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构建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2 17:53: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城市构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市构建

加强城市党建 构建市和谐城市

●没有基层的和谐,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上体现服务●实现组织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整体互动●现代民主政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与本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去年以来,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把“构建和谐绵阳”作为主要抓手之一,围绕和谐绵阳这个发展要务,全市的城市基层党组织以社区及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作为重点,充分发挥服务群众、化解矛盾、凝聚民心、维护稳定的重要作用,为构建和谐绵阳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推动了经济社会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健全网络,夯实党建促和谐的组织基础。构建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如果没有基层的和谐,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健全党在城市基层的组织网络,发挥党在城市社区及非公有制企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要加快“建党”步伐,在全市街道(乡镇)普遍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增强党在城市基层的组织覆盖;要充实骨干力量,加强对城市基层党建的工作指导。针对城市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普遍规模不大的实际,选派机关干部到重点非公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帮助培养和发展党员,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要发挥群团作用,通过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重点开展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活动,扩大党在新领域的组织影响。

选拔人才,提供党建促和谐的组织保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坚持党员干部带头,注重集聚各方人才,加大骨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切实做到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上体现服务。要选好配强班子,建立一支“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社区干部队伍,提升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要强化党员示范,打造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通过发挥共产党员的主力军作用,凝聚和带动人民群众参与和谐社会建设。要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党员干部参与和谐建设的热情。

整合资源,形成党建促和谐的工作合力。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需要集全社会之力。城市基层党组织必须树立开放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实现组织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整体互动,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整合部门职能,从强化领导机制入手,充分发挥国资、民政、财政、城建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和谐共建格局;要整合党内资源,基层党组织要注重把自身的政治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注重把党员、干部的个人力量转化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整体力量,使党内资源直接广泛地参与到社会利益的调整中。

扩大民主,构建党建促和谐的制度保障。现代民主政治既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又是和谐社会的发展动力。必须大力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拓宽人民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为建设和谐社会凝聚力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根本性的制度保证。要拓展沟通渠道,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开辟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和党员群众反映意见的便捷通道;要推动民主参与,调动干部群众参与民主的积极性,广泛集中民智;要搭建监督平台,全面推行党务公开,按照“规范、实用、明了、方便”的原则,及时向党员或社会通报党内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情况,促进管理民主。

查看全文

市构建智慧城市设计

随着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显现。我国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将其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市委、市政府以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论坛为契机,从战略的高度,审时度势,做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通过深入推进基础性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及其应用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全面灵活地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相互感知和互联互通,从而实现对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是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机遇,加快向信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我市目前的情况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要求进一步提高,产业升级不断深化,既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环境资源、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居民就业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建设智慧城市,对于应对这些挑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打造高品质生活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市创新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家、省和市“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思路,按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制定本专项规划。本规划实施期自年至年。

一、现实基础及发展形势

(一)现实基础

查看全文

中国城市微电影传播与城市形象构建

【摘要】城市微电影因其富有生动的剧情、精美的城市风光、浓重的地域风情深受观众的喜爱。城市微电影在创作以及传播过程中,影视语言与城市意象相融合,结合城市风情以及历史遗存,使影片更有韵味,受众在欣赏作品时,不仅对作品剧情有详实的了解,同时也对作品中所展示的城市形象有深刻的印象,城市微电影广泛传播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构建。

【关键词】城市微电影;地域意象;形象构建

城市微电影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城市宣传片的制作方式,不再用简单的镜头来展示城市风光,而是通过吸引人的故事内容以及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深入结合城市内涵展现城市独特魅力。受众在关注剧情发展的同时,不但可以详细了解城市的外在形象,也可以深刻体会到城市的人文风情。

一、城市微电影的城市形象展现

城市微电影通过唯美的镜头语言,丰富的城市风光画面,具有地域特色的人物对白,将城市形象详实立体地展示在受众面前。城市微电影的拍摄制作在场景选取上,首先要考虑镜头画面的视觉效果,在创作过程中选取精美的场景,拍摄和后期处理上尽量展现城市最美的一面,在视觉上给受众以美的享受。在拍摄时,场景布置以及拍摄角度的选择极为重要,在城市场景客观存在的基础上,适当地美化画面和角度处理必不可少,以期达到完美的视觉呈现。在城市微电影中,具有城市特色的场景是至关重要的。城市微电影故事展开离不开城市场景,城市中每一处具有代表性的场所都为剧情发展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在城市微电影《南京1314》中,场景的选取极具南京城市特色,明城墙、紫金山、玄武湖、鸡鸣寺、1912街区、石象路等将城市的自然风貌完美呈现,微电影中人物的出现以及故事发展都在这些极具南京城市风情的地方展开。场景的巧妙选取一方面推动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南京城市形象的展现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微电影的人物语言风格增强了城市形象的展现。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城市的语言有所差异,因此在城市微电影中,人物的语言基本采用地方方言,无论是发音还是语法运用,特别是带有地方特色的语句,成为城市微电影的一大亮点,并将城市形象的内在魅力以及人文风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城市微电影《南京1314》中,主持人孟非与修车大爷的一段对话场景里,将南京方言“泰气”一词展现得十分到位,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展现了南京市民的友善、热心,全方位展示了南京这座城市的人文内涵。除此之外,城市微电影在拍摄和后期制作上,大量使用远景和全景,在场景过渡中运用大量航拍镜头,既丰富了微电影镜头语言也全面展示城市客观形象,将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以及场景完整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在展示自然风貌的同时,结合人文景观,运用影视语言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示城市特有风情。

二、城市微电影中的地域意象传播

查看全文

城市改造构建幸福家园

昨天,市委副书记、市长率市发改、规划、国土、财政、农办等市级部门负责人赴街道调研。在调研时强调,要牢牢抓住新型城市化发展机遇,趁势而上,寻求突破,加快城市改造更新步伐,为打造“绿色生态、宜业乐居”的一流幸福家园作出积极贡献。

一行先后来到商贸休闲区块、中心改造商住区块选址实地察看,了解项目推进情况,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随后,来到街道上笆里改造拆迁指挥部,了解区块拆迁进度,慰问指挥部工作人员,并勉励他们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被拆迁户的利益,让被拆迁户切实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和好处,保质保量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在详细听取街道上半年重点工作情况汇报后,表示充分肯定。他说,街道上半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较好,在推进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果,工作成效明显。

强调,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主引擎,将共同构成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两条主旋律。街道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增强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抓住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有利契机,加快城市改造更新步伐,加大城市建设推进力度,积极推动幸福家园建设。

要求,要突出加快。要形成共识,凝聚各方力量,动员街道上下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参与到推进城市改造更新中来。要完善规划。要结合中心城区分区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控规整合,优化用地布局,集思广益,以发展的眼光、开阔的视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好城市改造更新发展规划,从而更好地指导街道的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要优化方案。要对商贸休闲区块、中心改造商住区块、人文居住区块等区块改造更新方案作进一步优化,完善功能配套,使其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力争成为我市城区更新改造的样板和亮点。要寻求突破。要高度重视商贸休闲区块中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开发建设,把其作为街道更新改造的突破口和切入口,做好策划方案,选好开发主体,确保开发成功,激活带动整体。同时,要继续发挥优势,狠抓新型工业化,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并抓好年初确定的各项重点工作,推动街道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查看全文

县构建创业型城市小结

为了加快创业型城市的创建步伐,将创建工作落到实处,我县坚持以创城工作带动就业,本着“旅游县、创业富民”的宗旨,按照创建工作的内容、目标和要求,积极开展创建工作,今年以来我县组织创业培训270人次,新注册个体工商户892人,比增26.2%;新增私营企业148家,比增23.3%。农村劳动力培训2081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5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3%。全年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315万元,占任务总数的263%,其中小额担保贷款625万元,其他形式小额贷款690万元,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1500万元,占任务总数的214%。全县包括9个乡(镇)全部建成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现将年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围绕创城工作指标,创建效果初显。

1、创建了创业服务平台。我县在建成劳动保障平台的基础上,又对县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和两个孵化园区(下坊孵化园区、尚书街旅游商贸孵化园区)管理力度进行了提升,提高其服务功能和水平。利用服务平台,为有创业愿望的人员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切实推动全民创业。仅下坊孵化园区建立网点企业2个,创业孵化人数38人,创业带动就业326人。

2、构建了创业培训平台。一方面依托各类定点培训机构和职业培训学校,为创业就业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各类政策性补贴培训,提高创业人员的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职能转换能力。一方面依托县创业指导中心,成立了由工商、税务、司法、财政等部门的业务专家及syb教师组成的创业专家指导团,对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今年,我县已多次组织不同范围、不同形式的创业就业政策咨询和岗位推介活动,组织创业培训270人次,职业技能培训1959人,实现创业160人,创业带动就业480人。

3、规范了基础台账。成立了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对日常工作进行指导与实时跟踪。在创建过程中,下半年起先后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创业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劳动、财政、人事、人行关于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管理积极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完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贴息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结合我县实际,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扶持政策及措施的规范性文件,在放宽市场准入,改善行政管理,拓宽融资渠道等,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走访各兄弟县区,虚心学习各种创城经验,软件的归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二、依托我县产业结构优势,探索创城新径。

查看全文

县构建创业型城市总结

为了加快创业型城市的创建步伐,将创建工作落到实处,我县坚持以创城工作带动就业,本着“旅游县、创业富民”的宗旨,按照创建工作的内容、目标和要求,积极开展创建工作,今年以来我县组织创业培训270人次,新注册个体工商户892人,比增26.2%;新增私营企业148家,比增23.3%。农村劳动力培训2081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5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3%。全年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315万元,占任务总数的263%,其中小额担保贷款625万元,其他形式小额贷款690万元,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1500万元,占任务总数的214%。全县包括9个乡(镇)全部建成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现将年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围绕创城工作指标,创建效果初显。

1、创建了创业服务平台。我县在建成劳动保障平台的基础上,又对县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和两个孵化园区(下坊孵化园区、尚书街旅游商贸孵化园区)管理力度进行了提升,提高其服务功能和水平。利用服务平台,为有创业愿望的人员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切实推动全民创业。仅下坊孵化园区建立网点企业2个,创业孵化人数38人,创业带动就业326人。

2、构建了创业培训平台。一方面依托各类定点培训机构和职业培训学校,为创业就业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各类政策性补贴培训,提高创业人员的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职能转换能力。一方面依托县创业指导中心,成立了由工商、税务、司法、财政等部门的业务专家及syb教师组成的创业专家指导团,对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今年,我县已多次组织不同范围、不同形式的创业就业政策咨询和岗位推介活动,组织创业培训270人次,职业技能培训1959人,实现创业160人,创业带动就业480人。

3、规范了基础台账。成立了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对日常工作进行指导与实时跟踪。在创建过程中,下半年起先后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创业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劳动、财政、人事、人行关于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管理积极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完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贴息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结合我县实际,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扶持政策及措施的规范性文件,在放宽市场准入,改善行政管理,拓宽融资渠道等,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走访各兄弟县区,虚心学习各种创城经验,软件的归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二、依托我县产业结构优势,探索创城新径。

查看全文

构建森林城市通告

各镇,各街道委、办事处,市级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充分发挥机关党员干部在“森林”建设中的表率作用,带动广大干部群众多种树、种好树,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森林”建设的浓厚氛围和良好格局,经市委市政府研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把植树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领导联镇带村工作重要内容,对联系镇(街道)、村(社区)植树工作加强针对性帮扶指导,每年到所联镇(街道)、村(社区)开展植树活动不少于2次。

二、把植树作为市、镇两级领导下基层调研时的一项重要活动,在适宜植树时节,市、镇两级领导下基层调研时,因地制宜开展植树活动。落实情况,由各镇(街道)每季度一次报送市委、市政府督查室。

三、要进一步广泛设立各种形式的公益林。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结合实际,广泛发动,确保各镇(街道)、工青妇等部门均设立1个以上规模较大的公益林,其他单位根据条件和可能在符合总体规划情况下积极设立公益林。

四、要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机关党员干部每年至少参加2次义务植树活动,提倡到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基层组织进行植树,鼓励为基层群众“送绿”。

查看全文

城市社区构建途径选择

一、我国城市社区的定位

那么我们所说的“社区”在我国城市中到底是指什么?有人认为“一个街道办事处所辖的范围大致就是社区的地域空间,为了淡化其行政区划的色彩而突出社区特征,许多学者称之为街区”;有人认为就是以街道和居委会为单元的基层社区;还有人指出,在很大程度上社区已成为街道办事处以及居委会这些基层管理机构的代名词;还有人指出“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中,城市社区指涉的是街道办事处所辖的范围”;而国家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张明亮曾撰文指出“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社区自治的原则和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的街道、居委会规模作适当的调整,以调整后的居委会辖区作为城市社区的主导形式,形成社区地域”。

可见目前对城市社区的在我国的具体所指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大多数人认为城市社区就是指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只有少数人认为城市社区应该指居委会所辖区域。在我们思考社区的定位时,我们必须搞清楚为什么要提出社区的概念,为什么要倡导社区建设,显然社区概念在我国的提出是有明确的背景和用意的,那就是我国的经济体制由由计划转向市场,计划经济破产,政府不再拥有支配所有社会资源的能力了,但政府承担的职能仍然是全能式的,在此状况下,政府不堪重负,社区概念的提出与社区建设的倡导就是政府想将自己担负的过多的职能还给社会,以减轻自己的负担,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明白了这样的背景与用意,我们再来定位社区就明晰多了。我认为在我国开展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将城市社区定位于居委会所辖区域而非定位于“街区”。城市社区的具体定位问题不仅涉及社区的性质问题,更牵涉到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的主体问题,从而影响甚至决定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乃至最终的成败。

“社区”这一概念几经转译,至1955年就达94中之多,人们难以对其达成一致意见,但其核心所指还是明白无误的大家基本公认的:具有高度认同感的相互依存的自发性的地域共同体。其主要特征有:民间性、普遍参与、自治、高度认同、情感依赖等。居委会所辖区域刚好在理论上符合社区的性质:居委会在理论上是居民普遍参与的自治组织,非官方组织,居民由于日常生活聚居的原因,对所生活的居民区有某种自发的认同感,居民间也有一种相互的情感依赖。将城市社区定位为居委会所辖区域就使居委会成为理所当然的社区建设主体,而居委会本来就是法定的自治组织,刚好契合。

而如果将城市社区定位于“街区”,则街道办事处必然成为城市社区建设的直接的最主要的主体,但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或不设区的市政府)的派出机关,它是代表政府来实现国家对社会的监管与制控职能的(当然也还有服务职能),以它为主要主体的城市社区建设能否实现社区建设的普遍参与、自治、高度认同、情感依赖、民间性等目标和特征实在不容乐观。有人认为将城市社区定位于街区可以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作用,发挥行政推动作用加速社区建设。行政推动历来为我们崇拜,行政推动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必不可少,尤其是在社区建设刚起步时更是如此,但这种建设社区的方式极有可能会建设出“行政社区”即行政推动主导的模式因带有传统操作方式的色彩而极可能在实际工作中把社区重新变成一个行政化了的“大单位”从而影响政府的职能转换,使政府负担非但没有减少反而重新增加。而我们的城市社区建设本意就是要推动社会自治减轻政府的行政负担,建设“行政社区”的思路与社区建设的逻辑背向而驰。也就是说以行政推动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主导模式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社区建设启动后行政力量如何退出,它退出后又用什么力量再来推动城市社区的建设继续进行,又用什么力量推动行政力量在城市社区自治领域的退出?而这样的退出又必将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同时这种退出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建设过程,因此前此阶段的行政推动并未能真正开启实质意义上社区建设之路。因此将社区定位于街区,即使社区建设能够进行,但其在过程中又不得不解决如何走出“行政社区”的困境,这就与政府提出社区建设的本意相悖。而将社区定位于居委会(或者是适当调整后的居委会)所辖的区域相对而言就不会遇到此类困境。

二、社区组织的复位

查看全文

城市社区党建构建调研报告

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新形势下对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是面向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加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当前市辖区各级党组织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落实“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的关键。

一、地位与作用

社区党建是城市街道党建的延伸和拓展。社区党建是一种区域性、综合性、全体性的工程,它的生命力在于社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全体党员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充分发挥社区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凝聚社区方方面面的力量,以广大居民群众和社区单位的共同利益、共同需要、共同目标为出发点,共同奉献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社区、繁荣社区。加强社区党建,是新形势下强化城市基层党组织对社区建设工作组织领导、政治领导、责任领导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经济生活,社会活动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各种利益分配关系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给整个社会的运行,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无疑对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工作内容、活动方式、管理手段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过去街道党建的工作格局、方式方法、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同志“三个代表”思想,大力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及时调整城市基层党组织的设置,理顺关系,夯实基础,激活组织细胞,不断探索社区党建的新思路、新途径,努力开创新形势下社区党建新局面。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凝聚力、战斗力,扩大影响力和渗透力,保持和体现广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好全体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现状分析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和标准,新城区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设置、党员队伍状况等存在的主要问题大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查看全文

海绵城市构建中景观设计要点探讨

摘要: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很多中小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环境问题也日益加剧,尤其是城市内涝给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构建这一理论应运而生。本文主要以浙江温州这一沿海城市为例,就其海绵城市构建过程中景观设计要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化;海绵城市;景观设计要点;探讨

海绵城市构建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复杂工程,其在构建过程中所涉及的景观设计要点极其重要。通过对温州海绵城市构建过程中景观设计要点进行探析,以期提高城市景观设计的实用性,同时推动温州海绵城市的构建,进而减少诸如内涝这样的生态环境问题。

1海绵城市的基本内容

1.1海绵城市的含义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的概念,主要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因此“海绵城市”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它的主要功能是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