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计量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2 06:03: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成本计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成本计量

财务成本计量探究论文

摘要:本文对财务成本的基本性质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财务成本的基本特征和计量形式,最后在分析传统财务会计局限性的基础上,展望了财务成本计量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字:财务成本确认计量财务会计

一、财务成本的性质和确认

(一)财务成本的性质

财务成本在财务会计中是一个流量概念,它表现为资源的不利变化,即成本会引起企业收益的减少,具体表现为企业资产的流出或增加。根据成本归属理论,当任何存货或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耗用之后,它们的原始成本就随之转移到产品中去。转移到产品中的就是已耗成本,在财务会计中一般称之为费用,未转移的成本则为资产。传统的成本归属理论强调的是历史成本的转移,而并不计量已耗用资产的现时成本。成本归属假设是成本计算的基础,如果不承认成本归属观念,就无法进行成本计算。因此,支持传统财务会计的会计学家认为会计实质是一个历史成本分配的过程。可见一般人们理解的成本概念,在财务会计中所指的是已耗成本,即费用概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第6号概念公告中将费用(已耗成本)定义为:“费用是某一个体在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中,应交付或生产了货品,提供了劳务,或进行了其他活动,而付出的或其他耗用的资产,或因而承担的负债,或两者兼而有之。”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发现该定义是一个狭义概念。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耗费形成费用,而非主要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耗费并不构成费用,在美国财务会计概念体系中,这种非主要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耗费称之为损失。那么,费用为什么要如此定义呢?这涉及成本流转观念。所谓的成本流转观念是指人们依据成本归属理论,追溯成本的流转过程,并通过成本记录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从企业生产准备开始,采购材料、添置设备,产品研制开发,投入原材料和人工,直至生产出产品,随着实物的流转,成本也应该流转,为了确定企业收益和存货计量,必须从现时营业收入中扣除已耗用资产的历史成本,并与利润表中的现时营业收入相配比,未耗部分成本则作为资产计入资产负债表中。至于那些凡是不产生营业收入的资产耗费或减少,如自然灾害造成的资产性质上不同于费用,应视为损失。正确区分费用和损失,可以使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获得更为有用的会计信息。可见,狭义的财务成本在财务会计中所指的是费用概念。根据以上论述,费用具备两项基本特征:1.费用表示的是企业资源的不利变化,这种不利变化具体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企业负债的增加;2.费用确认应与企业盈利活动相联系,在目前的财务报告中,由于收入和费用是分别单独陈报的,而且一般情况下,企业商品或劳务的购置和款项的支付又不与企业同种产品的销售或收款同时发生。因此,配比要求就变得十分必要,费用应与收入建立一定的联系。

(二)财务成本的确认按照传统财务会计理论,费用的确认应该与盈利相联系。这里配比原则十分重要,因为它指导人们鉴别哪些成本属于已耗成本,应计列为本期费用,相应列入利润表;指导人们鉴别哪些成本属于未耗成本应作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指导人们区分各种费用与收入的不同联系以分配各类费用。根据配比原则,费用的确认应该与这个时期的营业收入相配比,由此计算本期的收益。费用与收入的配比原则包括三项确认规则:1.联系因果关系确认费用;2.系统、合理地分配费用;3.支出发生时立即确认费用;联系因果关系确认费用是最理想的分配成本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将已耗成本与产品相联系,并在有关收入陈报之时将这些产品的成本计入费用,就可以得到费用与收入的合理配比。因为已耗成本是与某一个具体产品相联系,而这一产品又与所陈报的收入相联系,倘若收入在销售实现时予以陈报,将产品的已耗成本记为费用予以陈报被认为是合理的,而未耗成本则被视为资产。直接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商品进价和其他直接费用,由于与产品生产之间存在着一种可追溯的关系,可以直接追溯到具体产品中去,因此这类费用应该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并不是所有费用与收入都存在着联系因果关系,有些需要通过其他确认方法来分配费用。具体分配方法有两种:1.在以后的各会计期中,将成本合理、系统地分配为费用;2.当支出发生时立即确认为费用;有些支出尽管无法追溯到具体的产品中去,但它们与本期收入存在着间接因果关系,人们通常可以按假定的合理基础或便捷的方法将其分摊至具体产品成本之中。这些成本在各会计期间分配费用时,应该是无偏见和合理的。例如,企业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等各项间接费用,这类费用与本期收入存在着间接因果关系,应该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那些既不与生产直接相关又不与销售直接相关的支出,由于无法找到一个合理且系统的分配基础,应该作为期间费用立即计入当期损益。很显然,因为这些支出如果没有合理的途径与未来收入相联系,或未来期间经营活动的收益很不确定,如果采用武断的分配基础进行分配可能将回比不进行分配更使人误解。因此,惟一的实际解决途径就是将它们直接列为当期费用。事实上,将费用与收入相联系并进行合理的费用分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事情。A.L.托马斯于1974年美国会计学会所发表的第9期《会计研究论文集》的《会计分配问题》一文中指出,将成本分配为费用,完全存在着主观臆造的因素。由于这种主观推测使得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此,A.L.托马斯认为验证费用分配过程是否合理有三个标准:1.可加性,即分配到各会计期的费用数额相加应该等于原来的成本总额;2.明确性,即某一种分配方法只能导致某一个固定的分配额,而不是数额可以随意大小;3.可辩护性,当采用某种分配方法时,有其充分的理由证明是最优的,是任何其他分配方案无法替代的。托马斯认为费用确认分配过程并不能真正符合上述标准要求,现行的配比原则实际存在着重大的缺陷。不过至今为止,会计实务界仍在财务会计实践中坚持应用分配方法。因为费用分配过程构成了传统财务会计最重要的会计实务,如果否定成本分配实际上就等于从根本上否定传统财务会计。

查看全文

财务成本计量论文

摘要:本文对财务成本的基本性质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财务成本的基本特征和计量形式,最后在分析传统财务会计局限性的基础上,展望了财务成本计量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字:财务成本确认计量财务会计

一、财务成本的性质和确认

(一)财务成本的性质

财务成本在财务会计中是一个流量概念,它表现为资源的不利变化,即成本会引起企业收益的减少,具体表现为企业资产的流出或增加。根据成本归属理论,当任何存货或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耗用之后,它们的原始成本就随之转移到产品中去。转移到产品中的就是已耗成本,在财务会计中一般称之为费用,未转移的成本则为资产。传统的成本归属理论强调的是历史成本的转移,而并不计量已耗用资产的现时成本。成本归属假设是成本计算的基础,如果不承认成本归属观念,就无法进行成本计算。因此,支持传统财务会计的会计学家认为会计实质是一个历史成本分配的过程。可见一般人们理解的成本概念,在财务会计中所指的是已耗成本,即费用概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第6号概念公告中将费用(已耗成本)定义为:“费用是某一个体在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中,应交付或生产了货品,提供了劳务,或进行了其他活动,而付出的或其他耗用的资产,或因而承担的负债,或两者兼而有之。”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发现该定义是一个狭义概念。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耗费形成费用,而非主要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耗费并不构成费用,在美国财务会计概念体系中,这种非主要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耗费称之为损失。那么,费用为什么要如此定义呢?这涉及成本流转观念。所谓的成本流转观念是指人们依据成本归属理论,追溯成本的流转过程,并通过成本记录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从企业生产准备开始,采购材料、添置设备,产品研制开发,投入原材料和人工,直至生产出产品,随着实物的流转,成本也应该流转,为了确定企业收益和存货计量,必须从现时营业收入中扣除已耗用资产的历史成本,并与利润表中的现时营业收入相配比,未耗部分成本则作为资产计入资产负债表中。至于那些凡是不产生营业收入的资产耗费或减少,如自然灾害造成的资产性质上不同于费用,应视为损失。正确区分费用和损失,可以使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获得更为有用的会计信息。可见,狭义的财务成本在财务会计中所指的是费用概念。根据以上论述,费用具备两项基本特征:1.费用表示的是企业资源的不利变化,这种不利变化具体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企业负债的增加;2.费用确认应与企业盈利活动相联系,在目前的财务报告中,由于收入和费用是分别单独陈报的,而且一般情况下,企业商品或劳务的购置和款项的支付又不与企业同种产品的销售或收款同时发生。因此,配比要求就变得十分必要,费用应与收入建立一定的联系。

(二)财务成本的确认按照传统财务会计理论,费用的确认应该与盈利相联系。这里配比原则十分重要,因为它指导人们鉴别哪些成本属于已耗成本,应计列为本期费用,相应列入利润表;指导人们鉴别哪些成本属于未耗成本应作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指导人们区分各种费用与收入的不同联系以分配各类费用。根据配比原则,费用的确认应该与这个时期的营业收入相配比,由此计算本期的收益。费用与收入的配比原则包括三项确认规则:1.联系因果关系确认费用;2.系统、合理地分配费用;3.支出发生时立即确认费用;联系因果关系确认费用是最理想的分配成本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将已耗成本与产品相联系,并在有关收入陈报之时将这些产品的成本计入费用,就可以得到费用与收入的合理配比。因为已耗成本是与某一个具体产品相联系,而这一产品又与所陈报的收入相联系,倘若收入在销售实现时予以陈报,将产品的已耗成本记为费用予以陈报被认为是合理的,而未耗成本则被视为资产。直接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商品进价和其他直接费用,由于与产品生产之间存在着一种可追溯的关系,可以直接追溯到具体产品中去,因此这类费用应该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并不是所有费用与收入都存在着联系因果关系,有些需要通过其他确认方法来分配费用。具体分配方法有两种:1.在以后的各会计期中,将成本合理、系统地分配为费用;2.当支出发生时立即确认为费用;有些支出尽管无法追溯到具体的产品中去,但它们与本期收入存在着间接因果关系,人们通常可以按假定的合理基础或便捷的方法将其分摊至具体产品成本之中。这些成本在各会计期间分配费用时,应该是无偏见和合理的。例如,企业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等各项间接费用,这类费用与本期收入存在着间接因果关系,应该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那些既不与生产直接相关又不与销售直接相关的支出,由于无法找到一个合理且系统的分配基础,应该作为期间费用立即计入当期损益。很显然,因为这些支出如果没有合理的途径与未来收入相联系,或未来期间经营活动的收益很不确定,如果采用武断的分配基础进行分配可能将回比不进行分配更使人误解。因此,惟一的实际解决途径就是将它们直接列为当期费用。事实上,将费用与收入相联系并进行合理的费用分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事情。A.L.托马斯于1974年美国会计学会所发表的第9期《会计研究论文集》的《会计分配问题》一文中指出,将成本分配为费用,完全存在着主观臆造的因素。由于这种主观推测使得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此,A.L.托马斯认为验证费用分配过程是否合理有三个标准:1.可加性,即分配到各会计期的费用数额相加应该等于原来的成本总额;2.明确性,即某一种分配方法只能导致某一个固定的分配额,而不是数额可以随意大小;3.可辩护性,当采用某种分配方法时,有其充分的理由证明是最优的,是任何其他分配方案无法替代的。托马斯认为费用确认分配过程并不能真正符合上述标准要求,现行的配比原则实际存在着重大的缺陷。不过至今为止,会计实务界仍在财务会计实践中坚持应用分配方法。因为费用分配过程构成了传统财务会计最重要的会计实务,如果否定成本分配实际上就等于从根本上否定传统财务会计。

查看全文

企业成本计量形式改革研析论文

传统成本计量模式是嫁接在会计账户系统上的。80年前,会计师和工程师们将成本记录与会计账户系统结合起来,创立了成本会计方法,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程序化的成本计量模式。它的出现大大提高和改善了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质量,推动了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进步,也形成了有独立理论和方法的会计分支学科——成本会计。80年后的今天,信息时代这股潮流使得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种种目不暇接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推动管理科学的发展,管理科学的发展又对成本计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已呈现出诸多方面不足,突破成本记录与账户单一结合体系势在必行。本文将在分析传统成本计量模式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成本计量模式框架。

一、传统成本计量模式的局限性

市场全球化和需求主导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需求的多样性和经营环境的多变性,使得企业不得不加强对业务流程的过程管理,以保证企业能及时调整,顺应多变的市场要求。传统的管理成本计量模式依附于财务会计的账务体系,难以及时、准确和真实地提供用于管理决策的相关成本信息。(1)成本重心前移,使成本信息出现时滞。资料表明,制造行业产品的75%的成本因素在产品研发阶段已确定,只注重生产过程成本核算和控制的成本计量模式易发生失真现象。(2)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好量疏质”、“忽视核心竞争”等缺陷,与现代管理思想相抵触。(3)传统的成本计量建立的基准点是“短期的”(1个月到1年),反映企业短期的成本信息,将固定成本短期期间化处理,淹没了大量战略信息,企业绩效难以真正体现。(4)间接费用简单化对待,没有揭示出业务活动背后真正的成本动因。

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由于依赖于账户系统,存在着结构性的先天缺陷,无法很好地满足多目标的要求。H?托马斯?约翰逊和S.卡普兰(H.T.Johnson&RobertS.Kaplan,1987)指出,目前的成本会计系统试图满足三个目标:(1)将部分期间成本分配到产品,以便能及时编制财务报表;(2)为成本中心管理者提供过程控制信息;(3)为产品和经营管理者提供一个产品成本估计数据。典型的是仅用一种成本系统来实现这三种完全不同的目标。由于财务会计的思想已占主导地位,只有第一个目标完成得较好。然而,仅满足外部财务报告需要的成本系统,不能加强成本中心的过程控制,还将导致产品成本的歪曲和错误。

总而言之,过程控制、产品成本计算和财务报告的三种职能,会有不同的报告期间、不同的变化和固定成本分类、不同的轨迹和分配程度、不同的相关成本结构、不同的对象等。这三种系统来自一般的汇总基础,为不同的职能服务,不是设法设计一个综合的系统,而是希望设计不同的系统,以便更好地履行每一个职能。可见,传统的单一的成本计量模式已无法满足多目标的成本信息要求。

以1920年成本记录与会计账户一体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传统成本计量模式已面临着“相关性消失”这一严峻的挑战,80年前,英国和美国的会计师们曾为成本记录是否与会计账户体系结合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今天这个争论的问题又被提出。成本计量模式突破成本与账户单一结合体系势在必行,这并不是对现行的成本会计计量系统的简单否定,也不是80年前反对成本与会计账户结合的英国和美国会计师们的成功复辟,而是一种新的升华。

查看全文

历史成本计量论文

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公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按规定将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在上市公司中推行。新准则与从1993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旧企业会计准则相比有很大的差异。

关于会计要素计量的问题,1993年准则在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十九条中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采用的是历史成本原则。新准则将之单独列为第九章的会计计量,第41条规定:“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该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第43条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新准则明确规定:把过去单一的历史成本属性计量,改变为多种属性的计量,是对历史成本计量观念的挑战。本文将对会计计量属性的问题进行一次探讨。

一、对几种会计计量的认识

1.历史成本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我们现行的会计核算都是遵循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量,但有时却不符合市场公允价值。比如说,当某项资产贬值了,以后尚可以计提减值准备,但是对增值的资产,通过评估以后,虽能以增值反映,但在历史成本的计量条件下,对增值的差额本企业仍无法调账,存在历史成本的计量有失公允。

查看全文

我国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模式论文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而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着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但人力资源成本计量尚未在中国企业进行,本文根据现实与发展的需要,从计量的基本原则、计量内容的确定,以及计量模式的选择方面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当前情况的人力资源成本计量体系。

[关键词]人力资源成本基本原则计量内容计量模式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只有在正确计量人力资源投资和损耗的情况下,才能做出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的经营管理决策。因此合理分析企业人力资源投资与节约人工成本的关系,正确计算企业人力资源投资和节约人工成本的比例,可以为企业各部门有效利用和管理人力资源提供会计信息。因此,构建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计量的基本原则

人力资源成本计量必须遵循传统会计的计量原则,又要符合其独特的要求。其原则有:

1.合理性原则。人力资源成本计量要从实际出发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确认和计量。

查看全文

公路工程计量成本控制影响

摘要:公路工程计量工作是公路概预算和施工建设的重要组成方面,贯穿整个公路建设过程。合理的公路工程计量,能够有效地控制预算成本。本文首先论述公路工程计量对成本控制的意义,其次阐述当前公路工程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真正的发挥出公路工程计量对预算成本控制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路工程;计量工作;预算成本控制;影响

1引言

在公路工程的施工中,公路工程计量工作,贯穿于整个公路建设过程的始终。在公路工程中,其涵盖多个相关单位,例如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等等。科学合理的工程计量工作,是控制预算成本的重要方式,其既有助于项目实施及工程支付等各项工作的后续开展,又能够使各个单位得到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公路工程计量对成本控制的意义

2.1计量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依据。作为公路工程管理中尤为重要的部分,计量工作管理能够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编制预算内容。在公路工程计量中,只有进行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够确定合理有效的工程造价。而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的众多数据,也可为工程造价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从而最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切实落实好各项工程资金。2.2计量是有效控制工程建设成本的重要手段。面对复杂的公路工程,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工程计量工作来避免超规支出和预算问题的产生。通过各相关单位共同合作做好的行之有效的计量工作才能作为编制工程预算的依据,进而对项目成本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在对工程项目进行施工时,必须依据前期的计量工作控制好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倘若发现问题要及时修改完善计量工作。

查看全文

环境成本计量与信息披露探究

【摘要】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和社会系统,其成本的确认、计量与披露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课题。鉴于当前学术界对环境成本的概念界定及其计量方法和口径尚未统一,文章从会计的关联视角入手,拓展了环境成本计量和信息披露的概念范围、主体范围、内容范围、计量范围、方法范围、披露范围等,试图在一个更为宏观的层面上,进行环境成本的计量与环境信息的披露研究。

【关键词】环境成本;计量;披露;关联会计

引言

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热议的焦点问题之一,环境系统作为由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共同组成的开放系统,其核心的环境成本具有极大的特殊性,环境成本的成因及属性均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成本或经济成本。为此,环境成本成为理论与实务界广泛关注与探讨的议题。目前,研究者对环境成本的概念界定及其计量方法和口径尚未统一,企业对环境社会责任成本的信息披露也并不充分。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成本核算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成本补偿制度,同时将企业担负的社会责任引入到会计系统中,上述相关规定将有利于更加科学、合理、全面地反映会计信息,并为环境成本的计量与信息披露指明发展方向。鉴于此,考虑到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信息的不同需求,以及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的迫切需要,文章从关联视角入手,拓展成本计量和信息披露的概念范围、主体范围、内容范围、计量范围、方法范围、披露范围等,试图在一个更为宏观的层面上,进行环境成本的计量与环境信息的披露研究。

一、关联法与社会关联会计

环境成本确认、计量、披露标准及方法的变化需具有一定的方法论基础。本文选择的关联视角源于会计关联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联会计理论体系。

查看全文

国内人力资源成本计量形式构想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只有在正确计量人力资源投资和损耗的情况下,才能做出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的经营管理决策。因此合理分析企业人力资源投资与节约人工成本的关系,正确计算企业人力资源投资和节约人工成本的比例,可以为企业各部门有效利用和管理人力资源提供会计信息。因此,构建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计量的基本原则

人力资源成本计量必须遵循传统会计的计量原则,又要符合其独特的要求。其原则有:

1.合理性原则。人力资源成本计量要从实际出发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确认和计量。

2.重要性原则。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经济资源,应重点加以体现,尤其是那些不可替代人力资源的信息、数额巨大的培训项目等。

3.配比性原则。当人力资源数额较大,涉及多个会计期间时,应遵循配比原则对其成本进行合理摊销。

查看全文

工业企业创新成本计量模式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最终落脚点则是企业。创新型国家的实现,需要企业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实现自我突破。本文基于高质量的宏观和微观要求,用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理论探索工业企业创新成本的计量模式。

关键词:高质量工业企业;创新成本;作业成本法

一、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一)新时展的宏观要求。在报告中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同时,报告中还强调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随后,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围绕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九点措施,要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了经济发展质量。宏观层面,主要指国民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中观层面,主要指产业和区域的发展质量;微观层面,主要指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三)高质量发展对工业企业的微观要求。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在创建“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下,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建立创新型国家。任保平认为,企业是国家创新力的重要载体,是微观层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因此,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的质量。傅家骥认为,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是一国经济以适当的速度实现高质量增长的必要条件。

二、创新理论

(一)创新的定义。创新一直学术研究的热点,但对其定义没有统一的界定,它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而这种组合包括引入新的产品、新的工艺流程、新的营销市场、新的材料供应源及新的企业组织。同时,他还区分了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OECD(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认为,创新是一个企业所做出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是关于业务流程的改变、产品要素的改变、产品输出类型的改变,这些改变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和生产力的提高。2018年,OECD的奥斯陆手册第四版中指出,创新需要从四个维度进行讨论,包括知识、新颖性、实施行动及创造价值。(二)创新的分类。学术研究领域很少对创新进行分类。OECD在2005年的奥斯陆手册中,将企业的创新分类为四个方面,产品创新(包括服务)、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及营销创新,对其做了区分。其中,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为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为非技术创新。奥斯陆手册还对四类创新做了一些说明,其中,产品(包括服务)创新主要是指产品(包括服务)的功能、结构及特性发生正向积极的改变,能够带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工艺创新主要是指产品的生产流程或者服务的提供方式、生产技术能够有所突破,最终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生产成本。(三)创新成本及内容。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会计学上的成本是指生产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物化劳动涉及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而活劳动涉及人的劳动。成本一般定义资源耗费的总和,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创新成本,即为实现创新活动所发生的资源耗费。

查看全文

路桥施工计量与项目成本管理

1引言

公共设施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而交通基础建设作为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城市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在道路桥梁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及人力,可有效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但由于施工企业未对项目计量和成本进行有效管理,导致项目施工的运营管理工作未落实到位,严重制约了路桥施工企业的持续发展。

2路桥施工项目计量和成本管理的概述

路桥施工项目计量的主要工作是在工程施工开始前,搜集工程的相关资料,全面了解工程的实际情况,分析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预算工程成本,以为工程施工工艺调整和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路桥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主要分为工程施工前管理、工程施工过程管理和工程竣工管理,主要内容包括成本的预测、分析、控制及核算等。成本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对项目施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通过工程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将成本控制合理范围内,促使项目能够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路桥施工项目中的计量管理和成本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工作,需引起工程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的基础上,合理控制工程成本,尽量减少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完善项目计量管理系统

常见的路桥施工项目计量方法图纸法、钻孔取样法、均摊法等,每种计量方法的使用条件和要求不同,相关部门应结合项目施工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或者在项目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将多种计量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形成一个完善的项目计量管理系统,实现对项目施工全过程的全面控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