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1 22:34: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产业转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论文:小议产业转移的策略选择

本文作者:王永龙工作单位:合肥市行政学院

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提高承载能力,提升巢湖形象,聚集产业引力。改善巢湖软环境,要有“硬行动”。要继续深化“两问两整治”活动,加强全市干部队伍建设,形成雷厉风行、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坚决杜绝吃拿卡要、有意刁难、办事拖拉的行为。加强社会管理,强化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切实维护群众和投资者的权益,保护和营造投资兴业的洼地效应。着力打造企业之外“零成本”、生产之外“零干扰”、外地客商“零投诉”的环境品牌。要不断扩大“民主评议百名科长”成果,动真格,求实效。以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为契机,消除“肠梗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行政审批,改进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树立诚信形象,为外来投资者提供高效的政府环境。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对重大项目的核准、备案,公司设立审批,工商、税务、海关登记,用地申请,报建等环节实行全程制,开辟“绿色通道”。建立健全投资环境监督体系,树立巢湖形象。借鉴浦东开发时的“三制经验”,即首问负责制、二次申述制(企业第一次投诉,承办人员有申辩机会;企业第二次投诉属实的,承办人员即下岗,无申辩机会)、三天回答制,用铁的纪律规范执法和办事行为。不能机械地按照国家法定标准制定时间表,有时可以提前办结。要在办事效率上赢得先机,要以真诚赢得企业青睐。产业配套能力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产品时,由本地零部件供应商所能提供配套的能力。任何产业都不可能脱离其它产业而孤立的发展,只有那些能为发达国家和地区转出产业提供良好协作配套条件的地区,才最有可能成为产业转移的基地。其理论基础是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在其上世纪90年代著述的《国家竞争力》中提出的“钻石模型”。金融危机下,安徽芜湖繁昌县孙村镇订单不减反增,该镇以纺织服装出口为主业,99%的产品外销,很多老板前来投资。一位浙江老板说:“做成衣服需要5个步骤,从织布、染色、辅料、商标、包装,在孙村镇的2公里半径内,我全部可以采购到。”孙村镇200多家服装及配套企业,以36家规模以上企业为龙头,主营业务各有侧重,形成差异化布局,产业链集聚,不形成恶性竞争,反而提高了谈判议价能力,这样利润空间更大了。该镇每年以15%的新增企业数扩张……[3]巢湖要依托主导产业,积极发展配套产业,拓展产业链条,比如为船舶业加工船上用品;借助铸造业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等。

创新体制机制,突破产业转移瓶颈

(一)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土地瓶颈一是统一调配土地指标,合理安排企业落户。由市政府统一管理土地供应,从源头上严把供应关口,确保经济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用地需求。以土地指标置换项目的办法值得一试。对一些圈而不建和长期闲置的土地严格依法清理、整顿,杜绝违规违法现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采取订单式厂房出租方式,聚集中小企业。芜湖市的一种用地方式值得巢湖借鉴。嘉正欧意(芜湖)工业园已经引进国内外7家公司,年获租金500万元。为什么这么多外企积极要求进驻嘉正欧意(芜湖)工业园?其成功的秘诀是采用了订单式厂房出租方式。即是按照公司要求建设厂房,使得公司减少了前期投资负担、降低了日后转移风险,提高了公司的资金流动效率,促进了公司的发展。另外,嘉正欧意(芜湖)工业园属于企业行为,市场化运作。而巢湖修建的厂房出租属于政府行为,其效率不可同日而语。由此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成立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采取订单式厂房出租方式,政府发挥中介作用即可(本特勒公司就是在管委会的介绍下进驻工业园的),这样突破了土地制约的瓶颈,有利于引进企业。此外,对工业园区实行优惠用地价格,引导产业集聚发展,节约土地资源。还可以出台更优的政策,给予更多的补贴,鼓励建设高层厂房,提高建筑容积率,向空间寻求效益。三是围绕主导产业选资选商,集约用地。当前土地紧张也给承接方提供了选资选商的机会,可以藉此打造主导产业,优化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二)创新融资方式,突破资金瓶颈一是通过政府科学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良性机制。二是着力“招行引资”,破解资金难题。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政府出面搭台,让银企同台唱戏;政府采取贴息、奖励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大密度布点;促使金融机构通过票据贴现等方式,给企业提供快速融资。三是激活民间资金。通过采取BT、BOT、T0T等融资方式建设市政项目抑或其它公益项目;通过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发挥其金融资助作用。四是培养企业融资能力,指导企业学习融资本领。此外,建设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打造强大的投融资平台如土地储备中心、城投公司等,都是突破金融瓶颈的好方法。(三)科学用人机制,突破人才瓶颈人才资源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人才依然是制约巢湖发展的瓶颈。借鉴各地的成功经验,可以采取以下办法破解人才制约的瓶颈。一是积极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用人新思路,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对高层次人才、特殊人才、急需人才,打破地域、户籍、身份、人事关系等限制,采取兼职挂职、人才租赁、技术合作、项目开发等办法柔性引进,开启巢湖市聚才引智的“绿色通道”。二是进行股权激励改革。外因是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的,让企业人员成为企业的主人,即能发挥其内因作用——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巢湖市一方面要鼓励建立股份有限公司,另一方面鼓励有限责任公司加大改革,可以建立股份有限公司,为股权激励改革创造条件,进而最终解决人才瓶颈问题。三是营造有利于“人尽其才”的宽松环境。要建设人才公寓,解决其住房问题;解决人才的配偶工作、子女上学等问题,为“人尽其才”解决后顾之忧。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地的人才,都要尊重,要扶持,要宽容。要让每一户企业进得来,发得财,壮得大,留得住。重奖突出人才,让人才在自我实现中实现其价值,也就实现了企业的大发展。

给力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查看全文

产业转移论文

[摘要]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湖南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是湖南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便捷途径,是实现充分开放合作的重要突破口,是新型工业化的助推器。要强抓机遇,进一步提高开放度,增强承接能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湖南经济加速发展。

[关键词]产业转移湖南新型工业化对接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过程和现象。产业转移在本质上是现有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调整。湖南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优势,又面临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许多历史性重大机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产业聚集,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意义

产业转移本质上是现有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调整。对承接地来讲,具有产业从无到有的突变性、从小到大的倍增性、从低到高的跨越性。湖南总体上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1.承接产业转移是实现湖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快,国际国内生产要素加速流动,特别是我国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80%左右的加工工业,受劳动力、环境承载能力、上地等因索制约,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新一轮产业转移正在加速。去年,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对东、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政策,沿海地区加快产业转移已是大势所趋。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湖南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竞争力,加快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新一轮产业转移层次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来源地越来越集中,主要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大都是以产业链条为纽带的整体配套转移。据统计,到2010年,仅粤、沪、浙、闽4省市需要转移出去的产业产值就达1.4万亿元。

查看全文

产业转移与承接调研报告

(一)

广东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和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其加工贸易出口额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初步成为全球性的消费品制造业基地。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加速,国内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珠三角地区以加工贸易型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特征,受到极大的挑战。从20*年开始,广东便开始实施“腾笼换鸟”的产业转移战略,广东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着手推进珠三角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向粤北及东西两翼转移。同时,广东向内地省区的产业转移也呈现加速的趋势。

一、广东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征

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水、电、气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资源、人口、环境压力日趋加大,加上一系列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本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客观现实需要,珠三角地区正面临越来越紧迫的产业转移压力,必须尽快将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转移出去,才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腾出发展空间。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同志指示全省上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把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常住人口等问题摆上位置,充分认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为此,广东全省上下,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各个市、区(县),都积极行动了起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向外转移。总的来看,当前广东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的特征:

(一)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陶瓷、服装、制鞋业转移最为迫切,电子信息和家电、家具业开始寻求新出路,塑料、玩具、钟表等行业转移不大明显。如*的机械、仪器仪表等行业企业外迁较多,占外迁企业总数的58%,机械、仪器仪表、纺织、化工等行业外迁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外迁企业的80%。佛山市计划将近一半产值的陶瓷企业转移,由陶瓷生产基地向研发、物流、会展、总部基地转变。此外,以环境污染淘汰型的高能耗工业企业如建材制造、金属冶炼、五金制造等行业,依托资源进行开发的产业如竹木加工家具制造、矿产品开发及加工、水电开发、旅游开发、药材种植及加工等行业,出于生产成本考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毛织加工、电子及家用电器制造、皮革制造、玩具制造等行业,均需向外转移。

查看全文

承接产业转移优势论文

摘要:清远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下游,地处珠三角与粤北山区结合部,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桥梁。素有广州的“后花园”之称。目前清远已经成为了珠三角很多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但清远承接产业转移不能盲目的乐观,要有所取舍,长久保持“后花园”的称号,警惕变成“污染园”。

关键词:清远;产业转移;影响;建议

1清远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产业转移是伴随着国际制造业的升级和零售业壮大而生的,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

市场经济就是候鸟经济,哪个地方的环境适宜,投资商就飞到哪里,产业集聚也就孕育而生。靠什么争夺产业转移的落地权,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清远的优势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位优势。清远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下游,地处珠三角与粤北山区结合部,为粤、湘、桂“三省通衢”,是接受港澳和珠三角经济辐射的最前沿。清远交通便利,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广清高速公路、106国道、107国道纵贯南北,大、小北江通达港澳。随着清连、广乐、漳昆、二广等四条高速公路、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及延伸至清远的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等的建设,清远的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查看全文

东部产业转移分析论文

一、百色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

(一)国际产业转移机遇

二战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共发生了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美、英等欧美国家.他们在国内重点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日本等国家.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工业化逐渐赶上欧美等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钢铁、化工和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电子、航空航天和生物医疗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台湾、韩国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第三次始于20世纪80年初.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迫使发达国家努力发展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高附加值产业,把一些传统的重化产业向亚洲“四小龙”转移.同时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由于劳动工资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四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第四次转移主要是世界加工制造中心(主要是电子信息产品)向中国转移.根据标准普尔测算: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全球外商直接投资额加大,2008年为1.5兆美元,2010年预计会增至1.7兆美元.美国信息产业咨询公司加特纳公司预测:2010年发达国家25%的传统IT工作将转向印度、中国和俄罗斯.我国已成为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首选地,成为国际项目外包基地,具有成为“世界办公室”的潜力.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我国利用外资连续10多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机遇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就属于政府主导的产业转移.当时大量与国防工业有关的重化工业由沿海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状况,建立起战略大后方体系,为抵御外部战争威胁作了必要的准备.1995年在国务院“东锭西移”政策的指导下,上海的纺织产业将约50万锭的棉纱生产能力转移到新疆地区.2007年7月2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2007年第44号公告,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此次调整的最大特点是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同时配合国家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行区域间差别政策,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区域特点明显的加工贸易发展布局.香港特区政府牵头的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研究报告显示:该政策实施会导致珠三角1500家港资企业停产,而有意停产或缩减生产规模的厂家更达1万家,占珠三角港商的21%.

新政策的出台,为百色积极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提供了一次大好机遇.一是东部地区不再新批限制类加工贸易企业.二是加工贸易准入门槛的提高,保证金“实转”将占东部企业大笔流动资金,使经营成本明显上升,迫使部分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三是本次调整不适用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即进区企业不需要交纳台账保证金.因此,这次调整之后,在百色加工的产品经广西海关出口享受的政策优势更加明显,更有利于吸引东部地区加工贸易类企业向百色转移.四是此次限制类产品的一部分在百色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有利于促进这类产业在百色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

查看全文

产业转移调查通知

各镇(街)人民政府: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书记在莞调研时的主要讲话精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根据市委主要领导指示精神,经市人民政府同意,我局拟开展全市产业转移情况调查,以便摸清我市产业转移现状、趋势和原因,为市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实地调研时间

2008年4月24日至4月30日(26、27日公休日除外),共五天。

二、调研内容

(一)掌握全市各镇(街)企业转移的总体情况,包括转出企业的行业、区域分布,转移企业数量、目的地,转移企业销售收入、创造利税等;

查看全文

东部产业转移调研报告

**的优势在区位,**的出路在开放,**的发展在合作。当前,我国东部地区正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一些产业已经出现明显的转移趋势,自治区已经明确把包括**市在内的桂东四市建设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我市正面临着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发展靠经济、经济靠工业、工业靠项目、项目靠招商、招商靠环境、环境靠作风的“六靠”工作思路,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六靠”思路上来,立足自身优势,搞好软硬环境建设,积极有效地应对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劣势分析

招商靠环境。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首先要认清发展的形势和现实条件。目前,我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和劣势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比较优势

1、区位交通优越。我市处于广西的东南部,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水陆交通发达,是广西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大西南物资出口通道,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黎湛铁路复线、南广快速铁路,324国道、209国道、南宁至广州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坐拥国家级内河港口—**港,西江流经市内五个县(市、区)和大部分乡镇,千吨级船舶常年可直通粤港澳,具有明显水运交通和临江区位优势,据了解,水路运输价格相当便宜,水路每吨公里运价仅为0.05元,比铁路运价低0.07元,比公路运价低0.25元。

2、投资成本低廉。我市工业用水每立方米价格比东部发达地区低0.5元左右,工业用电价格仅为东部发达地区的1/3,地价仅为东部发达地区的1/4,劳动力成本也低于东部发达地区,每人每月最低工资标准相差250元左右,一个5000人的工厂每年可节约劳动力成本1500万元。据测算,有些企业在沿海发达城市只能获取3%的利润,而到**却有10%的以上的利润。

查看全文

纺织产业转移意见

为贯彻落实《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优化区域布局,促进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现就推进纺织产业转移提出如下意见:

一、纺织产业转移对促进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多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占我国纺织产业规模85%的东部沿海地区要素制约加剧,成本上涨较快,竞争优势减弱,而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推进纺织产业转移,对推动纺织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纺织行业持续发展显得尤为紧迫。

推进纺织产业转移,有利于发挥东部沿海地区人才、技术、市场和信息等优势,突破土地资源匮乏、环境压力加大和人力成本上升等制约因素,提高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有利于发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土地、劳动力、原料、能源等比较优势,通过承接纺织和服装制造业转移,发展经济并扩大就业;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国地缘广阔、区域经济互补性强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增强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查看全文

进步规范承接产业转移方案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本方案的实施和监督。各乡镇、开发园区、县直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评估督查。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对牵头负责的事项,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将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纳入各部门考核目标管理,县领导组办公室每年组织对各乡镇、开发园区、县直有关部门示范区建设工作情况及年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演讲上报县委、县政府。

制定本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乡村带衔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乡村带衔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号)关于乡村带衔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3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乡村带衔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合发〔2011〕4号)精神。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结合县情实际,以规划为先导,以项目为抓手,以培育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大力衔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跨入全国百强县的奋斗目标。

二、目标方法

三年见成效,依照“一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战略方法,分阶段实施。

查看全文

小议国际产业转移与定位

1国际产业转移推动福建产业结构的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对外开放的加大,福建省引进的外资规模也日益增加。由外商直接投资带动的国际产业对该省的转移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1978-1987年,国际产业转移起步发展阶段。

随着市场开放,外资从小规模试探逐步加快进入,1984-1987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平均为7千万美元。1985年首次突破1亿美元。从1979年至1987年,全省累计承接国际资本转移3.01亿美元。(2)第二阶段是1988-1995年,国际产业转移高速发展阶段。1988-1993年期间,除个别年份外,每年外商直接投资金额都成倍增长。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自90年代开始进入福建,较多投资于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从1988年至1995年,这一时期全省累计承接国际资本转移134.28亿美元。(3)第三阶段是1996年至今,国际产业转移平稳发展阶段。外商直接投资在经历1999年和2000年小幅下滑之后,2004年有了明显增加,达到47亿美元。同时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来闽投资增多,国际转移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从1996年至2004年底,这一时期全省累计承接国际资本转移369.31亿美元。

由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国际产业转移对福建产业结构变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促进福建产业结构的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推动了全省产业结构的工业化(见表1)。2004年外资在第二产业的比重达到79.5%,远远高于全省总体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48.7%的比重,两者相差30.8个百分点,这表明外资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工业化的重要力量。2004年,规模以上“三资”工业企业的产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出的份额是:工业总产值占59.55%,工业增加值占57.71%,产品销售收入占59.42%,利润总额占69.28%,资产总额占54.64%,均已占到1/2甚至更高的比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