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护理保险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1 12:56: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长期护理保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长期护理保险
一、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较好途径之一
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CareInsurance,简称LTCI),是指为那些因年老体衰、疾病或伤残不能自理,需要长期照顾的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费用补偿的一种保险。当被保险人身体衰弱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甚至不能利用辅助设备生活时,由保险机构付给保险金用来补偿其护理费用。长期护理保险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可以说是人口老龄化的产物。这种产品的出现,不仅在我国有其必然性,全球也是如此。从经济发达国家来看,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而人口出生率却持续保持在一个低水平上,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以日本为例,2005年达到或者超过65岁的老龄人口有2560万人,占总人口的20.04%,超过1/5的日本人口已经达到或者超过65岁。日本2005年的出生率也创下历史新低,平均每名妇女一生中生育1.25个孩子,到2025年日本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8%,约三个半人中就有一个老龄人口。日本是这样,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国也不例外。根据联合国规定,凡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比例的7%以上,称为人口老龄化,处于人口老龄化状态的社会就是老龄化社会。那么,进入21世纪后,全球将是一个老龄化社会。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就成为全球各国必须解决的课题。
我国的老龄化进程也在加速,人均寿命多年来一直在稳步增长,而死亡率和生育率始终保持下降或不变,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亿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以北京为例,2005年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6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0.7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3.3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37个百分点。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有两大特点:一是基数大,发展快。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从1953年-1982年的29年时间里,65岁以上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加81万人,平均每年递增2.27%,从1982年-1990年的8年时间里,65岁以上老龄人口从4929万人增加到629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70万人,平均每年递增3.10%。两者相比,后8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比前29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快37%;二是经济基础差,负担重。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却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与此同时,老龄人口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种老年性疾病如老年痴呆、脑中风后遗症、脑损伤、心血管疾病及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等的发病率却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些多发病、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再加之意外事故在老龄人群中的发生率也较高,越来越多的老龄人需要接受长期性的护理服务,才能安全地过着正常的生活。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根本无力承担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据有关部门调查,2005年全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人,其中: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7人,农村为3.27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31人。大量的“四二一”、“四二二结构”及“空巢家庭”出现,使得广大中青年人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而且要照顾老人和孩子,经济、心理和身体压力均较大,许多人处于亚健康中,更有一些人英年早逝,特别是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使得子女无暇照顾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加之老年人较过去更为长寿,需要护理的卧床周期延长,导致护理费用不断增多,而护理费用是不计人医疗保险范畴的,这笔不断上涨的费用给老年人及其子女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非一般人能承受。而长期护理保险可以承保各种专业性或非专业性的长期护理、家中护理或护理机构的护理。在被保险人出现日常活动能力丧失或认知能力障碍,即在没有他人的帮助下,不能进行日常生活,包括:起床、穿衣、脱衣、洗漱、进食、行走、移动物品、如厕、沐浴等或患有老年性痴呆等症时,由保险公司给付被保险人保险金。因此,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不仅可以充分满足老年丧失生活能力者的需要,缓解长期患病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心理负担和身体负担,提高由于病理性衰老或正常衰老的老龄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而且,对人口正处于老龄化的国家也十分有利。它有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以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较好途径之一。
二、发展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
人口众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国情。我们考虑什么问题,做什么事情,都要从这个国情出发。我国现有人口相当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和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的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4多。仅65岁以上的人口就接近日本(2005年大约为1.2776亿人)全国人口,尽管近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82321亿元,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很低,2005年人均CDP只有13943.6元,与世界各国比较,排在百多个国家之后,这主要是人口众多之故。从经济发达国家发展经历来看,人口老龄化与其经济发展呈现出正相关,一般是先富后老,而我国人口老龄化却不是这样,而是在经济欠发达,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时出现的,因此社会经济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承受能力较差,并未具备发达国家雄厚的物质基础。况且,各个地区、城乡、行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为3.22:1。(2)不同地区收入差距较大。目前,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均GDP美元值相对差异系数要高于世界各国的相对差异系数,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和差距大的特点十分明显,突出表现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等高收入地区,约占总人口的2.2%,相当于世界的高收入发达国家;“第二世界”是天津、浙江、广东、福建、江苏、辽宁等6个沿海省份,约占总人口的21.8%,相当于世界上的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第三世界”是山东、东北、华北中部部分地区,相当于世界的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占总人口的26%;“第四世界”主要是贵州、甘肃、陕西、西藏等中西部地区,相当于世界上的低收入水平,约占总人口的50%。地区差距的扩大,相当一部分表现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区差距,特别是东部与西部差距非常明显。以2006年5月为例,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月可支配收入912.77元,收入最高的上海市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月可支配收入为1671.18元,而收入最低的青海省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月可支配收入仅为641.2元,二者收入差距为2.6:1。(3)不同行业职工收入差距较大。2004年收入最高的计算机服务业职工平均工资为47725元,收入最低的农、林、牧、渔业职工平均工资仅为7611元,收入差距为6.27:1。(4)高低收入差距较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显示,最富有的10%的城镇居民家庭与最贫穷的10%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8倍,有六成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特别是我国还有许多低收入人口,2005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年收入低于683元)的数量为236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5%,低收入人口(年收入在684—944元)数量为4067万人,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4.3%,绝对贫困人口与低收入人口合计数量为6432万人。由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基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保费较高,我国目前居民可支配收入较少,人们支付能力不足,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应从富裕地区开始,如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江苏,针对中高收入者。从目前来看,由于人们对保险的认知度不高,对保险还有一些偏见,特别是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保费较高,非一般人能承受得起,因而,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应选择经济效益较好、职工收入水平较高的行业,如:计算机业、软件业、电力、金融、通讯等,重点发展团体长期护理保险,使其作为一些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一部分,以此吸引和留住企业关键岗位人员。政府应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减免,在税收上可将企业这部分支出记人费用,免除税收,以刺激有效市场需求。保险公司应在调研的基础上,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客户,不断开发适合不同层次客户需要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进行科学论证,加强对疾病发生率、恢复期长短和护理费用率等精算数据的收集,使得长期护理产品的保险责任范围、保险费率以及给付额更加合理。另外,针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特殊性,保险公司应建立一系列配套设施。例如,与一些专门的护理服务机构联合或自己设立相应部门,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信息及服务。
三、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模式应从商业保险逐渐过渡到社会保险
长期护理保险推广分析
摘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深化,长期护理保险已成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措施。随着第一批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的成功推行,国家医保局在2020年又新增了包括呼和浩特市在内的14个国家级试点城市。本文首先简要分析第一批试点城市运行过程中推行的政策,其次重点分析呼和浩特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借鉴第一批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为呼和浩特市长期护理保险推广提出建议。
关键词:呼和浩特市;长护险;推广
一、引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19064万人,在全国人口中占比高达13.5%,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伴随老龄化激增的护理需求日益增长,解决长期护理保障问题已迫在眉睫。我国自2016年起在15个试点城市推行长期护理保险(下文简称“长护险”),在获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2020年9月16日又新增了包括呼和浩特市在内的14个国家级试点城市,拟在更大范围检验试点成果。其中,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城市,作为第二批长护险的试点城市,其推广的成功与否对于全内蒙古地区长护险的推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具有战略性意义。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其他试点城市成功经验的分析,对呼和浩特地区长护险的推广进行研究并提供建议。
二、各试点城市政策分析
(一)第一批试点城市政策分析
长期护理保险研究论文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概况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长期护理(LongTermCare,LTC)定义为“由非正规照料者(家庭、朋友或邻居)和专业人员(卫生和社会服务)进行的照料活动体系,以保证那些不具备完全自我照料能力的人能继续得到其个人喜欢的以及较高的生活质量,获得最大可能的独立程度、自主、参与、个人满足及人格尊严”。因此,长期护理包括非正规与正规两类支持性体系。正规的支持体系可能包括广泛的社区服务(即公共卫生、初级保健、家庭保健、康复服务和临终关怀)、私人疗养院以及临终关怀院,也指那些暂停或逆转疾病和残疾状况的治疗。
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CareInsurance),也称长期照料保险,是指为那些因老年、疾病或伤残导致丧失日常生活能力而需要被长期照顾的人提供护理费用或护理服务的保险。老年人是长期护理服务的主要使用者。20世纪70年代,长期护理保险开始在美国商业保险市场上出现。到了1986年,以色列政府率先推出了法定护理保险制度。随后,奥地利、德国、日本等国也相继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在长期护理保险的出资责任承担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个人和家庭应承担长期照料保险的主要融资责任,政府只有当个人无力承担出资责任时,才能作为最后的责任人,由此形成了商业护理保险。商业护理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自愿开办,以美国为典型代表;另一种是政府要确保老年人享受到综合的照料服务,政府应居于主导地位,而不管老年人是否具有经济上的承受能力,由此形成了社会护理保险。社会护理保险由政府强制实施,以德国和日本为典型代表。
实行长期护理保险需要考虑的因素
制定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在于老年护理保险的需求增加,而需求主体主要来自老年人个人(及其家庭)和政府。
长期护理保险对居家养老护理的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长期护理保险对居家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效果,探讨有效的培训方法,以提高居家养老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质量。方法于2019年11月—2020年11月选取上海市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所有在岗的40名养老服务护理人员以及接受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179个家庭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护理规范技术操作培训,在培训前和培训后,对护理人员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并采取问卷调查方法了解居家养老家庭对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质量评价与满意度。结果护理人员培训后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测试成绩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家养老家庭培训后的居家养老护理服务质量评价与满意度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长期护理保险对居家养老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护理规范技术操作培训的效果良好,可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升居家养老护理服务质量与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居家养老;护理人员;培训
社会老龄化现象普遍存在,目前医疗资源显然无法满足现今的养老需求,居家养老已成为社会主流养老模式[1]。经对天目西街道居家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做了护理知识测试,发现护理人员均缺乏护理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知晓率远不能满足居家养老的专业护理需求。本研究分析了护理人员日常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施方案,采用培训补漏的方法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并检验其效果,以切实保障居家老人的护理质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19年11月—2020年11月,选取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所有在岗的40名养老服务护理人员以及接受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天目西街道的179个家庭为研究对象。养老服务护理人员的纳入标准:(1)年龄30~60岁;(2)文化水平初中以上;(3)有“养老服务护理员”证书;(4)注册在岗为养老社工事务所护士。排除标准:(1)年龄>60岁;(2)文化水平低于初中。40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30~60岁,平均(42.61±5.33)岁;从业工龄1~22年,平均(10.65±4.36)年;文化水平:初中11名,高中和中专25名,大学及以上4名。接受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家庭纳入标准:(1)自愿接受长护险服务的居家养老人员;(2)年龄≥60岁;(3)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排除标准:(1)年龄<60岁;(2)精神疾病。居家养老人员中,男性86名,女性93名;年龄60~92岁,平均(77.34±10.65)岁。1.2方法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护理规范技术操作培训,具体如下。1.2.1培训内容包括Ⅰ类基本生活照料、Ⅱ类护理相关技能、Ⅲ类临床护理操作。1.2.2培训方法对街道所有在岗养老服务护理员,由1名社区护士负责3名养老服务护理员;对老社工事务所护士,由1名社区护士负责2名为老社工事务所护士。以小组形式和现场模拟的方式进行护理操作培训,社区护士每个月入户随访1次,从老人和家属了解养老服务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1.2.3培训过程(1)利用微信平台,搭建沟通渠道。建立微信群,每天安排1名社区护士在线解答养老服务的护理问题;建立微信平台,每周推送相关的护理文章,并对养老服务护理员及为老社工事务所护士进行定期考核,了解其掌握程度。(2)对各项护理操作质量进行检查分析。加强对护理人员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护理技术;树立较强的管理意识,加强管理知识的培训;树立法律意识,掌握法律知识。(3)护理质量管理。做好基础工作,使护理人员认知质量管理概念和意义,掌握质量管理的工具;制订工作内容标准,将每项护理操作均制订统一的标准,每名护理人员以此为标准开展每天的工作;实施护理质量缺陷控制,对每项操作按工作标准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并落实整改;按随访周期,复查已落实的问题,并进行下一项护理操作的培训。1.3观察指标(1)在培训前和培训后,以理论技能测试方式评价护理人员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测试共20题,答对计1分,答错不计分,满分20分,得分越高成绩越好。(2)在培训前和培训后,对居家养老家庭(居家养老人员或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质量评价与满意度。满意度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共17项,满分100分,得分越高满意度越高。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方法,见表1。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保险长期护理研究管理论文
[摘要]长期护理保险是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的保险产品,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较好途径之一。发展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从长期看,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模式应从商业保险逐渐过渡到社会保险。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老龄化,长期护理
长期护理保险是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的保险产品。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出现在美国,2000年4月日本正式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险计划。虽然这一险种出现较晚,但发展速度却较快,目前已成为一些国家人身保险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还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继2005年国泰人寿在上海推出“康宁长期护理健康保险”之后,2006年6月15日,国内第一家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这是国内首个全国性的具有全面保障功能的长期护理保险。它的推出,标志着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迈出了实质性的—步。
一、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较好途径之一
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CareInsurance,简称LTCI),是指为那些因年老体衰、疾病或伤残不能自理,需要长期照顾的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费用补偿的一种保险。当被保险人身体衰弱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甚至不能利用辅助设备生活时,由保险机构付给保险金用来补偿其护理费用。长期护理保险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可以说是人口老龄化的产物。这种产品的出现,不仅在我国有其必然性,全球也是如此。从经济发达国家来看,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而人口出生率却持续保持在一个低水平上,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以日本为例,2005年达到或者超过65岁的老龄人口有2560万人,占总人口的20.04%,超过1/5的日本人口已经达到或者超过65岁。日本2005年的出生率也创下历史新低,平均每名妇女一生中生育1.25个孩子,到2025年日本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8%,约三个半人中就有一个老龄人口。日本是这样,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国也不例外。根据联合国规定,凡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比例的7%以上,称为人口老龄化,处于人口老龄化状态的社会就是老龄化社会。那么,进入21世纪后,全球将是一个老龄化社会。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就成为全球各国必须解决的课题。
我国的老龄化进程也在加速,人均寿命多年来一直在稳步增长,而死亡率和生育率始终保持下降或不变,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亿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以北京为例,2005年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6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0.7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3.3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37个百分点。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有两大特点:一是基数大,发展快。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从1953年-1982年的29年时间里,65岁以上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加81万人,平均每年递增2.27%,从1982年-1990年的8年时间里,65岁以上老龄人口从4929万人增加到629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70万人,平均每年递增3.10%。两者相比,后8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比前29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快37%;二是经济基础差,负担重。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却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与此同时,老龄人口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种老年性疾病如老年痴呆、脑中风后遗症、脑损伤、心血管疾病及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等的发病率却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些多发病、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再加之意外事故在老龄人群中的发生率也较高,越来越多的老龄人需要接受长期性的护理服务,才能安全地过着正常的生活。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根本无力承担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据有关部门调查,2005年全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人,其中: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7人,农村为3.27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31人。大量的“四二一”、“四二二结构”及“空巢家庭”出现,使得广大中青年人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而且要照顾老人和孩子,经济、心理和身体压力均较大,许多人处于亚健康中,更有一些人英年早逝,特别是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使得子女无暇照顾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加之老年人较过去更为长寿,需要护理的卧床周期延长,导致护理费用不断增多,而护理费用是不计人医疗保险范畴的,这笔不断上涨的费用给老年人及其子女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非一般人能承受。而长期护理保险可以承保各种专业性或非专业性的长期护理、家中护理或护理机构的护理。在被保险人出现日常活动能力丧失或认知能力障碍,即在没有他人的帮助下,不能进行日常生活,包括:起床、穿衣、脱衣、洗漱、进食、行走、移动物品、如厕、沐浴等或患有老年性痴呆等症时,由保险公司给付被保险人保险金。因此,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不仅可以充分满足老年丧失生活能力者的需要,缓解长期患病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心理负担和身体负担,提高由于病理性衰老或正常衰老的老龄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而且,对人口正处于老龄化的国家也十分有利。它有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以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较好途径之一。
长期护理保险章程创建与发展
2011年9月17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建立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体系基本框架,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让广大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十二五”时期,我国也将迎来新一轮的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1年至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①。人口老龄化加快将导致社会有效劳动力资源增长率放缓,老年人养老保障和护理服务需求增加,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事业发展任重道远。本文就完善我国老年人社会保险制度角度出发,对德国社会性护理保险做一简要分析,拟就发展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概述
(一)概念界定
当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概念在我国并未明确的界定,学界广泛接受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概念描述:一是“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入住长期护理机构,接受长期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荆涛,2010);二是“护理保险是借用国家、社会或私人的力量,对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生活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它关注的是老年人口因年老而带来的生活及生理需求”(王莉莉、叶晓恬,2011);三是“长期护理保险是指那些因为老年、疾病或者伤残导致丧失日常生活能力而需要被长期照顾的人提供护理费用或者护理服务的保险”(黎建飞、侯海军,2009)。据此,我们可以认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指国家或社会建立的、为了解决因年老、伤残导致的丧失自理生活能力问题而举办的社会保险。它的手段在于长期护理需求产生后,为被保险者提供相应的费用补偿或者服务补偿。它的一般性目的在于免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其抵御年老或者伤残时自理生活风险,特殊目的在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变迁等原因导致的老年性社会问题,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的稳定。
(二)主要制度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主要集中在商业性保险领域,商业保险公司通过征收商业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当被保险人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伤残或者年老风险损失时,保险公司依据合同对其进行经济给付或者服务补偿。当前市场上主要的护理保险产品有以下三类:2005年国泰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率先开发出康宁长期看护健康保险产品,它主要针对30到50岁的健康人士,为被保险人提供身故或全残保险金、长期看护复健保险金、长期看护保险金;2006年中国人保健康推出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它主要针对18~59岁的健康人士,可以与单独出售,也可以与其公司的其它产品捆绑出售。当被保险人产生护理需求费用时,保险公司派专业调查专员实地调查,根据被保险人的实际情况,确定赔付标准,给付长期护理保险金;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近年来推出一个更为详细的护理保险产品———太平盛世附加老年护理保险。此产品将参保者的年龄分为三个级别,分别为70~79周岁、80~89周岁、90周岁及以上,年龄越大的获得的保险金就越多。按照被保险人缴纳的保险金额支付保险金,支付时要根据签订的合同和最后一次缴费的凭证、保险金领取人的身份证明和户籍证明,到保险公司填写保险金申领书领取保险金,受益人均为被保险人本人,不得指定其他受益人。②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化的风险分担机制,为参保者提供抵御老年残障风险服务,解除其后顾之忧。同时它也是一种更具目标性和针对性的经济保障机制,商业保险参加者通过缴纳护理保费,满足人们多层次和特殊的护理需求,进而保险制度经营主体获得利润。但是商业性保险的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是基于经济利益建立的合同关系,属于私人经济范畴。主体始终追求个体利润最大化的经营个体,对投保对象也存在选择性。这就致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收费高、覆盖面狭窄、风险控制能力弱等,难以抵挡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人护理需求大幅提高的问题。鉴于此,我们可以举办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论文
论文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医疗保险人口老龄化商业护理保险社会护理保险
论文摘要:我国商业保险公司虽已推出了长期护理保险,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认为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尽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体系,达到增进老年人福利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适应本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考虑到“银发市场”潜在的巨大购买力,适时推出了“长期护理保险”,为解决“老年护理危机”提供了基本制度保障。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尽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体系,达到增进老年人福利以及促进经济和谐发展的社会目标。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概况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长期护理(LongTermCare,LTC)定义为“由非正规照料者(家庭、朋友或邻居)和专业人员(卫生和社会服务)进行的照料活动体系,以保证那些不具备完全自我照料能力的人能继续得到其个人喜欢的以及较高的生活质量,获得最大可能的独立程度、自主、参与、个人满足及人格尊严”。因此,长期护理包括非正规与正规两类支持性体系。正规的支持体系可能包括广泛的社区服务(即公共卫生、初级保健、家庭保健、康复服务和临终关怀)、私人疗养院以及临终关怀院,也指那些暂停或逆转疾病和残疾状况的治疗。
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CareInsurance),也称长期照料保险,是指为那些因老年、疾病或伤残导致丧失日常生活能力而需要被长期照顾的人提供护理费用或护理服务的保险。老年人是长期护理服务的主要使用者。20世纪70年代,长期护理保险开始在美国商业保险市场上出现。到了1986年,以色列政府率先推出了法定护理保险制度。随后,奥地利、德国、日本等国也相继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高龄老人越来越多,失能老人的规模也不断地扩大。失能老人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关系着老年护理政策的实施进程。长春市作为首批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试点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果的同时,在供给能力、参保范围、政策引导、护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突出问题。对此,可通过放宽参保准入条件、优化宣传举措、建立完善评估体系、优化服务类型、培养专业人才等方式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长春;问题;失能老人;对策
目前我国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众多,达2.5亿,多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超过16%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加快老年护理服务的发展进程,是全面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实施健康老龄化的现实举措,对稳定经济发展、加大力度改革、促进社会结构变化、保障民生发展、积极建设文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由此,长春市政府于2015年5月1日正式实施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险,致力于解决不断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长期护理政策中失能老年人的保障以及失能老年人自身和家庭的生活幸福感、家庭获得感的提高以及经济压力的缓解问题,使失能人员在长期护理保障中得到应有的人文关怀。以失能老人为研究对象,需要满足该种人群的基本生存和基础的医疗护理,以期能减轻失能老人自身和家庭、社会压力,社会保障手段就是长期护理保险的基本含义。在老龄化背景下,家庭中若有失能或半失能老人,该家庭可能会出现家庭护理功能弱化、老年人财务负担能力有限、家庭负担过重、医保基金支付压力较大等问题。由此可知,针对长春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出改进意见尤为重要。
一、长期护理保险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在某些经济发达国家,老年长期照护保险由来已久,并不断实践探索,同时产生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主要以社会化、现状和问题以及效果三方面内容为主。第一方面,JuMoonPark(2011)认为由韩国国家健康保险机构对护理保险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保险制度实施的效率,并且可以充分节约管理成本[1]。第二方面,Tamiya(2011)认为实施长期护理保险能够改善日本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进而论证了实行并推广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2]。第三方面,Kemper(2016)认为社区照护减轻了家庭成员的养老负担[3]。由此可以看出,世界上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发达国家在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方面都有一套符合本国国情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该制度对大部分国家都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4]。
长期护理保险法律制度探讨
随着世界老龄化趋势的深化,失能问题成为老年人口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外的商业保险公司早在上世纪就推出了长期护理保险这一险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一险种在发达国家已经具有较完整的形态和规模。然而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还属于新兴的险种,相关法律制度设计初具雏形,并不能满足我国未来长期护理险的发展要求。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的法律制度,不仅可以满足老龄化背景下人们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还可以完善我国的多层次养老体系。长期护理保险是为因年老、疾病或残疾而需要长期护理的被保险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费用的健康保险。本文的研究对象成都市长期护理保险法律制度是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依托,以最终建设成与医疗保险相对独立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险制度为目标,因此本文将从社会性角度出发研究长期护理保险法律制度。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法律制度的定义是:以强制性的法律制度的形式来进行长期护理保险的基金筹集,并对因身体机能性受损和认知障碍而需要较长时间的护理才能维持其正常生活的人群进行补偿的制度。由以上定义可知,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法律制度应具有强制性、普遍性、社会性、互济性、长期性和护理性的特点。长期护理保险法律制度设计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
美国是一个较早出现长期护理保险的国家。其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商业护理保险制度,由商业保险公司自主经营,自愿投保。政府并未直接参与承保,而是对其进行一定的补贴或者税收优惠,以促进长期护理保险在美国的发展。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法律制度构成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基金筹集:保险资金的重要构成是部分自愿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的投保人所缴纳的保险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群体无需缴付,其资金由联邦和州政府共同提供,其中联邦政府负担55%、州政府负担45%。参保范围:存在三个年龄区间,分别为40-49岁、50-84岁、55-79岁,投保人根据自己的年龄范围选择相应的等级进行投保。投保人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不允许健康状况差的人投保。保费及保费给付: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大小与被保险人年龄、性别、保额、给付期等因素相关。年龄越大、保额越高、受益期间越长,保费就越高。保费给付方式灵活,它可以用现金一次性支付,10年内分期支付,或支付至65岁退休。给付方式: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一般采用直接定额给付现金和提供护理服务两种方式。给付条件:以被保险人能完成的日常生活活动、认知能力程度作为衡量给付的准则。日常生活活动一般是指起床、洗漱、行走、如厕等无需他人帮助,而认知能力障碍则多指老年痴呆等疾病。保险金的最后给付程度与这两个标准有着密切关系。承保方式:美国长期护理保险既可以作为独立的专门保险进行投保,也可以作为终身寿险的一个附加险进行投保,或者是由收入损失保险转化而来,或以保险金额随着独立账户余额变动的长期护理保险单形式存在。二、德国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老龄化趋势加快,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随着人们投保意识的加强和护理费用的增加而膨胀。在此背景下,德国政府于1995年开始实施《护理保险法》,这标志着德国正式建立起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系统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参保范围:各个年龄段人口均可参保。基金筹集:由于德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法律制度规定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实行双轨运行的制度,根据居民的收入水平划分不同的投保范围。收入水平低于规定的标准门槛的个人必须参加强制性社会保险体系的长期护理,而高收入者则有权选择参加社会保险或购买强制性商业保险。因此,其基金筹集既来自于社保基金,也来自于商业保险保费收入。根据新的加强法案,纳入社会保险的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采取强制缴纳,比例增加为职工工资总额的2%,由雇员和雇主以一定比例共同负担。给付条件:虽然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采用强制性原则,覆盖全面,且被保险人的受益资格将由其是否有护理需求来决定。按照法律的规定,当个人由于生理或心理问题导致其在包括健康、饮食、行动、家务四个方面的日常生活行为中至少有两个方面需要持续性(至少6个月以上)或实质性的帮助时,即可获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等级鉴定:被保险人提出申请后需要经过资格审查后才能对其进一步划分受益级别。护理水平与他所需要的护理时长和护理次数有密切联系。一级护理为每天最少需要一次90分钟的日常生活护理服务,二级护理为每天最少需要三次3个小时的日常生活护理服务,三级护理为最高级别的护理,需要24小时不定次数的至少5个小时日常生活护理服务。给付方式: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受益方式主要有实物待遇、现金补贴、日间或者夜间看护、机构照护四种方式。每种方式的受益程度根据受益人的实际需要而有所不同。从以上国际经验分析可以得出,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主要采取的是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双轨道运行机制,且主要是以社会保险为主。美国则是采用市场主导的模式,投保人在社保所给予的保障之外再基于个人的需求自愿投保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故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呈现混合型特征,具有多层次、多类型,政府主导、商业保险补充的优势。目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本理论制度框架已初具雏形。但由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较短,制度政策等还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商业长期护理保险还是社保体系的长期护理保险,都没有较完善的法律制度。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路径在对美国和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法律制度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其在基金筹集、失能评估体系等方面具有许多可取之处,值得借鉴。法律制度的设计应当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环境相关。笔者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与优化提出几点建议。一、立法模式的选择从我国第一批试点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实践来看,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将其划入医疗保险范畴,另一种则是作为独立于其他“五险”的一种新型险种存在。2020年5月6日,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长期护理保险是一种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要坚持独立运行,着眼于建立独立险种,独立设计、独立推进。”这从制度定位上明确了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保“第六险”的定位,即独立于医疗保险的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长期护理保险的立法应该从属于《社会保险法》,同时也要考虑其与其他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之间的衔接与补充关系。
二、保障人群
从目前我国试点城市的保障人群范围来看,大多数城市都只将失能人员纳入了保障范围。以成都为例的试点城市在试点之初覆盖的仅为重度失能人群,轻度和中度失能则被排除在外。尽管在后续的试点指导意见中明确将保障范围扩大到因失智导致的重度失能人群,但是在失能人群中重度失能人群所占比例较小,中度和轻度失能人群占比较大,将占比大的人群排除在制度以外,既不能有效地满足大多数人群的真实需求,也有损制度的公平性。因此,笔者认为,为了使长期护理保险成为惠及全民的社保“第六险”,应该依序将不同程度的失能(失智)人群纳入保障范围。在试点之初,可首先保障重度失能(失智)人群,深化试点之后逐步将中度失能(失智)人群、轻度失能(失智)人群纳入保障范围。
三、失能等级鉴定制度
长期护理保险的构建和发展诠释
从20世纪末开始,多数发达国家开始出现了人口老龄化问题,引发各国政府和社会非常重视老年人的医疗和护理问题,也因此推动了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发展老年保险市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设备的改善使得当今老年人大多比以往任何时候的寿命都要长。但是,要想让这些老年人能够健康地安度晚年,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长期护理。
长期护理保险是针对那些身体衰弱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生活自理、需要他人辅助日常生活的被保险人(基本是老年人)提供经济保障或护理服务的保险。它是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的保险产品,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人身保险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
通常情况下,长期护理保险相比传统的医疗护理周期更长一些,重点在于尽最大可能地维持和增进患者的身体机能,提高其生存质量,即使是在无疾病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被保险人的生存能力,同样可以选择护理险。
一、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分析
(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就称为“人口老龄化”。我国从2000年开始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因为65岁以上老年人2000年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比例为6.96%;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1.3亿,占总人数的10%左右,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而且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因此老龄化速度要远远快于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