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2 02:19: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差异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保险的差异性与区域性研究
1农业保险差异性需求特征分析
风险因素是引发风险事件致使风险损失的条件。现代农业风险因素表现出错综复杂性,既包括风险的有形因素,如自然风险因素、市场风险因素和技术风险因素等,又包括风险的无形因素,如道德风险因素和社会风险因素等。农业风险因素是决定农业保险需求特征的直接原因,然而从现代农业的产业组织与管理角度来看,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生产区域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决定农业保险差异性需求特征的内在原因。
1.1农业生产结构与农业风险因素的系统性及客观性
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要求合理安排各部门间的比重关系,并在农业生产资源有效利用条件下建立一个高效、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因此,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实质就是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1]。广义农业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牧业、林业和渔业四大门类。种植业也被称为狭义的农业,这是由种植业的基础地位和不可替代性决定的,因此,种植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是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关键。根据201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种植业的农业总产值构成从2000年的55.7%降至2012年的52.5%,但其绝对数仍从13873.6亿元增加至46940.5亿元。这与政府的民生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致的[2]。再从各类农业自然灾害受灾面积与直接经济损失来看,旱灾、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风雹灾害、低温冷冻和雪灾仍然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的主要风险事件,以2010年为例,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5339.9亿元,占全年农业生产总值的7.7%[3]。因此,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致使农业风险因素表现出:(1)系统性特征。优化种植业结构要求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安排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各生产项目之间的比重,以保证农产品市场供求的动态平衡,势必会受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市场风险因素的影响;种植业结构优化不但要求增加农产品产量,而且要求通过灌溉技术、播种技术、施肥技术及农业机械化作业等改进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势必会受科学技术副作用和使用不当等技术风险因素的影响。(2)客观性特征。由种植业生产的特点及农产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种植业结构优化必定会遭受农业自然风险因素的影响。实践证明,通过有效地实施农业保险供给能够规避具有系统性与客观性特征的农业生产风险因素,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因此,农业保险需求特征表现为农业生产的结构性需求。
1.2农业生产区域化与农业风险因素的伴生性及同步性
1981年编制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根据农业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差异与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地域特点将全国划分为9个一级农业区,并根据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进一步划分为38个二级农业区。根据农业区划划分,在东部,淮河秦岭以北的北方地区,是各种旱粮作物的主产区;淮河秦岭以南的南方地区,是水稻以及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主产区。在西部,祁连山以北的甘新地区与祁连山以南的青藏高原地区是以放牧业为主的地区[4]。因此,农业生产区域化致使农业风险因素表现出:(1)伴生性特征。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与农业风险因素是相伴而生的,如松嫩-三江平原农业区,平原辽阔,水土资源丰富,采用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农业生产发展方向,是东北主要的农业基地,然而由于灌溉与防洪设施落后,土壤具有沼泽化和盐渍化特征,水土出现流失现象,且春季易干旱、风沙严重;内蒙的北部牧区发展方向是建立一个稳定、优质、高产的现代化畜牧业基地,但由于白灾黑灾频繁,牧业生产极不稳定。(2)同步性特征。农业生产区域化要求农业生产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料与活劳动,采用先进技术与措施,进行精耕细作,实现农业集约化,发挥比较优势;同时农业生产区域化也要求农业生产规模适度扩大,降低平均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农业生产区域化与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农业风险因素具有同步性特征。实践证明,通过有效地实施农业保险供给能够规避具有伴生性与同步性特征的农业生产风险,促进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因此,农业保险需求特征表现为农业生产的区域性需求。
初中历史教学差异性研究
摘要:差异性教育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理应从预习、授课与作业三个层面进行,保障差异性教育模式给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活动提供全新的观念。差异性教育理论知识是于素质教育的视角下提出的,其适合素质教育对于培育人才的需求,文中阐述了差异性教育的理论内容,剖析素质教育视角下历史差异性教育施行的可行性,提出初中差异性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差异性教育;实施价值;讨论
早在21世纪默契,西方教育界就已经提出了差异性教育的理论内容,这个理论内容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定要在班级教学活动中承认并且接受学生差异,估计到学生的差异,带动学生自身差异的发展。差异性教育理论内容是于素质教育视角之下提出来的,其符合素质教育对于人才培育的要求,文中阐明了差异性教育的理论内容,剖析了素质教育环境下初中历史课程差异性教育施行的可行性,并且遵照出初中历史学科进行差异性教学活动的对策。
1差异性教育理论知识内容
差异性教育的理论内容在当前多元化社会中对于差异化人才的需求带动之下,在面对人类自身发展地挑战当中,打破传统的理论知识内容的素服而产生的,所以,其理论知识内容和素质教学理论内容二者是一致的,是现代基础性教学革新中所重点强调的教育理念。其一,差异性教育理论知识内容适合目前教育教学的关键问题,当前在班集体教学活动中,怎样兼顾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有效地发展,始终都是教师团队都感觉到困扰的问题,差异性教育模式的产生刚好就解决了集体教学活动的这个难点。其二,差异性教育理论知识内容虽然有西方的教育理论作为基础,可是同时也和中国传统教学理论知识内容科学地融合差异性教育继承了我国因材施教的教学思维,同时又给予了新的发展给予。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一定要以个别教育作为立足点,当下所提倡的差异性教育立足于集体教学,重视对于学生个体的教化活动。
2素质教育视角下初中历史课程差异性教育实施的可行性
病人角色的差异性研究论文
[摘要]:帕森斯的病人角色概念指出,病人可以免除正常的社会责任,并获得社会给予病人的特权,帕森斯把这些补偿称为“第二收获”。本文从病人角色期望差异和感受差异两个角度分析了病人角色的差异性。根据对222位住院病人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我们认为病人角色呈现出一些的明显的差异性。在运用病人角色分析病人群体的行为特征时必须考虑到病人的个体差异和社会差异。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疾病本身的差异性对病人角色的差异性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研究同时发现,在住院病人中,地位因素没有明显引起病人角色的差异。
[关键词]:病人角色,第二收获,差异性
一、病人角色理论及经验研究
帕森斯(TalcottParsons,1951)把生病视为人类正常生理和社会状况的失调。他提出的病人角色概念是指病人为适应其情境的规范性要求而形成的一些特征性的行为。帕森斯从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出发,认为病态是一种功能失调现象,病态只是对社会压力的一种反应模式。病人甚至可能希望或多或少长期保持病人角色,因为这样可以免除正常的社会责任,并获得社会给予病人的特权。帕森斯称之为“第二收获”。帕森斯的病人角色概念可归结为3个基本方面:首先,病人被免除了“正常”的社会角色。疾病越严重,被免除的活动和责任越多;其次,病人对自己的疾病状态不负有责任。患病通常被认为不是病人自己所能控制的;第三,病人应该具有康复的愿望并与医生合作。免除正常责任相对于重新获得健康的期望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此病人有康复的义务。在病人理论的第一个方面中,帕森斯注意到了病情会导致病人角色的差异性。
病人角色差异性的经验研究方面,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调查研究。首先,身份差异。如不同性别、年龄、宗教信仰病人对病人角色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麦肯尼克(Mechenic,1962)发现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儿童对患病的反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男孩和大龄儿童对疾病态度比较淡薄,女孩和小龄儿童则比较在意疾病的反应;特瓦道(Twaddle,1969)对罗德岛中年已婚妇女的研究表明,宗教对病人角色产生显著影响,犹太教更加适合病人角色,而新教徒和天主教反对承认病人身份。
其次,阶层差异。病人角色模式被认为一种中产阶级的行为模式。而对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并不能适应。阿鲁克等人(Arluke,1979)对纽约两大医院1000名出院病人进行了调查,发现了类似的结果:低收入病人和老年人最不愿意放弃病人角色,而年轻人则相反。弗雷德里克等人(Fredric,1981)对北卡罗莱那一个农村县的调查研究也发现,社会经济地位相对低下的老年人更愿意保持病人角色,他们自认为是不健康人群。科尔和雷祝尼(Cole&Lejeune,1972)对纽约市接受社会救济母亲的研究表明:那些不得不接受救济的母亲倾向于接受病人角色,以便证实自认为的失败的合理性。上述研究的结论是,病人角色可以被人们用作“替代的”地位,缺乏其它社会承认的地位的人往往以病人角色来逃避正常的社会角色,减轻社会对自己失败的蔑视。
探究金融构成差异性对货币政策意义
区域间的金融结构差异将通过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过程中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效力产生影响。在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渠道过程中,银行贷款作为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的一个重要项目,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非常关键:货币政策行为改变了商业银行在央行的贷款额,银行就会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对利率和资产负债表的构成进行调整。基于此,本文从文献梳理的角度来探讨我国金融结构差异性产生的机理,以企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能够提供建议。
一、金融机构的内涵
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樊明太(2005)系统的研究了金融结构与货币传导的关系,通过理论和经验检验发现,金融结构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的经济改革在空间上的非均衡性不仅导致了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差异性,而且还导致了金融结构的明显差异。货币政策是总量调控的政策,在多数国家实行货币政策时只重视总量调控,去忽视了国家内部金融结构的巨大差异。国外学者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关注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他们从理论和经验角度证明了由于金融结构的差异性导致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Varlino和Defina(1998)从货币传导机制的角度分了导致美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后,认为银行规模的区域差异是产生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重要原因。在分析欧洲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产生机制时,Dow(2003)认为金融结构的差异性,比如规模、集中度、银行的状况等,是促使欧洲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生的原因。
二、金融结构的差异性分析
结合金融结构差异性的内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金融结构差异性的表现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具体如下:
1.金融通资源区域的差异性。中国金融资源的配置不仅在量上存在巨大差距,而且区域之间也存在着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效率上的明显差异。如果把政府行为考虑在内,政府部门对金融业的抑制强度在各个不同的区域也不完全相同。由于金融相关率(FinancialIntervnationalRatio,简称FIR)是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即国民财富)价值之比。它反映的是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结构之间在规模上的变化关系,它可以被视为金融发展的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在一定的国民财富或国民产值的基础上,金融体系越发达,金融相关系数也越高,所以人们推断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相关比率必然会逐步提高,而且可以根据金融相关比率来衡量金融发展达到何种水平。尹希果,陈刚,程世骑(2007)在研究金融发展时,运用金融相关比率来表示研究区域之间的金融发展程度。据此,本文给出了1996~2004年东、中、西三大区金融相关比率,东部地区的金融相关比率相对于中部、西部来说,金融市场相对发达。葛兆强(1997)认为中国的金融制度呈现出计划金融与市场金融并存的“二元金融机制”,即东部地区市场金融成分较高,计划成分较弱;中西部地区计划金融占支配地位,而市场金融发育程度微弱。给出了1996年到1998年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全部金融相关比率与国有金融相关比率之差,从图上可以看出东部市场化程度较高,而中西部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
探讨潮州与濮阳麦秆画艺术风格差异性
[内容摘要]广东潮州与河南濮阳都是目前国内麦秆画制作的集中地,两地的麦秆画作品都以精湛的制作技艺享誉盛名。因所处地域环境及发展历程的差异,两地的麦秆画作品也呈现出各具地域特色的艺术面貌,本文从制作工艺以及作品题材的选择方面进行两地麦秆画的艺术风格差异性研究,以求深入探寻两地麦秆画的艺术特色与艺术价值。
[关键词]麦秆画;艺术风格;差异性
一、制作技艺方面的差异性
河南濮阳麦秆画作品早期多以平贴效果为主,制作工艺较为单一,单片单色的拼贴工艺是早期主要的制作工艺。如《小岛风情》作品中,以简单的平贴工艺制作出海岛、木屋、椰树以及渔舟的形象,以单色的麦秆进行作品的制作,尚缺乏色彩方面的多样性表现手法与麦秆画立体制作工艺的添加。这一时期的濮阳麦秆画作品多为旅游出口商品订单,批量生产的创作性质也决定了麦秆画作品面貌的单一性,该时期的作品以简单质朴的艺术面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当代的濮阳麦秆画在工艺方面逐渐精进,在传统技艺上加入熨烫技法,使麦秆画作品具有更为清晰的明暗、光影以及色彩层次的变化。《木落霜清醉卧秋风》是现代濮阳麦秆画典型的代表性作品,树上的红叶以整片麦秆染色之后平贴而成,利用染色的效果形成色彩层次的深浅变化,整体画面呈现出平静祥和的气氛,极具装饰效果。与早期的濮阳麦秆画相比,当代的濮阳麦秆画在制作工艺上已出现较大的创新与改良,染色之后的麦秆画色泽明艳生动,这一工艺的运用使作品脱离了单色麦秆的单调古板,以及创作作品时表现画面层次感的限制。作品中树叶的玫红色泽深浅变化细腻,色彩过渡自然和谐,鹦鹉羽毛的晕染也极为讲究,羽毛层次的拼接表现尤为突出,写实而生动地塑造出独立枝头的鹦鹉形象。此幅作品通过当代麦秆画制作技艺的改良与创新,营造出作品中生动趣致、秋意盎然的画面整体感,是当代濮阳花鸟麦秆画作品中的佳作。
与濮阳麦秆画的制作技艺不同,当代的潮州麦秆画作品多采用半立体、全立体的制作技巧,以此凸显画面表现物的三维立体感与空间层次感,并以此作为当代潮州麦秆画的特色工艺。潮州当代麦秆画作品《报春》中,立体工艺制作而成的梅花枝干凹凸起伏,形象生动地还原了铁骨铮铮的寒梅傲骨,与精巧细腻的雪白梅花形成质感上的区别。还运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完美地在作品中还原出初春时节梅花满枝的喜人形象。作品右侧的雀鸟也采用立体雕刻手法将其刻画成形,腾空飞向树干的雀鸟更增添了作品画面的灵动感。动态雀鸟的刻画是潮州麦秆画作品中的特色题材,潮州麦秆画艺人对于禽类动态的捕捉尤为擅长,创作作品时通过不断的观察与尝试,已然熟练掌握各种动物形态的刻画与表现。在潮州麦秆画作品《秋蕊盈枝花似锦》中,采用了立体雕刻的制作技艺,使画面中的奇石、菊花枝干、花叶、花朵都呈现出丰富多变的层次感,立体工艺的运用使菊花层层叠叠的花瓣更为灵活生动,配以染色技术的日益精湛,渐变色的立体花瓣极大地还原了创作素材的真实形象,这种高超的麦秆画制作技艺历经几代麦秆画艺人的摸索创新,在当下麦秆画作品创作中的运用已占据极大的比例,更突显出潮州麦秆画制作技艺方面的特色。以上述花鸟画作品为例进行分析可知,潮州麦秆画与濮阳麦秆画在制作工艺方面具有差异性,艺术风格不尽相同而各具特色。与河南濮阳所处的地域环境相比,潮州拥有深厚历史的积淀,优秀的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在此沃土中发展而来的潮州麦秆画更具备地域上的优势。潮州麦秆画在创作中得以借鉴、汲取其他工艺门类的独特技艺及艺术特色,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潮州特色工艺给潮州麦秆画带来了深刻的触动与启发,诸如潮州刺绣的精巧细腻、潮州木雕的通透雅致、潮州陶瓷的绚丽色泽,都对潮州麦秆画独特艺术面貌的形成与演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作品题材方面的差异性
调控房产市场重视政策实施差异性
1注重差别利率政策的实施
贷款利率既可以影响投机型需求,又能够影响房地产供给,因此,差别利率政策能够很好的消减地域差异的阻碍性。一方面,应当秉承刺激西部,抑制东部的原则,对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给与一定的利率优惠政策,扩大该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减轻人们的购房压力,刺激经济发展。对于房地产泡沫较为严重的东一部地区,则应当严格控制贷款利率,同时对于第二套、第三套房屋贷款利率进行差别待遇,控制投机性购房需求。另一方面,应当秉承“扶优限劣”的原则。对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开发项目的贷款利率给与一定的优惠,对于高档住房建设项目的贷款则严格把关,实行不同程度的利率上浮。此外,房地产企业一般自由资本较低,在会计核算时,应当能够将这一问题体现出来。国家应该调整房地产企业的利润核算方法,对房地产企业实施和其他企业不同的核算方法,差别对待,不以统一调整资本金率的方法袭击房地产企业。使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企业的约束力有所增强。
2注重差别税收政策的实施
由于地方政府存在财政收入和民生问题的矛盾性,单一的货币政策很难对地方政府形成约束机制。现行的则一税分配制度与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地方政府财政指标、房地产商的利息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和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的目标性和指向性更为明确。适当的税收政策可以有效的控制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管理形式,还可以有效的削减投机型需求。因此,对房地产行业实行多种税收政策,可以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起到很好的调控作用。首先,是税种的差异。在不同的环节调整税收政策,会带来不同的作用。增加房地产开发环节的税收,会增加房地产建设成本,使房地产价格上升。增加房地产交易坏节的税收,既可能增力[l买方的购买成本,又可能减少卖力一的收益,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要具体分析。增加房地产持有期间的税收,可以减少利用房地产买卖获得的收益,抑制投机行为,对房地产价格起到降温的作用。其次,地域差异对税收政策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税种的差异,更注重税率的差异性。一方面,根据地域的不同实施不同的税率水平。
西部地区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经济水平,因此,我们应当对西部地区实施较低的税率,或者不定期的实施一些优惠税率,鼓励资金向西部地区的流入,加强经济落后地区的资金投入。相反地,我们应当对东部地区实施较高的税率,抑制热钱向经济繁荣地区的流入,抑制通货膨胀和投机行为的继续扩大。另一方面,根据地域的不同实施部同类型的税种,可以对东部地区加收一些房地产限额税,即当一笔房地产交易的总额超过一定金额时,开始对该交易行为收税,达到抑制高档住房、高价住房交易的目的。项目管理论文
3其他差别政策
景观差异性设计管理论文
景观既包括自然存在的景观又包括经过人类改造的景观,景观包含了建筑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以及能被人们视觉感觉得到的形体、心理感受等因素。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在艺术和营造设计之间搭起桥梁的学科,具有艺术哲学属性和自然社会科学属性。
设计景观是存在差异性的,试图用一些标准来衡量改造是否成功有一定的局限。实践中反而会被所谓的“标准”束缚手脚。
研究景观之差异性与设计之平衡的目的是:不要做“无差别”景观。怎样才算达到了平衡?需要先分析平衡的一些主要因素,哪些因素发展“过头”了,哪些尚处于“萌芽”阶段;再对“整体因素”和“局部因素”作具体分析;最后提出一种强化原创意识,鼓励激发思维活力的思考方式,从根本上努力解决“无差别”类似景观、无新意景观等一系列浪费资源的景观。要在这种过程中寻找差异性,平衡一系列积极的因素和妥协的因素。
在统一与变化中寻找平衡,大众化与个性化之中寻找平衡,在时尚与传统中寻找平衡,在视觉疲劳与反视觉疲劳中寻找平衡,在人的扩张性与自然生态的不可逆中寻找平衡。平衡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设计平衡之“统一与变化”
用“格式塔”心理学来解释这些需要平衡的因素。
小议建筑业发展差异性
一、建筑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建筑业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08年底,全省建筑业企业已达5600余家,当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达到8040亿元,成为浙江省经济支柱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是由于浙江省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差异等方面的原因,浙江省各地区建筑业无论在经济总量上、还是质量上,均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然而差异过大则会影响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对浙江省经济的整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浙江建筑业发展
现状近年来,浙江省建筑业发展迅速,各项经济指标均位于全国前列,处于我国建筑业的领头地位。截至2008年底,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达到8040亿元,已连续7年位居全国前列。2008年建筑业增加值达到1220.6亿元,占全省GDP的5.7%。但同时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建筑业经济总量发展区域不平衡。从建筑业产值和企业个数等总体指标看,杭州、宁波、绍兴三个城市的指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如2008年,三个城市的建筑业总产值分别为(亿元):1800.5、921.5、2413.3,合计占全省建筑业产值的63%;(二)建筑业生产效率区域不平等。浙江省建筑业生产效率总体水平较高,但各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这一指标来看,杭州、绍兴、舟山三个城市的指标最高,均超过了200000元/人,高于浙江省平均的189224元/人。
三、差异性实证研究
从上述宏观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浙江省建筑业各地区发展存在的差异性,然而要对浙江省建筑业发展差异性的真实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分析,还需借助相关的计量经济模型。本章选取的基础数据来源于《浙江统计年鉴》,具体包括建筑业总产值、GDP、建筑业从业人数以及常住人口等,研究时间段为2002~2008年。
差异性农业保险论文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差异性财政补贴的依据及模式设计
1、差异性财政补贴的依据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补贴以地方财政为主,具体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中央财政支持下的综合补贴模式和完全由地方财政支持的补贴模式。中央财政支持模式从2007年开始实施,保障金额为农作物生长期内的直接物化成本。地方财政支持下的农业保险所需补贴资金完全由地方政府筹集,以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开办的农业保险为代表。从保费补贴比例来看,两种模式保费补贴比例都在60%以上,但两者的保障水平差异较大,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是保成本,而地方政府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属于保收入。在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各地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迅速,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功能不断加强。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现有的财政补贴模式也暴露出一定的缺陷,“补贴联动”的补贴方式虽然有效的避免了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却有失公平性。农业保险的承保要求地方财政给予配套,这使得相对富裕的地区先行和更多地享受上级政府财政补贴,而一些粮食主产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政策性农业保险边际效用更高,但受限于地方财力不足,导致上级财政补贴的不到位或不及时等问题,产生明显的补贴累退效应。如果发达地区高保障、欠发达地区低保障的现状不能得以改变,将会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结果的不公平。因此,在经济差距和地方财政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亟需设计一种既在各级政府财政实力承担范围之内,又能确保不同地区农民能享有同等财政支持力度的农业保险补贴模式。
2、差异性财政补贴模式设计
在由经济发展水平导致农民收入地区差异日趋严重的情况下,要确保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平地惠及到每一位农民,农业保险财政扶持模式的选择既要积极发挥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调节功能,又要充分利用发达地区各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作用,同时还要顾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也就是要形成构建各级财政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农业保险财政支持体系,形成差异性的财政补贴机制。政策性农业保险差异性的财政补贴机制就是依据地区农业生产总值、地区财政预算收支、农民收入水平及结构等情况,合理分摊各级政府财政补贴额度。具体而言,对于经济发达、财政实力雄厚且工业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交由地方财政独自承担农业保险的补贴或承担大部分的财政补贴;对于经济欠发达、地方财政困难、农业比重较大的地区,中央财政应加大倾斜力度,确保农业保险的顺利推进。同理在各省区,省级财政和市级财政也应该制定一个合理的分摊比例,让经济发达、财政实力较强的地级市承担更高的保费补贴,而对经济欠发达的地级市则由省级财政承担更多的补贴份额。与此类似,在市一级财政上分配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份额时也要根据各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实力、产业结构确定不同的分摊比例,充分发挥各级地方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扶持作用。这样经济发达地区能承担适当的财政补贴投入,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能获得上一级财政的补贴,从而保障全体农民都能享受到同等程度的农业风险保障,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结果的公平。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差异性财政补贴实证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保险利益原则差异性研究论文
[摘要]保险利益原则是保险合同的基本原则,《保险法》对保险利益原则作了规定,但仅是简单提及,且规定得较为原则。由于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的保险标的和合同的性质不同,必然使保险利益原则在财产保险合同与人身保险合同中的适用存在差异性,忽视这种差异性,在保险实务中易引发保险合同纠纷,有违保险合同的公正,甚至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为此,要根据财产保险合同与人身保险合同保险利益的差异性,对《保险法》作必要的修改。
一、保险利益原则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保险利益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合法的经济利益,无论财产保险还是人身保险,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原则上都是保险合同生效的前提条件。保险利益原则产生的原因是基于保险合同的射幸性,即保险合同是一种机会性合同,投保人购买保险后能否获得保险金的赔付取决于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保险事故是否发生,这在财产保险合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正因为保险合同具有这一特性,在保险业务的发展过程中,为了避免不法之徒利用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赌博而获利,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各国保险立法一般都将保险利益原则作为保险合同产生法律效力的条件。同时,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和保险活动的日趋复杂,各国在保险立法中不断对该原则进行修正和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第11条规定:“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合同无效。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保险标的是指作为保险对象的财产及其有关利益或者人的寿命和身体。”
显然,我国《保险法》将保险利益原则在保险合同一章的“一般规定”中加以规定,是将保险利益原则视作财产保险合同和人身保险合同都适用的原则。我国《保险法》虽对保险利益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但规定过于笼统,未体现保险利益原则在财产保险合同与人身保险合同中适用的差异性。随着保险业务的发展,保险实务中出现的保险利益的一些问题没有法律依据。如:是否所有的保险合同都严格要求投保人对于保险标的必须具有保险利益?财产保险的保险利益如何认定?保险利益存在的时间有何要求?保险利益是对投保人的要求,还是对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也有要求?以上这些问题《保险法》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完全照搬《保险法》关于“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合同无效”的规定在保险实务中易引起保险合同纠纷,有违保险合同的公正,甚至会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为此,有必要分析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保险利益的差异性,根据保险实务做法,并借鉴其他国家保险法律有关保险利益的规定,完善我国的《保险法》。
二、财产保险利益和人身保险利益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