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升级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1 20:33: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产业结构升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信息产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
摘要: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本文主要论述了信息产业的含义及特征,信息产业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进步改造传统产业。
关键词:信息产业;产业结构;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的升级,其实质就是生产技术的变化而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革,即由于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消化和吸收引起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这表明产业结构优化是以技术进步为前提的,但是在技术进步过程中,各产业部门技术进步步调不一致,某些产业部门首先突破,然后通过前向、后向和旁侧效应,推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通过技术扩散、渗透和诱发等方面的作用,推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因此,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应是那些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较高的技术含量的产业;有利于产业技术装备更新和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产业;我国信息产业的崛起,打破了传统产业的行业生产格局,并且为其他行业和领域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促进了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进程。
一、信息产业的定义及特征
信息产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所以人们对于何为信息产业还未形成一致看法,美国学者波拉特将信息产业定义为“从事信息生活、传播、处理、储存、流通和服务的生产部门”。[1]所以可以把信息产业定义为以现代新兴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专门从事信息资源搜集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利用、生产、贮存、传递和营销信息商品,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的产业集合体,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信息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其主要特征有:
1.信息产业是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本质就是收集信息,生产和经营信息为职能的产业,其特点是以脑力劳动为重点的大量知识、技术的开发,它由许多新型的知识、技术、智力型企业组成。是处于尖端科学前沿的高技术产业,正是由于劳动对象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这种产业对劳动者知识水平、智力水平的要求较高。如果说其它技术是人的体力的延伸,则信息技术则是人智力的扩展,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需要专业的高水平的人员来进行,也需要专业人员之间的联合协作。信息产业是高创新性和高渗透性相结合的产业。
市场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论文
论文关键词:资本市场股市融资产业结构升级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1994—2005年我国股市融资和产业结构有关经济数据,利用协整理论,从股融资规模效应视角,对股市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股市融资不但没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反而阻碍了产业结构优化,而出现这种理论和实践差异的核心原因在于渐进式改革下国家主导型制度变迁对股票市场的定位和制度设计。
一引言
从1993年开始,上市资源的分配一直采取中央政府按行政条块切块下达上市指标和额度,并对申请公开发行股票企业的产业政策进行了规定,如中国证监会《关于1993年申请公开发行股票企业产业政策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鼓励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企业,暂不受理金融企业,控制房地产企业,商业企业则各省不能超过一家;1994年l0月了《上市公司办理配股申请和信息披露的暂行规定》,文件除对配股时限、数量等加以限定外,还强调配股募集资金的用途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国家计委2002年1月《“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人资本市场融资;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税务局2002年7月联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在证券市场融资;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商务部、环保总局和银监会2003年12月关于制止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意见》特别指出证监会不能核准含有此类项目公司的首次公开发行和再融资的申请;2004年1月国务院签发《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认为资本市场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中国股市中这种特有的上市机制以及各项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股市的资本配置朝着既定的地区和产业倾斜。
另外,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也表明,股票市场的发展过程往往就是其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演进过程。比如在1870年至1920年间,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的股票市场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其金融资产证券率仅为12%,国民生产总值证券率仅为8%,与此相适应,其产业结构则表现为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时期的特征——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高达50%以上,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仅占25%以上,第三产业极不发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述国家的股票市场已经高度发达,这些国家的金融资产证券率已经高达50%以上,国民生产总值证券率也达到了较高水平,比如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证券率高达l13%,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也达到了后工业化的水平——无论从就业比重还是从产值比重来看,第一产业迅速下降,第二产业略有上升,第三产业后来居上跃居首位。
综上所述,无论是我国特有的上市机制,还是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都表明,股市融资具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但是通过对我国股市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疑问:我国股市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这促进作用是否实际存在?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本文根据我国股市融资和产业结构有关经济数据,利用资金流量法和协整理论,对股市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对理论上应该而实际上没有起到促进作用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生态文明下产业结构升级探索
摘要:高质量发展势必要求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而产业结构发展的方向是低能耗、低污染、高收益,契合了当前生态文明的发展需求,必将促使产业结构逐渐向生态化转变。论文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运用产业结构升级理论,阐述了生态文明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了产业结构向生态化转型升级的主要特征,得出了中国产业结构向生态化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产业升级;低能耗;低污染
1文献回顾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经历了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历程。在高速发展阶段下,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而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下,经济发展将更加追求质量,注重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共赢。这意味着产业结构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型升级,逐渐由工业化向生态化发展。那么,在当今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产业结构向生态化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特征是什么?产业结构应该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理论分析、内在特征及实现路径三个维度,详细地分析和论述了生态文明视角下产业结构应该如何向生态化转型升级。许淑婷等[1]基于辽宁省的统计数据,用改进的熵值法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以Moore指数构造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发现两种指数都在波动中不断变化。通过对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生态化之间的分析,发现辽宁省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生态化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杨璟恒[2]采用中国碳排放的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生产矩阵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生态保护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趋势预测。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生态环境状况是不断恶化但影响是递减的,而改善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关键在于提升技术水平。虽然学术界对生态文明与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研究,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时间跨度比较短、前沿生态文明思维的影响比较小。到目前为止,产业结构和生态文明之间的研究尚未有统一的结论。在相关研究基础上,本文基于生态文明视角,运用产业结构升级理论,阐述了生态文明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详细分析了产业结构向生态化转型升级的主要特征,最后提出中国产业结构向生态化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本文的主要贡献表现在:第一,研究视角新颖,基于生态文明视角,探究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二,利用产业升级理论,系统地阐述生态文明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探讨了产业结构向生态化调整过程的特征;第三,提出中国产业结构生态化升级的实现路径,稳步推进产业结构向生态化转型升级。
2生态文明下产业结构升级理论研究
人类文明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特征,也就是说,每一种文明形态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农业文明时代,生产力比较低下,以第一产业为核心;工业文明时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以第二产业为核心。而现在,人类将逐渐进入新的文明阶段,即生态文明阶段。从宏观视角看,世界各国产业结构从以第一产业为重心向以第二产业为重心转移,主要发达国家逐渐升级到以第三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从中观视角看,产业结构由当初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向中耗能、中污染产业过渡,最终世界各国要建成低耗能、低污染的产业结构。2.1生态文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要求。生态文明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跨越。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繁荣,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却日益增强,人们开始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就意味着,在今后的发展中,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产业结构也需要相应地进行升级。首先,为适应生态文明的发展,产业结构由传统的产业结构升级到新的产业结构。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对自然资源物尽其用,同时人类要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及破坏。即用最少的资源来做最多的事情,并且把人类对自然的危害降到最低,形成可持续性的发展。其次,在人类生产—消费—回收再利用的过程中,人类应使整个链条对自然资源的使用达到最大化,使整个链条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化。这对传统工业文明下产业结构的升级无疑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2.2生态文明与产业结构转型。在工业文明时代,工业及第二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但工业大多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这种生产模式必将消耗掉大量的资源,并产生大量的污染,必然走向“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3]。中国工业发展基本上走的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自然资源严重消耗,自然环境严重污染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各行业产能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愈加严重。传统的工业文明下产业结构发展模式也就越来越不可持续。在生态文明下,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模式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其中的核心就是以建立生态文明为目标的生态化产业重组,建立一种进化的产业结构模式,从而支撑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2.3生态文明下产业结构全面进化。传统的三次产业结构理论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三次产业结构理论,已很难精准地定位当前的产业分类。清晰有效的产业结构可以指导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因此,传统的产业结构理论需要进行一次进化,才能适应现代生态文明下产业结构的升级。而进化的本质,是对生态化思维的深刻认知以及高科学技术的全方面应用。在第一产业如农业方面,要尽量减少化学产品的使用,建立生态化农业,利用自然界本身的自我净化和恢复功能,形成良好的生态农业环境循环链,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例如以色列在生态农业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以色列90%以上国土面积都是沙漠地区,且年降水量非常稀少,但以色列的食物基本可以自给自足。而以色列产的水果由于品质出色,还大量出口到欧洲国家。不得不说,以色列的农业是一个奇迹,而这一奇迹的缔造者正是生态化农业发展。滴灌技术、农产品品种改良技术,土地自净恢复技术等,这些高科技农业技术在生态农业的建立与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第二产业如工业方面,运用高科技方式进行生产、消费及回收,是产业结构生态化重要保证。工业品生产、消费及回收一直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4]。因此,运用生态化思维以及利用相关高科技手段升级产业本身是产业结构进化的根本保证。例如,化工工业一直以来都是各国的重度污染产业,也是自然资源严重消耗产业,发达国家一般将这些产业迁出本国,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达到降低污染、减少消耗本国资源的目的。但是发展中国家污染依然存在,自然资源依然消耗,这样无法解决全球上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自然资源消耗问题。而日本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突破,将本国的第二产业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化进化升级。洗涤剂产业是严重污染行业,由于使用大量的化学试剂,行业产生的污染是无法在短期内消除的。但是,日本经过长期的科技研发,将原有洗涤剂的化工原料用农业产品即椰子水替换掉,不但使污染大大降低,还发展了相关的农产品行业。在第三产业如服务业方面,研发创新、提高生态科学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各行业的生产服务效率是第三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不同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基本上没有严重污染问题以及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问题。但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生态化,要依靠第三产业的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才有可能实现。生态思维的培养与形成要依靠第三产业的教育业、新闻业等行业的宣传和教育。因此,第三产业的生态化无论是在思维方面还是在科学技术方面,都是实现全面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关键所在。
产业结构升级对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摘要:探讨各地产业结构升级与其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但产业结构升级尚不能大力促进其生产率水平提高,东部省市若要升级其产业结构将会略微限制生产率水平的增长,中部省市若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则其生产率的抑制效果更胜东部,而西部省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其生产率的影响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各省生产率;空间滞后模型
一、引言
随着我国GDP增速逐渐放缓,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完善,同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向创新驱动靠拢,我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人口红利优势渐消且人口老龄化加剧,为持续维持中高增速的经济增长率,则我国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亟需面临改革,需将其转为依托各省市自治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提升各省市自治区生产率水平的方式。如今,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各省市自治区第二产业大于发达国家,并且其生产效率不高,从而在根本上制约了各省市自治区生产率水平的提升,而部分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产值占比早已高于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占比。除此之外,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十分不均衡,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高低错落,并且各省市自治区的生产率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故此,对于各省市自治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其生产率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机制以及作用效果,这是本研究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本研究选取变量并且构建理论模型来研究各省市自治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各省市生产率水平的作用效果,引入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的生产率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与启示。
二、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分区域研究其生产率水平提升方面,国外学者极少会将产业升级加入研究变量中,究其原因是由于研究对象多为发达国家,其各产业结构稳定且优化产业结构对其生产率水平提升效果有限。但是对于仍处于中高速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我国而言,正如黄佳金(2019)所指出的,各省市自治区产业结构优化将是带动整个国家生产率水平提高和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作用因素[1]。国内学者关于如何提高生产率,一方面从产生集聚效应与生产率提升关系着眼。如杨仁发等(2018)分析产业集聚效应对生产率的作用效果的研究结果为:制造业集聚效应明显抑制了生产率水平的发展,相反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则表现出正向的促进效果[2]。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或是生产率水平提高均存在明显的溢出效应着眼。即第一、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进行转型的过程中,研究对象的规模大小与其边际收益通常表现为正向的线性关系;但在实际检验分析中,表现出的结论却是迥然不同的。如金晓雨(2015)研究并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其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同时得出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通常规模较大城市的生产率表现出促进效果,而规模较小城市则与之相反[3]。整理上述文献综述可知,以往的学者研究仍然存在明显不足,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太过于理想化地割裂了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经贸往来等活动,忽视了其中必然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需要在优化已有理论模型之后引入空间滞后模型,切实研究各省市产业结构对其生产率增减变化的边际效应。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透析
[论文摘要]用中国西南地区1978—2006年反映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数据,利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定量探究中国西南地区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中国西南地区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关系,但其关系不是十分显著;同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助于该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但是产业结构升级不能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持。
[论文关键词]城镇化率;产业结构升级;西南地区;VEC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
本文研究的中国西南地区是指按照行政规划划分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三省一市一区,该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土地贫瘠,贫困人口多,经济结构复杂,包括了正在形成和发展的成渝经济圈、三峡库区、川南资源聚集区以及广大少数民族聚居地。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西南地区城镇化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但与全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主题。论文百事通西南地区城镇化研究对于整个中国城镇化的区域差异研究意义重大。
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城市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了Urbanization的概念。随后,世界各国都开始广泛关注这项经济指标。代表人物有,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VonThunen1826)的农业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erl909)的工业区位理论。法国佩鲁(Perroux1955)认为“增长极”理论。该理论比较符合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客观实际,主要强调产业间的联系,而忽略了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演化机制的分析。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在我国,一般使用“城镇化”来代替这一指标,蔡孝箴(1990)指出城市化道路的区域差别,不同地区的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城市发展都应遵循“成本一效益”分析原则,由于各自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的方针也有所区别。辜胜阻(1993)论述了中国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及其区域发展模式,分析三大地带、六大区域、30个省区的城镇化差异,得出中国西部城镇化的主要模式为自生型城镇化、非农化模式。王嗣均(1996)等人直接提出区域城市化,并就中国城市化区域发展和省区城市化进程做了深入研究。周凯、刘辉锋(2006)指出目前区域与城市的发展现状表现出明显的模块系统特征。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但是更多的只是从理论上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且角度比较宏观。本论文在借鉴已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注重中国西南地区的区域特征,借助现代计量经济学中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理论上的中国西南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和定量描述。
一、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方法、数据与检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唐山市经济一直处于全速增长状态。自从进入新常态以后,唐山经济供求开始失衡,出现产能过剩现象,抑制了经济的增长。要实现唐山经济的稳健发展,有效的切入点即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首先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着手,分析了唐山目前的经济形势,给出了影响供给侧改革的因素。其次,构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模型,明确了供给侧改革攻坚的重点领域和主要着力点。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升级;动力模型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
在2015年~2016年多次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自改革开放以来,唐山经济片面追求高速度增长,主要通过需求侧改革来实现。强调规模扩张由“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构成的总需求来实现目标。自唐山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已经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转变到依靠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来提供新动力。
二、唐山当前的经济形势
从唐山当前的形势来看,一方面,经济发展速度与其他省市相比仍然领先,经济增长总量逐年递增,但是经济增长速度却连年下降。在2007年达到15.0%的峰值后连年下降,从2010年的13.1%,2011年的11.7%,2012年的10.4%,2013年的8.3%,2014年唐山GDP增长速度下降到5.1%,从2010年~2014年平均每年下降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同期相比,当前唐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一、第二产业占比过大,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低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究其原因,从宏观角度来看,国际发达国家依然处于金融危机之中,对国际商品需求不旺。从微观角度来看,唐山企业成本不断上升,产品价格偏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唐山市场机制运行不畅,致使经济总量过快增长掩盖经济结构失衡的矛盾;出现严重“求而未供,供非所求”现象。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研究
摘要: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大背景下,为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核心因素。因此研究环境规制如何促进、多大程度上可以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环境规制通过哪些路径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西部地区提高环境质量,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至关重要。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升级
一、引言
现阶段,西部地区多个省份已经进入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但与此同时,资源损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也阻碍着西部地区发展。西部地区多个省份都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型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同化现象严重等现象,更加急迫的对发展提出要求,如何转变现有经济发展方式,调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实现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二、西部地区环境规制现状与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分析
(一)西部地区环境规制现状分析。图1,2000~2015年西部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排放之后逐年呈现下降趋势,各省市自治区二氧化硫排放趋势表明西部地区环境污染恶化趋势进一步得到了控制,说明环境规制政策起了一定的作用并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规制强度。(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分析。图2,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趋势变化分为两个阶段,2012年之前西部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整体产业升级趋势波动明显,西藏自治区和贵州省落差极其明显,2012年开始,西部地区整体产业升级趋势发展平稳,其中10个省市自治区的产业增加值比例逐年上升,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升级趋势。(三)西部地区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的问题分析1.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发现西部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逐年不稳定,而且不是逐年上升趋势,有的省市自治区还直线下降,变化幅度较大。2.市场型环境规制的实施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相比较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市场型环境规制工具的实施还未完善,市场化程度较低。3.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较强,因此多数产业发展一直以要素驱动为主,产能普遍过剩,产业发展进程中忽视创新,产业效益不明显且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导致资源价格扭曲。4.长期以来追求量的增长导致西部地区产业的劳动力科技创新水平一直较低。前期追求产业规模和产值大小,忽略了产业发展的根本,产业竞争力较弱。
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一、河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一)河北省农业自然条件。河北省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与辽宁省相接,西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毗邻京津,环绕渤海,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五大地貌特征。地理位置在东经113°04'至119°53',北纬36°01'至42°37'之间,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2303.1小时;年无霜期81~204天;年均降水量484.5毫米。月平均气温在3℃以下,七月平均气温18℃至27℃,四季分明,有利于粮食、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生长。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204科、940属、2800多种植物,陆生脊椎动物达530余种。丰富的资源,不仅为河北省发展农牧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也为河北省发展以植物资源为原料的纺织、造纸、建材、化工、医药等工业以及对外贸易奠定了基础。(二)河北省三次产业分布结构。当前,河北省总体产业结构分布呈现出“二三一”的格局,从图1可以看出,2012-2016年间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农业产业总值比重逐渐下降,可知全省产业结构处于缓慢的优化中。作为华北平原的农业大省,长期以来,产业关联低下,在农业比重下降趋势下,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将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四部分单独进行分析。(三)种植业发展状况。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河北省农业结构有所微调。粮食生产,初步形成以京山、京广两条铁路沿线为重点的优质小麦产业带,以衡水、邯郸等市为重点的优质棉产业带,以冀中、冀南和冀东为重点的优质油料产业带。在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下,纵观近三年河北省种植业农产品的变化,对其发展情况进行解读。如表1所示。种植业农产品生产数据从侧面反映出其资源配置的变动,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016年比2015下降1%,粮食总产量却增长2.9%,虽然粮食作物的面积呈现出逆转趋势,但并未影响其产量,且呈现出稳定上升的态势。由此可知,粮食作物在种植业中具有较高地位。棉花产量呈现下降趋势,据调查得知部分原因来自其播种面积大幅度下降。蔬菜产量的增减幅度一直控制在0.5%~1%之间,相对比较稳定。(四)林业发展状况。河北省具有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历史上曾是森林繁茂之地,然而林业无保护模式的开发,致使其几乎破坏殆尽。近些年,为加大林业恢复力度,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突出抓好“一山一带一区”绿化,积极实施绿色河北攻坚工程,退耕还林,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建立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34处、森林公园101处、湿地公园50处,其中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在今年中国森林旅游节中荣获“优秀参加单位”奖。据统计,河北省2017年育苗面积达138万多亩,苗种涉及广泛,有油松、国槐、海棠、白蜡等,预计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5%。纵观整体,虽然林业发展一直在稳中求进,但从资源管理角度来看,尚为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集约经营水平低下,管理粗放,牵制了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五)畜牧业发展状况。近些年来,河北省畜牧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以现图2河北省与全国农业产业结构状况对比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努力克制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使全省畜牧业生产整体呈现稳中有增,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发展态势。目前,河北省畜牧业优势产品有奶牛、生猪和蛋鸡,由于疯牛病、瘦肉精、禽流感等事件的接连发生,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致使河北省出口的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屡屡受挫。据统计,2016年产蛋鸡存栏处于近四年历史高位,今年上半年商品化蛋鸡养殖深度亏损,奶牛的生产成本提高,收购价格低迷,中小养殖户的退出,大型牧场出现亏损,对比而言,生猪价格窄幅波动,呈回落态势,相对稳定。(六)渔业发展状况渔业主要以捕捞和养殖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及海藻类等水生植物为主,分为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河北省虽然不是渔业经济大省,但大陆岸线长487千米,有海岛132个,海岸线上含多处优良的港址资源,海水养殖呈快速发展趋势。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农业等大量污染物投放于养殖水体,引发了人们对水产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使得渔业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分布有些背离全国发展趋势。据统计,河北省渔业发展目前处于低级阶段,渔业经济第一产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较大,第二产业中除水产品加工外,发展速度缓慢,缺乏活力,第三产业中休闲渔业、水产运输处于波动。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休闲渔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然而现阶段并未发挥其作用,可见新常态下渔业结构亟待升级。
二、河北省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结构不协调。协调的农业产业结构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河北省近些年来,虽然一直在进行产业结构的微调,但是农业生产模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单调。国家政策重点保护粮食产业,根据全省农业产业结构中各行业生产总值比重。调查得知全省种植业面积在逐渐减少,经济作物产值比重较低,目前还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合理的产业结构应做到种植业内部比例协调,林业作为生态系统的稳定剂,畜牧业比重不断增加,海水产品和淡水产品发展均衡,很明显河北省产业结构还处在不成熟阶段,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图2是2016年河北省与全国农业产业结构对比情况,从图表看出,全省渔业总值不及全国近三分之一,这也是河北省地理位置优势所带来的差异。其次林业在全国结构中所占比例也明显偏低,不难想到这与其具备各种地貌单元有很大关联。看似处于优势的两个部门,从各行业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对比子行业发展情况,还是存在一些欠缺,比如林业中产品种类较少,经济林占地面积较小,渔业中休闲渔业比重偏低等。农业、牧业依托资源优势不够,落实优惠政策不足,忽略贫困地带,龙头带基地产业模式禁锢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民而言相当不利。(二)产业关联度低,缺乏市场控制能力。近年来,河北省在环渤海地带,与京津两市的合作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两市对其农产品供应需求下降,加强了对南方各省蔬菜的调运,凭借其高新科技、人才密集,资金充裕等优势,农业龙头企业借助信息化平台,在周边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河北省产业链发展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因迫切的转移需求,与企业对接仓促,忽略了本地农业发展。多年来全省工业和农业一直处于“两条裤腿”状态下,全省第一产业GDP近五年所占比重略有下降,在对外贸易总量中贡献率极低,农产品加工流通比例较少,致使市场控制能力低下,不利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协同发展。(三)农民生产观念落后。农民是农业结构升级的推动者,要想抛弃旧产品、老技术,发挥市场优势,需要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养。目前,农村教育观念、生活条件受局限,农民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现阶段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信息反应敏捷度,根据市场运行状况,掌握新的科学技术调整生产方向还不太现实。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主要农村生产力为中老年人,文盲和半文盲数约占一半,受教育水平绝大多数都在初中水平以下,可见传统的耕作技术、自然的经济观念对他们束缚相当严重。小农意识使他们不敢冒险,缺乏科学知识,对种什么,收获后怎么销售没有概念,只要不赔本就会种植粮食,没有靠农业致富的渴望,只要能养家糊口就心满意足,这让农业产业进步陷入被动状态,科技发展难以深入,出现与社会脱轨现象。(四)服务体系落后,缺乏政策保护。农业产业升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基层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农村经济发展,培育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各种社会服务,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等,但是现阶段一些地方政府还没有很好地发挥这些作用,致使部分乡镇出现乱圈乱占土地现象,为修建公路等基础设施,未征得农民意见,低价购买土地流转权,损害农民的利益。低机械设备水平,增加了农药化肥的用量,塑料薄膜的使用,带来了环境污染。对信息系统投入不足,推广滞缓,互联网尚未普及到各家各户,农民从网上获取的信息匮乏,交易停留在小小的县区。总而言之,在“三农”问题上,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支持资金不足,政策保护不完善、信息系统不畅通,阻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
三、新常态下河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
(一)优化区域布局,发挥自身优势经济新常态下,提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雄安新区的划定是政策一体化的“试验田”。河北省目前主导产业是粮食和蔬菜,在推进农产品向现代化转变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积极主动引进优势农业技术,提高集约化水平,将环京津带的蔬菜园区向采摘园,观光园类型靠拢,同时支持两市在河北省建立生产基地,开通应急通道,稳定供给量,促使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开展现代化智慧农业。鼓励省内农业高校与京津两市农业高校或者科研所进行学习磋商,以创新为依托,培育高层次技能人才,加强与各城市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形成共享机制,推动河北省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二)完善市场体系,建立环境友好型农业。新常态下,生态农业的推广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力。河北省素有“雾霾之乡”的称呼,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秸秆的就地焚烧,对大气环境造成了影响。适应绿色发展要求,按照市场导向,需要挖掘适应自然环境的个性化、生态化农业。结合当地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开展“互联网+农户+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依靠网络和高新技术水平,紧抓农村和城市的市场对接,建立农产品生产、培育和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淡(下转第140页)化集市现场交易,在保证自身利益前提下,提供农户技术支持,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三)转移农村劳动力,积累农业人力资本。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人均国民收入较低的国家,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较小。劳动力结构落后的国家,相对来说生产力也比较落后。河北省目前处于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阶段,迫切需要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口,来调整产业结构。新常态下,推行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使大量的农村受教育青年向城市转移,需要建立符合当地的教育培训机构,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积累人力资本。(四)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服务体制。新经济下,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对农业的结构升级至关重要。因此,政府需要转变职能,出台产业集群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四化同步”背景下,按当地发展的实际现状,选择性的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确保农民的基本权益,让农民安心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扩大管理范围,构建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系统,实现农业机械化、科技化和物流化。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因地制宜,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真正地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升级产业结构,迈向有机农业,构建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
摘要: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刻,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无论是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演变,还是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和升级,无不取决于技术创新的能力和速度。本文着重探讨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产业升级
1技术创新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
1.1技术创新创造了新的产业门类
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产业门类和类别不断推陈出新、创造新产业的过程。农业社会依靠简单的技术,通过土地和人力投入的增长实现经济规模扩张;工业社会利用能源技术、动力技术、材料技术、制造技术等创新实现工业产品种类和质量的改进,创造出了比农业社会更多的产品类别和产品功能;通信、信息、交通、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不断催生出新的服务业类别,实现了服务业技术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技术创新创造了新的产业门类,推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2技术创新实现了产业内部种类的扩张
产业结构升级论文
一、“比较优势战略”使中国主动滑向国际分工的低端
1、“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实质
“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简单地从人均资本的视角出发,将产业的基本类型划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两种,并认为落后的中国只能从事前者。其实,以知识技术含量的密集度为标志,产业还可以划分为低知识技术含量产业和高知识技术含量产业。而将两种划分结合起来,对于正确选择产业结构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高知识技术含量产业大部分是资本密集型的,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属于低知识技术含量类型。尽管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也有少量可能具有较高知识技术含量,但在知识技术落后的中国,能自然发展起来、具有“自生能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必然是低知识技术含量型。因此,“比较优势战略”学派鼓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实质就是鼓吹发展低知识技术含量的产业。
2、“比较优势战略”下中国产业结构低级化的过程
(1)起点。在奉行“比较优势战略”之前,新中国实施的是“赶超战略”,在国家保护和扶持的条件下,只用了短短的20多年就建立了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部门,实现了中国的初步工业化。在这个过程中,也塑造了整体不算先进,但已具有一定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知识技术力。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是,其他国家基本上不存在高知识技术含量的产业,知识技术力几乎未曾积累,将全部资源用于发展低知识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就不存在什么损失。但中国已经在众多的高知识技术含量的产业中投入了大量资本,还培养了一支庞大的专业科技人才队伍,一旦放弃,巨额的存量资本和所有的高级人力资源基本上将损失殆尽,知识技术力趋于毁灭。
(2)政策导向。在国际垂直生产分工链条中,产业所属的位次是由其知识技术含量的密集度所决定的。高知识技术含量意味着高的生产率,就能获得高附加值,从而位于国际分工的高端;反之亦然。因此,推行“比较优势战略”,在已经建立起众多高知识技术含量产业的基础上转而将其放弃,却发展纯粹的低知识技术含量的产业,不仅使以前巨额资本积累化为乌有,而且在国际分工中主动放弃了高端产业或产业的高端,滑向低端产业或产业的低端。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产业投融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