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市场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1 18:17: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产权市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产权市场金融资产交易报告
产权市场是中国为适应本国国情而创造出的一个独特市场平台。它基于“公开”与“竞争”的市场设计理念,确保这一平台上的产权交易都在阳光下进行。由于产权市场这种显而易见的优势,使其成为了国资委指定的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平台,多年来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方面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产权市场的这种功用也扩大到了金融行业。20**年8月18日,由北京产权交易所的前身——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设立的“中国金融资产超市”开市,标志着中国产权市场踏出了金融资产交易业务的第一步。此后,产权市场在处置不良金融资产方面的优越性逐步得到体现,各大资产管理公司渐次加盟“金融超市”,全国各地产权交易机构也纷纷加入到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的队伍中来。中国产权市场逐渐成为处置不良金融资产的一个重要平台。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完善,产权市场逐渐成长、成熟。与此同时,金融类企业国有产权的最大股东,财政部也在关注着这个市场的发展,希望能找到一个能促进金融国有产权有效流转的平台。20**年7月9日,财政部颁布新修订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针对不良资产的商业化处置做出严格规范,强调公开竞价的方式,并要求资产管理公司出售股权资产必须“进场(即产权交易所)交易”。10月28日,《企业国有资产法》通过,为金融国资的进场提供了法律依据。
进入20**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与全球经济放缓等因素影响,中国出现了通货膨胀、股市下跌与流动性过剩等棘手问题,这无疑会影响到中国金融业的未来发展格局:政府的货币紧缩政策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多;股市下跌则可能使非上市的金融企业股权也出现价格走低的局面等。中国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中国的金融行业在变化的环境中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国内的不良金融资产市场供需状况如何?投资人如何去看待市场中挂牌的各类金融产权?产权市场中各类金融资产的交易状况怎样?未来趋势又如何?
正是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中国产权市场创新联盟专门成立了“中国产权市场金融资产交易年度报告”课题小组,进行广泛深入的专项课题研究。课题小组设计了专门针对产权交易机构、市场投资人、中介机构等的调查问卷,将市场反馈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构成了报告的信息基础,并务求在数据与逻辑分析方面的客观准确。
一、不良资产篇
委员为产权市场计划
**进行中,代表委员们纷纷为产权市场建言献策,主要观点集中在:首先,为12万亿元国有资产建设完善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产权交易市场,仍然是代表委员们最为关心的话题。第二,在产权市场充分发挥其国资流转职能的同时,更应有效利用全国信息共享的优势,挖掘为广大中小型企业融资提供渠道的功能。第三,增强知识产权意识,通过保护知识产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四,鉴于圆明园“兽首”法国遭拍风波,利用并创新产权交易市场,丰富产权交易市场功能的同时严防国宝不再流失海外。
全国政协委员、神州数码董事长郭为建议:成立产业银行,以解决IT行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郭为在提案中写道,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是事实,作为IT公司的主要资产是人、知识产权,固定资产很少,所以更难获得银行的贷款。郭为建议解决IT行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提案的原因是,神州数码的经销商网络有数万家,他们均属于中小企业;且经过几年的实践,神州数码已经找到了一条监控经销商经营风险,进而降低银行坏账风险的方法。以产业与金融结合为出发点,建立基于行业的、由政府支持的商业化运营法人主体,创建产业银行,打通社会资金流通渠道;实现核心企业与金融体系的战略性合作,是解决IT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另一个思路。无论搭建产业银行平台,还是采用银企战略合作方式,都必须在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三方达成共识。只有确立一个明确的责任主体,搭建一个新型的商业运行模式,找到一个有效的风险共担机制,在金融监管体制取得突破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三方优势,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才能真正破解IT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全国政协委员谢卫说:融资问题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面对的突出问题。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建议:一是鼓励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力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创新;二是鼓励中小企业借助资本市场获得融资;三是探索以“订单担保”“供应链担保”等方式为主的全新授信模式,使处于大中型企业供应链条之上的中小企业有可能分享大中型企业的信用支持;四是引导各类信贷资金和风投资金以及理财产品投入中小企业;五是鼓励民间资金进入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主要服务于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六是对一些符合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成长性较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进行扶植,可以尝试提供政府补贴,或以政府信用提供担保。
民建中央提交《关于积极扶持中小企业走出金融危机困境的提案》的建议指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主要来自生产成本升高、融资困难加剧、外贸出口受阻等三个方面。其中,我国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比重只有10%左右,中小企业发达的广东有95%以上的中小企业缺乏资金。对此,我国在制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与措施中,应积极扶持中小企业走出困境。而“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市场相关政策,引导中小企业通过产权交易渠道以股权融资和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民间或海外资金”成为该项提案的解决措施之一。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厉无畏指出: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一是将发展创意产业列入国家创新计划;二是尽快成立全国性创意产业协会,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协助政府推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三是制定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促进建立投融资与风险分担的机制,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作,加强人才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中星微电子董事局主席邓中翰将在**提交议案:分别为建议制定《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法》及《中国人民共和国技术创新法》。他认为,目前我国在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方面的条例和法规缺乏系统性,在法律效力和立法层次上均处于较低水平,无法为集成电路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基于这一现状,建议尽快制订《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法》,为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法律保障。这一法律的制定,将极大鼓舞集成电路行业以自主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另外,我国正致力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但是我们还没有一整套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战略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企业和政府在应对自主创新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时,也缺乏有效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基于这一现状,建议尽快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创新法》,为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创造出必要而规范的环境条件,依法保障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这一法律的制定,对我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化产权市场定价的影响
一、相关文献综述
文化产权是产权理论研究的新内容,国外早期研究集中在文化产权的定义上,认为文化产权就是原住民群体拥有的以传统知识或以民俗形式存在的文化资产(SebastianLechner,2008)。后期的相关文献开始将研究重点转向交易定价的模式,如YairTauman,Ming-HungWeng(2012)的研究发现,通过将专利产权转让给现任公司,现任公司有更高的创新激励,说明文化产权交易有助于效率的提高。国内对文化产权交易市场早期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对交易概念的界定。如有学者将文化产权交易界定为实现资本与文化双向结合、互惠互利的交易活动,产权所有者通过出让特定文化产品或要素而获得转让收入(皇甫晓涛、赖章德,2011)。随着份额化交易在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盛行,以及“邮币卡”市场的流行,对该市场的研究集中于交易市场的运营模式、份额化交易的意义及其影响上。李彬,潘爱玲(2015)结合当前文化产权交易市场中所出现的效率低下等问题,强调交易市场体系的重设的重要性。廖继胜、刘志虹(2016)从交易制度层面剖析了文化产权交易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制度创新在完善文化产权交易中的重要性。与此不同的是,韩顺法(2017)从文化产权市场的形成内在经济逻辑角度肯定了交易市场在提升流动性方面的重要性,强调一个遵从市场规律、价值规律和金融规律的综合性交易市场的重要性。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包括文化产权及其交易的内涵与意义、交易的品种、交易模式及其效率、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但没有探究该市场自身的特征及其可能对交易的影响。事实上,文化产权交易具有特殊性,相比于一般交易市场,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不完全性表现较为明显,这一特性会对交易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有必要深入研究。
二、文化产权交易市场不完全性的具体表现
1、交易信息的不完全。信息的完全性与对称性决定了市场交易的公平性。然而,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交易信息在交易者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完全。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交易主体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其次人们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成本,当成本超过人们所能接受的范围时,通常会选择放弃掌握信息,同时人们的机会主义倾向也是导致信息不完全的重要因素。在文化产权交易市场上,每个交易对象都是一个独特的标的,从而使得在文化产权的交易过程中在交易者之间出现信息不完全的问题。在文化艺术品产权、文物产权交易过程中,转让方、鉴定评估方以及潜在受让方共同决定了交易价格。不同于一般交易标的,文化艺术品和文物拥有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历史性,产权交易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这些特性,而这些特性对于一般投资者是难以完全认知的,如文物的年代越久远,文物的价值也就会越高,但文物的具体年代、包含的艺术性等难以具体确定。因此,交易者无法全面了解产权信息,更难准确地评估文化产权的价值,使得文化产权在转让过程中表现为较为明显的信息不完全问题。2、交易信息的不对称。与交易信息不完全相对应,交易信息的不对称是指经济交易双方对有关交易活动信息了解和掌握的程度存在差异。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交易双方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交易者通常出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考虑,可能会隐瞒不利于自己的相关信息。在文化产权交易过程中,转让方与受让方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转让方希望获取更多的资金来实现其利益最大化,而受让方则希望提供较少的资金,这就使得在文化产权交易中,交易双方会故意隐瞒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从而出现交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交易实践来看,无论是文化项目产权、知识产权的转让,还是文化艺术品产权、文化物权的转让,一般都包含价值评估、进场交易等程序,在评估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竞争性的交易价格。然而,在评估机构对交易标的进行价值评估时,转让方相对于潜在受让方具有更为优势的价值信息,转让方不会主动报告,甚至可能故意隐瞒那些无法观察而又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使得评估者对文化产权做出不合理的估价。而在竞价阶段则表现为相反,潜在受让方对交易对象都具有自身的合理预期价格,这一信息难以完全被出让方掌握。因此,在文化产权交易的整个过程中,伴随着交易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3、交易主体的不完全性。交易主体是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关键,它的多寡代表了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繁荣程度。在文化产权交易市场上,交易主体由产权转让方和产权受让方共同构成,产权转让方在获取货币资金的同时转让自己所拥有的文化产权。交易主体的不完全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卖方或买方的不完全,二是买卖双方之间的串谋。在完全市场的经济研究中,一般假定市场上存在众多的买者和卖者,交易价格不受买者或卖者的控制,而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交易价格。然而在我国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实际交易中,交易主体具有一般商品交易不同的特征。例如,对于特定的文化艺术品(如古董或字画等)产权,该产权转让标的具有自身的特性,不同艺术品具有自身所包含的意义,交易市场难以同时获得完全一样的交易对象,因此无法通过试错来实现合理价格的探寻。
三、交易市场不完全性对文化产权转让定价的影响
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交易市场的不完全会带来诸如委托问题、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等问题,互惠的交易可能不会发生。对于文化产权交易而言,交易市场的不完全性表现为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以及交易主体的不完全等,这些特征会对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运行过程和结果带来重要影响。1、交易市场不完全性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交易过程中投机与价格操纵行为。自2009年6月15日上海成立我国首家文化产权交易所以来,各地区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于此同时,由于相关管理制度的缺失,产生形形色色的运行不规范、权利寻租行为、拆细交易等,致使投机行为趁机而入(廖继胜、刘志虹,2016)。由此,交易市场的违规炒作、价格操纵等违规事件频现,甚至出现交易标的出让人直接参与买卖,交易所管理人员侵吞客户资金,与产权拍卖行合谋哄抬交易价格,造成价格的激烈波动,投资者面临巨大的风险。无论是文化产权交易市场早期艺术品份额化的狂热,还是近年来邮币卡等业务疯狂,都是与市场的不完全密切关联的。市场不完全性导致交易环节出现价格操纵与投机行为,不利于文化产权交易标的真实价值的发现,危及行业健康发展以及金融稳定,直接导致了各类型清理整顿政策性文件的出台,以及随后市场的低迷。2、信息不对称的后果是造成交易的非均衡价格,互惠的交易难以达成。当在文化产权交易市场中出现信息不完全时,交易者将可能无法全面了解交易对象出价的所有相关信息,从而出现不确定性的问题。面对这种不确定性,交易者将无法评估交易的风险以及文化产权的价值。当交易者有相对熟悉的产品可以进行交易时,交易者通常会放弃那些具有不确定性的文化产权,从而退出该市场。同样,在诸如文化企业的股权或者债权转让中,文化产权的定价还依赖于潜在受让方的出价行为。因此,信息不对称还表现为文化产权的出让方无法真实观察到潜在受让方对交易对象的真实估价。在交易实践中,由于文化产权的特殊性(如古董、艺术品等),交易对象往往可能面临的是少数潜在受让方,参与竞价者非常有限,这些有限的潜在受让方还可能相互串谋进行围标,从而产生一个可能的交易低价。卖方为了防止此情况的再次发生,也会选择退出交易市场。如此一来,信息不完全的直接后果是阻碍互惠的交易发生。3、交易主体的不完全会滋生交易主体的串谋合谋行为,从而带来交易效率的不足与交易定价的扭曲。由于各交易所交易对象的价格形成方式不同,加上市场交易的竞争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交易效率。文化产权交易市场中出现交易主体不完全时,转让方(如文化艺术品产权)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交易对象是独特的标的,可能出现转让方垄断市场,导致交易效率的损失。此外,交易主体不完全还可能带来转让方与交易对象所有者利益不同的委托问题,从而带来交易主体的逆向选择问题。特别地,当交易对象存在专用性,潜在受让方极其有限,产权的受让者就可能未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而获得产权,如此最终会产生了一个扭曲的交易价格,降低了产权转让的效率。
诠释产权市场的功效管理与法制成立
论文关键词:产权市场市场功能市场管理法制化建设
论文摘要:产权市场为国有资产存量提供了进退通道,有利于国有资产存量的结构优化,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也为民营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资产重组架起了桥梁。加强产权市场管理,需要制定中国产权市场的发展规划,改进对产权交易中介机构的监管,科学确定产权交易价格,规范企业产权出让收入的处置工作,完善产权交易的社会保障体系。加速产权市场的法制化建设,必须明晰企业产权界定,规范产权交易经纪主体及其法律关系,依法规范资产评估程序,加强对产权交易的法律监督,构造完整的企业产权交易法律体系。
伴随着国内外资本并购重组热潮的兴起,我国产权市场开始加速发展。然而,其发展状况与现实需要却有很大差距,既不能适应国有经济加快实施战略性重组的需要,也不能适应非公有经济广泛参与国民经济各领域发展的需要。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法制化管理。
由于政府改革仍未完成,政府权力及利益的“条块分割”直接决定了产权市场的相对割据和封闭性(银纯泉,2003)。即使在同一地区,有些政府部门也只承认本系统中介机构的评估结果,以致企业整体评估时,设备、流动资产以及房地产要有多个中介机构分别评估,造成价值难以准确判断;同一企业的产权,由不同中介机构评估,结果相差悬殊,随意高估或低估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影响了产权市场的发展和产权市场竞争秩序的规范。尤其是国有企业产权的交易,往往涉及到企业资产、债权债务、职工安置、企业后续发展、价格确定、土地处理、金融债权安全、税务等多方面问题,而政府多个部门(如国资监管、土地管理、劳动保障、税务、银行等)之间的相对割据,也严重影响到操作的规范和交易的成功(苏颖宏,2000)。
在西方产权理论中,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权力(阿尔钦,1991)。产权不是物品,而是人与人之间由于稀缺物品的存在而引起的与其使用相关的关系(平乔维克,1995)。产权有诸多属性,而任何人或组织都不可能完全拥有产权的所有属性,因为拥有某些属性会得不偿失(巴泽尔,1997)。产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外部效应的更大程度的“内部化”提供行动的动力(德姆塞茨,1991)。产权交易的前提是产权的明晰界定,而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使产权交易有可能进入“锁定状态”,从而影响经济资源配置和资源效率的提高。而产权交易中心则可担负起节省交易费用的重任,从而为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做出贡献曾小春,2001)。
学术界对产权市场的重要地位(程红,1996;林凌,2001)、运行机制(郭国庆,2004)、价格发现、规范监管(刘笑萍2001;岳士侠,2002;任凤珍,2003)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学者指出,在市场经济自我调节功能难以充分发挥的现阶段,各级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在产权交易过程中的特殊角色不可替代。要确保产权交易的正常进行和产权市场的竞争有序,就必须科学界定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实施法制化管理(陈永忠,2003;浦再明,2003)。
产权市场服务水平经验交流
根据市政府统一安排,我在联交所挂职学习了3个月,对联交所产权交易规章制度、操作程序和产权交易市场功能有了全面了解和把握。现结合实际,就如何加强产权市场建设,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联交所的基本情况
市联合产权交易所是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集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产权交易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市场平台,是我国目前运作最为规范,价值发现最为充分,交易最为活跃,融资功能最强的产权交易市场。其交易项目来自全国30个省市区,港澳台地区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交所在产权交易中主要发挥以下功能:一是信息集散功能。联交所通过会员、产权交易分所、交易所网站、新闻媒体打造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信息集散中心。二是价格发现功能。交易产权在产权交易市场公开披露转让信息,通过场内规范和充分的竞争,有利于发现产权的价值。三是资源配置功能。所有者和投资者通过联交所公平的交易,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效果。四是资本进退功能。各种资本通过联交所能够实现企业破产、股权多元化、吸收技术、市场扩张、优化人力资源等资本进退目标。五是规范交易行为功能。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措施,使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六是社会稳定功能。产权转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制时通过联交所操作,能有效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职工、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自1994年4月20日成立以来,联交所累计完成交易42863宗,成交金额1305309亿元。其中2008年完成产权交易1852宗,交易金额120093亿元。
二、主要做法
(一)扩大交易范围。交易主体包括国有、集体、个体、私营、中外合资等企事业单位;交易标的含各类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文化产权、农村林权、土地承包权、排污权、耗能权等。
(二)科学制定交易管理制度。实行监管层(国资委、产管办)、交易层(联交所)和经纪层(执业会员)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市国资委、市产管办负责市场的管理和协调工作,联交所提供信息准、手续便、成本低的交易平台,执业会员负责交易双方的业务。
产权市场为民间投资搭建绿色通道
2012年我国将继续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特别是要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基础上,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营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产权市场经过10多年的规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实现资本流动、实现融资功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特点,正越来越受到认可与追捧。放眼目前中国的各级资本市场,产权市场的多重适应性,特别是在对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的规范操作中所积累起来的重要市场经验、丰富的投资者资源、广泛的信息传播途径、公开公平公正的运作机制,保证了投资门槛与交易成本的相对较低,迎合了各类资本可以自由地进行投资的需求,这也是近几年来民营资本参与到产权市场来融资和流通逐年增加的现实。据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2011年民营、外资和个人通过竞价受让的项目占所有竞价项目的70.83%,增值率为65.12%。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北京产权市场参与竞价的绝对主力。而在上海产权市场,民资资本占收购项目的六成以上。吉林、山东、江西等省纷纷开展股权质押等创新业务,更是充分发挥了产权市场为民营资本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优势。
1国家鼓励民间资本通过产权市场参与国企改革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近期表示,要积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目前国资委已经研究起草了关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积极引进民间投资的指导意见。“新36条”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时明确提出,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组合民间资本,促进产权合理流动,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要合理降低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国有资本比例。同时提出,民营企业在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资产处置、债务处理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要求,依法妥善安置职工,保证企业职工的正当权益。关于产权市场业务创新,“新36条”具体提出了指导方向,例如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的改组改制,具备条件的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可以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向民间资本转让产权或经营权,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等。可以说,从国家政策层面,对于民间资本进入诸多以往难以涉足的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都开了绿灯,那么,如何为民营资本铺设绿色通道,破解民营资本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现象,则是产权市场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2产权市场的独特优势在于项目与资本对接的零距离
产权市场的传统业务见证了我国国企改革的几个纵深阶段,从并购到改制、转让到重组,各类资本的有序流转,逐渐使产权市场的资本特性显现出来,也使得在以往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暗箱操作等弊端得以消除。近年来,随着国企改制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产权市场在业务创新与拓展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股权、债权、行政资产、排污权、金融资产、文化产权等已经全面开始在产权市场公开挂牌转让,公共资源、垄断领域,增资扩股等等,都在产权市场找到共事、共赢、共发展的市场平台,真正实现了项目与资本对接的零距离。首先,就垄断领域的市政公用事业以及石油、电信、金融、能源等产业而言,大都在国有范围之列。根据国家规定,相关企业的整合重组以及改制,必须进入产权市场挂牌进行公开交易。因此,产权市场作为优质项目聚集地和行业信息发散源,必然会引起民营资本的重点关注。其次,民营资本近年来的大规模投资与扩容,特别是涉及国企改革的转让与交易,大都在产权市场实现了可观收益,大量的国企改制项目,吸引了大批民营企业进场淘金,寻找可能的市场机会,参与国有企业重组,可以说目前已经有众多民营企业、私募股权投资以及外资等在产权市场中都成功开辟出一定的发展空间。
3创新业务品种,优化融资手段,搭建民营资本投资绿色通道
国有企业产权市场化必要性论文
根据产权理论可知,产权是由“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构成的权利束”,这个权利束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会发生裂变,并且其内在结构可以有多种组合。本文所谓产权裂变,是指产权所包含的占有权、支配权、经营权和使用权从所有权中释放出来。产权裂变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市场化的产权裂变方式,一种是非市场化的产权裂变方式。市场化的产权裂变方式意味着产权结构中的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各项权能的人格化载体都是在市场竞争中确立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市场选择过程。而非市场化产权裂变方式则意味着产权结构中的上述相关要素的人格化不是在市场中通过竞争选择产生的,而是一种非市场化安排的结果。通常而言,有效的产权裂变方式都要求与一定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目前,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就要求我国的国有产权裂变方式也应当相应从以前的行政方式转变为市场方式,实现市场化裂变。因为在国企改革中,行政性产权裂变方式是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吻合的,而市场化产权裂变方式则可以解决国企改革过程中的种种“症结”,使国企营运主体人格化,从而实现国企改革的新突破。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化产权裂变方式是改变国有产权性质异化的基本方法
目前在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仍未完全解决好国有产权的虚置化问题和企业的市场行为机制,国有改制企业仍然无法摆脱低效、亏损和“内部人”控制的局面。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国有产权的非市场化裂变方式的存在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产权改革采用这种非市场化的裂变方式,会严重损害股份制企业中国有产权的性质,使其难以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种种烙印,从而给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运行带来困惑。
1.国有产权的非市场化裂变方式异化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本质,使国有企业仍然带有典型的行政性特征,从而缺乏真正的市场治理结构机制。目前,在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过程中,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决策权主体、经营权主体和监督权主体,它们的选择都是一种非市场化的安排。一般而言,真正的公司治理结构都要求人事安排必须市场化,这是公司制企业产生和运行的内在要求,也是其有效发挥经济功能的基本条件。然而,在我国通过国企改革而建立起来的公司制企业,则是在现有的国有企业既成事实的基础上,按照公司制企业的组织原则人为地制造的。这就决定了其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行政性色彩,从而会异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性本色,使“三会制”黯然失色。这具体表现为下述两个方面。首先,从表面上看,在公司制改造过程中,国有控股公司委派人员到被其控股的实业公司去担任董事、董事长,这似乎体现了股权主体的权利,是在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行事。然而,由于国有控股公司在其投资入股的股权公司中股权比例通常占一半以上,并且股东大会是按股投票选举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而言,控股公司要想选谁,谁准能当选。因此,事实上这仅仅是行政任命方式披上了股东会外衣而已,产权裂变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其次,在近几年建立起来的国有控股公司中,国有资产管理仍然没有摆脱行政性,只是从表面上由“行政性”转向了“经济性”。虽然国有产权归属国有资产局,产权中裂变出来的占有权和支配权归控股公司而不再属于行政性部门和地方政府,然而控股公司凭什么取得全民所有资产的占有权和支配权?事实上还是与原来的主管局一样是无偿得到的,并且控股公司大多是由原来的主管局翻牌过来的,其形式变了,内容并没变。这也许就是目前许多改制企业中股东会、监事会浮于形式或根本不起作用的原因。因为在行政性产权裂变方式中,无偿得到的国有资产的占有权、支配权、经营权,无论对国有控股公司的经营者,还是对实业公司中任董事、经理和监事的人,都没有真正的产权约束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行政性产权裂变方式是异化公司制治理结构、异化“三会制”的根本原因。
2.国有产权的非市场化裂变方式使产权的全民性异化为团体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国有企业属全民所有,其资产具有全民性,其国有产权是全民性的国有产权。由此决定了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的改革只能是有利于全民性的实现,而不能削弱甚至异化全民性的实现。在计划经济时代所采用的行政性产权裂变方式是有利于国有产权全民性实现的。因为非市场化产权裂变方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中能够保证产权展开的各环节都能绝对服从和体现国家计划,而国家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全体人民利益的最好代表,这就意味着产权的行政性裂变有利于提高计划经济的制度效率,从而也有利于国有产权全民性的实现。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制度环境已经失去了一级级绝对服从的需要,由此国有企业体现全民性和全民利益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只要能最大限度地提供优质服务和为国家创造剩余价值就是全民利益的最好体现,同样也是全民产权的最终实现。那么,怎样才能使国有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和创造更多剩余价值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市场竞争。虽然国有产权全民都有取得占有权、支配权、经营权、使用权的权利,但最终由哪些人取得,只有通过市场竞争。在竞争中让那些能付出相应代价的国民取得国有资产的占有权和支配权,再由他们到经理市场上去释放国有资产的经营权。国有资产的这种市场化裂变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能在裂变方式上体现全民性,人人都有机会参加竞争;又能在产权收益的实现上体现全民性。那些取得了国有资产占有权、支配权的人必须根据产权交易原则付出相应的代价,以此来表明他们所取得的是属于全民资产的占有权和支配权,既不是无偿的占有,也不是他人的恩赐,而是有偿得来的。反之,如果用行政方式裂变国有产权,首先在方式上就无法体现全民性,因为上级主管部门究竟把“权”授予给谁,只能在自己的“系统”内(或者说“圈子”内)物色。这样,在挑选范围上不仅受到“团体性”的局限,而且在操作上也容易引致“宗派性”因素作怪。其次,在利益上不能体现全民性。因为行政任命机制由于任命者的权力显得特别耀眼,往往会促使某些被任命者只对任命者个人“效忠”而不是对国有资产或全民产权“效忠”。这也许就是我们目前司空见惯的“国家产权收益为零”,“内部人”侵吞国有企业剩余,“穷庙富方丈”的“体制”原因。这实质上是行政性产权裂变方式异化了国有产权的全民性所造成的。
3.国有产权的行政裂变方式异化了全民产权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裂变效应。全民产权制度的优点本来就是迎合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其功能就是创造全民收益,增加全民福利,促进充分就业。但是,由于行政裂变方式一方面不可能广泛选拔优秀人才来经营国有资产,另一方面不可能建立对国有资产的经营者进行有效约束的机制,从而导致我国目前的国有企业效率普遍低下的局面。于是,国家的所有权收益下降,调控宏观经济、增加社会福利的能力减弱,同时,人民群众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权也会削弱。目前,国有企业工人大量下岗,历史的积累是一个原因,但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能力和责任心是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如果经营者能力强,责任心高,把国家利益维护得好,则国有企业资产更大可能不断地增值,对工人的需要量是增加而不是减少。但国有产权的行政
浅析产权市场与政府招投标中心的本质区别
近几年来,少数地方政府筹建政府招投标中心,把产权交易市场作为其下属机构,与政府采购、工程建设招投标、土地转让业务等一同由该招投标中心管理。这些地方政府的初衷是,集中以上事项在一个场所里,有利于监管并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而事实是,设在招投标中心内部的产权交易机构基本萎缩,名存实亡。
产权市场和政府招投标中心是不同性质的,用招投标中心取代产权市场的做法不符合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大政方针,也不符合资本市场运行规则,必将制约产权市场在资本市场中规范发展。
一、将产权市场并入招投标中心不符合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
*年,中纪委七次全会公报提出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四项制度(国有土地出让、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积极推动了地方政府出台了国有产权进场交易的制度。这是将反腐倡廉的要求寓于市场制度的创新之举,但这并不意味着四项制度可以混为一谈。运行实践证明,把产权市场并入招投标中心,是混淆了产权市场和招投标中心两个不同性质事物的本质,使产权市场失去了资本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交易标的物性质和交易主体的地位不同。首先,两者在市场中交易标的物的性质不同。产权市场交易标的物是资本品(严格说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债权等要素都属于产权交易的范畴)。招投标中心的交易品是各类行政特权(政府采购、政府工程的招标等)。正因为资本品与行政特权不同,产权市场的标的物具有追逐市场价值最大化的根本目标,而招投标中心让渡的行政特权则是政府为了取信于民、公开知情权、接受社会监督的行为,根本目标是体现社会公平。
其次,交易主体之间地位不同。在产权市场中资本品的交易双方始终处于平等的民事地位,无论是国有产权还是其他性质的产权,只要在市场中转让,出让方和受让方完全是买卖关系,彼此之间没有其他特权。但在招投标中心,行政特权让渡的双方却不是处于平等地位。因为行政特权的拥有者是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者,所以,在对众多竞标人的选择和确定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收回权利并中止招投标活动等),而竞标人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正因为如此,招投标中心内行政特权的拥有者与竞标人在招投标过程中始终处于不平等地位(只是在最终中标人与行政特权出让人签订合同以后才确立民事合同关系)。
严格控制场外交易是产权市场趋向成熟的标志
在《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3号令)正确指引下,全国产权市场迎来了规范发展的好时代。一个具有独特交易品种、独特交易方式、独特交易规则、独特监管模式并具有相当规模和众多机构的产权市场已经从全球资本市场中崛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下发之日正好是3号令颁布3周年之时,经过三年规范发展的全国产权交易市场对《通知》盼来已久。因为,产权交易市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较为突出的场外交易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上根本解决。笔者重温3号令并认真学习《通知》后,深刻感受到《通知》对规范市场秩序、遏制场外交易将是一个有力的制度保证。
一、3号令颁布实施以来,企业国有产权进场交易的总量不断增加
*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正式组建成立。四年以来,在国务院国资委领导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年12月31日,3号令颁布实施,标志着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上的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行政规章出台。*年,有关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配套文件陆续出台。*年—*年,国务院国资委和省级国资委选定了64个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机构。同时,由国务院国资委牵头,先后有六个部委组成的检查组,深入到各省市进行现场检查和督导。四年以来,在3号令和各省(直辖市)政府的行政规章的指导下,全国产权市场的进场交易量迅速增长,通过产权市场公开转让的企业国有产权的成交额估计达到5000亿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项目进场交易的比重逐步上升,特别是在行政区域较小的四个直辖市,进场交易的比率大大高于其他省(区)。在国务院国资委和省级国资监管机构的精心指导下,在各级产权交易机构主管部门直接领导下,行政区域较大的省(区)企业国有产权交易项目的交易额也在同步增长。
二、各级国资监管部门逐步建立的同时企业国有产权进场交易总量有降低趋势
3号令颁布实施以来进场交易的企业国有产权总体是上升的趋势。但是,场外交易也有禁不止,特别是在行政区域较大的一些省(区),场外交易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笔者坦言,在一些省(区)这个比率还相当高。
林业产权市场建设管理论文
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掀起了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高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实行农村继联产承包制以后,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大改革。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理顺林业生产关系,落实好林业经营主体的各项权益,重点突出“四权”的改革,即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在落实处置权方面,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实施方案都明确要求,要建立好森林资源的评估和产权交易(要素市场)中心,通过搭建好市场平台,规范森林资源的流转,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建立林业产权交易中心(要素市场)是落实处置权的必然途径。
长期以来,林业资源一直是一种静态的、没有活力的、监管严格的资源,林农的收益主要来源于林木采伐收入和少量的林副产品收入;林业投入大,投入的周期长,就是速生丰产林,最快也要15年以上,资源变现慢,且收益低;林业产出时的收益受到即时的政策、市场价格等因素的制约大。因此企业、社会投入林业的积极性不高,投入林业的资金基本上是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政策性投入和育林基金的投入,林业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林业的发展。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林业的产权不明,投入以后的处置权受政策因素和人为因素控制大。这次林改重点解决了这些问题。但是要真正落实处置权,使林农对自己所有的林业资产能象其它产品一样进行交易,将林业资源变成资产,再将资产变成资本,最后实现货币,就需要建立一个变现平台。产权评估中心、产权交易中心(要素市场)也就随着林改的推进而应运而生。洪江市林业产权交易中心自2007年成立以来,已评估森林资源111宗,评估值4402万元,受理主持流转交易37宗,完成交易1967.9万元,办理权证抵押5宗,抵押贷款1550万元,受理林地3万余亩,实现资源变现2200万元。通过产权交易,成过熟林的立木平均流转价格就从200元/立方米提升到320元/立方米,林地使用权的流转价格从每亩地租5—8元,上升到15—20元/亩,林业产权交易中心的规范运作,相应地提升了立木的价值和林地资源的效益,使广大林农和社会各界看到林业的效益,提高了投入林业的积极性。两年来洪江市共完成工业原料林造林8.5万亩,其中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的造林达3.7万亩。通过两年来的运作和实践,我们认为要使林业产权交易中心(要素市场)健康、规范持续发展,必须把握好如下几个环节。
一、因地制宜确定好交易市场的平台
江西、福建等地都为落实处置权建立了交易平台,都统称为林业要素市场,他们除产权交易外,还将林业的其他要素如产品要素都纳入这一平台。针对我们洪江的情况,我们反复研究论证,将落实处置权的重点放在林业产权方面,通过搭建林业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和规范林地、林木等资源产权的流转。其他林业要素如林业劳动力要素、林产品要素、技术要素等都已经有了固定的市场和平台,难以归并到一起,而且场地、人员管理都有困难,没有纳入要素市场建设范围。产权是林业要素中最活跃的因子,产权的流转是“牛鼻子“工程,抓住了产权的流转,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必将激活其他林业要素,其他问题都迎难而解。因此,洪江市只成立了涉及林业产权流转的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同步设立了以林调队为基础的森林资源评估中心,承担起全市林业资源的评估验证和采伐设计和营林设计工作,为林农服好务,为产权流转交易提供前提保证。
二、明确产权流转的主体和对象
交易的主体:具有民事权利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可以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林业,参入市场交易。根据目前林业产权的状态,设置了几种交易对象:①商品林的林地使用权、林木使用权和所有权、林木采伐权、股份制林场的股权。②公益林的管护权。③经济林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