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1 21:41: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产业升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面粉产业升级模式研究
一、前言
自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对口援疆工作持续深入,独具地区特色的援疆模式逐一显现,特别是在新疆产业结构化水平较低,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的现实条件下,部分援疆前指借助自身技术优势,将当地特色农产品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引进优势资源,组建技术团队,拓宽销售渠道,助推农产品上行,引领当地产业升级。2019年1—2月,在新疆发改委援疆处的帮助下,作者首先对88个援疆前指进行问卷调查,后赴新疆阿克苏市、墨玉县、喀什市、尉犁县、麦盖提县、吉木乃县、伽师县、英吉沙县、巴楚县、奇台县、沙湾县、霍城县和乌鲁木齐市共13个县(市)开展电商援疆推动农产品产业升级实地调研工作,与当地援疆前指、政府相关部门、电商协会、服务企业等进行座谈并多次实地走访参观,了解各地区电商援疆特色工作,总结地区特殊经验做法。最终在大量数据分析以及实地走访调研的基础上,作者选取奇台面粉产业为重点研究对象,分析福州分指挥部电商援疆以来,通过组团队、提品质、打品牌、建分仓、拓渠道等方式,将奇台面粉由最初的养在深闺无人知打造为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前20强的过程,总结电商援疆推动面粉产业升级“政府引导,援疆推动,企业主导”的奇台模式,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对援疆前指深入推进电商援疆提供有用的帮助。
二、文献综述
(一)产业升级。关于产业升级的概念,一般是指产业附加值的提高。张向阳和朱有为认为产业升级是技术水平、附加值由低到高的演变过程。①杨青龙等将产业升级分为产业间、产业内、产业间和产业内升级三种类型,并构建了产业升级的评价指标。②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课题组将产业升级分为了线性与非线性升级两类,并通过将产业升级细分为流程、产品、功能和跨产业升级对其升级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发现企业中的产业升级表现在价值链价值阶梯逐步提升的过程。③总的来看,国内研究人员关于产业集群、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等概念和类型的研究较多,对产业升级实证研究较少。从研究对象看,研究人员的研究主要面向纺织业、制造业与农林牧渔业,从互联网技术、低碳发展约束、消费者视角等角度入手,对产业升级进行了研究。孔令夷等基于信息化进程加速的背景,对我国通信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模式进行了研究,最终确立了海外销售与生产、价值链分解、合作研发与并购的四条基本模式。①有研究人员同样基于此背景,研究了大数据推动传统产业构建数据驱动、能力构建、思维双元的升级路径。②同时,为顺应经济新常态发展趋势,传统产业还需要从创新创造、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改造、清洁生产和再制造等入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③目前,为将产业发展与正逐渐提升的居民消费水平相适应,也有研究人员提出了发展消费经济、加强社会保障、完善消费环境的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④(二)电子商务对产业升级的作用。电子商务为产业升级提供驱动力并倒逼产业链优化升级,使得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商业形态等发生根本性变革,提升产业生产效率,提高产品效益。如戴盼倩等通过对我国省际农产品电商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农产品电商倒逼农业转型升级效果显著,并且转型升级过程呈现连续性和显著性。⑤农产品电商又为县域电商的形成带来了可能,王滢和张瑞东基于此背景,将我国县域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演化路径分为了数量扩张、质量提升、产品研发与品牌创新阶段,并结合实际案例对其演化路径进行分析,发现电子商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传统产业升级也完善和促进了县域电商发展。⑥除对电子商务与农业、传统产业的研究,汪旭辉和冯文琪从机制、路径及对策三方面入手,以大连市为例对电商推动现代服务业升级进行了研究,总结出龙头企业引领,以产业集聚为目标,结构优化为主线,区域协同为依托,建设第三方电商交易平台,助推大连市现代服务业升级的路径。⑦还有研究人员将电子商务细分为跨境电商、B2B电商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效应进行研究。⑧总的来看,在电子商务推动产业升级的研究中,更侧重于路径研究,关于特殊模式的研究较少。(三)研究创新。既有文献对于电子商务与产业升级的关系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径研究的较为清晰,但仍有以下不足:第一,以往研究人员普遍是选取全国、省际和农村作为研究对象,未聚焦至某个主体。第二,既有文献多是研究互联网与产业升级的关系,对电子商务推动产业升级的模式研究较少,聚焦特定区域某一产业深入研究电子商务推动产业升级模式的研究更少。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本文基于大量调研,结合重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后提出启示建议,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可复制性。第二,文章是选取微观实体即奇台县为研究对象,奇台县是全国农村电商典型县20强,具有先进性、可借鉴性。第三,本文总结模式中展现了鲜明的援疆特色,希望能对未来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产生指导性作用。
三、电商援疆调研数据及分析
作者对88个援疆前指进行调研,收回有效问卷39份,回收利用率44.32%,根据调研数据进行以下分析: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以来,各援疆前指均开展电商援疆工作并安排专项资金,高度重视受援地电商发展。其中,在电商援疆工作上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援疆前指占比11.76%,投入资金500~1000万的援疆前指占比8.82%,38.24%投入100~500万,41.18%投入100万以内(详见图1)。图1援疆前指开展电商援疆的资金投入分布90%以上的援疆前指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电商援疆工作,工作内容包括协助当地政府引进内地优秀企业、技术与知识等。其中,55.82%的援疆前指安排1~2人,32.36%的援疆前指安排3~4人,仅8.82%的援疆前指未安排专人负责电商援疆工作(详见图2)。图2援疆前指开展电商援疆的人员投入分布图3援疆前指开展电商援疆的时间分布截止2019年初,在中央政府的政策扶持与推动下,有近80%的援疆前指开展电商援疆工作超过一年。其中,23.53%的援疆前指开展电商援疆工作超过3年,55.88%的援疆前指开展电商援疆工作1-3年,开展电商援疆工作不超过1年的援疆前指仅有20.59%(详见图3)。从电商援疆实施内容来看,有近70%的县市电商援疆的工作内容主要围绕农产品上行展开。具体包括公共品牌建设、第三方电商平台对接、开设线下专卖店、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和溯源体系建设等。虽然在助力农产品上行过程中,部分县域受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特色支柱产业支撑不足,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和商业化水平较低等阻碍,但有少部分县市如巴楚县、尉犁县、特克斯县、吉木乃县和奇台县将电商援疆和当地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在推动县域产业升级上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奇台县在2019年进入全国农村电商典型县20强,成为新疆县域电子商务推进产业升级的典型代表。
产业升级分析论文
摘要:比较优势战略论认为经济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应选择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只有这样其才能改变要素禀赋结构与实现比较优势动态升级的目标。
关键词:比较优势战略;要素禀赋结构;产业升级
1中国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
1.1比较优势战略的理论渊源
比较优势是经济学的经典概念,是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石。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阐述了“比较利益说”,并对比较优势的概念进行论证和理论提炼。针对亚当·斯密绝对利益论的内在矛盾,李嘉图把趋利程度的差异归因于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此论证国际贸易的交换比率是非等量的劳动交换。
1.2中国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
产业升级和外贸调整综述
本文作者:戴丹云张翠萍工作单位: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环境变化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十二五”期间,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但是整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前十年相比会明显下降。由于全球市场需求的下降和发达国家对实业的回归,将使制造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全球分工将从产品间的横向分工进一步向产品内的垂直分工转变。因此,能否融入全球价值链将成为地区产业集群升级的关键所在。全球经济将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过去十年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来自经济增长模式稳定、金融自由化、长期低通货膨胀的综合推动。金融危机的发生动摇了上述基础———“十二五”期间全球经济面临着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全球融资成本提高、美元加剧波动、通货膨胀抬头等一系列压力,再加上环境污染对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要想再出现过去十年全球经济高速增长的状态已经不太可能。经济增速的放缓意味着建立在低利润和大量生产资源基础上的发展模式将遭受越来越大的压力。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附加价值,从以“量”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以“质”为特征的集约型增长方式,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外部需求下降和全球制造业竞争加剧同时出现受到本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的购买力明显下降。目前,虽然美、日、欧等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有所复苏,但是复苏的可持续性仍难以估量,贸易保护很可能卷土重来。更为重要的是,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美国等建立在消费基础上的大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并出现了储蓄率上升、对实业再度回归和重视出口推动的发展趋势。由于主要消费国的需求难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这将使高度依赖出口的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据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的出口依存度高达近70%。外部需求的下降和制造业竞争的加剧将对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巨大挑战,因此从单一的外贸出口导向转向内外市场双轮驱动将是中国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垂直分工将取代横向分工,成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主要形式自2000年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不断推动生产过程片段化,将生产子环节布局到全球生产成本最低的区域进行生产,同一产品上下游之间的垂直分工日益增加。这一趋势将在今后进一步增强。首先,竞争的加剧使得企业不得不继续利用全球化的生产网络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其次,后金融危机时达国家制造业的回归与30年前的制造业发展将明显不同,跨国公司不会仅停留在缺乏比较优势的生产环节上,而是通过生产外包,加紧占领研发、设计、营销等高端环节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全球制造业加快从横向分工向垂直分工的转变,既给中国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也为中国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如果继续停留在主要依靠终端产品输出、产业集群封闭式发展的横向分工形式上,中国将在本次全球化的新浪潮中逐步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如果能够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融入垂直分工的全球价值链,利用全球生产网络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阶段。转型升级将成为中国制定宏观政策的主旋律在资源、环境以及日益增加的国际贸易纠纷的不断倒逼下,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自2008年以来,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保增长取代转型升级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宏观调控目标。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和稳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出来,并成为“十二五”时期国家宏观政策出台的主旋律,出现在国家关于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约束性指标之中。能否主动迎合这一发展大势,率先完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潜力和在全球市场上的地位。中国市场将出现新一轮的竞争性洗牌“十二五”期间,市场竞争将会空前激烈。一方面,在外部需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广东、江苏、浙江等原来以出口为主的省份以及沿海地区一大批建立在出口导向基础上的城市,将会重新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另一方面,随着发达国家重回实体经济,作为全球潜力最大、增长最快的中国市场将会吸引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的目光。同时,随着中国对农村市场开拓力度的不断加大,原来以农村为主要销售区域的企业也将会面临更多的竞争。这一轮竞争性洗牌,将决定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市场发展格局,进而决定区域经济发展走向。低碳经济将深度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由高碳排放导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快速上升已经明显威胁到全球的生态平衡,很多发达国家将发展低碳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和在全球碳排放增量中占比2/3的国家,目前正遭受来自全球巨大的压力。2009年8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作为一种约束性指标,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并深度影响中国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的高能耗企业不多,但是大多数企业离清洁生产距离甚远。率先对低碳经济进行研究,在园区规划布局、产业升级方向和新兴产业选择时充分考虑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对把握时代契机、获取低碳经济先发优势意义重大。
中国产业发展和对外贸易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工业经济的总量大、增长快,但是在长期的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很多问题,包括产业发展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型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后劲不足;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自我积累,对内对外开放度不够,产业升级缺少外力推动;工业发展出口依存度过高,受外部需求扰动过大;企业营销网络不健全,企业市场占有力和品牌影响力较弱;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家创新意识和创新管理能力欠缺;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能力较弱,服务业对制造业推动不足等等。尽管目前发达国家有经济复苏的迹象,但是鉴于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严重,外部需求一时难以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这要求中国企业在继续扩大出口的同时,重点转向国内市场的拓展———这对中国企业的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和技术创新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产业结构转换滞后于总体经济发展目前,仅从经济总量规模看,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处于比较靠前的地位,但是如果将近几年的发展情况与发达国家作一个比较,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由于转换滞后,其增长势头开始出现后劲不足的态势。从工业产值的增幅看,产值的增长从2006年的17.3%回落到2010年的9.4%,降幅达近50%,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传统优势产业的增长空间有限,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较弱。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主要分布于家电、纺织、轴承、化纤、汽车零部件等几大产业,但这些传统产业的企业规模已发展到极限,且跟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同时,传统优势产业也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家电行业为例,家电产业在八大特色产业中最具优势,但是面临来自国内外家电产业的激烈竞争,2008年行业利润率仅为3.77%,在八大特色行业中位居第三。总体来说,传统优势产业因面临众多挤压,无法持续地支撑其快速发展。二是新兴产业的规模小,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较大。随着技术创新和新消费需求的出现,中国也出现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形态。从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无疑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新兴产业目前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产值低、利润薄的问题。高层次的技术缺乏和开放不足中国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外来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少,长远来看,经济增长缺乏技术创新的有力支撑。主要表现为:一是科技研发投入少。在技术创新的启动阶段,财政科技投入对引导企业投入具有重要作用。虽然较以往年份,中国的财政科技投入有所提高,但仍然无法满足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二是主要依赖技术引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如制造业的自主发明专利少,创新层次低。三是缺乏支撑高层次技术创新的知识基础和平台。目前,中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发展不完善,能够面向主导产业、嵌入产业链内部、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的共性技术平台还很少;国家级的工程技术中心数量少,很少站在整个行业或产业发展的前瞻面上进行研究;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较弱,导致技术创新只能停留在末端领域,缺乏进行高层次创新的能力。长期沿袭自我积累、自我演化,仅仅满足于参与国际产业的横向分工,将会使中国制造业难以融入全球产业链的纵向分工体系,难以借助全球价值链分工实现产业升级,进而阻碍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加快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改善贸易条件
加快技术进步,改善贸易条件未来中国产业的发展背景将发生很大变化,过去十年来建立的以出口为导向,要素驱动和自我演化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产业发展将进入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要完成这一升级,产业发展必须实现六大转变:①从单一区域产业的自我演化向面向国内外的开放发展型转变;②从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发展向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发展型转变;③从单一的出口推动向依靠国内外市场的双轮驱动转变;④从仅仅着眼于制造业发展向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转变;⑤从工业化单一推进向工业化与城市化统筹发展转变;⑥从高排放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向低碳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转变。在中国的制造业中,无论是汽车还是家电产业,其国产化率都比较高,但最为重要也是中国最为缺少的是具有开放、创新的思维。其实最优秀的制造业不是在中国制造,而是在全世界制造,如波音飞机的部件并不是在美国制造,而是由全世界70个国家上万个工厂生产的。中国要以全球采购的新方法,使自己的制造业成为全球一起合作的典范,并最终成为自己的优势产业。中国的外汇储备很高,更需解决外贸顺差问题,因此通过从国外采购性价比好的零部件来帮助中国制造,是一个很好的开放模式。特别是现阶段的出口目标不应再像过去一样———仅仅满足于创汇,而应该致力于在和发达国家的竞争中实现产品升级。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众所周知,由于产业技术条件落后,导致中国生产的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整体偏低。为此,产业发展亟需加强对外开放度,通过融入跨国公司和大型国企的全球生产网络,引导优势企业主动走出去,打破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自我积累、自我演化的发展模式,构筑全方位、开放化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1)大力推进有较强竞争力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第一,继续实施产业扶持优惠政策,加快新型技术和机电产业的发展,打造附加值更高的出口产品,从而争取更多的外贸收益。特别是要培育发展成套设备、通讯设备、家用电器、动力机械等产品的出口。第二,提高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技术水平。升级并不是要创造新的产品,如果原有的产品质量提高了,附加值提高了,这比发展新的产品还要快捷。(2)培育和引进相结合。扶持一批有优势、有基础、有市场的中型企业上规模,促其快速发展、壮大,成为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具有竞争力的强势企业;着力培育一批知名工业品牌,促其尽快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出口名牌,为工业经济发展起到更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同时,以公司制为主,推动中国企业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利用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在对外贸易中,中国要利用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并提高其中的技术含量。同时,注重对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尽可能多地进口不可再生的资源性产品。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的有利时机中,通过技术创新,培育新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进一步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引进的国外技术,通过学习模仿,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开发出自己的产品和技术,从而提升和优化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不断升级。5结语当前,中国的对外开放面临不少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结合外贸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全方位地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切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推动对外贸易由依靠“数量和速度”向“质量和效益”转变,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提高中国对外开放水平。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依靠要素禀赋理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劳密型产业的产品附加值低,处于利益链的最低端,所以需要积累人力和资本要素,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进行产业升级,生产附加值高的产品,同时避免中国的对外贸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得到更多益处,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又好又快发展。
航空港产业升级研究
摘要: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以下简称“航空港实验区”)自成立以来,郑州的经济发展迅速,河南省生产总值逐年增长。在GDP不断增长的同时,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问题成为阻碍郑州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手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为主的高端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航空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得比较迟缓,没有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影响了航空港实验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本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依据供给侧结构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自身区位条件和政策倾斜,调整航空港实验区的产业结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航空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将河南的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劳动力资源,实现航空港实验区的产业转移和升级。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改革;经济新常态;产业调整;航空港实验区
河南省地处中原,郑州市作为中原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对其有独特的战略定位。郑州市一直以来都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全国经济格局的战略支点和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郑州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和发展。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航空港实验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占比过高,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加以调整。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改变需求侧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因时而动。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解决结构性的问题,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渊源
供给侧学说思想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第配,他的劳动价值理论从不完善的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财富增长来自于生产领域,来自于供给侧。美国经济学家裘德•万尼斯基首先提出供给侧这一概念,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提出了与需求侧管理相对应的供给侧管理。此外,以芒德尔、拉弗等为代表的供给学派在论证供给管理政策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世纪,法国的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萨伊定律同样表明在经济发展中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认为人们对产品的需求来源于社会的供应,增大社会供给量能够刺激有效需求。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来源是供给学派,以供给学派的观点进行的美国“里根经济学”和英国的“撒切尔新政”,取得了供给侧改革的胜利。亚当•斯密1776年在其名著《国富论》中首次提出“劳动是供给国民一切生活用品的源泉,而一国消费品供应情况的好坏则取决于年产量与消费者人数的比例”。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基础上把理论进一步发展,他指出供给大于需求这种现象不是永恒存在的,同时他也不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长期的问题。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他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拉动经济增长、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中的重要性,在总需求适当扩大的同时,同样注重供给的作用。“供给侧改革”这一概念从提出以来就不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供给侧改革在中国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我国为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升级,防止全球经济危机使国内经济下滑过快。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时期的发展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为重要的理论来源。
二、航空港实验区发展优势
信息产业对产业升级的作用诠释
摘要:信息产业作为我国第一支柱产业,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关注。它带动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文章主要论述了信息产业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和运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产业产业结构升级信息技术
我国信息产业的崛起,打破了传统产业的行业生产格局,并且为其他行业和领域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促进了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进程。
1基本概念
关于信息一词,由来已久。
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唐代词人李中就有:“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空长路倚楼台。”这可能是信息:在汉语中的最早记载。信息作为科学概念则是21世纪的事。一般来说,信息就是“消息、音讯”的意思,一切存在都有信息。经济学中所讲的信息是指声音、语言、文字、图形、动画、气味和曲线等方式表示的实际内容。
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思考
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1国内研究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企业使用信息技术来取代传统的的信息手段,国内掀起了信息化的热潮,但信息化成功率不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仍停留在“电算化”层面,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并完成产业升级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国内关于产业升级的文献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一直强调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努力实现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变。实质上是一种链条升级,也就是跨产业升级。
1.2国外研究现状
Emstetal。(1998)创新能力根据不同类型的业务活动将分为六种,即生产、投资、战略营销,内部关系建设,小的变化,大的变化。广义创新强调除了专利和研发的补偿性企业家“软实力”,系统集成和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包括成功地创建、改变,改善,和销售的产品,设备,服务,技术和商业模式所需的技能、知识和管理技术。外国文献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主要集中在产业升级的意义,创新、吸收和创新等等,对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的共识是,企业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唯一途径,产业升级关键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2信息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基本理论
粮食局产业升级调研报告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发展,而发展的核心要素是解决问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求得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落实科学发展观,厘清现有机构框架和运行模式对贸促工作科学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传统观念和工作习惯的束缚中、固有经验模式的局限中和局部利益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更新观念,调整思路,在解决制约贸促事业发展的问题中求成效。
一、积极正视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
求发展必须正视发展中遇到的矛盾。现实中,一些同志只谈发展不谈问题,只报喜不报忧,只愿听表扬不愿受批评,只喜欢顺水推舟不敢仗义执言;一些部门和单位只顾局部利益不求发展全局,只图舒服度日不求解决难题。导致贸促事业发展过程已经存在的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和潜在现实矛盾越积越深,新旧矛盾交织,结果引发并发,严重制约和影响着贸促事业的科学发展。
不回避矛盾,不避重就轻,尽快建立起立足长远发展的思想理念,把解决问题作为推动贸促事业发展的动力和着力点,抓紧消除急功近利和只顾眼前不及长远的利益观念,才能保证我们的决策更科学,我们的作为更顺乎民意,才能把握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勇于破除习惯,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关健
求发展必须走出旧的传统和习惯。现实中的矛盾往往出现在发展过程中的新与旧、习惯与改变的矛盾之间。现实中,贸促事业发展的脚步与政府的期望之间存在差距,发展的方向与企业的利益诉求之间存在差距,原有的工作理念与飞速发展的现实之间存在差距,政府和企业最关心最迫切需要提供帮助的问题解决得不够好,表面上个个项目得到落实,实则面临着凝聚力越来越弱、影响力越来越小、业务工作范围越来越萎缩的尴尬境地,全系统上下守着金饭碗,到处发愁找米的现状值得我们深思。日积月累,习惯成为自然。
产业升级职业教育论文
一、职业教育在产业升级中作用
1.职业教育结构要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才需求结构,进而影响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结构。虽然从整体上看,我国劳动力的供应是充足的,甚至供过于求,就业压力很大。但是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来看,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已经十分严重。职业教育是培养各级技术工人的主要阵地,根据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合理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重要措施。
2.职业教育发展能促进产业升级
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重点。发展新兴产业需要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很多方面的配套措施,其中,人才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新兴产业需要的技术工人、科研人员和管理人才,是我国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内蒙古产业升级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契合点
产业升级下企业用工短缺及策略研究
江苏企业用工短缺的成因分析
1.企业员工素质跟不上产业升级的要求,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短缺问题越来越明显当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或从传统制造业向以高端混合型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的升级过程中,无论是企业流程升级、产品升级还是功能升级或者跨行业的升级都离不开“人”的升级。由于升级需要,企业引入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模式,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制造业中大部分的繁琐工作被程序化处理,管理和研发的工作被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因此,企业生产线劳动力用工量减少,而转变为吸纳有专业水平的高校毕业生、掌握一定技能的高素质就业群和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现实中表现为知识层次较低的农民工需求量逐渐降低,而知识层次较高的高技术人才以及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比重却在增加,企业用工层次必然上升,对工人的个人素质和技术要求明显提高。当劳动者素质不能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会导致新兴产业、高技术行业和技能性职业所需的人力资源供不应求,劳动力市场就会出现供求变化,用工短缺问题显现出来。特别是制造业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这部分需求外来务工人员难以满足,而高校毕业生又不愿从事。2.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产业工人主力军,外来务工人员短缺问题趋于持续性和常态化目前,江苏的建筑业、加工制造业、食宿餐饮业、物流业等部门,外来务工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都超过90%,已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江苏是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际市场的波动和产业升级直接冲击着劳动力市场。作为江苏企业用工主体的外来务工人员,绝大多数都没有与所在企业签订长期劳动合同,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不少中小企业忽略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员工归宿感差。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不好,难以安心工作。许多企业劳动强度大、加班时间长,往往是生产旺季批量招工,淡季时迅速裁员、减员,用工很不稳定,员工没有安全感。3.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崛起,大量劳动力回流,加剧了企业用工的短缺虽然劳动力流动是普遍现象,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约束,绝大数外来务工人员不会把打工地当作自己的永久居住地,而仍然把农村作为自己的养老归宿。由此自然就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地理上的割裂:劳动力需求在沿海地区,劳动力供给在中西部农村。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力度,中西部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被纷纷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西部地区逐渐崛起,区域经济较快发展,用工需求明显加大。同时,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使不少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而转移的主要是被淘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来务工人员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较收益差距在逐步缩小,而东部地区的生活成本明显高于中西部,加上外来务工大多数是离乡背景、抛妻别子,归属感差,幸福感低,造成东部沿海地区大批劳动力向中西部回流,大量的劳动力选择就地就业,这无疑对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用工需求形成“挤压”和“截流”,加剧了江苏企业用工的短缺。
解决江苏企业用工短缺的对策分析
面临产业升级所导致的企业用工短缺,江苏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化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加快推进发展战略转变,采取措施化解用工短缺困境。1.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规范制度,搭建平台,强化服务,优化社会用工环境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大对产业调整升级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加快区域产业布局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减少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引导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革新生产工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加大对企业在员工培训、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财税支持力度,推动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带动企业转型提高,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质量和水平,为产业升级提供必要的技术人才支撑,满足产业升级后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教学、培训、实践实习和技能等级鉴定制度。建立校、政、企密切配合的联动机制,联合办学、联合用工培训,多渠道为企业培养技术员工。加大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水平,解决企业技工短缺问题。搭建人力资源供需选择平台,保障人才资源供应。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有形人才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拓宽招工信息渠道,化解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招工难问题。加强对各类职介机构的管理,规范业务运作方式,让供需双方顺利接洽,提高工作效率。根据不同时期的企业用人需求特点和集中求职的需要,及时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搭建多样而便利的供需双方选择的平台,提高就业服务水平。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因地制宜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养老、教育和住房保障等社保待遇,降低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门槛,完善相应的发展配套措施,使外来务工人员能够真正融入城市。深入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加强用工执法检查和对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的监督,大幅度提高劳动合同的签约率,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建立劳动者就业援助机制,为求职者提供更高效率服务。引导企业改善用工环境,特别是在薪酬待遇、劳动条件、劳动合同以及人文关怀等方面。稳步推进企业加快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进一步激发劳动关系双方自主协商的内在动力,确保企业员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协调增长,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2.企业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转变观念,构建文化,加强培训,优化员工成长环境企业应转变观念,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克服粗放经营,提高产品档次。通过直接转移或生产外包、收购重组、联合建厂等形式,将部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定走兼并重组的道路,加大整合重组力度,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把传统制造业改造为先进制造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减少用工数量,提高用工素质。以科学而丰富的企业文化吸引人发展人。积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完善的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体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人性化的用人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员工考核评价体系,保护和发挥好各类员工的积极性,调动员工的创造力,增强企业发展合力。丰富企业员工文化生活,满足员工精神需求,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提高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满足外来务工人员正常生活所需,增强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逐渐放宽用工年龄限制,视具体岗位和具体应聘者调整用工要求,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各项保险手续,合理提高工资待遇,建立工资增长与通胀挂钩、员工收入与企业绩效联动的机制,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增强员工归宿感。根据产业升级需要,组织开展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技术能力。重视员工的学习和教育,帮助员工自我成长、提升素质,拓宽员工职业发展路径。
企业用工短缺是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发达国家通过产业升级,把淘汰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变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为高新技术产品,缓解了企业用工短缺问题。产业升级必须有人力资本支撑,产业升级在减少低层次劳动力就业的同时,也增加了高层次劳动力的就业。我国目前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企业用工结构性供给失衡,造成了结构性缺工现象,必须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政府应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尽快使我国从劳动力资源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本大国;企业应改变粗放式用工方式,查找自身的用工不足,提高企业用人管人的水平。
本文作者:陈晖工作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省产业升级方式分析
摘要:山东省经济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近年来,随着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部署,山东省也面临着转变产业结构,产业升级的挑战。山东省结合自身资源和产业结构特点,在产业升级转移、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三方面促进产业升级。
关键词:产业升级;产业升级转移;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
一、山东省产业发展基本概况
山东省位于我国的东部沿海,作为我国十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与日本、韩国相邻,耕地面积10196万亩,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目的76%,种植与畜牧生产条件优良。在良好的农业基础上,山东省逐渐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依托的特色轻工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我国加入WTO后,山东省抓住经济上升机遇,工业产业稳居全国前列,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大省之一。在第一、二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山东省十分注重第三产业发展,特别是“十二五”规划后,将服务产业发展作为山东省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服务产业。
二、山东省产业升级方式探讨
产业升级转移、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共同影响促进着山东省的产业升级,下面进行详细探讨。(一)山东省产业升级转移情况概述。山东省产业升级经历两个主要阶段。首先是产业转入模式,由于山东省所处的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承接海外转移产业的重要目的地。山东省结合自身的产业优势,重点选择了两种产业承接方式,领头雁型和推移路径型。领头雁型,主要指当地承接转入的产业,学习吸收相关国家的先进发展经验,掌握其生产成本和先进技术。在区域内建设该产业,成为本行业领域的领头雁后,再将自身转变为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的转出层次,形成从承接到转出的良性循环。推移路径型,主要指在承接产业转移时,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和国家产业战略,对转入的产业进行科学充分的论证,从而择优、择时、择式的进行产业转入。第二个阶段是产业转出模式,包括三种情况,分别是因为衰退进行转移、因为扩张进行转移和因为膨胀进行转移。因为衰退进行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因为区域内供求要素发生变化,导致该区域内企业丧失优势。随后使这类衰退型产业调离至要素充足地区,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使企业重现活力。山东省自2000年以后,对省内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一般性制造业由省内转入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及国家。产业因为扩张进行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于继续扩大市场或者为了利用外部区域的投资和技术等而进行的扩大产业发展规模的行动。山东省中、西部资源丰富,可为沿海城市加工制造业提供巨大市场,而中部的部分城市制造业基础比较好,有较大能力以低成本承接省内其他区域有关企业外包的加工制造环节。因为膨胀进行产业转移,是指为了调整该区域的经济结构而进行的产业分流与转移。这种需要转移的产业统称为膨胀产业。膨胀产业的特点为产业技术含量不高,高速增长依托着投资,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二)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情况概述。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山东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每年增长率达到8%以上。截至2015年,省内GDP达到63002.2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产值达到4979、29486、28537亿元,产业结构逐步合理优化。2000至2015年,省内产业结构经历了明显变化。具体来看,农业产业所占比例最低,由2000年的15%减少至2015年的8%,呈现为降低趋势且降幅较明显。工业产业所占比例最高,2000至2006年逐步递增,2007年后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服务产业占比位于前两者之间,2006年之前变化不明显,有小幅下降的趋势。自2006年以后,有明显每年快速上涨的趋势。根据2015年山东省各市各产业产出情况,各地市GDP值在每年逐步增长的情况下,GDP值与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呈反比。具体来说,与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呈正比。经过改革开放和一系列调整改革,省三大产业机构比例不断优化,逐渐趋于合理化。(三)山东省技术创新情况概述。随着国家对创新技术的重视,各个领域对技术的投入也不断增大,省内技术创新能力也有了明显提升,具体表现为:1、科技成果和专利情况2016年,山东省科技成果项目总数为3016,企业和医疗机构创作数量占总体的67%以上。取得的知识产权项目总数为7480,其中发明专利占比50%。山东省科技与专利成果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2、区域创新环境情况从2013年全国区域创新监测数据看,山东10000人以上大专学历数量为989.34人,位于全国第17位;企业研发费用投入水平,位于全国第6位;10000人国际互联网上网数量为4447.58人,位于全国第15位。3、区域创新资源情况山东省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各级创新研发水平,全省各级政府投入研发经费及高新技术固定投资占当地GDP比重水平较高,居全国前列。这为全省各级科研院所与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氛围与资源。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产业投融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