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1 20:26: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产业结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现代产业结构论文
一、连云港产业结构的演进与现状分析
连云港产业结构演进的第一个阶段为1984—1997年,产业结构主要体现为“一、二、三”型和“一、三、二”型的交替变化特征。1984年连云港的三次产业结构为49.7:29.7:20.6,1990年三次产业比重变为46.1:26.6:27.3,依然表现为农业大市的特征,但是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1993年—1997年三次产业结构又变为“一、二、三”型。连云港产业结构演进的第二个阶段为1998—2012年,产业结构主要实现了“二、三、一”的转变,这在图1中表现明显。1998年,三次产业结构首次实现第二产业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变为33.2:34.1:32.7,产业发展迈向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尤其是到2004年,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达到41.6%。一产比重逐年下降,到2012年,一产比重较1984年下降了70.8%,而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比1984年提高了54.5%和92.3%。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趋势非常明显,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但是,连云港的第二产业比重占比偏高,这与近几年临港重化工的布局相关,并且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一方面表明连云港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连云港产业结构与江苏省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即二产比重都高出三产比重6个多百分点。
二、连云港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分析
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和高效发展。
1、比较劳动生产率
比较劳动生产率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某一部门劳动生产率的高低,2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相同的劳动力所创造的产值越大。表1表明连云港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是符合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的。与全省相比,连云港市一、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略低于全省水平。从纵向上看,自2005年以来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都呈下降的趋势,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呈现先升后降的下降趋势,但是和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差较大,仍存在较大的剩余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合理。2、产业结构偏离度产业结构偏离度(B)是反映产业结构效益以及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的重要指标,当B<0时,该产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当B>0时,意味着该产业劳动力过剩,应该从该产业部门中转移出去。从表2看,2007年接近于零,此后波动抬升,平均水平低于全省2.21个百分点,说明连云港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好。
产业结构信贷支持研究
摘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下,银行信贷政策需规避过剩产能产业领域,积极引导地区及行业优势产业发展,江苏地方经济基础良好,在现阶段需注重去除过量及劣质制造业产能,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及现代服务业产业,本文以江苏省某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历年来面向各大行业信贷投放的情况,分析商业银行与产业结构优化间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信贷政策;产业结构
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影响供给侧的因素分别为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影响需求侧的因素为投资、消费和出口。从历史上来看,我国原先一直通过调节需求侧来发展和稳定经济,虽然一直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但由于各种原因,改革进度缓慢、改革不彻底,2003年后钢铁、煤炭、水泥、有色金属等原先的支柱行业出现大幅度亏损,利润下降幅度很大,产能过剩很严重。从2012年开始,调节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出现失灵,中国经济的供需关系出现了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给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国民日渐增长的需求,另外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事件频发,严重拖累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2015年1月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提出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对此商业银行制定了一系列信贷政策,经过对信贷投向的调整,进一步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进程。
一、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演变
针对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国家政策,商业银行一般将信贷行业投向分为三类:进入类、限制类、退出类。归入这三类的行业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每年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本身的发展等情况调整。
(一)由维持类提升至进入类的行业
产业结构对人才结构变革的影响
【摘要】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结构调整会带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为摆脱经济持续出现负增长的压力,重新振兴东北老工业,辽宁省在十三五期间从供给侧的角度,主动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这样势必影响着省内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本文通过对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分析,从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两个方面提出了辽宁高校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方向,以期待为各高校进行专业调整提供基础研究成果,进而为辽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人才结构;供给侧;专业设置;招生规模
地处东北三省核心位置的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在历史上为我国的工业体系建设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但进入新世纪后,因受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自身发展的动力不足等问题,使得经济增长缓慢,明显落后于全国绝大多数省份。虽然,自2003年中央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辽宁经济有所提升,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在“十二五”收官之时,辽宁生产总值仍然低于全国4.2个百分点,经济下行压力大、政府债务风险大、工业增速下滑大,需求动力明显不足。2016年作为辽宁省“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前三季度,GDP增速为-2.2%,呈现负增长趋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1%是拖累辽宁GDP负增长的主要原因。辽宁的经济持续下滑,与产业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落后、营商环境不理想等原因有关,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几十年形成的产业格局不可能在短期内调整到位。例如,据最新统计表明,辽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重工业仍然高达80%,产业结构急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在我国按三次产业划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1~3]。产业结构的调整实质上意味着对资源配置关系的改变,其中,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技术结构呈现出高度化和柔性化的特点,因此,不仅会影响人才需求的结构,同时,对人才需求的层次、规格和类型也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在经济压力下,辽宁主动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对我省高等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因此,本文在充分研究辽宁省十三五高校人才培养规划方案的基础上,探索高校专业设置调整的方向,改善人才的供给结构,使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相匹配,为辽宁高校深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基础研究成果。
一、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分析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劳动力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比重,从而影响着就业结构的变化。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劳动力市场需就业人员总数为2500万左右,而仅仅2016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为756万,占30.24%。因此,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势必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尤其是专业设置产生深远的影响。“十二五”期间,辽宁省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8.8:54.1:37.1,调整到8.3:46.6:45.1,呈现出“二、三、一”的发展格局。而在“十三五”期间,辽宁将继续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4]。因此,对各产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将进一步发生重大的变化。预计,“十三五”期间,辽宁省总的人才需求量为301.3万人,其中,三次产业人才需求量分别为9.6万人、85.7万人和68.1万人,分别占总需求的3.2%、28.4%和22.6%。人才需求呈现出对高学历、重技术、懂管理人才的渴求,如图1和图2所示。
二、我省高校人才培养现状
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产业结构,作为一国经济之基石,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早期由欧美学者开创的现代意义上的产业结构研究,形成两类不同的理论模型。这方面的研究通常以单个国家为分析单位,着重点在产业结构的内部构造及其演化规律。近十多年来,不同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的互联互动特征已成为产业结构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因而结构演进中的国际性波及和关联机制逐渐成为近期产业结构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仍未脱离将单个国家作为研究立足点的传统视角。面对现实经济系统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必须立足全球视角,而运用整体主义的系统研究方法,从各国产业结构相互联系的角度,将国际区域产业结构作为分析单位和对象,这可能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有效的方法和切入点。
一、立足单一国家视角的产业结构理论
(一)产业结构的内部构造及其共同演化趋势
相关的理论成果按石川秀(1992)的归纳,主要包括由欧美学者从广义的两种方法出发提出的两类不同理论模型。一种方法是使用若干国家间的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从统计分析上确认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之间的某些普遍联系;另一种方法是集中研究初始条件与经济制度相似的一批国家的历史经验,探索能够说明其结构变化过程的一些特殊理论。(注:约翰·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5-567页。)在这两种方法基础上提出的两类模型都以单个国家为分析单位和对象,着重点在一国内的产业结构变动(注:对此,库兹涅茨曾有明确的说明。参见: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3-15页。)。影响一国结构变动的某些因素作为外部环境,即仅存在外界环境因素对国内结构变动的影响,而不存在反向作用。尽管这两类理论模型迄今仍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但始终没有突破单一国家的研究视角。
科林·克拉克(1940)首先从第一种方法出发作了开拓性研究,该研究成果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其理论模型采用费希尔(1939)最先提出的三次产业分类,研究了人均国民收入变动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转移趋向的内在关联。在此之前,霍夫曼(1931)则对工业结构演变规律和发展阶段作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了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在工业化进程中是持续下降的所谓“霍夫曼定理”。
克拉克和霍夫曼的最初研究,开创了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先河,但理论模型过于简单和不够成熟。为此,西蒙·库兹涅茨(1966、1971)和霍利斯·钱纳里等(1975、1986)在不断改进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发展了的理论模型。
信贷结构革新推动产业结构调节
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促进作用。随着矿产资源的深入开发和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如何利用信贷资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当前资源型城市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攀枝花市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的相关性分析,指出加快信贷结构调整对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并结合攀枝花市产业结构调整实际提出了通过信贷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具体路径。
一、攀枝花市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攀枝花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和光热资源。据勘测,全市钒钛磁铁矿储量达100亿吨,拥有全国20%的铁、62%的钒和90.5%的钛,此外还发现有钴、镍、钪等多种有色金属矿藏。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攀枝花市形成了钢铁、钒钛、能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并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钢铁基地、国内重要的钒产品生产基地和钛原料生产基地。十年来,全市工业总量进一步扩大,工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69.7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348.59亿元,年均增长17.46%。但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来看,近十年来,攀枝花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新产业、可替代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第三产业发展滞缓,经济仍高度依赖传统工业。2010年,第二产业在地区总产值的占比较2001年上升6.09个百分点,达73.7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1:73.79:22.11,与全国10.2:46.8:43的平均水平有相当差距。不均衡的产业结构阻碍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也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产业结构单一、同构化特征明显
独特的资源禀赋、特殊的开发建设背景和发展历程,使攀枝花市产业结构形成了工业畸重,农业、服务业畸轻的格局。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比重过分偏大,第三产业则发展缓慢。2010年全市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为4:74:22。第二产业中,资源型产业又是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特别是处于产业链前端的采矿、洗选等行业所占比重较大。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采矿业企业个数占比为49.4%。大量的小规模企业分散生产,争抢有限的矿产资源,不仅使企业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还导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经济对资源产业的过分依赖也导致第三产业发展滞缓。与大庆、克拉玛依等资源型城市一样,攀枝花市也是依托丰富的煤、铁矿等资源的开采而兴起的,“先工厂后城市”的特征非常明显,第三产业以及可替代产业发展落后。与此同时,交通设施建设滞后、人居环境不理想也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二)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方式粗放,综合竞争能力弱
结构偏离度分析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基本和核心,“十三五”时期是西藏快速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阶段,必须厘清西藏三次产业目前的发展现况,从而全力推进三次产业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研究分析西藏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值得研究。
一、产业结构优化相关综述及理论基础
(一)产业结构研究现状综评。国外最早关于产业结构的理论起源于17世纪,威廉•配第(WilliamPetty)、魁奈(FrancoisQuesnay)和亚当•斯密(AdamSmith)等人的研究成为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关于产业结构演变的定性研究,在17世纪,配第就发现了产业结构演化的客观规律,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最关键的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国内学者王述英、白学洁等(2006)指出,各产业之间的联系结构是产业结构。杨玉玺(2013)认为,产业结构随经济增加和发展而变动,对于一国经济的增长具有反作用。唐剑、郑洲(2014)认为,西藏存在着结构性调整能力不强、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需要运用合理手段,逐步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曾健(2014)从西藏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入手,分析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认为科技创新能力普遍不足,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力弱,城镇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空间狭窄等。综上所述,国内对于西藏产业结构的研究主要是定性方法的研究。当前,对西藏产业结构问题定量研究寥寥无几,总体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通过采用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方法,基于另一种视角,用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西藏产业结构优化问题。(二)产业结构的理论基础。1.产业和产业结构。产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些具有相同或类似生产技术特征的经济活动集合。广义的产业是费希尔(R.A.Fisher)的三次产业划分法,有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个产业。狭义的产业是由大多数企业组织构成具有某一些共同性质特征的联合体。产业结构由产值结构的就业结构构成。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演进的过程,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小、创新力不足等都制约了西藏经济提升发展的空间和速度。因此,西藏产业结构优化是由先进产业与地方的特色产业之间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来带动该地区经济向绿色化方向的转变。
二、西藏产业结构的现状
(一)西藏三次产业的变化。《2017年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中,1996-2016年生产法核算西藏生产总值变动,可知西藏的生产总值在不断地增加,且持续保持高速的增长。与此同时,三大产业的生产总值也在不断地攀升。增长速度最快的为第二产业从1996年至2016年,第一、二产业也在逐年增长,增长速率为第一产业依次高于第三产业高于第二产业。此时,三大产业所占的份额在随时间发生变化,第一产业从1996年的42%的份额,下降到2016年的9%;第二产业从1996年约17%的比例逐年上升到2016年的38%;第三产业从1996年至2016年之间,从41%逐年上升到2016年的53%。2016年西藏GDP总值是1996年的17.69倍,其经济总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二)西藏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化。从《2017年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可以看出,在1996年至2000年间,西藏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所占份额较大,2007年往后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但总体来看,就业人口的比例并不均匀,就业人口一般遍布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大概只占总就业人数的七分之一。
三、西藏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劳动街产业结构对比
一、武汉劳动街的产业结构情况
武汉劳动街产业结构主要分工业和商业。工业企业有2家,分别为武汉市高雄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武汉世城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高雄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高、新科技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世城集团位于黄陂武湖新建菲黛尔服饰工业园。2014年,公司被授予“湖北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2016年末,劳动街辖区内有从事现代商业的法人单位24个,实现销售收入15.9亿元,资产总计101.31亿元,吸纳就业人员1.02万人。实现入库税金1831.3万元,现代商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6.49万元。与2011年数据相比,现代商业法人单位数增长了2.7%,从业人员减少了1.59%,销售收入减少了41.9%。
二、武汉劳动街的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1.2014和2015年工业和商业员工人数和产值对比由表1可以看出,从2014年和2015年工业和商业的员工人数和产值对比来看,商业员工是工业员工大约30倍,产值商业是工业的3倍还多。从数据可以看出,劳动街的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失衡的。2.2014和2015年工业和商业总资产、净资产和利润对比从表2中可以看出,商业总资产比工业总资产多达20倍,商业净资产比工业净资产也多达16倍,商业利润是工业利润23倍之多。从总资产、净资产、利润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工业产业和商业产业差距巨大,失衡严重。
三、建议
第一,抓住中部崛起契机,大力发展地区经济,尤其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未来工业发展的趋势,尤其是智能装备,劳动街的工业企业要抓住契机,弯道超车,积极抢占制造业制高点,依靠强大的工业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第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均衡发展。从资料和数据可以看出,劳动街的商业还算比较发达,但是工业严重落后,信息产业几乎缺失。
煤炭产业结构趋同化研究
一、我国煤炭产业结构趋同化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煤炭储量丰富,煤炭一直都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品。正是因为煤炭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煤炭企业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是最近几年以来,我国煤炭企业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企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不断增多,主要体现在:一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放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全年GDP增速为7.4%,这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宏观经济发展放缓,使得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下降。二是人民群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由于煤炭是高污染能源消费品,导致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很多城市产生了雾霾天气,因此国家为了保护环境,正在大力发展水电、核能等清洁能源,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这些都使得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日趋恶劣,我国煤炭企业要想生产与发展,就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使自身产品更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很多的煤炭企业,尤其是一些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也认识到了这点。在国家政策支持的有利背景下,我国很多煤炭企业已经或者正在开始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其产业结构的调整特点有:
(一)规划规模大
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希望煤炭企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非煤产业的比重,我国很多的煤炭企业都提高了煤炭就地转化的产能,例如:以同煤集团为例,到“十二五”末,同煤集团煤炭就地转化率将达50%,自身耗煤量将达1亿吨,非煤产业销售收入将占总销售收入的60%以上。
(二)产业和产品初级化且结构趋同,同属于能源类产品
目前,虽然我国很多的煤炭企业都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希望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技术、经营方针等方面的制约,我国多数煤炭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趋同的倾向,例如:在“由煤转非煤”上,大部分为甲醇、二甲醚、焦炭等初级产品,存在着机构调整趋同的问题。
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一、立足单一国家视角的产业结构理论
(一)产业结构的内部构造及其共同演化趋势
相关的理论成果按石川秀(1992)的归纳,主要包括由欧美学者从广义的两种方法出发提出的两类不同理论模型。一种方法是使用若干国家间的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从统计分析上确认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之间的某些普遍联系;另一种方法是集中研究初始条件与经济制度相似的一批国家的历史经验,探索能够说明其结构变化过程的一些特殊理论。(注:约翰·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5-567页。)在这两种方法基础上提出的两类模型都以单个国家为分析单位和对象,着重点在一国内的产业结构变动(注:对此,库兹涅茨曾有明确的说明。参见: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3-15页。)。影响一国结构变动的某些因素作为外部环境,即仅存在外界环境因素对国内结构变动的影响,而不存在反向作用。尽管这两类理论模型迄今仍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但始终没有突破单一国家的研究视角。
科林·克拉克(1940)首先从第一种方法出发作了开拓性研究,该研究成果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其理论模型采用费希尔(1939)最先提出的三次产业分类,研究了人均国民收入变动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转移趋向的内在关联。在此之前,霍夫曼(1931)则对工业结构演变规律和发展阶段作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了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在工业化进程中是持续下降的所谓“霍夫曼定理”。
克拉克和霍夫曼的最初研究,开创了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先河,但理论模型过于简单和不够成熟。为此,西蒙·库兹涅茨(1966、1971)和霍利斯·钱纳里等(1975、1986)在不断改进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发展了的理论模型。
西蒙·库兹涅茨从经济增长总量出发,对50多个国家的截面数据和长期历史数据作了统计回归,考察了结构变动在不同总量增长时点上的状态。此后,霍利斯·钱纳里等则更多地采用投入——产出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经济计量模型,将分析样本进一步扩展到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形成了用途较为广泛的结构转变分析方法。综合起来他们的主要工作包括:1、用劳动力和产值指标等,对人均收入和三次产业变动间关系作了彻底的考察和验证;2、深入到工业和服务业内部,对其结构变动作了细致分析;3、研究了影响结构变动的三组因素,即国内需求、对外贸易和生产技术水平及其变量;4、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结构变动差异的分析中,初步提出了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的国际性传播;5、通过结构转变不同阶段中不同部门和因素对增长贡献相对重要性的研究,对结构转变作了动态分析;6、通过若干国家多部门模型的比较研究,概括出外向型、中间型和内向型三种发展模式,考察了战略、政策等因素和结构转变之间的联系等。
产业结构及其成因初探
摘要:产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经济特征。本文分析了鄂州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发现,在鄂州市的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仍处于主导地位,第一产业占比逐年下降,第三产业增长迅速。该产业结构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历史原因和政策原因,其中政府的经济政策是形成上述产业结构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优化鄂州市的产业结构,鄂州市应当加大产业政策的落实,吸引投资,创造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
关键词:鄂州市;产业结构;形成原因
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国家、地区或城市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经济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即农业的所占比重会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即工业或制造业所占比重会出现先增后减的规律;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所占比重会逐步上升。鄂州市是湖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南岸。作为湖北省第一批改革开放试验区,近些年鄂州市的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一般经济发展规律。本文首先介绍了鄂州市的产业结构现状,之后对该产业结构的形成原因做了分析。
一、鄂州市产业结构现状
2017年,鄂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为905.92亿元,相比2016年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2.05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77.43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26.44亿元,增长11.3%。从2017年的产出结果来看,鄂州市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占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的52.7%,同时第三产业增速最快,且明显快于第一、第二产业。1.第一产业2017年鄂州市粮食种植面积达到了58.13千公顷,相比2016年减少0.56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达到了6.92千公顷,相比2016年增加0.08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达到了29.99千公顷,相比2016年减少0.85千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了30.76万吨,相比2016年减少0.36万吨,下降比例1.2%;棉花总产量达到了0.59万吨,增长比例为1.1%;油料产量达到了5.97万吨,相比2016年减少0.09万吨,下降比例为1.4%。2.第二产业截止到2017年年末,鄂州市规模以上制造业或工业企业为539家,比上一年增加22家。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相比上一年增长8.3%,其中:国有企业增长比例为47.5%;集体企业下降比例为25.0%;港澳台投资企业下降比例为4.3%;外商投资企业增长幅度为26.5%;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下降比例为44.0%。轻工业增长幅度达11.9%,重工业增长比例为7.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相比2016年增长比例为15.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7.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比例为13.1%,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比率达到23.7%。2017年度,鄂州市完成销售产值达1510.67亿元,增长幅度达14.5%。全年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0.08亿元,增长幅度达19.6%。建筑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资质内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达167.58亿元,增长比例为15.0%。3.第三产业2017年度鄂州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0.6%、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0.2%、住宿和餐饮业增长7.7%、金融业增长9.9%、房地产业增长9.0%、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9.5%、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4.3%。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及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都超过10%,增长速度比较快。近几年,鄂州市三次产业结构持续调整,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2017年,鄂州市三次产业结构从2015年的11.6:57.9:30.5转变为11.3:52.7:36.0。三年间,第一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比重基本不变,第二产业比重下降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5.5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主导地位保持不变;第三产业比重增大了。三次产业比例关系的演变趋势,总体符合中等城市经济发展规律,即服务业比重逐渐增加,农业和制造业比重逐步下降。
二、鄂州市产业结构形成原因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产业投融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