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1 18:39: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产生机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产生机制

艺术语言产生机制论述

作者:江兆勇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艺术语言不同于科学语言,它的产生有其主体的超越性,而主体的超越性主要依赖于人的心理基础,文章对心理作用下艺术语言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和阐述,重点剖析了艺术语言的思维基础。

一、艺术语言产生概述

语言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它的产生动力为人的肺部等发音器官,它的产生基础是人的思想感情,它既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它借助语言组成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来完成科学语言,又通过情感的介入,语法的偏离来完成对常规语言的违背和超脱,形成艺术语言。作为艺术语言,从心理基础看,更多地凭借言语个体的情感、想象、直觉、心理意象来传情达意,即艺术语言是情感化的语言。

艺术语言的产生有其客观基础,也有其主体超越性,其主体的超越主要依赖于认识主体的能动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它通过个人的情感为媒介来实现。心理学反复证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受到主体心理认知结构的影响,人对客观信息并不是一视同仁的。在人的动机、愿望、经验、范围之内的往往被强烈地感知,而在动机、愿望、经验、范围之外的则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嗅而不知。皮亚杰先生把这种心理准备叫做图式。外界的信息只有被这种心理图式“同化才能产生认识。他还认为,外来信息稍稍超出图式,在图式边缘上也能促使图式扩展,这叫做“顺化”。人的认识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有外来信息的图式和扩展图式的过程来发展的建构过程。但人们的主体情感起作用时,往往不能不抑制理性的感念和推理的逻辑。客观信息先被主体的理性反映,就能产生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很难产生形象。只有当客观信息和情感起作用了,才能产生形象美,而情感是“不科学“的,但它是真切的,情感和理性遵循着不同的规范。情感的朦胧,使它与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有矛盾。情感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内在体验,它在心理上难以定型,在大脑的两半球难以定位,使它成为一种朦胧的感觉。它的性质的浮动性,使它不符合矛盾律和排中律,所以不能用形式逻辑和语法对它艺术语言进行分析。此之谓,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

二、思维与艺术语言

查看全文

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与防治策略

【摘要】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尽管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有百余年,但有关其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一直在进行。阿司匹林由最初的被用于解热、镇痛、抗炎等逐渐转变到用于抗血栓,尤其在心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中应用最广,减少了大约25%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临床上有5%~60%的患者虽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却不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活性,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导致这种现象的确切原因还不明确,可能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剂量不足等有关。但到目前为止,仍无法用同一机制解释所有的阿司匹林抵抗,并且,很多研究所得出的结果是矛盾的。因此,认为在具有阿司匹林抵抗的人群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群体特征性,也正因如此导致了阿司匹林抵抗的复杂性。期望用同一机制解释所有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是不可行的,应当针对不同群体做更多的研究工作。按照传统中医理论,结合心血管疾病多病程较长,且在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的人群中多反复发作等特点,应将其归属于络病的范畴。联合应用具有扶正化浊,活血解毒通络功效的中药,发挥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和整体调节的优势,也许可以解决具有不同群体特征性的阿司匹林抵抗的问题,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resistance,AR)是指阿司匹林不能预防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或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形成的一种现象[1]。目前,用来评价阿司匹林及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实验技术虽然较多,但尚未形成规范,达成共识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更少。据统计,5%~60%的病人会产生阿司匹林抵抗,从而导致重大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性相应增高[1]。

1AR产生的可能机制

AR可能与血小板激活的替代途径、阿司匹林对血栓素的生物合成不敏感、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阿司匹林剂量过低等因素相关。到目前为止,很难用某一种机制解释清楚所有的AR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AR存在一定的群体特征,也就是在不同的人群当中,不同的原因可能导致相同的特征结果。

1.1与环氧化酶的关系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存在两种异构体,即环氧化酶1(COX-1)和环氧化酶2(COX-2)。COX是花生四烯酸生成血栓素A2(thromboxaneA2,TXA2)和前列腺素H2(prostaglandinH2,PGH2)等前列腺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效应,主要是通过使COX-1失活而达到抑制血栓素A2合成的目的。对于AR的研究,许多学者将眼光投向COX-2[2~4]。COX-2主要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血小板中。COX-2为诱导酶,可被细胞因子诱导激活,在多种病理情况下作用增强,是PGH2生成的另一条途径。即使接受阿司匹林治疗,COX-2产生的PGH2亦可恢复血小板生成TXA2的能力,并促进TXA2合成,从而诱导血小板聚集。不同患者的血小板COX-2表达程度不同,而且COX-2也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炎性细胞,如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当有炎症刺激时,COX-2在有核细胞中的表达可增强10到20倍。阿司匹林对COX-2的抑制作用比COX-1低170倍,因此,阿司匹林需抑制90%以上的TXA2生成才能发挥其抗血栓作用,这可能是血小板中存在较高浓度COX-2的患者发生AR的一个机制。对于此类患者群,祛除导致COX-2表达增强的诱因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措施,单纯增加阿司匹林的剂量是不可行的。理论上讲,可加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考昔、罗非考昔等,但由于两药合用的不良反应加大,且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5,6],故对选择性COX-2抑制剂还需谨慎使用。鉴于此种情况,可以选用一些能有效抑制血小板活性的中药及其有效单体与阿司匹林同用,以达到增效的目的,或作为阿司匹林的替代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已有研究证实生姜中的提取物———非洲豆蔻醇,有很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效,可考虑作为阿司匹林的替代药[7],但这方面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查看全文

阿司匹林抵抗产生机制

1AR产生的可能机制

AR可能与血小板激活的替代途径、阿司匹林对血栓素的生物合成不敏感、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阿司匹林剂量过低等因素相关。到目前为止,很难用某一种机制解释清楚所有的AR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AR存在一定的群体特征,也就是在不同的人群当中,不同的原因可能导致相同的特征结果。

1.1与环氧化酶的关系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存在两种异构体,即环氧化酶1(COX-1)和环氧化酶2(COX-2)。COX是花生四烯酸生成血栓素A2(thromboxaneA2,TXA2)和前列腺素H2(prostaglandinH2,PGH2)等前列腺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效应,主要是通过使COX-1失活而达到抑制血栓素A2合成的目的。对于AR的研究,许多学者将眼光投向COX-2[2~4]。COX-2主要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血小板中。COX-2为诱导酶,可被细胞因子诱导激活,在多种病理情况下作用增强,是PGH2生成的另一条途径。即使接受阿司匹林治疗,COX-2产生的PGH2亦可恢复血小板生成TXA2的能力,并促进TXA2合成,从而诱导血小板聚集。不同患者的血小板COX-2表达程度不同,而且COX-2也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炎性细胞,如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当有炎症刺激时,COX-2在有核细胞中的表达可增强10到20倍。阿司匹林对COX-2的抑制作用比COX-1低170倍,因此,阿司匹林需抑制90%以上的TXA2生成才能发挥其抗血栓作用,这可能是血小板中存在较高浓度COX-2的患者发生AR的一个机制。对于此类患者群,祛除导致COX-2表达增强的诱因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措施,单纯增加阿司匹林的剂量是不可行的。理论上讲,可加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考昔、罗非考昔等,但由于两药合用的不良反应加大,且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5,6],故对选择性COX-2抑制剂还需谨慎使用。鉴于此种情况,可以选用一些能有效抑制血小板活性的中药及其有效单体与阿司匹林同用,以达到增效的目的,或作为阿司匹林的替代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已有研究证实生姜中的提取物———非洲豆蔻醇,有很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效,可考虑作为阿司匹林的替代药[7],但这方面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1.2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在心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中,除服用阿司匹林外,病人常需同时服用降脂药、降糖药以及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而这些药物与阿司匹林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对于诸如非甾体类药物布洛芬是否会对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活性构成拮抗作用,研究发现布洛芬可以竞争性地阻滞COX-1,从而导致AR的发生[8]。但是新近研究又否认了这一指控[9],在健康受试者中,服用阿司匹林81mg/次,1次/d,连续8d,然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加服布洛芬400mg/次,3次/d,连续10d,另一组加服安慰剂,结果表明,布洛芬治疗组在对血栓素B2的抑制作用方面与安慰剂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必须认真去思考如下问题:(1)在心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中,单用阿司匹林是不现实的,多种药物共用是客观存在的;(2)相同的研究出现不同的结果,除了进一步考察研究方法和手段之外,群体之间的差异性、特征性是不可忽视的根本问题。

1.3与剂量的关系阿司匹林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有效剂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10,11],现在尚无充分证据说明阿司匹林抗血栓效应具有剂量相关性。在对心梗、中风等疾病的二级预防中,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推荐剂量为75~160mg/d,对于急性事件,至少需要160mg的阿司匹林才能抑制血小板的功能[12]。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目前所有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最佳剂量。对于那些对阿司匹林敏感的群体,只需小剂量(50~75mg/d)就可以达到防治目的,对于不甚敏感的人群,即使加大剂量,效果也往往很不理想。况且由于其胃肠道的副作用,单纯靠增加剂量是不可行的。另有研究发现,与普通的阿司匹林片相比,相同剂量的阿司匹林肠溶片生物利用度较低,这也可能是导致个体之间有效剂量不一致的原因之一[13]。此外,血小板的激活途径也是多样的,阿司匹林的阻断不能涵盖所有的途径。如有研究发现AR患者的血小板对腺苷二磷酸(adeno-sinediphosphate,ADP)极为敏感,并可被其激活,这可能是对AR的另一种解释[14]。

1.4其他因素除上述导致AR的因素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其他因素。如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对药物反应性的影响,包括年龄、遗传等因素。在稳定的冠心病人群中,22%的患者在休息状态时对阿司匹林敏感,而运动试验后立即变为AR[15]。复发中风与只发生过单次中风的患者相比,其由ADP诱导的聚集反应明显增强[16]。心血管手术期间,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效应明显降低[17]。吸烟患者中,AR的发生率明显增高[18]。血小板膜上糖蛋白的多态性与血小板对阿司匹林的敏感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血小板纯合P1(A1)等位基因与其关系最为密切[19]。在发生AR和对阿司匹林不甚敏感的人群中,年龄有增加的趋势[20]。有外周血管病或糖尿病的患者血液循环中的5-羟色胺水平增高,可以诱导血小板形状的改变(plateletshapechange,PSC),而PSC是血小板激活的早期表现,发生于血小板聚集之前[21]。这些因素所导致的AR,可能都有其群体特征性的存在。

查看全文

剖析耗散结构的产生机制分析秘书工作的创新思维

摘要:耗散结构论作为一种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从系统论角度看,创新是思维活动从无序逐渐向有序的演化,进而突变、升华的过程,与耗散结构的形成规律相似。因此,根据耗散结构的产生机制分析秘书工作的创新思维特征,有利于启发创新型秘书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对于秘书教学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耗散结构;创新思维;系统;秘书;教学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素质差别,主要表现为运用各种知识进行创新能力的强弱。创新能力是检验各类人才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秘书素质的客观要求。

决策是各级领导的主要工作。随着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的转变,领导者对秘书的辅助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秘书提供信息、办文办会,而且要其参与政务、出谋献策。秘书工作为了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变化,必然要求作为秘书工作主体的秘书人员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现代秘书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胆略和创新的思维,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参谋作用。因此,创新能力还是秘书职能的变化对秘书素质的迫切需要。

显然,深刻解析创新的机制和过程,对于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自觉地对文秘专业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但创造性思维带有非逻辑特点的自发性,使人们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和把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创造性思维的发生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弄清它自发形成的机制,从而为学生在今后的秘书工作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提供可循的途径和有效的方法。

耗散结构理论是著名物理学家、布鲁塞尔学派创始人普利高津于1969年针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有序化问题而首先提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当外界输入的能量流、质量流和信息流达到一定的阈值时能够进行自发组织,导致熵减少,从系统原有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它所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系统如何自发地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通俗地说,就是研究系统如何由比较简单、比较低级的结构产生出更加复杂、更加高级的结构的问题。

查看全文

低碳经济下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探索

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与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之间的矛盾。[4]科技是发展区域经济和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和重要手段,低碳背景得以快速发展,其需要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最大限度降低自然环境的污染,以及采取新能源使用,充分运用节能减排的新技术新手段,最终实现防止碳污染、碳排放,进而有效阻止全球气候的进一步变暖,努力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生态文明。[5]低碳经济的技术与区域经济发展内生机制的方向之间的矛盾。对于区域经济低碳发展主要存在几个大致方向,有的区域经济发展内生机制是通过采取高新技术和新手段进而进一步提升自然能源的利用效率。[6]

区域经济发展内生机制的特点模式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内生机制的形成具有其特殊的历史阶段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7]发展中国家可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更多的是依靠廉价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等诸多原因。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在持续,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来说,都具有更多的挑战,必须紧紧依靠区域经济发展强烈的内生机制的促动。如何加快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有的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扩大需求来实现内生机制的完善,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引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在全球低碳经济如火如荼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根据有关国际统计机构出具的报告显示,未来的世界将更多地采取低碳能源、低二氧化碳等一系列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尽可能完成替代化石能源发展模式的过程,进一步提升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和完成。诚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采用和实行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更是涉及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变化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受到国家环保政策的影响,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以及企业加快绿色发展意识的强弱影响,等等。所有的内生机制的形成和改变均围绕着成本———收益的基本模式来展开的,都受到市场因素的调节。[9]特别是在每一次经济发展的危机之后,这种调整和调节作用将会在更深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得以凸显,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进而助推新的产业产生,全面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10]

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内生机制的对策建议

第一,建议树立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强烈理念。从加快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入手,更加重视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特别是注重区域经济内生机制的培养,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提升综合竞争力。紧紧围绕促进自然生态文明的目标,大力推行低碳经济,重点发展清洁生产、绿色经济、低碳排放等新型工业,重新审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11]

查看全文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问题和建议

摘要: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整体发展与内部管理活动开展上都要进行不断的改革。财务管理作为综合管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其开展状况好坏与否会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特别是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活动开展中存在很多问题时,在财务管理理念到管理活动开展上进行对应调整十分必要。本文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其如何更好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深化改革;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财务管理往往被看作是一种核心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这种事业单位在持续发展中也需要进行财务管理。通过对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状况进行分析能够发现,一些共性的财务管理问题长期存在且并未得到有效解决,相关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财务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更加制约了这一类型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而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如何解决财务管理问题较为茫然,鉴于此,探寻出相关财务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概述

整体上来看,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程度提升,但财务管理活动开展中存在着一定不足也是不争事实。事业单位的性质使得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并未进行利润获取,而是要促进自身职能的更好履行,保障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可以更为顺畅的开展。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改革进程的提升,但也使得一些业已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暴露无遗。新时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发展以及财务管理活动开展上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出现了明显变化,财务管理问题解决的紧迫感也不断增强,如何更为有效的进行财务管理也是其在常态化发展中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医药机制改革推进大会发言

同志们:

一、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增强做好医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深化医药卫生机制改革,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社会各方面十分关注,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尽快取得实效。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认识医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

第一,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机制改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卫生和健康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水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看到,我市医疗保障总体水平依然较低,“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突出的社会热点问题,群众对此反映强烈。深化医药卫生机制改革,解决群众普遍企盼的看病就医问题,是一项维护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

第二,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机制改革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为每一位公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保障,是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市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医院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这些都需要通过深化医药卫生机制改革来解决。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医药卫生机制,积极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使每一位群众能够“看得上病、看得起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和谐进步的有力保障。

第三,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机制改革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措施。当前,我市经济企稳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但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仍然较多,“上规模、调结构、促消费、惠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在这次医改过程中,中央和各级政府三年内将新增医改投入8500亿,这不仅可以带动医药卫生及相关产业发展,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产生“直接效应”,而且可以通过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增强城乡居民的消费信心,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产生更大的“间接效应”。

查看全文

医疗废物管理法律问题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医疗废物管理的现状,存在立法理念滞后、法律法规之间协调不够、管理制度实施不力、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该管理的立法,应当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提升相关法律制度之间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明晰执法主体职责,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解决好医疗废物管理法律制度实施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关键词:医疗废物;循环经济理念;公众参与机制;立法完善

经过多年努力,较为完善的医疗废物管理法律体系在我国已建立起,其为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现有医疗废物管理法律制度的缺陷和不足日益凸显,因之医疗废物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和新困惑。为了研究当前我国医疗废物管理现状,笔者选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很高但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湖南省某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该地医疗废物管理的现状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以供完善医疗废物管理法律制度时之参考。

一、医疗废物管理及其处理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对湖南省某湖流域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整群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资料来源于其各县市卫生健康局及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采用EpiInfo软件整理和计算。(一)基本情况。湖南省某湖流域范围涵盖4个县的部分地区。截至2018年底,该流域人口有72.12万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98家,医务人员3165人,实际开放床位3199张。2018年全年门诊病人次为106.69万,住院人次为10.71万,某地级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负责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作。据由《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城镇生活源产排污系数手册》提供的方法,测算出2018年该流域:产生医疗废物约540.93吨、医院污水约32.77万m3,其中,送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处置的医疗废物为222.87吨、集中处置率为41.20%(222.87/540.93),经医院污水处理系统处理的医院污水约为19.52万m3、消毒处理率为59.57%(19.52/32.77);有84.62%(506/598)的医疗卫生机构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签订了废物收集转运处置协议;有2.34%(14/598)的医疗卫生机构有污水处理系统,且其均采取一级处理加氯消毒工艺。(二)问题讨论。1.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较低。调查显示,2018年,该湖流域84.62%的医疗卫生机构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签订了收集转运处置协议,医疗废物基本实现集中处置,但集中处置率却仅为41.20%;在598家医疗卫生机构中,仅有2.34%的医疗卫生机构有污水处理系统,医院污水处理率为59.57%。这与发达地区相比,废物集中处置率和医院污水处理率都较低。[1]据调查,该流域地区的综合医院传染病病房所产生的污水都未能单独收集处理,部分医院所产生的含重金属、放射性等有害物质的各种特殊污水也未能单独收集和处理;同时,现有医院污水处理系统均采用一级加氯消毒处理工艺,工艺级别较低,且消毒剂投放量缺乏量化的控制标准,必然导致消毒副产品产生量过大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医疗废物处置率低。还有近20%的医疗卫生机构并未对其医疗废物实行集中处置,且尚未建立自己的医疗废物处理系统;二是缺乏对医疗废物分类标准的执行约束,部分医院将被病人体液、血液污染的棉签、手套、纸巾等医疗废物及传染病病房所产生的垃圾当作普通生活垃圾收集处理,部分医院甚至将检验科、内镜科等科室所产生的化学性、感染性废物直排到污水处理系统,致产生第二次污染源;三是乡镇医院医疗废物存放时间过长——因乡镇医院远离市区,集中处置中心收集医疗废物的频率过低,每周仅1~2次,致使其医疗废物超时存放,导致医疗废物流失、泄漏及扩散;四是医疗废物处置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医疗废物污水处理设施设备不完善且科技含量不高。[2]2.监管执法效率不高,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实施不力。医疗废物的产生、收集、储存等过程主要发生在医疗卫生机构,但所有医疗卫生机构都未能做到对医疗废物严格分类收集,而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此外,医疗废物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欠缺,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差,工作人员被污染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存在不使用或不正常使用污水处理系统的现象。与此同时,该流域各乡镇卫生院和民营医院均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医疗废物暂存点设置不规范等问题(详见表1)。究其原因有:一是医疗废物处置成本较高,管理者往往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减少医疗废物处理支出降低成本,从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二是监管部门存在怠于执法现象。调查发现,该湖流域有关医疗废物管理执法部门对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监管执法每年仅1~2次,对乡镇卫生院、个体诊所及村卫生室的监执法督则更少,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执法不严现象。三是监督管理部门职责的界定较为模糊,大多存在职责范围“画地为牢”的条块分割现象。医疗废物的执法主体涉及卫生健康、城管执法、环境保护等部门,现有法律法规对各部门职责的界定较为模糊,操作性不够强[3],导致医疗废物监管执法上的各自为政;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各执法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联合执法较少。由于监管执法频率较低,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制裁,违法成本过低,导致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落实不力。3.医务人员和群众对医疗废物管理知识知晓度有待提高。调查显示,该湖流域地区医务人员对医疗废物管理知识的掌握较普通群众要好(x2=759.84P<0.05),但对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回收利用知识知晓率仅为65.08%和62.03%,故其较大的认知盲区成为医疗废物处理制度落实不力的重要原因。另外,普通群众对医疗废物知识的总知晓率为27.46%,对其危害性的知晓率为50.52%,对医疗废物知识知晓程度显著低于医务人员,这也是医疗废物处理制度实施的重要认知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医疗机构对医务人员的培训不系统,政府及新闻媒体对医疗废物管理知识宣传不力,引导群众参与医疗废物管理机制不完善,致使群众对医疗废物管理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均处在较低水平(详见表2)。

二、现行医疗废物管理法律制度中的缺陷和不足之分析

查看全文

医疗卫生机构会计监督制度探讨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越来越好,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入到基层医疗卫生方面,如何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的工作效率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众所周知,会计监督一直以来都是保证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有关工作能够有序进行的重要环节。然而,在目前许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存在着不看重会计监督的现象,会计监督的有关机制及部门都是不完善的,以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管理方面相当混乱,对医疗服务水平也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从现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监督机制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现在存在于其中的问题进行探究,以提供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监督;内部监督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监督制度的现状

(一)财务管理制度极其不规范。财务管理制度的不规范要分为两方面来看待,一方面是财务手续的不健全问题,主要体现在: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当中的审批不够规范,大额的支出没有经过开会讨论就随意支出、盲目投资项目,没有充分对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就随意投资造成了财务方面的严重亏损或者开支无度,随意的挥霍浪费、没有及时进行账款结报,甚至有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干部一年来积攒了上万元的白条、在进行财务报销时的凭证不够规范,收款收据以及内部收账不入账的现象经常发生等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账目还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会计方面的账簿以及科目的设置不严谨,经常发生有账无物或者有物无账以及有总账但明细账不足的情况、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一些工程或者项目的开支不记账、未能计入总账之中等等一系列的情况都会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产生严重的影响。(二)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足,没有完善有关管理制度。由于大多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远离城市,导致其内部的人员相对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来说处于相对匮乏的局面,甚至在许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当中,并没有专门的负责会计方面的人才,仅仅是由财务人员担任,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方面的工作很难保证质量。尽管国家针对于此种情况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职责进行完善、规范,但是依旧存在着诸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落实这些政策的情况发生。此外,会计操作的人员对于上级管理人员出现违规违纪的情况下往往会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处事,任由这些情况的蔓延,并没有进行及时的纠错,这些都会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产生一系列不利的影响。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监督制度的措施

(一)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制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财务支出时,必须严格按照管理和审批制度的规范来执行,严格按照《会计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以及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管理制度、会计内部的控制制度以及财务牵制方面的相关制度规定,在进行财务支出时,必须按照“三有”的原则进行支出,有对于支出项目有合法的原始凭证,支出的项目必须合理,以及有专项的负责人签字,例如项目的经办人、单位负责人或者主管的领导签字,坚决杜绝领导代报,以及白条抵库、白条报账的情况发生,严格按照财务制定的财务预算进行拨款,不能挥霍无度。(二)强化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人员的监督与管理活动,并完善规范其日常运行的流程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方面有关从业人员在进行聘用前一定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并完善对会计方面的有关人员正式上岗前的培训及教育工作,从根本上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业务素养,通过不断增强他们的法律、会计方面相关的知识,达到增强会计从业人员的明辨是非以及遇到问题时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如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于会计监督与管理方面的需求。通过对会计从业有关的人员进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的行为,对他们的成长机制进行不断的改革以及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队伍的稳定性,才能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方面的有关的工作的连续性以及持久性带来巨大的帮助。最后通过对会计有关的从业人员的正常工作的方法以及行为进行保护工作,才能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营造一个良好的会计监督的氛围,才能保证会计方面的从业人员对《会计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以及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工作落实,严厉杜绝出现一切越线情况的发生,坚决打击一切违法违纪以及腐败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监督制度不断完善,保证整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

查看全文

医疗卫生体系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模式

随着国家不断推进对医疗卫生体系的深化改革。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2年底,全国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创新是医疗卫生体系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行之路。为了解决实际中医疗卫生财务预算绩效不健全、不完善等问题,整治“乱”支出,降低医疗卫生体系财务风险,加强医疗卫生体系绩效管理,本文通过分析创新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模式,提出合理建议,让医疗卫生机构“花钱必有效,无效必问责”,使医院等机构拥有优质的财务预算与绩效管理。

一、医疗卫生体系财务预算与绩效管理概述

(一)医疗卫生体系财务预算管理

医疗卫生体系的财务预算管理主要是指医疗卫生组织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发展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支出计划,包含年度工作计划以及任务等,是医疗卫生组织对日常收支进行控制的一种依据,同时也是医疗卫生组织发展方向的体现。简而言之,财务预算管理能反映医疗卫生组织的各项收支情况,其渗透在医疗卫生体系运行的方方面面。

(二)医疗卫生体系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主要是指各级管理者为了达到之前所设定的目标制定相关绩效管理内容。其主要内容是根据之前设定的目标所制定的计划,将计划落实到每个人员身上,并在一段时间后依据最终结果对参与人员给予奖惩。在医疗卫生体系财务预算中的绩效管理,就是基于财务预算进行绩效评价以及相关考核,以保证财务预算的目标可以按照计划如期进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