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1 20:04: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产业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现代中药产业化讲话
****现代中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成员之一,是香港、上海上市公司**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是广药集团中药创新平台。20**年11月,受**药业全权委托,成功地完成了国家发改委现代中药产业化专项项目—“现代中药提取、分离、纯化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的建设,于20**年11通过了广东省发改委组织的项目竣工验收,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在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的基础上,**公司于20**年又成功申请了“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获得批复,成为国家发改委中药现代化五个国家级工程中心之一。
当前,中药工业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提取分离工艺粗放、装备落后、质量控制手段贫乏、缺乏系统集成优化、自动化水平低,直接导致中成药质量和疗效不稳定、服用剂量大等问题,这是造成我国中药工业至今落后于世界天然药物制造业水平的主要原因。
“**公司”自20**年成立以来,致力于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三大领域(提取、分离纯化和质量控制)八项技术的研究。一方面成功地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分子蒸馏等新型提取分离技术应用于中药新产品的研究及其产业化。另一方面通过开展项目合作,逐步在中药生产的关键工艺、技术和装备等方面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并进行推广应用。**公司的建设成绩及发展构想,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赞同。按照这个思路,**公司走出了一条注重自主创新,促进现代中药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之路。
一、充分发挥优势技术作用,打造技术品牌,确立学科地位
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以罐组动态逆流提取技术-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作为我公司的核心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通过“现代中药提取、分离、纯化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的建设,成功实现了高新技术、先进制药设备与大产品的完美结合和创新,在中国制药企业起到示范推广作用。
(一)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为核心的中药提取分离成套新技术
农业产业化改革探析
作为农业县,要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提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关键是帮助农民增收,核心是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要科学把握现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组织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帮助农民增收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当前我县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情况可以说是有潜力、有条件、有机遇。
1、具有发展的潜力。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掣肘,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晚,水平偏低。具体表现为:缺乏具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能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品牌不多,上规模、上档次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多;缺乏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农业市场化水平偏低,没有形成专业市场;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大多数农民和企业的关系松散,诚信原则坚持得不好,企业、农民的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缺乏科技在农业生产的投入,传统的生产、管理方法在部分群众中根深蒂固,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缺乏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支持项目建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等等。总的来说,就是没有突破传统农业的束缚,缺乏市场经济的意识,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农业产业化具备开发的潜力。
2、具备发展的条件。一是企业改革提供了发展的条件。各种企业的改革改制,使企业属性回归,购销垄断被打破、区域阻隔被撤除,市场供求关系逐步形成,出现了农产品加工与流通寻求合作,产品购销与生产寻求联合的态势。二是订单农业提供了载体。粮食、水果订单的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订单的数量快速增长,农产品产销联合、以销定产的趋向日益突显,产业化经营的“前链”逐步形成。三是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提供了基础。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四化”进程,加大“一线三片”的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使农产品的品种、品质得到优化,基地的规模得到壮大,企业的经营水平得到提升,为产业化经营夯实了基础。四是消费理念的转变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加入WTO后,人们的消费转向优质、绿色、营养、安全,消费结构逐渐升级,多样化、专用化、优质化的市场消费理念拓展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五是思想认识的提高增强了发展的活力。产业化经营的实践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激活了人们对产业化经营的强烈愿望和迫切的需求,企业也因此增强了信心和动力,自觉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来。
3、面临发展的机遇。一是中央1号文件的贯彻实施,特别是对农民实行“两免四补”,加大对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支持力度,既调动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人们发展、支持、参与农业产业化的主动性。二是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争取多方支持,加强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化经营夯实物质基础。三是我省实施大湘西开发,加大扶持的力度,有利于发挥怀化的区位优势,做好“买东卖西”“外购外销”“内购外销”的文章。四是加入WTO,有利于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销售市场,凭借“绿箱”和“黄箱”政策,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生产结构,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稳定的贸易环境。五是国家“阳光”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实施,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渔业产业化养殖运行模式
摘要:渔业养殖是养殖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并解决渔业养殖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推进渔业产业化养殖是未来渔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文章分析了渔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推进渔业产业化养殖的措施,提高渔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渔业发展;产业化养殖;问题;对策
随着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水产养殖业发展方案提出水产业的发展必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推广健康的养殖方式,促使水产养殖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第二,推行渔业科技建设,对渔民进行教育,让渔民学会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高水产养殖效益;第三,加强监管,在渔业养殖过程中要实现全程监控,推广渔业养殖新技术,促使渔业养殖质量不断提升。在这几个发展方向的指导下,开展渔业产业化养殖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渔业养殖的必然趋势。
一、渔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环境污染日渐严重。水产养殖是对环境依赖程度较高的一个产业,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对环境的控制,为鱼类提供健康的生存环境。但由于近些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导致渔业养殖过程中的环境质量较差,池底、塘底等污染越来越严重,渔业养殖经济效益受到极大影响。2、群众养殖观念陈旧。在养殖过程中鱼类可能会出现各种疾病,疾病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例如养殖环境不清洁、投喂饲料存在质量问题、养殖过程不规范等。为了对疾病进行预防,很多养殖户随意用药,导致养殖产品内的药物残留超标。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也存在高密度、多品种养殖,有的养殖户为了经济效益,加大用药量,盲目用药,对养殖业的发展造成极大危害。3、水产养殖质量标准化体系不够完善。建立完善的渔业养殖质量标准体系,是促进渔业养殖水平不断提升的关键措施。在养殖过程中,很多养殖企业以及养殖户都不重视水产养殖标准体系,不重视体系中的内容,相关部门对水产养殖质量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也不够完善,导致一些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依旧沿用一些过时的标准或制度,不利于渔业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渔业产业化养殖的措施
农业产业化调研安排
实现农业增加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三农工作事关国家稳定大局,镇一直高度重视。
一、基本情况
镇地处东出口,辖5个村,1.6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农业人口,有耕地4580亩,林地13.5万亩。年我镇农林渔牧业总产值9090万元。
二、年农业化工作亮点
认真落实镇党委、政府的“12345”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结合“一村一品”工程落实“山、地、河”三篇文章,全镇对林、禽、果、蔬、畜等多个主导产业进行了区域规划布局,多措并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着力基地建设产业化经营必然以规模生产为前提,基地建设则是规模生产实现的重要手段。发挥我镇处于城郊结合部和市外向型工业园座落我镇、村的区域优势,以及、黄金水道横穿我镇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主要抓好以下几个基地建设,通过示范带动使全镇大力发展种养业,为城市服务。
农业产业化展望
看一看我们周围的世界,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尽管我们只需要最终的消费品,可只有很少的人在直接生产它们,而更多的人,都在做着生产前的准备工作,并为此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试想一下,如果原始人想吃鱼,可以跳进水里,直接用手去抓,对他们来说,这是最有实质性意义的行为。可后来人类进化了,在捕鱼之前,先要织网和造船,要织网、造船,就得事先制造织网和造船的工具。鱼打得多了,就晾晒起来,吃干鱼、熏鱼。到现在,人们用鱼制成的各种食品,不计其数,甚至还把鱼皮做成服装,把鱼骨制成药品。最初一个简单的用手抓鱼的行为,被无限的“复杂化”了。对此,你可以做多种解释,但无论怎么说,总归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往生产链条上不断增加了新的环节,用萨缪尔森教授的话来说,这叫生产的“迂回性”。生产的迂回,带给我们的是经济的富足和繁荣。
我们常说,农业是个弱质产业。旱了不行,涝了不行,虫灾病灾也不行,这是自然风险。好不容易遇上个好年景,却不一定能赶上好行情,这是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是老天爷的事,我们暂且按下不议。要说市场风险,各种产品都免不了,但农产品风险尤其大,因为它的需求较稳定,往往受价格的影响。比如小麦1块钱1斤,你能吃两个馒头,等降到5毛钱1斤,你也不会撑破肚皮去吃三个。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这叫需求弹性小。一旦供给增加,需求保持相对稳定,价格自然会下跌不止。可延长了产业链,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比如用粮食做饲料,用饲料养螃蟹,需求弹性就大多了。螃蟹丰产,价格当然还会下跌,可价格一跌会刺激需求,反过来又会稳住价格。这样一来,市场风险无疑会小一些。社会越发展,人均粮食消费量越大,但直接消费的粮食会减少。20世纪60年代,守着一碗青菜汤,你可能要吃下三碗白米饭。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平常的日子,餐桌上都有蛋有肉,高兴了再喝上两瓶啤酒,米饭吃的就少多了。
但是,肉、蛋、啤酒都得用粮食去转化,而且得用更多的粮食去转化。所以,农产品的链条必须向这里延伸,否则,就越来越没有市场。这可不是件可为可不为的事情,而是必须要走的一步。何况这还有利于克服农业的“弱质”。
农业产业化像个“金娃娃”,只要经营得当,从头到脚都有钱赚。但抱紧它并不容易,要把各个环节衔接起来,形成链条,得做很多的工作。说得专业一点,必须有一个健全、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家都知道,荷兰的花卉产业世界闻名,但鲜花贵在一个“鲜”字,因而对营运体系的要求特别高,从培育、生产、分级、保鲜、包装,到运输和销售,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造成毁灭性的损失。这一点,荷兰人比谁都明白,他们的花卉拍卖和配送系统效率之高,堪称世界之最。在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一个阿斯梅尔花卉拍卖市场,每秒钟能完成2笔以上的交易,而且完全用标准化的方式进行。光是玫瑰,就分成200多个品种,每个品种,又按颜色、等级、花期等分装打捆,形成标准的规格。交易商无须到现场看货,只需坐在交易大厅里,根据报出的规格,按动电钮就可以竞价成交。后续的清算交割,完全由电脑处理,几小时后,花卉就被装上飞机,最迟到第二天,便摆到了世界各地的花店里。没有如此高效的服务体系,荷兰的花卉,绝难成就今天的热门产业,更不会领导世界花卉的新潮流。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21世纪,农业的概念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转基因技术和无土栽培技术的运用,极大地增加了它的资本、技术和知识含量。这将意味着什么?现在我们还无法准确预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农业的链条将因此而延伸得更长。众所周知,沙子只是一种非常初级的建筑材料,但人们注入了资金和技术,就从中提取出了硅,并发展出计算机芯片和因特网。想一想这段历程,对未来农业产业化的前景,你还会有任何怀疑吗。
民间艺术产业化探究
产业化民间艺术产业是艺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化是历史的必然。然而,我国民间艺术产业化进程中依然存在着政府部门监管管辖力度低、原有形态保留欠缺产业意识、国际交流时艺术资源利用不完全、艺术产业化建设路径单一以及缺乏民间艺术的独到性和创新性等问题。因此,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应强化政府部门核心领导力量、树立民间艺术发展的产业意识、提高民间艺术资源的综合应用度、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和打造艺术产业化品牌等途径,以促进民间艺术产业化稳健可持续地发展。
一、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历史必然性
(一)民间艺术产业化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化是政府保护和促进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基于艺术产业化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从中获悉,政府部门在保留和传承民间艺术时,试图通过艺术产业化这一特殊发展路径实现民间艺术的良好保护。这也就意味着,民间艺术产业是政府机构重点保护的产业对象,理应在建设过程中实现物质条件和人文条件的双重满足。一方面,政府机构意识到民间传统艺术对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和延续的重要意义,指出要通过艺术产业化发展,实现民间艺术的良好传递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维护;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机构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物质效益提升,而是试图通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向繁荣[1],实现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综合建设,因此,民间艺术产业作为政府机构重点保护的产业对象,就会得到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还会通过必要的资金扶助,实现良好的沟通往来,以真正满足艺术产业化建设的需要。产业化是民间艺术保留其原有形态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建设的不断推进,民间艺术逐步呈现多种形态方式,不仅包括传统民间艺术的古典美,也涉及现代民间艺术的时代感,部分民间艺术甚至实现了传统古典美与现代时代感的融合,形成了多边综合民间艺术形式。从目前的发展来看,部分民间艺术已经逐步流失了原有形态,因此,艺术产业化-193-作为民间艺术原有形态保留的重要手段和载体,自然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艺术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拉大,使得越来越多的民间艺术能够以整体的形式面向广大群众。这样的综合运作模式,使得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历史性和时代性,而无需为了时代感的营造去除传统历史要素,此时民间艺术的原有形态保留得到较有力的扶持和辅助,实际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自然不容小觑。产业化是民间艺术进程中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间交流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经济贸易往来,而是试图通过民间文化交流的方式,实现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和汇聚。而艺术产业化建设作为促进国际间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一方面,艺术产业化发展使得单个的民间艺术个体能够整合成较为有力的艺术整体,由此汇聚较大的文化力量冲击国际市场,并进一步实现国际间民间艺术的文化交流与文化消费[2];另一方面,艺术产业化发展促使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得到更多的关注度和重视度,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国际间民间文化交流的行业和工作,其时展效益自然是较为乐观的。(二)民间艺术产业化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部门。而就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发展现状看,民间艺术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在进行艺术产品或服务交易时,往往需要由交易双方进行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多边认定,并以此考量民间艺术品及民间艺术实际的综合价值。而艺术产业化的发展,将进一步拓展民间艺术经济效益与文化教育的融合,实现独特的产业链建设,并成为该区域内产业建设的新起之秀。因此,民间艺术产业作为推进经济文化效益融合的特色产业,在时展进程中有着吸引更多人群关注和重视的历史必然性。
二、民间艺术产业化进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民间艺术产业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监管管辖力度低、原有形态保留欠缺产业意识、国际交流中艺术资源利用不完全、艺术产业化建设路径单一以及缺乏民间艺术的独到性和创新性五个方面。(一)政府部门监管管辖力度低。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和市场机构理应依据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实现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整的协调[3],以真正保证艺术产业化发展实现规范化和有序化。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政府部门尚未对民间艺术产业化进程做出必要的监督和指导,政府部门的实际监管管辖力度相对较低,这使得艺术产业化发展的相关秩序不容乐观。从政府部门目前的监管情况看,在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初期,政府部门仅仅是对艺术产业化的艺术整合做出了政策指导,使其能够通过政府政策和政府资金的双重支持,实现多种民间艺术的整合,促进经济的繁荣与昌盛。但在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步入稳定时期后,政府部门对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核心监管却没有相应做出进一步更新。(二)原有形态保留欠缺产业意识。尽管艺术产业化发展促成了民间艺术原有形态的保留,具有较为重要的艺术传承作用,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艺术产业化发展对于艺术本身原有形态的保留,却欠缺一定的产业意识,艺术产业化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仍然是较为严峻的。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艺术产业化建设中对于民间艺术原有形态的保留,仅仅针对不同艺术本身做出相应的形态维护,忽视了艺术产业链整体的产业意识[4],因此,大多数民间艺术只能在短时间内维持固有形态,却无法形成长期有效的保留效用。而在经济发展视角下,各种民间艺术的开发没有形成连贯性和整体性,这使得产业意识缺失的现象愈加严重。由于产业意识的缺失,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滞后现象已然是愈加严重。(三)国际交流中艺术资源利用不完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国际交流从传统的经济贸易交流上升到经济文化双向交流,其实际的交流价值在固有基础上有了迅速提升。综览当下的国际交流形式,无论是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产品,还是从国外引入国内的科技技术,都呈现出极为优越的交流意义。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艺术资源的利用并不完全。对于资源流出方而言,中国在建设独特的艺术产业链时,忽视了艺术资源的高效利用,而是单一地采取传统手段将国内民间艺术传承到国外,其实际收效不容乐观;而对于资源流入方而言,国际大国在接受中国民间艺术时仍然采取了传统的西方思维,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这使得他们对艺术资源的品读能力并不能达到预期水平,资源利用率自然也相对低下,提高国际交流艺术资源利用的完全性成为当下中国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四)民间艺术产业化建设路径单一。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要想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共同繁荣并不是一件易事,相反,要实现经济文化效益的融合,需要多部门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努力构建多位一体的建设路径和建设模式[5]。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建设路径单一,并不能有效满足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呈现的客观需求。在国内市场中,不同顾客对民间艺术的消费需求不同,但艺术产业化建设却采取了相同的建设路径,使得不同消费需求无法在同一艺术市场中得到满足;而在国外市场中,尽管艺术产业化建设努力尝试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和交互,但在具体实现时,中西文化的融合程度仍不能满足一时产业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仍然容易出现因艺术产业化建设路径单一而导致的产业运作受阻现象。可见,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需要根据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实现建设路径的拓展和延伸。(五)缺乏民间艺术的独到性和创新性。艺术产业化发展是中国经典文化要素实现国际市场流通的重点渠道,因此,民间艺术的传承手段和传承方式理应顺应时展潮流做出必要的变动。但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延续却缺乏必要的独到性和创新性,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相对受阻。在艺术产业化建设初期,人们尚未意识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交互作用,仅仅采取了一般的产业建设模式,这使得艺术产业化中民间艺术的传承只能在小范围内实现沟通和交流。而在艺术产业化建设后期,人们开始关注虚拟经济的发展需要,却由于时间的局限性和滞后性,造成民间艺术创新的可能性大幅度锐减[6]。因此,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仍然受到较多阻碍因素的限制,应当采取合理的改善措施加以优化和创新。
三、新常态下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粮食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手段,由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把粮食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的粮食经营模式,实践证明,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的发展、完善和创新。对实现粮食专业化生产、区域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是传统农业大市,又是产粮大市,要实现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的跨越,必须立足本地优势,把发展粮食生产和粮食产业化摆上十分突出的位置,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推进,为我市尽快实现富民强市目标创造条件。
一、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一是粮食种植规模较大。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02.64万亩,其中夏粮90.47万亩,油料作物77.74万亩,全市年粮食总产量85021.6万公斤。全市农业人口91.79万人中有40万人从事粮食生产。
二是粮食购销服务体系齐全。全市已建立起粮食收购、储备、加工、销售服务体系,国有粮食企业具备粮食仓储能力10000万公斤,能够满足全市粮食生产和流通的需要。特别是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历经多轮的改革改制,创新了经营机制,企业经营呈现勃勃生机,在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中大有作为。
三是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品牌意识开始增强。通过改制和联合、兼并、重组等有效措施,我市培育发展了一批规模粮食加工企业,其中有盐城市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即兴源面粉有限公司和康威科技饲料有限公司,我市的“嘉禾”牌面粉、“乐万家”牌大米、“秋之韵”牌大米和“秋之韵”牌挂面、“康威”牌饲料等产品在市内外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粮食加工企业的规模不大,粮食产业链不长,粮食产加销等环节还处于分割状态,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系不紧,协作关系不稳定,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产业化的运作机制还不够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等。
粮食产业化调研报告
粮食产业化工作可以理解为粮食作为产业,使之向理想的状态发生质变的过程。粮食产业含盖了粮食的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的全过程。质变即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促使做大做强;向产业链方向发展,实现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订单收购”等形式,带动粮食、油料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增强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知名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服务“三农”,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继土地革命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业发展的第三次飞跃,是农业生产方式又一次新的革命性变革,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粮食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特殊商品,粮食产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创新粮食流通方式,强化粮食企业经营等,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产业化是粮食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1、产业化是粮食产业现代化和粮食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选择。人多地少、农业经营规模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粮食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手段,由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把粮食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使分散经营的小农户组合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和大规模的粮食生产基地。这种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改变了单纯从事原料生产的地位,改善了现行的投入机制,可以使资本和先进技术、农艺措施、现代装备有机地融入粮食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素质。同时产业化又是新形势下粮食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选择。粮食市场化,主体多元化,经营多渠道,这是必然趋势。新的形势下,在粮食流通中继续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这是中央一号文件充分肯定的。国有粮食企业要想发挥主渠道作用,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掌握充足的粮源,掌握粮源的最现实出路就是参与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订单粮食。不然的话,就很难掌握粮源,粮食企业经营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存与发展就会更加举步维艰。实践证明,产业化是实现粮食产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为实现粮食专业化生产、区域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产业化是提高我国粮食产业国际、国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目前,农户是我国粮食生产最基本的微观基础,也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依靠力量。我国有2.2亿多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链条短,农产品销售手段落后,市场化程度低,难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的两个市场的竞争。而发展产业化经营,可通过“公司+农户”、“批发市场+农户”等多种形式,把分散的农户与统一的市场联结起来,龙头企业提供信息,农户按照龙头企业要求进行生产,其产品质量和成本效益远远高于传统分散条件下生产的农产品,增强了农户进入市场的竞争能力。同时,龙头企业有了稳固的农户作基础,生产原料有保障,企业自身也会不断扩大规模,提高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3、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产业化提高了粮食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使农产品实现重复增值。特别是通过“公司、工厂+农户”、“专业协会+农户”、“股份合作”、“订单收购”等形式,使企业与农民之间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在一体化经营体系内部进行利益互补,农民除了可以得到种植粮食的收入外,还可以分享流通和加工业的部分利润,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粮食的比较效益。
二、夯实产业化基础是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柑桔产业化及品牌营销综述
论文关键词:广东省;柑桔;产业化;品牌营销战略
论文摘要:广东省柑桔产业主要集中在粤西地区,而云浮市南盛镇是著名的柑桔生产专业镇,在柑桔产业化发展方面具有代表性。作者对南盛镇柑桔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其柑桔产业化和品牌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题,提出针对柑桔产业化实施品牌营销战略。
广东省作为柑桔种植大省,现有柑桔种植面积13.33万hm2,其中砂糖桔8万多hm2,贡柑1万hm2。砂糖桔以其皮色桔红、果肉脆嫩、味浓甜等优点而著称,目前已成为广东省栽培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柑桔品种。贡柑是橙与桔的杂交种,以皮薄色艳、清香甜蜜、高糖低酸、口感极佳而闻名。云浮市南盛镇地处粤西山区,气候温和,山地资源丰富,素有种植柑桔的传统。现已初步形成了以柑桔种植(主要是砂糖桔和贡柑)为主导产业的特色“三高”农业,由20世纪80年代零星的柑桔种植发展壮大成为今天的广东省柑桔生产专业镇。
近10a来,南盛镇全镇的柑桔种植面积以平均每年200.0~333.3hm2耐的速度快速发展。1999年柑桔种植面积为533.3hm2,产量4000t;2002年柑桔种植面积达0.21万hm2,产量2万t;2009年柑桔种植面积达0.687万hm2,产柑桔5.7万t,销售收人超过2.3亿元,全镇柑桔种植业进人了规模化的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柑桔远销到上海、天津、哈尔滨、新疆等地,批量出口到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南盛镇全镇约有6300多户农户以柑桔生产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2008年农民柑桔种植单项人均收人达到6800元。同时,柑桔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带动作用,形成了1条健康、良好的产业链,有力地促进了全镇农资销售、汽车运输、餐饮服务、生态旅游等行业的发展。
但在柑桔专业镇的发展中,柑桔这个产品也面临着同质化倾向而带来的问题,价格随着产量的提高也在逐年下降。南盛镇是砂糖桔和贡柑的重要产地,其品质优良,但品牌不响,而且随着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提高,已出现部分果园品种退化,品质变劣。因缺乏标准化栽培技术,导致单产低或不稳产、果实品质下降;受黄龙病等危害性病毒为害等问题,已开始影响到桔农的收益。
1、产业化生产和品牌营销经验
媒介产业化研究论文
在学术研究领域,为一个常识性概念的提法反复说明申辩,其实是很无聊的事情,但是,这个概念又是如此之重要,不得不反复说明和申辩,这就更显得无聊了。所谓的“媒介产业化”概念就是属于这类的事情。
在新闻学界,我们提起了“媒介产业化”概念,结果是招风惹雨。理论界为这个提法犹豫不决,禁忌重重,而业务一线则是无知无畏,大胆迈进。两者反差之大,有时令我们无所适从。在1998年年底,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为“关于媒介产业化研究”(1),目的是向学术界介绍我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然而,到目前为止,我还经常接到一些学界友人的询问,说有关部门已经明言,可以提“媒介经营”、“集团化”,但是,不要提“媒介产业化”(2),你们为什么还要进行这样的研究呢?利用《现代传播》的篇幅,我是旧话重提,向关心者介绍该研究的缘起,思路和现在研究的进展情况。
一、“媒介产业化”概念的提出
在广告学的研究中,广告与媒介的关系历来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重要领域。过去,我们对于媒介的研究,通常是从广告经营的角度考虑的,涉及多是媒介策略、媒介操作的部分。比较系统、深入地接触媒介、研究媒介可以说是1995年以后的事情。
当时,我们接到了中国体育报的一个委托,就其报纸的广告经营滑坡做一个诊断分析,同时,做一个3至5年的发展规划。然而,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就广告谈广告,就经营谈经营,这显然是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的。中国体育报原来是一张国家体委的机关报,90年代以来处于一个所谓“转型转轨”的阶段,财政拨款减少,越来越倚重于广告经营。然而,从报纸经营的常识来说,一张报纸要提升广告量,发行是关键,而提升发行量,又与报纸的编辑内容有关。所以,研究经营当然要与发行和编辑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编辑内容、报纸发行与广告经营三者联动整合经营资源的方案。这个方案的核心观点是机关报如何向商业市场过渡,并没有涉及所谓的产业化问题。
1995年中国体育报的项目完成之后,我们又做了几个报纸的考察研究,这个时候,我们的研究引起了广州电台的注意,他们也委托我们进行一项发展战略的研究项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产业投融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