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1 22:41: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产业组织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进展分析论文

[摘要]归纳梳理了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起步、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了简要述评。本文认为,我国产业组织研究的一个显著趋势在于逐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积极转换,未来我国产业组织研究将进入一个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的、独具特色的研究阶段,尤其是侧重于实证性案例分析的应用时期。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发展趋势

一、当代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产业组织研究的最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理论基础上广泛吸取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思想,修正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基于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假设。产业组织理论把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理论等纳入对企业行为的研究,如运用交易费用理论说明组织的效用来自交易费用的节约,运用产权理论说明市场资源配置的失误在于产权配置的失误,运用理论分析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对企业成长动力结构的影响以及建立相应约束机制的途径。

(二)在研究重点上转移到对企业行为的研究,认为企业行为是企业决策者基于自己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目标而作出决策和实施决策的结果,与企业所处的市场关系不大。与以往的产业组织理论侧重于分析市场份额、集中程度和进入壁垒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不同,新的理论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组织形式、经营目标和合理预期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从而蕴涵了一些企业内部的组织和管理理论。

查看全文

产业组织理论创新论文

内容摘要:产业组织理论自产生以来,不断演化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产业组织理论从理论范式、研究方法和政策主张等几方面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了突破和创新。本文在评析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主要观点及缺陷的基础上,从理论观点与新发展两个方面对新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重点阐述。

关键词:新产业组织理论突破创新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及缺陷

(一)结构主义学派

结构主义学派又称哈佛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有梅森(Mason)、贝恩(Bain)、谢勒(Scherer)等人,他们提出了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即SCP分析框架。

在SCP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三个基本部分和政府的公共政策组成。哈佛学派以实证的截面分析方法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联系,即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水平。其中,进入壁垒是市场结构的决定性因素,而主要的进入壁垒是现有厂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绝对成本优势等。该学派认为,如果现实中的市场结构是集中的,垄断厂商就有可能通过限制产出、提高进入壁垒或者串谋,把价格提高到获取正常收益以上的水平,从而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破坏了资源的配置效率,而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因此,哈佛学派主张采取企业分拆、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来恢复和维持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

查看全文

物流产业组织理论分析论文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有效结构假说

【摘要】:本文拟在SCP产业组织理论框架基础上,并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组织结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SCP理论框架分析

SCP产业组织理论框架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恩的《产业组织》一书中所论述的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即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和市场绩效(performance)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逻辑作用关系。关于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存在两种相对应的假说:即共谋假说和有效结构假说。共谋假说强调市场结构是市场绩效的外生主导变量,即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继而决定市场绩效。有效结构假说强调市场结构是市场绩效的内生变量,即企业效率决定了市场结构。在公正、公平、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产业组织结构在SCP三者互相作用、互相促进、良性发展中不断得到优化、升级、换代。由于我国关于物流产业范围的界定尚存在争议,本文主要着眼于第三方物流产业的研究。

1、我国物流业的市场结构

物流业的市场结构是指物流市场的垄断与竞争程度。物流市场竞争与垄断程度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物流市场结构。物流市场结构分析的重点在于,根据物流产业内企业间及企业与消费

查看全文

制度经济学看芝加哥产业组织理论

【摘要】本文利用制度经济学理论阐释了释芝加哥产业组织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对其在新经济条件下的实用性进行探讨,认为芝加哥产业组织理论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对于产业升级、产业市场格局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制度经济学;芝加哥产业理论;新经济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有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基础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分析、社会福利、理性人假定观点,[1]关注市场结构对市场经济行为和效果的影响。哈佛学派认为寡头和垄断的市场中,可能存在企业间的共谋行为,提高了垄断程度,降低了竞争性,导致市场绩效下降,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哈佛学派强调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政府应通过政策手段降低市场集中度和垄断程度。芝加哥学派批评哈佛学派只关心竞争的激烈程度,而不重视市场效率问题。芝加哥学派继承了奈特的自由经济主义思想,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重视市场经济中自由竞争机制的作用,反对政府干预市场竞争结果,认为市场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因此,政府管制市场的重点是对卡特尔等企业间水平价格协调行为和分配市场的协调行为实行禁止和控制,[2]因为这些行为损害消费者福利,限制了产业发展,不能提高生产效率。上世纪80年代以来,芝加哥学派在产业经济学中逐渐受到了重视,代表性案例是1998年5月,虽然美国司法部联合各州提出针对微软的反垄断诉讼,要求拆分微软公司,但是2001年6月,哥伦比亚特区联邦上诉法院驳回拆分微软的判决。其中的原因固然有政府对信息技术认识的提高,但是对产业经济的新认识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克林顿政府对芝加哥学派观点的采纳,催生了美国并购潮,比如美国得克萨斯公用事业收购英国能源集团,戴姆勒收购克莱斯勒,时代华纳重组,艾克森收购美孚公司等。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来理解芝加哥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

一、新型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定义和边界不断丰富

制度经济学运用交易费用对企业的性质以及企业与市场并存这一事实做出了解释,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一种手段,企业也可以视为配置资源的手段,二者可相互转化、相互替代。企业与市场的区别,也就是企业的边界如何确定?科斯认为,企业中存在管理成本,所以企业的规模不能无限制地扩大,企业的边界在于企业组织交易成本等与市场交易成本相同的规模。组织起因于资源相互依赖或企业专有性的概念是企业的边界模糊了,不见了,将企业作为相互专用的资源而形成长期契约链接的解释削弱了将企业作为基本单位的看法。企业是一个受契约关系约束的资源所有者的集合。企业边界的模糊和消失在新型经济条件下更有凸显的趋势,新型经济通常指由新技术革命引起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以及经济运行规则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带领下,尤其是互联网产业的突起,带动美国经济从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也称为新经济。这期间美国经济出现了较长周期的高增长、低通胀,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美国2010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在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改变了企业资源和能力的获取方式,借助信息技术企业内部交易费用迅速下降,特别是在电子渠道的支撑下,传统的经营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美国学者ChrisAnderson在2004年提出“长尾理论”(TheLongTail),他系统研究了亚马逊、Google、eBa等互联网企业的销售数据,他发现只要销售渠道足够广阔,那些需求小、非主流的商品销量也能够和主流商品销量相抗衡,因为冷门产品能够涵盖了所有人的需求,当有了需求从而使冷门产品不再冷门,这是对传统“二八定律”的颠覆性认识。长尾理论引起我们对企业边界新的思考,如果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企业的“长尾”将使企业的边界更为宽广,而宽广的企业边界又促进了长尾的延伸,能显著提高企业收益。而大企业兼并、重组和合并将使企业的长尾边界变得更长,客户使用网络技术对长尾的关注成本大大降低,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芝加哥产业理论不主张政府利用政策法规保护那些没有效率、没有竞争力的小厂商,他们认为规模大的企业比规模小的企业更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福利有其合理之处:大企业能够提供更长的“尾”,不但能够促进消费福利的提高,也能促进企业运营效率的提高。

二、企业兼并重组降低了资产的专用性

查看全文

排水产业组织改革管理论文

一、排水改革与排水市场

2000年底本市实施了城市排水体制深化改革,将原来集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排水公司,重组为三种类型的排水企业:

受国有资产公司委托,拥有排水资产管理权,具有排水收费等职能的排水公司;

受排水公司委托,负责实施排水运营的三个区域性运营公司;

负责工程建设的专业建设公司。

由于工程建设公司将主要依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改革模式运作,因此,这次改革主要体现在日常运营模式的改变。即:排水公司是拥有资产的“业主”,它将设施的运营委托给三个区域运营公司承担;三个运营公司作为“物业管理”性质的企业,受业主委托,对业主负责,实施日常的运营管理。这样的一个体制改革,其意义在于引入“市场”的概念,初步确立了排水资产和运营的市场,主要表现在:

查看全文

小议组织理论的突破与创新

内容摘要:产业组织理论自产生以来,不断演化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产业组织理论从理论范式、研究方法和政策主张等几方面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了突破和创新。本文在评析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主要观点及缺陷的基础上,从理论观点与新发展两个方面对新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重点阐述。

关键词:新产业组织理论突破创新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及缺陷

(一)结构主义学派

结构主义学派又称哈佛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有梅森(Mason)、贝恩(Bain)、谢勒(Scherer)等人,他们提出了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即SCP分析框架。

在SCP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三个基本部分和政府的公共政策组成。哈佛学派以实证的截面分析方法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联系,即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水平。其中,进入壁垒是市场结构的决定性因素,而主要的进入壁垒是现有厂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绝对成本优势等。该学派认为,如果现实中的市场结构是集中的,垄断厂商就有可能通过限制产出、提高进入壁垒或者串谋,把价格提高到获取正常收益以上的水平,从而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破坏了资源的配置效率,而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因此,哈佛学派主张采取企业分拆、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来恢复和维持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

查看全文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探究论文

一、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的研究急待加强

(一)“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提出

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进入90年代,山东实施按产业化组织农业生产的新思路,组织引导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潍坊市于1993年初率先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发展战略。同年4月,山东省农委组成专门调查组赴潍坊及其所辖县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的初步设想与建议》的报告。1993年7月18日和8月19日,农民日报》两次刊登了时任山东省农委主任的王渭田同志的文章《产业化是发展市场农业的重大战略》。这篇文章是已知全国性报刊上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篇文章(姜奇平,1997)。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更是在全国掀起了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潮,并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以超常规的篇幅和版面介绍了潍坊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并配发了题为《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改革”,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发展联结农户的中介组织,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二)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理论界围绕农业产业化作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实质和基本特征;②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发展的条(原因)和客观必然性;③农业产业化与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关系;④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建议;⑤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在上述几个方面中,大家对第二方面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在其它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见分歧。据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的综述(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1997)理论界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实质的认识至少有11种观点。本文认为,意见分歧是由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造成的。总的说来,目前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从分析角度看有人侧重从宏观进行研究,也有人侧重从微观进行研究,而从“产业”这一中观层次,将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加以全面研究的却较为少见。

查看全文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研究论文

一、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的研究急待加强

(一)“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提出

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进入90年代,山东实施按产业化组织农业生产的新思路,组织引导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潍坊市于1993年初率先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发展战略。同年4月,山东省农委组成专门调查组赴潍坊及其所辖县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的初步设想与建议》的报告。1993年7月18日和8月19日,农民日报》两次刊登了时任山东省农委主任的王渭田同志的文章《产业化是发展市场农业的重大战略》。这篇文章是已知全国性报刊上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篇文章(姜奇平,1997)。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更是在全国掀起了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潮,并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以超常规的篇幅和版面介绍了潍坊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并配发了题为《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改革”,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发展联结农户的中介组织,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二)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理论界围绕农业产业化作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实质和基本特征;②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发展的条(原因)和客观必然性;③农业产业化与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关系;④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建议;⑤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在上述几个方面中,大家对第二方面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在其它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见分歧。据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的综述(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1997)理论界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实质的认识至少有11种观点。本文认为,意见分歧是由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造成的。总的说来,目前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从分析角度看有人侧重从宏观进行研究,也有人侧重从微观进行研究,而从“产业”这一中观层次,将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加以全面研究的却较为少见。

查看全文

农业产业化概念分析论文

一、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的研究急待加强

(一)“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提出

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进入90年代,山东实施按产业化组织农业生产的新思路,组织引导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潍坊市于1993年初率先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发展战略。同年4月,山东省农委组成专门调查组赴潍坊及其所辖县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的初步设想与建议》的报告。1993年7月18日和8月19日,农民日报》两次刊登了时任山东省农委主任的王渭田同志的文章《产业化是发展市场农业的重大战略》。这篇文章是已知全国性报刊上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篇文章(姜奇平,1997)。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更是在全国掀起了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潮,并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以超常规的篇幅和版面介绍了潍坊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并配发了题为《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改革”,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发展联结农户的中介组织,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二)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理论界围绕农业产业化作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实质和基本特征;②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发展的条(原因)和客观必然性;③农业产业化与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关系;④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建议;⑤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在上述几个方面中,大家对第二方面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在其它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见分歧。据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的综述(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1997)理论界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实质的认识至少有11种观点。本文认为,意见分歧是由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造成的。总的说来,目前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从分析角度看有人侧重从宏观进行研究,也有人侧重从微观进行研究,而从“产业”这一中观层次,将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加以全面研究的却较为少见。

查看全文

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论文

一、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的研究急待加强

(一)“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提出

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进入90年代,山东实施按产业化组织农业生产的新思路,组织引导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潍坊市于1993年初率先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发展战略。同年4月,山东省农委组成专门调查组赴潍坊及其所辖县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的初步设想与建议》的报告。1993年7月18日和8月19日,农民日报》两次刊登了时任山东省农委主任的王渭田同志的文章《产业化是发展市场农业的重大战略》。这篇文章是已知全国性报刊上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篇文章(姜奇平,1997)。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更是在全国掀起了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潮,并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以超常规的篇幅和版面介绍了潍坊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并配发了题为《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改革”,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发展联结农户的中介组织,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二)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理论界围绕农业产业化作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实质和基本特征;②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发展的条(原因)和客观必然性;③农业产业化与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关系;④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建议;⑤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在上述几个方面中,大家对第二方面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在其它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见分歧。据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的综述(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1997)理论界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实质的认识至少有11种观点。本文认为,意见分歧是由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造成的。总的说来,目前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从分析角度看有人侧重从宏观进行研究,也有人侧重从微观进行研究,而从“产业”这一中观层次,将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加以全面研究的却较为少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