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1 11:56: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长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长江航行安全问题的研究
摘要]运输船舶规模大,载货量或载客量非常大,一旦发生海损事故,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损失都难以估算。笔者提出了运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通信设备,对长江航行船舶进行安全监控;针对船舶海事中70%是碰撞事故的事实,提出了长江船舶避碰预警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技术路线;长江航运各有关机构则应恪尽职守,确保船舶具有良好的适航性。这些新观念和新思路对减少长江海损事故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航行安全适航性避碰预警系统 1问题的提出
长江水系共有可航水道57000km,占全国内河可航里程的52.7%。长江干流是中国重要的东西向水上运输线,据测算,在正常通航条件下,长江运输能力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是举世公认的“黄金水道”。据统计表明,自1984年至1999年间,长江干线累计发生船舶交通事故6355件,直接经济损失累计为9.13亿元,年均事故件数近400件,年均经济损失近6000万元;而1997年至1999年,长江干线共发生海损事故1071起,死亡741人,直接经济损失3.92亿元;2000年全年长江干线共发生一般以上海损事故159起,沉船92艘,死亡和失踪178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641万元,其中仅2000年6月份,长江就发生14起海损事故,死亡100余人。可见,近年来,长江干线发生海损事故越来越频
繁,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长江航行安全问题也就成为越来越严峻的问题。
2航行安全的影响因素
影响航行安全的因素很多,综合分析,可归纳为两方面:其一,航行自然环境;其二,船舶适航状态。
长江堤防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湖北省长江堤防建设大投入、大建设、大成效、大变化,充分说明只有不断调整治水思路,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完善建管机制,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水利科技含量,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水利发展的要求;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水利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大规模堤防建设的要求
关键词:长江堤防建设回顾
一
1998年长江大水是无情的,汛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做出的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重大决策是有情的。一场无情的大水、一项有情的决策,带来了湖北水利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带来了湖北长江堤防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带来了湖北长江治水的历史性跨越。4年的长江治水实践,湖北堤防建设呈现出大投入、大建设、大成效、大变化的特点。
1.大投入
1998年长江大水后,国家投巨资整治长江堤防,以期基本解决长江防洪问题。湖北长江干堤隐蔽工程、非隐蔽工程、分蓄洪工程建设和重点堤防建设投入174.9亿元,其中长江干堤16个项目投资148.47亿元,占长江中下游4省堤防建设总投资的48.4%,非隐蔽工程投资117亿元。其强度之大、额度之高前所未有。
长江加油城站长先进事迹
身在油城谱新曲
——记长江加油城站长zqz
二oo二年*月*日,yd石油长江加油城日销量突破30吨大关,创建站以来历史最高水平,成为yc市石油公司今年第二个日销量突破30吨的加油站。长江加油城位于“318”国道yc长江公路大桥南岸,从该站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看,无任何优势可言,一不靠集镇,二无城市依托,更无固定市场,是什么使该站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呢!深入该站,经过与站内部分员工的交谈,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答案:这个站有一位懂经营、善管理、能吃苦的好站长,有一个互相关心、团结战斗的员工集体。
站长zqz,男,今年三十六岁,属马,中等身材,从他脸上看不到任何“精明商人”的表情,从他的言谈举止中,你会感到一种正在被当今社会所推崇的品质——诚恳与诚信。
新的岗位新的挑战
一九九九年七月,原在长阳县石油公司业务股工作的zqz,公司的一纸调令,领导简明扼要的谈话后,他被调到了cy县境内的白氏坪加油站任站长。从未接触过零售工作的他,既感到高兴又深感压力不小。以前,他在公司主要负责油品采购,只要疏通了相关的进货渠道,一年之内有了一两次价格大起大落的时机,进货及利润任务也就较为顺利地完成了。但来到加油站,油要一升一升地卖,卖一升油只有几角钱甚至几分钱的利润。要完成销量更要完成利润指标,的确有不少困难。再加上自己没有固定的客户,事事都要从头做起;而且孩子不到两岁,自己远离家庭,心中也不免时常牵挂。望着戴上中国石化红帽子、装修一新的加油站,在工作上从不服输的zqz暗暗在心里为自己鼓劲:一定要闯出一片新天地。
小议长江大撤退中管理技巧
几年前在清华大学EMBA班上,我聆听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程文浩教授有关运营管理的课程。程教授以宜昌大撤退这一被誉为1938中国的“敦刻尔克”的经典案例,为学员们精彩演绎了发生在抗战时期的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和蕴藏在其中的管理智慧。
程教授向学员推荐了《长江大撤退》这本书,此书共分3篇,长江航运与兵器工业大撤退,民营厂矿的大撤退,大撤退期间的长江航政,总共l1个章节。通过对本书最震撼人心的宜昌大撤退精彩章节的阅读理解,对我所从事的医院运营管理工作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宜昌大撤退发生在1938年中国抗战时期,是由当时的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船队,冒着日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将大批急需物资和人员在极短时间内从宜昌撤运进川的重要事件。
当时因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并确定四川为战时大后方,长江成为进出四川的主要运输通道。面对重重严峻的困难,原本需要一年才能运完的人员和货物必须在40天的中水期内运走。为保证任务的完成,卢作孚巧妙地制定了他的运营计划。他把整个运输划分为3段航行,即:宜昌至三斗坪为第1段,三斗坪至万县为第2段,万县至重庆为第3段。同时又对船以吃水深度和马力大小进行分类,一部分船只运货物至三斗坪,当即返回,再由公司调船运至万县或直运重庆;对重要物资和大型货物则由宜昌直接运至重庆。鉴于三峡段不能夜航,卢作孚要求各船夜晚装卸,白天航行,并在三峡航线增设码头和转运站,临时增加雇工3ooo~人,征用民船850余只,运载轻型物资。路分3段,船分3拨,齐心协力昼夜加班。40天后,堆积如山的设备物资和拥挤不堪的人员被撤运一空,宜昌大撤退奇迹般地胜利结束,为四川成为我国抗日的战略后方奠定了重要基础,卢作孚也因他的超人运筹之功完成了宜昌大撤退这样的绝世伟绩而被后人所传颂。
宜昌大撤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加深了我对运营管理的认识,运营管理不仅适用于战争年代,适用于企业,也同样适用于医院,与医院运营管理道理相通,只要我们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把医院管理中为患者服务的相关要素条件有机整合并合理调配,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如:我院乳腺中心的资源整合、流程改进就是一个运营管理的成功范例。在乳腺中心,每日近300名的乳腺病患者从挂号、早诊、确诊、治疗、疗效评价、出院康复指导到此后的定期复查等环节都被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封闭式的环状流程,每个患者只要进入乳腺中心就可以顺畅有序地完成治疗全过程。又如:许多肿瘤患者需做门诊化疗,以往门诊化疗药物和相关液体均由患者自己保管和携带,既不方便又不安全。我们采用新的运营管理流程,将门诊化疗患者按住院方式管理,患者只需带着输液单就可完成化疗,极大方便了患者,也提高了效率消除了安全隐患。
医院运营管理的成功实践,让我体会到借鉴其他行业的成功之道和管理智慧并结合实际合理运用,对提高医院科学、高效运营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有效利用资源和降低医疗及管理成本非常有益。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问题论文
一
长江流域地处我国中南部,它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干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十一个省(市、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支流伸伸展到甘肃、贵州、陕西、河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八个省(区)。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长江流域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经济发达。长江流域水资源特性突出:它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070毫米,但时空分布不均匀;长江水量巨大,占全国径流总量的35%,是黄河水量的20倍,且径流年际变化不大,但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年内分布不均匀。
长江流域资源的基本状况及其特征是长江水资源保护立法的对象属性,也可以说是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的前提条件,立法的必要性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一)长江流域水资源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要求对其水资源保护问题予以充分重视
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开发利用,水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要素,与其它环境要素和资源都息息相关,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海洋环境、生物环境与之进行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将它们连接为不可分的环境整体;水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是一切生产活动都不能离开的重要条件,在某种意义上讲,水资源不仅与森林、草原、生物、土壤、矿藏等资源息息相关,而且是一定区域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的基础要素。因此,可以说,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与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直接相关,对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一切规划与设想,也都是建立在长江水资源的基础之上的。的确,在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丰富的水资源伴随其间的其它资源为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开发利用资源、迅速发展经济的各种契机。但是,一切规划和设想为我们描绘的美丽蓝图都是建立在长江流域资源可永续利用的前提之上的,如果没有充足的水量或符合人类生存需要和经济发展要求的水质,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或是一纸图画而已。而要真正实现这些设想,就必须对水资源有充分的认识。
长江泰州段通航环境论文
摘要摘要:对长江泰州段通航环境目前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善的办法。
摘要:长江泰州段通航环境平安建议
一、长江泰州段通航环境目前状况和分析
1.航道情况
长江泰州段有2个主航道,2个夹水道。口岸直水道自五峰山至褚港全程40公里,河道在五峰山处束窄,主航道江心有落成洲分成两汊,左岸受主流冲涮,河岸崩塌,形成锯齿状。三江营下有大片花水,万寿洲上、下共有13道护岸丁坝。其中,嘶马东二号坝伸入河道近260米,连万洲至高港段有边滩。泰兴水道自褚港至连成洲,全程22公里,褚港至太平洲下口航道顺直。左岸天申缓流航路,有较大边滩,边滩下伸至连成洲咀。右岸自水道上端至太平洲下口,均为陡坡,有护岸丁坝6处,伸入河道近100米。主流深槽临右岸,一直延伸至长江70#红浮,该水道较为顺直,航宽均在千米以上,录安洲岸陡崩塌有花水。
录安洲夹江上端位于炮子州过河浮标,下端位于长江70#红浮,全程6.50公里,弯曲,航宽在300米左右,可通航1500吨级海轮,录安洲夹江上端口门处有护岸丁坝一道,水流不规则;炮子洲夹江上端位于太平洲捷水道内,下端位于录安洲夹江上口,全程10.50公里,弯曲,可通航60吨级船舶,船舶流量甚少;口岸直水道、泰兴水道主航道维护水深10.50米,缓流航道维护水深4.50米,录安洲、炮子洲夹江处于自然状态,无维护水深。
长江水文信息化建设论文
1长江水文信息化建设现状
长江水文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由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水文局具体承担。长江委水文局下设7个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环境监测中心),主要业务为开展流域水文站网建设、水文水资源监测、水环境监测评价、河道水库地形测绘、水资源调查评价、水文气象预报、水文分析计算、水文自动测报、河道泥沙演变研究等工作。近年来,长江委水文局先后对局机关和下属各勘测局的计算机局域网进行了更新、改造,实现了全局计算机网络的互联互通,形成了覆盖全江外业勘测局、水情分中心和重点水文站的广域网。在常规水文观测的信息化、基础水文信息服务、水文信息深加工和防汛抗旱信息支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建成了一系列支撑主要水文业务的网络与信息系统。
1.1基础设施建设
长江委水文局现已建成覆盖7个勘测局、14个水情分中心和12个重点水文站的计算机骨干传输网,实现了全江计算机网络的互联互通;另外,为满足实时水情信息交换任务,建成国家防总、长江流域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部门、丹江口水库和三峡水库的互通网络,实现了长江水文信息的网络实时快速传输,以及与外业勘测局及重点水文站的远程视频会商。水文防汛计算机网络为3级结构,包括1个一级节点(流域中心),10个二级节点(重庆、宜昌、沙市、洞庭湖、岳阳、陆水、汉口、南京、徐六泾、丹江口分中心),5个三级节点(涪陵、万州、合川、宜宾和攀枝花等分中心)。在数据与网络安全方面,依托网络访问控制ACL技术、防火墙技术对核心数据进行防护,网络层虚拟子网技术实现网络层广播包的过滤,互联网出口通过防火墙进行地址隐藏与隔离,保障了内网系统的安全。长江委水文局在全国率先实现了118个中央报汛站全部自动报汛,结束了国内人工测量、电话报告水情和雨情的历史,实现24h实时自动报汛。目前,已基本上实现了实时水情信息从测站到分中心、水文局、水利部的同步传送。此外,还实现了水位、雨量自记和固态存储;部分水文站计算机智能控制、GPS定位的流量测量;部分重要水文站(宜昌、黄陵庙等)ADCP流量在线监测;部分重点水文站、重要水库监测点网络视频监控。
1.2信息资源和信息管理
经过多年的建设,长江水文形成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
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分析论文
[关键词]:流域管理,水资源保护,水权交易,《长江法》
近年来,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现状令人担忧,已经出现了因不合理开发利用长江流域水资源而严重影响整个流域乃至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建议制定《长江法》,如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的马骧聪先生曾撰文呼吁应“研究制定专门的《长江法》,对流域的开发、利用、保护作出全面系统的法律规定”。1999年末,《半月谈》等多家新闻刊物先后登载了“全国人大正酝酿制订《长江法》、《黄河法》,以保护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的消息。2002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水法》进行了修订,明确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流域管理的地位和职责,进一步为《长江法》的制定提供了法律及理论基础。
一、长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立法的必要性: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既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又是生态和环境的基本要素。长江流域地处亚热带,降水充沛,是我国水资源丰富地区之一,良好的水资源条件为长江流域的发展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长期以来,长江流域的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可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不仅指长江流域水资源作为生产资料的开发、利用、节约、管理,还包括作为环境价值的水环境保护,防治污染,防治水害等。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长江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长江流域水资源面临严重危机:
一方面,长江流域水环境状况恶化,并且影响人均水资源量下降。长江流域受水体污染与水面积缩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削弱了水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主要表现为:区域性、阶段性缺水严重,湖泊萎缩,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航运船舶和工厂企业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质更使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长江流域治理研究管理论文
一、进一步认识和明确长江流域的战略地位。长江流域资源丰富,气候优良,土地肥沃。全流域80%以上的土地面积适宜于人类的生活、生产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在全球百万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积的大江大河中是举世无双的。长江东西横跨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东通太平洋,西控大西南,区位优势无与伦比。
二、长江上游水能资源的开发、下游深水航道与太平洋的沟通、三峡水利枢纽和南水北调工程是长期影响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长江流域的治理开发必须打破行业的局限性,全面统筹,综合规划,统一安排战略性工程项目的实施骤,力争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最优效果。
三、与时俱进,持续深入研究长江流域水情、沙情、水质和河势的变化,正确确定不同时期的江道整治、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重点,把握有利时机,及时采取措施。
四、建议重视以下问题的研究和规划:
1.水土保持和水利(水电)工程对长江流域和主要支流中下游水沙变化的影响,修正典型大洪水年洪水过程,制定以三峡水利枢纽为中心,联系上中游重要水利枢纽工程的调度运用,研究制定长江中下游防洪的联合调度运用方案。
2.继续研究三峡工程坝下游分期分段河势变化,分析江湖关系的新发展趋势,及时调整长江中下游防洪方案。三峡工程投入运用后,荆江河段冲刷最为剧烈,对荆江大堤安全产生新的威胁,必须及早研究对策,及时采取措施。洞庭湖防洪形势,值得特别关注,须研究新的对策和措施;三峡工程投入运用后,对鄱阳湖的影响也不可掉以轻心。
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研究
在我国的城市化战略中,城市群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共同的利益诉求和谋求长远发展,区域合作成为广泛的共识。随着中部崛起、新型城镇化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方针的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逐步成型,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2015年4月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国家批复的首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该规划规定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涉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31个城市,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2016年12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应“壮大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支撑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带”。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要求,以武汉为中心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地位愈加凸显,在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后工业社会,由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等构建的城市生活方式,在深层次上决定这一个城市群的发展和兴衰。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绿色、低碳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为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做出突出贡献。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完成由战略构想到国家战略的升格后,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寻求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以核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进行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超越传统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促进城市群转型升级,既应时又应景。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基础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新常态下引领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在历史文化渊源、交通区位条件、科技教育资源和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拥有明显的基础优势。(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长江中游地区以荆楚文化、湖湘文化、赣鄱文化为代表[1](p84-93)。湘鄂赣三省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特征,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和人文基础。一是文化相近与人缘相亲。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相近的文化总是会拉近人们的情感距离。一方面,长江中游地区由于地域相连,历史上联系密切,都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对区域合作来说,有着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从地理位置上看,湘鄂赣三省由“一江两湖”(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相连接,其中居于核心位置的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三大城市群位置毗邻、人文相融、定位相近,是一个自然的“金三角”,具有组建跨省经济区的自然基础。另一方面,长江中游地区历史上人口流动较为频繁,尤其是数次由国家层面推动的人口大迁移运动,如“江西填湖广”,奠定了长江中游地区人缘相亲的特定基础。据统计,两湖氏族结构中,仅江西一省移民就站60%—70%左右[2](p34-35)。这场历时久、跨域大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对长江中游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三地的人口地理、经济地理分布,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促进了区域融合发展。二是经济与贸易往来密切。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贸易往来已久。在两宋以后,江西成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江右商帮逐渐形成并迅速扩张至全国各地。而湖广临近江西,为江西商人的主要活动区域。明清时期,湖广流传着“无江西人不成市场”的民谚。清末,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期间,学习当时西方先进技术,积极发展工商业,湖北、湖南近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也奠定了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此期间,鄂湘赣三省经济贸易往来更加频繁[3](p39-41)。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湘鄂赣三省联系更加密切,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城市群内部的经济合作日益活跃。(二)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改善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推动了区域生产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尤其是高铁时代的到来,更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千里江陵一日还”成为现实,时空压缩将改变中国文化产业生态环境和空间结构[4](p63-75)。长江中游城市群由于地域相连,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渐提高,进一步密切了区域联系。从航空建设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一批现代化港口群——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宜昌三峡机场、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常德桃花源机场、衡阳南岳机场、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景德镇罗家机场、井冈山机场等。从铁路网络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境内多条铁路大动脉穿过,如京广、京九、沪昆铁路等,以及众多的铁路支线将长江中游地区连接起来,构建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网络。从高速公路发展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全国高速公路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由汉长昌高速环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环路。境内穿过的京港澳、大广、二广、福银等高速,以及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而修建的地域性的高速公路——长张、衡邵、漳吉等[5](p32),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联系更加紧密。(三)雄厚的科技教育资源。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区、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数量多,质量高,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撑。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教育资源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科技技术优势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武汉东湖、荆州、长沙、株洲、湘潭、南昌、景德镇、鹰潭等一大批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里汇聚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武汉市获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其战略目标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战略任务为“促进产业承东启西转移和调整”,积极谋划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工作。长株潭城市群国家级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带,拥有三个国家级高新区。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紧跟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优先发展产业形态和价值链处于高端的创智产业,提升高新区的科技实力和发展潜力。二是教育力量雄厚。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教育水平高,人才储备丰富。高校的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教育、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例如作为全国教育中心之一的武汉,有超过百万的大学生和数十万名研究生。庞大的规模和高素质人才充分地显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科技实力和潜力优势,为长江中游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提供了人才基础。(四)密切的文化合作交流。长江中游城市群文化相近,其文化合作交流互动也由来已久。早在2001年,湖北电视台、湖南电视台和江西电视台充分利用三大名楼——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的传世文化景观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共同举办中秋文艺晚会,为观众带来了艺术盛宴。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的跨省交流合作平台逐渐增多,为区域合作提供了支持。2012年7月27日三省签订《文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今后一段时间的文化合作提供了发展思路。尤其是由于地域相连,文化相近,由咸(宁)岳(阳)九(江)组成的“小三角”的区域合作交流也在顺利开展,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合作提供了样板;新(余)宜(春)萍(乡)与长株潭城市群联系也较为密切,合作机制不断健全、领域不断拓展、影响不断扩大、成效不断显现。近些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文化合作更加频繁,各种文体活动和联谊活动不断,增进了群众的情谊,密切了区域的关系。如2017年5月1—2日,在位于湖北通城、湖南平江、江西修水交界处的黄龙山,举行了“第四届湘鄂赣黄龙山杜鹃花文化旅游节”,吸引成千上万的三省以及外省游客前来观赏。2017年12月23日,在湖南长沙举行“第三届湘鄂赣皖非遗联展”,通过展演、展示、展览、展销及线上线下宣传、营销、体验等形式,吸引广大市民参与,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多方位展示四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做出的成绩。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意义
长江中游城市群要依托区域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再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们对城市特色景观的追求、丰富形象的体验。将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除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加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外,对当地城市形象的塑造也有重要作用。首先,历史文化资源集中体现了城市性格与品格,是城市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决定了城市定位的基调,是打破“千篇一律”的城市形象、塑造城市个性的基础。其次,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浓厚的地域性与延续性,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映衬着了当地的特色文化,凝聚了城市各社会主体的精神特质和价值理念,是城市魅力的来源。最后,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动态延续性,承载着城市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深受荆楚文化影响的武汉城市圈,湖湘文化影响的环长株潭城市群,赣鄱文化影响的环鄱阳湖城市群,拥有武汉、荆州、长沙、湘潭、南昌、景德镇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风景名胜以及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利用,可以促进城市文化产业内涵式发展,营造城市空间的人文属性,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增强城市文化创新,提高市民文化素养,缓解城市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提高城市文化传播力,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核心摘要)》的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在GDP总量、人均GDP和地均GDP方面,与国内外城市群存在巨大差距,整体上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区域的经济发展质量与水平还有待提升。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产业发展阶段也有所差异,除核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多数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仍处于工业化中期,若干城市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有较多需要产业转型的城市。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单位在2008年、2009年、2012年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中资源枯竭型城市有武汉城市圈的大冶市、黄石市、松滋市、潜江市、钟祥市,环长株潭城市群的资兴市、涟源市、冷水江市、常宁市、耒阳市,环鄱阳湖城市群的萍乡市、景德镇市、新余市、大余县。这些地方经济发展往往依靠金属、矿产等自然资源,在当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城市的背景下,急需产业转型。发展文化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符合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提升产业经济效益具有强大的“外溢效应”,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作为区域文化中心和聚集地的城市群,应把握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机,将文化产业运作成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积淀,如举世闻名的江南“三大名楼”——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庐山,宗教文化圣地南岳衡山、龙虎山、三清山,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等,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基础。在能源路径依赖日渐式微的区域发展现实困境下,长江中游城市群通过文化创新创意的融入、科技手段的运用等方式,促进历史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超越传统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将会促进城市群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三)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文化产业除具有经济的特性外,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社会方面具有非凡的影响力,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文化活动、艺术教育和社区文化参与在增进社会凝聚力、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当今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地区,大量高端人才的聚集,文化多样性带来了城市文化宽容度的提高,创意对于艺术、审美与诗意的倚重带来了城市的想象力和自由精神[6](p10),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城市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从而提升城市整体的文化素质,促进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增进人们的情感认同。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提高城市发展质量,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上,充分利用自身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把握国家将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契机,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和高端人才的作用,实施有效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有效整合和合理开发,提升城市群文化发展内涵,提高居民文化素养,增强区域文化的感召力和辐射力,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创造更多发展价值,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三、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