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1 13:32: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长三角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赴香港及珠三角、长三角招商考察思考

3月19日—31日,我们一行76人,分两批、两个阶段,先后赴香港、深圳、嵊州、新昌、温州、义乌、杭州、上海等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招商考察活动。一路察看,一路交流;一路议论,一路振奋,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拓宽了思路、看到了希望。

当我们仍在讨论“姓社姓资”的时候,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民营经济已雨后春笋般地茁壮发展;当我们依旧打击“投击倒把”的时候,义乌等地市场已开始如火如荼般地建设。数日的南方考察,我深深体会到南方人与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香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经过上百年的滚动发展,成为亚洲经济最活跃、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珠三角、长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地区,20多年来的发展,使其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经济总量最大、人民生活水平最高、最富庶的地区。判断社会地位高低标准、价值标准、人生观念、思维方式上与内地明显不同。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主要是看其经济实力大小,有钱就有地位,没钱就没地位,钱多地位就高,钱少地位就低,也就是说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仅看其政治地位,更主要的是看其经济实力。这一点与内地不同,尤其是在北方差别更大,大部分人还都热衷于蹲机关、吃财政、追求行政职务和政治地位,“官本位”思想还十分严重。在人们的意识中,拥有金钱多少,并不代表社会地位高低。考察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老板多、官员少,公司多、机关少,这“两多两少”充分说明了一个地方的人才流向、就业观念和经济发展的快慢及经济质量的高低的问题。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香港和南方发达地区,人才精英大部分聚集于公司、企业,而在我们北方与他们截然不同,大部分人萎缩在党政机关,每当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时,还在托关系、找门路,千方百计向党政机关挤,甚至不惜改行换业,致使人才流失。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现在还是上层建筑庞大,经济基础落后,另一方面说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就业观念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令人瞩目,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十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保持全国省区第一。城镇居民收入居全国第一,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百强县(市)中,浙江占了22个,居全国首位。浙江经济发展备受关注,其主要特点是:

查看全文

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论文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长三角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极。在此宏观经济背景下,本文试从区域旅游发展的角度,对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条件进行分析,阐明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的比较优势与不足,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为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区域旅游;长三角;合作;梯度发展

一、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的比较优势

(一)旅游资源种类繁多,互补性强

协同效应和互补效应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长三角除具有很强吸引力的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外,旅游合作的各方都具有独特的难以替代的旅游资源,都市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园林文化资源、海洋文化资源等旅游资源融合于长三角区域,相得益彰,为开展观光、度假等各种特种旅游以及区域旅游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国内客源市场广阔,潜力巨大

查看全文

长三角国际竞争力提升论文

着力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体现为产业层次与结构的竞争。与国际先进水平比,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还处于较低层次,要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努力,最终建立起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基于现有基础,下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任务,首先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旅游、文化创意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其次是积极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再次是做大做强石化、钢铁、汽车、船舶及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支柱产业,加快形成核心技术和提升规模水平;最后是积极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与陈旧落后的生产能力,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努力,将长三角地区建设成具有世界影响和竞争力的先进产业集聚区和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关键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要加快调整所有制结构和产权结构,建立健全自主创新和自觉提升产业结构的微观制度基础;要进一步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要强化创新力量的培育,加强长三角地区国家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发机构等重要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研发力量,构建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要加大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风险投资等政策的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社会环境。通过努力,把长三角地区率先打造成为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创新型区域。

着力城乡统筹,加快农村发展

弱势区域是制约竞争力提升的“瓶颈”与“短板”。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较大范围的农村仍然是弱势区域,提高长三角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行之有效的途径是实行城乡统筹。长三角地区总体经济实力雄厚,城镇化水平高,实现城乡统筹具有特殊的优势。城乡统筹的重点应放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强化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要积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通过单位、企业对口帮扶等途径和资金、项目支持等手段,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应按照机会公平、权利平等的原则,在长三角地区率先改革分割城乡的体制机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改革,使农村劳动者与城市居民在居住、就业、转移等方面享受同等的机会,在维护土地、房产等财产权益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在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在财政支持、金融服务、投资优惠等方面享受平等的待遇。

着力核心带动,积极培育城市群

城市特别是城市群不仅是创造就业和人口居住的主要区域,也是推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因而是国际竞争力的主要载体。要提升长三角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大城市为依托,建立具有强大辐射能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培育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一是要推动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要求,合理摆布城市格局;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并从不同城市特点和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要求出发,形成和打造各自的功能特色,使大小城市间和城市群各城市间各具特色又协调一体;在长三角地区要进一步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以上海为核心,以沿江、沿海、沿湾、沿路等发展带为主轴,形成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二是要提升城镇和城市群的管理水平。要根据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等因素,合理规划城市规模;要破除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部门分割,实行供排水、供电、通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与管理;要统筹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培育与建设,不断改善城市生态和人民生活环境;要加强交通设施等“硬件”建设和规制统一等“软件”改革,在城市群间形成和发挥同城与连带效应。

查看全文

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联动建设探究

论文关健词:长三南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论文摘要: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服务全国大局,带动周边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经脸。在区域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长三角始终坚持国家政策指导方针,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一体化发展。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是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籍要实现长三角贸易投资的联动发展,依托长三角腹地,实现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对长三角联动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长三角区域贾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又将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

一、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概述

贸易投资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贸易与投资的一体化结合不仅可以对贸易波动产生的风险的进行分散,而且FDI通过其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作用,可以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是四大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对上海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服务长三角和服务全国,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服务全国,带动周边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长三角地区己成为世界所承认的全球第六大都市圈,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军区域。近年来,长三角地区16城市继续克服人民币升值、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贸易摩擦升温等不利因素,积极应对挑战,对外贸易继续保持高位增长的良好态势,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外商直接投资数量剧增,区域贸易投资发展迅猛。

查看全文

长三角法制协调问题初探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市场化发育程度最高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占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18%的国内生产总值。现在,长三角地区为了谋求合作和共同发展,又提出了经济一体化的主张和愿望,并采取了相应的积极措施。实际上,这种一体化,并不限于纯粹的经济发展,还涉及交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长三角的这种一体化进程,不仅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统一的需要,而且还有相同的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为支撑。但是,要推进这种一体化,仅仅靠相同的经济、文化和愿望是不够的,还需要协调一致的法制作为保障。否则,地区间市场壁垒、体制障碍和规章制度相互不一致、不协调,在经济活动中势必会增加企业包括政府的交易成本。

这些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那就是法制的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如果为了地方利益、局部利益,两省一市通过地方立法、制定规章、甚至出台政策的方式,人为地设立贸易壁垒,导致恶性竞争、重复建设以及市场准入的困难,那么必然会严重阻碍了长三角经济的长远发展。可以这样说,长三角法制协调问题的解决已经迫在眉睫。,“长三角一体化”是经济界、学界乃至新闻界最热门的关键词,近两年来各地各界召开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研讨会议已达100次之多。国内外的学者们对长三角一体化这个论题已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关于该论题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然而,这些论文大多从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甚至人类学的角度来阐述一体化问题,从法律角度探讨该论题的可谓凤毛麟角,对其系统研究更是付诸阙如。所以,从法学角度系统论证长三角法制一体化的可能途径、实现的可能性以及协调的程序是非常必要的。

途径之一,改变传统行政区划的设置、职能和性质,设立长江三角洲经济特别行政区[i]。采取经济"特别行政区"的办法,以确保个别具有特殊经济潜能的地区,克服传统行政区划的束缚,充分发挥其规划、组织、协调的功能,行政区划范围的设定应由国务院牵头,三省市共同协商。既然三省市变成一地,法制协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只要在内部做好法规、规章以及政策的清理工作,就可以达到法制的协调。表面上看,这种方案似乎相当理想。然而,行政区划是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立即消除并不具有现实可能性。但我们可以大大削弱行政区划的一些东西,比如行政区划的观念、行政区划下的考核体系等。如果不解决观念问题,仅仅从行政区划的角度去考虑法制协调问题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如果不转变观念,没有一个经济全球化的观念,按照WTO的要求实现法制协调,单想靠扩大地域是不能实现的[ii]。

途径之二,国家成立"长江三角洲经济管理局",统一规划、协调和实施与经济相关的法规、规章以及政策。可惜的是,这一方案在中国曾有过并不成功的先例,长三角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已经共建并参与了4个区域性合作组织,即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及长江开发沪港促进会。然而都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现在江浙沪竞争的成分大于合作,都能算出合作的收益大于搏杀的收益,但大家都走入“囚徒困境”,于是都指望别人首先改变法规、规章以及政策,从而达到法制的协调,务虚现象十分严重。这是观念问题,还有就是权限问题。如"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权力非常有限,它仅有协调的责任,并无决策的权力,而各行政区划地位显赫,尾大不动。实际上,法制的协调工作并无实质的进展。其实,这种地方政府间组织在国外已有成功先例,为了对田纳西河流域内的自然资源进行全面的综合开发和管理,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法”,成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简称TVA)。TVA的管理也因此成为流域管理的一个独特和成功的范例而为世界所瞩目。其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实现法制的协调。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州的权力很大。田纳西流域地跨7个州,TVA要实现对田纳西流域的统一开发管理,没有法制协调是难以想象的。因此,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法》,对TVA的职能、开发各项自然资源的任务和权力作了明确规定,TVA法的这些重要规定,为对田纳西流域包括水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统一管理提供了保证。同样,长江三角洲经济管理局"则应赋于规划、协调法规、规章以及政策的权力,甚至应当赋予地方立法权,从而实现长三角法制的协调。

途径之三,通过地方立法机关之间的协调,来达到法制的一体化。为了地方利益、局部利益,三省市的地方权力机关有时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方式,人为地设立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长三角经济的长远发展。那么怎么才能实现法制的协调呢?解铃还需系铃人,地方立法机关之间的协调无疑是最佳方案,这是一种事先控制,期望防止法制冲突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出现问题后的补救,以减少社会的总成本。这种协调机制需要及时和准确的信息,但不幸的是这些常常难以做到的。我们至少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如何在地方立法上保持一致?其二,没有立法权的城市,如何在法制上与各城市保持一致?其三,地方权力机关作出的协议的法律性质和效力如何?如何保证这些协议在各城市的贯彻执行?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专门授权的前提下,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区立法协调机构或成立一个立法技术性协调机构,统一协调上海与浙江、江苏以及其他有立法权的单列市的立法工作,解决可能出现的立法冲突,或许能将立法冲突减小到最低程度。对于没有立法权的城市的法制协调问题,我们应变通地、切实地运用好备案制度所赋予省级立法机关的立法监督权,充分发挥备案审查这个事后监督的工具,以便达到法制的协调。

途径之四,通过行政协议来实现法制协调。新一轮的长三角热,显现出更为鲜明的年度烙印:政府的推动力量,政府从后台走上了前台,从被动走向了主动,成为主导并推动法制协调的最重要力量[iii]。2003年,法制协调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旅游方面,取消了异地旅行社车辆不得跨区行驶的禁令;工商方面,三省市著名商标享受同等待遇和同样优惠政策;求职方面,在宁波、苏州等地取得的英语口译等证书,开始“走遍长三角”;金融方面,束缚资金流动的绳子也开始讨论松绑……与此同时,是一些法规、规章以及政策开始协调,并且重新规划制定。虽然成绩显而易见,但是影响长三角法制协调的不利因素,并没有得到消解,一些阻碍一体化进程的深层次原因尚未触及。我们至少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其一,行政协议的法律性质和效力如何?如何保证行政协议在各城市的贯彻执行?应当说,在现行行政体制不变,市场体制转轨、行政职能转变的情况下,出现上述种种与法制协调化趋势的要求所不和谐的矛盾,也是一种正常的、必然的现象。这背后的关键是:顺势而为,审时度势,排礁清障,力求为法制一体化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在把“共识”化成“行动”,最后实现“共赢”的过程中,要抓住一些契机,加力推动,以期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其二,地方政府在法制协调的过程当中起到什么作用?“政府万能”还是“政府无能”?我们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转轨,政府对相对人的约束性越来越小,也不应具有过多的约束力,法制协调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市场。要把政府调控机制从什么都管转变到强调政府创造一个市场经济的环境和条件。

查看全文

准确把握在长三角发展中的定位与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今后五年是我国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去年同志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率先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要在新的更高起点上谋划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更好更大发展,视野要宽,思路要新,起点要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要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大趋势,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出发,发挥长三角各地比较优势和区域整体优势,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发展模式。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深刻认识加快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战略意义,准确把握宁波在长三角地区发展中的定位,充分发挥宁波在长三角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一、认清形势,深刻领会加快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战略意义

长三角区位得天独厚,自然禀赋优良,交通联系便利,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人口和产业最密集、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加快长三角地区发展,不仅有利于增强该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也有利于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加快长三角地区发展是中央提出的国家战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及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相邻城市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不断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健康发展,是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作为全国发展条件最好、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具备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有利条件,将在壮大东部地区经济实力,推动长江流域快速崛起,带动中西部加快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引领我国全面参加全球竞争中发挥核心作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有关方面共同编制的全国第一个跨区域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年)》已经进入最后审批阶段,经国务院审批后即将正式出台,它必将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发展。

加快长三角地区发展是宁波实现新跨越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从资源小市到经济大市、从区域内河小港到国际深水大港、从浙东商埠小城到现代化国际港城等一系列的跨越,铸就了独特的宁波活力和实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宁波的发展进入了人均生产总值向8000美元跨越的新阶段,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刻不容缓、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刻不容缓等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立足宁波又跳出宁波,在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紧紧抓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历史机遇,利用好区域资源。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最具创新能力与竞争力的区域之一,集聚着大量的金融、贸易、信息、技术、人才等优势要素资源,区域核心城市的“溢出效应”明显。加快宁波融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对于宁波积极利用优势资源平台、增强创新发展动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水平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随着长三角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即将通车,长三角地区将进入一个大融合、大发展、大跨越的快速发展时期。面对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宁波要进一步增强创新优势,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加快实现新跨越。

加快长三角地区发展是宁波及其他城市的共同责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与有关方面在编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时,就长三角区域总体功能定位达成共识,提出要把长三角地区建成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地区的四大功能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该地区所有城市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对共建长三角功能、推进长三角地区发展具有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必须立足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高,谋划自身的发展,努力推进长三角区域共建共享、共生共荣。

查看全文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1当前,长三角地区面临的问题

1.1经济发展速度大幅下降长三角地区是面向欧美市场的外向型经济,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和全球经济衰退,致使很多长三角地区企业销售无门,经营无法维持。如在中小出口企业比较集中的浙江,就有大批的小企业因为海外需求减少以及人民币升值的组合影响而陷入困境。与此同时,长三角经济也大幅下滑,浙江省统计局2008年的《前三季度浙江经济运行情况》显示,该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从一季度的13.5%回落到三季度的11.6%,利润增幅从18%大幅回落到4.8%。上海市统计局同期的《2008年1-9月长江三角洲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汇总表》更是显示,1至9月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方面,宁波、南京以及上海均出现了大幅度倒退,同比下降分别为31%、44%和7.8%。此外,2008年长三角地区多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近年来所罕见。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了1.5%,出口增速回落了8.9%,到位注册外资增幅回落了5.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回落了15.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幅回落了2.1%,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增幅回落了4.5%。可见金融危机对长三角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1.2资金紧张美国金融体系危机必然会使资金的供应变得紧张,跨国投资银行和跨国公司已经在全球收缩投资以应对美国国内的资金需求,这就可能使一部分资金从中国外流。目前来看,长三角三省市在2008年下半年新吸引的外资投资项目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但是由于长三角外向型的经济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在很多方面,比如出口、技术提升、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无法脱离外商投资在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外资的减少,将使得我们长三角面临的产业结构的提升变得更加困难。

1.3区域内合作机制不完善长三角分属三个省级行政区划的事实,客观上造成了地区间的各自为政,对内开放程度远落后于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准入方面,地区间壁垒重重,统一的市场体系被行政区划割裂。同时,各地制定相关经济发展规划时缺少协调,竞争大于合作。如上海虹桥机场的国际航班全部转移到浦东国际机场,造成当年苏州专门兴建的对接虹桥机场的高速公路报废,使苏州、吴江、昆山的IT业遭受重创。再如从南京到上海沿江,已建和在建的万吨级泊位达到百个以上,港口能力过剩,将带来货源是否充分的问题。同时,上海为建设航运中心在大小洋山投资300亿元修建大型港口,这使长江两岸的江苏诸港缺少了整合力量,使宁波北仑港成为一个补给港。再如浙江发展先进制造业、杭州湾建跨海大桥、江苏规划沿江开发等举措也是以确保自身利益为前提,对周边地区的负面影响估计不多。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十分严重,产业结构趋同必然导致恶性竞争,降低了国家的整体经济效益。如在长三角几个核心城市中,它们的核心产业均是电信、汽车、材料、生物医药工程等,趋同率达70%以上。而在高新技术领域,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同构性达35%,纳米材料达48%,软件产业达74%。

1.4区域内企业实力不强长三角地区的企业,或者源于乡镇企业和个体手工作坊,或者由外资兴建,对于前者,一方面,经营者缺乏现代化企业经营理念,往往局限于传统经营模式,满足于眼前利益,缺乏将企业做大,作强的动力和能力,所以这类企业在经营环节中,充当加工生产的脚色,而对于品牌、技术这些企业核心能力不太重视。对于外资企业,因为经营年限限制,一般没有长期经营的计划,他们的目的只是要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各种优惠政策赚钱,至于企业将来怎样,并不再考虑范围内。在正常年份,这些企业依靠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发展势头很好,可是一旦在如现在这种经济萧条阶段,一方面,目标市场萎缩,一方面,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干扰,企业很快陷入困境。

2面对世界金融危机,长三角地区应采取的对策

查看全文

关于“长三角”人才、沿江人才开发的思考

弹奏“四部曲”共振“长三角”

——关于“长三角”人才、沿江人才开发的思考

长三角经济建设的一体化势必带来区域人才开发的一体化。在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项目流破壁互融、加速配置的大潮流中,我们张家港市作为一个县级市,人才工作既面临机遇,更面临挑战。机遇主要有:我市地处长三角腹地,地理优势明显;已经基本形成了六大支柱产业,产业优势突出;与上海等大中城市经济交流起步早,对接条件比较成熟。挑战主要有:一体化将加速人才流动,使我们得以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的挑战;与周边大中城市相比较,存在着市场运作机制不优的挑战;企业体制陈旧、用人主体意识不强的挑战。一体化进程的初期,作为县级市,要在同一机制体制环境中和大中城市就人才争夺“掰手腕”,无疑是挑战更多。认清形势、知难而进,使我市人才工作健康地融入一体化大潮并充分得益,是当前人才开发的重点。围绕一体化来开发人才,必须让我市有关人才工作的政策、环境和薪酬等与整个区域内先进地区逐步实现对接。具体要在政策体制、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和人才进出等方面加速贯通、融合,实现互动、双赢。形象地说,就是要弹奏好“贯通、融合、互动、双赢”四部曲。

1.首先要“贯通”,这是实现区域人才开发的基础。做到“贯通”,必须敢于打破、善于接轨。

“打破”需要勇气和胆识。要求我们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上重新审视我市现有人才工作的制度体系和环境体系,进一步放开思维、大胆放弃,坚决摈弃人才工作上某些落后的观念,坚决破除与先进城市间机制和体制上的壁垒,实现观念衔接、制度联通。

“接轨”是要做到观念、制度、信息、交通和分配上的基本对等。重点要加快我市基础设施和网络工程建设,形成接轨上海、连接四邻的大交通体系和信息互通平台,同时逐步缩小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与先进地区的差异,逐步缩小人才在薪资福利等方面的地区差别,最终实现政策观念、机制体制、基础设施和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一体化,从而为人才开发一体化的顺利实现畅通渠道。

查看全文

关于“长三角”人才、沿江人才开发的思考

长三角经济建设的一体化势必带来区域人才开发的一体化。在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项目流破壁互融、加速配置的大潮流中,我们张家港市作为一个县级市,人才工作既面临机遇,更面临挑战。机遇主要有:我市地处长三角腹地,地理优势明显;已经基本形成了六大支柱产业,产业优势突出;与上海等大中城市经济交流起步早,对接条件比较成熟。挑战主要有:一体化将加速人才流动,使我们得以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的挑战;与周边大中城市相比较,存在着市场运作机制不优的挑战;企业体制陈旧、用人主体意识不强的挑战。一体化进程的初期,作为县级市,要在同一机制体制环境中和大中城市就人才争夺“掰手腕”,无疑是挑战更多。认清形势、知难而进,使我市人才工作健康地融入一体化大潮并充分得益,是当前人才开发的重点。围绕一体化来开发人才,必须让我市有关人才工作的政策、环境和薪酬等与整个区域内先进地区逐步实现对接。具体要在政策体制、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和人才进出等方面加速贯通、融合,实现互动、双赢。形象地说,就是要弹奏好“贯通、融合、互动、双赢”四部曲。

1.首先要“贯通”,这是实现区域人才开发的基础。做到“贯通”,必须敢于打破、善于接轨。

“打破”需要勇气和胆识。要求我们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上重新审视我市现有人才工作的制度体系和环境体系,进一步放开思维、大胆放弃,坚决摈弃人才工作上某些落后的观念,坚决破除与先进城市间机制和体制上的壁垒,实现观念衔接、制度联通。

“接轨”是要做到观念、制度、信息、交通和分配上的基本对等。重点要加快我市基础设施和网络工程建设,形成接轨上海、连接四邻的大交通体系和信息互通平台,同时逐步缩小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与先进地区的差异,逐步缩小人才在薪资福利等方面的地区差别,最终实现政策观念、机制体制、基础设施和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一体化,从而为人才开发一体化的顺利实现畅通渠道。

2.重点要“融合”,这是推动区域人才开发的气候。做到“融合”,必须敢于创新、善于合作。

“融”就是在初步贯通的基础上,加强和加速我市和长三角城市间各项硬件和软件的磨合和统一,逐步在整个区域形成人才开发资源共享、政策协调、制度衔接、服务贯通的新机制,逐步使我市的人才工作融入区域内统一的人事制度框架,融入长三角人才大市场和人才大服务的一体化的气候环境。

查看全文

长三角示范区河长制信息化管理初探

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深入贯彻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突破行政区域壁垒,以联合河长制为抓手,推进跨区域联合治水,实现水生态环境共治共享,有效解决了以往交界河湖治理执法难、管理责任不清等难题。在联合河长制的深化过程中,为有效规范各级联合河长履职流程,吴江区河长办积极探索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联合河长制信息化管理系统(以下简称联合河长制信息化系统),发挥了应有作用。

一、系统简介

联合河长制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根据示范区联合河长制工作开展的要求,集成地理信息、移动定位导航、互联网通信等相关技术,实现信息上传、任务派遣、督办考核数字化管理需求,将日常巡河、问题查办、情况通报、责任落实,管理统计分析等纳入信息化、平台化管理,为示范区联合河长制协同治水提供“大数据”支撑。

二、应用范围与对象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面积约2300km2。其中以青浦区金泽镇、朱家角镇,吴江区黎里镇,嘉善县西塘镇、姚庄镇作为先行启动区,面积约660km2。示范区内共有包括太浦河、元荡、汾湖等46个跨省界交界河湖。联合河长制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围绕这46个重点跨界水体及其重要支河开展联合河长制工作。联合河长制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对象主要包括三地各级联合河长、各级河长制办公室以及包括水利水务、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相关河长制成员单位。

三、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