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制度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1 18:28: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产权制度改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汇报

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两化互动,进一步完善农村资源市场化配置,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根据县农村改革办公室安排,我局和县精绘房屋测绘有限责任公司组建专班,从3月初至4月底对镇的村、村、村三个产权制度改革示点村深入实地调查、测绘,现就对有关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已开展农村登记的基本情况

镇村调查测绘225户,建筑面积63211.63平方米;村调查测绘151户,建筑面积38882.47平方米;村调查测绘127户,建筑面积37230平方米。我局对以上调查测绘结果,以村为单位进行了公示,产权登记材料正在收取之中,目前存在很大一部份产权人、土地手续和规划手续正在办理之中,未发放到位,致使我局的登记发证工作致后。

二、登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和好处。在群众中宣传不到位,力度不大,存在很多群众对这项工作不知晓、不热情,致使工作推进速度缓慢,难度大。

(二)全县推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牵涉幅员广、数量多、条件差,我局在乡、镇无延伸机构,存在人力不足,会影响工作推进速度。

查看全文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农业部、中农办和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印发<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的方案>的通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省级试点方案〉的通知》精神及《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市级试点方案〔2017〕32号》、《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县级试点方案〔2017〕14号》有关要求,现就我镇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基本概况

镇位于县城北邻,版图面积70.1平方公里,下辖5个管区,50个行政村,8596户,2.6141万人口,耕地面积5.585万亩。境内土地、水、生态资源丰富,人均耕地面积2亩。

近年来,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推向深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发展,在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已经具备开展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条件和基础。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全镇48个行政村已全部完成确权工作,确权耕地面积3.97万亩,其中确权到户耕地面积3.97万亩。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良好。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2家;注册家庭农场8个。经统计,至2017年底,全镇流转面积达1.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3.3%。三是群众意愿强烈。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现已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要求。这种分散经营、土地细碎化致使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农业机械化和农技农艺新技术难以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障。面对以上客观现实,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改革的时机窗口已经打开,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正当其时。

二、改革的范围和实现目标

(一)改革范围:为保障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积极稳妥,确保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除去已开展的15个试点村外,剩余的35个村全部纳入改革范围。

查看全文

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方案

一、全区粮食企业基本情况及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意义

全区唯一一家国有独资粮食购销企业合肥市*区粮食购销有限责任公司于1999年成立,下辖3个粮站,共有5个收购库点,负责政策性和准政策性粮食收购以及粮油料兑换等业务。现有职工总人数75人,其中:在岗职工28人,离、退休人员39人,军转干部2人,遗属5人,内部退休1人。公司在未成立以前,原粮食局经营性亏损挂账占用农发行贷款723万元,经营性挂账欠息536万元,本息合计1259万元。公司成立以后,累计还贷43万元,还息20万元。截止2009年8月底,还占用农发行经营性挂账贷款680万元,经营性挂账欠息516万元,本息合计1196万元。我区粮食购销企业在2003年5月进行了一轮改革,实行人员身份置换,分流了多余人员。但由于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企业包袱沉重,还款还息压力大,经营机制不活,难以形成集约化经营,导致企业增效不明显,企业信用等级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轻装上阵,做强做大企业。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政策为依据,盘活存量资本,优化资本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确保国家惠农政策得以贯彻执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推进我区粮食产业稳步健康发展,更好地为滨湖新区建设和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服务。

(二)基本原则:坚持法制原则;维护社会稳定原则;有利于增强整体竞争力、加快发展的原则;有利于制度创新、机制转换的原则;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的原则;有利于规范操作、节约时间和成本的原则;有利于政府统一领导、多方共同协作的原则。

三、改革主要内容

查看全文

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论文

摘要:福建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进入第二阶段后,随着广大林农自治能力的逐步提高,市场和政府不能涵盖的林业生产领域方面出现了“第三部门”。本文对“第三部门”的出现、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经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加强对“第三部门”的制度支持与约束,完善提高“第三部门”自身参与能力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福建;“第三部门”;集体林业产权

自2003年4月,福建省开始进行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拉开了全国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序幕。福建省经过三年的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已完成明晰产权的村有11602个,基本上实现了明晰林业产权、“均山均林”的阶段性改革目标。改革的第一阶段完成后,政府职能和集体体制都已发生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如何防止小农化倾向问题,如何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市场,如何使林农获得林业生产所需要的资金,以及如何应对森林资源保护出现的新情况等,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担心的问题。在这种变革时期,有些社会和经济问题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解决不了或者解决不好的,市场和政府不能涵盖整个林业生产领域,随着广大林农自治能力的逐步提高,需要建立和发展“第三只手”,这“第三只手”就是“第三部门”。[1]

一、“第三部门”产生的经济分析

“第三部门”作为西方制度背景下产生的产物,其概念首先是由列维特等人在1973年提出,按照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中心的“结构—运作”定义,“第三部门”应具有组织性、私有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自愿性的特征,它是不同于政府和企业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福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中由林农自愿组织产生的“第三部门”,包括家庭林场和各种协会等,实质上是林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联合自助组织和实现共同利益的机构,是人的联合,非资本组合体,在林业生产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第三部门”产生的经济背景

查看全文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汇报

根据县委、县府领导要求和4月16日召开的全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会精神,我乡村列为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于4月18日立即召开了党委会,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安排部署了此项工作。同时在4月23日召开了全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启动暨业务培训会。现将我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东南部边缘,东邻县乡,南抵乡,西北镇,幅圆面积40.6平方公里,距县城70公里,下辖5个行政村、1个社区、1个街道,总人口4988人,总户数1436户,耕地面积4555亩,其中:田3616亩、地939亩。

二、进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健全机构。我乡党委政府按照南委办[2012]12号文件《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精神,认真领会、传达会议精神,制定了北府发【2013】17号《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13]18号文件《关于成立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及乡属各办所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了农村产权评估领导小组,乡产权交易中心“九有”、村产权交易服务站“七有”的平台建设已经完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乡经济发展办公室,成立了以建设办牵头的矛盾调处办公室,以经济发展办公室牵头的技术指导办公室。试点村也成立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

(二)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我乡于4月23日召开了由全乡村组干部参加的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会,认真传达了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会的相关精神,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目的、意义,以及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基本路径等相关政策及要求进行了学习和讲解,要求全乡全体乡村干部要深入领会、认真学习,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查看全文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不断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全省仍有近50%的林业用地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确,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林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我省造林绿化速度和森林三大效益的发挥。为了进一步调整和理顺集体林经营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绿化步伐,促进林业发展,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进一步推动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林业政策为依据,以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权、责、利相统一的集体林经营机制为目标,动员和依靠各种社会力量,参与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和其他经营主体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加快绿化河北步伐,促进林业发展,为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坚持有利于增量、增收、增效的原则。即坚持有利于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和提高造林绿化质量;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加和提高森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坚持各种经济成份共同参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优先的原则。鼓励有能力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企业主、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以多种形式参与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成员平等享有承包经营集体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权力。凡将集体森林、林木和林地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进行转让经营的,在同等条件下,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

查看全文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自查总结

镇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按照《关于组织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自查提升和综合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我镇对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评估实施方案开展了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面总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一)成立组织机构,做到责权明确

针对全镇实际情况,制定了《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并建立了以镇党委书记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为组长的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在经管站,2018年6月25日全镇召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暨清产核资动员大会,各村立即召开村“两委”会议,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了专题培训,成立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小组,并配备了各村指导员,做到村村有人抓、责任有落实的工作局面。

(二)广泛宣传发动,力争家喻户晓

为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发动全体村民参与改革,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发放一封信,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横幅,利用广播小喇叭、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宣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意义,让群众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确保群众的知晓率与参与率。

查看全文

剖析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摘要:国有中小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改革中始终是困扰政府抉择的一个难题。国有中小企业由于实力小,缺少政策支持,技术革新跟不上时代步伐等诸多原因,导致国有中小企业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国有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不明晰,责任不明确,政策、制度不规范,监督不力等问题。因此,国有中小企业的突围应从产权制度入手,包括产权界定、产权交易、产权形式多元化等方面。

关键词:产权;产权制度;中小企业

1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现状分析

国有中小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改革中始终是困扰政府抉择的一个难题。众所周知,国有中小企业由于实力小,缺少政策支持,技术革新跟不上时代步伐等诸多原因,已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危机重重。而导致国有中小企业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国有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不明晰,责任不明确,制度不规范,监督不力从而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如企业委托成本提高、交易费用高、恶意的管理层收购等,极大地加重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使企业和社会的资源得不到合理的运用从而使国有中小企业内外交困,濒临困境。而科斯定理认为,在产权界定清晰的情况下可以使交易成本降低资源得到合理而有效的配置。因此,国有中小企业的突围应从产权制度入手,包括产权界定、产权交易、产权形式多元化等方面。

1.1中共十四大以前的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状况

中共十四大以前,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内容、方式与大型企业差不多,主要采取放权让利、承包与租赁等改革形式。与大企业改革的情况相类似,这种改革并没有真正转换国有中小企业的经营机制,反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而出现了大面积亏损的局面,其中国有小型企业盈亏相抵后出现了净亏损。国有中小企业大多属于市县级地方政府,企业亏损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加重了财政补贴困难。近几年国有中小企业亏损严重经济效益低下在与非国有企业的竞争中节节败退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

查看全文

县供销社产权制度改革调查

与共和国同龄的××县供销社历史上曾有过许多辉煌:在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进入市场经济新天地时,却显得步履蹒跚,以致于危机四伏:3000多名在职人员和500多名退休人员老有所养问题得不到解决,矛盾一触即发;企业经济包袱沉重,负债累累,官司缠身,干部职工人心浮动;更为严重的是长期计划经济形成的旧体制,使企业走不出搞经营必亏损的怪圈,不少企业坐吃山空,濒临倒闭……2001年,县委对供销社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新组建的县社党委一班人面对困境,排难前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他们紧紧抓住产权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着力打造市场运行机制,靠体制创新走出了一片新天地,使供销社这棵饱经风霜,而枝叶飘零的老树重新绽放出新的生机。

一、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养是民生之重,联结千家生计,关系稳定大局。县社党委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实现了老有所养,企业才能有宽松的改革和发展环境;而实现老有所养,还必须从产权制度改革入手,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于是,他们把探索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到盘活存量资产上,一个系统、周祥、务实的工作方案应运而生:通过资产变现,筹集一次性养老买断资金,把离退休人员移交给社保部门实行社会化发放,养老放小,各得其所;通过资产置换,用资产权抵顶职工退休后的全部费用,一次性安置到位;通过资产收益,筹集养老保险基金,由县社建立专户,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保证养老统筹金按时交纳,保证退休金及时兑现。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到目前全系统560名离退休人员,有180名养老买断后进入社会化发放;有120名用资产置换彻底解决了养老问题;其余人员参加养老统筹,退休金能够及时发放,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的目标,全系统大局稳定,有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改革环境。

二、按经济区建社,优化配置资源。全县21个基层社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按行政区域设立的,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管理人员多、费用开支大以及资源低效运营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不仅影响到企业的生存,还阻碍了改革的深化。为彻底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县社党委一班人排除干扰,果断决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经济区域,将原来的21个基层社调整为7个中心基层社,以中心社为基本单位,建立一套领导班子,委派一名会计总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所帐。原基层社对外保留牌子,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对内作为中心社的分社,负责属地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心社的组建,实现了资产、资金、人员、商誉等资源优化配置,增强了基层社的市场竞争能力,其生机和活力初步显现;同时,基层社的管理人员精减了50%,管理费用下降了70%,经济效益明显回升,全系统甩掉了长期亏损的帽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三、凸现出资人地位,确保社有资产增值。县联社作为直属公司资产所有者,长期以来其出资人的地位得不到确立,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社有资产流失和管理失控现象比较突出。为消除这种现象,县社从理顺产权关系入手,凸现联合社的出资人地位,依法履行出资人的权利,强化对社有资产的监管,切实搞好资本运营。首先,对社有资产进行全面清理,重新界定产权。县社对人民市场、供销商场、家电商场、农资商场、日杂大楼等社有资产重新进行产权登记,使县联社的资产所有者权益得到了法律保证,有效地防止了社有资产流失。其次,严格选拔社有资产经营管理者。从县社机关现任股室负责人中选拔四名同志兼任直属企业法人代表,以强化对社有资产的监督管理。第三,推行资产重组。把日杂公司、土产公司、生产公司的存量资产进行优化配置,重新组合,成立烟花爆竹、废旧物资和生产资料三个股份公司;对严重资不抵债棉麻公司依法进行破产,在职工得以安置、债务得以解除的基础上,重组成立了新的棉花公司。第四,开展资本运营。把经营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资本运营上来,加大招商力度,使社有资产利用率达到100%,不仅增加了收入,还提升了供销社地位,重塑了供销社形象。

四、架构新的机制,培育市场主体。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是供销社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县供销社系统用股份合作制改造原有企业,初步建立了市场化运行机制。他们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首先把社有资产全部剥离出来,用资产变现和运营收入建立起职工养老基金和解困基金专户,由县联社统一管理,保证专款专用。然后按照股份合作制原则,建立章程,募集股份,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或经营公司。基层社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社有企业通过建立新的经营公司,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目前,各中心社已组建了獭兔养殖、“德”字粉生产、玩具生产、冷藏加工、板栗开发等5个专业合作社,以此为契机,开展二次创业,拓宽了发展路子。社有企业初步建立起了烟花爆竹、废旧物资、日用消费品、生产资料四个股份制经营公司,市场化经营网络逐步形成,经营规模扩大。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五、整合网点资源,打造现代营销网络。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使供销社点多面广的优势已成为“昨日黄花”;伴随着现代物流疾行的脚步,一购一销的传统方式也不再适应现代人的消费需求。县供销社的决策者们准确地捕捉到现代物流勃然兴起的发展契机,主动出击,积极引入超市、连锁、配送等新的业态,重新整合网点,配置资源,着力打造现代营销网络。他们的基本思路是:县社总揽、公司牵头,基社参与,股份合作,捆绑加盟,连锁联网。分别以新组建的供销商场“心连心”超市、烟花爆竹股份公司、废旧物资股份公司、农业生产资料股份公司为龙头,以中心社为依托,着力打造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废旧物资和农业生产资料四大经营网络。目前这些现代营销网络构架已初步形成,并开始运作,生机和活力不断显现出来。

查看全文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论文

一、农村改革的主线是产权制度改革

现代产权理论认为,产权制度是制度集合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国家保护有效率的产权制度是形成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从而使得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产权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对社会经济行为的影响和激励。我国农村改革也正是从产权制度的变革开始的,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行是一场深刻的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体制下集体经济的产权安排形式,对任何单个社员来说,都不拥有相对于其他成员的对生产资料排他性使用、转让、收益和处置权,产权的激励效应基本消失。对于这种产权安排,农民在生产劳动中采取“磨洋工”等办法进行消极抵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我国农村逐步推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制,改变了原有集体土地产权形式,变土地的集体所有集体经营为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创造了在土地集体所有前提下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成功经验,使农户拥有了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获得了经营自主权,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和农村经济的微观主体。家庭承包经营制体现了产权可分离性的特征,虽然它并未赋予农民完备的土地产权,但是它强化了农户对集体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为农村和农业的有效投入提供了有力的激励机制,带来了农业的高速增长,具有明显的经济绩效。据林毅夫等人的研究,这项改革使农业生产增长了46.89%。

实践证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的关键问题在于农民集体所有权这个权利是虚置的,房屋所有权没有法律程序的确认,从而使农民对各种农村资产的权就被国家和村集体单位在行使他们的权利时侵蚀掉。所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着眼点就应该是把农民集体的这种虚置的所有权实在化,产权制度改革必然成为农村改革的主线,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相适应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产权制度变革的要求,当前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正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仍然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

近几年,为统筹推进“三化”联动,成都周边区县开始积极探索以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探索。通行的办法是,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经过清产核资,将集体资产和人口股量化到户到人,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归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所有,社员则以股东的身份享有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和按股分红的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这一产权安排具有明显的经济绩效。首先,社员享有了收益分配权,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集体经济与社员利益关系不紧密的问题,提高了农民对集体经济的关注程度和参与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其次,一人一票的决策权的配置,使得农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了体现。第三,农村于部的权力受到了制度的约束和民意的监督,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感,较好地克服了决策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抑制了铺张浪费,保障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第四,理顺了农民和集体的关系,减少了社区集体对农民的束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