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1 08:11: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茶人茶德茶道礼仪
茶既是灵魂之饮,以茶载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无道就算不得“茶道”。不懂品茗技巧,也不理会饮茶修身养性的作用,亦算不得“茶人”。
茶道就是人道。茶道的角色是茶人,从古至今,从海内到海外,几乎无处不无茶人,无时不有茶人。一个人,只有当他对茶产生敬意时,才能成为新的茶人和爱茶人!
在茶馆里,茶博士、茶把士、茶服务员以茶迎客;在居住处,以茶待客有主任和宾客;在茶会上,有主持者、茶艺师把茶道之美、茶艺之情展示给应邀嘉宾;家具茶事则自烹自饮,自得其乐。照理说,茶人不必言资格、论贵贱,但茶既出在道德立国的中华民族,也就给茶道赋予了浓厚的道德色彩,茶人也便有了茶德礼仪的标准。
茶圣陆羽的标准很简单,要求茶人是“精行俭德之人”。唐末刘贞亮要求茶人循礼法、行仁义、谦恭和平、净心高雅,即以茶行“道”。此处的道又以儒为主。
宋人强调茶人必须是佳客,这里的佳客应当具有如茶一般清醇优雅的气质和坦诚告洁的情操。明代对茶人虽无明确标准,但大体要求则有。陆树声著《茶寮记》中提到:“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而其人与茶品相得。”要求茶人、文人之间的情操高尚、志同道合,饮茶时要吟诗、挥翰。日本茶道宗匠千里休也提出茶人资格说。
中国茶道推崇茶人的神韵,即茶人应具有外观形象美和气质美。我国茶人在长期的茶事活动中,借助佛教修行的“五调法”来修炼自己。
宋茶文化的建茶及建盏
对于宋代龙风团茶形制的成型,有“始于丁谓,成于蔡襄”之说。其与福建的石岩白茶还有一段佳话,石岩白茶产于福建建安的能仁寺,茶树生于岩石缝隙,又是白叶茶,在宋代崇尚“茶以白为贵”的背景下,是上等名品。宋人彭乘《墨客挥犀》卷四记载:蔡君谟善别茶,后人莫及。建安能仁寺有茶生石缝间,寺人采造,得茶八饼,号石岩白。以四饼遗君谟,以四饼密遣人走京师,遗王内翰禹玉。岁余,君谟被召还阙,访禹玉。禹玉命子弟于茶笥中选取茶之精品者,碾待君谟。君谟捧瓯未尝,辄曰:此茶极似能仁石岩白,公何从得之?禹玉未信,索茶贴验之,乃服。石岩白虽是名品,但数量极少,幸有蔡襄此段佳话,才得以借人传播,为后人知晓。由于饮用建茶需要点茶法,即将茶碾制成末茶粉,然后再进行冲点,还有更重茶色比拼的斗茶法,对茶器的要求更高,出于实用功能的考虑,斗茶的参与者极重黑釉盏,因为只有在黑釉盏的衬托下,才能更好地分辨茶汤、茶品以及水痕。况且宋代茶色以白为贵,宋代斗茶非常重视黑釉茶盏,正是由于黑釉盏最适合斗茶所需。斗茶时汤花似雪,与黑盏相互衬映,黑白分明,相得益彰。宋代自北宋初期直到南宋,皆以建安建阳窑所烧制的黑釉盏为贵。宋初陶榖《清异录》就提到“: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⒁《,茶录》亦云“: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⒂。而《大观茶论》中提及的盏,虽未说出具体何地所出,但据其“盏色贵青黑,玉毫條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直立,易以取乳,宽则运筅旋徹,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之描述,亦可以推断为建盏。结合陶榖、蔡襄以及宋徽宗对黑釉盏的论述,与建窑出土的及流传存世的建盏实物来分析,建盏的特征与诸人的描述一致。建盏胎厚、釉厚,内外壁上釉,圈足稍往上一部分不上釉,故而在烧制过程中,由于高温而导致独特的挂釉滴现象。
宋代其他窑厂所出的黑铀盏,均不似建盏这样胎厚。因建盏胎厚,加之胎泥中含铁量偏高(大于5%),盏胎中还有一定比例的中空气泡,故“熁之久热难冷”,即烤炙后,建盏能保热较久,因此能使茶汤的汤花持续更久,是故斗茶者“最为要用”之茶盏。建盏常见的以兔毫盏居多,它也有一些别称。最早出现在唐代吕岩的大云寺茶诗,其中有“兔毛甌浅香云白”⒄之句,宋代蔡襄的“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兔毫紫甌新”。苏轼“忽惊午盏兔毛斑”,“老凤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苏辙诗句“兔毛倾看色尤宜”。黄庭坚则有“酌兔褐之甌,瀹鱼眼之鼎”。宋徽宗的“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陆游有“绿地毫甌雪花乳。”杨万里的“松风鸣雪兔毫斑”,“二者相遭兔甌面”等诗句提及的兔毫盏从侧面说明了兔毫盏使用范围及影响极广。审安在《茶具图赞》中将12种茶具之一的茶盏称之为“陶宝文”,名为“去越”,意为宋时的茶盏已经不重越窑所制了;字为“自厚”,即蔡襄所说的“其坯微厚”之意;号为“兔园上客”,因茶盏以“纹如兔毫”、“玉毫條达者为上”。故推断审安所言之茶盏为建盏无疑。宋人称建窑所产的茶盏为建盏或建甌、黑建、紫建、紫甌、乌泥建、紫泥等。茶盏的称谓也多延用唐制,如“盌”“、椀”、“甌”等。宋诗中所咏“紫盏”“、紫甌”多指建盏。如蔡襄《试茶》“: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薄酒有馀清。”,苏轼《游惠山并叙》三首之三“:明牕倾紫盏,色味两奇绝。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蝦蟆。”、又《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张耒《初伏大雨戏呈无咎、曹辅》“:紫盏新茶如泼乳,天工未费一杯水。”杨万里《陈蹇叔郎中出闽漕别送新茶李圣兪郎中出手分似》“:鹧鸪椀面云萦宇,兔褐甌心雪作泓。”,黄庭坚《咏茶》“:紫玉瓯圆,浅浪泛春雪。”,陆游《烹茶》“:兔甌试玉尘,香色两超胜。”等等,皆为士大夫文人之流饮茶品茗使用建盏的例子。建盏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加入不同的釉料成份,会形成不同的肌理效果。除前面宋诗所提的兔毫盏,建盏中的鹧鸪斑纹茶盏也颇受文人喜好。点试茶时也常常用鹧鸪斑纹盏。僧惠洪《无学点茶乞诗》“: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黄庭坚《满庭芳》咏茶词亦云“:纤纤捧,冰瓷瑩玉,金缕鹧鸪斑。”等都是咏鹧鸪斑建盏的诗词。
建盏的釉色与器型结合,正好迎合了当时建茶的点茶、斗茶的方式,既能满足文人们的审美趣味,也能满足普通百姓实用功能需求,尤其是建盏独特的釉色在易衬显茶汤乳花的同时,还能在饮茶过程中供人赏玩,给人以许多饱含意蕴的遐思,因此建盏成为“雅俗共赏”的茶盏,乃至后来也被宋朝廷另眼相看,选为“供御”“、进琖”之物,一时荣盛至极。由于建茶的品第高,加之又有贡茶的名声,使得众多文人士大夫之流以饮建茶为荣,于是,建茶与建盏成为宋代文人点茶的绝佳组合,建盏与建茶的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共同成就了宋代茶文化的一段佳话。
作者:周亚东单位:南通大学
敬茶之礼
我国自古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为礼品与贡品。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已经成为当时人际交往的社交礼仪。
颜真卿《春夜啜茶联句》中有“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唐代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现代社会,客来敬茶更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
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心,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喝茶的环境应该静谧、幽雅、洁净、舒适,让人有随遇而安的感觉。选茶也要因人而异,如北方人喜欢饮香味茶,江浙人喜欢饮清芬的绿茶,闽粤人则喜欢酽郁的乌龙茶、普洱茶等。茶具可以用精美独特的,也可以用简单质朴的。
茶学专业茶艺课程改革与茶艺师考试对接
摘要:茶艺课程是茶学专业的一门骨干课程,茶艺师资格证书不仅能证明茶学专业学生具有茶艺师的职业能力,还能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茶艺课程改革应该与茶艺师考试对接。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茶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有效促进就业。实现茶艺课程改革与茶艺师考试对接,学生在取得茶艺师资格证书的同时,也可提高茶学专业的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创新能力,对学生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茶学专业;茶艺课程;茶艺师考试;课程改革
茶艺课程是茶学专业茶文化类课程中的一门骨干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茶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使学生了解中华茶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原理、茶艺要素和环节、茶艺礼仪、茶艺美学特征、茶艺编创原则等理论,掌握各种形式茶艺的技能实践,茶的冲泡和品赏艺术,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艺术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综合素质。[1]茶艺师考试是人社部对从事茶艺服务的工作人员进行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内容与茶艺课程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实现茶艺课程教学与茶艺师考试的对接,就要分析茶艺课程教学与茶艺师考试的异同,对茶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本文将以青岛农业大学茶学专业为例,探讨茶学专业茶艺课程改革与茶艺师考试的对接。
一、茶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及企业需求
茶学专业是由我校2008年新开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2]据统计,近3年我校茶学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保持在80%以上,20%-30%的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其他学生报考了公务员、事业单位或从事茶业相关的生产、销售和服务工作。在这些涉茶的工作岗位中,从事茶艺工作的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及工资待遇方面都是非常好的,深受茶学毕业生尤其是女生的青睐。[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层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茶叶企业的经营销售就需要茶艺师们来发挥他们专业技能,赋予茶叶文化艺术,因此中高级茶艺师可以说是市场中的“抢手货”。各大茶叶公司、茶艺馆、涉外宾馆等把拥有茶艺师资格证的茶艺师看作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专业培训的茶艺师往往能得到消费者信赖,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茶学专业毕业生对此深有体会,学生被安排到茶业公司实习期间,学生普遍反映大多公司里没有茶艺人员可以为顾客泡茶、介绍茶叶、招待客人,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把茶叶推广出去。另外通过参加几次青岛市、济南以及烟台的茶博会,同学们发现在人山人海的茶博会上,茶艺表演往往更能吸引更多的人来认识并了解企业的茶叶,使企业产品在万千茶叶中脱颖而出。而一些茶艺馆、茶文化类公司,也需要大批优秀的茶艺师。茶学专业毕业生获得茶艺师资格证书,不仅能证明自己的职业能力,还能为他们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提供帮助。
二、茶艺课程教学现状与茶艺师考试形式
茶道礼仪
茶既是灵魂之饮,以茶载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无道就算不得“茶道”。不懂品茗技巧,也不理会饮茶修身养性的作用,亦算不得“茶人”。
茶道就是人道。茶道的角色是茶人,从古至今,从海内到海外,几乎无处不无茶人,无时不有茶人。一个人,只有当他对茶产生敬意时,才能成为新的茶人和爱茶人!
在茶馆里,茶博士、茶把士、茶服务员以茶迎客;在居住处,以茶待客有主任和宾客;在茶会上,有主持者、茶艺师把茶道之美、茶艺之情展示给应邀嘉宾;家具茶事则自烹自饮,自得其乐。照理说,茶人不必言资格、论贵贱,但茶既出在道德立国的中华民族,也就给茶道赋予了浓厚的道德色彩,茶人也便有了茶德礼仪的标准。
onerror=javascript:errlogo(this)src="/up_files/chadao.jpg"border=0>
茶圣陆羽的标准很简单,要求茶人是“精行俭德之人”。唐末刘贞亮要求茶人循礼法、行仁义、谦恭和平、净心高雅,即以茶行“道”。此处的道又以儒为主。
宋人强调茶人必须是佳客,这里的佳客应当具有如茶一般清醇优雅的气质和坦诚告洁的情操。明代对茶人虽无明确标准,但大体要求则有。陆树声著《茶寮记》中提到:“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而其人与茶品相得。”要求茶人、文人之间的情操高尚、志同道合,饮茶时要吟诗、挥翰。日本茶道宗匠千里休也提出茶人资格说。
饮茶礼仪
我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又有着严格的敬茶礼节,还有着奇特的饮茶风俗。
我国饮茶,从神农时代开始,少说也有四千七百多年了。茶礼有缘,古已有之。"客来敬茶",这是我国汉族同胞,最早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与礼节。直到现在,宾客至家,总要沏上一杯香茗。喜庆活动,也喜用茶点招待。开个茶话会,既简便经济,又典雅庄重。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指清香宜人的茶水。
我国汉族同胞还有种种以茶代礼的风俗。南宋都城杭州,每逢立夏,家家各烹新茶,并配以各色细果,馈送亲友毗邻,叫做"七家茶"。这种风俗,就是在茶杯内放两颗"青果"即橄榄或金桔,表示新春吉祥如意的意思。
茶礼还是我国古代婚礼中一种隆重的礼节的。明·许次纾在《茶疏考本》中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以茶为识,以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则就会枯死,因此把茶看作是一种至性不移的象征。所以,民间男女订婚以茶为礼,女方接受男方聘礼,叫"下茶"或"茶定",有的叫"受茶",并有"一家不吃两家茶"的谚语。同时,还把整个婚姻的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三茶",就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下茶"又有"男茶女酒"之称,即定婚时,男家除送如意压帖外,要回送几缸绍兴酒。婚礼时,还要行三道茶仪式。三道茶者,第一杯百果,第二杯莲子、枣儿;第三杯方是茶。吃的方式,接杯之后,双手捧之,深深作揖,然后向嘴唇一触,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亦如此。第三道,作揖后才可饮。这是最尊敬的礼仪。这些繁俗,现在当然没有了,但婚礼的敬茶之礼,仍沿用成习。
【饮茶注意事项】
要想健康饮茶,还要注意“十二忌”:1.忌空腹饮茶,茶入肺腑会冷脾胃。2.忌饮烫茶,最好56℃以下。3.忌饮冷茶,冷茶寒滞、聚痰。4.忌冲泡过久,防止氧化、受细菌污染。5.忌冲泡次数多,茶中有害微量元素会在最后泡出。6.忌饭前饮,茶水会冲淡胃酸。7.忌饭后马上饮茶,茶中的鞣酸会影响消化。8.忌用茶水服药,茶中鞣酸会影响药效。9.忌饮隔夜茶,茶水时间久会变质。10.忌酒后饮茶,酒后饮茶伤肾。11.忌饮浓茶,咖啡因使人上瘾中毒。12.不宜饮用的茶叶有:焦味茶、霉变茶、串味茶。
敬茶的礼仪
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茶叶产量堪称世界之最。饮茶在我国,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中国人习惯以茶待客,并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按照我国传统文化的习俗,无论在任何场合,敬茶与饮茶的礼仪都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嗅茶主客坐定以后,主人取出茶叶,主动介绍该茶的品种特点,客人则依次传递嗅赏。
温壶先将开水冲入空壶,使壶体温热。然后将水倒入各种茶盘中。
装茶用茶匙向空壶内装入茶叶,通常按照茶叶的品种决定投放量。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淆影响茶叶的品质。
请茶茶杯应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请客人喝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当宾主边谈边饮时,要及时添加热水,体现对宾客的敬重。客人则需善“品”,小口啜饮,满口生香,而不能作“牛饮”姿态。
续茶往高杯中续茶水时,左手的小指和无名指夹住高杯盖上的小圆球,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杯把,从桌上端下茶杯,腿一前一后,侧身把茶水倒入客人杯中,以体现举止的文雅。
贵州茶产品品牌研究
摘要:贵州大数据已经形成全国范围的影响力,借助已经形成的食品安全云等大数据产业,研究加快贵州茶产业品牌的建设和传播的新方式。首先,建设“真,优,美”的品牌内容;其次,建设品牌传播渠道,包括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最后,通过互联网产品开发和数据的“聚、通、用”两方面来建设茶产业品牌系统。借助大数据打造贵州茶产品品牌是有效的途径,通过打造“互联网+”和“大数据+”茶品牌,实现了贵州茶品牌新的突破和突围。然而,大数据打造产品品牌尚需进一步发展,需进一步加大数据的集聚和严格按照“数据随着产品走,产品随着数据走”的思路,更好地构建大数据品牌建设、传播体系。
关键词:大数据;茶;品牌;贵州;云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以及“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保障民生水平,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等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贵州借助大数据产业打造茶叶品牌的举措,是这些发展理念在茶产业领域的具体应用,但具体工作如何实施和开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1贵州茶产品品牌建设面临的问题
1.1贵州茶叶产业的重要性。1.1.1贵州茶产业在全国具有较大优势。中国茶叶产量、种植面积一直位居世界首位。至2015年底,全国茶树种植面积共279万公顷,采摘面积212万公顷[1],茶叶产量209.2万吨[2]。2016年,全国茶叶产量241万吨[2],国内销售182万吨,出口32.9万吨[3]。2016年,贵州采摘茶园面积26.22万公顷,茶叶产量为17.4万吨[4],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2.4%和7.2%。如果按照《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6年全省茶园面积696万亩,产量28.4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6.6%和11.8%。中国社科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尧认为,中国茶产业综合产值已达5000亿元[5]。2016年贵州茶叶产值299.8亿元,综合产值502.2亿元[6]。贵州茶叶综合产值占全国的10.0%,在全国茶产业发展中具有较大优势。1.1.2贵州茶产业在贵州产业中具有重要作用。《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6年贵州茶叶产量、销量均实现20%以上的增长。2016年贵州省茶园平均收益达到6万元/公顷左右,高效茶园达到9万-12万元/公顷。贵州50个贫困县中有26个茶叶主产县,934个贫困乡镇中有435个产茶乡镇。2016年,贵州因种茶解决300多万人就业,增收30多亿元,有470万农民因茶脱贫致富[7]。茶产业在山区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贵州茶产品品牌建设面临的问题。1.2.1贵州茶产品品牌溢价不高。2015年全国茶叶销售总额有所提升,名优茶效益明显。全年精制茶行业主营收入约为1869.4亿元。名优茶与大宗茶销售额占比中,名优茶约占70%,大宗茶约占30%[9]。2017年,各地早春茶市场的成交量与去年基本持平,成交价格稳中略降。广西茶青价格普遍为50-100元/公斤,部分地区达到100-120元/公斤;浙江茶青价格在120-160元/公斤;四川茶青价格维持在150元/公斤;云南茶青价格普遍为60-80元/公斤[3];而贵州茶青价格维持在40-60元/公斤。贵州茶青价格相对较低,品牌溢价不高。1.2.2创建世界品牌的意识淡薄。我国是著名的产茶国,然而著名的茶叶品牌却凤毛麟角。品牌从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茶叶的品质与文化,国际品牌产品往往可以得到全世界消费者的信赖与拥护。而我国大多数的茶叶出口企业普遍缺乏打造国际品牌的意识,很多省份的茶叶企业仅仅把茶叶当作原料进行出口[2]。我国陷入了“有名茶而无名牌”的发展困境。由于我国茶叶缺乏品牌化思想,使得日、英等重要茶叶市场的占有率偏低,相比其他国际知名的茶叶,竞争力明显不足。可见,品牌建设与推广力度不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茶叶在世界市场的发展步伐,唯有作好茶叶的品牌营销与茶文化的普及工作,才会推动我国的茶产品在竞争中稳健发展。1.2.3依靠传统的产品品牌建设思路较难发展。传统的产品品牌建设,一是通过明星代言,媒体轰炸[10,11];二是通过行业协会评比,借助奖项支撑;三是以区域代表品牌,打造区域性集体品牌[12]。明星代言,对于小而分散的茶产业及其品牌来说,性价比不高,很难实现品牌的突破;行业协会评比,对于不同的茶叶品类,不同的茶叶营养价值和安全状况,一方面是难以评价,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行业协会产生的品牌传播力不足;打造区域性品牌,在国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百姓高度关注食品安全的今天,一个企业不合格的产品,容易导致区域性品牌的丧失。由于产业发展与品牌打造不相适应等因素,黔茶至今在国内没有得到相应的市场地位,与其他产茶大省相比,竞争力仍然较弱。贵州茶产品依靠传统的品牌建设,发展较为阻滞。1.2.4茶叶产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在茶叶行业零售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关注的兴趣点也在发生改变,导致传统的茶叶营销模式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015中国(贵州•遵义)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上,陈宗懋院士预测,2015年,我国茶产量一定会超过220万吨,将会出现产量过剩的矛盾。2016年,全国茶叶过剩26.1万吨。随着采摘面积的增加,产能过剩将越来越严重。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从国家工商总局企业注册统计和市场主体发展数据综合分析,截至2015年底,我国登记注册并实际运转的茶叶企业共有5397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仅占3%,其余97%均为中小型企业[8]。茶产业仍然面临小、散、乱的问题[11,13]。截至2015年,茶叶加工企业3040家[14]。贵州省已注册的茶叶企业中,一半以上的法人企业注册资金低于100万元,全省注册资金超过1亿元的茶叶法人企业仅3家,占比0.13%[15]。贵州取得生产许可QS证的茶及其相关制品企业355家,SC证的283家,合计占茶叶加工企业的21.0%。一方面是茶叶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不足,贵州茶叶产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现今如何结合新兴的微信、微博、网络论坛等媒体进行贵州茶叶品牌构建,促进茶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是茶叶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
2借助大数据打造贵州茶产品品牌的模式探索与实践
印度奶茶
你从梦中醒来,眼睛未及完全睁开,便叫住小弟,为自己要了一杯。茶装在土色的陶杯里,散发着奶香。你慢慢地喝完,环顾四周,此时的二等车厢里,几乎人手一杯茶,车窗外正闪过半池红莲一群圣牛。
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的开门七件事,印度也有类似的,最大的不同大概在于他们把茶放在了第一位。大多数的印度人早餐要在十点以后才吃,早上起床可以不洗脸不漱口,一杯奶茶是一睁开眼就要的。至于上午茶、下午茶和晚茶等名堂众多的茶点时间,频繁准确地让人不带表都不会误事。
所以一天二十四小时,乡村野店、繁华都市、火车上、公路边,到处都有送茶的人煮茶的摊。甚至在最简陋的旅社里,也有叫早服务,是早晨七到八点间,小弟的送茶敲门声。在印度,不管你是8岁还是80岁,只要管送茶就是小弟(Boy)。
奶茶,印地语叫Chai,发音源自广东话的茶,按中国的茶分类,当属发酵型的红茶,与中国传统红茶不同的是加工时将茶叶切碎,饮用时加奶加糖。奶茶本身也有贵贱之分:贵的称为MasalaChai,新鲜水牛奶中加入豆蔻、茴香、肉桂、丁香和胡椒等多种香料,是王公贵族们大最爱;贱的就只有单纯的奶和茶,顶多加点生姜或豆蔻调调味,是贩夫走卒们每日不可少的饮料。虽说两者口味并无天壤之别,但所加香料品种和数量的多少,决定了每家人家茶的独特味道,喝得多了,第一口就能尝出是谁的手艺。
烟雨迷朦,恒河飞珠溅玉,你坐在茶棚里,看主人点燃枯枝。刚煮好的茶滚烫,给了你足够的热量和胆量,天色已暗,到野花山谷的住宿地还有三公里,此时的山路上只剩下你、一个苦行僧和这茶棚,还有这茶棚。喜马拉雅山中,这天你一共走了三十三公里,记忆中的里程碑是每两公里一杯的奶茶。
因着气候的不同,烧奶茶的方式有两种,南方讲究个“拉”,两个杯子间牛奶和酽茶倒来倒去,在空中拉出一道棕色弧线,以便茶乳交溶;北方则说的是“煮”,将牛奶倒入锅中,煮沸后加入红茶再小火煮数分钟,加糖过滤装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