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1 21:23: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产业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产业内

国内农产品产业内商业交易问题探讨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最常用的GL指数测算了我国1992年到2003年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并详细分析了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长期变化趋势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总体上在逐年提高,且产业内贸易品种有日益增多的趋势。

关键词:GL指数产业内贸易农产品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指同一个产业内的产品在两国间相互进口和出口的贸易活动。二战以后,这种新的贸易形式发展十分迅速,在当代的国际经济活动中,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分工、促进新兴和主导产业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内贸易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界的热点,然而目前详细探讨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利用最常用的GL指数测算了我国1992年到2003年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并详细分析了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长期变化趋势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总体上在逐年提高,且产业内贸易品种有日益增多的趋势。

一、引言

长期以来,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农产品贸易问题属于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问题,通过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等传统贸易理论就能够得到解释和说明。然而,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时,Grubel和Lloyd(1975)发现,农产品领域内也存在产业内贸易问题。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与季节性因素、较高的运输成本有关。McCorriston和Sheldon(1991)首次利用OECD的数据,对美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研究。Neffetal(1996)利用USDA1990-1994年的数据检验了不同区域贸易集团加工食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动趋势的差异。KishorSharma(2002)利用澳大利亚的数据研究了分析了加工食品在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指出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利于产业内贸易。MinKyoungKim、GueDaeCho和WonW.Koo利用时间序列和引力模型(Gravitymodel)分析了市场规模、汇率和运输成本对美国和加拿大的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作用。

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也开始重视农产品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研究,但迄今为止进行系统、专门研究的文献仍然少见。潘文卿(2000)对中国农产品产业间贸易优势与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祁春节(2001)在研究美国柑橘产业与贸易问题时发现,美国柑橘及其加工品存在着产业内贸易。孙东升(2001)在其著作《WTO与中国农产品贸易》分析了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并认为中国农产品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曾玉荣(2001)采用GL指数对1986年至2000年9月份的台湾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罗余才(2002)计算出了从1992年到1996年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并指出我国农产品贸易中同样存在产业内贸易,而且主要集中在几个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种类中,并进一步指出,产品差异和需求的多样性是影响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必要条件,而各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国际市场结构、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是影响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充分条件。

查看全文

中日产业内贸易研究实证分析

一、引言

在中日贸易迅速发展、中日的经济地位贸易地位日益上升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弄清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各个产业的贸易究竟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要特征还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要特征。以此来对中日两国的贸易进行趋势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1、数据的选取在选取数据上一般可以采用联合国SITC分类方法,把中日进行贸易的商品分为10个类别。其中,0~4类商品称为传统产品或者初级产品;第5类和第7类商品称为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品;第6类和第8类商品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第9类商品为非常规商品。这种分类方法比较容易划分商品类型。本文选取2010-2015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数据来源为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Comtrade)。2、产业内贸易衡量方法(1)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指数)该指数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常用的衡量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标,该公式如下:GLi=1-Xi-Mi/(Xi+Mi)(1)式中GLi表示中日两国i产品的产业贸易指数;Xi表示某年第i类产品的出口额,Mi表示某年第i类产品的进口额。G-L指数取值范围为[0,1],即当GLi=1时代表两国i产品为完全产业内贸易,GLi=0时代表两国产品则为完全的产业间贸易。(2)边际产业贸易内指数(MIIT指数)G-L指数仅仅只能衡量静态的产业内贸易指标,在不同的时的时期内G-L指数不能反映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变化,所以单单运用G-L指数反映中日产业内贸易指数水平是片面的。因此运用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基于贸易的流量来度量产业内贸易变动,弥补了G-L指数本身的缺陷问题。MIIT公式为:MIITi=1-ΔX1-ΔM1ΔXi+ΔMi(2)其中MIITi为中日两国i产品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ΔXi为出口额的变化量,ΔMi为进口额变化量。MIIT的取值范围为[0,1],MIITi=1代表中日两国i产品边际贸易的部分是完全的产业内贸易,MIITi=0代表中日两国i产品边际贸易部分为完全产业间贸易,当MI-IT>0.5时,表明产业内贸易引起贸易增量,反之则由产业间贸易引起。3、计算结果及分析(1)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分析根据公式(1)计算出我国在2010-2015年间与日本的SITC0~SITC9各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见表1)。表1计算出在SITC0-9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中日在SITC3润滑油、矿物燃料及有关原料,SITC6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以及SITC7机械和运输设备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很高,并且SITC3波动幅度不大,而SITC6产业内贸易指数逐年递增,其中SITC0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以及SITC9没有分类的其他产品产业内指数接近0,表明这两类商品之间中日存在产业间贸易,但是SITC0类产品有上升的趋势,SITC1饮料及烟类从2010年的产业内指数小于0.5到2015年的0.87693即从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并且2014-2015年这一年上升幅度高达56.18%,SITC2燃料以及非食用粗原料一直维持在0.50-0.62左右,这种类型的产品拥有比较低水平的产业内贸易,SITC4动植物油脂从2010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自2011年开始均为产业间贸易水平,并且指数逐年下降。SITC5未列名化学名及有关产品从产业间贸易逐渐转为产业内贸易,而SITC8杂项产品一直稳定在0.6以上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再将SITC0-9商品分为SITC0-4初级产品和SITC5-8工业制成品两个大类别分别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中日两国间初级产品以及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均高于0.5,均是产业内贸易,初级产品产业内指数呈波动趋势,但幅度较小,说明中国在初级产品领域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但优势不不明显。工业制成品自2010年开始产业内贸易指数逐年上涨,2015年则高达0.94684,说明中国在工业制成品方面的竞争力逐年增加,上升趋势明显。着说明日本由于地理因素以及资源缺乏,虽然科技方面可能较中国具有优势,但是总体上看由于“地小物薄”可能在国际贸易间处于劣势地位。(2)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MIIT)分析由于G-L指数本身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不能反映一个产业内贸易的变化情况,因此在研究中引入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日两国的10大类产品产业内贸易进一步分析,表3根据两国10大类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反映了各个不同时期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情况(见表3)。由表3分析得出从总体上看2010-2015年中日两国的10大类产品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均有明显的波动,SITC0,SITC3,SITC9在各个时期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数值均极小,表明了这几类产品贸易变化是由产业间贸易所引起的SITC1,SITC2,SITC4,SITC5,SITC7,SITC8虽然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波动幅度较大,但是平均值依然小于0.5,所以这几类产品变化也是由产业间贸易引起的,SITC6波动幅度相对较小,并且,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值大于0.5,其贸易变化由产业内贸易引起。综上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总体上大致来说中国与日本之间各大类产品的贸易逐步有要素禀赋差异的产业间贸易向规模经济产业内贸易发展,并且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贸易产品的范围逐渐扩大,产业内贸易成为中日两国贸易的主要形式,并且趋势不断增强。(3)中国与日本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的动因分析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中国与日本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最近几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逐步增强,导致日元与人民币的升值,于是中国和日本于是加快了对亚太地区的直接投资,以生产为导向的直接投资带动了两国产业结构相应的调整,随着外商投资进一步扩大,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日两国间在原有垂直分工的基础上,水平分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表现的形式为产业内产品、零部件专业化,分工化。中国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生产工厂,由于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内贸易计量结果表现为从产业间贸易转为较高水平的产业内贸易。第二,中国与日本的人均GDP的提高奠定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中国与日本两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与中国人均GDP的提高密不可分,随着科技的发展,两国对农产品和初级产品需求量减少对各种制成品需求上升,人均GDP的提高使得消费者对变体产品需求增大,即人均GDP变化与各制成品需求量呈正相关,人均GDP越高,需求量越大,促使产品的差别化发展,促进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的不断发展。为了检验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与人均GDP之间存在何种关系,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我们选取2010-2015年中日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样本,选取Y为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选取X为2010-2015年中国的人均GDP(以美元计)。用EVIEWS7.2回归结果表明2010-2015年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与人均GDP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意味着随着人均GDP的提高,中日之间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也不断提高,随着各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意味着中国与日本的产业内贸易增长是一个长期趋势,因为中日两国的经济水平毫无疑问将不断增强。

三、影响中国与日本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因素

1、有利于中国与日本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因素首先,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市场规模以及市场潜力是中国在与日本进行产业内贸易中获取利益的根本保障。在进行产业内贸易时,同一产业内的不同类型的产品的产品附加值不同,因此各国在生产和销售产品的环节都试图增加产品附加值,在产业内贸易中,国际化分工的形成的因素和条件有很大的偶然性,当中国与日本生产相同类型的产品不同的品种时,假设其中一国率先获得规模经济,在成本或者是价格上获得优势后,这个品种生产会停留在这个国家。中国的巨大的市场规模,为中国在于日本进行产业内贸易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其次,根据以往学者对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可以得知一个国家的双边贸易额与国家经济规模(以GDP计)是正向关系,与距离成反向关系,距离的越增大,会影响双方的贸易规模,中国与日本作为世界上比较有经济实力的两个经济大国,相比中国与欧美之间的地理距离要近的多,因此,较近的地理距离促使两国之间产业内贸易的进行,经贸合作不断扩大,提供了现实基础。2、限制中国与日本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因素首先,由于历史遗留的问题以及日本的对中政策限制了中日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日本近些年不承认侵华战争的事实,日本国内右派对中的消极政策,致使中国居民产生了抵制日货的情绪,这大大减少了中国对日本商品的进口,使得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往来蒙上了一层阴影,当今世界是一个对外开放,互惠互利的世界,如果日本对待中国的态度不够积极势必会大大阻碍中国与日本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其次,中国的落后的产业结构制约了中国与日本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长期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政策重点是建立健全的产业体系,消除产业结构断层。着重以劳动和资金的投入为主要手段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忽视了技术进步,国际间的分工合作在产业贸易中的重要作用,是的中国的产业结构大大落后于世界先进的产业结构,这和产业内贸易的基本要求:国际水平分工,产品差别化不太吻合。最后,中国产业未普及先进的生产方式也是制约中日产业内贸易的重大因素。在日本的大多数行业实行JIT(准时制生产方式),生产的计划和控制及库存的管理。JIT是以准时生产为出发点,首先暴露出生产过量和其他方面的浪费,然后对设备、人员等进行淘汰、调整,达到降低各环节的成本、简化计划和提高控制的目的。这就使得日本的多数企业在生产产品时达到零库存、准备的时间短、生产的提前期短、零部件的搬运量低、机器损坏小使得产业利润达到最大化。而中国的产业大部分实行集体大批量生产,会浪费多余的劳动力和资本,未能充分利用,这大大限制了中国在于日本进行产业内贸易时所获得的利润。

查看全文

浅谈企业文化在文化产业的构建

摘要:随着社会环境改变及市场经济发展,企业文化在文化产业企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逐渐受到业内和学界的关注与肯定。本文就企业文化在文化产业内的应用,提出意识与认识、规划与管理、培训与参与度三方面的拙见,以期为文化产业内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产业;企业管理

1引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步伐,现代科学企业管理助益文化产业,尤其是企业文化的科学管理与应用,将大大提高企业竞争软实力,使其在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狂潮中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约翰•科特曾表示,“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作用,它已经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2企业文化与文化产业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在实践经营中长期的沉淀和创造,塑造出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在引导、激励、内在认同等方面发挥着优势。价值观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而企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属于企业文化的外显形式,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等则是其物质承载者。文化产业属于社会文化中的经营性文化部分,是文化的经济属性的集中表现。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坚持创新驱动,促进重点行业全面发展,其中包括演艺业、娱乐业、动漫业、游戏业、创意设计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艺术品业、文化会展业、文化装备制造业等,这些囊括大部分的文化产业内容。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它的研究重点包括文化产业理论、创意产业以及具体的文化产业实践;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但它更多的研究是在企业文化理论与微观企业文化应用上。在针对文化产业与企业文化的研究中,只有一些企业文化在具体文化产业企业管理中的实例,比如易旭明、喻兰淳的《迪士尼传媒企业文化管理研究》,两者相兼的研究较少。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全文

产业人才高地中思考

产业经济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地区人才的主要聚集地。企业发展的激烈竞争呼唤产业组织的支撑,人才素质的不断提升呼唤产业舞台的搭建。无序的市场经济发展到有序的市场经济,浅层次的市场竞争发展到深层次的市场竞争,迫切需要产业的联盟,迫切需求区域内实现产业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的共享。作为一个地区的组织人事部门,在履行“党管人才”的职责中,如何在打造产业经济中激活产业人才的活力,为产业经济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提供人才技术保证?在这方面,我们今后的工作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1、整合力量,建立健全产业专家组织。对一个个体的企业来说,粗放式的原始积累发展过程,往往导致了企业技术人才的匮乏;对一个地区产业经济组织来说,分散在区域内各产业经济组织的技术人才,往往既有一定的数量也有一定的质量。鉴于此,我们认为,在打造产业人才高地中,组织人事部门应眼睛向内,挖掘、整合、发挥好区域内产业经济组织现有的成熟型人才,这是打造区域内产业经济人才高地的一条最现实的、最便捷的、低成本的途径。我们组织人事部门可紧紧围绕本地工业的支柱产业、农业的特色区域经济,把零零星星分散在本地支柱产业链中的优秀人才分类收集整合起来,通过分产业建立专家组织的形式,为本地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一支量足质优的人才技术保证。去年底,我们和市人事局一道牵头成立了全市电线电缆产业专家委员会,在电线电缆产业专家组织成立大会上,市电缆龙头企业宝胜集团主动表态,宝胜集团的博士后工作站无条件地面向全市电线电缆企业服务。成立后的市电线电缆专家委员会受到了全市电线电缆产业经济组织经营者和技术人员的一致好评。这一探索告诉我们,在一个地区,成立产业专家组织的益处至少有三:产业内人才资源优势的整合,能为产业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产业内人才资源的联合,能推动产业内经济组织的市场、信息、管理、技术的联合;同产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同产业经营者在互动交流、联合发展中,能取得技术水平跨越式提高、经济实力跨越式发展的双赢。按照这一工作思路,经和人事局磋商,我们打算紧贴全市工业经济八大支柱产业,借助市专家协会,创造条件在其它七大产业中都建立健全产业专家组织,以此整合产业技术人才力量为产业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2、发挥作用,举办产业发展专家峰会。在攻克技术难题、新品研发中,一个企业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产业的技术力量、群体专家的智慧是无穷的。在推进产业技术跨越式提升的发展中,作为人才管理综合部门的组织人事部门,要善于把本地区某一产业的群体专业技术力量集聚起来,为产业内各经济组织技术改造解难题、新品开发献智慧。在产业专家组织成立的基础上,我们打算以财政赞助,产业内经济组织轮流坐庄牵头的方法,定期组织开展产业发展研讨专家峰会,借助专家峰会,把产业内各经济组织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聚集在一起,为产业发展献计献策。在举办产业专家峰会时,我们将和牵头组织的相关经济组织一道积极邀请本产业内企业外聘的国内产业内的知名专家参加活动、授课答疑,把产业内相互开展技术交流和拓宽产业发展视野融为一体。为提高专家峰会的工作成效,不断增强专家峰会对产业内组织的吸引力、依存度,在举办专家峰会之前,我们将和人事局一道牵头负责产业内各经济组织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管理、科研等方面的难题,并提前呈送给与会专家研讨对策。我们认为:产业内经济组织轮流坐庄举办专家峰会,不仅能及时解决产业内各经济组织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使产业内经济组织各自拥有的产业人才技术力量变为产业内各经济组织共同拥有的产业人才技术资源;而且产业内专家的定期交流沟通能改变同产业经济组织之间“同行是冤家”的提防竞争产业发展局面,能促成产业内经济组织之间“技术互补、差别发展、错位竞争、合作共赢”产业发展有序竞争格局的形成。

3、巧用待遇,安排产业专家考察学习。由政府买单,组织专家疗休养是党和政府关心专家身心健康的一项特殊优惠待遇。目前,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定期组织的“大呼隆”专家疗休养活动,对专家们的技术提升、视野拓展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仅仅起到了关心专家身心健康的作用。为充分利用好专家疗休养这一优惠待遇,提高疗休养待遇对推动专家全面发展的综合效益,我们打算按照财政为主、单位贴补的运作方式,从今年开始,变过去组织各类专家“大呼隆”疗休养方式为分产业、分行业依次滚动组织同行专家集中外出学习考察疗休养,并把组织专家单一的疗休养活动拓展为融学习考察市外同行产业企业、拜访同行业科研院所、在疗休养中相互间加强交流为一体的活动。我们认为,组织开展同产业、同行业专家疗休养活动能起到这样一些效果:一是同产业专家集中疗休养活动能为本地同产业专家相知相识、互促互助、联手联拼搭建了桥梁;二是由政府牵头组织同产业专家外出考察学习外地同产业经济、同产业企业,能“零距离”接触外地同行竞争对手,学到同产业企业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真经;三是同产业专家集中拜访同行科研院所能降低学习成本、拓展开阔视野。

4、形成合力,组织产业人才专场招聘。为本地工业支柱产业、农业特色经济招聘、输送、储备优秀人才是组织人事部门的重要职责。不分产业、不分企业的“满把抓”的人才招聘活动,既费心费力,又难以满足本地支柱产业、特色经济加快发展所急需的人才需求。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和市人事局一道,积极引导各级人才市场,由举办“满把抓”的综合人才招聘活动,转变到紧贴全市支柱产业、农业特色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时举办“小而专”、“专而特”的人才招聘活动,集中人力物力为本地支柱产业特色经济招聘亟需的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今年,我们将引导市人才中介机构紧贴船舶制造、医药化工、电线电缆、锻压机械、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八大支柱产业,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组织开展产业人才专场招聘活动。我们认为,有需求、有目标、有重点的产业人才招聘活动往往声势大、政策明、成效显。与此同时,我们将和市人事部门一道围绕全市工业八大支柱产业,分产业收集建立市内外产业专家信息台帐,及时制定产业人才需求信息,努力为产业发展需要搭建好快捷的人才信息通道。

5、面向发展,产业发展市场动态。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更需要了解产业技术动态、产业管理经验、产业市场变化、产业发展走向。为不断培育壮大产业经济,打造一支常胜不衰的过得硬的产业人才技术队伍,我们将会同人事、工业、科技等主管部门,借助产业协会、产业专家组织的力量,在每年底或下年初,定期、分产业组织召开产业技术改造、新品开发、市场需求新闻会,邀请工业主管部门、科技部门分管负责人或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协会的专家作产业发展形势报告,参加新闻会的对象为产业内经济组织法人和技术人员,会上,既安排产业经济形势发展讲座,又组织开展相互间的交流研讨。我们认为,分产业召开产业发展新闻会,能很好地把产业经营者队伍建设和产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有机地融为一体,这一做法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必将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产业领军人才,必将打造出一支高水准的产业技术精英人才。

查看全文

中韩贸易结合度研究论文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国际经济交流的扩大,具有地理,文化接近等优势的中韩两国贸易规模迅速增长。早期的中韩贸易始于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1979年前后。那时是通过香港,以间接贸易方式进行小规模的商品贸易。到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也只处于一个贸易规模不到10亿元的低水平上,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随着韩国政府推进北方政策,主办汉城奥运会,中国对韩国企业开放山东半岛等两国经济交流条件的逐步形成,贸易规模急剧扩大。1988年,双边贸易已经超过30亿美元,创下高增长的新记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两国建交为契机,贸易迅速扩大,进入飞跃增长时期。通过香港的间接贸易大部分转换为直接贸易。中国韩国出口商品所征收的关税也从一般关税转变为优惠关税,为韩国企业开辟中国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1992年贸易额达到63.8亿美元。韩国出口增长率创下了165%的惊人记录。1994年,贸易额超过100亿美元,1997年达到235亿美元,1998年,由于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经济萎缩,进口需求急剧下降,韩国银行严格限制信用证的开具导致双边贸易额急速滑坡,飞速增长的韩国出口剧减,中韩贸易首次出现负增长,降幅达11.6%,然而,伴随着亚洲市场的全面回升,进入2000年以后,韩国对中国出口和进口比前一年度分别增加了34.8%和44.3%,贸易规模首次突破300亿美元大关。2003年,韩国对中国出口高达357亿美元,占韩国总出口额的18.4%,中国一跃成为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国。

中韩贸易结合度分析

中韩双边贸易发展可用贸易结合度来直观反映。贸易结合度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指标,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贸易结合度是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其数值越大,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贸易结合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TCDab=(Xab/Xa)/(Mb/Mw)(1)

式(1)中,TCDab表示a国对b国的贸易结合度,Xab表示a国对b国的出口额,Xa表示a国出口总额;Mb表示b国进口总额;MW表示世界进口总额。如果TCDab>1,表明a,b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紧密,如果TCDab<1,表明a,b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松散。

依据中韩两国建交以来历年贸易数据,分别算得自1992年至2004年间中国对韩国和韩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其中,建交的第一年(1992年),中国对韩国贸易结合度为1.33,以后各年份,数值逐年递增。到1997年,中国对韩国贸易结合度增至1.84。然而,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该数值下降至1.37,1999年又激增至2。到2000年,达到历年最高点,为2.88。2000年以后,该数值略有下降,但都在2附近波动。另一方面,韩国对中国的贸易度亦呈逐年递增趋势。1992年的数值为1.75,增至1997年的3.99,达历年最高点。1998年同样下降至3.33,而1999年又回增至3.81,以后各年均在3.3附近波动。

查看全文

产业知识结构化过程分析论文

[摘要]以往经济管理类文献多注重从组织或国家层面对知识管理进行研究,而产业层面的相关研究鲜有提及。基于此,本文首先对产业知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再根据产业知识运动的特点,分析了产业知识的结构化过程,并从知识来源和知识去向两个维度划分为储存式、分享式、学习式和合作式四种类型。

[关键词]产业知识结构化过程产业竞争力

一、产业知识定义

在知识经济体系下,组织只有通过知识的取得、积累,以及有效运用、交流知识性资产,才能进一步提升组织的竞争力。产业作为企业或组织的集合,产业知识是与产业相关的各种组织知识的集合所共同形成的。而在当前网络、数字及知识“三位一体“的新经济时代里,产业竞争力主要来自产业内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创新。因此需要发挥产业内组织与组织间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才能提升产业的整体优势。知识定义繁杂不一,为了对产业知识进行一般性研究,本研究将产业知识定义为:与产业相关的企业或组织知识的集合,以及为提升组织、进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而展开的产业内、外部组织之间的知识活动。

二、产业知识结构化过程

1995年,Boisot提出了社会学习周期(SocialLearningCycle)理论。在I-空间中,知识不是静止的,其必然经过不同的编码、抽象和扩散程度的区域,构成了企业和产业知识的“动态演化”过程。Boisot也指出,编码和抽象常常是并驾齐驱,两个过程结合在一起,都是去除数据,在数据处理资源方面实现节约的一种手段。而且在适当的编码和抽象时,它使人得以集中关注构成数据之基础的因果关系结构或分类结构。两者共同发挥作用,都具有使知识变得更加清晰晓畅且可以分享的效果,而极大的促进知识的扩散或社会化过程。

查看全文

探析我国产业内贸易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我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分析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指出国家规模和发展程度、人均国民收入及其分配方式、市场结构、贸易壁垒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出了促进和发展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策略。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问题对策

一、我国产业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一直保持了较高的贸易份额,其中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2001年中国就有57%的出口贸易和52.3%的进口贸易是同这些国家进行的,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份额。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上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日益拉大,包括中国在内的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迫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彼此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又屡屡启用反倾销、反规避的诉讼程序以遏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所以中国在产业内贸易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尤为重要的问题表现如下。

1.差异产品没有特色且技术含量低

所谓差异产品,指那些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用途也基本相同,存在着替代性但是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我国产品的差异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水平的花色、款式等的差异;二是纵向的质量差异。水平差异主要是由于同类产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纵向差异则是由于同类产品技术资本、技术密集度的不同,质量高的产品资本、技术含量也较高。由于我国企业对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所以无论是对水平差异的产品还是对纵向差异的产品的生产都不能达到其所要求的标准,因此我们应该运用高科技生产具有自己特色的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差异性产品。

查看全文

贸易政策促进结构升级论文

论文摘要:贸易政策选择是由一国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演进内生决定的。在经济全球进化中,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会进一步强化贸易政策的产业政策属性。贸易政策应该更多地用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培育产业竞争力。

论文关键词:贸易政策产业竞争政策产业结构升级

一、贸易政策与产业竞争政策的协调

产业竞争政策源于产业组织政策,它是为了获得预期的市场绩效,由政府主导制定的干预和调整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经济政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竞争政策的实质是通过协调竞争与规模经济的关系,在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的基础上,培育和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产业竞争政策一方面要鼓励竞争、限制垄断,另一方面要避免过度竞争、追求规模经济。

(一)贸易政策与产业竞争政策的冲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原来主要用于调节国内市场关系的产业竞争政策逐渐演变为保证和维持国际竞争环境的一种协调工具。产业竞争政策的内涵与外延远远超出了产业组织政策的范畴,已成为包括产业组织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等方面内容的国际性经济协调政策。

查看全文

酒店管理专业多元化教学模式与实践

[摘要]产教融合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这使得产教融合模式不断推广,形成了当前的产教融合背景,在该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工作就暴露出很多问题,其培养出的人才并不满足产业当前多元化内需,因此该专业教学模式需要朝多元化方向改革。本文将对此展开研究,阐述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教学模式构建原则、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现存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多元化教学模式构建方案。

[关键词]产教融合;酒店管理专业;多元化教学模式

现代专业教学领域提倡产教融合模式,该模式将产业与教学融合在一起,以产业内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促使院校对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培养出满足产业当前内需的人才,如此循环可以不断推动产业与教学事业发展,说明该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因此当该模式在专业教学领域普及,很多专业教学模式都暴露出了问题,酒店管理专业现有教学模式也出现了相同情况,因此如何解决现有问题就成了该专业教学相关人员要思考的重点。面对这一问题,酒店管理专业应当遵从相关原则去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这能起到解决现有问题,提高专业人才素质水平的作用,有必要展开相关研究,此举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教学模式构建原则

无论是什么专业,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其专业教学模式构建都要遵从两大原则,即人本原则与岗位需求导向原则,各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一)人本原则

查看全文

产业内贸易中国发展论文

[摘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导模式的外贸易格局对我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和拉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了重大作用,但这种传统的贸易模式已显出疲态,正经受着日益严峻的挑战。贸易模式从产业间贸易为主向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转变成为中国提高外贸易竞争力、获取动态利益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阐述了产业内贸易的内涵及其规律,并分析了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贸易结构贸易指数

一、产业内贸易概述

1.产业内贸易的内涵

国际贸易有两种模式,一是建立在要素禀赋差异基础上的产业间贸易,二是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指相同产业产品在国际间的双向流动,从统计角度看,其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的产品。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产业内贸易可表述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内、外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2.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