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用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1 22:09: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产业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产业用

信息产业对产业升级的作用诠释

摘要:信息产业作为我国第一支柱产业,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关注。它带动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文章主要论述了信息产业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和运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产业产业结构升级信息技术

我国信息产业的崛起,打破了传统产业的行业生产格局,并且为其他行业和领域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促进了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进程。

1基本概念

关于信息一词,由来已久。

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唐代词人李中就有:“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空长路倚楼台。”这可能是信息:在汉语中的最早记载。信息作为科学概念则是21世纪的事。一般来说,信息就是“消息、音讯”的意思,一切存在都有信息。经济学中所讲的信息是指声音、语言、文字、图形、动画、气味和曲线等方式表示的实际内容。

查看全文

信息产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

摘要: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本文主要论述了信息产业的含义及特征,信息产业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进步改造传统产业。

关键词:信息产业;产业结构;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的升级,其实质就是生产技术的变化而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革,即由于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消化和吸收引起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这表明产业结构优化是以技术进步为前提的,但是在技术进步过程中,各产业部门技术进步步调不一致,某些产业部门首先突破,然后通过前向、后向和旁侧效应,推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通过技术扩散、渗透和诱发等方面的作用,推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因此,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应是那些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较高的技术含量的产业;有利于产业技术装备更新和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产业;我国信息产业的崛起,打破了传统产业的行业生产格局,并且为其他行业和领域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促进了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进程。

一、信息产业的定义及特征

信息产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所以人们对于何为信息产业还未形成一致看法,美国学者波拉特将信息产业定义为“从事信息生活、传播、处理、储存、流通和服务的生产部门”。[1]所以可以把信息产业定义为以现代新兴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专门从事信息资源搜集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利用、生产、贮存、传递和营销信息商品,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的产业集合体,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信息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其主要特征有:

1.信息产业是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本质就是收集信息,生产和经营信息为职能的产业,其特点是以脑力劳动为重点的大量知识、技术的开发,它由许多新型的知识、技术、智力型企业组成。是处于尖端科学前沿的高技术产业,正是由于劳动对象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这种产业对劳动者知识水平、智力水平的要求较高。如果说其它技术是人的体力的延伸,则信息技术则是人智力的扩展,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需要专业的高水平的人员来进行,也需要专业人员之间的联合协作。信息产业是高创新性和高渗透性相结合的产业。

查看全文

小议贸易产业电影的运用

本文作者:杨帆工作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国际经济法研究所

1.各国的主张在DS363案中,主张“供影院放映的电影”性质为货物美国认为:“供影院放映的电影”是一种包含内容及其物质载体的货物,是有形的电影胶片硬拷贝,《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第4条:“有关电影片的特殊规定”是其主张的依据。当然,大多数货物确实通过一系列相关服务进行商业使用,但并不能改变其货物的本质属性。在这个问题上美国还举出听诊器的例子:听诊器是能够进口的货物,并且通过提供保健服务进行商业使用,但是,听诊器用于提供保健服务的事实并不表示听诊器不是货物。③而主张“供影院放映的电影”性质为服务的中国则认为:“供影院放映的电影”的商业价值在于能够从为利用它进行的服务中获得利益,而不在于货物本身销售带来的收益。电影胶片在实验室制作,旨在制成母版底片和拷贝。发行商将获得母版拷贝以及其他相关的交付材料(包括声带、广告材料),以便在其区域组织电影发行。但是发行商还需要:归还所交付的所有材料以及发行商制作的所有材料,或销毁所有材料。④由此可见,电影发行商并未购买电影,只是获得在电影院组织放映的有限权利,观众也未购买电影,只是获得参与放映的权利。因此,“供影院放映的电影”不能视为“货物”,即有形和能够占有的物品,其性质只能属于服务,并且是一种许可服务。中国将“供影院放映的电影”的承诺置于附件9“服务贸易具体减让承诺表”,也表明中国影响电影进口的措施不适用WTO有关货物进口的法规。其实,早在GATT1947第4条对电影片做出特殊规定后不久,就曾经出现过与电影具有很大同质性的其它视听产品是否享有同样地位的广泛争论,并且引发了关于视听业应当划分为货物还是服务的讨论。⑤在上个世纪60年代,电视作为传播信息的大众媒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随着电视节目在数量上急剧增长,各国对电视节目设置的贸易限制也逐渐增多。由此引发了一场电视节目是否适用于GATT1947第4条争论。美国认为,电视节目是属于GATT调整的货物,但是其不属于GATT1947第4条的调整范围;而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认为,电视节目更像货物还是更像服务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好判断的。随着1989年欧共体委员会旨在确保欧洲本土电视节目最低播送时间的《电视无国界指令》的通过,欧洲国家的态度开始发生改变。面对美国的指控,它们开始承认电视节目属于货物,同时辩称电视节目属于GATT1947第4条的调整范围,因而《电视无国界指令》是合法的。上述电影和视听产品服务与货物之争是与当时国际贸易大环境紧密联系的。在上个世纪,美国的视听产业一直占支配地位。据统计,1995年,主要由电影、电视和出版物等构成的全球文化产业总值为3480亿美元,其中美国为1840亿美元,所占份额超过一半以上;欧洲为970亿美元,远不及美国。⑥因而,作为文化产品的输出国,其必然会主张电视节目应当受规定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的GATT规则的调整,并排除GATT1947第4条的适用。而欧洲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的视听产业以及维护本国的价值体系,则主张电视节目应适用GATT1947第4条乃至更为宽松的GATS。在现有的WTO体系下,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程度远比不上货物贸易,尽管GATS要求其缔约国通过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等具体承诺来推动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但是作为一个框架性的协议,其对于缔约国的服务贸易壁垒并不能起到强有力的限制作用。与此同时,随着国际贸易形式的日新月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既不同于传统货物贸易也不同于传统服务贸易的贸易形式。因此,出于文化利益、经济利益的考虑,各国必然会努力使对自己有利的规则得以适用,从而在贸易的性质上产生分歧。2.货物性质或服务属性的界定尽管各国都试图通过对电影性质的不同解读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国际贸易领域,货物的服务与货物之争的解决所依赖的仍然是现有的国际贸易法律规则。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并没有对“服务”一词做出明确的定义。其第1条所称的:“为本协定之目的,服务贸易定义为……”,实际上只是列举了服务贸易的四种模式: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而没有给出“服务”的明确定义。我国学界关于“服务”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比较权威的观点认为:服务是“由服务提供者凭借体力、智力和技能,借助一定的工具、设施和手段,在服务接受者的参与下完成某种活动,以直接满足其需要的过程。”⑦这种观点进一步指出,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既存在诸如法律咨询、网站维护这类的不涉及实体货物的服务,也存在诸如建筑服务、交付光盘磁带这类以实物为依托或媒介的服务。前一类服务的实现过程没有实体货物的参与,因而仅仅受到服务规则的调整;后一类服务的实现依赖于货物的参与,尽管在提供和交付过程中实物本身的价值不大,但是其依然要受到货物贸易规则的调整。因而,这类服务受到服务贸易规则与货物贸易规则的“双重调整”。笔者认为,尽管后一类“服务”受到服务贸易规则和货物贸易规则的“双重调整”,但仍然可以进行划分,即这种所谓“以货物为依托的服务”,其实质上已经不单单是服务,而是一个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整体。其中,作为载体的货物交付是货物贸易;而借助此种货物的交付,“完成某种活动,从而满足他人需要”这一过程是服务贸易。由于两者的相互依存性,服务贸易规则与货物贸易规则应当同时调整两者构成的这一整体。但是,并不是说货物贸易规则和服务贸易规则同时调整这种客体,客体本身的货物性质和服务性质就不可分。就电影而言,电影的生产商借助电影片的交付为发行商与分销商提供电影内容,以满足其利用电影内容的需要的过程是服务贸易;而电影片的交付本身则是货物贸易。这两种贸易在性质上是可分的,但在实际运用时不可分,因此中国有关货物贸易权承诺以及与供影院放映的电影有关的服务贸易规则将同时调整“供影院放映的电影”。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GATS作为参与国家最多的服务贸易多边协定,其本身并没有为“服务”做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WTO专家组与上诉机构报告形成的判例在服务与货物之争中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报告并不构成对后来案件具有约束力,但是由于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在解决类似的争端问题时,总是习惯引用先前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报告作为依据,它们实际上起着“准先例”的作用。非常遗憾的是,在本案中,专家组认为,对于“供影院放映的电影”的性质的认定是无关紧要的,其仅仅是从“供影院放映的电影”这一过程本身进行分析,得出了其受服务贸易规则与货物贸易规则同时调整的结论。⑧当一项国际贸易行为同时受到服务贸易规则与货物贸易规则调整时,如果规则存在差异,可能会发生适用冲突。在“中美出版物和视听娱乐产品案”中,尽管专家组与上诉机构在对“供影院放映的电影”定性上采取了回避态度,它们还是就“供影院放映的电影”的规则适用作出了一个正面的回答:供影院放映的电影的贸易同时受到货物贸易规则与服务贸易规则的调整。那么,调整电影的货物贸易规则和服务贸易规则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差异,在适用时是否会发生冲突?发生冲突又应如何解决呢?1.有关的货物贸易规则与“供影院放映的电影”的货物贸易规则主要体现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GATT1947)第4条和《中国入世议定书》中有关放开贸易经营权的承诺。GATT1947第4条的内容主要包括:a款规定对影院中国内电影的放映,成员方可以按照放映时间规定最低的配额,即通常所称的“荧幕配额”,这实际上是GATT1947中国民待遇原则的一个例外;b款规定对a款配额之外的份额在外国电影间分配不得实施差别对待;c款则规定了b款实施的例外,对特定来源的电影片的放映时间可以保留不高于1947年4月10日已实施水平的最低比例;d款要求成员方就放映限额的限制、放宽或取消进行谈判。《中国入世议定书》中有关放开贸易经营权的承诺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在加入后3年内,使所有在中国的企业均有权在中国的全部关税领土内从事所有货物的贸易,但附件2A所列依照本议定书继续实行国营贸易的货物除外;②除本议定书另有规定外,对于所有外国个人和企业,包括未在中国投资或注册的外国个人和企业,在贸易权方面应给予其不低于给予在中国的企业的待遇。为了履行这一承诺,我国在2004年修改了《对外贸易法》,取消了1994年《对外贸易法》第9条关于对外贸经营者经营条件的限制。新法的第8条规定:“本法所称对外贸易经营者,是指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其他执业手续,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这一规定不仅扩大了外贸经营者的主体范围,同时也意味着外贸经营资格的授予由许可制转为登记制。但是,如前所述,我国和“供影院放映的电影”有关的两个行政法规:《电影管理条例》和《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对电影贸易权的限制显然与上述承诺冲突。因此,按照专家组和上诉机构:货物贸易规则适用于“供影院放映的电影”———中国贸易权承诺属于货物贸易规则———中国相关电影行政法规与中国贸易权承诺不符这—的逻辑推理,最终作出上述两项行政法规的相关规定违反性的裁定。⑨2.有关的服务贸易规则中国在其《入世议定书》附件9《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中对“供影院放映的电影”做出了如下承诺:“在不损害与中国关于电影管理的法规的一致性的情况下,自加入时起,中国将允许以分账形式进口电影用于影院放映,此类进口的数量应为每年20部。”根据这一承诺中国提出两项主张:其一,根据GATS第20条的规定,附件中的具体承诺表是其组成部分,因而该项关于“进口电影”的承诺可以视为GATS的规则,由此电影在性质上应属服务而非货物;其二,中国影响电影进口的措施不适用WTO有关货物进口的法规。如前所述,这两项主张都因为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对电影性质认定的回避而未产生任何意义,最终导致中国在这一争点上毫无所获。但是,如果我们抛开DS363,直接解读GATT1947和中国《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中关于“电影”的规定,不难看出这些规定是差异的。这种差异为什么会产生?而当GATT规则与GATS规则的调整范围发生重叠,但规则内容又存在差异时,应当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呢?3.服务贸易规则和货物贸易规则的重叠适用首先我们来探究一下调整“电影”的GATT规则与GATS规则重叠的原因。一方面,在GATT1947制定的时候,尽管交通、金融、通讯等部分服务行业有所发展,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无论是其发展的规模与速度还是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都无法与货物贸易相提并论。尽管现在国际社会公认GATT的调整范围为货物贸易,但是GATT在其条文中并没有明确将其范围限定于货物贸易。出于国际贸易实际的需要,GATT规则中的许多条款似乎都规定了比货物贸易更广的适用范围。⑩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形式日趋多样化,新兴的服务贸易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类似于本案中的以货物为依托的服务贸易。因此,后制定的GATS中关于这类服务的规则势必会与GATT中的货物贸易规则在调整范围上发生重叠。在本案中,GATT规则与GATS规则在对供影院放映的电影的调整上的重叠就是基于上述原因。

那么,当GATT规则与GATS规则的调整范围发生重叠,但规则内容又存在差异时,应当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呢?GATT与GATS是WTO规则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就两者的性质而言,它们首先都是《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下的多边国际公约。在处理两个条约之间的关系时,至少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考虑:(1)两个条约之间调整的是否是相同的事项。如果两个条约调整的是不同的法律事项,则不存在冲突的可能;(2)两个条约的缔约方是否相同。若两个条约的缔约方完全不同的话,自然不存在适用上的冲突;(3)两个条约规定的权利义务是否冲突。如果两个条约的缔约方完全相同,并且调整的事项也相同时,需要考察它们的权利义务是否冲突。若两个条约规定的权利义务不存在冲突的话,它们就可以就所调整的事项同时适用;若存在冲突,则须依照《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确定优先适用的规则。在本案中,中美双方均是GATT与GATS的缔约方,并且受争议的“供影院放映的电影”同时受到GATT与GATS规则的调整。因此,我们只需要对GATT与GATS关于供影院放映的电影的规则规定的权利义务是否冲突进行讨论。GATT1947有关“供影院放映的电影”的规定主要包括:a款规定对影院中国内电影的放映,成员方可以按照放映时间规定最低的配额,即通常所称的“荧幕配额”,这实际上是GATT1947中国民待遇原则的一个例外;b款规定对a款配额之外的份额在外国电影间分配不得实施差别对待;c款则规定了b款实施的例外,对特定来源的电影片的放映时间可以保留不高于1947年4月10日已实施水平的最低比例;d款要求成员方就放映限额的限制、放宽或取消进行谈判。从这4款规定可以看出,GATT1947第4条实质上是一个授权性规则,在此种授权下,一国可以对自己的国内电影在国内的放映保留最低的时间比例。而中国在其《入世议定书》附件9《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中对“供影院放映的电影”承诺:“在不损害与中国关于电影管理的法规的一致性的情况下,自加入时起,中国将允许以分账形式进口电影用于影院放映,此类进口的数量应为每年20部。”这种表述方式说明中国在GATS规则下对“供影院放映的电影”的承诺则实质上是一个命令性规则,即中国必须保证每年为数20部的进口大片。一个命令性规则和一个授权性规则发生冲突,只有在以下情况才可能出现:授权性规则做出了与命令性规则相反的规定。例如:一公司同时一项命令性规则和一项授权性规则:命令性规则要求员工必须每年工作360天,而授权性规则允许员工每年享受至少80天的休息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员工不依授权性规则行使自己的权利,从而不违反命令性规则的要求,也不能改变两项规则本身冲突的事实。但是,GATT1947第4条授权成员为国内电影保留一定时间比例,而中国关于“供影院反映的电影”的承诺要求进口电影必须达到的基本数量,这两项规则本身并不冲突,中国完全可以在保障进口电影承诺数量的同时为国内电影保留一定的时间比例。因此,中国在GATS中做出的有关“供影院放映的电影”的承诺与GATT中有关电影片的规则在具体个案中是同时适用的。综上,电影的生产商借助电影片的交付为发行商与分销商提供电影内容,以满足其利用电影内容的需要的过程是服务贸易;而电影片的交付本身则是货物贸易。这两种贸易在性质上是可分的,但在实际运用时不可分,因此货物贸易规则和服务贸易规则可以同时调整“供影院放映的电影”。中国在《入世议定书》中放开外贸经营权的承诺既然也适用于电影,我国两个行政法规《电影管理条例》和《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对电影贸易经营权的限制就具有了WTO违反性;而中国在《入世议定书》服务贸易中关于“供影院放映的进口电影”最低数量的承诺与GATT1947第4条的“允许保留国内电影最低时间比例”规定将同时适用于“供影院放映的电影”。

查看全文

信息产业在产业结构的作用论文

摘要: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本文主要论述了信息产业的含义及特征,信息产业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进步改造传统产业。

关键词:信息产业;产业结构;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的升级,其实质就是生产技术的变化而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革,即由于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消化和吸收引起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这表明产业结构优化是以技术进步为前提的,但是在技术进步过程中,各产业部门技术进步步调不一致,某些产业部门首先突破,然后通过前向、后向和旁侧效应,推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通过技术扩散、渗透和诱发等方面的作用,推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因此,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应是那些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较高的技术含量的产业;有利于产业技术装备更新和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产业;我国信息产业的崛起,打破了传统产业的行业生产格局,并且为其他行业和领域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促进了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进程。

一、信息产业的定义及特征

信息产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所以人们对于何为信息产业还未形成一致看法,美国学者波拉特将信息产业定义为“从事信息生活、传播、处理、储存、流通和服务的生产部门”。[1]所以可以把信息产业定义为以现代新兴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专门从事信息资源搜集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利用、生产、贮存、传递和营销信息商品,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的产业集合体,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信息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其主要特征有:

1.信息产业是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本质就是收集信息,生产和经营信息为职能的产业,其特点是以脑力劳动为重点的大量知识、技术的开发,它由许多新型的知识、技术、智力型企业组成。是处于尖端科学前沿的高技术产业,正是由于劳动对象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这种产业对劳动者知识水平、智力水平的要求较高。如果说其它技术是人的体力的延伸,则信息技术则是人智力的扩展,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需要专业的高水平的人员来进行,也需要专业人员之间的联合协作。信息产业是高创新性和高渗透性相结合的产业。

查看全文

利用动漫产业技术创新休闲体育产业发展

摘要:动漫产业是文化、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结合的新型产业,其发展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成长点,同时,休闲体育产业随着休闲产业的兴起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动漫产业和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二者的发展方式还有待创新。因此,可以利用动漫产业中的新兴技术创新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式,从而促使二者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动漫技术;动漫产业;休闲体育产业

2014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拓展业态。丰富体育产业内容,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融合,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1-2]。《意见》政策的出台,为创新产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有利的实施平台和保障,也是加快我省动漫产业与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

1河南省动漫产业与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1.1动漫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动漫行业在政府部门的鼎力扶持下,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河南省动漫产业发展迅速,规划建设了集信息、技术、服务、交易、培训于一体的动漫产业园区和基地,涌现出一批涉及动漫图书、报刊、手机动漫、网络游戏和衍生产品开发等的动漫企业,创作生产了一批立意新颖、广受欢迎的原创动漫产品。但也要看到,河南省动漫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取得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高产低质的唏嘘声却不绝于耳。一个成熟的动漫产业链的形成需要多种元素,比如市场开发,广告、游戏、衍生品、品牌授权代言等多个环节组成。因此,要想让河南动漫走出窘境,除了在动画的产量上做文章,还需致力于动漫产业的多元化形式发展[3]。

查看全文

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论

1引言

旅游产业随着经济发展迅速地扩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已经有相当长时间,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是旅游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却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业发展导致旅游产业用地矛盾,不合理地用地不利于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对旅游产业用地节约利用研究,为旅游产业规划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国内外在旅游产业方面的研究都是集中在产业经济上,在土地部分的研究上较少,究其原因是旅游产业的发展引起的土地利用的矛盾,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旅游产业用地研究任重而道远。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是旅游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一部分,却是关键的一部分。云南省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将促进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云南省旅游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旅游产业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阶段、90年代初期的加快发展阶段、近10年来的培育支柱产业阶段,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1980年以来,国内外游客年均增长29.90%,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4.30%,2009年旅游产业总收入占全省GDP的比重为13.14%,初步形成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产业体系,成为云南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与此同时,由于长期以来粗放式发展模式等原因,云南旅游产业还存在着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国有旅游企业改革滞后,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投资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市场不规范,资源与行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严重;产业漏损,国际化水平低,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不强,以及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总体来看,尽管云南旅游资源的潜力很大,但旅游产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旅游产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推动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其深层原因在于思想观念落后、改革创新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目前,云南旅游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和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2010和2015年分阶段最终实现,国际资本流入和沿海产业转移,为云南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周边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把旅游作为重点产业发展,也对云南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云南唯一的选择是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步伐,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实现发展方式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发展转变,进一步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节约用地与集约用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节约用地主要是从保护土地面积的角度来说的,降低项目用地规模,建设用地少占或不占耕地;集约用地主要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或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措施,从而使土地利用效率达到一个合理水平的行为。集约用地强调用地方式和强度,节约用地强调用地规模。合理的节约集约旅游用地规划能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土地利用的粗放性、随机性和破坏性,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旅游用地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可将旅游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概念定义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减少改变用地类型的旅游项目占地规模,降低旅游项目用地中建设用地的比例,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改变旅游用地利用方式,增加旅游用地投入,充分发挥旅游用地的潜力,提高其旅游用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使旅游产业用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协调统一[1]。

3云南省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旅游产业用地分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云南省截至2009年,旅游产业用地总面积为657159.10hm2,其中建设用地占用61329.14hm2,旅游产业建设用地占旅游用地总面积的9.33%。云南省旅游产业规划基期建设用地总面积61329.14hm2,同时期云南省建设用地92.83万hm2,旅游产业建设用地仅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面积的6.60%,比重较小,而2009年云南省旅游总收入810.73亿元,GDP6169.75亿元,旅游收入占GDP的13.14%。旅游产业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重与旅游产业占GDP的比重不一致,旅游接待设施、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占地面积较小,旅游建设用地供应力度偏小,旅游投入不足,导致接待能力有限,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协调。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现有旅游产业建设用地而言,主要是进行内涵挖潜,增加投入产出,促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提高集约利用程度;新增建设用地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避让基本农田,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草地等其他土地,并尽量减小用地规模[2]。

查看全文

产业升级下企业用工短缺及策略研究

江苏企业用工短缺的成因分析

1.企业员工素质跟不上产业升级的要求,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短缺问题越来越明显当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或从传统制造业向以高端混合型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的升级过程中,无论是企业流程升级、产品升级还是功能升级或者跨行业的升级都离不开“人”的升级。由于升级需要,企业引入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模式,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制造业中大部分的繁琐工作被程序化处理,管理和研发的工作被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因此,企业生产线劳动力用工量减少,而转变为吸纳有专业水平的高校毕业生、掌握一定技能的高素质就业群和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现实中表现为知识层次较低的农民工需求量逐渐降低,而知识层次较高的高技术人才以及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比重却在增加,企业用工层次必然上升,对工人的个人素质和技术要求明显提高。当劳动者素质不能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会导致新兴产业、高技术行业和技能性职业所需的人力资源供不应求,劳动力市场就会出现供求变化,用工短缺问题显现出来。特别是制造业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这部分需求外来务工人员难以满足,而高校毕业生又不愿从事。2.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产业工人主力军,外来务工人员短缺问题趋于持续性和常态化目前,江苏的建筑业、加工制造业、食宿餐饮业、物流业等部门,外来务工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都超过90%,已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江苏是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际市场的波动和产业升级直接冲击着劳动力市场。作为江苏企业用工主体的外来务工人员,绝大多数都没有与所在企业签订长期劳动合同,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不少中小企业忽略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员工归宿感差。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不好,难以安心工作。许多企业劳动强度大、加班时间长,往往是生产旺季批量招工,淡季时迅速裁员、减员,用工很不稳定,员工没有安全感。3.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崛起,大量劳动力回流,加剧了企业用工的短缺虽然劳动力流动是普遍现象,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约束,绝大数外来务工人员不会把打工地当作自己的永久居住地,而仍然把农村作为自己的养老归宿。由此自然就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地理上的割裂:劳动力需求在沿海地区,劳动力供给在中西部农村。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力度,中西部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被纷纷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西部地区逐渐崛起,区域经济较快发展,用工需求明显加大。同时,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使不少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而转移的主要是被淘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来务工人员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较收益差距在逐步缩小,而东部地区的生活成本明显高于中西部,加上外来务工大多数是离乡背景、抛妻别子,归属感差,幸福感低,造成东部沿海地区大批劳动力向中西部回流,大量的劳动力选择就地就业,这无疑对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用工需求形成“挤压”和“截流”,加剧了江苏企业用工的短缺。

解决江苏企业用工短缺的对策分析

面临产业升级所导致的企业用工短缺,江苏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化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加快推进发展战略转变,采取措施化解用工短缺困境。1.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规范制度,搭建平台,强化服务,优化社会用工环境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大对产业调整升级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加快区域产业布局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减少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引导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革新生产工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加大对企业在员工培训、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财税支持力度,推动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带动企业转型提高,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质量和水平,为产业升级提供必要的技术人才支撑,满足产业升级后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教学、培训、实践实习和技能等级鉴定制度。建立校、政、企密切配合的联动机制,联合办学、联合用工培训,多渠道为企业培养技术员工。加大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水平,解决企业技工短缺问题。搭建人力资源供需选择平台,保障人才资源供应。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有形人才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拓宽招工信息渠道,化解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招工难问题。加强对各类职介机构的管理,规范业务运作方式,让供需双方顺利接洽,提高工作效率。根据不同时期的企业用人需求特点和集中求职的需要,及时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搭建多样而便利的供需双方选择的平台,提高就业服务水平。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因地制宜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养老、教育和住房保障等社保待遇,降低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门槛,完善相应的发展配套措施,使外来务工人员能够真正融入城市。深入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加强用工执法检查和对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的监督,大幅度提高劳动合同的签约率,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建立劳动者就业援助机制,为求职者提供更高效率服务。引导企业改善用工环境,特别是在薪酬待遇、劳动条件、劳动合同以及人文关怀等方面。稳步推进企业加快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进一步激发劳动关系双方自主协商的内在动力,确保企业员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协调增长,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2.企业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转变观念,构建文化,加强培训,优化员工成长环境企业应转变观念,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克服粗放经营,提高产品档次。通过直接转移或生产外包、收购重组、联合建厂等形式,将部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定走兼并重组的道路,加大整合重组力度,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把传统制造业改造为先进制造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减少用工数量,提高用工素质。以科学而丰富的企业文化吸引人发展人。积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完善的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体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人性化的用人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员工考核评价体系,保护和发挥好各类员工的积极性,调动员工的创造力,增强企业发展合力。丰富企业员工文化生活,满足员工精神需求,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提高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满足外来务工人员正常生活所需,增强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逐渐放宽用工年龄限制,视具体岗位和具体应聘者调整用工要求,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各项保险手续,合理提高工资待遇,建立工资增长与通胀挂钩、员工收入与企业绩效联动的机制,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增强员工归宿感。根据产业升级需要,组织开展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技术能力。重视员工的学习和教育,帮助员工自我成长、提升素质,拓宽员工职业发展路径。

企业用工短缺是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发达国家通过产业升级,把淘汰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变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为高新技术产品,缓解了企业用工短缺问题。产业升级必须有人力资本支撑,产业升级在减少低层次劳动力就业的同时,也增加了高层次劳动力的就业。我国目前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企业用工结构性供给失衡,造成了结构性缺工现象,必须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政府应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尽快使我国从劳动力资源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本大国;企业应改变粗放式用工方式,查找自身的用工不足,提高企业用人管人的水平。

本文作者:陈晖工作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查看全文

农业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

农业是中国的第一产业,湖北省又是中国农业大省。湖北省虽然农业资源丰富,但是湖北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产业化进展缓慢已严重影响湖北省的农业发展。研究农业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关系,有利于加快湖北省农业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的进程,促进湖北省经济增长。

一、湖北省农业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的现状

1.农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农业用地保护有所加强。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农业用地面积每年都在减少。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耕地面积年均减少数量逐年递增。2004年开始,湖北省农业用地资源减少情况有所好转,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得到加强,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逐步下降。

(2)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加大。由于农业用地资源减少,湖北省近年来一直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力度,总体上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1年耕地保有量为7144.2万亩,当年耕地年末面积为6998万亩,超出了保有量指标32.43万亩,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2.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查看全文

新能源产业经济在农业领域的运用

能源始终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体系的命脉所系,而且已经成了如今影响到人类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众所周知,作为全球知名的能源消费大国,在能源利用上的利用率要低于西方发达国家20%以上,但是其能耗则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两倍多。如此一来,不但极大地影响到了我国经济持续提升的能力,而且还导致了极为严重的污染状况。农业领域的能源耗费在能源体系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农业领域千百年来一直依赖着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等无法再生的能源,其后果是不但极大地污染了当时的环境,极大地损害到现代人的健康状况,也会造成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越来越大,增加了温室效应的影响,极易引发各类自然灾害。所以,积极发展能够应用于农业领域的新能源产业,走出一条低能耗和低排放的发展之路是农业领域发展的重点。

1新能源产业经济应用于农业领域中的必要性

一是切实缓解我国能源压力之所需。我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能源消费大国,在能源消耗中绝大多数要依赖于煤炭资源,而我国境内煤炭的天然储量并不乐观。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提升,我国要想依赖于传统资源的话,就会造成资金成本的不断上升。同时,我国的的石油供应量相当低,而且储备率也非常低,这是造成我国经济发展滞后的一大瓶颈。二是创建良好生态环境之所需。如今,新资源产业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一个绿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我国多年以来始终以煤炭发电为主体,其中有相当多的省份属于煤烟污染区和国家所确定的二氧化碳及酸雨控制区。因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化石能源的生产以及使用量都在持续地增加,因而也就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控制酸雨等两项治污目标很难切实达到。因此,能源结构不够优化、新能源的发展不顺利、区域经济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无法达到。要从战略的高度和不断推进新能源等替代型清洁能源之发展来加以认识,特别是应当充分发挥出本区域的巨大优势,全面引入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新型资源,通过持续推进新能源产业经济的发展,为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作出新的贡献。三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发展之所需。新能源特别是生物质能的全面开发,是切实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动因。这是因为生物质能产业已经延伸到了农业领域,而且还能够不断拓宽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之思路,真正将我国农业带入到全新的发展平台之中,也就是全面参与到新能源产业原料的生产之中。同时,我国的生物质能产业也具备了非常强的依附于农业产业之特点,能够很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结构实现新的调整,推动当地农民群众就业水平的极大提升,进而提升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比如,依据笔者的测算,每生产出1000×108t的燃料酒精或者生物柴油的话,就等于为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提高了200至300×108t的经济总量。如果生物柴油的年产能够达到1000万吨,即可为广大农民增加至少500亿元的纯收入,这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切实提高农民群体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新能源产业经济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2.1太阳能产业经济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运用策略。太阳能是一种用之不竭的新能源,在其使用之时对环境是十分友好的。鉴于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其在农业领域之中的作用必然会愈来愈广。光伏水泵又被称作太阳能动力水泵,是近些年来逐步兴起的光、电、机一体化体系。它运用太阳能电池所发出的相应电力,运用最大功率点的跟踪和变换、控制等各类装置,使用高速开关磁阻电机以驱动高能效水泵,把水从地下深处上提到地面上供农田灌溉或者供人畜加以饮用,从而为农业领域开放提供非常好的办法。光伏水泵也是充分运用了太阳能,在没有别的能源的状况之下能机动而灵活地对农田加以灌溉。太阳能杀虫灯主要是运用太阳能电池板把阳光直转为电能,从而为杀虫灯提供了足够的能源,其后再运用昆虫天生具有的趋光性与趋色性等构造,辅之以相应的光源以及相应的纳米波长,以实现杀死害虫的目的。据统计,每台太阳能杀虫灯能够辐射两公顷的面积,而其使用寿命则达到了十年。光伏发电板可以依据实际需要来设置太阳能电板,从而能够为蔬菜冷藏和大棚等提供足够的清洁能源。所设置的太阳能电板,移动起来十分便利,在经济上较为合算,太阳能电板的价格通常为15元/瓦,一幅1500瓦的太阳能电板,其总价达到了23000元人民币左右。假如要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电,就应当安装蓄电池,其造价成本5000元左右。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太阳能电池板的供电率,应当积极购买太阳能跟踪控制设备,以提升对太阳能加以跟踪的精度,在最大的限度上提升太阳能的利用效率。2.2生物质能源产业经济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运用策略。所谓生物质能,主要是指源自于生物质原料的一种可以再生的能源。生物质能的原料范围很广,包括了农业领域的粮食、饲料,生产生活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细菌、藻类等各类微生物发酵物等,均可用在生产多种不同形式的生物质能源,或者转换成电能、热能等别的能源类型。按照原料来源的差异和农产品形态的差异,生物质能源可划分成天然生物质构成的初等级生物燃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以及沼气等高等级生物燃料。就生物燃料视角而言,其净供给量不但决定于这种生物燃料含有的各类成分,而且还取决于形成生物燃料需要花费的能量。生物燃料之中包含的能量和其生产过程之中耗费的化石能量比例可以称之为化石能量平衡,可以用于衡量各类生物能源净能量之高下。传统意义上的化石燃料的能量平衡就理论层面而言当为1.0,然而因为原油炼制以及运输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能源上的消耗,其数值在实际汽柴油生产当中只能达到0.8到0.9。不一样的原料在生产相同品种生物燃料过程中的化石能量具有非常大的平衡差。比如,生产燃料乙醇过程中的玉米化石能量平衡就达到了2.0,而甘蔗可高达8.0。所以,巴西将甘蔗残留物作为原料来生产乙醇是非常成功的决定。这是因为以纤维素为主要原料的化石能量平衡能够达到10.0以上,故以木质纤维素为前提的第二代生物燃料在能量平衡当中的优点也证明了其非常有可能成为今后取代能源的发展之趋向。实际上,并无一种生物燃料能够在一点都不影响粮食供应的基础上大面积地取代石油资源。生物燃料原料作物也要与别的农作物一起来抢夺生产资料。如果生物燃料的需求提升了作物原料价格之后,以一样的资源为前提,农产品的价格必然也会随之而出现水涨船高的情况。即使使用非粮作物来生产生物性燃料,也很难真正消除粮食与生物燃料相互间的激烈竞争。尽管粮价的上涨通常都会对农村群众的购买力产生不良影响,但是农村贫困者也有可能从该产业产生的劳动力就业机会当中得到益处。农产品价格之提升必然会刺激到原料产区对于技能不高的农业人口劳动力的需求,推动农民群众收入不断提升,从而尽可能地把粮食安全风险下降到最低限度上。2.3风能产业经济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运用策略。早在八百多年以来,我国就已使用简易风车来提水、灌溉、制盐与碾米。使用风车进行灌溉充分证实了风车所具有的实用性能。然而,因为近代以来我国电力事业的持续发展,以前使用极为广泛的风车却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假如使用现代科技以改进传统意义上的风车,比如,通过风能与油气互补来进行提水灌溉,并且还可发电的装置。或者是以风力机提水为主体,以柴油机或者电动机为辅助性动力,从而用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人力或者畜力,这样一来就能够实现风力运用的现代化,进而推动风能在农业领域之中得到更好的应用。鉴于近年来风力发电的不断推进,农业领域主要还是使用离网型风力发电机,这同时也是风能使用的形式之一。如今,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风电装机容量与数量最多的一个国家。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风力发电的产量在持续提高,发展也十分快速,但是因为其容易受到自身各类资源特点之限制,在绝大多数农业领域之中还无法得到极大的应用。2.4水能产业经济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运用策略。水能包含了潮汐水能、河流水能以及波浪能等多个类别的能量资源,然而能够运用到农业领域之中,而且技术上比较成熟的还是要算河流水能。水能资源的利用通常表现为水电技术。应当说,水电技术在节能减排以及控制物流与存储费用等方面具有特别大的优势。当前能够全面完成流域性梯级开发的河流数量依然不多,但是今后肯定会有大批量的水电站群宣告建成投入使用。在农业领域中,往往会使用单位装机容量在100kw以下的微型发电设备。因此,在成批水电站群能够发挥作用的状况之下,我国的微型水力发电设备必然能够得到极快的发展,从而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水能之运用尽管已具备了相当成熟的技术与经验,然而与风能相同的是,水能产业也会因为受到资源自身的种种限制而无法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3结语

查看全文

农业产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进一步加强对涉农产业的扶持力度,有效解决现代特色农业企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根据统筹整合资金使用管理的有关规定,经中共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结合我县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业产业扶持资金是指由财政拨付用于乡村振兴,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无息借款专项资金。

第三条领导小组负责确定当年农业产业扶持资金投资规模;财政部门负责产业扶持发展资金的整合筹集;县工业信息化和科技局负责农业产业扶持发展资金的监管;县金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资金管理部门”)负责农业产业扶持发展资金贷前审查与贷后监管。

第四条资金使用坚持“政府引导、周转使用、规范管理、注重绩效、滚动发展、依法催收”的原则,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高效、精准。

第二章资金筹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