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结合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1 19:29: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产学研结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产学研结合

强化产学研结合创新促进科技发展

产学研结合创新是各国推进科技进步的主要手段和成功模式。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把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产学研结合创新这个战略基点,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正确理解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产学研中的“产”指生产单位,“学”指高等院校,“研”指研究机构。产学研结合创新是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使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之下,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而开展的创新实践活动。它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一是整合各类资源。产学研结合创新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源头和人才基地优势,有机整合人才、技术、先进管理模式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从而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二是缩短科研时间。产学研结合把知识资源作为科技创新第一要素,大大缩短了由“研究-技术-中试-产品”的知识商品化周期。三是降低研发成本。由于产学研结合创新先天就具有市场导向性,它可以使研发活动在与市场的对接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经验和市场信息,直接研究前沿理论及学术成果转化的可行性,淘汰落后理论和技术,少走弯路,从而研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四是加速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创新能使科研人员的智慧直接进入生产领域,通过企业集成、引进、消化、吸收,创造出新的生产工艺、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而接受市场检验,实现技术与市场的直接结合。

二、充分认识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困难和问题

我国自年在全国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来,不断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有力地推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但在产学研结合创新中,目前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产学研结合创新的认识还不高。具体表现为:在企业层面,一是有的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能否实现市场化、产业化持怀疑态度,缺乏产学研合作的动机;二是有的企业在选择合作项目时,缺乏长远眼光,仅着眼于一些短平快的项目或技术成熟的项目,对处于前期开发的项目害怕承担风险;三是有的中小企业远见不足,研发需求和创新需求小,没有高新技术领域的产品开发欲望。在高校层面,大学的宗旨是教书育人,学术文化的特点是注重自由探索和学术价值,所以部分高校还没有将产学研结合创新和科技成果市场化提到应有的高度。在政府层面,有的市县一级政府和部门还未意识到产学研结合创新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手段,因此未将产学研结合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来抓。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

一、产学研结合的发展

自从大学走出“象牙塔”,增加了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两项职能以来,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产学研结合”的发展历史,而且是以一种“越来越亲密”的姿态走向未来。德国洪堡思想是将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统一,首次将大学的功能进行了拓展,将科学研究看成是大学的功能之一。此时在大学内部形成一种学研结合,但还只是处于一种萌芽状态。19世纪末美国威斯康星思想的出现,即州立大学应该直接有利于促进农业,使工业效率更高和更有利于政府,标志着服务社会成为大学的一项使命。从此以后大学开展的一系列产学研结合活动寻找到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大学与企业开始建立“伙伴关系”,许多著名大学都与周边的企业尤其是新科技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关系。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都在更为积极的探寻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以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许多国家政府均采取了许多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措施,探索出多种具体的实践模式,以推动本国科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早在1958年,以为首的党中央就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它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知识分子与工农、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同年,半工半读学校制得到了正式认可,这就将为产学研结合的思想落实到了具体实践提供了平台,将产学研结合推向了一个高潮。到1965年时,进行半工半读试点的全日制高校达到177所之多。到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引进合作教育。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1997年教育部确定“九五”计划期间,批准在国务院原农业部、煤炭部、机械部等10部委和北京、上海等城市的28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工作。之后,各地大学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结合活动。1998年8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校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任务,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这就在法律上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保障。至此,掀起了产学研结合的又一次高潮。2007年在北京正式成立的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又预示着我国产学研合作工作即将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产学研结合的内涵

产学研结合,又称产学研合作、产学研联盟等,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产学研结合是源于实践的一个概念,它代表的是各相关主体之间的某种合作活动。当产学研结合上升到政府层面的某种政策时,它又以一种政策方针的形式出现,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指导思想或理念性的东西。从已有研究文献看,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方针、政策,也有人将它理解为是一种思想、理念,更多的人则将其解读为一种途径、路径、实践模式。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资深教授潘懋元先生认为,产学研结合的深层意义在于,它不仅是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而且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现代社会中,产、学、研都是不同的知识运行形式,只不过三者的社会任务和运行程序有所不同而已。基于潘先生对于产学研结合的理解,以及伴随当今高等教育大发展而来的某种混乱,例如许多高校不能明确定位等,决定了现时的高等教育亟需一些有中国特色的、某些具体的教育思想来指导实践。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理解产学研结合的内涵,首先要明确概念的边界被限定在高等教育范畴内,其次是概念的核心落脚点应该是高等教育。因此,我们提倡将产学研结合首先理解为是一种思想,其次才是一种实践行动。这种思想或实践都是在遵循知识运行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以高校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教育、科学、经济领域间的相互合作。从思想层面理解,它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生产活动中的有机结合,即教科经的互动。从实践操作层面看,是产业部门、高校机构和科研单位间遵循“共赢”原则下开展各类合作或交流活动。可以说,“产学研结合”是一个融思想层面与实践层面的含义于一体的一个概念。以高校为核心,再根据结合主体的不同,可以将产学研结合分为产学结合、学研结合和产学研结合三种类型。这里的类型划分并非要清晰地在产、学、研三者间划出一定的界限,只是一种理论上可以理解的、以某两种或三种结合为主导而形成的不同类型而已,其目的是为了让处于实践模糊状态的高校能够依据自身的优劣势分析产学研结合的具体行动倾向。总之,提倡将产学研结合理解为一种思想与实践的结合体,并非是排斥对于产学研结合的其他理解,而是强调在实际过程中首先将其理解为一种思想,其次是能够合理充分地运用它来进行具体的实践。产学研结合既是不同利益主体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的一项合作活动,就必然存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一种协调或者博弈,而这个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也就是产学研结合的原则。首先是优势互补的原则,优势互补的前提来源于各个利益主体的需求或愿望。高校是市场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当它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严峻挑战时原本就有着一定的先天滞后性。再加上一些高校不及时改革管理体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因此,高校越来越意识到竞争的激烈性,主动产生与市场结合的需要。而高校自身的优势则在于提供各种市场需要的人才,这又恰恰是企业之所需。科研单位也同样,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进行改革,不得不从高校中寻求高水平人才和先进科研设备等。高校最终能否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其衡量的标准最终落脚到市场。因此,三个利益主体之间彼此因为各自的利益需求而必须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合作。其次是互惠互利的原则,合作只是一种手段,而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因此,互惠互利原则就是倡导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求得一种利益最大化的彼此平衡。高校在与企业、科研单位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和科研单位能够从高校获得更优秀的人才、更先进的技术支持和更多的科研成果,高校则通过合作,纠正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偏差,有助于开展一系列适应形势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后是共同发展的原则,它强调各个利益主体在不同利益追求的前提下争取统一思想认识,将各自利益的最终归宿落实到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上,无论是高校,还是科研单位、企业,优秀人才都是其获得长久发展的第一要素和根本要素。因此,倡导各个产学研结合的利益主体之间要争取将人才培养看成是自身的一种“义务”,遵循共同发展的原则,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奋斗。

三、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各种产学研结合模式

产学研结合思想指导不同类型的高校,形成分别不同的运行模式或运作机制。各种类型思想的内涵不同,会在实践中起到不同的指导意义。但实践中并没有明确界限区分,因此形成可见的、实际的运作模式就分别表现为以产学结合为主的模式、以学研结合为主的模式等。关于不同类型高校的划分,我们采用潘懋元和陈厚丰一文中的观点,将高等学校划分为高等普通教育机构子系统和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子系统两大类。在高等普通教育机构子系统下又可分为学科型高等学校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和专业型高等学校即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或学院和单科性研究型大学或学院。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子系统内主要是职业型高等学校,包括多科性或单科性的。基于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同,产学研结合思想的具体指导作用各自不同,形成的实践模式也各异。整体分析,指导高等普通教育机构的主要是以产学研结合思想为主,而指导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则主要是以产学结合思想为主。

查看全文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思考

进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竞争与人们工作生活离不开的重要话题。产学研与技术创新进行有利结合,能够推动知识累积以及科技创新,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卓越进步。故此,产学研结合创新技术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而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前提保障便是协同机制。现阶段,我国产学研技术创新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创新动力不够,技术资源共享渠道不畅通,信息发展不对称,缺少合作意识等。本文针对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机制进行深入探究,以期能够促进产学研技术创新的发展。

一、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机制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作为新兴的产学研合作理念,主要是指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以资源共享前提,共同分担风险和分享成果与效益,通过产学研的相互融合,建立分工合作的协同机制,继而进一步促进技术的创新。同时,在产学研的研究中,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实现自我作用,在协同机制互动中形成高效率的质的变化,并创造新的价值。

二、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机制中存在问题探究

(一)合作层次不高。产学研合作现阶段更多的是只是在合作开发、技术转让以及委托开发等较低层级上的合作,在建研发机构与技术联盟等经济实体的高层级合作还是相对较少。这窘境的成因主要是相当部分企业自身技术力量比较薄弱,与科研方技术水平差距甚远,加大了技术转化合作成本,致使各方增大了合作风险,更甚者过多地把合作风险转移到科研方,导致各方在高层次上的合作空间收窄,合作意愿降低。(二)合作动力不足。在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合作发展过程中,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都有着不尽相同的需求,高校、科研院所较重视个人的荣誉,追求学术成就和实现自我价值,加之相关单位分配机制不完善、利益分配不公等现象,使高校、科研院所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的活力不强;对于企业来说,因体制等问题出现短期行为,缺乏科技需求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导致合作动力不足,削弱了技术创新的发展。(三)主体间协调性不高。在产学研协同技术创新中,针对各个合作主体之间的协调性要求相对较高,而协同机制建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相互协调融合,突破体制与机构的束缚,最终实现创新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及共享互动等。目前,因缺少政府相关部门的合理引导和协调,导致在产学研协同技术创新中,依然存在“各自为政”等问题,严重阻碍产学研各主体间的协调性,难以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四)协同机制不完备。在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机制上没有完备的与之相匹配的激励机制等配套机制提供有力保障与支持。基于利益分配不均衡、各自为政的发展现状来说,俨然严重影响创新主体对技术研究的积极性。另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配套政策时,仍存在诸多不完善,致使相当政策难以落地,导致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难以满足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建立健全的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机制

查看全文

高校机电专业产学研结合探究

高职机电类专业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对产学研结合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4~5],也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6]。

(1)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内容陈旧。机电类专业是一门高职工科类专业性较强的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行业智能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相应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手段已经跟不上行业的发展、企业用人的需求。

(2)产学研结合不深入、形式单一。高职院校、企业虽然意识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并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项目导向、挂职锻炼等方式推动产学研结合,实际上把产学研结合当作解决学生实习、丰富教师企业经历的一个途径,产学研结合仍处于形式化、浅层次状态。

(3)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和保障政策不健全。产学研合作是校企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地方政府、高校和企业在引导产学研结合上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保障措施和激励等政策,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热情没有很好地发挥,企业的积极性也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导致产学研合作无章可循、无据可依,校企双方责、权、利不明晰。

高职机电专业产学研结合的实现途径

查看全文

论技术创新中的产学研结合

论技术创新中的产学研结合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其本质特征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各个主体在实现该体系的各功能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存在着合理的相互联系机制。其中,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该系统的核心部分,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科研、成果、育人、信息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所以,三者之间的相互结合的创新模式正日益促进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应给予高度重视。1强化技术创新中的产学研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化、国际化和高度专业化趋势,使企业从事科技开发活动需要与外界进行大量的技术、人才、信息、资金和物质交换。与智力、知识、信息资源丰富的大学、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产学研合作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其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创新规律,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机制,是优化企业科技行为的有效实现形式和途径。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因此,在技术创新的新形势下,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应重新调整自己的战略定位,理顺关系,取长补短,完成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全过程。1.1着力解决产学研界面的准确接口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因素小,创新速度慢,其原因之一是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没能找到与企业的结合点。如我国的技术市场发展虽快,但按目前的趋势看已出现三多三少:各地各种名目为“科”“企”搭桥唱戏的科技交流会、科研成果会多,而最终成交的项目少;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提供的科研成果、专利项目多,能满足企业需要的项目少;在科技交流会上签订意向合同的多,会后达成协议实施成功的少。又如一些有资金、有实力的企业,走遍大江南北,也很难找到一项满意的项目。而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成果虽多,但有相当一部分是试验室的成果,仅通过鉴定或小试,尚未工业化,有些尚待完善和配套。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大量学科及综合高级人才,适合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和结合产业升级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其中,基础研究是高校的优势所在,对技术创新有重要的支持和先导作用。当前有些人以为高校科技的产业化就是“全面出击”,从上游的基础研究到下游的市场开发、销售服务一竿子插到底,全过程包揽在高校身上。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大学的内部结构及内在机制并不适合于经商,高校在产业升级中发挥作用应当集中在培养人才和关键技术攻关上。不少事实说明,从基础研究成果到关键技术开发需经过大量技术转化工作,才能变为生产力。产业升级要靠产业界、政府、学术界及研究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高校一竿子插到底的想法,使大学负重过大,违反现代社会分工的客观规律,不利于实践。美国的硅谷,正是由于斯坦福大学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向高科技企业输送科技人才和研究成果才发展起来的,但决不是由这两所大学直接经营,否则,这两所大学就不会成为一流大学,硅谷也未必能成为著名的高技术产业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即投入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利益分配主体和风险责任承担的主体。但应当看到,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企业普遍技术支撑不足,对科技成果的吸收能力低,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承受力弱。目前,许多大中型企业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寻求合作,仅着眼在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缺乏从长远的观点考虑如何提高企业新技术的吸收及开发能力。因此,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发一些技术难度大的科技成果,成功率极低。例如许多高校面对现实,把科技成果在校内进行前期转化,力求自我开发,发挥“孵化器”和“辐射源”作用,然而,高校的技术成果一般对市场缺乏准确定位,成果多数属于上游实验性研究而工艺技术集成度小,加上注资能力极为有限,常常难以打开产业化局面。所以,面对目前这种状况,较好的作法是应鼓励有眼光的企业家搜寻一些科研幼苗或实验室的胚胎,利用自己的资金、基础设施、工程技术、人力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共同孵化,使其逐步完善成为有竞争力的产业。例如无锡轻工业大学与无锡中亚公司联办的产学研联合体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联合体根据协议,设置管理委员会,管委会由双方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管委会负责联合体的运行,明确双方的义务和权利。其中学校负责科研开发和中试、研究方向的确定、技术管理、人才培训及向科研主管部门争取立项等工作;中亚公司负责提供中试场地、仪器设备、工程化基地建设等,并每年向学校提供前期科研经费和人才培养经费等,联合开发的科技成果双方共享。由于合作双方真心诚意,关系密切,优势互补,联合体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目前我国最大的柠檬酸钠生产基地。1.2解决技术创新中的资本“瓶颈”针对产学研结合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资金问题,应该创建产学研联结的资本纽带,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提供新的驱动机制。借鉴国内外实践,主要应开拓两种途径。途径一:组建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由政府、金融部门、企业、公众机构和高校发起认购,建立有效的管理机构和投资操作制度,并给予优惠政策,尽快扶持上市融资。日本从60年代开始,建立一种叫“新技术开发事业团”的投资模式,“事业团”是由政府出资作为基本金、吸收民间资本参加、集技术中介和投资于一身的财团法人,每年定期向大学及科研机构征集愿意产业化的成果,介绍给愿意开发的企业,由“事业团”提供大部分开发资金(一般为70%),让企业与成果发明者协作开发,成功后获得的利益,三方按一定比例分享;若开发失败,事业团的投资不收回。因为对成果作严格筛选,成功率高,不仅促成大批科技成果产业化,本身收益也迅速壮大,开始的资本金仅有3亿日元,二十几年后的1989年达到125亿日元。这种新技术风险投资的模式,比起前几年我国国内投资公司纷纷搞房地产投资明智得多。例如广州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就是用股份制构建的比较好的案例之一。该中心成立于1996年3月,由广州原能发展公司、广州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广州天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广州市科技实业发展公司、中山大学、广州创业化工联合有限公司、裕达创业基金等7个单位以股份制形式出资构建,依托单位是具有科技综合优势和潜力的中山大学。其目的是建成一个集研究开发、中试生产、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新型科技开发实体。中心根据《公司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了规范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主任(经理)层,规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各自的职责,运行机制体现承包制、聘任制。目前该中心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正朝着研究所搞基础研究、中心担负开发中试、企业进行规模生产经营的合理分工布局的方向发展。途径二:在高校之间直接创办新技术产业化上市公司,对高校的科技产业进行结构优化和重组,在明晰产权后实行股份制改造,由高校、科研机构和合作的企业控制法人股,并对有开发前景的若干新技术成果公开向社会募集公众股,政府在政策上扶持其尽快上市,这样,既能盘活目前高校科技有形资产的存量,又为高校大量的科技无形资产社会化创造一个有活力的机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这是政府行为中最能收效的措施。例如,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系统部同我国三大仪表集团公司中的西安仪表集团公司合作建立西仪浙大控制系统有限责任公司,转让了该部开发成功的SUPCONJX—100集散控制系统和SUPCONJX—20A无纸无笔记录仪的总装技术和生产技术;与浙江华达实业公司合资成立了索普康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生产SUPCONJL—22A无纸无笔记录仪;同浙江省经济技术发展公司合资,成立了迪康自动化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大力推销SUPCON系列产品系统。通过这些措施使SUPCON集散系统和仪表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工厂创造的经济效益更是难以统计。全国许多省市及高校也都已迈出这一步,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天大天才、东大阿尔派等等。以北大方正为例,几年间由原来的几亿元产值增长到去年的60亿元,近年自投研究开发经费6000万元,不断保持技术创新的好势头。1.3创建产学研联结的人才互补模式当前无论企业还是高校和科研单位都存在人才既多又缺的局面。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中,懂政策、善经营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奇缺;对企业来说,关键是缺乏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开发型人才。“科”“企”双方如能在科技人才交流上打破界限将有利于双方的发展。如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双向定期租用、借调、互换技术人员,也可联合组成攻关组,就某一项目或课题合作研制。这种有计划、有目的的人才交流,要比科研人员自己下海,或被企业挖走更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人才的长期培养使用。这种人才交流方式也应在科研单位之间、科研与设计部门之间、科研单位与高校之间进行。如能推出技术计时工,或将项目分解外包,将不失为最大限度发挥技术人员能力的举措。为鼓励科技人才双向交流,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如流动期间,有关人员在原单位的福利待遇不变的情况下设立奖励基金等。目前,即使具有很强研究开发实力的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公司,仍十分注重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保持密切合作,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研究中心有1.5万名科技人员,其中博士2100人。在科技实力十分强大的条件下,他们仍与美国5所最著名的大学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这种强强联合,使得该中心平均每个工作日就创新1项专利。此外,这家公司还随时准备录用这些大学中成绩优异的学生。1.4强化“官、产、学、研”结合机制目前值得注意的是经济管理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由于行政职能的划分和管理方式的不同,造成了科技经济联系协调和合作的渠道不畅。科研机构往往是“自己什么强就要求政府重视什么,推广什么”,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往往期望“政府给什么项目就做什么项目”。而两者并不以市场为纽带,相互协调、合作,寻找商机开发产品。由于各自为政,往往是每家颁布自己的一套政策,只对本单位有用,并不互相通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逐步形成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积极参与和引导的“管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这种合作机制中,政府的职能应该是:制定合作发展的战略规划、重大政策,协调重大合作项目等;科研机构的职能应该是:着眼高技术的基础研发工作,提供最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企业的职能应该是:着重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工艺创新,并将科研成果商品化。实践证明,对成熟、有效的科技成果,发挥行政干预作用,必要时给予倾斜政策和行政支持,对成果转化工作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2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共同推进产学研结合目前,信息缺乏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双方之间的信息与知识结构的优势互补,以外延方式扩大、丰富企业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从而有效提高企业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经济学家认为“信息的价值就在于形成关于未来知识,并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于未来的控制”。一些专家估计,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知识对经济的贡献率可能由本世纪初的5%~20%上升到90%。目前,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联系松散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缺乏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迅速便捷的信息渠道。为此,应大力建设与企业双向沟通的信息系统,不仅要及时地了解国内外市场动态,全面了解企业的情况,而且要让企业及时地了解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如中国教育科研网(CHINACERNET)的建设与发展,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所以,国家、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重视科技信息网络的建设,建立科技信息资料库,建立起面向市场、面向全国和面向全球的科技信息网络,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目前应通过各种的中介组织和机构,着力建设这一信息系统,不断完善该系统信息沟通与反馈的功能。如美国德州大学科技园区有一个与企业网、商业网、金融网联通的信息网络,提供大量准确快捷的信息资源及配套服务,使其孵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成功率高达90%以上。又如在德国的下萨克州专门有一家技术转让和创新公司,该公司1989年成立,现有员工60名,1998年收入600万马克,其中一半来源于官方拨款,一半为企业服务所获得。该公司为了推进技术创新,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界建立起联接平台。如为推进生物工程的创新,把有关170个企业、机构甚至出版社都联接成网络。现在已建立了汽车、运输、生物技术等9个创新的平台,实行网络性思维、一条龙服务,有效地推进了技术创新。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查看全文

产学研结合创新会议讲话稿

同志们:

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产学研结合创新大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产学研结合创新大会精神,全面部署我县产学研结合创新工作,同时对获得我县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科技人才和年度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等会,市委常委、县委周书记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先讲二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1、要正确认识当前产学研结合呈现的新态势。当前,产学研结合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新态势。一是市场机制在产学研结合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三方从自身发展要求出发,会自主选择伙伴开展合作,并分配合作成果。二是产学研结合日益成为各创新主体的内在需求。企业由于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迫切需要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解决发展中的难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产学研结合也有强烈的内在需求,他们在科研中形成的大量成果期待转化,迫切需要加强与企业的结合。同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也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经济建设所需人才。三是产学研结合开始着眼于完整产业链的技术创新。产学研结合采取从项目合作到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不再局限于解决单元技术问题既在产业领域内为构造完整的产业技术创新链开展产学研合作,也跨行业、跨领域开展集成创新的产学研合作,还围绕产业新技术新标准的研发与应用开展产学研结合。四是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逐步改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各地也积极制定了许多促进产学结合的政策措施,科技资源配置已经逐步向支持产学研结合倾斜。

2、要认真总结我县科技创新取得的新成效。近年来,我县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行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县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一是创新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年,我县完成专利申请量229件,增长2.6倍,完成市定任务192%。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9项,评定县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56项,分别增长1.5倍、1.6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9%,提高了20个百分点。全县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达到18亿元,增长28%,在市新型工业化考核中科技这一块获得满分,排第一位。我县由全省知识产权创建县顺利升格为全省知识产权示范县。二是创新环境得到新的提升。县委、县政府将产学研工作纳入工作议程和文明目标考核,全社会科技意识得到提高,科研项目和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每年都按一定的比例列支科技三项经费,用于支持产学研的经费达到300万元,年又增加18万元用于产学研合作活动的工作经费。年规模企业投入研发经费达2000余万元。三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我县近几年来和大学、科大、大学、师大、农大、省农科院、机械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等十余所院校有合作关系,先后有精华公司、茶业、颜料公司等20多个企业和大专院校联姻,促进企业应用新技术60余项,形成高新技术产品20个。星月颜料公司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合作,双方共同开展研制包膜铬黄和纳米铬黄新产品,产品寿命延长,科技含量更高,价值成倍增长,年获得省科技厅和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72万元支持;我县新仁铝业研发“1070、3003”铝合金生产电子、电容器铝箔的技术荣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3、要高度重视我县产学研结合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综合创新能力还不强。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占比重偏低、后劲偏弱,赶上全省平均水平的任务非常艰巨。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的各项指标,也都处全省中下游水平。二是科技投入相对不足。年全县研发经费总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7%,应用技术研发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0.93%,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4、0.37个百分点。三是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科研院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活力不足、水平不高,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四是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建设任重道远。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查看全文

高等院校产学研结合的研究

摘要产学研相结合既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又是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高等院校必须以各种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结合,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高等学校促进作用

1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尤其是高科技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要素,大学与经济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直接了。高等教育这种地位和作用的历史性变化,核心取决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高新科技成果向产业部门的转移。要做到这一点,高等院校必须以各种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结合,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2高等院校产学研结合的重大意义

2.1产学研结合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理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查看全文

机械制造产学研结合探索

摘要:当前,在素质化教育发展下,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已很好地适应了社会时代的发展步伐。本文主要就机械制造专业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实践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机械制造;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探索

随着科学时代的不断进步,科学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地发展,为了有效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机械制造行业也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出发开始探索。对于机械制造专业来说,其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采用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来开展学习实践。当下,在素质化的教育发展下,目前已逐渐形成一种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其主要是通过有效地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来实现学生、学校、社会的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机械制造专业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其不仅可以充分将学生的学习、实践、就业等方面进行有效地整合,且还能充分地锻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相应的专业技能,学会将各个知识理论融会贯通。对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模式来说,其可以基于这一主要前提在实际操作中采取有效地方法来加以完善,促使学生在新的模式下得到更好地发展。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机械制造专业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主要从以下几个探索途径加以思索。

1将专业知识与产业技能进行有机地结合

对于机械制造行业来说,其需要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来加以开展,使其能够与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进行更为有效地结合。因此,对于各大学校方来说,其需要进一步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并对传统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创新,例如其可以改善传统听说的教学形式,对机械制造专业的各大课程进行有机地整合,如对于不同基础课程和不同的结构体系来说,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结合实际将这些理论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对专业实践也能具备一定的了解。对于机械制造专业来说,职业技能的锻炼是该专业的一大特色,因此学校应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增加实践技能在课程学习中的分配时间,以保障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和谐。其中对于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理论学习来说,教师应注重对课程内容的创新,一方面需要保证所讲授的课程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与社会实际进行紧密地连接,如此一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充分地结合实际生活对该专业的学习具有更为清晰地认识。此外,学生在学习该专业的时候还需要结合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对职业意识具有清晰地认识,这样对学生开展专业学习也具有较大的作用。对于学校来说,其需要本着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方向目标对机械制造专业给予一定的重视,例如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其可以通过开展相应的校园职业规范大赛、技能大赛、模拟招聘等校园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此也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职业规划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机械制造专业来说,其同样需要一定的职业资质证书,因此学校还可以就此方面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增强学校科研一体化的师资队伍

查看全文

产学研结合电子商务教学改革策略

摘要:对电子商务教学模式进行分析,认识到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的限制性问题,总结产学研结合在专业教学中具有的优势,旨在通过产学研教学方法的完善,进行电子商务教学体系的改革,充分展现产学研结合的价值性,为现代电子商务教学的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电子商务;教学改革

伴随电子信息产业的运行及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持续增长,这种产业也正面临一定的机遇及挑战,意味着行业发展中需要组建专业性的人才队伍,并通过营销学、管理学以及法学、现代物流等新型人才的融合,提升行业发展的价值性。因此,在现阶段电子商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强调产学研结合的价值性,专业人才培养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技术,而且需要提高网上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现阶段一些院校教学中,没有认识到电子商务产学结合的价值性,导致教学形式相对单一,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应该结合产学研教学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案的改革,提升人才培养的价值性。

一、电子商务教学中产学研结合的优势

(一)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适用性的企业人才

通过对电子商务产业运行状况的分析,结合产学研的特点,可以充分满足企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并逐渐提高企业人才的适应能力,为企业人才管理策略的强化提供参考。因此,在现阶段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将职业教育改革作为重点,结合电子商务的实践模式,进行操作人员能力的提升,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策略优化提供参考。但是,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限制性问题,为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造成影响。因此,在现阶段产学研教学背景下,应该转变传统的高校教育状况,结合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进行企业人才管理方案的创新,为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提供参考。

查看全文

工业企业产学研结合的调研报告

9月中旬,市政协常委会第二调研组,在顾达平、张建芳两位副主席带领下,就我市工业企业产学研结合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市政府办、发改委、科技局、财政局、人事局、科协等部门的工作汇报,实地考察了风神集团、宏慈药业、三信电子、东岳药业等工业企业。同时,还设计了调研提纲和有关情况问卷,书面发信四家企业及有关部门。委员们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市产学研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对如何利用好产学研结合来提升我市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提出了具体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产学研结合工作得到明显加强。

1、企业产学研意识逐渐增强。产学研合作是以企业为主体的面向市场的联合科研开发形式,是借助社会科技资源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调研发现,企业作为产学研联合体中的主体,有较强的产学研合作的意识。我们所调研的四个企业都与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并建有自已的研发部门和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研发产品、具有较高研发能力的研发人员。这些企业老总都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适者生存——具备创新能力的“适者”生存,而产学研合作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其产学研意识优于一般企业。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市共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86个,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占比83%,一般企业占比27%。

2、创新型企业数量不断增多。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日益紧密和合作广度、深度的不断延伸与拓宽,我市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目前,全市拥有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4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有23家企业被列为南通市产学研合作示范企业。“十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量845件,授权34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70件,授权18件。全市通过南通市以上鉴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66项。

3、产学研合作模式各具特点。调研发现,以资产为纽带、以技术为依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比较稳固的产学研联合体正逐步形成,四家企业还结合各自实际,形成了不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企业建立自已的研发中心,同时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长期聘用多名行业专家、教授兼任公司顾问。如风神集团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目前拥有研发人员的比例高达30%,设有博士后工作站一个,同时与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省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模式的特点是企业规模较大、研发力量较强,属于我市规模型企业的典范。第二种模式是大学院所科技成果直接产业化。如东岳药业的老总蔡先生本是华东理工大学博士,他依靠自身的科研能力、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资源,投资成立企业,直接将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运作。第三种模式是企业以委托研发方式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合作。如三信电子委托浙江大学研究开发大功率电晕处理机,合作的方式是由企业提出需求、提供资金,浙江大学负责产品研发,产权归企业所有,这种合作方式的特点是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和使用先进技术,因此在制造类企业中比较常见。第四种模式是企业向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购买科研成果,如宏慈药业,这也是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中的一种常见模式。这些稳固的联合,将资产、市场和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企业和高校等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在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成为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