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2 13:43: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成吉思汗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透析成吉思汗伦理思想
关键词:至诚仁慈伦理成吉思汗
摘要:成吉思汗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善于治军,同时在他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也非常注重伦理道德,把“至诚”“仁慈”作为道德原则,提倡团结统一,赞美勇敢,斌于妇女很大的权力与自由。同时按照“君怀巨忠,父慈子考”的封建图式及其观念,建立“天下太平”的统治,其丰富的伦理思想对后世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成吉思汗作为一位空前的草原霸主,他以政治家独有的视野与魅力,在军事征战与巩固王位的斗争中,把自我的聪明才智和非凡才干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创造了一位草原霸主的辉煌命运。他改写了草原的历史,也改变了世界的历史。
成吉思汗戎马生涯近50年,依靠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和谋士,利用蒙古骑兵优势,创造了震撼世界的业绩,不仅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他在外交、军事、政治、伦理方面等所体现出来的一些东西,也无不包含着朴素的哲学思想。探讨成吉思汗的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很强的指导与教育意义。
一、成吉思汗伦理思想概要
(一)在政治上成吉思汗把“至诚”作为最高道德标准和根本的政治原则。他不但要求自己的臣民对他自己绝对的忠诚,并且也不允许他的敌手的臣民欺压他们的领主。他经常讲,对自己的主人不忠的人是不能信任的,甚至还说应该让他们断子绝孙!他曾不止一次杀过这样的人。比如一次战斗中有个叫桑昆的人跟成吉思汗打仗,被打败后逃跑途中被他的马夫遗弃于荒原,马夫前来投降时,成吉思汗认为他是乘人之危弃而不顾的不道德的小人,是无情无义之徒。还有个叫扎木合的部落首领虽然与成吉思汗是兄弟,但扎木合多次在蒙古部落内部和蒙古部落与其他部落首领之间挑拨离间。当他的阴谋被暴露,战争中遭到失败,对他不利的时候,他表面上承认错误说好话,保证不会再犯,并请求宽恕,而成吉思汗一方面述说他过去的安答之情,另一方面又揭露其两面派的行为,指出他的不忠诚,以事实教育别人。
成吉思汗与 大迂回战略之比较
有道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然而,在我看来,成吉思汗与才是世界军事史上当之无愧的一代英雄。当年,他们凭借历史这一舞台所导演的大迂回战略,无疑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神奇魅力。
大迂回,乃是进攻部队避开敌之整个防御体系,向敌之翼侧或后方实施远距离机动而形成合围态势的作战行动,是战略追击的最高阶段。
早在我国的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在《孙子。谋攻篇》就有“十则围之”的论述。瑞士军事家若米尼也曾指出,一些伟大军事统帅,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秘密就在于,善于“集中他的主力迂回攻击敌人的一翼”。他确信,如果在战略上采用这一原则,“那就发现了全部战争科学的钥匙。”
据史载:公元前718年4月,郑国曾大败卫国之属国南燕军队。这是史书上首次记载的采用迂回战,克敌制胜的战例。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今天,当我们回顾成吉思汗和匠心独俱,独步千古的大迂回战略之时,怎能不为这两位军事奇才那高瞻远瞩,气吞山河的战争谋略而折服?
天论观与成吉思汗哲学思想
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的圣主,也是举世闻名的历史人物。12世纪末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落,建立了大蒙古国,进行了震撼世界的征战,创建四大汗国,征服了所属范围内的诸民族,开创了新的世界格局,成为世界征服者。成吉思汗是英明的可汗,伟大的军事家,杰出的政治家。成吉思汗在艰难环境中,统一蒙古部族,在亚欧文明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草原上兴起的世界性汗国,开启东西方交通,以世界统治者的名誉载入史册。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是时代的产物,是蒙古人共同奋斗的结果。当时蒙古人不仅有了自己独特的生存、生活方式,能够基本上满足生活需要,而且财产占用方面,处在较为主动地位,不只是满足自己的吃住,而且是为开展更广泛的社会活动打下物质基础。在这样坚实的经济基础上,蒙古人登上历史舞台,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主人翁作用和历史首创精神。历史是无情的,斗争的结局是客观的,都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在于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可是,它的另一个重要作用还在于,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开发智力,提高人的智能。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1〕蒙古人的思维方式、智慧、能力也与其所从事的生产方式和改造的自然界直接有关。蒙古人的哲学思想,甚至成吉思汗哲学思想的根源在于其从事的游牧经济和社会政治实践活动。一般来讲,思想根植于当时的时代,但成吉思汗却吸收了他那个时代所能产生的最高层次的其他民族的思想观念,使他的思想既适应于他本民族群众的一般愿望、习惯和要求,而又超越了他周围本族民众的思想观念,从而使他的思想成为能够动员民众、驾驭民众、引导民众不断前进,以实现其宏伟目标的巨大物质力量。所以,成吉思汗本人也就被列为我国古代二百位杰出的思想家之一,而不是什么“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武夫。
一、成吉思汗独具特色的天论观思想
(一)天劝论
有关天的认识是与人发生关系时才形成的。总体上看有三种关系:一是自然界和人的关系;二是神(萨满)和人的关系;三是理性认识和人的关系。这三种关系,随着蒙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思维方式的变化,逐渐发展提高。这样天的概念则成为内容丰富、社会作用众多的文化和哲学观念。在当时,神和人的关系起着主导地位的作用,这一变化发展就是自然界的天的概念向宗教概念转化,又从宗教概念向哲学概念转化的逐步发展过程。蒙古族是敬天的民族,蒙古人从祖先起是崇拜天的。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天是蒙古人的重要信仰对象,是萨满教的主要内容,成了整个社会的宗教意识。蒙古人对天的认识,一方面把天看作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与日月星辰及万物同等看待;另一方面认为天是统治万物的神。在社会具体环境和实践过程中给天增添了宗教和伦理的色彩,要求至诚至真,尽力用天意行礼。如此两种不同的观点在哲学史上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正反两个倾向和两条认识路线。天命论是当时社会普遍流传的大众化的意识形态,是人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的基本模式。因此,成吉思汗本人生长在宗教唯心主义盛行的环境中,又处在极度孤苦困迫的逆境中,况且少年坎坷沧桑,多次化险为夷,因此受天命论的影响是必然的。可是,铁木真并没有听从命运的安排,而是依靠自己的坚强意志,顽强地站立在重重的困境中,机敏慎重地面对现实,想方设法解决实际问题,并为达到目的而百折不扰地奋斗,表现出不怕困难,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他的鲜明的个性和人格魅力所在。所以,成吉思汗后来并没有继续接受过去的天命论,也不拘泥于以往天明的说教,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生活实践经验,合理地解释了天劝论。这是由成吉思汗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创业的具体过程所决定的。铁木真提出了“天劝论”的观点。在铁木真看来,天不但预见吉祥和恶兆,而且通过各种信号暗示给人们。因此,根据天的预见意思来调整人的行动的过程和结果,避免产生恶兆后果,而努力去做产生吉祥的过程和结果。铁木真正因为有如此信仰天,对天产生难于抑制的恐惧,说明他相信天命,信仰萨满教。但是,铁木真不是盲目地听从天的劝告,不是无原则的信仰天,而是具体分析,依据最终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迷信天,不顾后果的全部依靠天安排的“天命观”。也就是摆脱了宿命论,在天的面前体现了人的价值。当天的劝告和政治抱负之间发生矛盾时,铁木具选择了有利于实现政治抱负的道路,违背了天的劝告,自主自立,追求有价值地活着,有名声地死去的人生观。这反映了铁木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责任,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英雄主义精神。作为一个人,都有对社会和他人负有一定的责任,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的义务。“特定的人,对于具体现实的人来说,你是否认识到无关紧要,必有规定的历史使命和事业”。〔2〕所有的人肯定有这样的责任和事业,问题在于是否有意识地认识到,并付诸实践去完成,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当时铁木真有意识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事业,并为完成这些,他不想、也不愿意无声无息、毫无价值地死去。这是人生价值观的最积极最生动地体现,具有巨大感染力,也是作为杰出历史人物的必备特征。尊重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能动地发挥了人的创造能力,并且作为体现人的价值的标准。这就意味着把人从天的支配和控制下解放出来,不靠天地,不靠别人,自已决定自己的命运,独立自主地思考,并解决问题。这不仅是蒙古族思想史上观点的一个飞跃,而且使蒙古人的思想境界上升到新的高度,为以后实践中解决天人关系提供了基本原则,也成为蒙古人走向越界,成为英雄民族的精神动力。成吉思汗善于并能够改变事物,喜欢变革中的生活。在成吉思汗之前,蒙古人崇拜天,盲目地信从天的意志,一切听从天的安排。天意、天命被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至高无上的神。因而思想保守,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可是,成吉思汗恰恰用自己的行动改变这一旧风俗,违背天的意志和劝告而出山。这是一种变革的思想和行为,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思想的解放,没有思想的解放也就没有生活的出路,也没有创造新事业的可能性和条件。因此,成吉思汗的这一思想和行为,对蒙古社会和蒙古人具有很大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二)天力论
铁木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并承认力量的重要性,主张把天地之力与人的力量结合起来。因此,他提出蒙语“古出”一词,意为“力”“气力”“赞力”“力量”。这不是偶然的事,这是标志着铁木真具有了一定的实力,反映了对力量的认识的思想大有提高,表明着天论观的理论化趋向。“力”是指“一切做工的人的力”〔3〕,是关于人或事物自然具有的作用、功能、能力、才干等的综合概念。“力量”是做事创业的基本条件,其中有天地的自然力势力,人的体力、智力、气力、精力、能力等多种。在当时谁有力量谁就能完成历史任务,统一天下,才能当上可汗。铁木真受别人的欺压迫害,就在于没有“力量”,后来能够消灭篾儿乞惕人的原因也就在于有了力量。铁木真回顾过去和现在的形势,总结失败和胜利的经验,进行认真的比较思考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力量的重要性。从而正式提出了“力量”观。重视人的力量,并把它放在天地气力之上。这是铁木真关于天人关系方面的认识和思想观念的一个重大的变化。人虽有力量,但必须相互“那阔扯克”,这样才能真正成为赞力。蒙语“那阔扯克”就是依靠、协助、赞助、做伴、结交等。具体地说,如果没有王罕、札木合的做伴,就不可能形成彻底打败蔑儿乞惕人的实力。在此做伴的条件是很重要的。铁木真向王罕和札木合求助,相互协调帮助是有条件的,所以才有这种可能性,才能使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达到预期的目的。结交安答,相互帮助,统一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是当时的一种风尚或习惯。过去铁木真只承认天的劝告作用,而未提大地的作用。铁木真论述天地的理由,在于表达力量是双方结合的结果。对立的双方相互斗争的同时,又要相互统一,才能形成力量。这是辩证的基本内容。铁木真认为,天和地各自都有力,不过只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增加”力量。合者成,离者损。据《蒙古秘史》记载,铁木真与札木合之间,离间图谋,结果安答分开,各走各的路。当时铁木真虽然离开札木合,但他的所作所为很得人心,因而势力有所增加,投靠他的人越来越多,共戴铁木真为可汗。他成为全蒙古可汗不是按照上天的旨意,天地赞助,而是增添力量的结果,是历史的客观的要求,人心所向,民众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天力论”和“天佑论”是成吉思汗关于天的一个重要观点,“天力论”“天命论”相对来说,前进了一步。因为,在蒙古古代社会里怎样看待人与天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天命论是把天放在第一位,把人放在第二位,天支配人的一要,决定人的一切。“老天不帮忙,努力成泡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没有必要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没有必要去做任何事,只有等待老天的恩赐和帮忙便了事,这是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天人统一”观,是典型的宿命论观点。可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吉思汗打破了天命论的“天人统一”观点,调换了人与天的位置,把人放在第一位,而把天放在第二位。这是蒙古哲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转变。也就是说,从“天人统一观”中,把天与人分天,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使人从天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从而给人以自由、自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这是很宝贵的深刻思想。(三)长生天气力论我们可以把“长生天”的内涵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蒙古人的信仰角度分析。“长生天”是蒙古人信仰的萨满教的天,对此额尔登泰、阿尔达扎布解释道:“古代蒙古人信仰萨满教,对天信仰的是‘长生天’,对地信仰的是‘火’。”〔3〕道润梯步解释道:“蒙夏天是个敬天的民族。而天是个永恒的存在,故曰长生天”〔4〕。总而言之,‘长生’一词始发于萨满教,来源于对天的信仰,表达了部落起源永恒,火盘永存之意,祝愿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其次,从理论角度分析。“长生”一词表明着天的属性。蒙古人经常把天当作创造一切,支配一切的万能的神来崇拜,所以,把天的属性和作用采用不同的修辞来描述。如在《蒙夏天秘史》里把天说成“上天”“皇天”“天神”等等,表达了各自的含义,这些都表达着专门的意思,指着具体的事。而成吉思汗概括的“长生”,这一概念,则形象地表述了天的绝对性和无条件的属性,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普遍性,成为理性化的哲学范畴,达到了最高境界。最后,从阶级立场的角度分析。当时把成吉思汗的祖先都说成是奉上天之命而降生的,而天是永恒存在的。这了隐喻着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永世长存,他所创建的事业和这帝国长盛不衰的含义。这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形成和自己实力的逐渐壮大有着直接的关系。成吉思汗把自己标榜为得到“长生天”的佑护和恩赐,造福黄金家族,布施全蒙古范围的人,力图从政治思想上维护所得的胜利果实,并在实践中加以巩固和发展。要得到巨大的增添的长生天的气力,必须遵循成吉思汗制定的法规,永不变心,忠诚服务。用成吉思汗的话说:“您离开我们,到大江的那边,还要照样的去做;您离开我们到高山的那边,也不要怀念其他。”这样一心一意,笃信长生天,就会得到长生天气力的佑护。这就是说,长生天是有气力的,但是获得它的佑护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必须忠诚于它,笃信不疑。“天”就是具有无条件的、绝对的“长生”属性和有条件的、相对的获得“气力”的属性,是绝对和相对、无条件和有条件的有机统一,这是“长生天气力”论在理论上的全部含义。成吉思汗把长生天气力论与巩固政权,不截断黄金家族的“黄金缰辔”的问题联系起来,全面考虑到条件的状况,具体地分析有利和不利的情况,清楚说明事情的缘由。出兵征讨异国他乡时仍依靠长生天的气力的佑护。建立和巩固政权也靠长生天气力。成吉思汗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事件,提出过许多关于天的思想观念,但其中最能充分体现他的思想精华的还是“长生天气力”观点。这是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继承前人有关天的思想,借助于萨满教天的崇拜,形成的一个理论化、系统化的理论观点。这是成吉思汗对蒙古族文化的哲学思想史作出的重大贡献,也是把蒙古族哲学提高到理论思维的高度产生的实际成果。“天”既是反映着由天命注定的黄金家族的前途,又反映着成吉思汗有关天的观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自已势力不断壮大的过程中,他提出了“天劝论”、“天力论”、“天佑论”、“长生天知晓论”、“长生天气力论”等观点和思想。这些观点和思想都以“天”为基础,说明了天的不同时期的不同作用。这些观点和思想的全体内容,一个比一个加深,内涵越来越深刻,越益抽象化,最终高工概括成“长生天气务”的观点。
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研究论文
13世纪,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征服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分,这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奠定了蒙古兵学在世界军事史的历史地位。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在短短六、七十年的时间里,攻取那样广大的地区,并且攻必取,战必胜,西方史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当时蒙古军队的武器比别人更精良而且更适合于实战使用;成吉思汗兵制比较完善,军纪严明;将领多巧于计谋,擅长兵法和战略。”(《大统帅成吉思汗兵略》,234页,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由此可见,蒙古兵学中有十分丰富的军事思想,本文就蒙古兵学中的大迂回战略,做如下粗浅的的探讨。
一、大迂回战略源于蒙古族的围猎,它的突出特点是,在使用力量之前,先用计谋将对方制服。它与孙子的“诡道”思想一脉相承。
蒙古兵学中的大迂回战略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在长期的征战中所形成的作战韬略之一。在全面侦察敌情、地形的前提下,蒙古军队凭借骑兵的持久耐力和快速机动能力,经常越过人们难以想象的大漠、险滩、雪谷、荒原,出其不意地向敌人的深远纵深大胆穿插、分割,并与下面进攻部队相配合,四面包围敌人,迫使对方迅速瓦解。
蒙古军的迂回战略源于蒙古族的围猎。他们把围猎中的技艺,娴熟地运用到战争中,许多坚固的城堡,变成了他们围困中的野兽。因此,蒙古军队大迂回战略的突出特点是:它不以击溃敌人就算达到战争目的,而是用猎人那双狡黠、深邃的眼睛,盯着敌人的后方,以左右包抄的方式,将敌人包围,从不给对方留下一条逃生的出路。即使留有一条生路,那完全是一种战术运用。这种大迂回战略,与古代其他军队的进攻方式大相径庭,它不直接对敌列阵挑战,而是更讲实际,手段更隐蔽。并力图在使用力量之前,先施“计谋”将对方制服,与孙子的“诡道”思想一脉相承。
孙武总结战争规律,提出了兵以诈立的“诡道”思想,从此,春秋以前以“仁义”为核心的战争指导思想在战国时期已销声匿迹。但随着封建帝国的建立,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把民间的兵书视为祸水。随着儒家思想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兵家的“诡道”思想渐渐出现了断流,更谈不上继承和发展。而成吉思汗,在战争实践上,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孙子的“诡道”思想。当然,这并不是说成吉思汗熟读《孙子兵法》,而是说成吉思汗在与兽、与部落、与外敌长期的争斗中,同样悟出了这一真理。因为规律性的东西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作用。我们从成吉思汗战略侦察团队的行动中,就能看到孙子的“诡道”思想被他们运用得多么娴熟。成吉思汗远征欧洲前,派速不台和哲别担任侦察任务。他们穿过格鲁吉斯坦,打败了乔治亚的精锐团队,随后越过高加索的黑岩绝壁,来到贴尔克盆地。这里已有一支很强大的军队正等着他们。蒙古军队的确太疲劳了,激战一天胜负未决。第二天,他们带着黄金和贵重的布、优良的马来到库曼人的营地,对他们说:“我们是同族,为什么要和外国人联合攻打你们的兄弟,他们给你们的好处,可以从我们这里得到。”库曼人带着蒙古军队送来的厚礼离开他们的同盟者远去。速不台却乘机追击并打败他们,索回了刚赠给他们的全部礼品。如果要讲仁义道德,速不台可谓犯了大忌,但他遵循的是战争规律。他们的侦察行动,促成了成吉思汗远征欧洲18年的计划。由此可见,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不仅是一种军事行动,更重要的是一种与孙子一脉相承的思想,在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中,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大迂回战略的实施体现了速度与距离的对立统一,蒙古军队清一色的轻骑兵,创造了农业时代的“闪击战”。
中国传统节日:蒙古族成吉思汗纪念日
成吉思汗是一位伟大的传奇人物,关于他的逝世、葬地、灵柩的迁移也有许多历史记载和传说。尽管由于秘葬,今天的成吉思汗陵未必就是真正安放这位伟人的地方,但几百来,蒙古人仍把它当作自己圣主的长眠之地。
每逢农历三月十七日,蒙古族众多的拜谒者便怀着虔诚的心情,不辞辛苦地长途跋涉而来。他们来到成吉思汗陵,站在这位伟人高大的雕像前,献上澍白的哈明亮的蜡烛芬芳的香炷乳黄的酥油醇香的马奶酒等祭品,追忆他的雄才伟略,寄托对他的无尽的思念。这时候,整个陵园香烟缭绕,弭漫着浓郁的节日气氛。成吉思汗陵是蒙古人心中的圣地,每年的纪念活动也格外隆重。
电影音乐创作管理论文
[摘要]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这门视听艺术中声音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对电影语言的立体化呈现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成吉思汗》主题音乐的创作中,主要运用了主调音乐的写作手法,突出成吉思汗主题音乐在影片中的主导地位及贯穿作用,复调艺术手法丰富多样的运用,与影片故事情节紧密结合,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电影音乐创作民族
一、电影《成吉思汗》中的音乐特征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其音乐的构成方式也基本成型定位。贯穿影片故事情节的主题音乐、高度概括电影作品语境的主题歌、对影片故事情节做渲染的场景音乐以及强调影片中环境真实性的背景音乐,它们作为电影音乐的构成元素,运用自身相互不同的音乐特点,来完成与影片的交融渗透,使影片在视听的角度上达到完美的结合。
1、旋律特征
在电影《成吉思汗》的音乐创作中,由于成吉思汗是这部电影的中心人物,所以使得成吉思汗主题音乐成为贯穿于电影《成吉思汗》中的核心音乐。而作为成吉思汗主题音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辅助性主题音乐一女性化主题音乐,也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得到展现,具有鲜明的形象塑造作用。
新闻会领导讲话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同志们:
大家好!
下面我代表旗委、政府,从三个方面简要介绍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情况。
一、全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为蒙语,汉意为“圣主的院落”。地处高原东南部,系市城市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长眠之地,为国家战略性生态能源基地,境内资源富集,人文独特,交通便利,生态良好,享有“煤海绿洲,天骄圣地”的美誉。
2012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8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5亿元,同比增长20.5%;财政收入达到110亿元,是“”末的8.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6300元和8830元,分别是“”末的2.4倍和1.9倍。2012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上升到第37位,跻身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区)前三位。
军事史上大迂回战略研究论文
(一)大迂回战略是最高军事统帅智慧与胆量的结晶
一般来说,在实施大迂回战略时,首先要明确退却敌人之兵力,撤退方向和企图,以及在退却中可能的抵抗地区和低抗方式,然后椐此确定迂回战略的目标,主要方向,使用兵力等。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最高军事统帅决策中的智慧与胆量。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成吉思汗和堪称泰斗。
远见卓识是智慧与胆量的灵魂。
早在公元1216年,成吉思汗就曾召见汉族降将郭宝玉,问攻取中原一统天下之策。郭答曰:“中原势大,不可忽也。西南诸藩,勇旱可用,宜先取之,借以图金,必得志焉。”郭氏这番高论,无疑对“一代天骄”有所启示。于是,成吉思汗在临终之前,便以超人的胆识和气魄,提出了利用南宋与金之间的世仇,借道宋境,实施战略大迂回,从而一举灭金灭宋的战略决策。这一杰出的战略构想,后由其子窝阔台和拖雷,蒙哥,忽必烈等大显身手,付诸实施。
七百年后,即公元1949的5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渡过长江之时,岌岌可危的国民党政权,为避免与中共正面作战,企图立足西南,进行顽抗。对此,雄才大略的果断地提出了,对敌实施大迂回作战的决策。确定,一野进军西北,四野从两湖进军两广,三野进军福建,二野攻略皖南江西之后,向西迂回,进军川,黔,康。他指出:“我对白崇禧及西南各敌均取大迂回动作,插至敌后,完成包围,然后再回打之方针。”
洞悉战争态势是智慧与胆识的精髓。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
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内容。
鄂尔多斯市的民族文化探索
本文作者:旺楚格工作单位:鄂尔多斯文化局
鄂尔多斯各地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其中包括传统民间歌舞文化、祭祀文化、婚俗文化、苏勒德文化、圣火文化、敖包文化、马文化、骆驼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漫瀚调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等等。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扎根于这块神奇的土地,形成独具特色、珍贵的文化遗产。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文化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成吉思汗祭典为代表的鄂尔多斯祭祀文化。成吉思汗传统祭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是蒙古民族原始文化的集中体现,鄂尔多斯祭祀文化的经典。包括成吉思汗祭典在内的鄂尔多斯传统祭祀,显示着祭祀内容的原始性,祭祀内涵的神秘性,祭祀形式的独特性和祭祀传承的唯一性特点。鄂尔多斯祭祀包括长生天祭祀、圣主成吉思汗祭祀、苏勒德祭祀、圣火祭祀、山水神灵祭祀;在祭祀形式上集中体现了古老的奶祭、火祭、牲祭、酒祭、歌祭;在祭祀仪式上,保持了蒙古王朝时期的宫廷祭祀礼仪,成为举世瞩目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经典。2.以鄂尔多斯婚礼为代表的鄂尔多斯民俗礼仪文化。鄂尔多斯婚礼,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婚礼,集民俗礼仪、民间歌舞、传统祝颂、民族服饰、特色饮食为一体的民俗礼仪活动,成为民间艺术的殿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包括鄂尔多斯婚礼在内的鄂尔多斯民俗礼仪礼俗渗透到民族民间文化和生产生活当中,使鄂尔多斯民俗文化形成独特的特点。鄂尔多斯祭祀礼俗,外迎(路途迎送)、内迎(门前迎宾)等迎宾礼俗以及问候礼俗、待客礼俗、敬酒礼俗、献全羊礼俗、宰畜礼俗、节庆礼俗、丧葬礼俗等多种多样,显示出鄂尔多斯蒙古民族民俗文化的魅力。3.以宫廷“古如歌”为代表的鄂尔多斯音乐文化。古如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如歌,是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十三世纪传承的蒙古王朝宫廷“礼仪国歌”,在盛大庆典开始时所唱的长调歌曲,它与普通的长调民歌截然不同,可谓世界唯一。包括古如歌在内的鄂尔多斯民歌,有几千首,从韵律上分长调和短调。长调民歌悠扬、舒展、豪放;短调民歌欢快、热情、奔放。鄂尔多斯民歌内容丰富,包括赞颂、思念、诉说、讽刺等多方面,曲调优美、语言流长、幽默,流传面广。《圣主的两匹骏马》、《森吉德玛》、《敬酒歌》、《送亲歌》等诸多歌曲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4.以民间《筷子舞》为代表的民间舞蹈艺术。鄂尔多斯民间舞蹈,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筷子舞》,鄂尔多斯人几乎无人不会跳。民间《筷子舞》,一般在婚礼等喜庆场合,兴高采烈的人们拿起筷子、酒盅等,随着欢快的鄂尔多斯民歌,进行舞蹈。《筷子舞》、《盅子舞》、《盘子舞》、《珠岚舞》、《顶碗舞》等鄂尔多斯民间舞,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是鄂尔多斯民间文化之精华,蒙古族民间舞蹈之经典,社会上产生深刻影响。5.以民间祝赞词为代表的鄂尔多斯礼俗文化。鄂尔多斯祝赞词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传统祝赞词非常丰富,其曲调、韵律、语言等保留着蒙古民族古老文化特点,以口头文学形式世代相传。鄂尔多斯传统祝赞词有数百部,包括成吉思汗祭奠祭词、神灵祭奠祭词、婚礼祝赞词、祝福词、招福词、祝祷词、人物赞、物体颂、骏马赞、五畜赞等多种多样。其中成吉思汗祭奠祭词就有50多部,5000多行;婚礼祝赞词就有20多部。这些祝赞词,都是通过民间艺人“洪晋”来展现。除此之外,鄂尔多斯有丰富的民间故事、民间诗词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独特的民间说唱艺术。6.以“珠拉格”为代表的鄂尔多斯节庆文化。珠拉格,亦称马奶节。是鄂尔多斯草原牧人庆贺丰收,祈求长生天的盛会。当年,成吉思汗在客鲁伦河畔拉起万群牲畜的练绳,用九十九匹白骒马鲜乳献祭长生天,举行“查干苏鲁克大典”,祈求草原人畜兴旺,大地平安。这一庆典活动,在成吉思汗陵以“查干苏鲁克大典”世代传承,鄂尔多斯各地以“珠拉格”(马奶节)形式一直在传承。每逢盛夏季节,草原风调雨顺、水草丰美、牛羊肥壮,鲜奶像湖水一样丰溢,呈现一派丰收的景象。经过一年辛勤劳动的牧人,在这丰收的季节里,聚集在一起,举办“珠拉格乃日”(马奶节)。珠拉格举办那天,牧人们从四面八方牵来带驹的骒马,系在草滩上准备好的练绳上。祝颂人捧起吉祥的哈达,念诵《马驹赞》,用鲜奶抹画马驹,并举行选好马仪式。一群男性牧马人提着奶桶挤马奶,然后将马奶洒祭苍天和大地,这时祝颂人念诵祝赞词。仪式之后,聚集在草原上的牧人痛饮酸马奶,庆贺牧业丰收。接着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好汉三项那达慕”,使草原充满欢乐……珠拉格,是鄂尔多斯那达慕大会的原型,鄂尔多斯各地除珠拉格外,还有敖包盛会、庙会、骆驼圣火祭典等诸多群众性传统节庆活动,显示着草原原始文化特点。7.以宫廷“珠玛宴”为代表的鄂尔多斯饮食文化。宫廷“珠玛宴”,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元时期的“内廷大宴”,是最为隆重的宫廷宴会,融宴饮、歌舞、游戏和竞技于一体的贵族庆典娱乐活动。鄂尔多斯蒙古族传承的珠玛宴,集古老传统的礼仪、风俗、歌舞、祝颂以及传统服饰、特色饮食为一体,展现蒙古族宫廷礼仪文化、饮食文化风采。鄂尔多斯特色饮食非常丰富,分白食(奶食)、红食(肉食)等几大类。其中敬献“秀斯”(全羊)就有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全羊宴”、“羊背子”、“半羊宴”(包括“哈嘎斯秀斯”“、呼古斯秀斯”、“斡热勒秀斯”)“羊头宴”、“肩胛宴”、“胸叉宴”等等,显示出蒙古族古老宫廷饮食习俗。鄂尔多斯,是一块引人瞩目的古老的土地。这里具有悠久神秘的历史、灿烂神奇的文化。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灿烂文化。鄂尔多斯,历史的变迁中成为守护成吉思汗宫廷部落鄂尔多斯人的故乡,成吉思汗八白室的供奉之地,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最集中的地方。8.以妇女头饰为代表的鄂尔多斯服饰文化。鄂尔多斯妇女头饰制作工艺等,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妇女头饰,以金银、玛瑙、珊瑚组成,每个头饰约十多斤重,保留了蒙古族古代的装饰传统,制作工艺精湛,显示出高雅、庄重、华丽的特点。包括妇女头饰在内的鄂尔多斯服饰,如蒙古袍、帽子、坎肩、皮靴、玛海、腰带、鼻烟壶袋、银碗袋、针扎袋、火镰、蒙古刀、耳饰等,色彩斑斓、做工精细,具有蒙古族宫廷服饰特点。特别是鄂尔多斯贵族服饰,更具有特点,成为蒙古族服饰文化之经典。9.以漫瀚调为代表的鄂尔多斯民族和谐文化。鄂尔多斯东部盛行的漫瀚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漫瀚调主要流行地准格尔旗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漫瀚调)之乡”。鄂尔多斯是蒙汉民族交融的地区。特别是近现代以来,蒙汉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独具风格的蒙汉交融文化。漫瀚调是蒙汉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的交往中创造的以蒙古族民歌为基调,以汉族唱法为风格,精妙地揉合而成的一个独特的鄂尔多斯民歌歌种。是蒙汉两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的象征,是共同创造的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财富。这种文化形式,渗透到民族歌舞、服饰、饮食、习俗、语言文字等诸多方面。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并具有极强的群众性、娱乐性,形成民族和谐交融文化。
鄂尔多斯传统文化固有的价值,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在历史的各个时期,为社会的进步,发挥重要的作用,显现出自己特有的价值。现代化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鄂尔多斯传统文化面临新的课题。如果不寻求新的途径体现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价值,这一珍贵的资源也会枯竭,它固有的价值也会消失。鄂尔多斯,是一块引人瞩目的古老的土地。这里具有悠久神秘的历史、灿烂神奇的文化。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灿烂文化。鄂尔多斯,历史的变迁中成为守护成吉思汗宫廷部落鄂尔多斯人的故乡,成吉思汗八白室的供奉之地,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最集中的地方。鄂尔多斯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所创造的传统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博大精深的精神,体现出杰出的历史价值,成为鄂尔多斯人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鄂尔多斯传统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精神价值内涵。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动力。传统文化,包涵形式、内容、理念、意识等多方面。对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民,长期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育共同的意志、共同的精神,进而生成强有力的自信心和维护地区利益的精神动力;二是历史价值内涵。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历史时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体现了应有的价值。传统文化始终是一个民族精神生命和群体人格得以发育、生长的根源,也是这种精神生命和群体人格能够绵延不断、演变发展的取之不竭的资源;三是艺术价值内涵。丰富多彩的鄂尔多斯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比如,早期的鄂尔多斯青铜器,除了历史价值以外,更有艺术价值。鄂尔多斯传统文化中,蒙古族民间歌舞艺术的影响更为突出,它直接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些影响很深的传统文化,经过漫长历史的锤炼成为给人们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的经典,体现出自身特有的价值;四是经济价值内涵。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资源,与矿产资源一样具有经济价值。传统文化可衍生为表演艺术价值、音像制品价值、旅游观光价值,进而又带动包括娱乐、餐饮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体现出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
鄂尔多斯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大力繁荣发展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在社会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鄂尔多斯传统文化,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挑战。保护和发展鄂尔多斯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的历史使命。对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保护,一是政府主导,出台保护、传承的政策,建立投入机制,形成有利于保护、传承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二是创造整体性社会保护的环境,形成有效的保护形式与保护生态。只有这样,诸多传统文化才会在相互的影响中得到更好的延续和发展;三是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形成社会公众主动参与保护和承担保护职责的文化自觉,特别是重视发挥好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的作用;四是提升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成为公共文化内容,形成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会公众文化享受,使鄂尔多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对接,成为顺应社会发展的新的文化供给。传统文化真正体现出社会价值,而且这一价值不是它固有的价值,而且是提升了的价值,它将形成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成为保护与发展鄂尔多斯传统特色文化的有效途径。四、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不应是静止的、凝固的保护,而是要体现保护中的发展,发展中的保护。文化的发展繁荣,不仅是文化量的增长,而应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文化质的提升与突破,使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样式不断推陈出新,文化传播更加深入人心。而传统文化质的提升,关键在于创新。文化的创新,事实上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地保护。传统文化的保护,原封不动地保护下来,显然不现实。如果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促进新的发展,就得创新。这样,不仅可以丰富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还可以维系对传统文化本身的传承,在新形势下真正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因此说,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事实上就是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价值的有益途径。我们要开发利用鄂尔多斯独特、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时代性,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我们要充分认识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使鄂尔多斯优秀传统文化以创新的手段得以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创新,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提升价值提供新的机遇和创造新的社会环境。鄂尔多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传统文化以现代新面孔出现在世人面前,充分体现现代价值。实践告诉我们,把传统文化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键是开展公共文化活动要以民族特色文化为基础。比如,鄂尔多斯农牧区的公共文化活动,要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把民间具有深厚基础的传统那达慕、马奶节、敖包盛会、赛马节、骆驼文化节、民歌坐唱、民间歌舞赛、农牧民诗歌赛、故事会等丰富的内容,变成公共文化活动内容。鄂尔多斯农牧区具有广泛基础的祭祀活动,如成吉思汗祭祀、苏勒德祭祀、圣火祭祀、山水树木祭祀等民俗文化活动,可融入公共文化活动。在举办形式上,充分发挥全市公共文化网络作用,打造各自的文化品牌,举办不同规模的文化活动。鄂尔多斯市定期举办“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鄂尔多斯国际民歌节”、“农牧民社区文艺会演”;各旗区固定举办“伊金霍洛•成吉思汗文化节”、“东胜•万家乐文化节”、“乌审•萨拉乌苏民间文化节”、“鄂托克•阿尔寨民间文化节”、“鄂前旗•上海庙赛马节”、“杭锦•千峰骆驼节”、“准格尔•漫瀚调艺术节”、“达拉特•黄河民俗文化节”等品牌文化艺术节;全市各文化站和文化室利用当地节庆活动和民俗活动,举办各类民俗文化活动;扶持农牧区民间文化组织和民间文艺团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鼓励和扶持农牧民群众开展家庭那达慕、珠拉格(马奶节)、马文化节、骆驼文化节等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扩大民俗文化活动范围,使民俗文化活动延伸到农牧民家庭,覆盖全市农村牧区;建立民族文化艺术之乡和文化生态保护区,把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公共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为鄂尔多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入更多的内涵,使鄂尔多斯民族特色文化贯穿于整个公共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极大地活跃农村牧区群众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