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1 22:30: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产业政策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产业政策法探究论文
内容提要:产业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要方面,产业政策法是产业政策的法律化。产业政策法具有政策性、社会本位性和综合性等特征,是宏观调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主要由产业结构政策法、产业组织政策法、产业技术政策法和产业布局政策法等构成。在“入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产业政策及产业政策法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法宏观调控法
一、产业政策及其法治化的一般分析
(一)产业政策的含义、实质与基本构成
产业政策尽管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才在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概念,但经济学家一般认为,产业政策的实践伴随最古老的产业-农牧业的出现和国家的诞生就已存在了,如鼓励农牧业、抑制商业的政策。现代意义上的产业政策的思想及其实践则是在现代大工业发展的时期开始的。概括地说,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这里的“干预”应该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包括规划、引导、促进、调整、保护、扶持、限制等方面的含义。“产业政策一般以各个产业为直接对象,保护和扶植某些产业,调整和整顿产业组织,其目的是改善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稳定与增长,增强国际竞争力,改善与保护生态环境等。为了实现这些经济性的或社会性的目标,产业政策要求政府对每个产业和企业的生产活动、交易活动进行积极或消极的干预,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市场的形成和市场机制。”[①]
产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一种自觉干预,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包括实现经济振兴与赶超、结构调整与转换以及保持经济领先地位与维持经济增长势头等。显然,这种政策是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一般说,在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政府代表的是社会共同利益,而不是某种政府利益。这是产业政策的一大特点,并以此与自由经济下的其他一些政府政策相区别。”[②]显然,若从产业政策的目标来看,产业政策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在国际层面上则是为了增强和维持本国经济整体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其实质体现了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产业政策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反映一种赶超的思想。”[③]
我国产业政策法的探究论文
摘要: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经济发展目标、促进与限制某些产业、规范产业组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技术等制定的政策体系,产业政策法则是产业政策的法律化,它由产业结构政策法、产业组织政策法、产业技术政策法、产业布置政策法、产业国际化政策法、产业循环化政策法几部分组成,属于宏观调控法的范畴
关键词:产业政策产业政策体系产业政策法
一、产业政策的含义和基本
(一)产业政策的定义
有的认为”产业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社会目的对产业实施的经济干预,这种干预包括对产业的规划、调整、保护、扶持、限制等”。[1]有的认为”产业政策一般以各个产业为直接对象,保护和扶植某些产业,调整和整顿产业组织,其目的是改善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稳定与增长,增强国际竞争力,改善与保护生态环境等。政府对每个产业和企业的生产活动,交易活动进行积极或消极的干预,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市场的形成和市场机制”。有的日本学者将其定义为”产业政策是指为了促进国家经济福利的发展,政府部门干预而实施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个产业或特定的产业部门的有关政策。具体地说,为了扶持或培育将来的国家主导产业,政府实行税收优惠待遇,以改善信息不对称状态为目的进行信息提供,对市场机制失灵状态的产业实施一些规则等”。还有的学者认为产业政策是指”以建立比较理想的国家产业活动为目的的有关产业活动的政府干预”。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大都主张产业政策是国家为产业的发展,以产业为对象所采取的一系列干预措施。我认为,在当今的社会,整个产业的正常发展的确需要政府部门的主导,但是过多的干预不一定有利于产业的发展,甚至会造成产业发展的障碍,所以在有些情况下,政府不干预发展也十分的重要。政策包括政府对某些事情的态度及对其采取的具体行为,而不干预也体现了政府对某些事情的态度和意志,因此我认为政府对某些产业的不干预态度也是一种产业政策。因此得出: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经济发展目标、促进与限制某些产业、规范产业组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技术等制定的政策体系,它要求政府对某些产业或企业进行干预,而这些干预包括消除在某些产业之问或产业中已经存在的某些政府部门的过多干预的行为。
论产业政策法的实施问题
摘要:产业政策作为一种调控手段,干预产业结构的变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产业政策法调整产业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产生的经济关系,对我国企业组织平均素质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对于产业政策法实施机制的研究较晚,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产业政策法的概念以及我国目前的实施情况进行阐述,其次分析国外的经验教训,从中得到启示,然后分析我国实施机制存在的问题,最后为实施机制的优化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产业政策法;实施机制;责任主体
1产业政策法概念及实施现状
1.1产业政策法。政府运用政策手段调整市场会产生诸多经济关系,产业政策法则是规范诸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其具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综合性。该特征来源于其调整对象和实施手段的多样性;二是针对性。针对特定的产业制定,常常会体现国家意图;三是协调性。对产业的整体与局部,长久利益与当前利益相协调;四是阶段性。不同时期,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适用的政策是不同的。1.2产业政策法实施现状。在萌芽时期,虽然制定了一部分法律法规来调整经济关系,表面上法与政策同时适用,但实际上党与国家仍以政策为主导,以此来调整产业结构,干预产业发展。1989年进入转轨时期,产业政策实施手段开始转型,以市场决定价格取代政府决定价格,取消了原本通过价格扶持或者组织产业发展的相关举措。该时期产业政策法已取得巨大的进步,但在资源配置方面仍使用计划或者审批手段,造成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结果。90年代后我国进入产业政策全面发展的时期,此时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2国外产业政策法的实施经验
2.1日本产业政策法。日本被誉为运用产业政策法最成功的国家,其政府注重产业政策法在经济调节中的重要作用,不同时期的产业政策法都有对应阶段、时期的产业政策规划,其制定和实施体系相当完善,都以通商产业省为实施的核心,且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调整产业政策法体系,以市场为产业政策法制定和实施的起点,让市场的竞争机制和企业自身的发展来推动产业,运用官民协调机制,以此促进产业技术的创新,提升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2.2美国产业政策法。美国以市场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于涉及长远发展的重点部门,美国实施了特定的产业政策,其中又以能源、高科技和农业为重,与此同时,还加强对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市场的竞争性,建立完善的自由企业制度。在产业政策法的实施过程中,考虑到各个成员权利的平等性,制定了多元化主体参加的民主评估和立法制度,将社会各个团体组织纳入其中,各研究机构、大学、社会团体等非营利性性机构独立于政府,它们的参与可以提高实施的科学性,对产业政策法实施的效果给予最真实的评价,有益于考虑各方利益的产业政策法的制定。
产业政策对反垄断法实施的影响论文
关键词:产业政策/反垄断法/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实施效用
内容提要: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虽然都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基本方式,但两者干预经济的深度、广度及基本理念都是不同的。不同类型的产业政策会对反垄断法的实施产生不同的效用。我国目前过于扩张的产业政策不仅延缓了反垄断立法进程,而且势必影响未来反垄断法在经济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为避免反垄断法的边缘化,必须寻找与我国反垄断法相匹配的产业政策,必须妥善界定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在国家法与政策体系中各自的作用范围以及两者的主次关系。
2006年在我国产业组织立法领域有以下两件事比较引人注目:一是反垄断法在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10余年后终于在6月24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立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二是12月5日国务院转发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推进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以保证国有资本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绝对控制地位。笔者认为,反垄断法作为“经济宪法”、“经济基本法”,虽然也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之一,但它的重心是通过遏制垄断和限制竞争等行为以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我国进行此项立法标志着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之手”作用的政策取向。而《指导意见》不仅仅是对国有资本流向的新要求,也是对国家产业政策的宣示与调整。推动企业重组并保证国有经济成分在特定领域的控制地位是运用“政府之手”干预经济的典型表现。《指导意见》的内容和价值考量与正在进行中的反垄断立法有什么关联?“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如何协调兼顾?我国现有产业政策对将来反垄断法的实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此种种,在反垄断立法进程加快后就成为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产业政策的内涵与基本作用机制
产业政策如何影响反垄断法的实施取决于两者关系的性质。如果两者是相容关系,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将服务于共同的目标,形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合力;如果两者是相斥关系,则可能发生冲突或作用力相互抵消等情形。因此,探讨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的关系首先必须厘清两者各自的内涵、价值取向、施行措施和作用边界。
产业政策的概念自上世纪中叶被提出以来,对于它的确切含义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该概念的来源国——日本——的学者为例,贝冢启明认为产业政策是影响该国产业结构的所有政策;小宫隆太郎认为产业政策是政府为改变产业间的资源分配和各种产业中私营企业的某种活动而采取的政策;植草益认为产业政策是把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作为出口产业,重点给予保护、培育所使用的各种各样的政策手段;下河边淳等认为产业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的,以全产业为直接对象,通过对全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积极或消极地参与某个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营、交易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干预商品、服务、金融等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的政策的总称;[1]伊藤元重等人则认为产业政策是由于竞争性市场存在的缺陷(市场失灵),当自由竞争导致资源分配和收入分配出现问题时,一国政府为提高本国经济福利水平而实施的政策。[2]由上可见,这些定义不仅宽窄程度不同,而且在本质上也有区别。另外,日本学者所定义的产业政策多数是以日本政府施行的措施为蓝本的,并不一定具有普适性。
产业政策法治化实施制度分析论文
一、产业政策之溯源
产业政策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国家政权的出现并开始履行经济职能、干预产业活动,而严格意义上的产业政策则首先出现在西欧产业革命后开始了工业化进程的资本主义国家。
法学界公认,美国于1890年制定的《谢尔曼法》是世界第一部由国家主权保障实施的现代反垄断法。《谢尔曼法》的制定和实施,大大缓解了美国因长期的完全自由放任政策所导致的经济秩序危机,{1}(P295)它是西方早期最有影响的产业组织政策的缩影。而日本自明治开国时起,就明确提出了“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口号,并由政府直接出面创办了一大批官营的近代产业,以期通过对民间产生示范和劝业作用,来加速日本的工业化和近代化过程。中国的产业政策实践堪称源远流长。由于我国封建时代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政府可以名正言顺地对工农业生产进行干预,政府行为成为影响封建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马克思甚至提到:“我们在亚洲各国经常可以看到,农业在某一个政府的统治下衰落下去,而在另一个政府的统治下又复兴起来,收成的好坏在那里决定于政府的好坏,正像在欧洲决定于天气的好坏一样。”{2}(P25)据我国史学家研究,三国时期曹魏的“屯田”政策,北魏的“均田”政策和唐初的“均田”政策都有力地推动了土地与农民的结合,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设专职官吏掌管水利事宜、兴修水利设施,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农业政策的基本内容。这类政府行为较好地发挥了政府的权能,弥补了民间组织涣散的天然缺陷,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此外,推广先进生产工具、先进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奖励垦荒和组织大规模移民垦殖的政策,也都对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起过促进作用,它们无疑都是农业国早期产业政策实践的佐证。{3}(P101—127)
而产业政策概念在我国的正式启用是在20世纪80年代。譬如,1986年“产业政策”一词正式出现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198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产业政策——《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这标志着我国开始了产业政策的实践;1994年3月,国务院又颁布了《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标志着我国已开始建立以产业政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体系;之后相继制订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水利产业政策》、《当前国家鼓励发展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等产业政策,基本形成了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一个政策体系。
综上,产业政策的本质是国家对产业经济活动的主动干预,它的产生及演化与国家的干预思想是相辅相成的,其间尤其要注意的是对它科学合理的界定及功能的理解。
二、产业政策的法治化
产业法地位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文章认为,产业法是调整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产业法属于经济法的调整范畴,因为:产业法是社会本位法,是公私兼顾、以公为主的法,处于社会法域;产业法具有综合系统性和平衡协调性。产业法是经济法中的一项独立法律制度,它与计划法、财政金融法、竞争法有联系又有区别。
「关键词」产业、产业政策、产业法
产业法是调整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我国即将加入WTO之际,将政策法律化,是保证WTO透明性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实现的必要措施。在政府行权法制化、社会整体利益被广泛认同的时空背景下,制定产业法,有助于通过法律给予行为主体合理预期,以法律来保障和贯彻产业政策的有效实施,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一、产业政策与产业法
(一)产业与产业政策的涵义
产业的内涵是指所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提供同一产品或劳务的企业群体、行业、部门,外延是企业群体、行业和部门(注:产业的概念是随着人们的认识水平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产业”一词最早是由重农学派提出的,主要指农业。资本主义大生产方式产生后,产业主要指工业,在英文中,industry(产业)亦指工业。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曾将产业表述为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行业,即生产同类产品的若干相互联系的企业的集合,这也是长久以来被普遍接受的定义。20世纪50年代以后,服务业和各种非生产性产业迅速发展,使产业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产业不仅指物质产品生产部门,而且指所有从事赢利性经营活动并提供同类产品或劳务的企业群体,这是产业的最新定义。在日本,产业一词有时还代表企业。)。由此可见,产业涉及到了微观的企业组织、宏观的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观的各行业,它研究的内容是宏观微观相融合的经济关系。
日本的产业策略与竞争机制
作为竞争政策核心内容之一的反垄断法与产业政策之间的关系紧密,它们共同调整国家经济活动、规制市场健康发展,特别在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水平、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日本战后经济迅速恢复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关系的处理,日本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关系令人瞩目,这两者的政策内容在不同政治背景、经济环境下的博弈、变迁都围绕着日本“经济宪法”地位的禁止垄断法展开,在实质上反映着日本经济政策的此消彼长。在日本经济转型、发展、扩张过程中,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之间始终维持着一种紧张、矛盾,甚至对立的关系,如何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共同纠正“市场失灵”、推进经济高效增长,日本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实践与做法值得借鉴,其经验演进对我国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我国反垄断法开始实施,但同时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为避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应的产业调整措施,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之间的搭配模式是否恰当,直接关系着这两者之间的实施效率,我们应借鉴日本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优势特征,充分发挥“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的相互协调补充作用,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一、日本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基本经验。
(一)政策创设的因时制宜。
1946年至50年代中期是日本二战后经济恢复期产业政策主导与竞争引入时期。日本1945年制定了《禁止垄断法》,但该法并未真正得到实施。1953年《禁止垄断法》的修改,放松了对卡特尔的限制,制定了一定条件下的大量卡特尔作为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如中小企业卡特尔、不景气卡特尔等。在“发展至上”的高涨信念和经济形势下,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法规为特定产业的较快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得日本政府干预经济合法化、合理化。日本的“经济赶超战略”使得竞争政策日益处于次要地位,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成为日本经济政策追求的核心目标。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初的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产业政策膨胀与竞争政策弱化时期。这一时期,日本提出“产业立国”的政策目标,政府强化了对社会经济的干预,竞争政策进一步趋于弱化,产业政策逐渐处于强势膨胀地位,明显贯彻的是竞争政策服务于产业政策的基本原则。“经济高速增长期日本产业与竞争政策关系的核心是竞争政策服从产业政策,反垄断服从生产集中。”[1]日本卡特尔高涨,多数卡特尔集中在进出口企业和中小企业团体,卡特尔总数在60年代均维持在200件左右,同时日本又出台了反垄断的新适用除外法规,如《纤维工业设备临时措施法》等容许卡特尔的产业政策实施临时法。60年代中后期日本企业合并案件剧增,出现了许多影响反垄断法实施的大型合并案件,如1963年的三菱三重工的合并案,以及1970年八幡制铁、富士制铁合并成立新日铁,日本企业合并膨胀迅速到达顶峰。60年代日本政府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主导着本国的新产业体制,建立了新产业秩序。该政策推进企业合并和产业重组,产业政策重点转向加强国际竞争力、促进企业规模扩张和调整产业投资而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最优化。
剖析国外的产业策略与竞争
作为竞争政策核心内容之一的反垄断法与产业政策之间的关系紧密,它们共同调整国家经济活动、规制市场健康发展,特别在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水平、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日本战后经济迅速恢复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关系的处理,日本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关系令人瞩目,这两者的政策内容在不同政治背景、经济环境下的博弈、变迁都围绕着日本“经济宪法”地位的禁止垄断法展开,在实质上反映着日本经济政策的此消彼长。在日本经济转型、发展、扩张过程中,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之间始终维持着一种紧张、矛盾,甚至对立的关系,如何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共同纠正“市场失灵”、推进经济高效增长,日本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实践与做法值得借鉴,其经验演进对我国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我国反垄断法开始实施,但同时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为避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应的产业调整措施,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之间的搭配模式是否恰当,直接关系着这两者之间的实施效率,我们应借鉴日本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优势特征,充分发挥“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的相互协调补充作用,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一、日本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基本经验。
(一)政策创设的因时制宜。
1946年至50年代中期是日本二战后经济恢复期产业政策主导与竞争引入时期。日本1945年制定了《禁止垄断法》,但该法并未真正得到实施。1953年《禁止垄断法》的修改,放松了对卡特尔的限制,制定了一定条件下的大量卡特尔作为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如中小企业卡特尔、不景气卡特尔等。在“发展至上”的高涨信念和经济形势下,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法规为特定产业的较快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得日本政府干预经济合法化、合理化。日本的“经济赶超战略”使得竞争政策日益处于次要地位,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成为日本经济政策追求的核心目标。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初的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产业政策膨胀与竞争政策弱化时期。这一时期,日本提出“产业立国”的政策目标,政府强化了对社会经济的干预,竞争政策进一步趋于弱化,产业政策逐渐处于强势膨胀地位,明显贯彻的是竞争政策服务于产业政策的基本原则。“经济高速增长期日本产业与竞争政策关系的核心是竞争政策服从产业政策,反垄断服从生产集中。”[1]日本卡特尔高涨,多数卡特尔集中在进出口企业和中小企业团体,卡特尔总数在60年代均维持在200件左右,同时日本又出台了反垄断的新适用除外法规,如《纤维工业设备临时措施法》等容许卡特尔的产业政策实施临时法。60年代中后期日本企业合并案件剧增,出现了许多影响反垄断法实施的大型合并案件,如1963年的三菱三重工的合并案,以及1970年八幡制铁、富士制铁合并成立新日铁,日本企业合并膨胀迅速到达顶峰。60年代日本政府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主导着本国的新产业体制,建立了新产业秩序。该政策推进企业合并和产业重组,产业政策重点转向加强国际竞争力、促进企业规模扩张和调整产业投资而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最优化。
烟草产业政策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根据自己的国情调整各自的产业政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之中。我国烟草行业自1983年实行统一管理以来,取得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贯彻落实57号文件为标志,烟草行业改革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必须高度重视产业政策对产业未来指向和现实问题解决的重要操作性作用,密切关注新形势下我国产业政策的新走向,理清烟草产业政策的主要原则,在坚持完善《烟草专卖法》和灵活适从“wto和who规则”的基础上,引导和促进烟草产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关键词:烟草产业政策思考
国家局领导最近几次强调指出,国家局、总公司和省级局、省级公司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加强政策研究作为基本功,高度重视政策研究工作,当前要高度重视和加强产业政策的研究。在烟草行业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57号文件,改革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国家局领导高屋建瓴及时提出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对于行业上下理清思路、把握全局、明确方向、统一思想、抓住重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全行业积极研究探讨如何走出符合中国烟草实际的新路子、加快提高中国烟草的竞争实力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高度重视产业政策对产业未来指向和现实问题解决的重要操作性作用
烟草行业作为国家垄断产业,它的发展方向和实施操作都要受到政策层面不同于其它行业的调控。产业政策作为一种经济调控手段和重要的政策工具,就是与产业有关的规划、引导、促进、调整、保护、扶持、限制等各种政策的总和。从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国富论》以来,就引起经济学家们的强烈兴趣。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美国、英国都成功地运用产业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产业政策这个概念,1988年国务院授权国家计委(现发改委)成立产业政策司,形成了研究、组织、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组织体系,并颁布了产业政策要点和国家产业政策纲要,从实施“七五”计划开始运用产业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在完善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般来讲,产业政策由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全球化政策,产业现代化政策等内容构成,这些政策之间又不是封闭的静态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交叉的,并且在不同的时期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产业政策对产业未来指向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操作性作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调节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速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二是可以促进产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规模和技术体系,有效的参与国际分工,以“后发优势”实现超常规发展。三是可以弥补单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调节产业方向、产业结构、产业规模的滞后和缺陷,把产业政策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有效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全面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四是可以增强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时,趋利避害,为本国谋求最大的利益。因此,在目前形势下研究产业政策对于烟草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政策在烟草产业新规
一、高度重视产业政策对产业未来指向和现实问题解决的重要操作性作用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产业政策对产业未来指向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操作性作用。调节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速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二是可以促进产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规模和技术体系,有效的参与国际分工,以“后发优势”实现超常规发展。三是可以弥补单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调节产业方向、产业结构、产业规模的滞后和缺陷,把产业政策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有效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全面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四是可以增强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时,趋利避害,为本国谋求最大的利益。因此,目前形势下研究产业政策对于烟草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家局、总公司和省级局、省级公司机关工作人员,国家局领导最近几次强调指出。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加强政策研究作为基本功,高度重视政策研究工作,当前要高度重视和加强产业政策的研究。烟草行业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57号文件,改革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国家局领导高屋建瓴及时提出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对于行业上下理清思路、把握全局、明确方向、统一思想、抓住重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全行业积极研究探讨如何走出符合中国烟草实际的新路子、加快提高中国烟草的竞争实力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发展方向和实施操作都要受到政策层面不同于其它行业的调控。产业政策作为一种经济调控手段和重要的政策工具,烟草行业作为国家垄断产业。就是与产业有关的规划、引导、促进、调整、保护、扶持、限制等各种政策的总和。从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国富论》以来,就引起经济学家们强烈兴趣。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美国、英国都成功地运用产业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产业政策这个概念,1988年国务院授权国家计委(现发改委)成立产业政策司,形成了研究、组织、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组织体系,并颁布了产业政策要点和国家产业政策纲要,从实施“七五”计划开始运用产业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完善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般来讲,产业政策由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全球化政策,产业现代化政策等内容构成,这些政策之间又不是封闭的静态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交叉的并且在不同的时期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从产业的演变和各国实施的产业政策来看,产业政策发挥作用有一定的模式:(1)以优化产业结构和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目标、以结构政策和组织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政策。这种类型的产业政策重点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及产业组织的合理化,通过扶持、倾斜等措施,提高产业的竞争力。(2)以形成产业自我调节为主要目标、以弥补市场机制缺陷、完善市场机制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政策。这种类型的产业政策重点通过市场竞争,促使社会资源向产业结构未来发展的方向合理流动有效配置。适合较发达的国家。(3)以结构变化为主要目标、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产业政策。这种类型的产业政策是行政干预实现资源增量的重点配置,促进社会资源增量的调整。但在使用这种模式时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二、密切关注新形势下我国产业政策的新走向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产业投融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