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小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2 13:26: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城郊小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郊小学

论析城郊小学办学发展特色

[摘要]城郊学校要得到发展和提升,一是必须引领教师在学科知识和教学上更加专业化。二是立足学校实际,利用自己的优势,找准和做好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才是更好的出路。

[关键词]城郊学校办学特色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发展的理念愈来愈被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尤其是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获得全面发展的倡导越来越被重视。但在这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作为城郊小学又该如何发展定位,一直困扰着好多城郊小学校长。

一、城郊小学发展的制约因素

城郊学校是指地处城镇与农村结合部的学校。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受城乡差异的影响,学校的发展和提升比城区其它学校有更多的制约与艰难。

1.学校办学条件有欠缺。学校规模相对较小,办学设施永远也及不了周边城区学校。在现在的教育形势下,老百姓评判小学好不好的标准中办学条件肯定是个大因素。

查看全文

城市郊区的小学发展措施综述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发展的理念愈来愈被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尤其是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获得全面发展的倡导越来越被重视。但在这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作为城郊小学又该如何发展定位,一直困扰着好多城郊小学校长。

一、城郊小学发展的制约因素

城郊学校是指地处城镇与农村结合部的学校。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受城乡差异的影响,学校的发展和提升比城区其它学校有更多的制约与艰难。

1.学校办学条件有欠缺。学校规模相对较小,办学设施永远也及不了周边城区学校。在现在的教育形势下,老百姓评判小学好不好的标准中办学条件肯定是个大因素。

2.地理位置不理想。学校处于城镇和农村的结合部,是待开发的地方,因此眼前是不会进行较好建设,包括道路、环境等。

3.办学经费不够用。办学经费更是城郊农村学校的难题,因为班额规模小,公用经费少,对于实施新课程的设施添置,办学条件的改善,办公经费的开支已经捉襟见拙,教师进修培训等的费用更是难以支付。

查看全文

城市郊区的小学发展主要措施论文

[摘要]城郊学校要得到发展和提升,一是必须引领教师在学科知识和教学上更加专业化。二是立足学校实际,利用自己的优势,找准和做好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才是更好的出路。

[关键词]城郊学校办学特色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发展的理念愈来愈被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尤其是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获得全面发展的倡导越来越被重视。但在这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作为城郊小学又该如何发展定位,一直困扰着好多城郊小学校长。

一、城郊小学发展的制约因素

城郊学校是指地处城镇与农村结合部的学校。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受城乡差异的影响,学校的发展和提升比城区其它学校有更多的制约与艰难。

1.学校办学条件有欠缺。学校规模相对较小,办学设施永远也及不了周边城区学校。在现在的教育形势下,老百姓评判小学好不好的标准中办学条件肯定是个大因素。

查看全文

人口统计特征及城郊农民创业意愿分析

摘要:近年来,国家致力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虽取得一定成就,但离预期目标仍有不小的距离。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农民就业面狭窄是原因之一。为了摆脱眼前困境,国家喊出“以创业促就业”的口号。从目前实施效果来看,自愿从事创业行为的农民并不多。有果必有因,如何找到影响农民创业意愿的因素就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将目光聚焦在城郊,采用多种方法来验证关键要素,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城郊农民;创业意愿;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歇,使得国内环境大变样。目前,城市经济腾飞,农村经济也有起色,但是还远远不够。要想让农村经济迈上新台阶,需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多举措鼓励支持农民创业,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何为农民创业?其是指农民通过从事特色养殖、餐饮服务、农业生态旅游等行业,大量积累财富,最终达到小康水平。身处不同地区的农民,具备的创业条件不同。相比较之下,城郊农民更具优势,只要充分发掘和利用优势资源,才能在创业道路上越走越远。一人如此,人人如此,城市就业压力就会显著下降,贫富差距也会进一步缩小。上文所描绘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选择创业的城郊农民少之又少,大多数人都没有创业意愿,自然不会付之于行动。知其然还不够,还要知其所以然。国内外学者纷纷开展研究,所用方法各不相同,有人从真实案例入手,有人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还有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确定导致城郊农民创业意愿不高的因素,如年龄、受教育程度、政策支持环境等,但很少有人探索影响因素和农民创业意愿的关联性。基于此,文章选定研究区域,认真筛选调查对象,并将其划分成两组,一组是有创业念头但未付出行动,另一组是既没想法也不会行动,先对他们进行描述性分析,再借助回归模型探索关联性及程度大小。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基本情况

文章走访全市城郊区域,总共向农民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经过回收、检查,有效问卷有757份。在这当中存在不少已经创业的农民,剔除后还剩下465份。详细经过整理一遍,获得这样的结果。被调查对象中男性占比39.4%,女性占比60.6%。56.3%人员年龄不足30岁,介于31至40岁之间的人员占比36%,介于41至50岁之间的人员占比3.7%,51岁及以上人员有4%。在教育方面,接受高等教育有211人,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占到93.4%,取得研究生学位的人员占总数的6.6%,获得大专毕业证的人占到32%,有过高中或中专教育经历的人占比16.3%,剩下人员只具备初中或小学学历。婚姻状况有两种,一种是已婚,占比72.5%;另一种是未婚,占比27.5%。至于年收入水平,5万以下、5万至10万、10万至15万、15万以上分别占到总数的31.2%、33.8%、17.2%、17.9%。为了进一步弄清城郊农民不选择创业的真相,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一道多选题。认为外出打工更合适的人占到总数的11.2%,认为农业生产足以满足日常生活的人占到总数的5.6%,需要照顾老人孩子的人占到总数的37%,对创业政策一知半解的人占到总数的37.8%,受周围人影响的占到9.9%,缺少一技之长的人占到30.8%,囊中羞涩的占到57%,认为劳动力不足的人占到总数4.5%,认为缺少合适创业场所的有3.9%,有3.4%的人选择其他原因。

查看全文

电力局生产副局长工作汇报

电力局生产副局长工作汇报

一、安全目标完成情况

截至8月1日,全局安全累进日319天。

二、安全工作具体情况

最规范的文秘资料网写材料的都知道!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一)、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安全管理先进县资料现达42种,其中24种档案类已按要求归档;18项安全记录在平时的工作中已做即时记录;《各级人员安全岗位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包括18种分类制度)、《安全奖罚制度》、《两票三制管理制度》4种制度在新的安全工作形势下,根据工作的需要做了进一步修改和补充。2005年5月出台了绥中县农电局《生产各专业人员、生产领导现场作业到岗到位标准》(试行)。

查看全文

电力局生产副局长工作汇报材料

电力局生产副局长工作汇报

一、安全目标完成情况

截至8月1日,全局安全累进日319天。

二、安全工作具体情况

最规范的文秘资料网写材料的都知道!

(一)、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安全管理先进县资料现达42种,其中24种档案类已按要求归档;18项安全记录在平时的工作中已做即时记录;《各级人员安全岗位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包括18种分类制度)、《安全奖罚制度》、《两票三制管理制度》4种制度在新的安全工作形势下,根据工作的需要做了进一步修改和补充。20年5月出台了绥中县农电局《生产各专业人员、生产领导现场作业到岗到位标准》(试行)。

查看全文

论城乡小城镇统筹规划策略

重庆小城镇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邻近城市区,区位及资源优势明显的个别小城镇城镇建设用地拓展较快,其中部分镇区面积已经超过原小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2010年建设用地规模。各镇镇区规模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性,现状建设用地最大的镇建成面积约181ha,最小的镇建成面积约7ha,相差约25倍。主城小城镇基本上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的差额达到25万,全部体现为人口净流出地区。其原因在于主城区是重庆市集聚程度最高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最快的区域,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快速发展带来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度集聚,强中心的格局加大了对城郊小城镇人口和资源要素的吸纳。主城区小城镇呈现出人口向中心城区流动,资源向中心城区汇集的单向“外流”式发展格局。小城镇三产结构比例为1:0.5:1,基本上以凭借地域资源优势形成的农副产品种植、矿业开发和观光旅游业发展为主。2010年,主城区人均GDP超过6.5万元,已逼近沿海城市。而27镇人均GDP基本在1~1.7万元左右,与中心城区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有差距逐步扩大趋势。现状镇区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占比约43%,公共设施用地比例约13%,产业用地比例约为18%,用地结构中居住单一拉动特征明显。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以满足镇区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中小学、水电气和基本商业交易网点为主,公共设施协调和配套程度差,特别是文体、环卫方面的设施普遍性的缺乏。除巴南丰盛和渝北金刀峡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有专门的保护规划外,其余的镇在城镇风貌上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建设指导,导致各镇整体风貌无序和特色缺失,体现为镇区内的无序化和镇与镇之间的同质化。各小城镇总体规划在2007年《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审批通过之前的2005~2007年编制完成。在此之后,“314”总体战略部署的提出、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区设立、两江新区成立以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11年修订、《重庆市“四山”管制区分区规划》等针对重庆市在新时期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和发展要求均有所提升,并从相关上位规划层面对主城小城镇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指导小城镇发展的原有相关镇总体规划已经与城市发展整体要求逐步脱节,急需对部分小城镇相关规划在上位规划基础上进行优化修改。

主城区小城镇与城区统筹发展的规划策略

针对城郊小城镇实现情况,为加强城郊小城镇发展指导与规划编制工作,我们对小城镇发展规划策略进行了研究,突出六大策略,多层面研究小城镇与城区统筹发展。根据城郊小城镇的资源禀赋、区位特征和发展现实,将其划分三大总体功能分区,从市级层面统筹产业布局与城镇发展策略,实行分区特色型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格局发展格局(见图1)。现状发展较好小城镇主要由两大动力机制驱动,一是在“两江、四山”的主城区总体山水格局下,城市发展依托长江、嘉陵江“黄金水道”跨越城市发展门槛进行扩展型发展,如北碚的澄江、渝北的洛碛、巴南的木洞镇等;二是在中心城区槽谷地带,受两江新区功能向北延伸实现的拓展型发展,如渝北的古路镇。该区域的小城镇将作为中心城区城市发展备选区域,承担主城区部分城市功能的外溢,与邻近城市功能组团的发展相结合,承载先进制造业、物流服务业、区域基础设施布局、配套产业协调为主导的发展区域。拓展型发展区将是中心城市功能与小城镇在城市功能和城市景观相互渗透的区域,体现为“城绿相融”。该区域小城镇位于水源保护区和城市主导风向上风区域,也是城郊四山管制的主要区域。区域内地形地貌特征多样化,自然与景观资源丰富,不仅是重庆主城区的生态屏障,也是旅游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的重点发展区。该发展区重在加强生态涵养,因地制宜结合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城郊旅游区、农业产业化园区和农产品观光区。突出小城镇风貌特色,展现城郊自然风光的重点发展区域,体现为“城在绿中”。优化型发展区位于主城区东南区域,现状发展相对落后,人口集聚度较低,生态敏感度不及其他发展区域。该区域内重在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效益农业,完善农业产业链和资源高效开发,优化城镇发展条件和产业;并结合现有自然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实现后发区域的快速发展。该发展区将是突出农业产业化特色的发展区域,体现为“田园结合”。主城小城镇范围内自然生态基质优良,为保护山水环境,构筑主城区外围生态功能屏障,应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城镇建设为目标,以保护促发展,重点从三个方面构建主城外围生态功能屏障。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四山”是重庆主城重要的生态屏障,为此,市政府颁布开发建设管理规定对其进行永久性保护。将四山管制区控制范围和管制要求落实到小城镇区域空间控制要素中,在后续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相应的管制区控制要求,切实保护好“四山”生态资源,协调镇区建设用地拓展和转换。主城区的五个水库水源保护地均位于小城镇范围内,应根据水源保护区相关保护规定对其进行分类保护,保护地范围内人口尽可能迁出,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严禁在控制区域内大规模开发利用,严禁布局污染性产业。主城的次级河流中,流经小城镇镇域范围内的共计6条,涉及14个小城镇辖区范围,流经8个小城镇的镇区。次级河流流经的小城镇提出强化河流治理,完善城乡污水、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控制人口集聚度较高区域的生活、工业、畜禽养殖污染源,特别是加快建设集中处理设施等保护要求。素除以上三类重点生态保护内容以外,在四山管制范围外的静观、安澜、南湖三大郊野公园,以及安澜自然保护区、东温泉风景名胜区等提出保护管制要求。统筹中心城区与城郊小城镇城乡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形成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1]。在主城区,以城郊小城镇为整体,建立起与中心城区相互协调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该体系分为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和镇区基础设施网络两个相互衔接体系。结合城乡总规相应区域基础设施廊道和布点,充分预留进入城市的交通、能源走廊;在镇域范围内优先考虑区域性的港口、环卫、能源转运基地选址布点,并与镇域、镇区规划相衔接。以区域性城市交通网络为骨架,重点建立镇区至主城对外交通干道相衔接的道路体系,实现镇区主要交通性道路与高速公路交叉口和城市快速路的快速衔接。同时,结合现状基础设施分析,针对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排水、环卫存在的普遍性的“短板”,针对性提出以服务镇域为主、城乡衔接的镇区基础设施网络。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模式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城郊小城镇是主城区主要农副产品基地和休闲旅游目的地,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和城郊旅游为代表的绿色发展模式,并在三个方面构建城郊绿色新型农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体系[3]。以各镇现有农业资源为依托,在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扩大农副产业基地产能和效益。着力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2],形成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及农产品加工、储运、展示、观光基地。结合各镇农业资源禀赋特征,可建立农业观光基地5个、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基地37个。重庆主城城郊休闲旅游构成要素齐全,自然风景资源包括山地、高原、江、岛、湖、森林、温泉、人文风景资源较为完整,可供开发的景区、景点和可开展的娱乐项目都较多,为城郊小城镇休闲旅游业全方位、多层次开发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当前部分小城镇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如统景、东泉的温泉旅游、静观花木世界、金刀峡镇峡谷、古镇游等等,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两个方面原因,一是行政界限导致产业同构现象严重,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各小城镇为了自身产业链的完整,形成了“小而全”的产业结构,造成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二是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经营理念滞后,没有把自身的农业资源作为农工商经济网络链条中的节点,丧失了农业产业化优势。因此,从区域角度出发,进行资源优化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利用资源,创建若干休闲旅游示范区,突出不同特色性的休闲旅游和观光旅游产业。结合主城区便捷的城乡交通网络,以高度整合的农业观光园区和休闲旅游示范区为目的地,构建9条城郊休闲旅游示范线。将自然资源、农业观光、历史文化要素溶为一体,形成1~3天不等的休闲度假游线。按现有户籍人口测算,至2020年27个小城镇户籍人口总规模约为96万人。城乡总体规划确定城郊小城镇总人口规模为70万人。因此,在2020年内,城郊小城镇需向中心城区转移约26万人,基本上与现有户籍与常住人口差额相当。至2020年,主城区小城镇常住人口规模将从现状的64.4万人增加至70万人。通过增强小城镇吸引辐射功能,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集中,加速农村地区城镇化,通过逐步搬迁在非城市建设区域内的现有人口的方式,将城镇人口规模由当前的13.9万人提升至30万人,并引导15.1万人的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总体城镇化率由当前的22%提升至43%。现状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约93m2,未超过城乡总规修订确定的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99m2的规模。但同时也存在居住比例高、公共服务、产业用地结构偏低、绿化用地比例不足的不合理情况。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完善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小城镇景观绿化环境、推动城镇产业发展。必须优先考虑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选址建设需要,高度集约居住用地建设,充分预留提升小城镇核心产业能力的适宜性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小城镇是联系城乡的纽带,是城市风貌与乡村风貌相互融合的节点。城镇建设中,应按照突出地域特色、弘扬历史文化、体现时代风貌的要求,加强小城镇城市整体风貌控制的研究。在镇区重点地区,在城市设计层面对形态分区、空间疏密关系、特色表现、城镇功能协调几个重点控制要素进行研究,并具体落实到小城镇总体规划建设控制要求中。该区域内的小城镇属于未来城市发展备选区域,镇区风貌按照新城标准建设,其风貌以新市镇和郊区卫星城市为主,镇区逐步减少居民宅基地建设审批,进行一定规模的集中居住开发和建设。减少未来城市拓展至小城镇后出现较大的风貌差异性。镇该区域内小城镇结合开发主体、地域特色、旅游发展,倡导“一镇一风貌”,突出多样化与可识别性。该区域内小城镇现状发展相对较为落后,重在加强引导,城镇风貌以川东传统建筑为主,突出地域特点,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力求形成整洁统一的城镇风貌,减少未来改造的难度。依托自然景观资源发展各具特色、差异化的旅游类型,并以旅游产业为依托,进行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

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成为一种趋势,在重庆市主城区调整经济结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城乡协调发展格局成为大势所趋。主城区城郊[17]刘伟东,高光谱遥感土壤信息提取与挖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18]乔璐.哈尔滨城区土壤高光谱特性与TM遥感的定量反演[D].东北林业大学,2010.作者简介:刘瑞(1984-),男,湖北武汉人,理学博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遥感图像处理及GIS应用。27个小城镇是主城区有机组成部分,是与中心城区各项联系最为紧密、获得更多发展机遇的区域[4]。以此为载体,深入研究新时期城乡协调发展新方式,率先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和小康社会先行区。加强主城区小城镇城乡发展策略研究,使之真正纳入城市体系之中,作为区别于乡村的城市进行建设,完成由农业城镇向工业、物流、旅游等类型特色城镇的转化,实现对主城区的功能补充和服务作用,切实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必要的作用。

本文作者:李兰昀工作单位:重庆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

查看全文

农业科技示范园生产经营情况及建设体会

发挥城郊示范农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旅游农业的开发

1湖南省优质果茶良种繁育场(百果园)生产经营情况介绍

湖南省优质果茶良种繁育场(以下简称“百果园”)是1998年由国家农业部和湖南省政府共同投资建设的国家级果茶良种繁育基地,属国家“九五”计划种子重点工程。全场占地面积60余公顷,位于湖南(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离长沙市区10公里。是一个以水果、茶树的种质资源引进、保存、研究与应用,果茶品种改良及良种苗木繁育为主,果茶高科技生产加工示范、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同步发展的现代化农业高科技示范型农场。目前,场已引进培植20多个种类158个优质果茶品种资源,建有果茶良种母本园10公顷,采穗圃6.7公顷,品种资源圃1公顷,设施生产示范园13.3公顷,繁育圃4公顷,通过引进以色列的现代化喷滴灌设施,全场所有果园、茶园均实现了自动喷滴灌溉。已建成面积184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及水果贮藏库,15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楼以及面积5000多平方米、近100个床位的宾馆及配楼、新农家等培训和旅游设施,场内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消防、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目前已形成年产优质果茶苗木150万株,辐射湖南全省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优质果茶种苗销售网。建场六年来,坚持果茶良种研究、应用开发,果茶高科技生产加工示范、生态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同步发展和建设的方针,在努力作好果茶良种引进繁育和农业高科技示范,服务湖南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同时,在农业旅游开发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好评。

2“三位一体”的建场宗旨,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发展方针,为我场农业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建设筹备期,主管部门就对“百果园”的功能定位和市场前景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综合考虑“百果园”建成以后的功能要求、地域优势和经济效益,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明确了把湖南省优质果茶良种繁育场建设成果茶良种繁育、果茶高科技生产示范、农业观光休闲“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农业高科技示范农场的总方针。在以后的各项工作中都坚持了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协调统一发展的原则。在遵循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在园地整理,果茶品种引进定植等工作中照顾到嗣后的旅游功能的开发,在农业开发的同时统一安排整个园区景观布置和景点建设,由于规划在前,化解了农业生产与发展旅游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实现了二者的兼容和互补。

查看全文

中学扩大办学规模的报告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教育事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渝教发(2001)22号文件]指出,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要逐年明显提高。县教委根据《关于建设***素质教育基地的意见》[*委办发(2002)4号文件]规划,到2005年我县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就读的比例将提高到65%以上(其中升入普高50%),2010年提高到85%(其中升入普高70%以上),到2020年全县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县教委《*县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显示:未来5年全县普高常年在校生将比现在净增5000人,净差147个教学班。2005年下期,我县普高容量严重不足,急需**中学扩班增容,这是全县高中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中学的发展势头

**中学位于**镇**村,毗邻**工业园区,距县城3公里,占地面积35亩,现有高中教学班31个,初中教学班12个,学生共计2822人,目前学校将10间教室临时改用为学生宿舍,所有的教学、办公、生活用房无一剩余,完成招生任务面临着严峻困难。

近年来,**中学发展迅猛。第一、学校狠抓内部管理,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战略,高考升学率迅速攀升,04年获县高中教育质量一等奖,社会声誉显著提高。第二、师资有保障。新城建设的加快、**工业园区的全面启动,必然会推动城内城郊高中教育的发展,**的城郊优势能吸引高素质的本科毕业生和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有较稳定的师资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第三、学校生源充足。据教育科统计,03年、04年报考我校的初中毕业生分别为3000人和3500人,03年我校实际招收高一新生866人,04年我校实际招收高一新生1061人;县计委和教委联合下文,我校05年高中计划招生1000人,而今年高三毕业297人,将净增700余人,急需解决配套设施建筑等问题以实现扩班增容,完成招生任务。

二、**中学的扩容计划

方案一:在学校对面征地27亩建分部供高中一个年级使用,拟建16个教学班的教学、生活设施和一个含400米环形跑道的标准运动场,在公路上方架天桥与校本部连通,此方案将学校规模定位为60个教学班。

查看全文

乡经济工作报告

城郊乡经济工作报告

同志们:

一年之际在于春,在这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日子里,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共商我乡经济发展大事,共同绘制我乡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根据乡党委、政府研究意见,我主要讲以下几个方面:

一、2005年工作回顾

2005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既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又是城郊乡变化最大、机遇最多、发展较快的一年。乡党委、政府紧抓项目建设不放松,下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以务实苦干、积极进取的工作作风,使以项目建设为主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一是全力打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去年春季,县委、县政府实施外环路综合整治工程、311国道及扶亭路房屋拆迁等县建设重点工程。乡党委、政府把此项工程作为彻底改善城郊乡外部环境的重中之重,组织全乡干群打好这一仗。全乡干群思想统一,干劲一致,在外环路整治和房屋拆迁工作中,共出动机械2892台次,从伐树清障、垫土方、平整打坡到花木栽植、浇水、除草维护等方面,全乡出动劳力7200个工时,填挖土方达32.7万方,民兵联防及巡防队出动摩托800辆次。在311国道、迎宾大道和扶亭路拆迁工作中,特别是李堂行政村的二次拆迁,党委、政府承受着巨大压力,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众多难题。艳玲乡长带着一班人,顶烈日、战酷暑、做动员、解难题,兢兢业业,废寝忘食,最终逐一化解了矛盾,保证了拆迁工作。从外环路的整治到拓宽道路的房屋拆迁,每项工作都凝聚着同志们的心血,每寸土地上都洒满了同志们辛勤的汗水。现在,城郊乡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质的飞跃,如今,道路两边郁郁葱葱的冬青、亭亭玉立的路灯向人们展示着城郊乡靓丽的身姿,夜幕降临,井然有序闪烁的路灯犹如一条彩练把城郊乡和县城联结得浑然一体,城乡一体化格局初具雏形,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打造了良好的平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