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2 01:22: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插图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彩图插图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彩图、插图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如能灵活运用必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以图入境,导入新课 彩图、插图虽居某一框题之中,但有的如果预先提出,作为入境之法和新授课的导入部分,效果则更佳。如学习下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这一框题时,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看70页插图15:被帝国主义侵略者抢劫烧毁的圆明园残迹。并讲述: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圆明园是一座举世无双的大型皇家园林。然而,就是这样一座被世人称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却被帝国主义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今天的圆明园残骸是中华民族倍受屈辱的历史见证,也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掠夺中国的铁证。那么,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的呢?这正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从而也就导入了新课。这样的导入方法新颖奇特,富有吸引力,必能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进入境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教学中的适时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习到某一内容时,如果适时对该部分的彩图、插图加以讲解和指点则必然会有“推波助澜”之效果。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以升华达到高潮。当学习资本家用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榨取工人血汗这一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看11页插图3,卓别林和他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中的一个镜头。教师可直接讲解指点,也可通过点拨启发让学生说出其含义。这样必然加深学生对资本家不顾工人死活,榨取工人更多血汗这一事实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憎恨和对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之情。
三、用于课堂教学的结尾 根据教材内容,有些彩图和插图在一堂课的结尾时再加以运用,效果则更好。
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时,进行概括和总结。这样定会深化学生对本堂课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学习88页“困扰帝国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这一框题时,就要在该堂课的结尾引导学生看插图:加利福尼亚警察阻挡黑人示威者的去路、美国青年吸毒者越来越多和美国监狱人满为患。这三幅插图,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种族冲突严重、赌博合法化、吸毒贩毒成风、犯罪活动猖獗,还有“黄色文化”泛滥、自杀事件层出不穷、精神极度空虚等是困扰帝国主义国家的社会玻然后,教师再简明地扼要地概述其原因。这样把直观、形象的插图用以概括和总结,必然有助于学生对困扰帝国主义国家的社会病及根源,有一个更明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复习时运用能增强联想和联系 彩图编排的顺序,反映了教材内容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故此,复习时如以彩图为联系点,启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把教材内容联系起来,必然会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完整而又系统地掌握教材内容。
数学插图教学管理论文
现行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于趣味、可读性强,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本中插图的教育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下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利用插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已会看图,但观察时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注意插图中较明显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观察也比较肤浅。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如在教学第一册准备课的“开学图”时,可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按图中人物的年龄、性别、活动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渗透分类思想。在以上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图中有几个学生?几个老师?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几个人?几棵树?……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渗透自然数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学生通过看看、数数、想想,有目的地观察画面,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利用插图直观形象的特点,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数学概念是对事物数、形特征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大都是在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直观图形的观察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如在教学“基数”和“序数”概念时,教材在认识数“4”时安排了“乘客排队上公共汽车”的插图。教学时可结合插图进行提问:“共有几个乘客在上公共汽车?谁排在第一?小朋友排在第几?”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数在表示数量多少和先后顺序时所代表的“基数”和“序数”这两种不同的含义。“0”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单凭语言讲解很难使小学生建立起“0”的概念。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对一组插图的观察比较进行教学:插图中第一个集合圈里有2只杯子,就用数“2”表示;第二个集合圈里有1只杯子,就用数“1”表示;第三个集合圈里一只杯子也没有,就用“0”表示。虽然不要求学生说出“0”是空集的基数,但通过对插图的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到“0”这一概念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教材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绘制出实物图、线段图,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因此,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说图以及据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学生解应用题的基本功,也是降低应用题教学难度,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比多”、“比少”问题时,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插图中上、下两排图形一一对应部分,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从多出或少出的部分,认识到“多”和“少”的含义;从而明确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寻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
三、充分利用插图,渗透现代数学思想
教材插图教学管理论文
随着新的大纲和新教材的出现,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本在旧版的基础上增添了不少色彩鲜艳的插图,我认为教者应重视这些插图,授课时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直观形象,启发思维小学生认识事物主要以直观性为主,思维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新教材配备了大量的彩色插图,这些插图分布在每篇课文中,每篇课文最少也有一幅,插图不仅多,质量也不错,不要说学生,即使老师看了,也会被吸引住,因此,教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在授课时图文并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得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二)培养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不少教师埋怨学生作文条理不清,特别是写景的作文。要克服这个缺点,我们不妨试一下在看课文说话这一环节抓起。在教授新课时,先让学生看着插图说一说图中的内容,在这里要注意提醒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如在教授《小站》一课时,课文插图清楚明了,我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然后提问学生,得到了几种答案,有的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讲,有的按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讲,有的按从近到远的顺序讲,有的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讲,显然,这些顺序都是可行的,最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条理。比较一下自己想的顺序与课文的有什么不同。这样不仅能训练学生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更能让学生学到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三)深入理解课文,帮助记忆新的教学大纲要求不少的课文需要背诵,对于一些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但突破这一难点也有办法,教者如果在授课时注意把插图转化为文字,学生就容易记忆得多。如在教《卢沟桥的狮子》一课中,课文要求背诵描写狮子形态的一段,由于狮子的形态一共有五种,容易混淆调乱。课文中配备了三幅彩图,把狮子的形态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借着这一优势,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大概记清狮子形态的顺序,再多次出现彩图,并让其配以动作,接着抛开课本,出示彩图让学生记忆背诵,结果,平时难以背出来的学生也能很快地背出来了。除了以上三点,值得注意的是要更充分地发挥插图的作用,还得在教材的基础上花点心思,有些课文的插图还需要作适当的补充,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插图的作用,使教学得以顺利、成功地进行。
诠解中学历史插图教学
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多年,笔者发现历史这门课与其他学科确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历史插图很多,种类包括地图、历史照片、美术图、图表、示意图等,这些插图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而且发挥了教材中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并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历史信息,把复杂的历史现象表现在插图中。
1在教学中运用插图的重要性
首先,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历史教材插图的大量增加,其目的之一正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此为提高学生求知欲望的必要手段。同时,教师在利用插图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设疑问难,引起他们思考、联想,活跃思维,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其次,运用插图,可培养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去认识理解其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分析、想象,有利于对历史知识理解和掌握,并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去感知理解其他知识,如语文、政治、地理等,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插图教学。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编排新颖,插图颇多,真可谓图文并茂。
2利用教材搞好插图教学的途径
第一,教师要非常熟悉和理解书中的插图。“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对插图中的整体、细节全面进行琢磨、研究,大量翻阅有关资料,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展历史事实情节,放大历史真像,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明晰的认知插图,了解插图,掌握插图,评价插图的内容和作用。
插图在初中化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经从过去的纯文字阅读转变为图文并茂的综合阅读。课堂是学生进行阅读的主要场所,立足阅读方式的转变,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插图资源,借助图文并茂的形式满足学生们的阅读需求,同时使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所学。基于此,在组织初中化学教学的时候,笔者应用教材插图资源引导学生阅读学习。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从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入手,详细阐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插图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材插图;应用策略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得我们进入了读图时代。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应具备读图能力。课堂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进行阅读的主要场所。但是,在当前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不少教师还在单纯地引导学生们阅读纯文字的内容。纯文字的内容是抽象复杂的,对于大部分抽象思维不发达的初中生来说是一大阅读阻碍,他们难以自主地借助语言文字信息理解化学内容,导致化学学习效果不尽人意,同时,在低效的阅读影响下很容易失去阅读自信心。教材插图是学生进行化学阅读的资源之一,具有图文结合的特点。在化学课堂上应用插图资源引导学生阅读,符合读图时代的发展特点,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受到图片的辅助理解文字信息,获取有价值的化学知识,还可以顺其自然地形成读图能力,为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立足教材插图的应用价值,在实施初中化学教学的时候,笔者以化学教材为切入点着力开发插图资源,并联系教学需要多样策略地应用插图资源。下面,笔者将从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入手,详细阐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插图资源的策略。
一、教师:应用插图组织教学
教师是化学教学资源的应用者。插图是化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多样策略地进行应用才能切实地发挥其应有价值,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一般情况下,笔者在化学课堂上这样应用插图:1.由图生疑。注意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基础。教学实践证明,在化学课堂上学生高度地集中注意力,不但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还可以推动教学深入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问题是驱动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主要工具。因此,笔者在开展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时候,会利用插图提出问题。这里的问题是指学生在体验具体情境的过程中,因自身现有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不足,被迫探寻新的方法而产生的“不满”。这种“不满”,很容易使得问题成为学生探究化学的驱动力。以“化学改变了世界”此内容为例,教材中给出了如下插图:插图中展示的内容凸显出了化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学生们早已与各种各样的化学物品进行了互动,但是没有深入地探究这些物品中的化学元素。对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们阅读这些插图,边阅读边思考如此问题: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呢?在生活中你还接触过哪些使用化学方法生产的物品呢?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化学,图上的这些物品还会存在吗?这说明了什么呢?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们带着好奇心,对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探究,便于实现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2.媒体辅助。化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涵盖了生活中的健康、环保、医疗等领域。教材中尽管为学生们展现了一些插图,但是插图数量是有限的,无法有效地凸显出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影响学生们深入探究化学。在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尤其当下正在成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在实施化学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会立足教材插图不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多样地搜集与新知有关的其他图片,开阔学生视野,驱动学生动态直观地了解科学动态,实现对化学的深刻理解。以“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为例,教材中为我们直观地展现了集中营养强化食品的图片,试图使学生在形象思维的作用下了解营养品与化学的关系。但是,初中生的生活经验是不足的,对营养品的化学作用的了解程度不深,在理解营养品与化学关系的时候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笔者利用网络渠道搜集了化学家研究、测量营养品的图片,图文结合展现营养品中的化学元素。在真实可靠的图文信息的辅助下,学生们不仅产生了学习兴趣,还探究了营养品与化学元一五教海探航素的关系,便于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二、学生:应用插图进行学习
语文教材插图教学论文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有插图近百幅,这些插图大都出自名人之手,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其价值都很高。作为语文这一学科,着实应该把它们看作教学的一部分内容,认真地研究。
关于插图的作用问题,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美术家丰子恺先生曾有过间接的论述,他生前曾为鲁迅的《阿Q正传》等九篇小说作了插图,他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的讲话上装上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扩大。”由此不难看出插图的作用。
细心的高中语文教师大概发现了《孔雀东南飞》一文的插图在新旧教材中是不同的,为什么新教材要更换插图呢?其中一个原因,想必就是因为旧教材中的插图有些不当之处,这幅插图中的雄鸡啼叫便没能真正理解“鸡鸣入机织”一句,插图中理解成“鸡鸣”便是黎明,而诗中之意在时间上则还要提前,大概相当于今天的1点到3点,这才足以证明兰芝的辛勤和焦母的刁难。正因为这样,新教材便更换了插图,从这也可看出插图在教材中不是可有可无的。
首先,插图是文字的补充和注解。
教材中有的插图是文字所介绍事物的真实再现,像说明文中的插图便起了这样的作用。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所附的荔枝全貌图及结构解剖图,就有效地帮助学生形象地把握住了荔枝的形态及其内部结构。若没有这幅插图,对不产荔枝地区中的学生来说要想象出荔枝的真实形状则着实有困难。
教材中有的插图形象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这样的插图大都在记叙文和散文中。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肖像图,有力地概括了文字的描绘,形象逼真地完成了人的肖像刻画。再如《多收了三五斗》文末中的插图,可让读者在回忆课文时便于对众多人物的描写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挥手之间》的插图是文章抒情议论的形象凝缩。《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的夜渡黄河图,通过浊浪排空的画面和老船公们那紧张严肃的情绪,形象地告诉读者夜渡黄河的危险和艰难,便于把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旨。
语文插图教学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
插图在语文教材中具有形象、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在工作实践中,我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生动的教材,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插图培养理解能力
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1)结合插图,初步感知。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如我在教学《亲人》时,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小姑娘的装饰可以看出她在这里干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捧着小姑娘的头?从年龄上看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课文题目叫《亲人》,她们真是"亲人"吗?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思品课插图教学论文
思品课插图与课文相比,占的篇幅不大,所含“知”、“情”、“行”的信息量却很大。这是思品课插图的优势之一。然而插图显现的道德信息,一般是浓缩的、凝结的,这又是插图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做到既充分发挥插图优势,又切实突破插图教学的难点,无疑是构建崭新的思品课教学论应当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笔者探究和参与教学实践的体会,采用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由小显大、由静趋动、由形索神等教法,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由外而内法”。所谓“外”,是指插图的外露信息,包括环境、景物、人的神态和行为表征。所谓“内”,是指插图人物的内在本质。采用“由外而内法”,就是审视插图,先从外露信息入手,进而领略榜样人物内心世界。例如《为人民服务到白头》(“人教版”第8册)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上海海运局“长柳号”海轮停靠码头后,作为服务员的杨怀远为旅客挑运行李的事。他的面部表情显得异常兴奋。尾随其后的七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婆婆,也乐呵呵的。教师抓住这些外露信息,引导学生思考:“画面上的人物为什么会高兴?七位老人的笑和杨怀远的笑又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两个问题的牵引,学生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七位老人的笑,是得到别人帮助后而感发的。他们遇到了杨怀远这位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的热心人的关心和帮助,解除了下船后拿不动行李的忧虑。因此,老人们的笑,既是对助人者的感激,也是对社会主义新风尚的称颂。杨怀远基于为旅客服务,帮助老人解决困难,尽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他的高兴,是其“助人为乐”心理的反映。像这样借助插图的外露信息,透视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灵。
“由内而外法”。所谓“内”,是指插图内涵的意蕴;所谓“外”,是指课堂外的现实生活。采用“由内而外法”,是运用“由外而内法”的继续和扩展。它要求从画内移到画外,与现实生活紧密挂钩,以充分揭示插图中道德形象的社会意义。例如《关心他人》有三幅插图。第一幅图是炎热的夏天,身患骨癌的刘玲带病打来凉水洒在教室里;打来开水凉着,为的是让同学上完体育课回到教室后能感受到“清凉”。第二幅图是在公共汽车上,刘玲宁肯拄着拐杖站着,也要把座位让给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第三幅图是在病房里,刘玲一瘸一拐地走到生病阿姨的床前,轻声唱歌,为的是让阿姨减轻痛苦。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从这三幅图上感受到刘玲无微不至地洞悉和满足别人的需求,千方百计地给他人带来愉悦的美好心灵,而且要用插图中的人物道德风范去观察比照现实社会生活,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刘玲高尚的美德,这对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优化社会风气,鞭斥极端利己主义,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由小显大法”。所谓“小”,是指插图的“画眼”。虽然所占篇幅很小,却能牵动整个画面。所谓“大”,是指插图所要表现的思想和情感。采用“以小显大法”,就是抓住“画眼”,从小处入手,以揭示和把握整幅插图的意蕴。例如《为人民服务到白头》第一幅插图,居画面中心位置的是杨怀远,他头戴海员帽,上身着白色海员服,右肩上一条小扁担挑着两个大行李包,扁担被压得弯弯的,左手还提着一个行李箱。插图中的这条扁担就是“画眼”。教师让学生观察、认识扁担虽为平凡之物,几十年来却为旅客挑了数十万件行李,由于长年累月负重,新的挑旧了,旧的挑断了,断一条又换一条新的。杨怀远先后换过十几条。教师借助画面上的这条小扁担,牵引学生的思维拾级而登,就能让他们感悟到杨怀远的“扁担精神”。
“由静趋动法”。所谓“静”,是指插图的静态构形;所谓“动”,是让插图上的东西都“活灵活现”。采用“由静趋动法”,就是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激活”插图上的人物、景观和物态,让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皆“含情脉脉”,仿佛要跃出画面,向人们诉说心中的衷曲。例如《珍惜劳动成果》(“人教版”第6册)第一幅插图,画的是大江和虎子。大江睁着眼睛,责怪虎子把他用了半天时间画的画弄脏了。而扫视地面,就能发现被大江扔掉的许多半截铅笔和铅笔屑。对此要特别加以关注,因为被扔掉、被损坏的铅笔是劳动成果。上课前可把插图放大为挂图。执教时先指着挂图中被扔的东西设问:“这是什么?是谁扔的?”当学生看清图意,作出明确的回答后,教师又将事先准备好的“折断了腿的铅笔人”贴在图中的半截铅笔处。然后进一步追问:“同学们,你知道这些被折断腿的‘铅笔人儿’,会向大江说些什么呢?”此时,一个个铅笔头站起来,瞪着眼睛,摇摇晃晃向大江走来。当画面由静态趋向动态时,学生的情感也随之掀起波澜。他们同情铅笔的遭遇,会语重心长地劝说大江:“你知道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而不知道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其实,损害别人的劳动成果,别人一定也很伤心;损害任何一种劳动成果,人民都心疼啊!”通过插图的活用,激起了学生极大的情趣,使教学产生了耐人寻味的魅力。
“由形索神法”。所谓“形”,是指插图中人物面临的外部条件和所处的境遇;所谓“神”,是指人物内在的情怀和节操。采用“由形索神法”,就是借助道德想像力提供的“内心视像”,去感受和体验道德人物美好的心灵。例如《坚持民族气节》(“人教版”第7册)中有一幅表现苏武身处逆境的写意画。教师提示说,苏武在荒漠中度过了漫漫19年,你们从这幅图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借助道德想像力的驰骋,仿佛看到了苏武钢浇铁铸般伫立在大漠荒原中,脚下依然是白雪覆盖,怒吼的狂风吹起了他褴褛长衫的下摆,吹乱了他被岁月和折磨染白的胡须。苏武仰首遥望南方,注视大雁南归的踪迹,好像在向它们寄予期望:“飞吧,飞吧,快快飞到我的祖国,把我苏武怀念故土之心,效忠祖国之情,转告给广大的人民吧!”借助联想和想象,插图中凝结的苏武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会深深地感染学生,课堂上的教与学也随之推向高潮。
幼儿教学利用插图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幼儿园教学中插图的使用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同。尽管插图教学应用了很多年,但是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要想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更加合理地应用插图,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本文就幼儿教学中利用插图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幼儿课堂教学;插图;教学;效率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达到讲授知识目的的一个过程。在幼儿教学中,这种交流就更加重要,需要教师与学生更多地沟通,才能达到教学目的。而在幼儿园阶段,幼儿很难对教师讲述的知识点感兴趣,这是由幼儿的天性好玩的性格特点决定的。要想最大程度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运用插图教学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就目前情况而言,幼儿插图教学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应用方面很多幼儿教师还不晓得如何正确利用这一有效的教学方式。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开展分析,抛砖引玉,提出几点幼儿插图教学中的优化建议,希望借此对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些许帮助,提升幼儿教学的效果。
一、幼儿教学中插图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
插图应用重数量,轻质量。幼儿教师很多只是形式上采用了插图教学这一模式,进行插图教学随意性很大,而不在意插图使用的教育性。插图应用缺乏层次性,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不同,需要教师对插图的使用进行层次化。插图应用没有一定的标准,不管什么课程都采用大量的插图,结果并没有产生教师期望的效果。
二、如何有效地应用插图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语文插图教学管理论文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有插图近百幅,这些插图大都出自名人之手,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其价值都很高。作为语文这一学科,着实应该把它们看作教学的一部分内容,认真地研究。
关于插图的作用问题,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美术家丰子恺先生曾有过间接的论述,他生前曾为鲁迅的《阿Q正传》等九篇小说作了插图,他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的讲话上装上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扩大。”由此不难看出插图的作用。
细心的高中语文教师大概发现了《孔雀东南飞》一文的插图在新旧教材中是不同的,为什么新教材要更换插图呢?其中一个原因,想必就是因为旧教材中的插图有些不当之处,这幅插图中的雄鸡啼叫便没能真正理解“鸡鸣入机织”一句,插图中理解成“鸡鸣”便是黎明,而诗中之意在时间上则还要提前,大概相当于今天的1点到3点,这才足以证明兰芝的辛勤和焦母的刁难。正因为这样,新教材便更换了插图,从这也可看出插图在教材中不是可有可无的。
首先,插图是文字的补充和注解。
教材中有的插图是文字所介绍事物的真实再现,像说明文中的插图便起了这样的作用。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所附的荔枝全貌图及结构解剖图,就有效地帮助学生形象地把握住了荔枝的形态及其内部结构。若没有这幅插图,对不产荔枝地区中的学生来说要想象出荔枝的真实形状则着实有困难。
教材中有的插图形象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这样的插图大都在记叙文和散文中。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肖像图,有力地概括了文字的描绘,形象逼真地完成了人的肖像刻画。再如《多收了三五斗》文末中的插图,可让读者在回忆课文时便于对众多人物的描写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挥手之间》的插图是文章抒情议论的形象凝缩。《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的夜渡黄河图,通过浊浪排空的画面和老船公们那紧张严肃的情绪,形象地告诉读者夜渡黄河的危险和艰难,便于把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