”等等。但是很多时候只是一句口号。不注重培养生活实践能力、不了解社会的产业需求、没有自己的职业兴趣、不知道自己的职业倾向,进入社会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这样的学生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吗?我们认为不易!连工作都找不到的学生能有幸福和发展可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