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1 19:25: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产学研合作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分析论文

一、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与现状

目前,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企业内部挖潜、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等形式,实现产学研水平不断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模式:

1.技术引进与购买。该模式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以科技快讯、技术市场等信息交流形式向社会公布,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果,通过科技产权有偿转让实现生产应用转化。2005年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2.3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为6.0亿元,在经费投入上较往年有了较大增长。

2.合作成立科技实体。即大型科研院所与大企业之间以科技成果或某一技术系统为纽带,双方紧密结合成立不同类型的实体,或者是股份公司,或者是项目公司,或者以技术入股等。2003年以来,十几家大企业与一批大院所相继组建这种新兴科技实体,合作开发的国家机器人、宇航变频冰箱、智能交通系统、海洋生物制品等均取得重大突破。如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吸收暨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数家合作单位成为公司的股东,密切了合作关系,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3.共建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开发。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双方共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课题,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成果通过鉴定后,由双方组织生产。如海信集团2004年与山东大学联合建立了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双方共同投入,优势互补;青岛美光机械有限公司与陕西科技大学、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共建研发机构,研发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造纸机项目,项目知识产权归美光机械公司所有。第二种合作开发形式是高校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即实验室研究工作由高校负责;企业在高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中间试验,中试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利润按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规定分成。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高校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使得科技成果的二次技术开发容易成功;企业发挥在资金、场地、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可较快地组织实施,迅速开拓市场,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如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第三制药厂联合成立的“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开发研究中试基地”。

4.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内实行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兴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进行联合生产,既能为本单位增加收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也能为科技研究提供试验场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如中国海洋大学研制并自行投入生产的“海力特”、“甘糖酯”两项海洋药物新品种,近四年来创产值2亿多元,利税5000多万元。

查看全文

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形式研究

道德架构的视野也由单纯地规范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约束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等更广泛更深刻的领域。在这种情形下,分属两个不同学科的产学研合作和道德架构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的建立就显得更加紧迫而重要。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的学术活动。其目的就是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道德路径,在新型工业化时代,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自然也就被提到日程上来。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是以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社会及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为出发点,在产学研合作伦理研究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一种科学模式,其目的是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完善规范的道德架构,增强产学研合作的道德意识,建立科学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以实现产学研合作创新为人类谋福利的本真目标,引导产学研合作活动向科学、健康与和谐的方向发展。在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下,高中教育过早的文理分科及高等教育过分的专业化,已经造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割裂。从而造成科技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出现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就会使产学研合作活动的决策者、实施者、人文工作者无法在同一水平上就所面临的重大的产学研合作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开展全面深刻的讨论,以至于过分强调合作项目的经济价值,忽略了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2]。如,2011年12月15日《华商报》报道的“杀人桥”事件就为以产学研合作为重要支撑的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敲响了产学研合作道德缺失的警钟。对此,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客观地重新审视产学研合作问题,完善产学研合作的道德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健康发展。

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现实意义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才为立足点,旨在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中国在技术创新的现代化进程中,面对世界范围内的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更应该强化产学研合作的道德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正确分析和理解科技、产学研合作、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增强人文关怀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反思人类在未来的科技活动及社会生活中该如何发挥科技进步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积极作用,使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趋利避害,扬长补短。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产学研合作为重要支撑的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是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想真正实现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做到统筹兼顾,以人为本:一方面,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不断提高我们的觉悟和认识,真正明白不合理的工程技术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长远影响和严重后果,建立高尚的道德水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标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的与传统模式有着天壤的区别。因为传统模式实际上是两种目标相互分离的模式,即一方面强调科技理性和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则在产学研合作活动中忽视道德规范。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性及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传统模式已经与现代化社会的需要不相适应了。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关键就是科技、产学研合作与社会已经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不能以孤立的单一方面的视角看问题,而应将它们视作一个系统,并将社会价值及伦理道德渗透其中。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应该是实现科技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应用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高度融合的真正的综合型、交叉型、渗透型模式。基于这样的科技道德理念,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具有以下基本目标。一是树立产学研合作道德理念。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理念的培养是实现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前提条件。培养产学研合作道德意识,使人们能以人文的眼光看待科技发展、产学研合作活动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使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产学研合作活动的开展与影响,企业、大学与科研单位的责任与社会发展之间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树立先进的科技道德理念。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道德教育。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关键是加强产学研合作道德教育。进行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就是要促进人们对科技进步、产学研合作项目建设和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解,对学科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把握,以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只有将产学研合作道德教育纳入产学研合作活动中,才能够将产学研合作的道德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实现其社会功能。三是形成产学研合作道德实践能力。产学研合作道德实践能力的形成是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根本旨趣所在。产学研合作道德实践就是运用产学研合作道德规范,以系统性、综合性的产学研合作道德理念全面协调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产学研合作道德的实践能力,能够自觉地发现和预见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中的矛盾和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3]。

(二)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主要内容基于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标要求,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基本内容:一是要根据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轨迹系统性地揭示产学研合作的道德要求。即根据技术发明、产学研合作创新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不断强化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意识。二是要从面到点再到面的原则深刻阐释产学研合作道德的重要意义。首先从整体层面阐明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宗旨;其次理清科技与产学研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与道德、道德与社会相互关系及交叉关系;再次要深入到产学研合作道德理论的实际应用层面;最后再强调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概念、目标及本质等。三是产学研合作中的大学要按照现代化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及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与此同时,一定要注意边缘学科及横断学科的设置,如科技与产学研合作、科技伦理、科学发展观等,这样就形成了常规教育、专业教育与综合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将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标落到实处[4]。

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

查看全文

产学研合作现状与发展前景

摘要:通过了解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以及世界范围内产学研合作发展的趋势,为我国产学研合作提供参考。文章运用历史法、文献法等定性研究方法,总结了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相对比较成熟,政府重视、合作环境优越、合作各方积极性高等现状,得出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合作对象向官产学研合作方向发展,合作规模向大规模、聚集的方向发展,合作范围向跨国、跨领域方向发展,鼓励研究人员自由流动等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发展趋势

1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现状

1.1政府重视

纵观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发展可以发现,各国对产学研合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从产学研合作一系列相关法律、制度的制订、实施,优惠政策的出台,到创造条件形成金融资本、风险资本,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促进产学研合作更快更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使产学研合作更好地为国家服务,发达国家政府开始介入产学研合作,通过政策、资金或主持项目的形式,直接参与产学研合作,其对产学研合作的引导和支配作用日益突出。美国的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PNGV)就是官产学研的合作模式,该计划堪比“阿波罗登月计划”,反映出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重视及在该计划中的重要作用。北欧国家芬兰,虽然只有520万人口,由于政府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芬兰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国家之一。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芬兰2002-2005连续四年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最近几年也都稳居世界前列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政府的重视还体现在科研投入上,如美国的科技投入占GDP的2.68%(2005年数据),芬兰的3.41%(2008年数据),瑞典的3.63%(2007年数据),日本的3.39%(2006年数据)和韩国的3.22%(2006年数据)。”科技的高投入,带来了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

1.2产学研合作环境优越

查看全文

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论文

一、社会网络和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

1.创业教育的内涵创业教育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这项教育活动在我国也实施了近20年,愈加受到重视并已上升为国家意志。但是,创业教育亦同样备受质疑,即创业能否被教授[5]。这里,需要回应的核心问题主要是“谁来教”和“怎么教”[3],这些问题直接指向“什么是创业教育”“谁来教”以及“谁主导”等问题。创业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性行为的教育活动[6]。赵志军[7]指出,创业教育中的创业兼有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历史意义,但经济意义占居主要成分,尤其关注激发受教育者的企业家精神和提升创业技能与知识[8],对于培养更多合格创业者[9-10]、人力资本的形成[11]、提高创业绩效进而促进经济发展[12-13]有积极作用,是对未来的投资[14-15]。需要指出,创业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将创业知识转化为经济效益,这里转化的通道在于根据创业知识与创业机会耦合产生的使用价值为市场所接受进而获取价值。可见,市场是判断创业教育成效的重要甚至核心指标,在创业教育的设计过程中就应该加强业界的参与程度和市场的评价机制。在愈加复杂的创业环境中,教授者的经验、知识储备对于创业教育尤为重要[16]。但是一个显著的问题是,课堂教师擅长主观解释(subjectiveac-counts)而业界教师更倾向于实践指导。在日益复杂的创业环境下,单一知识储备的教授均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学习的需求。这里,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请“双师型教师”(pracademic)执教[2],他们既拥有创业研究的学术背景又拥有实践的创业经历,以增强创业教育成效。美国的创业教育即是如此,并会通过多种渠道保障师资的充足来源[17]。只有这样,创业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既熟悉与掌握创业实操懂得背后原理的大学生创业者。诚然,创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多为在校大学生,受教育的场所也多在校内,在传统意义与常规操作上,创业教育多由高校所主导。正如Bliemel[3]所言,“高校可能是一个合适的环境来学习创业相关知识,但是不利于学习如何实践它以及感受什么是一位真正的创业者”,所以应该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在整个创业教育生态中,相关利益主体如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18],这也是“协同”发展战略下多元主体融合发展的题中之意[19]。也就是说,创业教育应该推动多元主体在其中的设计与建设,应该着力探索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办学,而不是由单一主体主导。2.社会网络和产学研合作网络是自然界和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一切系统的基础结构都是网络,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与外界存在一定的“社会关系”(relationship)与“联结”(tie)[20-21]。传统的社会网络结构多为复杂网络和单一主体网络,但是这些网络结构对于研究某些案例来说过于复杂或者过于简单,基于此,Coromina[22]提出双核心网络(duocenterednetworks)概念,描述和分析以一对网络节点作为中心点的网络结构,例如夫-妻、博士生-导师等。产学研合作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基于市场需求和共同利益联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所进行的契约合作活动[23]。产学研合作是资源和知识传递的一种重要渠道[24],企业的知识是有价值的产学研合作的关键驱动因素[25]。陈云[26]指出,产学研合作具体到微观上和案例层次,可以是三方也可以是两方,但企业不可或缺。反观现实,除少数大型产学研合作项目会涉及到三方主体外,多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两方主体。同时,产学研合作已由单纯的点对点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合作网络模式[27],这就有必要从网络模式认识产学研合作。即,从双核心网络结构解析产学研合作具有显著意义[22,28]。3.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本研究将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定义为基于培养受教育者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为目的的高校(研究机构)、企业有效合作的教育形式,是创业教育与产学研合作的有机结合,天然具有双核心网络属性。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共建创业班、合作培养、深度实践等形式,能够有效补充校内创业教育的知识基础[29-30],满足受教育者对于创业学习的需求。此外,通过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的开展,能够有效提高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在创业教育中的参与程度,同时最大程度上缓解因为“双师型”创业师资不足而导致的创业教育成效低下的窘境,提高受教育者的理论和实践素养。

二、双核心网络的产学研合作教育

上述已就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明确了其双核心网络的特性。丁荣贵等人[28]基于Coromina[22]的研究构建起了产学研合作的双核心网络。本研究将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的网络主体、网络特征以及运行原则,以期深入认识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1.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主体整个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中各利益相关者基于其专用性投资而产生相互影响,这些利益相关者作为网络主体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主动性和紧迫性存在差异。在陈洪辉和贾生华[31]提出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维分类的基础上,借鉴丁荣贵等人[28]提出的产学研合作中知识关系、资本关系、管理合作关系、战略伙伴关系所包含的主体,基于现实调研情况,将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社会网络主体划分如下:核心利益相关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在整个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主体,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左右整个教育进程。作为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参与的主体,只有保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共同参与、共同作用,才能真正推动创业教育“一只眼睛盯课堂,一只眼睛盯市场”的市场导向,让受教育者充分吸收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干中学(learningbydoing)、学中干(doingbylearning)中不断深化对于创业市场机制的认知。蛰伏利益相关者:政府、风投、上下游企业等。蛰伏利益相关者与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在正常状态下仅表现为显性契约人,一旦其利益出现诉求或受到损害时,他们就可能从蛰伏状态升为活跃状态,其反应程度可能非常地积极或者强烈,进而影响整个教育项目的进程。尽管不少研究强调了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或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但是我们认为政府在整个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中起到促进和监督的“蛰伏”作用;大学生创业相对廉价同时亦富有创意和激情,但是鉴于其融资渠道、信息渠道较为单一,风险投资有投资意愿但更处于观望[32]状态,大学生创业者能通过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网络适时可能获得风险投资;参与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亦能成为受教育者创业项目的价值链上下游,对于推动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实质性成效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构建起战略伙伴关系。边缘利益相关者:同业企业、银行、媒体、合作院校(科研机构)等。边缘利益相关者往往是被动地受到影响,重要程度相对较低,实现其利益要求的紧迫性也不强。同业企业作为参与企业的竞争对手在教育领域一般并无激烈竞争倾向,我国银行作为保守、理性的金融主体并不会是初创项目的投资主体,媒体通过多种渠道对教育项目进行报道宣传,而合作院校(科研机构)多是知识关系下的合作,相关主体尽管存在潜在合作的可能,但是可能性相对较低,故是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中的边缘利益相关者。2.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特征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作为社会网络的一种特殊形式,既具备社会网络的一般特征,亦具有其个性特征,体现如下:第一,具有两个明确的核心。参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网络中明确发挥中心作用,处于网络中心位置,除此之外的网络主体为合作参与者(alter),不对产学研合作创业起关键影响。作为该社会网络的重要参与者,研究并未将受教育者作为网络主体之一,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受教育者并不是参与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的行动主体,而是直接受益对象;其次,本研究在设置网络主体时不关注嵌入于某一主体的次级分析单位。第二,网络力度(strength)有所区别。社会网络理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是联结(tie)。Granovetter[33]在引入“网络力度”时,是将联结分为强关系(strongtie)和弱关系(weaktie),以朋友圈(friend-shipcircle)、承诺强度(commitment)以及联系密度来判断强弱关系。强关系带来深度的信任和高度的共享认知,弱关系不断拓展网络并引入异质性的资源与信息。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中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以及与蛰伏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结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强关系、弱关系。第三,除双核心外,其他主体之间不存在关系[22]。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仅基于某一特定的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构建,参与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作为核心行动,不论其他项目或工作,其他主体仅与双核心产生关系而各自之间并不存在关系,未与双核心产生关系的则不出现在该网络中。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主体间网络关系仅基于某一特定的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的观察,基于其他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将会存在某些并不存在于另一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中的主体间网络关系。3.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运行原则第一,战略性。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需要战略性的运行设计,谋略规划与顶层设计。这里不仅仅是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这方面的战略规划,高校、企业更应在市场机制的指导下,前瞻性地发掘市场需求、学生需求,加强相关教育形式的设计,开发更加适应动态、复杂创业环境的创业课程,切实打造起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品牌,在社会上渲染好、营造出社会创业的良好氛围。第二,联动性。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本质上反映了两个类别的主体的互动,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嵌入在两类主体之内的不同类型的知识和价值观念,不断推动强弱关系的主体联结构建,强化各主体之间的联动才能保证创业教育开展的成效,使受教育者能够切实掌握应对复杂、动态的创业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与业界实操。第三,动态性。网络是通过不断积累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而形成并扩展的[20],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的双核心在开展该教育形式的过程中,构建特定网络结构,推动自身社会资本的不断积累,进而不断复制、拓展社会网络,这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也正是这种网络演进的动态属性才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属性。

三、实践启示

以上已就“什么是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及“什么是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这两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和解析。基于此,下面将提供相应的实践启示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第一,突出核心作用,加强主导设计。创业教育要不断强调市场导向教育,加强市场机制运作,让创业知识不局限在校园和课本,这即是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最为倡导的。高校应更加开放地看待创业教育,积极寻找与企业合作的渠道、形式,切实做到两个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到创业教育的整体设计、课程开发、创业教授、跟踪指导之中,在当下时期尤其强化、突出企业在其中的作用,开展但不限于共建创业班、合作培养、深度实践等形式。同时,两个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要加强契约建设,尽可能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让双方主体都能够真正共享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所带来的成果。第二,整合网络资源,加强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意义显著[34]。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网络中拥有多种类型的参与主体,联结或强或弱,不同程度、不同方面能够对教育项目提供支持,参与主体越多,表示社会支持的力度和规模越大。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设计者应积极对外扩展,寻求更多蛰伏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让这些异质性的资源和知识加入到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之中才能最大限度上激发创业教育的潜力、活力以及魅力,盘活整个社会的资源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指出的是,在此过程当中,政府、协会等应积极发挥桥接作用,协助拓展网络。第三,推动实践参与,培育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被定义为实际和潜在的资源的总和,这些资源嵌入并源自于由个体或社会单位所持有的关系网络,并且通过该网络得以被应用[35]。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提供创业实践的平台,让受教育者能够接触到实操,接触创业环境中有意义的合作主体,并且能够与之发生良性互动。在这种互动过程当中,双方能够建立联系、信任及共享认知,这些社会资本的重要维度对其创业绩效具有积极意义[35-36]。培育受教育者的社会资本是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除了知识教授以外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方面,高校尤应在此方面有所作为。四、结语综上所述,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是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主导、设计、实施,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创业教育形式,具有显著的双核心网络特征。本研究主要就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的内涵、双核心网络以及运行原则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旨在对相关研究有所推进,以便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文章指出创业教育需要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这两大核心利益相关者在主导设计中的作用,应整合更多蛰伏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不断培育大学生创业者与相关主体之间的社会资本,以提升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绩效。诚然,开展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并不是一件易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广大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努力。我们真诚地希望有更多的创业教育工作者能更加重视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形式的探索和实践,以此来进一步推动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查看全文

高校产学研合作通知

各高等学校:

为进一步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挥高校科技优势,推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省教育厅在认真总结以往与宣城市、安庆市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将继续举办全省性产学研合作活动。现将具体工作安排通知如下:

一、经与有关市人民政府协商,省教育厅计划今年上半年分别与巢湖和*等市人民政府联合开展两次大规模产学研合作活动。与巢湖市人民政府开展的产学研合作活动拟定于4月27日在巢湖市进行。届时请各校的校领导、科技管理部门负责人以及已达成项目合作的有关专家教授出席。会议具体安排另文通知。

二、巢湖市政府现已面向本地区企业和农村科技大户征集了125项各种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并已汇编成册,现转给你们(电子版请在省教育厅科研管理信息网www.*******.上下载)。请结合本校具体情况,抓紧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进行难题认领,并主动与需求单位进行联系、洽谈,做好正式签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对于不在技术需求和难题汇编之中,但已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的项目,也可以纳入这次活动之中。

三、*等市人民政府现正面向所属区域的大中小企业和农村科技大户开展技术难题和需求征集工作。各校如在当地有合作项目,可归入本次产学研合作活动。项目需求汇编及具体日程安排另文通知。

四、根据省教育厅教科技函[20*]2号《关于征集高校可转化科技成果(技术)的通知》精神,请各校继续做好可转化成果和技术的征集、整理、汇总和上报工作。同时,请精心选择最新科技成果,制作成8-10块90cmX120cm的标准展板,届时携带至现场展出。

查看全文

酒店管理产学研深度合作提升研究

摘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聚焦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阐述了其背景与意义,分析了其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的成效与问题,着重提出了其深度合作的提升对策及建议,以提高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和国家级教改专业建设项目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产学研;深度合作;提升对策;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

一、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加大支持产学研工作,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2013年10月习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无疑,这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目标与任务,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转型发展指明了走向与归宿,已经成为各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是全国较早开办、上海市高校首批具有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招生资格的热门专业。本专业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理念,紧扣“对接国际标准、适应行业需求、服务国家发展”的专业定位,聚焦“国际品牌酒店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原则,对接世界酒店业发展方向与技术进步的动态,把握国内酒店业及相关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响应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目标以及长三角区域城市化和国民休闲化的大趋势,凝练特色,打造产教融合深入、职业标准清晰且与国际高端酒店管理专业对接的酒店专业人才培养高地。目前,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订单式定向培养的合作办学模式,得到了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人保局和上海市旅游局的充分肯定,受到了用人单位、学生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持续改进永无止境。响应党中央要求,面对十三五规划,适应中国新常态,这些都客观要求上接天气、下接地气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顺势而为,积极作为,特别是不断提升其产学研合作的长度、宽度及高度,即深度合作的质量和效益。因此,开展本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多年来,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聚焦产学研,先后与全球知名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建立了订单式定向培养的合作办学模式,围绕“国际品牌酒店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岗位、培养方法、专业教学体系、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实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先后获得上海市级重点教育教研建设项目“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的研究与实践”、上海市人保局“咖啡师(五、四、三)”职业标准开发、“前厅服务员(五、四、三)职业开发”、上海市旅游局“饭店主要岗位能力标准目录研究课题”及上海市第四期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等项目的支持,专业和教学团队取得了“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上海市优秀教育团队”等荣誉称号,并因专业改革成绩斐然,于2013年获得了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两个国家级项目支持;2014年10月获得了首批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称号;2015年11月依托本专业师资力量成立了酒店管理学院并成功承办了“2015年教育部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暨全国高校旅游学院院长联席会议”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殊荣和项目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改革发展中取得更大成绩,必将持续推动上海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另一方面,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工作也存在如下不足或问题:例如,产学研合作的内涵以及质量有待提高、酒店经营管理者进校授课内容方式有待进一步满足学生需求、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操作技能与综合素质有待持续提高、产学研合作的外在规模还有待扩大、合作的运营方式有待优化、酒店管理专业新进年轻骨干教师酒店管理理论特别是酒店管理实务处理能力有待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的软件硬件标准有待提高等。因此,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深度合作是客观的、必然的、长期的。当前,新常态下的中国,特别是立足于服务业全球化的城市上海,这些都迫切要求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务必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切实提高合作质量。

查看全文

企业产学研合作对策分析论文

一、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与现状

目前,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企业内部挖潜、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等形式,实现产学研水平不断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模式:

1.技术引进与购买。该模式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以科技快讯、技术市场等信息交流形式向社会公布,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果,通过科技产权有偿转让实现生产应用转化。2005年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2.3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为6.0亿元,在经费投入上较往年有了较大增长。

2.合作成立科技实体。即大型科研院所与大企业之间以科技成果或某一技术系统为纽带,双方紧密结合成立不同类型的实体,或者是股份公司,或者是项目公司,或者以技术入股等。2003年以来,十几家大企业与一批大院所相继组建这种新兴科技实体,合作开发的国家机器人、宇航变频冰箱、智能交通系统、海洋生物制品等均取得重大突破。如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吸收暨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数家合作单位成为公司的股东,密切了合作关系,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3.共建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开发。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双方共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课题,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成果通过鉴定后,由双方组织生产。如海信集团2004年与山东大学联合建立了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双方共同投入,优势互补;青岛美光机械有限公司与陕西科技大学、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共建研发机构,研发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造纸机项目,项目知识产权归美光机械公司所有。第二种合作开发形式是高校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即实验室研究工作由高校负责;企业在高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中间试验,中试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利润按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规定分成。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高校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使得科技成果的二次技术开发容易成功;企业发挥在资金、场地、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可较快地组织实施,迅速开拓市场,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如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第三制药厂联合成立的“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开发研究中试基地”。

4.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内实行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兴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进行联合生产,既能为本单位增加收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也能为科技研究提供试验场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如中国海洋大学研制并自行投入生产的“海力特”、“甘糖酯”两项海洋药物新品种,近四年来创产值2亿多元,利税5000多万元。

查看全文

市种业产学研合作交流会讲话稿

推进种业产学研合作,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任务很重。本次经验交流会就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交流,深化研究的一次好机会。希望参加会议的各方面专家和单位能够运用这一平台,总之。深入、坦诚、充分地交流这方面的经验,为促进种业产学研有机结合贡献智慧和力量,促进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持续健康发展。

这里召开全国种业科企合作促进与经验交流会,今天。研究和部署深入推进种业产学研结合的重点工作,对加快推动种业科技创新大突破,带动民族种业竞争力大提升,促进农业生产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紧迫性。借此机会,讲三点意见。

一、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任务

农业生产的源头和粮食安全的关键。粮食连续七年增产,种子是农业生产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业发展功不可没。继续保持农业发展好势头,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种业肩负重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种子法》实施以来,通过完善配套法规规章,加大科研、生产投入,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种业发展成效显著。一是品种选育水平明显提升。培育超级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一大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使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促进粮食亩产提高到330公斤左右,相比“”时期,平均单产提高了约25公斤。二是良种供应能力明显提升。商品种子供应率由九十年代中期的30%提高到现在60%其中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的商品供种率达到100%并全部实现了种子精选、包装和标牌销售。同时,种子质量明显提高,因种子质量产生案件明显减少,两杂”种子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三是种子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到近100家,前50强种业企业经营额由30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00多亿元,市场占有率由10%提高到30%以上。

国种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实现《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当前。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2020年达到10800亿斤以上”目标,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依靠扩大面积增产的潜力有限,主要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加快良种培育和推广应用。另一方面,从市场竞争看,外资进入我国种业市场速度加快,给我国民族种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排名世界前几位的跨国种业公司陆续进入我国种子市场,并呈现出投资重点由园艺作物向粮食作物拓展、投资环节由生产经营向科研育种延伸、投资形式由合资向并购发展、投资布局由城市向主产区推进的发展势头。外资进入我国种业,对丰富我国的品种资源、提升国内育种水平、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起到促进作用,但以其目前的发展势头以及国内种子企业的实力分析,外资的过度介入,将会对民族种业的市场份额产生较大的挤压,并会从源头上对种子市场定价权产生重大影响。

面对加快发展民族种业的紧迫任务,面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对种业发展的新要求。国种业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民族种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国种业进入市场尚属初级阶段,企业小散弱,科技创新能力弱,大多数企业甚至没有科研开发实力,缺乏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要素。二是育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国农作物遗传育种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能力不足、育种遗传基础狭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滞后,品种选育与生产相脱节,品种适应性、抗逆性弱,特异性差,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三是供种保障能力不强。种子生产经营已经完全市场化,加上近年来异常气候多发频发,供种安全受到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影响,同时,现有市场监管手段与检测条件落后,影响打击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的力度,保障良种有效供应的难度加大。

查看全文

供需下的职校产学研合作探析

一、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供需网特性

鉴于高职院校的特点,相比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不仅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虽然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正从初级发展步入高级阶段,但目前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有学者认为主要是对产学研结合的认识含糊、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不紧密,以及体制机制不健全这三个方面导致的产学研合作被动局面,供需网模式不仅综合了共建模式的优势,也能够突破局限有效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在供需网环境下,高职院校产学研的合作要素也被称之为供需网节点,其内涵趋于多样化,它可以是单个学校,也可以是由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同组成的已形成的产学研联盟或合作子网,其中任何一个节点可能是需求方,同时也可能是供应方。其供需流除了物流、资金流之外,更强调技术、人才、管理理念、信息等供需流的存在,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真正实现1+1>2的集成功能。通常高职院校与某个企业、科研机构合作时间较长,合作内容、合作形式较固定,以供应链等联盟结构存在,然而以核心创新主体为依托的供应链组织结构呈现出的合约性、有限功能性、链式结构、静态稳定性、半开放性等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导致了传统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模式的局限性,而科技创新供需网模式正好可以克服上述这些局限性。在开放的供需网环境下,其节点间的信息可以通过人才流、技术流、知识流等供需流的交互作用得到充分地分享和交换,以实际需求寻找合作节点。

二、基于供需网模式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角色活动模型

高职院校、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产学研联盟都是产学研合作的供需网节点。从高职院校层面,教师(包含教辅人员)、学生是该节点的主要角色,工程师等员工都作为单个企业节点的主要角色,科研人员作为单个科研机构节点的主要角色,角色之间的交互活动使得所在的供需网节点更容易形成新的合作子网或重构合作子网。有关供需网的IDEF模型在构建过程中有5个阶段,分别是市场机遇识别、动态合作子网的目标确定、伙伴核心能力识别、伙伴选择与优化,组织与运行模式的选择,以及运行与反馈。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学生除了基础的理论学习外,技能训练尤为重要,可以在强稳定合作伙伴信息库中搜索是否存在满足合作条件的企业信息,使学生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或在毕业实习阶段得到锻炼,合作企业可委派具有资质的工程师前往学校作为校外兼职人员,为在校学生传授实际经验和操作技巧,指导学生实训、实践。除此之外,遇到技术攻关难题,在人才流、技术流、文化流、资金流等供需流的作用下,不断加入到其他合作子网中,寻找合作节点的具体角色参与到应用性研发或科技创新工作中来,而且通过政府的作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益。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角色活动。在供需网模式结构中,从高职院校层面出发的产学研合作不存在核心科技创新主体,网中的任何节点都是平等的,不再是固定的某一企业或科研机构,而是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的匹配情况灵活地选择合作伙伴,合作结束,其他角色的互动活动可能马上产生另一个合作子网,所以节点间的合作信誉记录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把他们输送到适合所学专业的企业节点的第一线,通过其生产环境和文化熏陶,加强对学生的职业人格、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果该角色活动停留在短暂的简单操作训练上,那么就需考虑是否中断与该企业节点的合作,寻找更适合培养学生的合作节点,使企业节点真正参与到学生的人才培养中来;教师深入合作节点,去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参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共同解决技术难题。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必须要兼顾企业的需求与利益,否则就如现状般,合作多方信息不匹配,企业参与热情度不高,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是有力提升企业技术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高校提升自身科研成果转化率的关键。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也可为企业节点或科研机构节点提供咨询服务,为其员工进行技术培训或再继续教育培训。各节点的不同需求会产生不同动机的合作子网,由于供需网的网络型、多功能性、开放型以及稳定性四大主要特征,在良好信誉的保障下,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不会停止,伙伴选择环节会更加优化,角色活动会更加频繁,真正实现育人、研发、盈利一体化;输血、换血一体化;教师、工程师、教学一体化;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化。供需网理念将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节点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社会生态环境,通过产学研合作取得科技创新效果和经济成果。首先,不断扩大产学研合作范围,丰富合作内容,深化合作程度;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再次,提高教师解决技术应用问题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研合作;最后,整合资源和力量,建立合作平台,为区域经济服务,满足区域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需求,为行业企业解决实际难题。

查看全文

财务管理专业产学研用合作研究

[摘要]在“大智移云物区”的新形势下,财务管理专业面临着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变的迫切需要。要迎接这种转变和挑战,财务管理专业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四种能力:业财深融能力、数据挖掘分析能力、较强的学习和推理能力以及卓越的领导能力。这四种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高校是无法实现的,需要产学研用借助于各种平台合作培养。南大•中兴新云智能财务云实验室是一个产学研用合作培养财务管理创新人才的崭新平台。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本研究构建了财务管理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实现机制,即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并树立联合培养的理念,完善有关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相关法规制度,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并实行双导师制,产、学、研、用合作构建制订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实现区块链教学平台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产学研用;创新人才;“大智移云物区”

在“大智移云物区”(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的新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需要不断培养创新人才,这样方能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前进。包括财务管理专业在内的各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永恒的世界性课题。探索培养模式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以用为导向的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无疑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运行逻辑的理想选择。所谓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就是通过充分挖掘并利用学校、企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等多种平台主体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资源,将学校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课堂外获取的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并形成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1]。

一、财务管理专业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人们认知能力的快速发展,人类很多重复性事务、劳动密集型活动将逐步被计算机或人工智能所替代。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过去仅仅局限在“财”上,即就“财”而“财”,偏重于运用财务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比较,职能仅仅定位在“票账表钱税”上。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第一次提出“业财融合”的概念,指引财务管理人员秉承“业财融合”的理念,将财务数据尽快融入企业的业务活动当中,逐步实现“业财一体化”,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吹响了财务管理专业转型和更新换代的号角。深圳市中兴新云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新云”)总裁陈虎博士也曾说过:“目前,中国大中型企业的财务部门正在经历着数字化转型,财务共享服务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了社会对基础的财务人员的需求,未来高层次的智能型财务人才将成为财务变革的核心动力。”一般而言,为适应时代的需要,“大智移云物区”背景下财务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四大核心能力:第一,业财深融能力,即财务管理和业务深度融合的能力;第二,数据挖掘分析能力,即从广度和深度上挖掘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第三,较强的学习和推理能力,即面对复杂环境能够迅速掌握信息并进行事物之间的推理判断;第四,卓越的领导能力,即新时代下原来的纯粹的财务人员需要转型为精通企业业务管理的具有领导潜质的专业人才。这四种能力(以下简称“四能力”)中,业财深融能力是基础,数据挖掘分析能力与较强的学习和推理能力是翅膀。如何应对挑战培养“四能力”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应该考虑的重要课题,尤其是每一个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二、财务管理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案例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