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曲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2 00:46: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插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阅读插曲教学论文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妨唱点“插曲”。唱“插曲”表面上看似远离课堂的闲话,但实质上并非如此。它与教学内容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收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的效果。我经常根据教学需要穿插相关内容的介绍或讲述,增加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严密性和趣味性,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教学效果。

插点“背景”曲课文所选作品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产生的。有些背景年代久远,授课时,我打破了课始进行背景简介的常规做法,待到学生因背景不了解而产生疑惑时再穿插介绍,这样可以收到“渴时一滴如甘霖”的效果。如教《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个学生提出:“周瑜千方百计地想置诸葛亮于死地,诸葛亮早有所察觉,为什么还心甘情愿地为他借箭?这是何苦?”于是,此时我讲述了三国鼎立前的形势:由于曹操势力大,孙权和刘备弱小,因此,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忍辱负重,采取了“联孙破曹”的策略。倘若搞分裂就会正中曹操下怀,就会有一个一个被曹操消灭的危险。所以诸葛亮明知是陷阱,也不得不为之。这样一来,学生恍然大悟,不仅明白了当时形势的严峻,而且从心底佩服诸葛亮这个了不起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的伟大胸襟和深远的谋略。鲁迅先生写的《在仙台》离现在近一个世纪,学生对他在日本受到“物以希为贵”的“优待”不理解,我就讲述了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鲁迅正是在这个时候作为战败国的一员留学日本的,他在日本所得到的“优待”那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几句话,犹如拨云见日,使学生明白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鲁迅受到如此“优待”的根本原因。

插点“常识”曲课文中有些知识看起来似乎不难,但如果教师不相机捅破这层窗户纸,学生也会始终不理解。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有个学生问:“现在的火柴在墙上都擦不着,而过去的火柴怎么都能一擦就燃呢?”还有学生对圣诞节、圣诞树、圣诞老人、圣诞礼物等知识知之不多,我就穿插讲解安全火柴的常识,以及西方圣诞节与我国春节的异同。虽然费时不多,但是有效地解决了阅读中的疑难点,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插点“温习”曲温故而知新。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可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必然联系,穿插温习一些已知的知识,启发学生按图索骥,从而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如引导理解《凡卡》以梦结尾的蕴含时,我发现不少学生面面相觑,满脸疑惑。我引导学生回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对比《凡卡》的结尾,看有哪些相似之处。小女孩和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小女孩所希望的这种境界有吗?何况奶奶早已死了,能带她走吗?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黑暗,即使慈爱的奶奶在世也无力给她幸福。此时学生豁然开朗,明白了凡卡和爷爷只能相会在梦境中,凡卡回到爷爷身边的愿望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凡卡命运的悲惨,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当然,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唱“插曲”时应适时适度,不要喧宾夺主,影响主要教学内容的完成。此外,教师还应多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力求使“主旋律”与“插曲”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费时少、收获大的效果。

查看全文

深究奇异的插曲中的象征秩序

《奇异的插曲》作为尤金﹒奥尼尔的重要作品,历来被全世界爱好文学和艺术的人们奉为经典,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分析。有人从美学角度分析,有人从社会学意义出发,也有人从文学创作出发进行探讨,但鲜见从语言纬度中的精神分析学角度进行探讨。事实上,以语言作为连接载体的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主体即作者本人的无意识的言说,读者作为他者要想深入了解其创作的文本就必须从语言分析着手。正如,阿尔都塞提出的“症候阅读法”所要求的那样,“要看见那些失察的东西,要在充斥着的话语中辨认出缺乏的东西,要在充满文学的文本中发现空白的地方,我们需要某种完全不同于直接注视的方式,这是一种新的、有信息的注视,这是由视域的转变而对正在起作用的视野的思考产生出来的。”这种症候阅读法预设了一个理解问题关键所在的既定文本的隐在文本,既定文本与隐在文本之间构成了问题框架。“症候阅读法”假定了文本的可疑性与不确定性,要求阅读行为考虑到文本的复杂性与多义性,从而实现对文本的完整解读。正是基于对文本完整性解构的需求,本文特别关注文本中各个言说主体的语言及其所折射出来的精神内涵,试图从语言纬度来分析、体验主体的精神心理历程,特别是强调拉康所指出的象征界对各个主体的影响及作者本人的心理体验。

一、尼娜的努力

什么是象征秩序?20世纪西方最杰出的法国后现代结构主义大师雅克﹒拉康将人的精神世界分为三个领域:想象、象征和实在。受列维-斯特劳斯影响,拉康认为社会结构是象征的。即:社会是由一些特定的法律建构起来的,这些法律最初便是“乱伦禁忌”。其内涵就是妇女的交换。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形成与文明都有赖于此,乱伦禁忌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法律,它直接规定了语言系统最基本的语法。人类若想进入象征世界,就必须接受这一社会结构。《奇异的插曲》中最先进入象征世界的当属尼娜。一开始,尼娜就和父亲剑拔弩张,似乎对父亲充满了怨恨。戈登的死,从文本的浅层来看,似乎是造成这种怨恨的原因所在。然而,如果我们注意到第二幕中尼娜的一段意识独白:“爹爹的女孩,你不是吗”就可以看出,尼娜从儿时起就梦想着能被父亲的爱包围,认为自己应当是“父亲的女孩”。然而她清楚地知道,父亲不能提供她自身欠缺的菲勒斯。戈登的出现让尼娜重新看到了她拥有菲勒斯的可能性。利兹教授-尼娜的父亲出于自私的想霸占尼娜的想法却再一次地阻止了她的欲望里比多对象,于是导致了尼娜最初的精神疾患。然而,尼娜的可贵之处便在于她始终在为自我的确立奋斗,于是我们便看到尼娜所做的一次次努力尝试。从最初的嫁给戈登的梦想破灭,然后跟不同的男人乱交,尼娜把自己的身体交给了除父亲以外的所有可能男人。这些病态的行为表面上是出于对戈登的补偿,实质上却是尼娜出于希望克服原始压抑的阉割恐惧所做的尝试,尽管是以一种悲剧的形式完成了她作为主体的初步独立。这点可以从尼娜要离开父亲时,对父亲说的话中看出,“我必须学会奉献自己,你听到了吗-----奉献、奉献,直到我能够使自己成为让男人快活的礼物,自己却毫无顾忌、毫无恐惧、毫无快乐,除了享受他的快乐!当我做到这一点时骂我才将找到自我,我才将懂得如何重新开始我自己的生活!”。在这里,她说她在努力成为她自己,实际上就是努力达到主体的自我完整性,而方式便是毛斯所说的-妇女交换。随后,尼娜与萨姆结成了婚姻关系,找到了一个似乎是永久的菲勒斯,象征化的、符号化的思想便随着尼娜的被交换得以出现,尼娜也彻底进入到一个象征秩序中来了。于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第六幕中当达莱尔意识到自己深爱着尼娜并试图劝说尼娜把他是小戈登生父这一事实一同告诉萨姆时,尼娜拒绝了他,因为婚姻的确定性能保证她象征界的完整,而同达莱尔关系的非确定性很可能让尼娜再一次失去菲勒斯,被驱赶出象征秩序外。最后,丈夫萨姆死去,尼娜又转向了另一个男人-马斯登。可以说,在寻找自我,接受“父亲的法律”的过程中,尼娜所做的一系列尝试都最终保证了她在象征秩序中的地位。

二、小戈登的挣扎

小戈登是另一个为进入象征秩序而不断努力的人物。第七幕中,小戈登第一次出场便是以与母亲尼娜的冲突为开始的。

表面上小戈登对母亲的不满是源于尼娜对达莱尔的暧昧态度而使得小戈登替父亲喊冤式地对母亲及达莱尔产生厌恶情绪。实质上,小戈登真正介怀的是他对母亲的欲望。正是由于俄狄浦斯阶段,儿子对母亲的欲望使得他与母亲的二元关系不愿被他者破坏。而达莱尔的出现不过使他清醒地感觉到了自己对母亲的欲望而已,于是他以维护父母婚姻关系的稳定为借口而对达莱尔进行了抗争。达莱尔事实上是破坏小戈登对母亲欲望想象的最直接的第三者,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小戈登对达莱尔的厌恶了。然而,小戈登还是试图重建与母亲的二元关系,这点可以在第七幕最后,当尼娜解释她亲吻达莱尔只不过是跟他告别而已,并用“傻瓜”来形容达莱尔时,小戈登为什么觉得自己是胜利者,并且又同母亲亲密起来了。另外,在小戈登的这句话:“我要做个和戈登?肖一样的人,母亲!”里,可以清楚得看出他希望自己是戈登来占有母亲全部的爱的欲望体现。正是由于小戈登对母亲尼娜的欲望,他才一直把达莱尔与母亲亲吻的画面固执得记忆却始终没有告诉他的父亲萨姆,可以说小戈登的迟疑正是因为他怕失去母亲的爱。然而,小戈登把自己视为戈登,本身就是一种主体的误认,正如雅克﹒拉康在镜像理论中指出的那样,“这就是何以人的自我永远也不能归结为他有生命的身份的原因,除非是在即使是那些最伟大的天才也从来不曾接近的限度上;而这也说明了何以在由于自卑而体验到的逆转所构成的令人沮丧的破裂中,自我在根本上造成了将它冻结在其形式之中的那些致命的否定。”小戈登把自我归结为戈登的身份,注定了他主体的破裂。然而,镜像只是骗局,是虚构不真实的,人类势必要从这种想象界中进入象征秩序,因为只有在符号的象征秩序中,人类才作为人类存在。因此,小戈登正是遵从了社会的基本法则“妇女交换”,把母亲视为禁忌对象,克服了对母亲的原始欲望,选择了同马德琳结婚,并远走高飞,才最终完成了他进入象征秩序的心理历程。

查看全文

浅谈电影插曲引发的回忆

一、音乐教学中的难点和相关理念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经常有学生指出“自己很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上教的音乐”,认为课堂上鉴赏的音乐中“要么中国音乐模块太土气,要么国外音乐模块太生涩”。——简而言之,这些音乐给学生的距离感太强。那么,要如何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笔者经常在思考这个难题,而在某次看了一部电影《泰坦尼克号》后忽然找到了灵感。既然电影因为迎合了人们怀旧情结,引发了记忆共鸣让人念念不忘,那么教学中是否也可以运用一下唤醒学生记忆共鸣的方法呢?“共鸣论(Resonance)”主张在述说目标对象珍贵的、难以忘怀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感受,以唤起并激发其内心深处的回忆,同时赋予特定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建立目标对象的移情联想,通过与生活经历的共鸣作用而产生效果和震撼。

二、教学案例演示

某学期结束前的最后一课,笔者应学生要求为他们提前上“流行歌曲”的课程章节。笔者选取了一首电影插曲《天地孤影任我行》做课堂导入。55秒的鼓点前奏让学生暗暗期待,当鼓点衬托下的主旋律完全舒展开来那一刻,学生们的反馈是在以前课堂上前所未有过的:一脸的恍然大悟,瞬间又惊喜的开始交头接耳,然后又沉醉在对乐曲的欣赏之中,直至歌曲播放完毕。接着笔者询问学生在乐曲的欣赏中想到了什么。有学生描述道:“紫霞仙子身着嫁衣紧靠在孙悟空怀里,气若游丝的描述着心目中的英雄,然后说:‘我猜中了开头,但我猜不着这结局。’”每个被问到的学生都仿佛打开了一个话匣子,他们都在自己的回忆中寻找答案。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的十分顺利,在这些“零零后”们出生前流行的歌曲也迅速被学生接纳了,他们倾诉说“在这堂课的音乐中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记忆”。这句话令笔者茅塞顿开,之前一直困扰笔者的问题突然迎刃而解了。笔者发现从“寻找记忆共鸣”这方面入手,学生对于音乐鉴赏的理解能力和对于教学课程的接受程度就会提高很多。

三、教学理论研究

《辞海》中对“记忆”是这么定义的:“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识记即识别和记住事物特点及联系;保持即暂时联系以痕迹的形式留存于脑中;再现或再认则为暂时联系的再活跃。记忆就是人们把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编码加工,输入并储存于大脑里面,在必要的时候再把有关的储存信息提取出来,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过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笔者发现活用记忆共鸣的魅力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激活学生已有的音乐记忆。音乐是一门时间的艺术,作曲家时常会把一些灵光一现的情感和灵感注入乐曲之中,听众也有一些不经意的往事常常也会在不经意间被封存在音乐中。每个人都会在记忆中将感知过、体验过、思考过的音乐和自己经历的悲欢离合相挂钩,然后经过大脑记录和存储。而当熟悉的音乐再现时,我们的大脑就能够将相关记忆回放出来,构成心灵上的共鸣。例如在讲到西方音乐介绍莫扎特时,笔者播放的是莫扎特的《第四十号交响曲》第一乐章,旋律一出来学生就笑了,因为台湾流行音乐组合SHE有一首专辑主打歌《不想长大》,其副歌部分的旋律正是翻唱自《第四十号交响曲》第一乐章一开始的旋律。学生在听《不想长大》的时候,便会回味出一些久远的往事来,心境不同,态度就会因此不同。这部分回忆由《第四十号交响曲》这个诱因引发。所以学生再聆听莫扎特的《第四十号交响曲》第一乐章,就会觉得格外亲切和生动。2.传达作品创作者的记忆。作为音乐老师应该像导游一样传递作者的记忆,介绍作者创作这个作品前的经历、创作时的心情、身处的社会背景等等。等学生真正了解了作者的情感与意愿时,作品本身就不再仅仅是纯粹的静止物像,而是精神内容、情感颤动的传递物,作者鲜活的艺术记忆才能借此流传到学生心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把作品中的情感体验移植到自己的现实中,或者把自己的情感契合到作品中,使作者的情感传达与自己的理解相融合,创造出新的音乐记忆。当一个作品注入了欣赏者的感情时,欣赏者与作者之间就形成了共鸣。德国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其实,这也就对老师的教学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方式可以是采用一支学生感兴趣、较熟悉的相关性流行曲目进行引导,然后由浅入深的展开课题讨论和知识传授;也可以是相似性曲目对比,再给学生介绍不同曲目的背景差异;还可以是互动性更强的情景模拟,先给出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周遭环境,让学生来定义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再把曲目中最契合学生想法的段落展现给学生鉴赏……

查看全文

电影插曲绒花的音乐欣赏论文

摘要《绒花》是影片《小花》中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电影插曲,它曾获得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电影音乐奖、听众喜爱的广播优秀歌曲奖等。

关键词电影插曲《绒花》音乐要素情节发展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沥沥鲜血染红它……”凯传词、王酩曲的电影插曲《绒花》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它应电影《小花》的剧情发展需要而生。以新颖的视角、清新的音乐风格深入细致地刻画了女主角翠姑内心世界的情感美。歌曲旋律优美抒情,情深意笃。感人肺腑。

一、电影《小花》概述

改编于前涉小说《桐柏英雄》的电影《小花》,故事梗概为:1930年,桐柏山区的一户赵姓人家。将不满周岁的女儿小花卖给他人。当晚,伐木工人何向东将地下党员董向坤和周医生的女儿董红果寄养在赵家,因红果和小花同岁。就改名也叫小花。十七年后。赵小花(董红果)到部队中寻找投身革命的哥哥赵永生未果,却遇到周医生,母女相见不相识。赵永生的亲妹妹小花被卖后,被何向东赎出收养。改名何翠姑。已成长为游击队长的翠姑在一次战斗中“跪走风车矶”救了身负重伤的亲哥哥永生,但她自己却不知情。之后,小花与哥哥相逢,翠姑也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在一次战斗中翠姑为营救小花身负重伤,战斗结束小花与亲生父母相认。永生和小花一起去医院看望翠姑,翠姑在昏迷中,断断续续地呼唤哥哥,小花接过哥哥手中的枪,决心踏着烈士的血迹,去迎接新的胜利。

二、电影插曲《绒花》的音乐分析

查看全文

电视剧《抓住彩虹的男人》中歌曲的作用

如果说情节发展是电视剧的主线,那么恰当的音乐烘托无疑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电视音乐的艺术魅力、艺术感染力和艺术影响力甚至可以超越电视剧本身,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乃至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和多年后依然值得回味的记忆。电视剧《抓住彩虹的男人》是一部凄美的年代爱情剧。本剧在人物关系设计、故事情节发展与音乐的互动创意上可为匠心独具。为诠释爱情主题,监制桐华分别创作了主题曲《抓不住的温柔》、插曲《你是我的谁》和片尾曲《知道你爱我》。该剧作为一部优秀的情感大戏,不仅在故事情节上展现了唯美动人的爱情主题,其主题曲、插曲、片尾曲及背景音乐对爱情主题的引导和烘托也扣人心弦、恰如其分。该剧的音乐在人物烘托、性格刻画、情节推展中紧扣爱情主题,几首爱情歌曲或在情节发展中自然流淌,或以背景音乐的形式反复出现,有力配合了爱情主题的阐发和故事情节的推展,对男女主角刻骨铭心的凄美爱情佳话进行了唯美诠释,为观众带来一场故事情节外的听觉盛宴。

一、以主题曲揭示凄美婉转而扣人心弦的爱情主题

在影视艺术中,主题音乐是表达影视作品主题思想、主导情绪或主要任务性格的音乐。每部电视剧都有自己的主题思想和主导情绪,电视剧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形象的塑造,既需要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来展现,也需要包括主题曲、插曲和片尾曲在内的电视音乐来表现。在电视剧《抓住彩虹的男人》中,剧情和人物设计极具戏剧性。江余与彩虹相遇相识后被其善良和美丽打动遂产生爱慕之心,不料却发现彩虹竟是仇人之女。彩虹父亲突然离世后江余收购吴家工厂也让彩虹觉得江余是杀死自己父亲的凶手。此时,江余对彩虹是爱在心中口难开,只好威胁彩虹进江家当保姆,让其留在自己身边。从彼此的相处了解到江余的主动表白及彩虹的动情接受所产生的爱情律动可谓动人心弦,进而奠定了本剧曲折凄美的爱情基调。为表现凄美婉转和难于抉择的爱情主题,该剧以《抓不住的温柔》作为主题曲,将江余和彩虹面对家族仇怨和现实情感恩怨而在爱情抉择中犹豫徘徊及痛苦纠结的情绪刻画得淋漓尽致。一曲《抓不住的温柔》婉转优美、动人心弦,其抒情舒缓的艺术创意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爱慕与无奈、抉择与纠结,直接引燃了观众对电视剧主题的感悟和对故事主导情绪的体认。细细品味歌词并将之编织为一幅唯美感人的爱情画卷,即便不去关注电视剧的具体情节,也能感受到剧中主人公的用情之深、爱慕之切及抉择之难。此外,歌词还对江余与彩虹两人的情感际遇及爱情成长的心路历程进行了艺术化展现。在主题曲娓娓道来的抒情意境中,让观众仿佛感受到两人动情的倾诉、坚定的抉择。“长长地等待”、“苦苦地寻找”、“轻轻地探问”、“匆匆地追赶”,既已相遇相知且爱慕既深,却久久“等不来你爱的开口”、“追不到你心的尽头”。“舍不得放弃”、“又不能拥有”,在“苦苦争斗”中却深深“爱上了你给的温柔”。显然,若将歌词做逻辑连贯,完全可以诠释本剧的爱情主题并展现故事的缩略情节。从电视剧主题曲凸显主题、渲染情绪和刻画人物的基本功用来看,该剧主题曲堪称完美。

二、以插曲将观众对凄美爱情的触动推向心灵深处

在电视剧中,音乐可以帮助观众进入剧情,调动情绪,引起共鸣,因为音乐拥有比任何语言都更容易打动人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电视剧插曲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烘托剧情气氛,实际也能起到对观众强调故事主题的作用。在一部电视剧中,插曲出现的地方往往是剧情发展的高潮或关键。一部经典的电视剧往往拥有“经典永流传”的电视插曲,甚至一部电视剧能因一首或几首经典插曲而成为经典。电视剧《抓住彩虹的男人》中,为给江余和彩虹的爱情抉择设置难题,还刻画了另外一位男主人公周邵天。沉着冷静且做事滴水不漏的周邵天同样深深爱恋彩虹,其为博得彩虹的芳心,与江余自商场斗到情场。一个冷漠霸道且为爱痴狂,一个温柔绅士也为爱狂痴,虽然彩虹与江余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周邵天的参与确实令彩虹的爱情抉择颇为纠结,且周邵天对彩虹的追慕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在剧情发展中,面对周邵天的爱情攻势,彩虹却选择了江余,这无疑是故事发展的高潮部分。为烘托彩虹在抉择时的情感纠结并展现周邵天的爱情失意,桐华结合周邵天的剧中角色定位创作了插曲《你是我的谁》,以颇具创意的艺术手法和如诉如泣的歌词旋律,把周邵天对彩虹的痴心虐恋与悲伤结局做了淋漓尽致的艺术化注解。戏中,周邵天与彩虹曾有一段“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纯真爱情。虽然江余的介入让周邵天和彩虹的爱情危机四伏,但周邵天一直对彩虹秉持矢志不渝的爱意,且相信坚持、争取与守护定会打动彩虹。《你是我的谁》这一插曲之名已展现了周邵天面对彩虹选择江余时的痛苦与无奈,其歌词更是对周邵天内心感受的细致刻画,娓娓道来,如泣如怨,听来着实让人心生悲切。插曲旋律深沉、细腻、柔美,语调沉缓,既唤起了观众对周邵天追逐爱情过程中点点滴滴的回忆,也让观众对其产生垂怜与同情之心。即便周邵天是爱情的失败者,该插曲依然能让观众在凄楚中感到曾经爱过的淡淡欣慰。“你是我的谁让我如此伤悲,当你松开我紧握的手,是否和我心中一样滋味,你是我的谁像一场梦自由的飞,你给的爱太匆忙太美,一笑而过放在心中回味。”显然,插曲的歌词正是周邵天与彩虹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可见,《你是我的谁》在服务爱情主题的同时也有效渲染了人物情绪,并起到了烘托剧情高潮的作用,充分发挥了电视剧插曲应有的作用。

三、以片尾曲总结与深化主题,让观众念念不忘

查看全文

中西叙事概念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中国叙事理论和西方叙事理论的建构,有各自不同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由此创造了与该理论相适应的叙事概念。本文通过对理论遗产的清理,梳理出中西叙事理论的三对概念:一线穿与整一性、间与障碍、间架与插曲,对它们的来源、特性及其在叙事文本中的运用做了辨析和比较。

关键词叙事概念一线穿整一性间障碍间架插曲

中西文学叙事有各自的理论体系和与该理论体系相适应的理论概念。由于中西叙事理论在时空建构上有不同侧重点,导致了中西叙事概念的不同称谓和不同特性。本文拟对中西叙事概念的特性和运用做一辨析和比较。

一、一线穿与整一性

“一线穿”与“整一性”在中国与西方叙事理论中,都是属于情节发展线索的概念。中国通常称之为“脉络的一线穿”,西方则称之为“情节的整一性”。

“脉络的一线穿”是直接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理论概念。在中国,“脉络”是一个中医术语,又称经络、气脉。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红楼梦》第83回写王太医给林黛玉诊病开药方:“六脉皆弦”,“木气不能疏达”,指的就是脉息微弱,病情严重,肝气不能条畅疏展。《金瓶梅》第87回写武松杀潘金莲:“那妇人能有多大气脉,被这汉子隔桌子轻轻提将过来。”这里的气脉指人的气息。中国评点家则借用“脉络”这个中医术语,比喻故事发展的条理和头绪,强调文气贯通。脂砚斋批《红楼梦》说:“一段赵妪讨情闲文,却引出通部脉络,所谓由小及大,譬如登高必自卑之意。”(脂评庚辰本16回)大观园是《红楼梦》叙事的空间坐标系,整个故事都是在园林建筑的楼台亭阁中发生,它成为情节发展的一个主要媒介,然而在叙事中,大观园的修建则是通过贾琏的乳母赵嬷嬷向贾琏讨情,引出贾琏夫妻的问答,说出元妃省亲,修建大观园的事。繁复的修建工程被人物对话顺笔带出,脂砚斋称之为“引出通部脉络”。

查看全文

音乐在电视剧的作用

从电视剧制作角度来说,音乐对于剧情表达具有重要作用,是基于故事本身的二次创作。它需要在关键时刻,突出情节的转折和人物内心的矛盾,其音乐类型以及所表达的情感都必须与电视剧的整体思想和情节保持高度一致。这种由视觉和听觉共同渲染出的气氛,更能打动观众的情绪,挖掘出流动的画面中那些难以用视觉传递的情感。基于上述原因,许多电视剧都会结合剧情量身定制主题曲、片尾曲以及剧中配乐。很多音乐都会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被观众所熟知,成为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与电视剧本身产生相互促进、相互传播的加成效应。本文以几部音乐与情节结合紧密的电视剧为案例,分析音乐在电视剧中的重要作用。

一、推动剧情发展

1.《爱情公寓》。《爱情公寓》从2009年到2014年共拍四季,创造了多个奇迹,打破了多项纪录,在同时段中收视率始终保持第一。主题曲《我的未来式》也因为《爱情公寓》的火爆风靡全国。“脱下鞋子跳舞,赤着脚太空漫步,我笑了你还装酷……”歌词如这部电视剧的主题一样,讲述了有着不同梦想的几个年轻人,在共同生活的每一天中所发生的平常而又趣味十足的故事,不仅展示了每个人对梦想的不懈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在剧情转折阶段,钢琴演奏的插曲充当起铺垫爱情发展的作用:无论是展博第一次遇见婉瑜时,还是曾小贤第一次看见胡一菲时,以及唐悠悠遇见关谷神奇时,每每在爱情产生之时,都会传出钢琴插曲。甚至在很多时候,故事情节中并没有明确表达出人物间的感情,但音乐片段的出现就已经预示了其后的发展。如,第1集第3分钟,当婉瑜与陆展博初次相识时,优美的钢琴曲响起,虽然是几句简单的对话,但充分表达了人物的内心,配合展博紧张的神情,其意义不言而喻;第2集第26分钟,婉瑜刚刚拿到杂志,展博的电话就打来,钢琴曲再次响起,结合之前的剧情,展博想要主动追求婉瑜的决心在钢琴旋律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明确;第2集第28分钟,美嘉拿起关谷箱子中《爱情三脚猫》的漫画时,钢琴曲又一次响起,不仅体现了关谷对《爱情三脚猫》这份动漫稿件的喜爱之情,也表达了美嘉对关谷的恋慕之意,颇有一箭双雕的效果;第3集第4分钟,胡一菲坐在曾小贤身旁,曾小贤则注视着胡一菲,同样的钢琴曲响起,曲调欢快,不仅为无厘头的搞笑对话渲染了气氛,也暗示出他们彼此间的情愫。除钢琴曲之外,《爱情公寓》的配乐中,还融入了大量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并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不同的剧情氛围。总体而言,在《爱情公寓》中,无论是主题曲还是插曲,都体现出一种欢快、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较少出现引人深思或者低沉悲伤的背景音乐;每一幕结束时也都会用一段简短而又欢快的小曲子,把故事引入下一个情节之中,使每个情节层层递进、相互联系。而主题曲《我的未来式》作为全剧的核心旋律,则充分表达了人物积极向上不服输的人生态度。音乐风格与电视剧主题相统一,再配合爆笑的剧情,造就了该剧的收视率佳绩。2.《军师联盟》。《军师联盟》是2017年上映的一部古装战争题材电视剧,讲述了以司马懿为主线而展开的魏国故事。故事整体以古意盎然的三国时期氛围为基调,主题曲《短歌行》也恰如其分地烘托了历史情境。《短歌行》原本是三国时期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整首诗气势磅礴、内容深厚、典雅沉重,充满了曹操求贤若渴、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军师联盟》剧情贯穿魏朝四代皇帝,讲述魏朝从创立到强盛再到灭亡的历程,选用一代枭雄所创作的《短歌行》改编成主题曲,与剧情极为贴近。该剧每集均以低沉的笙箫和号角声开头,凸显出整部电视剧厚重的文化底蕴。沉稳而干练的乐曲烘衬出司马懿传奇的一生,也与他深沉稳健、运筹帷幄的角色特征相契合。如第1集第17分钟,华佗欲为曹操开头颅治疗头疾病,这时曹操满脸怀疑地看向华佗,背景音乐响起刺耳的音色,暗示着曹操已经怀疑华佗并且起了杀心;尤其当华佗被拖去斩首之时,沉重的击鼓声叩击着观众的心弦。这段历史可谓人尽皆知,使用如此沉重的鼓声,充分表达了创作者对这位旷世神医的惋惜之情,能够引发观众强烈的共鸣。第5集第23分钟,司马懿把粮食装在马车上,抽动马车自断双腿,以此来拒绝曹操的征辟,司马懿谎称意外受伤,但曹丕却看出他的真实用意。曹丕看望司马懿时,在他的肩膀上拍了几下,这时,配乐采用蜂鸣声将曹丕对司马懿的怀疑由音乐传达出来,调动了观众的情感,增加了悬疑意味。第22集第31分钟,曹操退兵斜谷,无心与刘备一战,于是撤军。军队散乱,军容不整,曹操同司马懿在马车上,心力交瘁地看着四周荒凉的景象。这时,电视剧的插曲《十五从军征》飘然而起。《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个征战在外的老兵,结束征战回到家乡,却发现已经物是人非,生发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悲情。这与此时曹操的内心状态相互呼应,突出了曹操心头的忧虑,表明他作为一代枭雄忧国忧民、体恤百姓的一面。该剧中应用最多的,是一系列刺耳的管弦乐。整部剧贯穿了司马懿与朝内大臣、历代君主以及朝外诸葛亮等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刺耳的音乐刚好渲染出一种紧张而急迫的气氛,并以这种音乐风格,带动和渲染观众的情绪,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3.《我的前半生》。《我的前半生》是2017年上映的一部家庭伦理剧。剧中运用大量的主题曲和插曲,如《曾经的唯一》、《滂沱大雨里》、《小心翼翼》等,烘托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突出她一步步克服困难并最终找到幸福的完满结局。《曾经的唯一》是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其歌词“你的所有赋予我存在的荣光,而今你眺望向远方,选择了遗忘,我该驶向何方”体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即从一开始依恋到后来遗忘,暗示了剧情走向。除了主题曲,配乐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例如第2集第5分钟,罗子君追问凌玲的时候,陈俊生赶紧岔开话题,而提的问题正好就是她老公是谁,这时候响起的低沉提琴旋律,暗示陈俊生是有意岔开话题,衬托出陈、凌二人复杂的关系。再如第4集第6分钟,配乐是一段钢琴旋律,陈俊生在公司里踱步,回忆与凌玲和子君这两个女人的过去,在两者之间艰难地抉择。这个背景音乐生动烘托出他内心纠结的状态。整部电视剧共有一个主题曲、一个片尾曲以及七段插曲。插曲数量相对较多,这是因为该剧是一部家庭伦理剧,要表达较多的情感纠葛,相应地就需要丰富的插曲作为衬托。与其他一些喜剧或历史剧相比较,家庭伦理剧人物之间的关系交融性更强,感情更为细腻,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富有丰富的情感内涵,而不同的插曲则将这些细微的动作或表情充分放大,使观众注意到这些细节表现,并留存在潜意识之中,同时也重点突出情节的转折、人物情绪的多变。

二、表达人物情感

1.欢快情感的表达。音乐对人的情绪往往可以产生强烈的影响。例如人们在紧张的生活、快节奏的工作或者学习的空余时间,听一些音乐,有助于减轻身体和大脑的疲乏感,缓解精神压力,进而有效提高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在喜剧中,音乐的整体趋向是以欢乐为主的。毕竟,这类电视剧主要是供人消磨时间、制造欢乐的,自然要以轻松愉悦的弦律为主基调。通过节奏轻快的轻音乐或欢快的歌曲,烘托出欢乐的氛围,与视觉影像相互呼应,能够带给人们美好的情感体验。如电视剧《爱情公寓》之所以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就与音乐的恰当运用密不可分。如若去掉其中的音乐元素,只留单一的视觉信息,很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喜剧效果也势必会大打折扣。2.忧伤情感的表达。一部电视剧的剧情,在情感发展上不可能一成不变,即便是欢乐情感的表达,也需要在低沉情节的衬托下,才能更加突出美好的可贵,悲喜交加才是电视剧永恒的主旋律。即便如《爱情公寓》这样的喜剧,其中也会穿插一些悲伤的剧情,比如林宛瑜拒绝了陆展博,从爱情公寓离开;美嘉离开吕子乔的时候,悲伤的音乐配合演员的伤心落泪,更加打动人心。

三、结语

查看全文

电影音乐研究论文

[摘要]电影《卧虎藏龙》堪称武侠佳作,其音乐更是感人至深。它的音乐将东方音乐的艺术美感与西方音乐有机地融合在了—起,堪称是中、西方音乐结合的典范。

[关键词]《卧虎藏龙》电影音乐音乐研究

2000年由李安执导的电影《卧虎藏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武侠电影,在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十项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原创音乐”及“最佳主题曲”奖。它的音乐将东方音乐的艺术美感与西方音乐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堪称是中、西方音乐结合的典范。

《卧虎藏龙》讲述了一段复杂的江湖恩怨。导演李安以东方情调的江南风物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沿袭了武侠片的成功要素,使之具有东方电影的唯美品质。《卧虎藏龙》里最华丽的是武打。最深远的是对白,最感人的是音乐。

下面笔者将从影片的配乐和歌曲两部分来剖析本片的音乐:

一、影片配乐

查看全文

声乐课教师文学素养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专职音乐教师的摇篮,今天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明天中小学音乐教坛上的主要生力军。国家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它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又蕴涵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很显然,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有“唱”的水平,更要有“讲”和“教”的能力。声乐的基本结构是:声乐———音乐(旋律)、文学(歌词)———人声“三位”一体式。这就意味着声乐教学是一门相当复杂的艺术,并不是会弹会唱就会教学。正如一位足球明星当上教练不一定能训练出精干的球队一样,因为,当运动员和当教练员不仅是位置变了,而且对足球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尽相同;运动员只需要执行、贯彻教练的战术意图即可。而教练需要的是理论,还有设计、布置战略、思考如何有机地把球员们组合成一个整体,并让球员理解、执行自己的战术。声乐教学也不例外,要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表现境界,就得既要准确地体现出声乐作品的整体表现的某种心境和意境,又要在音乐中延伸诗或词的情感内容,也就是完整地表达以情感为主线的“三情”———诗情、曲情、声情。因此,要达到或实现声乐教学的最终目标,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的教师方可能完成。

一、高师声乐教材中的文学元素

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能表达人们的心声,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现今被各设立有音乐专业的院校较为通用的涉及文学的声乐课教材很多。有直接用诗词来谱曲的,有根据民间故事改编进行创编的,有根据经典名著、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歌剧、舞台剧创作的插曲、选曲的。

1.直接用诗词来谱曲的教材。如:人民音乐出版社———高等师范院校教材《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一)至(三)册中有:《满江红》(宋)岳飞词,《红豆词》曹雪芹词,《大江东去》(宋)苏轼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词,《菩提蛮.黄鹤楼》词,《忆秦娥?娄山关》词,《忆江南》(宋)白居易词。吉林音像出版社———《中国民族声乐教材》中的《千里共婵娟》(宋)苏轼词。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声乐实用基础教材》中的《沁园春?雪》词等。

2.根据经典民间故事改编进行创编的教材。如:吉林音像出版社———《中国民族声乐教材》中的《孟姜女》刘麟改编、《木兰从军》刘麟改编、《牛郎织女》刘麟改编。辽宁人民出版社———《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第五集)中的《昭君出塞》刘麟改编等。

3.为经典名著、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歌剧、舞台剧创作的插曲、唱段的教材。如:人民音乐出版社———高等师范院校教材———《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我爱你!中国》故事影片《海外赤子》插曲、《南泥湾》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选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声乐实用基础教材》中的《边疆泉水清又纯》影片《黑三角》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影片《冰山上的来客》插曲。吉林音像出版社———《中国民族声乐教材》中的《我的祖国》影片《上甘岭》插曲、《牡丹之歌》影片《红牡丹》插曲、《高天上流云》电视系列片《人与人》主题曲、《一个美丽的传说》电视连续剧《木鱼石的传说》主题曲、《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曲、《红梅赞》歌剧《江姐》选曲、《五洲人民齐欢笑》歌剧《江姐》选曲、《万里春色满家园》歌剧《党的女儿》选曲等等。在声乐课堂上,倘若声乐教师要让学生以人类声音最独具的音乐魅力的方式———歌唱来表现歌曲,让人听觉、视觉得到无以伦比的双重美妙享受,演唱的方法、发声技巧等固然十分重要,可是,最主要的是学生能够用敏锐的心,将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思想感情的感悟通过歌声表达出来,将声音的表现力与声乐作品所呈现的意境相融合,才能真正打动听众的心。声乐教师文学素养的高低,其教学效果是大相径庭的。

查看全文

学前儿童音乐审美教育论文

【摘要】上映于1965年3月2日的好莱坞音乐故事类电影《音乐之声》,距今已有半个世纪,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愈发珍贵。哪些因素使该影片成为“尽善尽美”,具有世界性主题的艺术佳片呢?本文以影片的主题、插曲音乐、音乐教育特点等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学前儿童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对从事学前儿童教育的教师有一定启示作用。

【关键词】寓教于乐;音乐;审美教育;情感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在音乐美学方面很有造诣,他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与美的统一,所谓“尽善尽美”。孔子还认为,音乐不但要做到善与美,所表达的内容还要纯正无邪。1966年荣膺第38届奥斯卡金奖的电影《音乐之声》,就是一部在形式上、内容上均符合“尽善尽美”的佳作。电影本身已超越了对本民族的影响,成为世界性的电影,是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音乐之声》讲述了让修道院又喜爱又恼怒的玛利亚修女(朱丽•安德鲁斯饰)被派到特拉普上校(克里斯托弗•普卢默饰)家当第13任家庭教师,她用爱心、才华和人格魅力温暖了失去母爱多年的孩子们。她的到来为特拉普家注入了活力,也赢得了英俊能干,同样也有音乐才华的海军上校冯•特拉普的心。他们度完蜜月后回到了已被纳粹占领的奥地利,上校不愿意为纳粹效力,最后全家人在朋友的帮助和掩护下,逃离纳粹的控制,重获自由。纵观全剧,该片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构成了其“尽善尽美”的布局和构思。

一、世界性的主题

这是一部关于爱的影片。爱学生、爱家人、爱祖国,浓浓的爱意和人文主义情怀贯穿全剧,成为影片的主题。该剧精准而深刻地诠释了爱,对孩子的爱、对恋人的爱、对朋友的爱、对祖国的爱……都在片中得到展现。我们常说艺术无国界,但并非所有电影艺术都能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可。而《音乐之声》因深刻表现“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反映了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该影片的影响力巨大,1965—1970年间,陆续在美国、中国香港、英国、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瑞典、芬兰、丹麦、西德、意大利、法国、挪威、日本首映。1975—2007年间,应观众强烈要求,陆续又在日本、芬兰、美国、挪威、英国等国重映,期间更有国家多次重映。爱的主题,这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该剧对人性的真、善、美的歌颂,集中表现在玛利亚、冯•特拉普上校和孩子们身上。女主人公玛利亚自幼生活在严肃、呆板的修道院,但这些没有压制她的天性,她依然保持着人性的优美,生性活泼、精力充沛、乐观机智,热爱大自然。她在对待孩子方面展现了伟大的母性光辉,和蔼可亲又生动有趣。她带孩子们划船、爬树、逛集市、野炊、学音乐,等等,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培养了孩子们的能力。男主人公冯•特拉普上校,来自于贵族家庭,有着翩翩风度和良好的修养,和玛利亚的出生有天壤之别。他似乎是个只顾工作,对孩子们实行军事化管理的严厉、刻板的父亲。可实际上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慈父,对孩子爱得深沉而含蓄。孩子们则纯洁无暇、调皮可爱。因缺乏母爱,故意以挑衅老师的方式来换取父亲的重视。当孩子们遇到好老师以后,进步则非常大。该影片因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超越了狭隘的爱情和亲情,升华了电影主题,使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更为丰满。《音乐之声》也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典之作。剧中正直、勇敢的冯•特拉普上校不顾纳粹的严密监视,在希尔斯伯格音乐节上演唱爱国歌曲《雪绒花》,深情吟唱表达了对祖国崇高的敬意和忧虑,激起了全场奥地利同胞强烈的爱国共鸣,全场观众都跟着唱了起来,许多人热泪盈眶。此情节不禁使笔者想起法国作家阿尔封斯•都德那篇感人的爱国题材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一个人如果不爱国,哪怕他才冠天下、腰缠万贯,灵魂也是丑陋的,必遭世人唾弃。

二、寓教于乐的电影插曲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