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1 20:43: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产业经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产业经济

地勘产业经济转型思考

一、促进地勘产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意义

(一)转型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新常态下地勘产业经济必须适应新情况、新变化,进一步增强对地勘经济转型发展紧迫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通过转型发展实现新的均衡,朝着更平稳、质量更高的方向发展。实施地勘产业经济转型发展,是贯彻关于“三个推进”和“四个着力”重要讲话精神的战略部署,也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地勘系统改革和改制转企的推动举措,也是实现地矿集团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要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认识,将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布局高度上来,紧绷“稳定”之弦,直面地勘产业发展形势挑战,切实增强加快转型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加快推动地勘产业经济转型发展。(二)转型发展是应对新常态下市场变化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地勘单位发展面临新的拐点。与此同时,地质工作作为国家建设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也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正向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并重发展,地质矿产工作投入由传统固体矿产向能源矿产倾斜。根据全国矿业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辽宁地矿集团及下属各大地勘单位要积极开拓思路,多措并举全方位加强探矿采矿等地勘建设,抓细抓早对地勘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转变传统的地质工作观念,汇聚力量谋求跨越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三)转型发展是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加快地勘单位转型发展是“十三五”建设的重要目标,辽宁省要紧抓发展机遇,积极推动地勘单位转型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地勘单位的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将实现由生存型事业单位向发展型企业集团转型。辽宁地勘企业队伍规模比较大,辽宁地矿集团是在各大地质局的基础上整合新组建的,其经济发展、效益、职工收入相对落后于发达省份,要扭转落后局面,就必须抢抓机遇、拼命工作、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转型发展,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努力推动辽宁地矿集团各项工作上新台阶,贯彻落实“三个推进”“四个着力”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实现地勘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地勘产业经济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相信在各级政府和行业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地勘行业的发展将进一步走向正轨,地勘产业经济将迎来新的发展。新常态呼唤“新思维”,新思维催生新举措。地勘单位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打破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谋求新发展。(一)始终保持专注发展定力。2015年2月1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于经济增速的放缓造成矿产品需求减少、价格下跌,导致勘查资金投入减少、地质勘查市场萎缩,地质矿业等产业板块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我省既不能无所适从、丧失方向,更不能悲观叹气、丧失信心,应该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对矿产品的需求是持续的,仍是引领地勘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今,我们又迎来了国家推动实施“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必须抢抓机遇,保证地勘产业经济稳步增长,做强做大做实优势产业,全力提升拓展市场的竞争力,这对于实现基层地勘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聚焦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创新也是一大改革,是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手段。为了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我们要像强调的那样———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坚持上层设计与底层创新相结合,及时跟进地勘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推进步伐,解决制约地勘单位体制机制、科技引领、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等诸多问题和矛盾,大胆尝试混合所有制改革,坚持以科技引领产业、以人才助推产业,为地勘产业发展注入市场动力,做强地勘主导产业、做优地勘延伸产业、做大做强地勘经济,不断增强地勘队伍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三)科学探索开发管理潜力。强化内部管理,开发管理潜力,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管理手段是促进单位科学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保障。在新常态下,地勘单位不仅要重视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安全生产的严格化、监督审计的科学化、办公自动化与信息化,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还要加强法治思维的运用,以此全面提高管理水平,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一方面要将法治思维与制度建设相结合,根据“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中针对各项制度建设的意见建议,做好梳理完善,注重落实,明确最好的凝聚力是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执行,形成“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规范程序,确保依法治企,合规经营。另一方面,要将法治思维与队伍建设相结合,围绕地勘单位发展实际,组织开展普法活动及合同法律知识等专项培训,增强职工尤其是经营管理人员法治意识,提升他们运用法律来解决现实问题,为全局发展保驾护航的能力。(四)真抓实干汇聚增长动力。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态文化为支撑,突出地勘产业服务社会经济的生态内涵,努力构建地勘产业生态经济体系。针对所有的宏伟蓝图而言,均要依靠实干进行绘制;针对所有的美好愿景而言,均要依靠实干予以实现。滚石上山靠拼搏,振兴发展要实干,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3月7日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关于“三个推进”的重要讲话精神,为辽宁振兴、为地勘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地勘单位发展中,所有从业人员均要树立“艰苦创业、献身地质事业、积极开拓、努力进取”的理念,并且充分认识到市场开拓离不开实干、产业升级离不开实干、找矿突破离不开实干、所有发展成果离不开实干的现实,从而努力抓住实干,并且贯彻实干,从而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实现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扎实推进地勘产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措施

200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标志我国对地勘工作的重视达到了一个阶段以来的新高速,更是明确了我国地勘工作的根本目的和工作重心。地勘单位应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措施、夯实基础,用大资源观统领地质工作、推进地质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争取让地勘事业在提质增效、转型发展上取得实效,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推进转型发展。(一)强化地勘单位内部管理。在当前国家和地方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下,地勘单位要深刻认识到在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想方设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对单位内部的管理机制进行改革。无论是体制机制改革,还是内部管理机制改革,都需要我们逐步推进,循序渐进,在改革中逐步建立和健全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要求的新体制。新的管理体制中,要着重强调约束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作为发展契机,善于运用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进行工作和管理,推动改革的快速进行,使地勘经济科学合理迅速地得到发展。(二)推进地勘单位体制改革的角色转变。随着政府逐渐从商业性地质领域退出,地勘单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改革对地勘单位的冲击巨大。但是,目前地勘单位总体形势还是比较好的,在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也是局部的、暂时的。我省应进一步围绕新常态下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以发挥国家财政出资的效用。组建地矿集团就是为了进一步减少矿产勘查投入,并将省级财政重点投入到社会必需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中来,颠覆以往地勘单位的生存、发展模式,地质勘查工作投入正面临结构性调整。地勘单位要扎实稳步推动“事”“企”角色转变,紧紧抓住体制改革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国家优惠政策的作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招商引资促进地勘产业实体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强地勘队伍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提高地勘产业经济实力。(三)强化基础地质调查拓展地质服务。我们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单位优势,坚持转型发展,努力拓展思路,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强化基础地质调查,发挥地勘工作超前部署、先行先决的作用,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功能,争取好的找矿成果;围绕地方生态、环境和民生问题,积极拓展领域、深度融合,提高勘查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推进地勘工作转型发展;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功能,密切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地勘队伍的比较优势,积极献言献策提出好的建议,找准解决相关问题的切入点,积极参加地方政府发展规划论证与制定,为地方提供优良地质服务的业绩赢得市场、赢得支持,在新常态下获得服务和发展的良好态势。(四)是转换经营机制坚持融入地方接地气。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完成,地勘部门或单位将成为符合市场要求的企业主体和商业性矿产勘查主体。地勘事业的发展,必须始终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在主动融入中寻找自身发展的结合点和着力点,扬地质服务之长,补矿产勘查之短,通过实实在在的作为,赢得地质工作的社会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勘产业要想发展,就必须转换经营机制,加强企业合作,延伸产业链条,拓展服务领域,风险勘查融资。地勘行业和地勘单位要紧紧抓住我国推出的“四个全面”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和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战略,贯彻落实东北振兴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利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时机,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克服不利因素,争取覆盖辽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我们要抓住发展机遇,建立健全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拓展多元化的矿产勘查融资渠道,扩大和延伸地质工作发展空间,围绕建设富庶文明新辽宁中发挥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地质工作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

查看全文

蚕桑产业经济效益提升

1制约蚕桑产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棄

11.1桑园基础设施较差。喿园的排灌系统和桑树病虫害联防联治设施都比较落后,机械化设施配备水平也比较低。目前大多数地方通过截断水源来推动大田种桑,这种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是对桑园排灌不利。除此之外,桑园的喿树病虫害防治难度由于缺乏联防联治设施而增大。而且,桑园基本上都是人工操作,劳动效率低下。1.2桑园缺乏正常管理。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报酬上涨,导致桑园里没有工人对桑园的土壤、杂草及排水等进行日常管理,导致桑园内出现积水现象,土壤板结和肥效流失现象也日益加重严重,桑树的生长受到了影响,同时抗病能力及抗逆性也在下降。桑叶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质量连年降低,导致经济效益下滑。1.3先进实用技术推广面不大。蚕桑产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采用了大蚕省力化饲育和方格蔟营茧等技术,但是像“十天养蚕法”饲育模式和6连片方格蔟上蔟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推广范围小,覆盖面积窄。加上在政策上,上级部门政府对桑园联防联治和大蚕词育场地建设不够支持,也制约着蚕喿规模效益和蚕桑产业效益的提高。

2提离蚕桑产业质置效益的对策

2.1加强桑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旱治虫能力。蚕桑产业的基础在桑园,蚕茧产量和质量的好坏与桑园关系密切。虽然桑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最近几年有所加强,但是绝大多数的桑园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当落后。应该加强桑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强喿园的排灌系统,确保桑园在出现干旱或内涝的时候依然能够丰收。政府应该出台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帮助蚕农购买机械翻耕桑园或是给桑树治病,鼓励蚕农购买小型农机具,帮助推动桑园机械化操作,提高劳动生产率。2.2加强桑园曰常管理,提高桑园产质量。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在桑树的树型养成、修枝、封园、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时期组织培训班,引导农户科学规范地管理桑园。告诉农户如何合理搭配肥料,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大力推广专门适合桑树使用的复合肥。在管理喿园的过程中,尽量较少使用除草剂,按时对喿园进行深耕翻耕,以防土壤板结,对桑树生长不利,降低产量。2.3推行“民办公助”式的蚕桑病虫害防治,提高蚕桑病。虫害虫防治效果蚕桑病虫害防治要实行“民办公助”的模式,扩大消毒环境和联防联治范围,实行“政府负责药品、物质,养蚕农户投人劳动力”的形式,以切实推进蚕喿病虫害统治防治工作。实行联防联治工作应该统一时间、标准和农药,分户治虫。这样可以节省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达到防虫治虫的目的。定期组织农户打扫卫生,清理垃圾,污水及时排除,杂草铲除干净,然后撒上新鲜的石灰粉,提髙蚕室蚕具的消毒效果。2.4推进省力化养蚕技术,提高蚕桑规模效益。提高蚕桑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推广简易蚕室大蚕地蚕育技术,这么做可以有效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降低劳动强度。政府要想办法解决养蚕大户资金紧缺的问题,播放一定的款项用来搭建简易蚕室用地,为大蚕地蚕育技术推广提供物质保障,使蚕桑规模效益最大化。2.5利用桑园多种经营,提高蚕桑综合经济效益。近年来,蚕桑经济效益下滑,面对这种情况开展桑园多种经营。目前,广西蚕桑产业的生产效益主要停留在“蚕苗”和“生丝”上,有许多产品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如桑枝、喿叶、桑果、蚕沙等,实际开发利用不足30%。另据农业部门调査统计,2017年广西栽培桑枝食用菌超过三亿棒,产值约10亿元,综合效益很高。可以探索采用桑园间作蔬菜、桑园套作药材、桑园养殖,综合开发利用蚕桑副产品前景非常广阔,桑枝粉可以用来繁育食用菌,桑叶也可以研制成食品、保健品和药品,走生态综合经营之路,不断提髙蚕桑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覃鲜花.充分利用优势积极稳步地发展蚕业[J].广西蚕业,2006,21(5):71-73.

查看全文

生态产业经济思考

发展生态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代表着世界经济的未来。*旗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产业具有后发优势,应该扬长避短,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全方位引入“生态产业”概念,以“生态经济”为发展方向,逐步把*旗建成全国的绿色产业基地,参与全国大市场乃至世界市场的竞争,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三赢”目标。

一、*生态产业开发的现状与问题

多年来,*旗对生态产业的开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已形成一定的生态产业基础。一是生态农业已注册几十个农畜产品品牌,是自治区产粮大旗,全国畜产品生产先进县,*牛力皋荞麦、四家子小米、富达鲜蛋、*苜蓿、*细毛羊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二是生态工业初具规模,中敖食品有限公司、下架蛋鸡屠宰厂、肉鹅加工厂、金利色素万寿菊有限公司、黄羊洼草业公司、金园谷物有限公司和康健沙棘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相继投产运营,产业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全旗现有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5家,其中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22家,已建成投产的14家,可带动农牧民9.2万户,基本上做到每一项产业都有龙头带动。三是生态度假旅游也有初步发展,青泉谷旅游区已正式向游人开放,热水温泉开发潜力巨大。

*生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型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缺乏经营规模大,带动农户实力强,产品销路广的大型龙头企业,大多数农畜产品仍以出售原材料为主,不能够就地转化增值。

二是农畜产品虽然注册了26个品牌,但大部分还没有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组织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查看全文

产业经济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摘要:在当下产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这也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我国一些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中,上述因素能够发挥良好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针对产业经济发展进程中对我国经济所起到的可持续作用进行详细阐述与分析,以说明当前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和概念,并提出未来发展对策,目的在于帮助相关行业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形成的特殊作用,以期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研究参考。

关键词:产业经济;区域经济;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在整体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对产业格局的规划比较稳定,因此让产业分布的格局具备着较为明显有效的特征。在未来经济发展进程中,需要明确发展的基本态势。在我国产业市场的发展趋势下,产业集群效应愈发明显。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背景下,提高了许多产业的竞争力,因此对产业起到了的推动作用。对优势产业所出现的集群现象进行分析,可以明确我国当下产业经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间的内部关系,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参考。

1研究背景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进入21世纪之后,各行各业需要面临的重大挑战与研究课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直接影响我国当今各方面的发展,我国在全面改革开放之后,利用对经济方面的进一步改革与创新,全面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加快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对国民经济不同领域资源消耗量的分析发现,不同的环境污染总量,都会受到产业结构化的发展和产生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当下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会导致产业自身受到一定的发展条件限制。只有明确未来发展中基于产业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加上不断的更新换代,才能有效推动产业化的发展与建设。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在各个行业的动态演进趋势下,形成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结构,并让政府在未来发展环节,进一步调整产业及产业组织的行为,促成经济良性发展的循环。

2产业集群

查看全文

产业经济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摘要:产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提升产业经济的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本文通过对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各方面优势的探究,分析了产业集群在推动产业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产业经济一种非常有效的发展方式,可以提升区域生产能力,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在局部区域内形成较为专业的市场分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区域竞争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一)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区域内企业的生产率

在经济学理论中,产业集群可以为其内部企业带来较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可以共同使用交通、资金、公共设施等有利资源,同时集群内部形成小型产业链,可以让企业在短距离内实现完整的采购和产出销售,产业集群的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单个企业也会获得更多利益。

查看全文

林业产业经济分析及路径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林业产业经济也在逐步稳定发展。虽然我国的林业产业丰富多样,但是在总体经济不断实行全球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找到一些利于其经济最大化发展的一些路径。

关键词:林业产业;经济分析;发展路径

众所周知,我国的林业产业品种较为丰富多样,部分地区对林业产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地区利于林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原因是自然气候、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环境,都有利的推动了林业产业经济的发展。可是随着多个地区的不断实践,逐渐发现了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笔者结合市场的需求以及相关问题对林业产业经济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一、林业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林业产业个人劳动时间失衡。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逐渐成为林业产业大国。但林业产业大国并不等于林业产业强国,我国与一些产业强国的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根据相关人员的调查情况来看,在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林业产业所占比重特别少。由此可见,林业产业的发展与我国所期待的高速发展的总目标相差很远。并且也可以从中看出因为林业产业的生产率低,林业相关工作人员的劳动时间得不到保障,工作人员的个人劳动时间失衡,从而阻碍了林业产业经济的发展。(二)林业产业的产品价值不符合市场需求。林业产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市面上存在的普通商品不一样,这主要是由于林业产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还需要考虑经济、市场需求方面的问题。如果林业产业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值得不到市场的认可,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就会造成这些产品滞留从而阻碍林业产业经济的发展。(三)林业产业面临内外部因素的挤压。目前我国的林业产业在内部和外部的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一定的挤压,首先从内部而言,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量占有部分不高的国家,甚至可以说是特别低的国家。而林业产业的发展会导致资源量大量消耗亏损,从而使林业产业面临国家内部因素的挤压。其次,从外部因素来看,目前我国实行经济全球化,我国的确成为了林业产业大国,可是从世界多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看,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与林业产业发达的国家还是有差距的。并且,目前我国林业产业自身企业规模都不大,相关工作人员也没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公司的设备不够先进,从而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和数量都得不到保障。

二、我国林业产业经济的一些发展路径

查看全文

新能源产业经济在农业领域的运用

能源始终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体系的命脉所系,而且已经成了如今影响到人类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众所周知,作为全球知名的能源消费大国,在能源利用上的利用率要低于西方发达国家20%以上,但是其能耗则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两倍多。如此一来,不但极大地影响到了我国经济持续提升的能力,而且还导致了极为严重的污染状况。农业领域的能源耗费在能源体系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农业领域千百年来一直依赖着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等无法再生的能源,其后果是不但极大地污染了当时的环境,极大地损害到现代人的健康状况,也会造成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越来越大,增加了温室效应的影响,极易引发各类自然灾害。所以,积极发展能够应用于农业领域的新能源产业,走出一条低能耗和低排放的发展之路是农业领域发展的重点。

1新能源产业经济应用于农业领域中的必要性

一是切实缓解我国能源压力之所需。我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能源消费大国,在能源消耗中绝大多数要依赖于煤炭资源,而我国境内煤炭的天然储量并不乐观。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提升,我国要想依赖于传统资源的话,就会造成资金成本的不断上升。同时,我国的的石油供应量相当低,而且储备率也非常低,这是造成我国经济发展滞后的一大瓶颈。二是创建良好生态环境之所需。如今,新资源产业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一个绿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我国多年以来始终以煤炭发电为主体,其中有相当多的省份属于煤烟污染区和国家所确定的二氧化碳及酸雨控制区。因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化石能源的生产以及使用量都在持续地增加,因而也就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控制酸雨等两项治污目标很难切实达到。因此,能源结构不够优化、新能源的发展不顺利、区域经济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无法达到。要从战略的高度和不断推进新能源等替代型清洁能源之发展来加以认识,特别是应当充分发挥出本区域的巨大优势,全面引入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新型资源,通过持续推进新能源产业经济的发展,为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作出新的贡献。三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发展之所需。新能源特别是生物质能的全面开发,是切实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动因。这是因为生物质能产业已经延伸到了农业领域,而且还能够不断拓宽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之思路,真正将我国农业带入到全新的发展平台之中,也就是全面参与到新能源产业原料的生产之中。同时,我国的生物质能产业也具备了非常强的依附于农业产业之特点,能够很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结构实现新的调整,推动当地农民群众就业水平的极大提升,进而提升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比如,依据笔者的测算,每生产出1000×108t的燃料酒精或者生物柴油的话,就等于为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提高了200至300×108t的经济总量。如果生物柴油的年产能够达到1000万吨,即可为广大农民增加至少500亿元的纯收入,这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切实提高农民群体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新能源产业经济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2.1太阳能产业经济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运用策略。太阳能是一种用之不竭的新能源,在其使用之时对环境是十分友好的。鉴于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其在农业领域之中的作用必然会愈来愈广。光伏水泵又被称作太阳能动力水泵,是近些年来逐步兴起的光、电、机一体化体系。它运用太阳能电池所发出的相应电力,运用最大功率点的跟踪和变换、控制等各类装置,使用高速开关磁阻电机以驱动高能效水泵,把水从地下深处上提到地面上供农田灌溉或者供人畜加以饮用,从而为农业领域开放提供非常好的办法。光伏水泵也是充分运用了太阳能,在没有别的能源的状况之下能机动而灵活地对农田加以灌溉。太阳能杀虫灯主要是运用太阳能电池板把阳光直转为电能,从而为杀虫灯提供了足够的能源,其后再运用昆虫天生具有的趋光性与趋色性等构造,辅之以相应的光源以及相应的纳米波长,以实现杀死害虫的目的。据统计,每台太阳能杀虫灯能够辐射两公顷的面积,而其使用寿命则达到了十年。光伏发电板可以依据实际需要来设置太阳能电板,从而能够为蔬菜冷藏和大棚等提供足够的清洁能源。所设置的太阳能电板,移动起来十分便利,在经济上较为合算,太阳能电板的价格通常为15元/瓦,一幅1500瓦的太阳能电板,其总价达到了23000元人民币左右。假如要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电,就应当安装蓄电池,其造价成本5000元左右。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太阳能电池板的供电率,应当积极购买太阳能跟踪控制设备,以提升对太阳能加以跟踪的精度,在最大的限度上提升太阳能的利用效率。2.2生物质能源产业经济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运用策略。所谓生物质能,主要是指源自于生物质原料的一种可以再生的能源。生物质能的原料范围很广,包括了农业领域的粮食、饲料,生产生活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细菌、藻类等各类微生物发酵物等,均可用在生产多种不同形式的生物质能源,或者转换成电能、热能等别的能源类型。按照原料来源的差异和农产品形态的差异,生物质能源可划分成天然生物质构成的初等级生物燃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以及沼气等高等级生物燃料。就生物燃料视角而言,其净供给量不但决定于这种生物燃料含有的各类成分,而且还取决于形成生物燃料需要花费的能量。生物燃料之中包含的能量和其生产过程之中耗费的化石能量比例可以称之为化石能量平衡,可以用于衡量各类生物能源净能量之高下。传统意义上的化石燃料的能量平衡就理论层面而言当为1.0,然而因为原油炼制以及运输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能源上的消耗,其数值在实际汽柴油生产当中只能达到0.8到0.9。不一样的原料在生产相同品种生物燃料过程中的化石能量具有非常大的平衡差。比如,生产燃料乙醇过程中的玉米化石能量平衡就达到了2.0,而甘蔗可高达8.0。所以,巴西将甘蔗残留物作为原料来生产乙醇是非常成功的决定。这是因为以纤维素为主要原料的化石能量平衡能够达到10.0以上,故以木质纤维素为前提的第二代生物燃料在能量平衡当中的优点也证明了其非常有可能成为今后取代能源的发展之趋向。实际上,并无一种生物燃料能够在一点都不影响粮食供应的基础上大面积地取代石油资源。生物燃料原料作物也要与别的农作物一起来抢夺生产资料。如果生物燃料的需求提升了作物原料价格之后,以一样的资源为前提,农产品的价格必然也会随之而出现水涨船高的情况。即使使用非粮作物来生产生物性燃料,也很难真正消除粮食与生物燃料相互间的激烈竞争。尽管粮价的上涨通常都会对农村群众的购买力产生不良影响,但是农村贫困者也有可能从该产业产生的劳动力就业机会当中得到益处。农产品价格之提升必然会刺激到原料产区对于技能不高的农业人口劳动力的需求,推动农民群众收入不断提升,从而尽可能地把粮食安全风险下降到最低限度上。2.3风能产业经济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运用策略。早在八百多年以来,我国就已使用简易风车来提水、灌溉、制盐与碾米。使用风车进行灌溉充分证实了风车所具有的实用性能。然而,因为近代以来我国电力事业的持续发展,以前使用极为广泛的风车却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假如使用现代科技以改进传统意义上的风车,比如,通过风能与油气互补来进行提水灌溉,并且还可发电的装置。或者是以风力机提水为主体,以柴油机或者电动机为辅助性动力,从而用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人力或者畜力,这样一来就能够实现风力运用的现代化,进而推动风能在农业领域之中得到更好的应用。鉴于近年来风力发电的不断推进,农业领域主要还是使用离网型风力发电机,这同时也是风能使用的形式之一。如今,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风电装机容量与数量最多的一个国家。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风力发电的产量在持续提高,发展也十分快速,但是因为其容易受到自身各类资源特点之限制,在绝大多数农业领域之中还无法得到极大的应用。2.4水能产业经济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运用策略。水能包含了潮汐水能、河流水能以及波浪能等多个类别的能量资源,然而能够运用到农业领域之中,而且技术上比较成熟的还是要算河流水能。水能资源的利用通常表现为水电技术。应当说,水电技术在节能减排以及控制物流与存储费用等方面具有特别大的优势。当前能够全面完成流域性梯级开发的河流数量依然不多,但是今后肯定会有大批量的水电站群宣告建成投入使用。在农业领域中,往往会使用单位装机容量在100kw以下的微型发电设备。因此,在成批水电站群能够发挥作用的状况之下,我国的微型水力发电设备必然能够得到极快的发展,从而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水能之运用尽管已具备了相当成熟的技术与经验,然而与风能相同的是,水能产业也会因为受到资源自身的种种限制而无法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3结语

查看全文

农牧业经济与旅游产业论文

一、西藏旅游产业发展与农牧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一)西藏旅游产业和农牧业发展态势的趋同性

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一些相关产业也得到了促进。其中,较为明显的表现是农牧业在近年来稳步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取得了粮食丰收、经济作物较快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好成绩。自2000年以来,西藏旅游产业发展和农牧业经济呈现同向变化趋势。这一变化通过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来反映。1.西藏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增加值对比分析2000年以来,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总体上均出现增长的趋势。旅游综合收入从2001年的7.505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26.4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38.08%。以2001年为基期,农牧业增加值从2001年的37.47亿元上升到了2012年的80.41亿元,年均涨幅为4.17%。总的来看,2001年到2012年间,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都表现为上升趋势。2.西藏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增加值的增幅对比分析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幅度)表现出阶段性。旅游产业是敏感性产业,受2003年的SARS和2008年3·14事件影响,2003年与2008年旅游综合收入都出现低谷。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以后,西藏旅游综合收入出现迅速发展的态势。2006至2007年间,西藏旅游综合收入平均增速为59.15%,比11年间的平均增速高出21.07个百分点。2008年3·14事件之后,西藏旅游综合收入增幅每年成增长态势。2001至2005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4.05%,与2001-2012年的年均涨幅4.17%比较接近。2006至2008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5.5%,比平均值高出1.33个百分点。2009至2012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3.3%,比平均值低0.8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旅游业的波动性较明显,农牧业发展情况较平缓。

(二)西藏旅游产业和农牧业发展趋势的定性分析

乡村旅游是农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乡村旅游目的地农牧业景观、农牧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均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且部分农牧业生产要素本身就成为了一项重要乡村旅游吸引力。旅游业同样可以反哺农牧业,乡村旅游业能够吸纳农牧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牧业收入、促销农产品。农牧业与旅游业的联动效应已经不言而喻,国内外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两者之间的关系。1.政策扶持与产业融合就西藏而言,2002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了《关于扶持和鼓励农牧民群众开展旅游服意的指导意见》,乡村旅游开发活动开始在区内遍地开花。2012年,西藏自治区出台了西藏十二五期间的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经济开始快速发展。西藏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五大主题品牌,分别是“雪峰乡村”“高原林村”“高原牧歌”“神奇乡井”“屋脊农庄”[10]。乡村旅游已经与传统的农牧业以及新兴的高原净土产业相融合,依托农牧业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农牧业产品供给以及农牧业原有的人力资本在不断发展。从整体情况来看,西藏乡村旅游经济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共同特点。最为明显的一点,即产业融合吸纳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西藏农牧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发展西藏乡村旅游可以调动农牧民参与旅游开发和服务接待的积极性,提高农牧民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效率。因此,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发展西藏乡村旅游可以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农牧业经济效益与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对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与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相比,虽然西藏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而从产业联动的角度分析,西藏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高原农牧业生态景观及农产品、高原特色奶、肉制品等均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产业链结构。农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实现了农牧业产品创新,促进了农牧业结构创新发展。反过来,农牧业的转型与发展为乡村旅游经济注入了活力,同样丰富和发展着西藏乡村旅游经济。2.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的佐证课题组于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对西藏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类型的开发模式、不同地理区位、不同发展程度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以西藏昌都地区半农半牧县芒康县为例,该县处于滇藏线与川藏线的交界处,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该县境内沿214国道有一条旅游观光线,观光线周边分布着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包括纳西民族乡(又称“盐井”)、曲孜卡温泉度假村等。其中,纳西民族乡的千年古盐田景观及当地农牧民制盐晒盐的劳作方式成为了吸引沿途观光游客的一项重要旅游资源。而旅游经济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人们传统的生产作业方式、保护了非物质文化资源,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复兴。由于旅游业的乘数效应,旅游产业链与农业相衔接,拓展了农牧产品的销售和经营渠道;农牧业的生产要素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为旅游产业提供支持与保障。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乡村旅游产业与农牧业联系地研究已经有了较好地积累。但是,通过广泛的文献检索发现,以实证研究范式分析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内在联系的文献不多。在研究对象方面,以西藏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的报道尚未出现。综合上述论述,结合2000年以来西藏农牧业和旅游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及相关数据,我们提出研究假设:在西藏大力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西藏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已经开始融合,旅游产业与农牧业之间存在双向影响的关系。

二、西藏旅游产业发展与农牧业经济增长的VAR和脉冲响应分析

查看全文

蚕桑产业与粮食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1调查地点及内容

调查地点: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国庆村、太平桥村共15个农户。调查内容:粮食产业,调查小麦、晚稻平均每667m2的成本与收入及效益;蚕桑产业,调查每667m2的培桑成本、张种养蚕成本、张种茧款收入及全年生产的效益情况。

2调查结果

2.1基本情况15户农户多数是既从事粮食生产又经营蚕茧生产,共计家庭人口79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人口32人。共有水田面积65032m2,2016年,种植小麦18009m2、种植晚稻65032m2;共有桑园面积45022.5m2,2016年,饲养蚕种:春蚕75.5张、夏蚕16张、中秋25张、晚秋41.5张,全年合计158张。2.2效益计算15户农户实际种植面积和养蚕数量所花的费用、获得的收入,平均后得出(走访口头调查)。人工费以8h为1工,种粮食的因劳动强度大、以壮劳力为主、每工以120元计算;培桑养蚕的以老年人为主、每工以70元计算。2.3粮食产业的成本支出与收入情况2016年15户农户粮食产业的成本支出与收入情况,见表1、表2。从表1、表2可见,种植小麦每667m2的成本为339.00元、收入为542.46元、利润为203.46元;种植晚稻每667m2的成本为775元、收入为1467.46元、利润为692.46元。从表中也可以看出,种植的成本都超过利润,说明现在粮食生产的成本都较高。15户农户65032m2的水田全年种粮共得利润为73008.27元,平均每667m2水田的利润为748.8元,户均净收入为4867.22元。2.4蚕桑产业的成本支出和收入情况2016年15户农户蚕桑产业的成本支出和收入情况,见表3、表4和表5。从表3、表4可见,15户农户45022m2桑园,全年培桑成本总支出达52021.75元,平均每667m2的培桑成本为770.70元;全年饲养蚕种158张,养蚕成本总支出达137238.80元,平均每张蚕种的饲养成本为868.60元;全年培桑养蚕合计成本为189260.55,其中人工成本占88.6%。从表5可见,15户农户全年饲养蚕种158张,总产蚕茧7279.05kg,总茧款收入240794.67元,平均张种茧款收入1524.02元。从表3、表4、表5可见,15户农户蚕桑生产的总收入为240794.67元,而培桑养蚕总支出达189260.55元,总利润为51534.12元,张种利润为326.16元,平均667m2桑园的利润为763.47元,户均全年蚕桑收入为3435.61元。

3分析与思考

本次调查可见,从667m2利润来看,蚕桑效益略高于种粮效益,但农民反映,种粮积极性高于种桑养蚕。分析其原因:3.1国家和各级政府对粮食产业的重视程度高于蚕桑近几年,国家对粮食生产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每667m2每季92.46元,种粮大户还增加每667m2每季100元的规模种粮补贴;且每年播种前就出台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给农民吃定心丸。而蚕桑生产,政府无任何优惠政策和经费补助;且还存在茧价风险。3.2种粮省力化机械化程度高于蚕桑在粮食生产中,种植大小麦、油菜、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已普遍采用省力化的直播技术,既省力又能取得优质高产,农民很受欢迎,收割已基本都采用收割机,省力又快捷,大大解放了劳动生产力。从本次调查中得出,种植小麦667m2只需0.5工、种植水稻667m2只需3工。而蚕桑生产因是种养结合,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强度大和劳动季节性强,虽然现在已推广了省力化培桑和养蚕技术,劳动时间比以前减少,但仍靠人工操作为主,工作很辛苦,而且工值也较低。从本次调查中得出,每667m2的桑园全年管理共需要6.6工、每饲养1张蚕种需要11工。所以,现在培桑养蚕的劳动强度已大于种粮等田间作物,大量的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蚕桑生产。3.3粮食作物的新品种多于蚕桑在水稻、大小麦、油菜、蔬菜等农作物方面,新品种很多,选择余地大,而且品种更换也较快,不少新品种不但抗性强而且产量高、品质优,深受大家的喜爱。而在蚕桑生产方面,目前桑树新品种比较多一点,而新蚕品种非常缺乏,如现饲养的蚕品种“秋丰×白玉”已30余年,而且种性有所退化,结下层茧太多,茧质难以提高。所以目前很需要理想的新品种来更换老品种。3.4种粮食的收益比种桑养蚕稳定目前粮食价格在稳步提高,农民种粮食收入较稳定,效益也较好。而蚕茧的价格很不稳定,茧价随茧质、丝价、茧丝绸的出口贸易等因素波动很大。笔者调查的2016年是茧价有所回升的一年,秋茧的价格高于春茧价格,收益比前几年稍高一点,总之种桑养蚕的收益很不稳定。3.5种桑养蚕的风险大于种粮粮食生产只要品种优、种子发芽好、出苗齐、水肥虫草管理好,基本能达到稳产高产。而蚕桑生产易受气候、环境等影响,风险大,产量得不到保证,特别是秋蚕因桑园治虫和稻田治虫造成农药污染严重,加上天气恶劣,易造成产茧量下降,甚至颗粒无收,使蚕桑生产效益受到很大影响。3.6建议政府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对传统蚕桑产业也要重视。一是要重视对蚕桑生产的投入,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文件,“以工补农、以贸哺农”保障蚕农的利益,对蚕茧实行最低保护价政策,维持蚕桑产业能健康稳定。二是蚕桑科研院所要加快新蚕品种的选育,尽快培育出优良的新蚕品种投入生产。三是蚕茧收购部门要加强蚕茧收烘管理,认真贯彻“优茧优价、劣茧劣价”的茧价政策,努力提高蚕茧质量。四是技术推广部门要围绕提高技术到位率,提高科技转化率,提高蚕茧的产质量,提高桑园综合开发经济效益等方面积极开展有效服务。

查看全文

专利政策融入产业经济发展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力量日益凸显,因此必须要注重保护专利产品,通过采取一些专利政策,才能够推进产业结构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本文主要围绕专利政策融入产业经济发展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介绍专利政策融入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然后分析专利政策融入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些特殊性,最后提出专利政策融入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些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专利政策;产业经济发展;重要意义;有效途径

通过制定一些专利的政策不仅能够保护创新,更重要的是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加强专利政策融入产业经济发展一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不可否认,专利政策融入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其自身的特殊性,这就需要充分的了解其特殊性所在,然后才能够将专利政策充分的融入到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进而实现我国产业经济的进一步提档升级,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1专利政策融入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分析

专业政策融入到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能够确认和保护专利技术的相关权益。通过将专利政策融入到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使得各种专利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不仅维护了专利人员的一些技术权利,另外也是对这些专利的进一步确认。通过将专利政策融入到产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能够对产业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和带动作用,不仅帮助了创新人员利用较低的成本控制盈利的机会,从而实现更多的利润,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业的技术升级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全面推进产业经济的发展。其次,能够充分地发挥政府的带动作用,推动资源的优化。在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更加注重科技的力量,通过对专利政策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维护,不仅能够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另外也能够根据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全面提高生产技术的竞争力。通过将专利政策融入到产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的价值,也能够使得专利政策充分发挥其引导的作用,实现我国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加大专利政策的制定,也是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弥补产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全面实现产业经济发展的增量、增值、增效。最后,能够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从而实现良好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因此只有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才能够缓解就业的压力,另外也能够打造出良好的经济发展格局,能够将专利政策应用到各项产业发展当中。尤其是各种专利政策应该以环境为立足点,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进一步的整合,从而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利用先进的科技实现自身的发展。通过支持专利政策融入到产业经济发展当中,能够形成新的产业链条,并且加强对专利的维护和保护,使得专利能够充分发挥其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

2专利政策在产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特殊性质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