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体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1 15:12: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长效体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长效体制

小议石油企业成本控制长效体制思考以及动态监管

通过对石油企业的生产特点以及成本控制行为短期化现象的研究发现,必须构筑包括经营体制、投入产出决策机制、预算模式以及成本监控及考核等在内的长效体系,以实现油田持续有效发展。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1.石油企业建立成本控制长效机制的思路

成本控制长效机制旨在基于企业持续性发展,着眼于发现成本、开发成本、生产成本之间持续动态的平衡,在企业持续经营中能够长期发挥作用,并且具有内在自我成本管理完善功能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1.1石油企业建立成本控制长效机制的目标

企业战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激烈竞争、严峻挑战的形势下所做出的谋略和计策,是企业为了长远生存和发展所做出的谋划,是一系列战略性决策的成果。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成本的竞争。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最低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效益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求。石油企业实施低成本战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是应付短期内成本过高的权宜之计,而是全面提升石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达到资源配置、投资结构合理,成本有效控制和提高石油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实现石油企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工作,因此,石油企业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目标,建立成本控制长效机制,保持成本优势,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长远发展战略。

查看全文

地方医疗制度长效体制研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在减轻农民医药负担、缓解因病致贫和改善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支持和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度之一。为了更好地发挥新农合的社会职能,确保该制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从长效机制建设的视角对潍坊市新农合的有关工作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新农合制度的未来建设和健康发展有所贡献。

1新农合长效机制的基本特征

1.1公平性不断改善

新农合制度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体制外的公平性和体制内的公平性。前者是指新农合与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两大医保制度体系覆盖群体之间受益水平的一致性,后者是指参合农民之间根据需要而不是支付能力分配基本卫生服务的程度[1]。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推进社会合作、实现社会和谐的要求不断提高,由此对新农合制度两个方面的公平性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成为其长效机制建设的首要内容。

1.2效率日益提高

效率是新农合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这既是宏观社会系统对新农合制度的期望和要求,又是新农合自身长远发展所必备的条件。从社会发展的宏观视角来看,随着新医改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人们必然要求新农合在投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日益提高的保障水平;从新农合制度自身来看,基金收支平衡、适度结余和具有远期的风险可控性等微观效率要素决定着新农合能否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2]。为此必须设计科学合理的费用控制机制,有效防范道德风险,约束医患双方行为,确保新农合的长远发展。

查看全文

农民增收长效体制构建策略探讨论文

摘要:文章根据1978年以来国家支农政策,将至今的农民收入变动情况分为4个阶段,分析各个时期的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通过分析导致这种变动的政策性因素,寻找使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最后提出了作者认为比较合理的建议,对现行政策进行补充。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入;经济政策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制度发生巨大变化。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发生着变化。一般认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可以用城镇居民家庭生活费加上各种非货币收入表示,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可以用家庭人均纯收入来代替。虽然这两个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能大致反映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体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改革初期有所缩小,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呈扩大的趋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率1978年为2.36,1985年则下降到1.37,1987年扩大到2.07,1995年扩大到2.46。到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达到3.33。通过这些数据明显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需要经济界同仁共同努力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逐步探索的过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就表现为逐渐变化的过程。同时,中国的经济改革又是分阶段实施的过程,每个阶段改革重点和难点都不同。所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会呈现一定阶段的波动。

查看全文

构建低碳经济发展长效体制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池州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从发展趋势看,未来一段时期内,池州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结构的“高碳特征”明显,特别是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苗头,影响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今年上半年,全省节能晴雨表显示,池州处于一级预警(红灯区),节能形势严峻,发展低碳经济迫在眉睫。对于池州来说,不改变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状况,不突破环境瓶颈,最终经济社会发展既不可能好、也不可能快,唯有通过大力发展新兴战略产业,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池州产业结构重型化问题,促进“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池州实现经济“弯道超车”、加快“绿色崛起”的必由之路作为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绿色成绩单”,这为发展低碳经济营造了难得的优势。低碳经济就是一列快车,谁率先发展低碳经济,谁就能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谁率先实现了低碳经济转型,谁就掌握了超常发展的主动权。近几年来,池州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与“马、芜、铜”沿江第一方阵相比,差距依然很大。池州在“高碳产业”优势并不明显的情况下,应该毫不犹豫地搭乘低碳经济这列快车,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弯道超车”,加快“绿色崛起”。

池州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劣分析

(一)优势分析

与我省其他地市相比,池州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是生态环境良好,旅游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多年来,池州通过治山治水,森林覆盖率已达60%,有林地777万亩,占全省1/8,年吸收二氧化碳相当于65万辆帕萨特轿车的年排放量,森林年蓄水13亿吨,相当于建造100万立方米的水库1300多座;水资源充足,总量达63.7亿立方米,占全省的11%。发展生物质能源,清洁能源产业潜力巨大。另外池州的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品位极高,是安徽皖南国际旅游区的核心区。境内分布各类景区景点300多个,其中国家级旅游品牌4个,A级以上景区33个,国际性佛教道场、国家首批5A级旅游区———九华山,国家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牯牛降,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中国鹤湖”———升金湖,以及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平天湖、秋浦仙境、蓬莱溶洞群等一批风景名胜。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是池州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二是区位优势突出,岸线资源优势明显。池州沿江近海,东邻长三角,西与武汉经济圈相连接,长江黄金水道、沪渝高速、铜九铁路和沿江城际客运铁路横穿东西,京福高速、济广高速纵贯南北,九华山机场即将运营,集“公、铁、水、空”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性现代交通枢纽初步形成。较好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运输为池州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另外池州岸线资源优势也十分明显,长江流经境内160多公里,占皖江的2/5,拥有许多尚未开发的岸线资源,现有各类货运码头泊位50多个,是长江万吨轮最后通达地,发展低碳运输和船舶制造前景广阔。三是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产资源品优量丰。目前池州已探明的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藏40余种,其中铅、锌、锑、钼等有色金属矿产储量居全省首位,金、银储量可观,特别是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品质优、储量丰,加工潜力巨大,已被省政府确定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池州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矿产资源开采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产品加工的精深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四是池州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基础。近年来,池州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如在优化经济结构方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现代生态农业等低碳产业;积极将电子信息作为首位产业培育打造,引进了正威“中华芯都”集成电路产业园项目等。在节能减排方面,池州沼气池入户率达26%以上,位居全省首位;三二五发电有限公司25MW生物质发电项目锅炉基础工程即将完工;目前已有250余万平方米的新建建筑设计了太阳能一体化系统;全市出租汽车已完成“油改气”工作,公交车辆正逐步更换为新型节能环保公交车辆;建设城市自行车公交系统,倡导绿色出行等。在城市发展和规划方面,精心打造生态低碳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把池州建设成为全国最具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二)劣势分析

查看全文

食品建立监管体制和长效机制情况调查报告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关系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最近,市政协组织人员深入市相关食品监管部门和部分基层单位,对我市食品安全情况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我市食品安全及监管工作的现状

(一)我市食品总体上是安全的。一是农副产品质量有保障。今年,在对全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的初级农产品进行的13次抽检中,433份抽检样品合格率为99.6%;全市县级以上生猪进点屠宰率100%,乡镇进点屠宰率98%,市场上销售的畜产品,“瘦肉精”和重金属的检出率连续三年为“零”;生鲜乳抽检了43个批次,未发现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情况;水产品检测,省水产品质检中心抽检了38个样品,已出结果的20个样品全部合格。

二是食品加工有规范。全市418家食品企业的521个单元产品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分别有3种、15种食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名牌产品”,9家企业被确定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GSE标识)。今年,市质监局对乳制品、米面制品、肉制品、酒类、水产品、调味品、饮用水等进行抽样检验252批次,合格242批次,合格率为96%,较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三是市场销售有准入。全市8779家食品经营者中,83.2%建立了进货验收制度,92.3%建立了购销台帐制度,96.8%建立了销售食品质量承诺制度。市工商部门查处的食品安全案件今年为17起、案值17万元,分别比2007年和2008年下降了97起、25万元和22起、11万元。我市连续多年没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二)我市食品安全监管总体上是到位的。一是建立了食品安全协调机制和责任体系。成立了市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统一协调市药监局、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农业局、畜牧局、海洋与渔业局、贸易办等食品监管部门的业务工作。各市区和镇都建立了食品安全协调机构。村一级,基本实现了村村有食品安全信息员。市政府每年与各市区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对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年度考核。

查看全文

固科学发展之本交流材料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党中央为长效机制建设指明方向;因地制宜、大胆探索,扎实有效推进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立足工作实践、务求管用可行,长效机制建设必将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着眼解决突出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注重加强分类指导,体现各自特点、坚持“废、改、立”相结合,务求精当管用、抓好批次衔接联动,统筹协调推进、注重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素养和实际能力,健全完善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和理论普及的制度机制、围绕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健全完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制、立足更好地履行推动科学发展的职责任务,健全完善促进自身科学发展的制度机制、突出考核评价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和干部政绩考核机制、着眼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战斗堡垒,健全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制度机制、坚持引导干部深入基层和联系群众,健全完善改进干部思想工作作风的制度措施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取得了丰硕的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制度管根本、务长远,制度建设具有鲜明的政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特征。回顾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长效机制建设谋划之早、全党上下重视程度之高、制度建设内容覆盖领域之广,在党的自身建设史上都是少有的,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为促进和保障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党中央为长效机制建设指明方向

创新体制机制,既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巩固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2008年9月,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努力在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的进展,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增强应对全球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能力、增强解决我国发展面对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增强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能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一项重要目标,要求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营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认真总结学习实践活动成功经验,形成有利于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用人导向和体制机制,不断推动学习实践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高度重视长效机制建设。在制定第一批开展活动的实施意见中强调,要从活动一开始就重视做好创新体制机制工作。先后制定下发的第二、第三批活动指导意见等文件,更加注重长效机制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调立足活动实践,务求管用有效,把解决突出问题和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结合起来。2010年2月,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着重从六个方面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

因地制宜、大胆探索,扎实有效推进长效机制建设工作

查看全文

加强和完善河道管理工作意见

一、理顺河道长效管理工作体制

(一)落实河道长效管理工作责任。按照“统一领导、属地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进一步理顺河道管理体制,突出属地负责和以块为主,全面落实河道长效管理工作责任。

市水务部门是全市河道长效管理工作的牵头部门,负责组织领导、协调落实全市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制定河道管理的规范、制度和工作标准;协调处理河道管理的重大问题;指导、督促、检查、考核各区(市)县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的河道管理工作;代表市政府分解下达河道管理工作的责任和目标任务;具体组织实施中心城区市管河道管理工作。

各区(市)县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是本辖区范围内(中心城区市管河道除外,下同)河道长效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范围内的河道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河道管理责任体系、考核机制、保障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根据河道管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标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检查考核机制,落实管理机构和人员,保障河道管理工作经费;分解下达河道管理工作目标任务,组织检查和考核。

二、加强河道环境卫生和水域景观管理

(二)制定河道环境卫生和水域景观长效管理工作标准。市水务部门负责制定工作标准,细化护河通道保洁、河堤及栏杆保洁、河道水面保洁、河床清淤、绿化管养、景观设施维护等工作内容,规范作业时间、次数、人员和装备等要求,制定检查验收办法,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作落实。

查看全文

农田水利发展长效机制创建

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条件,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是农业大国,自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均十分重视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灌溉,不断改善农田灌排条件。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总体水平不高,还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极端灾害性天气增多的趋势。近年来各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集中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薄弱环节。因此,建立农田水利发展中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1我国农田水利的发展历程

我国农田水利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1949年起到现在,按各个时期农田水利的建设重点、发展目标和组织方式,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前(1949—1977年),本阶段的重点是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包括灌区续建配套。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7年),本阶段在农村地区对农田水利管理机制进行了改革,包括管理体制、农业结构和投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第三个阶段为深化改革时期(19881)2后),本阶段农田水利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农田技术研究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面积,改善灌溉管理水平,改革管理机构以及对大型灌区进行更新改造。

2建立农田水利发展中的长效机制

2.1确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工作方针农田水利是一项投入巨大的公益性系统工程。我国国情决定了抓好这项工作,离不开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农田水利能够提高与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是农田水利工作的主体,是农田水利建设中直接的参与者和最直接的受益者。因此政府应该拨出专项资金,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做到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提高农民参加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让农民把农田水利建设当家业来做。社会力量在我国体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激励政策的引导下,能够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农田水利建设当中,对农田水利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尽快确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农田水利工作方针。

2.2构建科学发展的规划指导机制,深化农田水利市场化改革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我国整体社会要科学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是我国农业的根本。要想建立其发展的长效机制,就离不开科学发展的规划指导。根据我国“十二五”及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水利发展规划,启动编制农田水利专项规划,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加快完成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推动农田水利的市场化改革,为全国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查看全文

经济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落实工作总结

一、整改落实阶段活动开展情况

在整改落实阶段,我局严格按照县委的规定和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

(一)继续抓好学习培训活动。坚持把学习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始终,在安排好自学的基础上,认真抓好集中学习和交流,重点组织学习了中央、省、州经济工作会议和学习实践活动交流会等会议精神,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讨论发言,引导党员干部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州、县委对当前形势的判断、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进一步鼓足干劲,明确工作思路,坚定科学发展理念。

(二)认真研究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局领导班子把研究制定整改落实方案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予以高度重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启动以来,我局就组织力量,以学习调研中查找到的问题、分析评议中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以及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提出的思路和措施为依据,对制约我县经济科学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和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梳理,研究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确定了具体整改事项,并按清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确定了整改重点。为使整改落实方案符合实际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局党支部多次召开会议进行深入研究和反复修改,形成了高质量的整改落实方案,并按要求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三)严格落实整改责任制。为了确保整改方案得到及时有效落实,按照“三明确”的要求,建立了支部一把手亲自抓,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各科室具体落实的整改落实责任制,强化了整改落实的监督保障机制。其次,建立了整改台帐,对每一项整改事项,都明确了具体的整改措施、整改目标、整改要求、整改时限、和整改责任,为抓好整改落实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学习调研是基础、分析检查是关键、整改落实是目的。在整改落实阶段,我局以“科学发展见行动”为载体,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认真执行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局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针对政治理论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干部职工理论学习制度,健全了监督检查措施,形成了理论学习的长效机制;二是针对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我局及时召开会议,在认真研究与县委、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签订的09年工作目标责任书面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明确工作责任、工作时限和奖罚办法,确保每一项工作有分管领导、有具体落实人员,做好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全面推动全局各项工作得到圆满完成。

查看全文

校团委挂职锻炼总结——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团委工作总结

今年暑期,作为暑期留校的学生干部,我在校团委进行挂职锻炼,主要协助暑期留守的老师做好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和服务工作。

在工作中,我发现:一些优秀的社会实践项目总体上还缺乏长期机制。作为暑期社会实践,应该是大学生平时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实践渴望的体现,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却是一个提供实践的平台,在具有较多学习空闲的时间提供给大学生的实践舞台。相反,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应该成为指导日常工作学习的有效途径。因此,实现社会实践项目的长效化是十分必要的。

其实,一些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的创意和宗旨是一种长期意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往往只利用暑期这短短的两个月来实践。我校的“大学生爱心义教”活动,其旨在为社区中小学生特别是医务工作者的子女提供义务教育,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服务。但是,作为一种长期的服务意识,项目的本身并没有体现出一种长效的服务机制,其结果也就是“人走茶凉”:一旦暑期结束,活动也就终止。这是十分不可取的,这样也就失去了实践的意义,更不能达到通过实践提高自我的目的。

在我校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一些项目对于全面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的长效化作出了有益探索。我校“三个代表”服务团深入社区,宣讲“三个代表”,并与社区居民开展座谈,定期为社区开展理论讲座,同社区困难居民结成帮困对子,长期开展帮困、助学活动;我校“湿地使者"行动,依托暑期题为”恢复江湖联系,重建生命网络“赴安徽巢湖的考察活动,成立了“上海水产大学寻源社”,长期开展湿地知识学习、湿地保护以及湿地考察活动。

现有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长效化机制,主要依托如下形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