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2 01:54: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差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差异

文化差异论文:文化差异对消费的干扰概述

本文作者:郑莹灿工作单位:西南大学

他们在行为、言论、思想上都追求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认为保持一致、顺其自然是个体人格丧失的表现。(五)人际关系的差异———仁义对人与利益为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根据儒家的原则,基于共同利益上的社会关系非常重要。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注重情义,轻视物质利益。在这种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这种现象致使中国人把人们之间的交情或友谊看成是最重要的,为了友谊而牺牲物质财富也是理所当然的。美国文化主要承袭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主张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追求人人平等和个体的优先地位。与中国人的重情重义不同,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3]。由于强调外在的、个人的、权利的、功利的东西并且崇尚竞争的个人主义,美国人在争取个人利益和福利时会采取主动的方式,与人打交道时十分直接,人与人之间多为互利关系,人情较为淡漠。由中美文化心理差异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尊崇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性本善的人性论,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主张过去价值取向,具有追求稳定的民族性格;美国的文化则崇尚天人相分的世界观,性本恶的人性论,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主张未来价值取向,具有喜爱冒险、追求多元化的民族性格。而文化又是影响消费者行为最持久、最广泛和最深入的环境因素。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作为文化内核的价值观、信念等将长久地影响着本文化群体成员的态度和行为[4]。因此,同一国家的消费者在消费需要、消费对象、消费决策、消费时机等方面会表现出共性,而不同国家的消费行为模式则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中美消费行为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文化中的各个要素,影响消费者的观念,进而影响到消费者的行为。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中美两国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差异。(一)消费需要的差异消费是由人的需要推动的,是人的需要的一种主观的选择形态和特定的满足方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美消费者对消费需要的态度是不同的。几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一种“求稳”的文化心理,“无债一身轻”的观念根深蒂固,使得中国人在消费过程中竭尽全力回避竞争和冲突。所以,在生活消费方面就会有所节制,中国人有节约的美德,不会盲目消费,每个家庭收入再少也要存点钱。同时,在传统的宗法观念和知恩图报观念的影响下,“人情”消费也就成为一种突出的消费行为特征。在美国,很多人信奉基督教。在美国人的观念中,消费是创造财富,挣钱是为了花钱,有钱就花是与创造财富联系在一起的,而留遗产是不为上帝创造更多的财富。他们认为人生要付出,付出就该享受,年轻时借款买房消费,退休后将房抵押给银行“倒按揭消费”,付出与收入均等,无须以积累防患于未来[5]。因此,美国人从来不压抑自己,他们崇尚及时享乐,强调实用主义,希望商家能够按照自己的消费需要来生产产品,他们的消费行为都与自己的需要息息相关,不存在所谓的“人情”消费。(二)消费对象的差异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方面呈现出一种重群体轻个人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主要是以群体取向为基础的。群体取向的价值观体现在家庭生活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一个家庭看做一个整体,在消费时从整个家庭进行全面考虑,注重产品对于维持家庭正常稳定运作的作用,每个人的消费行为,往往与整个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每个家庭成员不仅要考虑自己的需要,更要考虑到整个家庭的需要,对整个家庭都有用的商品往往会比对一两个家庭成员有用的商品更容易被选择,在作决定时也要求全家人一致同意;另一方面,体现为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和亲慈子孝的心理,子女孝敬父母,父母更是为了子女的前途不惜倾囊投资。因此,在消费对象的选择上,中国人所作出的决定往往综合考虑老人和孩子的需要,特别注重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在美国,清教主义的文化价值核心是强调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由于受宗教文化的影响,美国人认为每个人均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主宰自己的命运。有什么需要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不是寄期望于父母和任何外部力量。由于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美国人的消费也往往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在消费对象的选择上,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消费行为也比较注重商品对自己的用处,而不是对整个家庭或其他家庭成员的有用性。(三)消费品牌选择的差异一个人的文化价值观会影响他的生活方式、社交活动等。这些因素又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他所青睐的品牌和对品牌的选择。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不仅把“安居乐业”当做永恒的幸福,而且认为“安居乐业”能促进国家的稳定和进步。所以,中国人在消费品牌的选择上倾向于选择一些常用的、多数人使用的、长辈们也用的商品,对新奇的高科技产品或新型产业大多抱有怀疑否定的态度。美国人崇尚天人相分的世界观和性本恶的人性论,在价值取向上主张未来取向。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生活就是一场追求成功的竞赛,均等就意味着人人都有同等的机会参与这场竞赛并取得胜利。为了获得成功,美国人讲求竞争,追求创新,很少循规蹈矩。这种追求冒险、追求多元化的民族性格,引发了对新奇事物的消费投资倾向。美国人对一些新奇的、富有创意的品牌更为青睐。(四)购买决策的差异中国文化强调集体意识,要求个人服从整体。美国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人权益。这一文化差异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具有多重体现。在购买决策方式上,中国人往往以集体为单位进行决策,如家庭成员的大部分收入都集中起来由一名“当家人”统筹安排,在具体购买特别是单笔支出较大的购买决策中,还需要家庭成员的集体讨论。而美国人在购买决策上通常由自己做主,有自主生活能力的成年人一般都对自己的财产具有独立的支配权,无论购买什么,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就可以自己决定。在购买决策的最后确定上,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性有限价值原则,在家庭和个人消费上强调节欲勤俭,主张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反对奢侈浪费、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因此,中国人的收入变化对购买决策具有迅速和直接的影响。当收入减少时,消费者会很快节省开支,降低支出,先前开支额较大而又非必需品的购买意图将被最先取消或者暂时搁置起来[6]237-242。而美国人在付出就该享受的思想支配下,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常规的消费和随机的消费。常规的消费是必须支出,如各种保险费支出、学费支出、房租、购房和汽车开支等;随机的消费具有弹性,旅游、运动支出属于这一类。美国人的消费一靠收入推动,二靠预期推动,三靠信贷推动。据报道,美国70%的家庭都把信用卡借贷作为家庭财务的应急手段[5]。由此可见,美国的消费者具有较强的消费不可逆性,不会因为收入的变化改变对产品的购买,大多数人会通过借贷来满足即时的消费需要和欲望。(五)身份消费行为的差异在中国,身份消费行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身份所具备的含义以及在社会交往中发挥的功能要复杂很多。首先,中国消费者通常具有更强的身份意识,维系身份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身份消费行为非常频繁。其次,中国社会中人与人紧密相连,彼此高度依赖,这使得身份消费的目的、功能和形式也出现异化。因此,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所购买的产品是不是真的好,往往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别人说了算。他们在购买时,通常特别看重产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给他们带来社会性结果,并对于产品的外在可见特征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人们在消费中需要顾及自己的社会身份,保全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和面子,出于维护面子的需要,中国人会在消费中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和身份地位相符合。这同美国个体主义文化下的消费者很不一样,美国消费者强调“独立自我”,倾向于将自己看做独立于他人而存在,他们的消费选择更多地反映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态度,而没有羞羞答答的面子观[7]。

改革开放以来中美文化交流对中国消费行为的影响

(一)随着中美文化交流的深入,美国人提倡的超前消费的观念使对于消费信贷的这种否定性评价逐渐受到了挑战,“超前消费”的消费方式已普遍被中国大多数人所接受,如贷款买房、贷款买车、助学贷款等超前消费。在消费实践方面,房屋购买中的“按揭”方式是消费伦理观念的重大突破;同时,汽车、教育、旅游等高价值商品和服务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生活需要,而银行储蓄又很难满足这些需要,因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了消费信贷的伦理观念,消费信贷也逐步走进百姓家。(二)消费主义倾向逐渐扩散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受计划经济状况的局限,当时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比较单一,只满足温饱,没有太多的奢望。在消费观念上,人们接受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近年来,中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使享受生活的消费主义观念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受美国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国居民对“收入越高、消费的商品越多,则生活越富裕,并且生活质量越高”有着普遍的认同[8]。当前,中国的富人群体已经率先成为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在消费行为上表现为光顾高级消费场所,进行高消费活动,购买高档商品,从事富于娱乐性、技能性与知识性的休闲活动。(三)消费理念日趋合理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解除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人们对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预期不断改变,安全感逐渐增强,消费主义倾向不断提高,消费理念日趋合理。人们在追求理想生活的时候,伦理价值观念的判断天平更倾向于健康和环保。渴望健康,渴望长寿,渴望环保,已经成为我国广大居民的普遍心态[9]。

查看全文

投资比例差异成因思考

投资、消费、净出口共同构成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其中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实质上是经济建设与当前人民生活的关系,这一关系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增长。因此,在两者间保持合理的比例,是至关重要的。投资率,又称资本形成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的比重。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额占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的比重。从**年以来我市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化轨迹看,我市投资率由**年的43.2%上升到**的56.4%,上升了13.2个百分点,这19年期间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消费率由**年的60.1%下降到**的50.4%,下降了9.7个百分点,这19年期间呈逐年下降的态势。

一、影响投资率、消费率的主要因素

1、我市投资率逐年升高的成因

高投资率形成原因的解释很多,例如: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及企业的投资冲动。其中工业化进程加快对形成高投资率影响最大。

(1)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投资比例较高。各国工业化进程表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必然拉动产业结构升级,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会依次出现上升、下降和稳定的趋势。当居民消费由基本生存必需品转向工业品为主时,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就会上升,由于工业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投资强度要远大于第一和第三产业,由此必然引起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当居民消费在工业品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为对服务类产品需求时,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就会逐步提高,并引起消费率上升和投资率下降。**-**年,我市工业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在40-47%,其投资率也基本维持在41-57%。随着“十一五”以来工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年我市工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7%,投资率也上升到近60%。同时,由于城市化发展需要大量的投资,因而城市化又是拉动投资率上升的重要动力。**年,我市的城市化率为35.6%,**年上升到44%,七年上升9.4个百分点,已步入城市化加快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市投资率提高了14.1个百分点。

(2)高储蓄率导致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高储蓄率是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只有高储蓄率才能保证经济起飞所必需的大量投资,用来大规模建设工厂、兴办第三产业、基础设施,改善交通和通讯。我国是儒家文化影响较深的国家,传统上存在重储蓄、轻消费的倾向。**年末,我市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达1082.76亿元,比**年年均增长16.3%,明显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4%的速度,也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7.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年均增长7.4%的速度。

查看全文

城乡消费差异分析论文

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53(2007)02-0011-07

一、引言

二元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结构的断层和分化,其实质是现代与传统并存于一个社会之中所产生的现代型结构与传统型结构的分裂[1]。荷兰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伯克(1860)最先提出“二元结构”,用来描述当时印度尼西亚的二元结构社会——殖民主义输入的现代“飞地经济”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传统社会并存的现象。迈因特提出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松散联系大致有四个方面,相应的也就产生了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政府行政和财政机构四个方面的二元性[2]。

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城乡二元结构,并开始重视市场的作用,提出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遇到的第一个障碍[3-4]。不仅如此,农村发展的各种要素,包括资金、劳动力、土地等以市场为中介不断流向城市,市场力量和行政力量更加深了二元结构[5]。中国的学者也在二元经济基础之上提出三元经济[6]、四元经济[7]。市场的作用在这里得到了一定的认识,然而,这仅仅限于要素市场,依然忽视了企业的行为及城乡之间的消费差异研究。而我国的制度性二元结构日益转化为市场型二元结构[8]。城乡分割日益成为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障碍,尤其是城乡在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差距,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城乡之间不能双向流动,而是仅仅单向流动。缩小城乡之间的消费差异,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成为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综上,许多学者都对中国的城乡分割及城乡二元结构做了大量的论述,但研究领域集中在收入差距、消费差距、要素禀赋差距、社会福利差距等表面现象,很少有人深入研究二元结构下城乡消费差异形成的原因,并进行数理分析,缺少专门针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供应歧视行为的系统研究。实际上,厂商为了适应农民的购买能力,往往把产品人为地分为城市产品和农村产品,农村产品虽然价格低廉,但成本更低,性价比不对称,农民反而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这就是供应歧视或者叫价格歧视。本文将城乡消费差异纳入二元经济结构中加以考察,并运用垄断厂商逐利行为导致的供给歧视理论对城乡消费差异进行数理经济分析,发现城乡消费差异不仅是因为二元结构的体制原因,还有垄断厂商供应歧视的经济动因,从而为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政策视野和对策建议。

二、二元结构下城乡居民消费差异

查看全文

城乡教师资源差异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国家倡导均衡教育。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配置分布是一重要指标。近年来南宁、贵港、玉林和钦州四个地级市教育发展迅速,所以以之为代表并调查广西城乡初中英语师资配置情况,包括教师的教学媒体技能及本体性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均衡教育;城乡初中教师资源;差异及对策

“教育均衡”体现了教育的新方向和新进展。广西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中承诺,“到2020年底全区所有县全部实现县级区域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旷乾,2017)。虽然广西是已经通过自治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验收认定的地区,但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人力资源主要是指教师资源(王善迈,2001),而教师资源由教师体能、智能、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技巧构成。均衡教育实施一段时间后,城乡的师资配比情况如何呢?本文将调查广西城乡初中的英语教师的资源配置情况,了解其在教学媒体技能及本体性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方面的均衡配比情况,找出不足之处并提出对应策略,缩小城乡初中英语教师资源的差距。

1研究方法

1.1研究问题

本研究了解广西均衡教育下城乡初中英语教师资源的差异,探讨如下问题:(1)均衡教育下城乡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媒体技能及本体性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有没有存在差异?(2)具体差异体现在哪里?(3)能提出什么对策缩减这些差异?

查看全文

服务营销差异论文

现代营销中把产品概念定义为三个基本层次:核心产品、形式产品、附加产品。在这里,服务作为附加产品的重要内容,成为企业产品的一部分。服务是一种无形的产品,是维系品牌与顾客关系的纽带,随着产品同质化程度的不断加剧,缔造优质的品牌服务体系,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越来越成为企业差异化品牌战略的重要武器。许多事实表明,新的竞争优势的确立,不仅仅是要生产出形式产品,还在于它的附加服务。良好的服务是下一次销售前最好的促销,是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和忠诚度的主要方式,是树立企业口碑和传播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研究企业的发展,不难发现,大凡优秀的企业,不论是以提供服务产品为主的企业,如花旗银行、麦当劳,还是以提供实物产品为主的企业,如海尔、IBM等,都是在产品创新中注入服务创新的内容,利用与竞争对手不同的差异化服务,为顾客提供超值产品的企业。优秀企业在差异化服务中的共同点表现为:

服务形象差异化

服务的无形性和可变性表明,与实物产品相比,企业在向顾客提供服务过程中,服务的质量高低、水平如何是不可预知的,比如,一个要美发的女士,在服务员操作之前是看不到美发的实际效果的。由于各个服务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服务经验的不同,使得他们向顾客提供的服务水平也有可能出现差异。所以,企业要向顾客提供超值服务,需要在形象差异化上大做文章。

形象差异化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高素质的员工体现人员形象的差异化。在提供服务产品的过程中,服务企业的员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对于那些要依靠员工直接提供的服务,如餐饮服务、医疗服务等来说,员工因素就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高素质、符合有关要求的员工的参与是提供服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另一方面,员工服务的态度和水平也是决定顾客对服务满意程度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高素质的员工能够弥补由于物质条件的不足可能使消费者产生的缺憾感,而素质较差的员工则不仅不能充分发挥企业拥有的物质设施上的优势,还可能成为顾客拒绝再消费企业服务的主要缘由。这就要求,企业在提供服务中要形成并保持一支素质一流、服务质量优异的一线员工队伍。关键是企业管理部门要做好员工的挑选和培训工作。

员工招聘只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始,如何使新员工成为符合企业要求的服务提供者,这是企业内部培训要解决的问题。许多企业为培训员工开办了专门的学校,比如假日酒店大学,麦当劳的“汉堡包大学”等等,这些学校为本企业的员工培训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配置专门的培训人员。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培训企业需要的人,只要是企业的需要,哪怕是细微的方面也会配合以精心的计划。要树立良好形象,企业除了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外,还应对员工进行交往培训。由于员工在与顾客交往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难以预先料到,因此很难在培训中对这些问题加以模拟解决。所以,在服务组织的培训中,交往技巧的培训在某种程度上比技能培训更困难。许多航空公司对乘务员进行事件分析培训,以帮助乘务员在意想不到的情形下处理好顾客提出的苛刻要求。还有一些企业把角色扮演、创造性技巧和冲突的模拟作为培训方法。

形象差异化的另一个方面,就是通过服务环境的展示增加顾客对服务的信任度。服务是无形的,但服务环境是有形的。

查看全文

浅析货币流动区域差异

研究区域金融,必须考察货币资金在区域之间的流动。货币资金区域流动的非均衡性直接制约着区域资本的形成、积累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进而影响着区域金融稳定、经济增长乃至整体宏观经济增长。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一直是中西部地区资金流向东部地区,近年来尽管有一些东部资金往西部流动的迹象,但仍然没有改变金融资源分配的“东高、中中、西低”的状况。对此结合我国现实情况作初步评析。

一、货币资金区域流动的表现

1从存贷款变动看区域间资金流动。

从银行系统角度看,区际货币资金的流动可以表现在区域资金吸纳和运用能力的差异上。而区域资金吸纳能力可以通过区域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变动情况来分析,区域资金运用能力可以通过区域金融机构贷款变动情况加以衡量。

从表1可以看出,在存款资金的分布上,东部地区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且比重逐步上升,2003年高达6479%,而中西部地区占全国的比重在2000年后却逐步下降,其相对差异东部对西部由1999年的379倍提高到2003年的402倍,东部对中部由1999年的316倍提高到2003年的339倍。存款的增长速度方面,虽然东部地区2003年有所下降,但是仍然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存款增速。在贷款资金的分布上(表2),东部地区的优势依然比较明显,占全国的比重基本维持在一半以上,且逐年上升,相比较而言中西部地区的贷款比重却逐年下降。应当说,这种情况是与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的。银行体系的资金流动能够反映在存贷款增速的不同及其差额中。从增速上看,2000年至2002年,东部地区的存款增速大于贷款增速,但在2003年,东部地区的存款增速大幅度减少至2083%,甚至低于贷款增长速度2283%的水平,而中西部的贷款增长速度则大幅上升。由于各地区企业在本地区的商业银行贷款一般直接转化为该账户的存款,这对银行来说,存款与贷款的变化就具有同步性。因此,东部地区存款增幅小于贷款增幅的现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东部资金向西部流动的趋势。此外,从银行系统存差的角度看,2000年以后三大地区银行系统都是存差,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2003年存差增长率分别为4146%、2242%,高于东部地区1571%的水平。而2000年以前,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大部分都表现为贷差。中西部地区贷差转变为存差的情况也表明我国东部地区资金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吸纳资金的能力在提高。

2.从回购、同业拆借市场看区域间资金流动。

查看全文

中德商务谈判差异

一、中德商务谈判差异

1.谈判准备。德国人在商务活动中以务实高效,一丝不苟而闻名于世。他们在商务谈判前必定要进行精心、周密的准备。不仅全面了解所要购买或销售的产品,如有可能必要让产品在他们的工厂或你的工厂中做实际演示,并且还要向有关技术人员、客户等调查情况。他们对进行商务往来的公司,无论该公司在自己的国家里多么有名气,都要调查其资信究竟如何,能否作为可靠的商业伙伴。对于缺少准备、“临阵磨枪”的谈判对手,他们往往会产生不信任感。因此,在与德国人进行谈判之前,你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准备好回答关于你的公司和你的建议的详细问题。

2.产品观念。德国人有一种名符其实的讲效率的声誉,他们有巨大的科技天赋,对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息。他们企业的技术标准极其精确,对于出售或购买的产品他们都要求最高的质量。德国人对本国产品充满自信。因此,他们在生意往来中经常以本国产品作为衡量的标准,对于出售或购买的产品都要求高质量。如果你要与德国人做生意,你一定要让他们相信你公司的产品可以满足交易规定的各方面的一贯高标准。

3.资金方面。在资金问题上,他们特别保守,不愿冒风险。德国能够发挥作用,在于它具有经济势力——坚实的货币和强大的生产力,就是这种实力的两个象征,而这种实力并不是建筑在高度投机性的投资之上的。德国人只对牢靠的项目投资,使用妥善的融资手段,从而稳固地获取收益。他们选择合作的外国公司,必须是可以提供一些当地没有的东西,并且必须是不会使德国的经济力量受到损害。

4.价格谈判。德国人很擅长讨价还价。即使你所卖的产品是他们急需的,他们可能是渴望购买你的产品,但是他们表面上却永远是不动声色。因此,与德国人谈判时要沉得住气,在交易的初期不能太着急,要尽量向他们从多方面展示你的产品。德国谈判者经常在签订合同之前的最后时刻试图让你降低价格,因此,你最好有所提防,或者拒绝,或者做出最后让步。德国人很自信,同时也很固执。自信必使德国商人在商务谈判中坚持己见,不易妥协。一旦他们提出了条件或者开了价,便大不容易与之讨价还价了。所以在与德国人谈判时要有耐心,用事实去说服他们。

5.合同履行。德国人有着重信誉的好习惯,认为违反合同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他们严肃,认真地对待合同,也要求谈判对手做到这一点。中国人在与德国人进行谈判时,必须严格,准确地照合同办事,这样才能树立起形象和信誉,与德国商人做生意就会越来越顺。他们会对交货日期施加压力,理由是他们自己有极其严密的生产计划,因此你必须保证按时交货,以满足此种生产计划。因此,为了做成生意,你不仅要同意遵守严格的交货日期,可能还要同意严格的索赔条款。为了保护他们自己,他们甚至可能会要求你对产品的使用期做出慷慨的担保,同时提供某种信贷,以便在你违反担保时他们可以得到补偿。我们在谈判时一定要注意这些并慎重考虑。二、对德商务谈判的启示

查看全文

中英旅游语篇差异论文

关键词:中英文旅游资料词汇句法修辞篇章结构

摘要:本文从词汇、句法、修辞、篇章结构等四个方面对中英文旅游资料进行了比较,并对中英文旅游语篇的差异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一、引言

旅游资料是旅游业发展的产物,它包括包括图书、宣传册、导游图、景点介绍、明信片、幻灯片、电视录象片、电影记录片等。它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一手信息,对旅游景点、旅游资源、服务设施等进行了介绍以及宣传。它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要求文体生动传神,因为它还要传递信息。但是它也不像科技文,有很强的专业性,并且准确、严谨,因为旅游资料的读者是普通的旅游者,他们希望旅游资料可以写的通俗易懂。无论是中文或者英语的旅游资料都具有这样的一些共性,比如准备传达信息,文本生动有趣,简单易懂等。但是他们的差异也很大。本文将从词汇、句法、修辞、篇章结构等四个方面分析中英文书面旅游资料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

二、中英文旅游资料文本的对比

英语旅游资料的基本特点是:重在对地理环境、服务设施等信息的传递,对风光景色的描述性篇幅则着笔不多。而中文旅游资料则多用描速性的语言,并不十分看中信息的传递。由此可见中英文旅游资料各具特色,特点鲜明,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查看全文

东西文化差异论文

摘要:研究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对学习、交流,以及翻译英汉语言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感性与理性、本体与客体、宗教与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英汉语言;思维方式;宗教;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从一种语言中可以反映出使用该语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文化。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必然要饭应该民族的社会现实,受该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道德价值、政治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制约。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同时具有民族特征。实际上,文化涵盖了社会中的一切现象,包括语言,而语言又是被用来记录一个民族所有的变化。因此,国内外许多研究语言和文化的专家都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文化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说,语言和文化又是互相依存的关系;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的理解和使用都是以特定文化为背景,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会在其语言中得到体现,作为这种语言的学习者我们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对于我们更好的掌握这门语言极为必要。因此研究东西文化的差异对我们研究,交流及翻译英汉语言都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加以阐述

一、感性与理性

中国传统文化极重个人的感受,强调顿悟的作用。这种思想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表现到极致,例如禅宗把庄子,玄学以及佛性的本体融合在一起,主张取消一切理性,依靠直觉在霎那间顿悟。这种思维方式在汉语中表现主要是句子之间的跳跃性大,中间缺乏形式上的联接,使得汉语的句式和行文如山间溪水跳跃,抖动,但始终前行。如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一段:祥子想找个地方坐下,把前前后后细想一遍,哪怕想完只能哭一场呢,也好知道哭的是什么;事情变化的太快了,他的脑子已追赶不上。没有地方给他坐,到处是雪。小茶馆们都上了门,十点多了;就是开着,他也不肯进去,他愿意找个清净的地方,他知道自己眼眶中转着的泪随时可以落下来。

与汉语的思维方式相反,英语民族则是理性思考,以概念为基础进行判定和推理,最后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这种理性在语言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表现为句式整齐,行文严谨,各个句子之间逻辑性强,整个架构成星系装分布。例如:

查看全文

现代差异消费论文

摘要: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后现代消费社会,站在后现代社会差异消费理论的视角来探讨后现代社会差异消费对于设计产生的影响以及设计对于差异消费的积极性服务和消极性的抑制反动。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后现代社会差异消费与设计二者之间的既相互限制又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差异消费

1多元共生性的后现代特征与差异消费的形成

差异消费是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无差异消费则是现代主义的概念。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向多变,强调他人,崇尚非标准,多样化与分散化;在知识论中主张知、情、意相互融合,崇尚个体、边缘、地域,局部……后现代主义这样的主张与追求将现代主义追求标准化、系统化,崇尚理性,否定情感参与,在知识论中主张知、情、意严格区分的“精英主义”完全消解否定。随之而来,现代主义的无差异消费时代得到终结,差异消费时代兴起。具体追溯到差异消费形成的后现代社会根源——主要是由后现代社会的多元共生性来决定的。

多元共生性:与现代主义强调的中心性和一元性相反,后现代注重对立面的消失。多元的共生正可以通过互参性和差异性而互释其意义,并通过差异而表现出独立不倚的质素。多元共生是一个差异同一的概念。那种一味强调“差别”而无视统一,事实上只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在后现代消费时代正是拥有了这样多元共生的一种平和的心境,秉持了更加宽容的消费态度和更为宽广的消费视野而又相对个体体验的消费实践。“不一定”是时下最为时髦流行的话语,差异性也就是在此“不一定”之中产生。后现代的多元共生性概念,取代了现代主义普同性,“差异消费”的概念得以形成。

2差异消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