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1 16:27: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产能过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产能过剩问题分析

一、我国目前产能过剩的现实

1、国家发改委对11个行业产能过剩状况的调查

去年12月,国家发改委了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状况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这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显现。

具体来说:钢铁产业生产能力已经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但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电解铝行业产能已经高达1030万吨,闲置能力260万吨;铁合金行业现有生产能力2213万吨,企业开工率仅为40%左右;焦炭行业产能超出需求1亿吨,还有在建和拟建能力各3000万吨;电石行业现有生产能力1600万吨,有一半能力放空;铜冶炼行业建设总能力205万吨,2007年底将形成近370万吨的能力,远远超过当年国内铜精矿预计保障能力;汽车行业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

2、商务部关于2006年上半年主要生产资料和主要消费品的供求状况调查

(1)2006年上半年300种主要生产资料供求状况调查分析

查看全文

信贷错配对产能过剩影响研究

摘要:产能过剩是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因素之一。综述对产能过剩的定义、成因、内在机制等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从金融抑制理论入手,分析信贷错配是如何通过引起企业过度投资而加剧产能过剩的。分析信贷错配的根本原因,进一步深入分析信贷错配对产能过剩的影响:信贷错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企业过度投资水平从而加剧了产能过剩。建议政府减少对信贷资源配置的干预。

关键词:产能过剩;金融抑制;信贷错配;过度投资

近年来,产能过剩抑制着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行为扭曲,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抑制产业升级。我国对产能过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在我国2014—2016这三年的政府报告中,化解产能过剩也被多次提及。通过对以往的梳理发现,对于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认同并不一致,虽说大多数学者是赞同产能过剩是由于体制性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但对于产能过剩体制性原因的研究主要是从政府不恰当干预和财政分权制度缺陷出发,并未对现有经济体制缺陷进行深入研究,也缺乏了将我国现存的金融抑制与产能过剩有机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献。现有的文献对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这个问题也未深入研究,导致对影响产能过剩因素的分析不够彻底,在进行政策建议的时候也往往忽略了金融资源配置方面等因素。因此,有必要对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为解决产能过剩提供合理的建议。

一、对产能过剩与信贷错配的认识

1、对产能过剩的认识。关于产能过剩问题,国外主流理论基本上认为这是市场经济的一种自然现象,这是一个伪问题。具体而言,过剩产能要么被视为企业策略性投资行为的结果;要么被视为企业为应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而须保持的合理闲置产能。在此逻辑下,产能过剩现象既不需要政府干预而且政府也难以有效干预。产能过剩的结构性、持续性与复杂性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全面关注,许多学者对产能过剩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探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潮涌现象理论(林毅夫,2010)、“过度竞争”理论(何贤杰、朱红军、陈信元,2008;江飞涛、耿强、吕大国,2012)、政府补贴性竞争理论(白俊、连立帅,2012;)、政府干预失败理论(卢峰、姚洋,2004;韩国高,高铁梅,2011)等。我们可以从产业组织方面来看待产能过剩,学者们对此进行了不少的讨论,其主要观点还是认为产能过剩是企业蜂拥而至的结果。具体的结论是按照下面几类看法得出的:第一种看法是指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产能过剩当作竞争的一种计策(Benoit&Krishna,1987;arham&Ware,1993)。然而这种看法只能解释寡头企业和在所述行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企业产能过剩的成因,并不足以解释那些投资多而分散的行业。第二种看法认为产能过剩的形成是因为生产商不能准确地判断消费者的需求。假设生厂商不能准确地判断消费者的需求,最终导致产需不对等,供大于求的后果(Paraskevopouloset.al.1991)。从“羊群效应”来考虑(Banerjee,1992),也就是生厂商不能有效获取外部信息,以至于对市场进行了错误的判断,不能得出合理的生产计划,导致了产能过剩,而企业与企业之间盲目模仿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也可以从市场因素来看待这个问题,市场失灵引起了产能过剩。现关于市场失灵的文献主要从两方面来说明不确定性,一方面是市场波动引起的,另一方面是竞争导致的。而市场波动又主要是由于市场价格和产品生产成本等发生变动而引起的,就造成了企业收益的不确定性(Hartman,1972;Abel,1983;Pindyck,1988;Hassett&Metcalf,1999;Bartet.al,2003)。从需求侧的角度来看,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厂商保有过剩产能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形成进入壁垒,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Dixit,1979;Schmalensee,1981;Wenders,1971),并且在需求并不缺乏的时候,厂商的自愿投资生产并没有达到理论的产能,造成过剩产能并不是需求侧的无效。当然除此之外,体制问题也可能引起产能过剩。正是由于体制存在缺陷,才导致产能过剩这个问题周而复始。2、对信贷错配的认识。根据Chacholiades对错配的定义,信贷资源错配可以理解为由于市场不完善而无法形成信贷资源最优化配置的一种客观现象。近年来,产能过剩行业的整体投资和自筹资金并没有得到抑制,资金仍被转移到了产能过剩行业。产生错配是由于政府干预,导致银行大量贷款被投向产能过剩行业。商业银行在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退出机制不完善,银行信贷资源配置行为受到了产能过剩环境的影响(谭劲松,2012;魏开华,2013)。“两高”行业、传统加工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等三类产能过剩行业的银行信贷投放冲动加剧了相关行业的产能过剩,而信贷投放背后的原因又各有不同。康守松(2014)在“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与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及风险防范”研讨会上指出,产能过剩行业在经济上行阶段由于资本利润率一般高于其他行业,从而其获得资金包括银行信贷的能力也较强。产能过剩随着经济周期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这也导致银行信贷风险无法避免。产能过剩与银行信贷风险交织存在互为因果,企业负债水平在产能过剩出现下行拐点之后的较长时期都难以下降,从而导致银行信贷风险不断上升,最终成为产能过剩企业高债务风险的承担者。

二、信贷错配对产能过剩的影响

查看全文

产能过剩与地方政府进入冲动

内容提要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它不仅是一种企业行为,而且也是一种政府行为。地方政府对增长速度和职位升迁的双重激励,引发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并在产能过剩形成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解铃还需系铃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首先要改变地方政府的进入预期,使地方政府行为合理化。

关键词产能过剩地方政府进入冲动进入博弈

近年来,我国不少行业由于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导致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这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目前,钢铁行业产能已大于市场需求112亿吨,而在建、拟建生产能力还有115亿吨;电解铝行业产能已高达1030万吨,而其中闲置能力就有260万吨;铁合金行业现有产能2213万吨,企业开工率仅为40%左右;焦炭行业产能超出需求1亿吨,而在建和拟建能力还各有3000万吨;汽车行业产能过剩200万辆,在建能力还有220万辆。除了上述行业之外,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潜存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这种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它不仅是一种企业行为,而且也是一种政府行为,地方政府的进入冲动在产能过剩形成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地方政府:转轨时期市场进入的重要决策主体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实行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企业完全是上级行政部门的附属物,政府成为市场进入的唯一决策主体,项目设计、资金筹措都是以政府为主,这些都是建立在政企不分和国家财政主导型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基础上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市场进入决策主体开始出现位移,企业已经逐步成为市场进入的主要力量,但政府在市场进入决策中并没有完全退出。

地方政府的市场进入行为,不仅基于对政绩和财政收入的考虑,具有市场进入动力,而且还具备控制市场进入的手段。首先,地方政府是国有资本投资主体,对国有资本投向具有决定权;其次,目前地方政府还是招商引资主体,招商项目的设计、招商谈判和优惠政策的制定都要通过地方政府,对外资进入规模和进入产业,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作用,甚至有些地方将招商引资作为政府的“一把手”工程,级级下任务,层层下指标,完不成任务指标扣减工资和奖金;第三,对于一般社会投资项目虽然取消了审批制,但还是要通过有关部门的核准,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操纵土地价格、银行贷款以及环保和安全标准等,控制企业的进入与退出。因此,在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的市场进入的决策权开始从政府的独家垄断,转向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进行配置。政府与企业已逐步成为市场进入的共同决策主体,市场进入是政府进入决策与企业进入决策变量的函数。当然两者之间对企业进入函数的影响程度是不尽相同的,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查看全文

产能过剩与财政税收论文

一、保定市产业结构、财政收入的现状分析

(一)保定市经济规模与产业布局

近年来保定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统计数据表明:自“十一五”以来,2006到2012年,保定市经济平均增速都在14%左右,属于高速发展,2012年保定市经济增长率为11%,高于河北省8.04%的增长速度。从产业结构布局来看:保定市三次产业结构状况具有与河北省大多数地区相似的特征,其中,农业生产仍占据一定的比重,工业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在经济贡献中居于主要地位,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12年,保定市实现生产总值27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8.2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495.9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846.8亿元,增长10.4%。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9%、55.0%和31.1%。人均生产总值24054元,比上年增长9.8%。可以看到:自“十一五”以来,第二产业对保定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在50%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的迅猛增长,为保定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保定市财政收入现状

地方财政收入既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的监测器,同时又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保定市的财政收入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13年达到324.76亿元,从增长率来看,保定市财政收入规模增长与河北省增长状况大体一致,除2013年外,财政收入增长率均呈现出快于全省发展水平的状态。从税收收入来看:近年来保定市各税种收入中增值税占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由2008年的20.23%,下降为2012年的14.27%,营业税收入占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大致维持在35%左右,企业所得税收入的比重大致维持在8%—9%,其他税种的收入占总体税收收入的比重也变化不大。

(三)保定市经济结构变动与财政税收收入的关系

查看全文

产能过剩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工业对于社会发展作用日益凸显。但是原来的产能过剩状况已经逐渐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小的问题。现在许多工厂采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在减少工人数量的同时,对于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大,产能过剩情况更加严重。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需要不断优化产能过剩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本文分析了产能制造的定义和特点,分析了产能过剩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展望了未来的趋势。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产能过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探讨;管理战略

1产能过剩的定义和特点

产能是现有的生产能力、在建生产能力和拟建生产能力的总和。产能过剩是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形成的现象。由于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体制机制保障不够完善,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等问题,现在已经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产能过剩的特点主要有六个:一是产品库存持续急剧上升,销售呈现停滞状态;二是产销率大幅下降,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三是产品价格大幅度回落,长期处于成本线以下;四是行业出现大面积的企业亏损,企业被迫举债经营;五是一批企业相继倒闭或破产;六是进口严重受阻,出口不计成本,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发生。

2产能过剩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2.1企业员工冗余与人才匮乏情况并存。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些员工又忙又累但是另外一些员工工作轻松散漫情况,这就会影响后续员工的工作热情。产能过剩会导致企业当中一些部门工作忙但是一些工作部门较为清闲的局面,因为这个原因就会影响不同工作部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由于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密不可分,这就要求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平衡力度。同时,产能过剩会导致企业对于不同部门投入不同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时间一长就会导致一些部门聚集了较多的人才,但是一些部门人才资源匮乏的局面[1]。2.2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不合理。企业的激励机制应该合理有效才能够保证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公司。在产能过剩的前提下,企业已经处于失衡的状态,如果内部的激励机制有偏差,这就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失衡,产能过剩的局面更加严重。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制定符合发展需要的激励机制,这种机制能够一定程度上平衡产能过剩带来的影响,同时也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活力。但是如果激励机制匮乏,就会从长远上看削弱企业的发展前景[2]。2.3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受重视。企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收益,所以在发展之初很容易缺乏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视,产能过剩会导致企业更加投入精力在发展生产和扩大经营范围。这就会导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受重视,人力资源部门日常的工作主要是负责人员的登记和调动,对于人员的发展和进步关注较少。

查看全文

探究财政分权环境下企业产能过剩控制论文

摘要:目前,产能过剩问题不仅存在于传统行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而且也存在于新兴行业,如风电设备、多晶硅等行业。本文以现阶段我国的财政分权体制为背景,对部分行业中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我国目前的财政体制背景、产能过剩形成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其次重点对钢铁行业进行实证研究以及对“铁本事件”进行剖析,讨论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体制性因素;最后提出在我国目前财政分权体制背景下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分权;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政策建议

一、背景分析

1994年,我国开始进行分税制改革,其宗旨是让地方政府拥有更大的财政自主权,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独立地进行决策,进而可以更好地提供各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满足本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同时,政府的相关行为也会受到当地公众的监督,促使地方政府能够更有效地制定有利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财政政策,为公众谋求最大的利益[1]。但是,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这种财政分权体制本身的弊端也凸显出来职称论文。

从1994年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财政分权制度,是本文所立足研究的体制背景,在这种体制下,各级政府的收入来源被划归得更为具体、细致,但是,也导致了相关问题的出现。如在共享税方面中央财政的共享比例高于地方政府,并且地方政府不再具有与中央政府讨价还价的优势。因此,地方政府掌握的财政资源减少了,但是,财政支出所占的比重却高于中央政府,这样就出现了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状况。同时,财政分权后的地方政府拥有了一定的财权、事权,这样就有比较强烈的动机推动投资,发展该地区的经济,从而扩大税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在这种体制背景下,地方政府间便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采取各种手段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由此引起市场分割、投资过热以及过度或无效的行政干预等,这实际上是导致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加剧的重要体制性因素。

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发出了《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明确指出“当前,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如果不抓紧解决,将会进一步加剧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并且具体指出了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和原则,以及调整的重点措施。2009年9月,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2009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加凸显”;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2010年3月,工信部的《中国工业经济运行2010年春季报告》称:“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仍然面临六大困难,多个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2010年4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目标任务以及重点工作的详细分工情况。2010年8月,工信部向社会公布了18个工业行业涉及2087个企业的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

查看全文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

国发〔2006〕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十一五”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当前,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如果不抓紧解决,将会进一步加剧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带动了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等行业的快速增长。但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这些行业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等问题。2004年,国家及时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初步遏制了部分行业盲目扩张的势头,投资增幅回落,企业兼并重组、关闭破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等取得了一定成效。

查看全文

发改委产能数据分析

20*年以来,中国经济中出现了以往少有的所谓经济过剩现象。一时间在中国,商品过剩、产能过剩、货币流动性过剩、外汇过剩,甚至大学生过剩等舆论四起,加上早已存在的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使经济界、理论界普遍感到莫衷一是,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究竟怎么了”的疑问。

根据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统计资料,在现有产能过剩行业中,只有极少数行业投资增长有所回落,其他多数行业投资冲动依然强烈,其投资增长幅度仍然远远大于已经很高的城镇投资总体增速。如20*年前5个月,铜冶炼投资同比增长78%,煤炭投资同比增长64%,纺织投资同比增长45%,汽车投资同比增长39%,钢铁与电解铝行业已连续数年分别以40%、50%的速度增长,目前仍在继续。由于经济高速增长,目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还没有为市场所完全感受,但随着经济的平稳回调,这一问题会更明显地突出出来。

一、当前我国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

1.钢铁行业:2010年剩余产能约2.5亿吨。

据统计,几经整合,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共有870家。据保守计算,20*年底的产能总量如下:从需求来看,我国近期粗钢表观需求为3亿吨左右,2010年为3.2亿吨左右,如按在建和拟建项目匡算,炼钢产能约超过实际需求1.5亿吨以上。

另据国家发改委资料,20*年底我国炼钢能力已达4.7亿吨,在建能力和拟建能力为1.5亿吨,2010年将达6亿吨以上,而预计表观需求量,最高约为3.5亿吨,剩余产能约为2.5亿吨以上。

查看全文

失业保险政策调整研究

摘要:现行《失业保险条例》很多方面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尤其是化解产能过剩产生的分流人员安置需求,难以对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政策保障,亟须修订。以钢铁、煤炭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为背景,从企业职工内部安置、转岗就业、内部退养、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四个方面提出失业保险政策调整建议,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

关键词:产能过剩;失业保险;供给侧改革;社会保险基金

一、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路径

近年来,受国内外市场需求下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钢铁、煤炭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趋突出,相关企业、行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化解过剩产能,推动行业结构优化调整已经成为党中央、国务院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成为企业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保证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平稳进行,2016年4月,国家人社部、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七部门《关于在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过程中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的意见》,提出以企业为主体、地方组织、依法依规,多渠道、多方式安置职工,要求更多运用市场因素,因地制宜、分类有序、积极稳妥地做好失业职工的安置工作。国务院及相关部门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可根据国家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部署,统筹安排,确定本行政区域涉及的相关行业、企业和职工范围。此后,各省市相继制定实施了化解产能过剩的意见。国务院、相关部委及各省市关于安置职工的主要意见集中在分流安置职工、处理好劳动关系、做好社会保障等方面。

二、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对化解产能过剩的制约

失业保险制度建立30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条例规定的支出项目等多年来变动较小,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尤其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化解产能过剩政策以来,失业保险制度与形势发展脱节现象日趋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失业保险制度功能薄弱。现行《失业保险条例》第一条指出:“为保障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促进其就业制定本条例”,显然,在这一条例中缺失了预防失业的功能。条例在执行期间,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失业人员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问题,但是其促进就业的功能发挥不足。同时,失业保险待遇支付的前提条件略高,部分大型国有企业近几年由于经营困难,故存在欠缴、断保等情形,导致企业的失业职工无法享受失业保险补贴。(二)失业保险基金助力化解产能过剩通道堵塞,对深化企业改革作用有限。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尤其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煤炭、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日益凸显,失业保险基金扶持化解产能过剩的资金支付通道堵塞,《失业保险条例》无法适应改革需求。在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失业保险本应发挥好预防失业以及促进劳动者就业的基本功能,但是由于支出项目受到限制,因此难以达到其预期效果。(三)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金额过高。据《201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我国2018年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171亿元,基金支出915亿元,支出额度仅占收入的78%,当年结余196亿元,结余占当年收入比率为22%,年末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5,817亿元,按2018年月均支出76.25亿元计算,相当于87.8个月的支出量,是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结余可使用期限存量最长的险种。一方面是企业化解产能过剩急需失业保险基金支持,另一方面是失业保险基金使用效率低,无法缓解改革压力,收支失衡问题愈发凸显。(四)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略低,基金调剂使用困难。当前我国失业保险以市级统筹居多,统筹的层次偏低。产能过剩企业以钢铁、煤炭企业为主,且多为国有大型、特大型企业,这些企业所在地的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大幅增加,失业保险基金储备严重不足,而在一省之内的失业保险基金无法统筹使用,从而难以发挥社会保险统筹调剂使用的基本功效。

查看全文

论双过剩银行业风险对策

摘要:产能过剩和流动性过剩是近年来宏观经济运行出现的新问题,反映了我国宏观经济产业结构的深层次矛盾,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本文从银行监管角度阐述产能和流动性“双过剩”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带来的压力,为防止产能和流动性“双过剩”带来银行系统性风险,提出针对性的监管建议。

关键词:产能过剩;流动性过剩;银行监管

通过IS-LM模型,新古典经济学有机地将商品市场的供求平衡和货币市场的供求平衡归结为全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的基本条件。各国经济发展多次印证了这个事实。然而,新古典经济学信奉的商品和货币市场“双平衡”在我国遇到了产能过剩和银行流动性“双过剩”难题。在当前我国银行业体制改革和全面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期,产能和流动性“双过剩”的出现无疑加大了银行增加盈利和管理风险的压力,同时也给银行监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一、当前我国产能和流动性“双过剩”状况

(一)我国产能和流动性过剩局势分析

1.产能过剩状况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