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激励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1 18:07: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产权激励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产权激励

小议国有医院产权激励与约束研究

论文摘要:在分析国有医院委托问题的基础上,指明完善国有医院产权激励一约束与法人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出的对策包括规范设置国有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国有医院人激励一约束机制;建设和完善审计监督机制;改善医院外部治理环境。

论文关键词:法人治理;产权;委托;激励约束

国有医院引入法人治理以培育并完善产权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当前解决部分卫生体制弊病和医院管理低效等问题的关键举措。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医院制度,是解决国有医院委托问题的有效手段。

l国有医院委托问题

现代企业制度有别于古典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在古典企业制度中,所有权、支配权、经营管理权等往往集中于出资人一身,而现代企业制度则使上述权力适度分离,并由不同主体控制。因此,股东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委托一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营者可能做出违背所有者利益的事情,这就是所谓“委托一”问题。

1932年,经济学家爱德弗-伯利和加得纳-米思斯就对委托关系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他们认为,委托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利益背离,即委托人也就是股东的利益追求在于投资收益的增加,而人却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大…。因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为人带来权力与地位和相应的控制权收益。所以,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来减少委托问题的出现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所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其实质就是产权激励一约束机制的设计。

查看全文

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员工激励策略

本文通过阐述HRBP员工与传统的人力资源员工的区别,分析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中HRBP员工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激励策略优化措施,以期提升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HRBP员工的满意度与忠诚度。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由原来传统的事务性向新型HR三支柱模式转变。HRBP(HumanResourceBusinessPartner)作为HR三支柱模式的重心,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心深入到业务部门,负责业务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深入结合的人力资源业务伙伴。在我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中,优化HRBP员工激励策略,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能够更好的推动HR三支柱模式在企业的落地实施,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HRBP员工概念HRBP员工定义HRBP员工是指在精通传统人力资源事务性工作的同时,深入到业务部门,具备主动识别业务痛点,帮助业务部门制定与其业务规划发展相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规划的业务合作伙伴。HRBP员工与传统HR员工的区别HRBP员工与传统HR员工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业务的认知度和与业务的契合度。HRBP员工的工作思维转向业务,深入到业务前线,在充分掌握业务运营流程和盈利方式的基础上从事人力资源工作,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为业务部门创造最大的价值。因此HRBP员工的职责更具针对性、战略性、职能多元性、专业性。这里将从个人(表1)、组织(表2)、服务(表3)三层面去对比分析HRBP员工与传统HR员工的本质差异。

HRBP员工在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高层领导对HR三支柱模型的误解带来的HRBP员工实际工作受阻许多中小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的高层领导,由于缺乏对HR三支柱模型有机整体的认识,在企业中直接设立一个HRBP部门,让HRBP员工承担HRBP、HRCOE、HRSSC的全部职责;或者将原有的人力资源部门按工作职能划分为HRBP、HECOE、HRSSC三部门,让以往与业务部门有接触的HR人员担任HRBP员工的职位,并将此模式设置为HR三支柱模式建设的起点和终点,致使HRBP员工并不了解业务,加之组织中缺乏推动HR三支柱模型成功落地所必需的资金投入、技术保障、相关部门重视与支持等条件,使得HRBP员工在工作中屡屡受阻,极易打击HRBP员工的工作效能和工作积极性。缺乏业务部门的认同与支持业务部门是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HRBP员工的终极服务部门,如果业务部门不信任、不配合HRBP员工的工作,则HRBP员工无法为业务部门创造价值,久而久之HRBP员工只能被业务部门认为是上级下派的“督查员”,两者的矛盾会逐渐浮现并恶化。王学莲于2018年对我国不同行业HRBP员工从业者的工作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结果显示:有48%的HRBP员工认为自己没有与业务部门建立亲密关系,31%的HRBP员工表示自己的日常工作没有得到业务部门的有效配合。这种现象具体表现分为三方面:第一,业务部门开展内部会议时,HRBP员工被排斥在外;第二,HRBP员工在业务部门执行新人力资源政策规定时,业务部门不配合HRBP员工的工作;第三,HRBP员工与业务部门就某些业务问题进行讨论时,若产生不同见解,业务部门怀疑HRBP员工对业务的掌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因此,业务部门对HRBP员工的不信任造成了HRBP员工难以真正开展工作。缺乏对HRBP员工针对性的培训在多数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中,HRBP员工是由传统HR员工直接转型,这就导致HRBP员工受原有工作思维的束缚,对业务的发展趋势和业务部门的需求没有深入透彻的了解,仅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出发进行工作,与组织业务活动脱节。经调查显示,68.5%的HRBP员工存在对企业业务学习的需求。但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培训没有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升级而进行完善,缺乏针对HRBP员工能力提升的培训计划。缺乏对职业生涯发展平台和服务的、有效打造在多数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中,HRBP员工的自我实现需要上仍采用旧有的职业生涯发展平台和服务,缺乏对HRBP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平台和服务的转型升级和有效打造。具体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缺乏定制化的职业发展规划,没有结合HRBP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需求和能力特征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服务;第二,缺乏全面性的职业发展服务,大部分企业仅提供职位晋升的发展规划服务,缺乏个人能力如创造力、人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的成长规划服务;第三,缺乏完善的个人展现平台和机会。这使得个人的职业发展愿景难以快速实现,无法有效激发HRBP员工的积极性,使得员工归属感和忠诚度较低、工作动力较弱。

HRBP员工在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中激励策略优化措施

充分沟通,获取高层领导和业务部门的支持高层领导和业务部门的重视与支持是成功构建HR三支柱模式,也是HRBP员工顺利开展工作的最有力保障。因此,在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的前期构建HR三支柱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进行可行性分析,引起高层领导和业务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加大对HRBP建设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投入,为HRBP员工后期的工作扫清障碍。培养“双打”队伍,提升伙伴式员工与业务部门的工作契合度在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的业务部门培养“HRBP员工+业务经理”的双打队伍,一方面提升HRBP员工对业务的敏感度,使得HRBP员工在合作中快速了解和掌握企业的业务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业务经理对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规范、方法技巧的掌握程度,形成并肩作战的良好局面,提升HRBP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建立HRBP员工培训服务平台确定培训服务体系关注点。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HRBP员工培训应注重对企业战略实施的推动,对企业业务的推动,对企业人才资本的打造。因此,在建立培训服务平台之前,要先确定培训服务体系关注点,明确企业战略,业务战略与目标以及员工个人发展。确定HRBP员工发展不同阶段的培训产品。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中HRBP员工在企业中的发展形式分为职能执行型、业务运营型、战略规划型三阶段,处于不同阶段或处于阶段转型中的HRBP员工应具备的能力不同,培训需求也不同。因此可在HRCOE部门内设培训工具研发组,结合企业的实际现况内化生成适合企业内部HRBP员工的培训产品,并根据HRBP员工不同阶段的培训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选择有效的培训模式。HRBP员工培训强调对业务的产出,因此为了提高培训结果的实用性,可将HRBP员工的培训融入到业务部门的实际运作中,采用职业模拟、职务轮换、案例评点等培训模式(表4)让培训更真实、更贴近业务。建立HRBP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服务平台定制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可在建立整体的HRBP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地图的基础上,再综合分析员工的能力、职业愿景,选择恰当的职业发展路径,并为其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多样化的竞争机会。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可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优化HRBP员工的内部竞争机制,为伙伴式员工提供更多展现自己价值的机会,如业务项目竞选活动,团队组长轮流制,团队产出累积比赛等模式相结合的形式提升HRBP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作者:陈爱娟

查看全文

国企建立产权化激励机制的综述论文

论文摘要:由于制度的不成熟与不规范性,使国有企业在激励和约束两个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探索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重构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同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产权制度的改革,有了明晰产权,才能建立责权明确、权力制衡、管理科学的组织形式,才能建立起一套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机制。基于此,对国有企业实现产权化激励进行了深人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国有企业产权激励与约束机制现代企业制度

一、对产权、产权制度与产权结构的认识

产权是指凭借对企业资产的所有、占有、支配和处置,给所有者和占有者带来一定收益的权利。产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产权就是企业的所有权,以表明产权主体对企业资产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广义的产权不仅包括所有权,而且还包括由所有权派生的权能,如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等权能。

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权清晰;二是产权结构合理化;三是产权具有可交易性和流动性;四是产权制度的设置必须充分调动人力资本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产权的基本特征是:(1)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产权主体由原来的单一主体分裂成自然人主体和法人主体。(2)价值形态的资本运动和实物形态的资本运动分离。(3)经理阶层的形成。

企业产权结构是企业内部各要素所有者之间为协作生产而建立起来的相互制约的制度安排,不同的产权结构就表现为不同的企业制度,就目前来看,产权结构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1)私人产权结构。企业主拥有全部产权,包括剩余索取权,监督其他要素所有者的权力以及经营决策权。(2)集体产权结构,即股份企业制度。这种产权结构不再具有单一持有者的私人性,表现为剩余索取权与监督其他要素的所有者的权力相分离。(3)社团产权结构。这种产权结构将剩余索取权和监督权合二为一。社团制度的权力结构不再是等级制衡安排,而是靠外在的竞争力量和内在的合作利益结合在一起的联席格式。企业改革的实质是进行产权结构的选择,而公司制的集体产权结构不仅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选择,也是改造政企不分、产权不清的最佳选择。

查看全文

企业产权激励与约束机制浅议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将会加大。如何将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完善的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

论文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激励与约束机制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现已进人转换企业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力冲突,出现企业“成本”问题。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企业所有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企业经营者追求的是自身效用最大化,如何将二者的利益紧密起来,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键是建立一个完善的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

一、现代企业产权激励约束机制的前提与条件

(一)现代企业产权激励约束机制的理论前提

1、科斯的产权理论。科斯的研究结果表明,一种产权结构是否有效率,主要视其能否为在它支配下的人们提供外部性较大的激励,共有产权和国有产权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私有产权却能产生更为有效的利用资源的激励。

查看全文

企业产权保障制度构建论文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产权激励内部保障制度

产权激励制度相配套的措施,保障人力资本产权激励在高新技术企业的顺利开展。综合问卷分析的结论,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特点和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现状可知,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的有效运行需要在企业组织内部采取内部保障机制,具体包括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倡导人本主义文化、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提供自由工作环境四个方面。(一)优化企业治理结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人力资本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整个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的关键。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在完善产权制度的基础上,重新构筑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规范内部管理。第一,保证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剩余索取权。应通过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治理,明确人力资本所有者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企业所有权,共同承担企业经营风险,允许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把人力资本承载者与高新技术企业长期利益联系在一起,激发其继续投资并长期留在企业。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能调整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关系、理顺他们之间的职能定位,通过一系列途径实现产权多元化、清晰化。第二,保证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管理参与权。通过健全董事会、吸引员工参与企业治理,可以重塑董事会和企业经营管理层的制衡关系,保证人力资本收益与权能对等,明确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确保企业内部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的分立与制衡。通过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可以有效地避免越权与权力滥用,减少企业的决策风险,为企业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二)倡导人本主义文化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提倡人本主义文化,以人为本、尊重人才、重视人力资本,使员工有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认同感和自豪感,这对具有较高层次需要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产权实现具有较好的激励作用。第一,树立“人本主义”管理理念。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把“人本主义”的理念落实到具体各项工作中,表现出对员工更多的尊重、关心和信任。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努力与员工沟通感情,力争建立一种彼此信任、理解、支持的关系。多方面多角度地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员工需求,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他们主动实现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意识,在良好的氛围中保证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的有效运行。第二,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关键要突出以人为本,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和人力资本承载者之间相互和谐。将和谐最广泛地引导到建设过程中,并通过高新技术人力资本的言行和实践,在一系列具体细节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只有真正以人为本才能造就和谐的企业关系,才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向心力,才能为落实以产权为基础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提供良好的辅助力量。(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创新是生命力的源泉和动力,但也要看到,任何创造性的工作,其成功都离不开探索,因此,高新技术企业不仅要大力倡导创新行为,为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的展开创造更多可供分配的企业剩余,与此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工作的失败。第一,鼓励创新。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的创新不仅仅是狭义的研发创新,而是涉及企业价值链各环节,从生产系统的设计、到分销渠道和潜在市场的开辟各方面、全方位的创新。要大力通过突出高新技术企业人员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捕捉日常行为中涌现的创新点并加以大力弘扬和倡导,形成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第二,宽容失败。允许失败,意味着对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创造性劳动的认可,把创新性工作的风险转移到了企业。对创新失败客观和宽容的态度,能给予企业员工最大的空间和心理宽容,使他们敢于犯错、勇于犯错,从失败中学习,在已有的经验成果上实现突破超越。从而在新的领域中敢为人先,当开拓者和先行者,进而在世界高新技术的前沿阵地标新立异。只有宽容失败,才能从根本上激发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和活力,实现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四)提供自由工作环境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素质高,行为的目的性、自主性强,严格的管理制度很可能会在员工心中产生压抑感,为了更好地促进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效应的发挥,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自由的工作环境,增强人力资本产权的激励效果。第一,构建出色的工作场所。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人员,尤其是优秀杰出人才,非常重视个人私有的空间,喜欢独立自主的自由。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企业应尽可能减少规章制度对员工的约束,给予员工更多的自由度。同时,积极采取支持和协调为主的领导方式,给予员工自由发挥的空间,允许员工自主决定完成任务的方式。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提供员工工作所需的资本、物质方面的支持,以及对人力资源的自由调用,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对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的激励。第二,实施灵活的工作方式。灵活的工作方式不仅能满足科技型员工工作自主的需要,同时也可以缓解员工心理上的紧迫感,保证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的持续进行。在目标确定的条件下,允许员工自己制定弹性的工作计划、安排完成目标任务的时间方式,许可在一定程度内员工自主调整目标,不仅满足了高新技术行业的工作特点,还可以为企业节省办公场地、降低费用开支、减少非人力资本投入,进而提升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参与企业剩余分配收益额度。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产权激励外部保障制度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产权激励全方位的展开,还需要外部保障机制的通力配合,确保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的准确程度,保障收益分配的合理性。综合前面问卷分析结论,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特点和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现状,具体来说,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产权激励外部保障机制包括完善人力资本产权市场、健全人力资本产权相关法律制度、规范人力资本股权化金融市场三个方面。(一)完善人力资本产权市场要顺利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产权交易,必须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人力资本产权市场,推动人力资本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组合,以期能够真正衡量和反映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价值。第一,加大政府对人力资本产权市场的宏观调控。在高新技术人力资本产权市场的建设中,政府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要制定高新技术人力资本的长期和中长期规划,发挥其宏观管理、法规指导、协调仲裁等职能,确保高新技术人力资本供求动态平衡。同时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产权落实情况的监督,避免因市场失灵对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双方利益造成不合理分割。第二,建立人力资本产权市场化定价制度。鉴于企业自身人力资本度量成本较高,可以把市场作为一种商品价值的度量机制,度量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努力程度和贡献。一方面,在人力资本产权市场中,交易双方根据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供给和需求情况进行谈判,根据双方谈判过程中力量对比达成一个均衡的价格。另一方面,相同存量的人力资本通过市场因素的调整显示出相同的价格,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使高新技术人力资本在人力资本产权市场自由流动。第三,构建人力资本产权市场的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本产权市场的中介机构,健全和丰富高新技术人力资本产权市场的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服务功能越健全,服务内容越丰富,则越有益于降低高新技术人力资本市场交易成本,提高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配置的效率。另外也不能忽视信息网络特别是信息流通渠道的建设,努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供给与需求的公开度和透明度。(二)健全人力资本产权相关法律制度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剩余的分配不是剩余收益全部的特征,会导致少部分人力资本所有者乱用企业剩余控制权,谋求非法收入。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产权激励制度效应的有效发挥需要一定的外部监督和制约机制予以配合,而国家法律法规可以发挥这种监督和约束作用。第一,消除对人力资本自由流动的制度性约束。高新技术人力资本有强烈的自由流动的心理动机,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这种动机和愿望决定了高新技术人力资本不会长期在一个企业发展,它需要通过流动寻求最佳的落脚点,实现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有效结合。因此,要打破城乡分割、区域分割,规范政府行为,废除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取消不同地区人力资本进入的一切行政性障碍,让人力资本所有者通过人力资本产权自由选择,让市场机制成为控制高新技术人力资本流动的基本手段。第二,建立严格保护人力资本产权收益的法律制度。修改现行法律,明确人力资本产权的地位,确定人力资本产权的归属,尊重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人力资本产权的所有。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人力资本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所有者拥有企业产权,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其产权的实现。同时,进一步完善《公司法》,在明确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人力资本产权的同时,也明确规定其所有者应承担的责任和任务,做到权、责、利相匹配。(三)规范人力资本股权化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高新技术企业融通物质资本的场所,在完善的金融市场上,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股权化信息高度对称,在一定程度上给人力资本所有者压力,使其不敢乱用剩余控制权追逐个人私利。第一,完善和健全证券市场。首先要大力完善证券市场,健全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硬化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公开披露信息制度,严厉打击幕后交易、杜绝内幕消息的散发渠道。也要看到证券市场的完善和健全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一人之力能全部完成。营造完善、健全的证券市场,必须广泛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大力贯彻实施。也还要通过相关法律制度对证券市场中的不法行为进一步调整和规范,以法制建设增强资本市场价格信号传递功能。第二,建立人力资本会计核算体系。传统会计只重视物质资本等非人力资本核算、忽略人力资本核算的模式不能凸现人力资本在企业利润创造中的价值,无法为高新技术企业内人力资本所有者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在收益分配方面的矛盾协调提供客观、有说服力的科学根据,最终导致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无法推行。因此,要尽快展开对人力资本会计的应用,协调和配套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使人力资本这一重要生产要素数量化、价值化,确保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的实施。

构建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产权激励保障制度不仅能强化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效果,很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而且能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在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产权激励保障制度的需求现状,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构建了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产权激励保障制度思路。该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部保障制度,二是外部保障制度。其中,内部保障制度内容包括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倡导人本主义文化、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提供自由工作环境四个方面;外部保障制度包括完善人力资本产权市场、健全人力资本相关法律制度、规范人力资本股权化金融市场三个方面。内外保障措施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产权激励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能确保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的准确性,确保收益分配的合理性,促进人力资本产权激励在高新技术企业的顺利开展。

本文作者:郭丹工作单位:怀化学院经济系

查看全文

个人资本产权理论论文

[摘要]现代企业制度研究与实践的发展,特别是人力资本产权理论的引入,对传统国企管理产生了冲击。同时,也对国企管理改革有重大的启示,即树立“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明晰的国企人力资本产权、建立人力资本产权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人力资本产权国企管理激励机制

“人”与“物”是构成企业良性运作的基本要素,但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人力资本产权意识淡薄,产权制度失衡,导致国有企业管理“见物不见人”,人力资本配置不合理。人力资本产权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审视与改革国企管理的新视角,对实现国企的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本产权理论的引入

1.人力资本产权及其特征

产权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具有激励和约束功能。产权按存在形态不同可以划分为有形产权和无形产权,无形产权中人力资本产权是最重要的一种。由于人相对于物的特性,人力资本产权的界定有一定困难,但学术界普遍认为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这“四权”为人力资本产权研究的核心。所有权是指人力资本的最终归属;使用权是指使用人力资本的权力,即让人才在工作岗位上通过劳动生产物品和劳务;支配权是指安排、配置人力资本的权力,其目的达到人力资本的最佳配置。人力资本所有者既可以拥有全部“四权”,也可以通过产权交易,转让某些权力。

查看全文

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问题探析

摘要:科技创新,是决定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十三五”以来,我国在不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同时,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体系,促进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基于改革而引发的相应科技创新体制转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在“放管服”改革的大背景下,依据现行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运行中面临的主要困境,结合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提出完善的主要途径,在我国各级行政机关、民营企业等不同层面都具有突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民营企业;放管服改革;知识产权

1我国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发展现状

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响应提出的“积极发展民营企业”的号召,民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截至2017年,全国企业法人单位数为1809.77万个,民营控股企业占比超过97.0%,成了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民营企业专利申请81.70万件,占全国专利申请的77.80%,发明专利申请32.06万件,占全国发明专利申请的77.4%,有效发明专利93.40万件,占全国有效发明专利的75.8%,成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最大贡献者。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创新研发激励政策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民营企业受益匪浅。例如科技部、全国工商联制定的《关于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各项政策等13项重点任务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的《关于知识产权服务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中指出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等规定。各级政府持续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精准推动和扶持民营企业良性、健康、蓬勃发展。不折不扣贯彻创新研发激励政策,服务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推出真金白银“硬举措”,对民营企业一律平等对待,将创新研发激励政策落实到每一户符合享受条件的民营企业当中。知识产权相关部门积极研究提出政策建议,进一步强化创新研发激励政策的宣传辅导力度,优化执法人员服务质量,打造高效便利“软环境”,开展实地调研与走访活动,了解并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知识产权相关问题,充分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新常态”。

2我国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同时,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制定了多项创新研发激励政策,优化了执法质量,加强了司法保障,尽管民营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受益匪浅,但还是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2.1民营企业创新研发激励政策体系混乱。我国目前有关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的创新研发激励政策主要以部门规章、政府规章或者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分布于多部文件中,导致民营企业在创新研发激励政策信息的搜集和获取方面难度较大;大部分激励政策是由于特定时期出现了热门的问题后,立法机关盲目制定的临时性政策,仅适用于特定时期、特定条件、特定情况、特定人群,适用周期短,可操作性低,受益范围窄,重叠交叉政策多,政策更新换代快,企业无法及时跟进不断变化的激励政策;大部分激励政策为普惠性激励政策,所以,政策门槛普遍较高,符合条件的政策主体往往仅限于规模以上企业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往往由于政策的高门槛被拒之门外。2.2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目前我国针对知识产权相关业务的管理部门除知识产权局外,商标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机关以及科技局、文化局等其他部门也涉及知识产权相关业务的管理工作,各部门之间信息不共享,不同部门适用适用法律不统一,权利义务标准不一致;跨地区经营企业管控能力分散,分头管理、多头管理现象严重;执法人员缺乏专业化管理、自身素质偏低、执法过程中缺乏对执法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2.3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司法保障机制不健全。自2014年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建立了知识产权法院后,部分地区在法院内部建立了知识产权法庭,但是各地知识产权法庭配置不合理,难以与逐年增多的知识产权案件相适应;由于知识产权诉讼案件的特殊性,对审判人员的专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判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还要具备应对各种科技创新相关知识的能力,但是基层法院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法官自由裁量权大,同案不同判现象时有发生。2.4民营企业对知识产权重视度不够。民营企业由于自身企业规模小,管理能力差的特点,缺乏专利的申请意识和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侵权意识,自主知识产权流失严重,经济损失巨大;与规模以上企业和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创新积极性不高,专利质量偏低,主要集中在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比例偏低;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混乱,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通常采取的是领导管理模式、专制式的决策等,导致了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管理方式落后。

查看全文

产权制度与企业发展论文

【摘要】产权制度是民营企业发展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制度,它的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其与民营企业发展之间的阶段性融合,即民营企业要根据其自身的特定发展阶段选择相应的产权制度,适时地进行产权制度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文章就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进行产权制度创新的原因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民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原因

一、产权、产权制度与企业发展

1、产权概念的界定

罗纳德H·科斯于1958—1959年间完成的《联邦通讯委员会》一文和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被公认为西方产权理论的开山之作。

科斯认为:“产权是对物品必然发生的不相容的使用施加的人为的或强制性限制而且是对这些使用进行选择时的排他性权利分配。”目前,学术界多采用菲吕博滕和配杰威齐在《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综述》一文中的产权定义:“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的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查看全文

中国农民合作社产权建构分析探究论文

摘要:产权问题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否取得竞争优势和较高绩效的关键问题。产权的保障功能、配置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和收入分配功能是合作社成员确立市场主体地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权特征,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权安排特征,立法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界定仍然模糊、产权安排缺乏激励等问题,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权建设需要明晰个人产权机制、界定公共积累产权、维护农民产权利益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产权界定

产权安排和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合理的产权安排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发挥产权激励功能。新制度经济学将产权结构作为分析组织治理效率的有效途径,有效的产权界定和合理的产权关系能极大地提高组织效率。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由于农民投入资产的多样性和组织的特殊性,产权安排无疑是组织存在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权制度对合作组织自身的经营发展和成员利益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权特征

一般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权涉及:(1)所有权,如所有权的建立、成员权利的限制、所有权的流动等;(2)剩余索取权,如获得组织收益的正当性、收益分配、未分配收益的归属权等。国际合作社联盟制定的合作社原则基本体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权特征:第一,自愿和成员资格开放。合作社是一种自愿组织,对所有能够使用其服务和愿意接受成员责任的人开放,没有性别、社会地位、种族、政治和宗教歧视。第二,成员经济参与。社员向合作社提供等额资本金,并实行民主控制。资本金中至少有一部分是合作社的公共财产,社员只取得有限资本金补偿。盈余中至少一部分不可分割,用作合作社发展需要的储备金,其余可按社员与合作社交易份额分配,或用于支持社员批准的其他活动。

然而,合作社的产权结构一直以来受到学者们的质疑。由于合作社原则的规定和特殊的所有权形式,形成了合作社独特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其一,合作社的剩余索取权被限定在合作社合约框架下的惠顾者群体中,剩余索取权不能开放地交易。以人合为基础组建的合作社要谋求发展和完成社会功能必须形成积累,积累来源于销售利润,但积累一般不能分割,以后加入的成员可免费享有积累带来的效益,社员离开合作社不能带走这部分积累,除非合作社破产。其二,合作社成员对合作组织没有独立的所有权,只有大致相同份额的货币价值求赎权。由于成员资格被严格的限制在惠顾者中,社员加入和退出要经过合作社的审批,实际上所有涉及个人股份的决定都是由合作社做出的,而合作社不供分配的公积金在性质上是共有的,服从于集体决策。

查看全文

知识产权论文:略论国内知识产权的法学理论

本文作者:王国柱李建华工作单位:吉林大学法学院

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激励自主创新理论

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激励自主创新理论诞生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并且科学地回答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但凡领先于世界的先进国家都是创新的典范,只有能够不断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成果和制度文明的国家才具备足够的竞争优势,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创新已经成为大国崛起的必备条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以创新驱动发展。同时,考虑到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和中国自身的经济安全、文化主权等因素,中国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3〕因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到2020年,中国要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4〕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激励自主创新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对自主创新的推动和保障作用。从本质上讲,知识产权与创新密切相关,只有创新才会有知识产权,〔5〕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是鼓励创新,不鼓励模仿与复制。〔6〕知识产权制度是直接保护创新成果的法律制度,知识产权在自主创新体系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知识产权为自主创新提供激励机制,通过赋予创新者一定期限内对其创新成果的专有权,使其可以通过有偿转让或者许可创新成果的使用获得收益,实现对创新活动中投入成本的补偿,能够激励我国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的创新主体不断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创造更多更好的自主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同时,知识产权在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以及维护公平有序的创新环境方面都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知识产权激励自主创新理论集中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激励自主创新理论在专利法领域体现为通过专利权激励科技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7〕努力研究开发出自己的具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努力创造并掌握好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努力建设强大的民族高技术产业,这是关系我国经济繁荣、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战略之举。专利权的功能在于创新主体的某项创新技术在某一国家被授予专有权之后,即可在该国境内享有该项技术的独家使用权。同时,企业在某个技术获得专利权之后,将该技术做为基本专利,将其改进技术和外围相关技术都申请专利权,可以形成一个由基本技术和外围相关技术一起构成的、竞争对手无法突破的专利网。在这个意义上,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就表现为自主专利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优劣。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正在酝酿专利立法之时,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迫切需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因此,通过对国外专利权的保护,引进中国急需的科技成果是当时专利立法的重要目的。中国的专利法律制度自建立以来,在保护发明创造,促进科技成果应用,提升中国科技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已经有了较大提高,如何提升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水平,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创造竞争优势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激励自主创新理论成为我国专利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2008年修订的《专利法》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己任,提高了专利授权的标准,采用绝对新颖性标准,有利于提高中国的专利授权质量,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专利法》还规定了专利行政部门有义务及时公布专利信息,这有利于促进信息情报交流,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障。激励自主创新理论已经深入到专利制度之中,成为我国专利法的指导思想。第二,激励自主创新理论在著作权法领域体现为通过著作权激励文化自主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的热切愿望。〔8〕“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9〕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应当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新时期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著作权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保障,文化创造的成果主要表现为著作权,保护著作权就是保护文化创造力。“《著作权法》的制定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非常大的进步。这个法律的特点不仅是规范已有的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创造生活,把本来没有的东西变得有了。”〔10〕著作权激励文化自主创新理论体现在激励文化内容自主创新和激励文化产业自主创新两个方面。通过保护作品创作者权利和传播者权利,使其获得应有的回报来激励创作,推动具有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涌现,创造出不朽的精神财富,促进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从本质上讲,文化产业就是以版权产业为核心的、提供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产业。著作权法确立的作品复制权、广播权、摄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项支撑着图书音像业、广播电视业、影视业、信息网络业、文化创意业等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文化产业不仅体现国家的“软实力”,也是经济领域的支柱产业,是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文化的自主创新需要以企业做支撑、产业为整合,还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持,形成从作品创作到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著作权在各个环节均发挥着激励和保障作用。近年来,以著作权为支撑的文化产业的行业增加值有了大幅度提高,在激励自主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不断获得提升。第三,激励自主创新理论在商标法领域体现为通过商标激励品牌自主创新。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下,以商标、商号(字号)、商誉为代表的品牌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和竞争利器,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决定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现代市场中消费者的消费已经由产品消费转向品牌消费,体现在消费行为上就是崇尚品牌、追求品牌。企业所运用的品牌战略,其实就是以对商标、商号、商誉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运作来发展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竞争策略。〔11〕在国际竞争中,自主品牌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是掌握国际分工主导权的关键。从国家长远发展来看,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有利于降低能耗,发展高附加值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加快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作为重要任务加以推进。商标权是激励品牌自主创新的核心机制,商标法对商标专用权从使用权和禁止权两个方面进行保护,对驰名商标进行特殊保护,还对最能够彰显商品特色和品质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加以规定,促进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发展。商标制度建立以来,中国商标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从商标申请的数量上看,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商标大国,自主品牌的竞争力也得到了提升,但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还十分有限,中国还没有成为品牌强国。《商标法》的第三次修改工作正在进行之中,推动自主创新、实施商标战略、完善品牌的创造和保护制度是本次法律修订的重要目的。在激励自主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商标制度将有力推动中国产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使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的跨越。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激励自主创新理论阐明了激励自主创新是中国知识产权法的核心功能和重要价值目标,这是其最突出的理论贡献。该理论同时认为,科技自主创新、文化自主创新和品牌自主创新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科技创新为文化创新和品牌创新提供基础性条件,文化创新为科技创新和品牌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品牌创新是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目标。

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国家战略理论

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国家战略理论的提出,有赖于国家对知识产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工具属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世情国情的准确把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观,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不断增大,迫切需要转变增长方式,谋求科学发展。中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保护水平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的拥有量迅速增长,知识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但是,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平和拥有量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仍较薄弱,市场主体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有待提高,知识产权制度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从国际上看,知识产权保护趋于国际化、一体化,知识产权问题在国际贸易、人权、能源、环境、气候等纷争中日益显现,中国必须积极应对,谋求主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创新大国,他们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具有借鉴意义。客观的国际国内形势要求中国从国家战略高度对知识产权发展进行干预,在保护好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在微观层面上积极主动引导、帮助企业等市场主体认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学会科学管理知识产权、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和国际贸易,发挥知识产权激励创新、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根本作用,〔12〕知识产权的政策工具属性日益凸显。知识产权国家战略理论就形成于这种国内形势和国际背景之下,中国的知识产权国家战略呼之欲出。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2008年6月,国务院颁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简称《纲要》),知识产权战略由此被提升为国家重要战略。知识产权国家战略理论立基于知识产权的多元属性,着眼于知识产权的战略价值,该理论以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为方针,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13〕进而达到大幅度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的目的。从国内和国际更加宽广的视野观察,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一方面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诚信社会,为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制度支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应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变革,促进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知识产权秩序的形成。知识产权国家战略理论集中体现于《纲要》的目标和举措之中,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协调、配合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作出的重要战略安排。第一次以国家战略的形式将民族创新精神与国家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不仅极大丰富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内涵,更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14〕《纲要》的制定与公布,是中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30年最为精彩的一笔。以此为标志,中国知识产权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历史时期。〔15〕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知识产权国家战略理论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为理论重点。在立法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顺应知识产权迅速发展的趋势,及时修订《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专门法律及有关法规,也包括开展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民间文艺和地理标志等方面的立法工作。重视知识产权立法的衔接配套,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方面,加强司法保护体系和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同时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强化公共服务。此外,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还包括深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知识产权在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中的导向作用;运用财政、金融、投资等手段和产业、能源、环境保护政策,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推动企业成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主体;既充分保护知识产权又防止知识产权滥用;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培育知识产权文化。知识产权国家战略理论可以分解为知识产权创造战略理论、知识产权运用战略理论、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理论和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理论。其一,知识产权创造战略是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知识产权创造是自主创新成果的法律表现形式,推进自主创新因而也成为知识产权创造战略的最基本组成部分”,〔16〕中国知识产权创造战略的核心目的就是创造更多更好的自主创新成果。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体系,支持企业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把创新成果转变为知识产权的能力;其二,知识产权运用战略是知识产权战略的目的。随着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飞速发展,知识产权越来越多地融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政府和企业对知识产权运用的重视程度都与日俱增,知识产权运用战略也成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方面。要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产业化,缩短产业化周期,全面提升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和应对知识产权竞争的能力。同时,要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其三,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是知识产权战略的关键。从国家战略角度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主要包括立法保护、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等方面。《纲要》实施以来,《专利法》进行了修订,《著作权法》和《商标法》的修订正在进行之中,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取得了新进展。其四,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是知识产权战略的保障。“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强调将战略主体的知识产权资源进行规划、整合和组织,用以提高知识产权资源的利用效益。”〔17〕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包括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知识产权审查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行业知识产权管理、中介组织知识产权管理、国防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要深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要充分发挥版权中介组织在版权市场化中的作用,完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管理,加强行业自律,还要完善对外合作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国防知识产权管理,增强对重大国防知识产权的掌控能力等。

中国特色知识产权保护理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