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1 19:21: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产学研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产学研合作分析论文
一、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与现状
目前,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企业内部挖潜、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等形式,实现产学研水平不断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模式:
1.技术引进与购买。该模式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以科技快讯、技术市场等信息交流形式向社会公布,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果,通过科技产权有偿转让实现生产应用转化。2005年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2.3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为6.0亿元,在经费投入上较往年有了较大增长。
2.合作成立科技实体。即大型科研院所与大企业之间以科技成果或某一技术系统为纽带,双方紧密结合成立不同类型的实体,或者是股份公司,或者是项目公司,或者以技术入股等。2003年以来,十几家大企业与一批大院所相继组建这种新兴科技实体,合作开发的国家机器人、宇航变频冰箱、智能交通系统、海洋生物制品等均取得重大突破。如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吸收暨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数家合作单位成为公司的股东,密切了合作关系,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3.共建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开发。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双方共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课题,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成果通过鉴定后,由双方组织生产。如海信集团2004年与山东大学联合建立了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双方共同投入,优势互补;青岛美光机械有限公司与陕西科技大学、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共建研发机构,研发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造纸机项目,项目知识产权归美光机械公司所有。第二种合作开发形式是高校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即实验室研究工作由高校负责;企业在高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中间试验,中试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利润按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规定分成。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高校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使得科技成果的二次技术开发容易成功;企业发挥在资金、场地、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可较快地组织实施,迅速开拓市场,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如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第三制药厂联合成立的“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开发研究中试基地”。
4.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内实行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兴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进行联合生产,既能为本单位增加收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也能为科技研究提供试验场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如中国海洋大学研制并自行投入生产的“海力特”、“甘糖酯”两项海洋药物新品种,近四年来创产值2亿多元,利税5000多万元。
产学研教育方式
1环境艺术设计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科学和教育密不可分,是源流关系,共生关系。与之相应的大学教学与科研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必须以人为本,提高教学质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大学要走在知识发展的前沿,就必须重视科学研究。同时,科研为教学创设一种学术氛围和探索研究的环境;将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成果及时引入教学,则能更新教学内容,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而在进行科研和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将有利于促进教学资源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共建教学团队。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我们的设计教育相对滞后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需求。其中,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设计交流习惯和实践能力,做设计的学生往往处于闭门造车的状况,就是一个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点。我们必须探讨出一些方法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我们注意到,学生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更容易与人交流,因为交流所得的信息往往会助其去解决实际问题,效果很直观。改变设计以我为主的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面向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主战场,要宽口径培养适应国家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创新人才。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方向,更应该努力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2教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情况
在进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近些年,我们教师一直在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努力把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在课堂上结合实际案例剖析理论知识的运用,而且选择部分优秀的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实践。
2.1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安排
(1)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和认知态度,在学生当中通过自愿和推荐的方式选出参与教师研究课题的人选。通过小范围的试点培养,引导和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该项研究逐步向更广的范围开展,达成共识。
产学研下平面设计教学例析
[摘要]在产学研视角下分析平面设计教学的相关问题,首先应该回顾产学研背景形成的过程,其次才能在总结这一研究视角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在“产学研”的体系中,“产”是一种需求的表达;“学”是教学改革的体现;“研”是创新的实践。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探讨了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三个重点。
[关键词]产学研;平面设计;教学例析
平面设计是一个基础性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作能力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作为一门教学实践,平面设计这一课程只有融入到产学研的背景之中,才能彰显它自身的创新价值,才能使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日趋复杂化的教育教学背景保持一致。例析产学研背景下的平面设计及其教学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眼:
一、产学研背景的形成
探讨产学研视角下的平面设计教学是一项基于时代教育教学背景,研究平面设计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首先明确了产学研背景的构成,总结出它与传统教育教学背景的差异,才能立足这一研究视角,继续探讨平面设计教学的相关问题。平面设计教学的产学研背景是由两方面的要素构成的:一是理论背景;二是实践背景。下边分别叙述之:(一)产学研的理论背景。产学研理论背景的形成是研究者基于人才培养实践改革的理性思考。“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视角出发,研究如何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套适合产学研用平台发展的理论体系,进而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理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补充,推动政府、学术界、企业联合开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为人才培养的机制创新提供参考。”[1](P188)分析引文可知,产学研的理论背景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它在弥补传统人才培养弊端的基础上,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产学研理论背景的形成体现为众多研究者结合不同教学实践对其相关问题的探讨。在知网上,以“产学研”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获取无数的研究文献。其中涉及到产学研一体化问题、产学研与教育教学结合的问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诸多问题。仔细阅读这些研究性文献可知,产学研是在协同理论与现代人才培养实践的结合后产生的,产学研是协同创新理论参与人才培养实践的必然结果。(二)产学研的实践背景。产学研理论背景的形成有利于产学研教育教学实践的展开。或者说,产学研结合视角下平面设计教学的开展要依赖于产学研理论背景的形成并且通过自己的实践又促进了产学研理论背景的完善。平面设计教学的产学研背景是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产学研理论指导下的平面教学实践;二是产学研理论指导下的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实践。对于前者而言,它似乎不用我们过多地说明。仅从梁伟所撰写的《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思考———以平面设计专业为例》文中以宁波大红鹰学院平面设计教学为个案的研究结论“开放式项目课程教学、工作室教学,以及适当开发家长资源、‘专业+公司’产学融通等有效途径的实践,认为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模式可以促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相长,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P70~72)这样的表述中可以窥见。仔细分析引文,我们就能明确,产学研视角下平面教学改革是在传统项目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适当开发其他课程资源,通过“专业+公司”的融通实践,创新了传统人才的培养方式。正是对许许多多类似的经验总结,才有了本次探讨产学研视角的基础。平面设计是一项创新性实践,它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自己在其他各学科中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参考自己的设计经验,借鉴他人的先进设计思考才能完成的。故而在其实践背景的探讨中,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目光仅仅局限于平面设计的产学研实践,还要拓宽自己的视角,把其他学科的产学研改革实践纳入到自己的研究视角之中,从而在借鉴与创新中完成对平面设计教学的改革。从另一个方面讲,既然平面设计与其他学科都具有共同的教育教学本质,那么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借鉴就成了研究中必然存在的一件事情。为此,我们也理应把研究的视角放宽一些,以使之更适合于对平面设计教学问题的探讨。
二、产学研探讨视角的着眼点
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形式研究
道德架构的视野也由单纯地规范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约束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等更广泛更深刻的领域。在这种情形下,分属两个不同学科的产学研合作和道德架构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的建立就显得更加紧迫而重要。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的学术活动。其目的就是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道德路径,在新型工业化时代,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自然也就被提到日程上来。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是以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社会及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为出发点,在产学研合作伦理研究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一种科学模式,其目的是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完善规范的道德架构,增强产学研合作的道德意识,建立科学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以实现产学研合作创新为人类谋福利的本真目标,引导产学研合作活动向科学、健康与和谐的方向发展。在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下,高中教育过早的文理分科及高等教育过分的专业化,已经造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割裂。从而造成科技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出现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就会使产学研合作活动的决策者、实施者、人文工作者无法在同一水平上就所面临的重大的产学研合作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开展全面深刻的讨论,以至于过分强调合作项目的经济价值,忽略了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2]。如,2011年12月15日《华商报》报道的“杀人桥”事件就为以产学研合作为重要支撑的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敲响了产学研合作道德缺失的警钟。对此,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客观地重新审视产学研合作问题,完善产学研合作的道德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健康发展。
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现实意义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才为立足点,旨在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中国在技术创新的现代化进程中,面对世界范围内的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更应该强化产学研合作的道德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正确分析和理解科技、产学研合作、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增强人文关怀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反思人类在未来的科技活动及社会生活中该如何发挥科技进步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积极作用,使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趋利避害,扬长补短。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产学研合作为重要支撑的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是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想真正实现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做到统筹兼顾,以人为本:一方面,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不断提高我们的觉悟和认识,真正明白不合理的工程技术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长远影响和严重后果,建立高尚的道德水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标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的与传统模式有着天壤的区别。因为传统模式实际上是两种目标相互分离的模式,即一方面强调科技理性和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则在产学研合作活动中忽视道德规范。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性及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传统模式已经与现代化社会的需要不相适应了。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关键就是科技、产学研合作与社会已经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不能以孤立的单一方面的视角看问题,而应将它们视作一个系统,并将社会价值及伦理道德渗透其中。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应该是实现科技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应用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高度融合的真正的综合型、交叉型、渗透型模式。基于这样的科技道德理念,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具有以下基本目标。一是树立产学研合作道德理念。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理念的培养是实现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前提条件。培养产学研合作道德意识,使人们能以人文的眼光看待科技发展、产学研合作活动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使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产学研合作活动的开展与影响,企业、大学与科研单位的责任与社会发展之间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树立先进的科技道德理念。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道德教育。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关键是加强产学研合作道德教育。进行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就是要促进人们对科技进步、产学研合作项目建设和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解,对学科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把握,以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只有将产学研合作道德教育纳入产学研合作活动中,才能够将产学研合作的道德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实现其社会功能。三是形成产学研合作道德实践能力。产学研合作道德实践能力的形成是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根本旨趣所在。产学研合作道德实践就是运用产学研合作道德规范,以系统性、综合性的产学研合作道德理念全面协调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产学研合作道德的实践能力,能够自觉地发现和预见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中的矛盾和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3]。
(二)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主要内容基于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标要求,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基本内容:一是要根据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轨迹系统性地揭示产学研合作的道德要求。即根据技术发明、产学研合作创新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不断强化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意识。二是要从面到点再到面的原则深刻阐释产学研合作道德的重要意义。首先从整体层面阐明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宗旨;其次理清科技与产学研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与道德、道德与社会相互关系及交叉关系;再次要深入到产学研合作道德理论的实际应用层面;最后再强调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概念、目标及本质等。三是产学研合作中的大学要按照现代化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及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与此同时,一定要注意边缘学科及横断学科的设置,如科技与产学研合作、科技伦理、科学发展观等,这样就形成了常规教育、专业教育与综合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将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标落到实处[4]。
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
强化产学研结合创新促进科技发展
产学研结合创新是各国推进科技进步的主要手段和成功模式。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把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产学研结合创新这个战略基点,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正确理解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产学研中的“产”指生产单位,“学”指高等院校,“研”指研究机构。产学研结合创新是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使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之下,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而开展的创新实践活动。它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一是整合各类资源。产学研结合创新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源头和人才基地优势,有机整合人才、技术、先进管理模式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从而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二是缩短科研时间。产学研结合把知识资源作为科技创新第一要素,大大缩短了由“研究-技术-中试-产品”的知识商品化周期。三是降低研发成本。由于产学研结合创新先天就具有市场导向性,它可以使研发活动在与市场的对接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经验和市场信息,直接研究前沿理论及学术成果转化的可行性,淘汰落后理论和技术,少走弯路,从而研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四是加速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创新能使科研人员的智慧直接进入生产领域,通过企业集成、引进、消化、吸收,创造出新的生产工艺、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而接受市场检验,实现技术与市场的直接结合。
二、充分认识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困难和问题
我国自年在全国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来,不断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有力地推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但在产学研结合创新中,目前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产学研结合创新的认识还不高。具体表现为:在企业层面,一是有的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能否实现市场化、产业化持怀疑态度,缺乏产学研合作的动机;二是有的企业在选择合作项目时,缺乏长远眼光,仅着眼于一些短平快的项目或技术成熟的项目,对处于前期开发的项目害怕承担风险;三是有的中小企业远见不足,研发需求和创新需求小,没有高新技术领域的产品开发欲望。在高校层面,大学的宗旨是教书育人,学术文化的特点是注重自由探索和学术价值,所以部分高校还没有将产学研结合创新和科技成果市场化提到应有的高度。在政府层面,有的市县一级政府和部门还未意识到产学研结合创新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手段,因此未将产学研结合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来抓。
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论文
一、社会网络和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
1.创业教育的内涵创业教育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这项教育活动在我国也实施了近20年,愈加受到重视并已上升为国家意志。但是,创业教育亦同样备受质疑,即创业能否被教授[5]。这里,需要回应的核心问题主要是“谁来教”和“怎么教”[3],这些问题直接指向“什么是创业教育”“谁来教”以及“谁主导”等问题。创业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性行为的教育活动[6]。赵志军[7]指出,创业教育中的创业兼有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历史意义,但经济意义占居主要成分,尤其关注激发受教育者的企业家精神和提升创业技能与知识[8],对于培养更多合格创业者[9-10]、人力资本的形成[11]、提高创业绩效进而促进经济发展[12-13]有积极作用,是对未来的投资[14-15]。需要指出,创业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将创业知识转化为经济效益,这里转化的通道在于根据创业知识与创业机会耦合产生的使用价值为市场所接受进而获取价值。可见,市场是判断创业教育成效的重要甚至核心指标,在创业教育的设计过程中就应该加强业界的参与程度和市场的评价机制。在愈加复杂的创业环境中,教授者的经验、知识储备对于创业教育尤为重要[16]。但是一个显著的问题是,课堂教师擅长主观解释(subjectiveac-counts)而业界教师更倾向于实践指导。在日益复杂的创业环境下,单一知识储备的教授均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学习的需求。这里,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请“双师型教师”(pracademic)执教[2],他们既拥有创业研究的学术背景又拥有实践的创业经历,以增强创业教育成效。美国的创业教育即是如此,并会通过多种渠道保障师资的充足来源[17]。只有这样,创业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既熟悉与掌握创业实操懂得背后原理的大学生创业者。诚然,创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多为在校大学生,受教育的场所也多在校内,在传统意义与常规操作上,创业教育多由高校所主导。正如Bliemel[3]所言,“高校可能是一个合适的环境来学习创业相关知识,但是不利于学习如何实践它以及感受什么是一位真正的创业者”,所以应该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在整个创业教育生态中,相关利益主体如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18],这也是“协同”发展战略下多元主体融合发展的题中之意[19]。也就是说,创业教育应该推动多元主体在其中的设计与建设,应该着力探索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办学,而不是由单一主体主导。2.社会网络和产学研合作网络是自然界和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一切系统的基础结构都是网络,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与外界存在一定的“社会关系”(relationship)与“联结”(tie)[20-21]。传统的社会网络结构多为复杂网络和单一主体网络,但是这些网络结构对于研究某些案例来说过于复杂或者过于简单,基于此,Coromina[22]提出双核心网络(duocenterednetworks)概念,描述和分析以一对网络节点作为中心点的网络结构,例如夫-妻、博士生-导师等。产学研合作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基于市场需求和共同利益联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所进行的契约合作活动[23]。产学研合作是资源和知识传递的一种重要渠道[24],企业的知识是有价值的产学研合作的关键驱动因素[25]。陈云[26]指出,产学研合作具体到微观上和案例层次,可以是三方也可以是两方,但企业不可或缺。反观现实,除少数大型产学研合作项目会涉及到三方主体外,多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两方主体。同时,产学研合作已由单纯的点对点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合作网络模式[27],这就有必要从网络模式认识产学研合作。即,从双核心网络结构解析产学研合作具有显著意义[22,28]。3.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本研究将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定义为基于培养受教育者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为目的的高校(研究机构)、企业有效合作的教育形式,是创业教育与产学研合作的有机结合,天然具有双核心网络属性。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共建创业班、合作培养、深度实践等形式,能够有效补充校内创业教育的知识基础[29-30],满足受教育者对于创业学习的需求。此外,通过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的开展,能够有效提高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在创业教育中的参与程度,同时最大程度上缓解因为“双师型”创业师资不足而导致的创业教育成效低下的窘境,提高受教育者的理论和实践素养。
二、双核心网络的产学研合作教育
上述已就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明确了其双核心网络的特性。丁荣贵等人[28]基于Coromina[22]的研究构建起了产学研合作的双核心网络。本研究将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的网络主体、网络特征以及运行原则,以期深入认识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1.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主体整个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中各利益相关者基于其专用性投资而产生相互影响,这些利益相关者作为网络主体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主动性和紧迫性存在差异。在陈洪辉和贾生华[31]提出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维分类的基础上,借鉴丁荣贵等人[28]提出的产学研合作中知识关系、资本关系、管理合作关系、战略伙伴关系所包含的主体,基于现实调研情况,将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社会网络主体划分如下:核心利益相关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在整个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主体,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左右整个教育进程。作为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参与的主体,只有保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共同参与、共同作用,才能真正推动创业教育“一只眼睛盯课堂,一只眼睛盯市场”的市场导向,让受教育者充分吸收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干中学(learningbydoing)、学中干(doingbylearning)中不断深化对于创业市场机制的认知。蛰伏利益相关者:政府、风投、上下游企业等。蛰伏利益相关者与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在正常状态下仅表现为显性契约人,一旦其利益出现诉求或受到损害时,他们就可能从蛰伏状态升为活跃状态,其反应程度可能非常地积极或者强烈,进而影响整个教育项目的进程。尽管不少研究强调了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或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但是我们认为政府在整个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中起到促进和监督的“蛰伏”作用;大学生创业相对廉价同时亦富有创意和激情,但是鉴于其融资渠道、信息渠道较为单一,风险投资有投资意愿但更处于观望[32]状态,大学生创业者能通过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网络适时可能获得风险投资;参与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亦能成为受教育者创业项目的价值链上下游,对于推动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实质性成效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构建起战略伙伴关系。边缘利益相关者:同业企业、银行、媒体、合作院校(科研机构)等。边缘利益相关者往往是被动地受到影响,重要程度相对较低,实现其利益要求的紧迫性也不强。同业企业作为参与企业的竞争对手在教育领域一般并无激烈竞争倾向,我国银行作为保守、理性的金融主体并不会是初创项目的投资主体,媒体通过多种渠道对教育项目进行报道宣传,而合作院校(科研机构)多是知识关系下的合作,相关主体尽管存在潜在合作的可能,但是可能性相对较低,故是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中的边缘利益相关者。2.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特征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作为社会网络的一种特殊形式,既具备社会网络的一般特征,亦具有其个性特征,体现如下:第一,具有两个明确的核心。参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网络中明确发挥中心作用,处于网络中心位置,除此之外的网络主体为合作参与者(alter),不对产学研合作创业起关键影响。作为该社会网络的重要参与者,研究并未将受教育者作为网络主体之一,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受教育者并不是参与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的行动主体,而是直接受益对象;其次,本研究在设置网络主体时不关注嵌入于某一主体的次级分析单位。第二,网络力度(strength)有所区别。社会网络理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是联结(tie)。Granovetter[33]在引入“网络力度”时,是将联结分为强关系(strongtie)和弱关系(weaktie),以朋友圈(friend-shipcircle)、承诺强度(commitment)以及联系密度来判断强弱关系。强关系带来深度的信任和高度的共享认知,弱关系不断拓展网络并引入异质性的资源与信息。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中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以及与蛰伏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结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强关系、弱关系。第三,除双核心外,其他主体之间不存在关系[22]。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仅基于某一特定的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构建,参与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作为核心行动,不论其他项目或工作,其他主体仅与双核心产生关系而各自之间并不存在关系,未与双核心产生关系的则不出现在该网络中。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主体间网络关系仅基于某一特定的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的观察,基于其他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将会存在某些并不存在于另一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项目中的主体间网络关系。3.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运行原则第一,战略性。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需要战略性的运行设计,谋略规划与顶层设计。这里不仅仅是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这方面的战略规划,高校、企业更应在市场机制的指导下,前瞻性地发掘市场需求、学生需求,加强相关教育形式的设计,开发更加适应动态、复杂创业环境的创业课程,切实打造起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品牌,在社会上渲染好、营造出社会创业的良好氛围。第二,联动性。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本质上反映了两个类别的主体的互动,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嵌入在两类主体之内的不同类型的知识和价值观念,不断推动强弱关系的主体联结构建,强化各主体之间的联动才能保证创业教育开展的成效,使受教育者能够切实掌握应对复杂、动态的创业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与业界实操。第三,动态性。网络是通过不断积累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而形成并扩展的[20],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的双核心在开展该教育形式的过程中,构建特定网络结构,推动自身社会资本的不断积累,进而不断复制、拓展社会网络,这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也正是这种网络演进的动态属性才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属性。
三、实践启示
以上已就“什么是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及“什么是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双核心网络”这两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和解析。基于此,下面将提供相应的实践启示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第一,突出核心作用,加强主导设计。创业教育要不断强调市场导向教育,加强市场机制运作,让创业知识不局限在校园和课本,这即是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最为倡导的。高校应更加开放地看待创业教育,积极寻找与企业合作的渠道、形式,切实做到两个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到创业教育的整体设计、课程开发、创业教授、跟踪指导之中,在当下时期尤其强化、突出企业在其中的作用,开展但不限于共建创业班、合作培养、深度实践等形式。同时,两个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要加强契约建设,尽可能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让双方主体都能够真正共享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所带来的成果。第二,整合网络资源,加强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意义显著[34]。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网络中拥有多种类型的参与主体,联结或强或弱,不同程度、不同方面能够对教育项目提供支持,参与主体越多,表示社会支持的力度和规模越大。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设计者应积极对外扩展,寻求更多蛰伏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让这些异质性的资源和知识加入到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之中才能最大限度上激发创业教育的潜力、活力以及魅力,盘活整个社会的资源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指出的是,在此过程当中,政府、协会等应积极发挥桥接作用,协助拓展网络。第三,推动实践参与,培育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被定义为实际和潜在的资源的总和,这些资源嵌入并源自于由个体或社会单位所持有的关系网络,并且通过该网络得以被应用[35]。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提供创业实践的平台,让受教育者能够接触到实操,接触创业环境中有意义的合作主体,并且能够与之发生良性互动。在这种互动过程当中,双方能够建立联系、信任及共享认知,这些社会资本的重要维度对其创业绩效具有积极意义[35-36]。培育受教育者的社会资本是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除了知识教授以外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方面,高校尤应在此方面有所作为。四、结语综上所述,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是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主导、设计、实施,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创业教育形式,具有显著的双核心网络特征。本研究主要就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的内涵、双核心网络以及运行原则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旨在对相关研究有所推进,以便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文章指出创业教育需要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这两大核心利益相关者在主导设计中的作用,应整合更多蛰伏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不断培育大学生创业者与相关主体之间的社会资本,以提升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绩效。诚然,开展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并不是一件易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广大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努力。我们真诚地希望有更多的创业教育工作者能更加重视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形式的探索和实践,以此来进一步推动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产学研合作现状与发展前景
摘要:通过了解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以及世界范围内产学研合作发展的趋势,为我国产学研合作提供参考。文章运用历史法、文献法等定性研究方法,总结了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相对比较成熟,政府重视、合作环境优越、合作各方积极性高等现状,得出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合作对象向官产学研合作方向发展,合作规模向大规模、聚集的方向发展,合作范围向跨国、跨领域方向发展,鼓励研究人员自由流动等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发展趋势
1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现状
1.1政府重视
纵观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发展可以发现,各国对产学研合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从产学研合作一系列相关法律、制度的制订、实施,优惠政策的出台,到创造条件形成金融资本、风险资本,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促进产学研合作更快更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使产学研合作更好地为国家服务,发达国家政府开始介入产学研合作,通过政策、资金或主持项目的形式,直接参与产学研合作,其对产学研合作的引导和支配作用日益突出。美国的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PNGV)就是官产学研的合作模式,该计划堪比“阿波罗登月计划”,反映出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重视及在该计划中的重要作用。北欧国家芬兰,虽然只有520万人口,由于政府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芬兰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国家之一。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芬兰2002-2005连续四年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最近几年也都稳居世界前列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政府的重视还体现在科研投入上,如美国的科技投入占GDP的2.68%(2005年数据),芬兰的3.41%(2008年数据),瑞典的3.63%(2007年数据),日本的3.39%(2006年数据)和韩国的3.22%(2006年数据)。”科技的高投入,带来了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
1.2产学研合作环境优越
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
一、产学研结合的发展
自从大学走出“象牙塔”,增加了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两项职能以来,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产学研结合”的发展历史,而且是以一种“越来越亲密”的姿态走向未来。德国洪堡思想是将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统一,首次将大学的功能进行了拓展,将科学研究看成是大学的功能之一。此时在大学内部形成一种学研结合,但还只是处于一种萌芽状态。19世纪末美国威斯康星思想的出现,即州立大学应该直接有利于促进农业,使工业效率更高和更有利于政府,标志着服务社会成为大学的一项使命。从此以后大学开展的一系列产学研结合活动寻找到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大学与企业开始建立“伙伴关系”,许多著名大学都与周边的企业尤其是新科技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关系。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都在更为积极的探寻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以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许多国家政府均采取了许多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措施,探索出多种具体的实践模式,以推动本国科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早在1958年,以为首的党中央就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它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知识分子与工农、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同年,半工半读学校制得到了正式认可,这就将为产学研结合的思想落实到了具体实践提供了平台,将产学研结合推向了一个高潮。到1965年时,进行半工半读试点的全日制高校达到177所之多。到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引进合作教育。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1997年教育部确定“九五”计划期间,批准在国务院原农业部、煤炭部、机械部等10部委和北京、上海等城市的28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工作。之后,各地大学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结合活动。1998年8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校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任务,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这就在法律上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保障。至此,掀起了产学研结合的又一次高潮。2007年在北京正式成立的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又预示着我国产学研合作工作即将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产学研结合的内涵
产学研结合,又称产学研合作、产学研联盟等,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产学研结合是源于实践的一个概念,它代表的是各相关主体之间的某种合作活动。当产学研结合上升到政府层面的某种政策时,它又以一种政策方针的形式出现,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指导思想或理念性的东西。从已有研究文献看,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方针、政策,也有人将它理解为是一种思想、理念,更多的人则将其解读为一种途径、路径、实践模式。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资深教授潘懋元先生认为,产学研结合的深层意义在于,它不仅是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而且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现代社会中,产、学、研都是不同的知识运行形式,只不过三者的社会任务和运行程序有所不同而已。基于潘先生对于产学研结合的理解,以及伴随当今高等教育大发展而来的某种混乱,例如许多高校不能明确定位等,决定了现时的高等教育亟需一些有中国特色的、某些具体的教育思想来指导实践。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理解产学研结合的内涵,首先要明确概念的边界被限定在高等教育范畴内,其次是概念的核心落脚点应该是高等教育。因此,我们提倡将产学研结合首先理解为是一种思想,其次才是一种实践行动。这种思想或实践都是在遵循知识运行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以高校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教育、科学、经济领域间的相互合作。从思想层面理解,它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生产活动中的有机结合,即教科经的互动。从实践操作层面看,是产业部门、高校机构和科研单位间遵循“共赢”原则下开展各类合作或交流活动。可以说,“产学研结合”是一个融思想层面与实践层面的含义于一体的一个概念。以高校为核心,再根据结合主体的不同,可以将产学研结合分为产学结合、学研结合和产学研结合三种类型。这里的类型划分并非要清晰地在产、学、研三者间划出一定的界限,只是一种理论上可以理解的、以某两种或三种结合为主导而形成的不同类型而已,其目的是为了让处于实践模糊状态的高校能够依据自身的优劣势分析产学研结合的具体行动倾向。总之,提倡将产学研结合理解为一种思想与实践的结合体,并非是排斥对于产学研结合的其他理解,而是强调在实际过程中首先将其理解为一种思想,其次是能够合理充分地运用它来进行具体的实践。产学研结合既是不同利益主体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的一项合作活动,就必然存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一种协调或者博弈,而这个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也就是产学研结合的原则。首先是优势互补的原则,优势互补的前提来源于各个利益主体的需求或愿望。高校是市场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当它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严峻挑战时原本就有着一定的先天滞后性。再加上一些高校不及时改革管理体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因此,高校越来越意识到竞争的激烈性,主动产生与市场结合的需要。而高校自身的优势则在于提供各种市场需要的人才,这又恰恰是企业之所需。科研单位也同样,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进行改革,不得不从高校中寻求高水平人才和先进科研设备等。高校最终能否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其衡量的标准最终落脚到市场。因此,三个利益主体之间彼此因为各自的利益需求而必须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合作。其次是互惠互利的原则,合作只是一种手段,而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因此,互惠互利原则就是倡导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求得一种利益最大化的彼此平衡。高校在与企业、科研单位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和科研单位能够从高校获得更优秀的人才、更先进的技术支持和更多的科研成果,高校则通过合作,纠正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偏差,有助于开展一系列适应形势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后是共同发展的原则,它强调各个利益主体在不同利益追求的前提下争取统一思想认识,将各自利益的最终归宿落实到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上,无论是高校,还是科研单位、企业,优秀人才都是其获得长久发展的第一要素和根本要素。因此,倡导各个产学研结合的利益主体之间要争取将人才培养看成是自身的一种“义务”,遵循共同发展的原则,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奋斗。
三、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各种产学研结合模式
产学研结合思想指导不同类型的高校,形成分别不同的运行模式或运作机制。各种类型思想的内涵不同,会在实践中起到不同的指导意义。但实践中并没有明确界限区分,因此形成可见的、实际的运作模式就分别表现为以产学结合为主的模式、以学研结合为主的模式等。关于不同类型高校的划分,我们采用潘懋元和陈厚丰一文中的观点,将高等学校划分为高等普通教育机构子系统和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子系统两大类。在高等普通教育机构子系统下又可分为学科型高等学校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和专业型高等学校即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或学院和单科性研究型大学或学院。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子系统内主要是职业型高等学校,包括多科性或单科性的。基于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同,产学研结合思想的具体指导作用各自不同,形成的实践模式也各异。整体分析,指导高等普通教育机构的主要是以产学研结合思想为主,而指导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则主要是以产学结合思想为主。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思考
进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竞争与人们工作生活离不开的重要话题。产学研与技术创新进行有利结合,能够推动知识累积以及科技创新,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卓越进步。故此,产学研结合创新技术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而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前提保障便是协同机制。现阶段,我国产学研技术创新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创新动力不够,技术资源共享渠道不畅通,信息发展不对称,缺少合作意识等。本文针对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机制进行深入探究,以期能够促进产学研技术创新的发展。
一、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机制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作为新兴的产学研合作理念,主要是指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以资源共享前提,共同分担风险和分享成果与效益,通过产学研的相互融合,建立分工合作的协同机制,继而进一步促进技术的创新。同时,在产学研的研究中,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实现自我作用,在协同机制互动中形成高效率的质的变化,并创造新的价值。
二、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机制中存在问题探究
(一)合作层次不高。产学研合作现阶段更多的是只是在合作开发、技术转让以及委托开发等较低层级上的合作,在建研发机构与技术联盟等经济实体的高层级合作还是相对较少。这窘境的成因主要是相当部分企业自身技术力量比较薄弱,与科研方技术水平差距甚远,加大了技术转化合作成本,致使各方增大了合作风险,更甚者过多地把合作风险转移到科研方,导致各方在高层次上的合作空间收窄,合作意愿降低。(二)合作动力不足。在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合作发展过程中,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都有着不尽相同的需求,高校、科研院所较重视个人的荣誉,追求学术成就和实现自我价值,加之相关单位分配机制不完善、利益分配不公等现象,使高校、科研院所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的活力不强;对于企业来说,因体制等问题出现短期行为,缺乏科技需求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导致合作动力不足,削弱了技术创新的发展。(三)主体间协调性不高。在产学研协同技术创新中,针对各个合作主体之间的协调性要求相对较高,而协同机制建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相互协调融合,突破体制与机构的束缚,最终实现创新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及共享互动等。目前,因缺少政府相关部门的合理引导和协调,导致在产学研协同技术创新中,依然存在“各自为政”等问题,严重阻碍产学研各主体间的协调性,难以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四)协同机制不完备。在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机制上没有完备的与之相匹配的激励机制等配套机制提供有力保障与支持。基于利益分配不均衡、各自为政的发展现状来说,俨然严重影响创新主体对技术研究的积极性。另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配套政策时,仍存在诸多不完善,致使相当政策难以落地,导致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难以满足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建立健全的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机制
动画专业实施产学研教学改革思路
【内容摘要】动画作为新兴产业,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究其原因还是动画产业链不够完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还是需要依赖动画专业人才,人才的本源是教育,高校从此站到了最前线;因此,产学研教学模式开始悄然兴起。
【关键词】高等院校;动画专业;产学研;“工作室”制
一、中国动画市场现状
中国动画在20世纪60年代,曾经也创造了非凡的成就,动画片种类(水墨动画、剪纸动画、水彩动画)是国外前所未有的,加上制作精良、风格独特,一致受到外界的好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到了70年代,动画片开始走向没落。直至21世纪,随着国产动画电影的崛起,人们逐渐看到了中国动画复苏的希望。(一)国产动画竞争力不断增强。从2015年开始,国产动画市场整体上呈现繁荣之势,到2019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创造了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