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1 07:14: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层次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学翻译层次研究论文

翻译是人类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人文学科。不同语言承载不同民族的文化。通过两种语言的转换,一座沟通的桥梁被搭建起来,两种文化得以交流与融合,碰撞与冲突。翻译也是一种文化语境下的行为,它受到文化的干预。具体地说,翻译的主体——翻译者的文化趋向对于翻译行为有直接的影响。翻译者应有何种文化倾向,一直是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焦点。归化和异化是两种相异的主张。归化论认为翻译应该遵循“何处去”的原则,采取认同目的语文化的策略。异化论强调“何处来”,认为翻译就是传播陌生的东西,因此在翻译的作品中应有原语文化的风味。

一、归化与异化:一对矛盾

在翻译理论中,归化异化是一种理论体系下的两种倾向,是一对矛盾。伴随翻译的文化转向,归化异化理论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对于这一矛盾何者为主要方面,何者为次要方面的争论愈演愈烈。

在翻译的文化论之中,归化与异化存在于整个文化系统之中。有归化就有异化,无归化就无异化可言。对一个翻译理论工作者来说,他在提出其中一种翻译倾向的时候,心中必然明白还有另一倾向的存在。孙致礼在《坚持辩证法,树立正确的翻译观》中提出的12种翻译矛盾之中就有归化与异化的辩证统一[1]。

对于归化与异化,是不是用足够的论据证明其中一方更合理,更科学或更实用,就可以平息这长久的争端呢?不然。无数的理论论据和实践论据都可以说明归化与异化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里都具有实用性和合理性。用一种中立的、客观的学术眼光来审视,我们会意识到归化与异化是离不开它们的使用环境(即层次)的,离开具体语境谈论归化与异化,它们之间就不是在相同的水平线上做对比。因而是没有意义的对比。

二、归化与异化探究

查看全文

国家主权的层次理论

[内容提要]层次分析为国家主权研究提供了独到的分析方法:国际体系层次上主权平等的同质性和国家层次上主权实践的差异性;主权的内涵可分解为本质(或核心权力)及其所派生的具体的主权权力。应倡导一种新的国家主权观。

我在《发展中国家在主权问题上的当代选择——中国对外战略问题思考之一》与《国家主权的层次分析》两篇文章中,对国家主权研究另辟蹊径,尝试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以求摆脱主权问题的理论困境。现就上述研究进行综合,提出国家主权的层次理论,尚祈同行斧正。

国家主权困境的根源

国家主权与民族国家相伴而生,随着当代世界民族国家体制的形成,主权成为世界各国的本质特征,主权平等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基石。但是,迄今为止,在国际关系中主权平等原则屡遭破坏,强国和大国践踏弱国和小国主权的事端频频发生,难以禁绝,其根源何在呢?对国家主权在国际上陷入的这种困境稍加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主权在体系层次上与国家层次上的意义是不一致的。国际体系对主权的规定是抽象的、平等的,任何民族国家都是主权国家,一律平等,因而体系层次上的主权是同质的。如果体系对主权的质的规定性能完全贯彻,那么在国际社会中有关主权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事实上,这种主权在法理上、形式上的平等受到实质上不平等的冲击。这是因为在国家层次上,主权实现存在着巨大差异。在体系结构和进程中,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地位,它们的主权处于脆弱状态,而霸权国家利用其力量优势,奉行扩张性、干涉性对外政策,否定体系对主权的规定。因此,主权在国际上面临两股力量的冲撞,一方面国家(在当代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为落实体系对其主权的规定性而努力,这就是国家间的平等、独立、互不干涉内政;另一方面霸权国家践踏体系层次上主权规定性的本质。这就是主权陷入困境的根源所在。既然主权的困境来源于体系和国家间内在的结构性紧张,而且,从原理上讲,这种结构性紧张是现存国际体系所固有的,因而彻底消除是不可能的,我们对此不应抱有幻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无所作为。根据上述对国际关系的层次分析,我们完全可以在体系与国家两个层次上作出极大努力,以大大缓和这种张力。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体系对主权的质的规定性,通过强化国际法与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准则,加强有关的保障机制和制度建设,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反对霸权主义等措施,来进一步落实主权平等的原则;另一方面,在国家层次上,我们寄希望于力量的平衡,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力量对比趋于平衡,以及发展中国家力量的整合,只有逐步纠正世界力量的失衡状态,才能使主权的困境不断得到缓解。此外,在国际关系分析的第三个层次——国内层次上,国家主权也陷入了某种困境,这就是国内民族或地区的分离势力的挑战,但这种挑战不是针对主权本身的,它们或者是为了使自己取得主权地位,或者为了认同于另一个主权实体,它们要否定的是本国的主权实体,并不要否定主权原则。而来自国际上对国家主权的挑战则不同,它们对上述两者都构成威胁。总之,国家主权处于内外夹击之中。

确立刚柔相济的新主权观

在我们进一步用层次分析法剖析主权内涵之前,先强调有关主权的几项原则:(1)主权平等的普遍原则;(2)国家利益决定主权的原则;(3)主权理论必须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的原则;(4)国家在主权问题上的选择,必须与变动中的国际环境相平衡的原则。总之,民族国家的存在及其利益是它在主权问题作出选择的内在动力,国际环境嬗变是这种选择的外在动力。国家在主权问题上的选择有其时代特征。当代特别是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深刻变革的历史条件已经形成,一个密切联动的国际社会呈现在世人面前,世界或区域整体性发展趋势日益增强,当代世界生产力的空前飞跃,充满了跨国冲动,扩大了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的范围、深度和合理性,为世界各国编织了一张相互依存的网。全球问题的出现又强化了世界依存网络。在这种新的国际环境下,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一切要素都在跨国界流动,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国际社会之间,普遍建立起全面的互动关系。人类发展的局部性与封闭性正在走向终结。封闭型的民族国家形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世界生产力突飞猛进所造成的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形势,也不能适应在许多方面必须进行全球治理的世界形势。虽然,迄今为止,这些历史条件的变化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国家主权的本质和地位,但是,主权国家必须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应当以新的思维,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国际关系,把全人类和地球的命运置于中心位置,洞悉世界各国除了以共同的责任感,明智和建设性的方式,非排他性、独占性的利益追求,共享整体性与多样性发展的成果之外,别无选择。在这种情形之下,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国家行为也有了新的生长点。国家利益不再单纯依靠封闭式的自我努力,而是在开放式的互动性的国际关系中求得实现。国家利益的内涵开始深化,这突出地表现在国家间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日益增多的共同的、普遍的利益,包含着共同受益或共同受害的因素。国际合作甚至国际一体化逐步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生存和发展方式。这种互动关系的实现是以利益和权力的让与为条件和代价的。例如为了参加某个国际组织而必须接受它的条件和规则,有关国家间领土、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调整,通过国际条约在武器控制、基本人权保障、环境与卫生指标等方面承担义务,它们往往涉及国家主权。在这些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上,世界各国进行了富有成果的创新实践,现在必须在理论上作出阐述。因此,在当代历史条件下确立新的主权观有其必要性。

查看全文

论语义驱动的层次化设计

地图符号设计理念与流程

符号设计理念(1)语义驱动理念本文认为地图符号设计内容应包含以下3点:一是概念语义模型;二是符号设计赖以构成的物质材料基础———图形形式;三是符号的构造生成法则。符号是空间信息的载体,用于表征空间信息,因而在符号的构成范畴内,语义模型直接描述了空间信息的本质特征,图形形式是空间信息或语义模型的外在表现形式,构造法则更多的专注于符号的构造程序。因此,以语义关系作为符号图形构造的基准,通过语义关系控制符号的图形构成,这种以语义关系为“骨架”来驱动符号图形构造的符号设计思路,本文称之为语义驱动的符号设计理念。(2)符号与符号设计语言学中,“语言”和“言语”是两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概念[14]。可以简单的认为,语言为“话”,言语为“说”,语言和言语共同构成了言语活动,即“说话”。类比语言和言语的概念区分,本文界定了符号、符号设计及符号设计活动这3个基本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符号(类比“语言”)是指面向某一领域的约定的符号标准、规范或体系;符号设计(类比“言语”)是指符号设计者(或使用者)通过自己的构思创造(或使用)符号的一种心理过程,是人驾驭符号语言能力的体现;符号及符号设计构成了符号设计活动的内容。图1符号、符号设计以及符号设计活动Fig.1Symboldesignactivities明确区分符号及符号设计的概念,才能真正使得地图符合人类“第二语言”这一称谓。这是因为:语言最为重要的特征在于交流,交流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传输过程。作为人类第二语言的地图,理应具备空间信息双向传输(即交流)的能力,而这一能力体现在符号设计活动之中:符号设计者(或使用者)通过设计(或使用)地图符号进行空间信息的表达、传输和理解,实现空间知识的双向、互动交流,并最终实现地图符号语言的地理空间认知。相关概念(1)语义特征———亦称义素,反映了空间要素和现象的客观本质,是凭经验或对客观事物本质的了解而分析出来的语义成素。语义特征与词所表达的真实世界的本体有着密切联系。(2)符素———是借鉴语言学中“语素(mor-pheme)”的概念定义的,即一定图形形式和概念语义的最小结合单位。区别于符号,其不可以独立用于符号表达;区别于基本几何图元,其具有一定的语义内涵(基本几何图元仅是图形成素)。符素是地图符号图形结构中,介于符号和基本几何图元层次之间的概念。(3)组合、聚合语义关系———组合语义关系是符号所表达的对象或对象类之间的部分整体关系,具有序列性、整体性和扩展性等特点;聚合语义关系也称上下义关系,即一个类包含于另一个类,包含其他类的类中的词称为上义词,被其他类包含的类中的词称为下义词,具有类型性、继承性和置换与推理等特点[15-16]。符号设计流程以地图符号的语义结构关系为骨架驱动符号图形的构造,语义结构关系的约束使得所设计的地图符号具有较为显著的结构化特征。语义驱动的层次化地图符号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①对应用领域的空间对象进行语义成分分析,提取语义特征词汇。②符素表设计,即合理使用视觉变量,设计步骤①语义特征对应的图形形式,形成符素;符素表即为一定数量符素的集合。③根据应用领域空间对象的内在结构特征,梳理符号系统语义的聚合关系,构建聚合关系语义结构模型。④单个符号组合关系语义描述,即对聚合关系语义结构中的每一个节点(单个符号),形式化描述为符号语义的组合关系结构;⑤符号图形构造,即根据符号组合关系语义结构,通过选取特征语义对应的符素图形形式,组合构造符号,完成符号设计;⑥按照符号设计的一般原则,对符号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美观等操作;⑦遍历聚合关系语义结构的每一个节点,设计构造每一个节点对应的符号图形形式,完成整个应用领域的符号系统设计。图2语义驱动的层次化地图符号设计流程Fig.2Thedesignflowofthesemantic-drivenhierarchicalmapsymbols从图2看出,语义驱动的层次化地图符号设计方法的4个关键步骤是:语义特征提取(①)、符素设计(②)、语义建模(③)和符号构造(④、⑤),下文将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地图符号设计方法

基于本体层次的语义特征提取在语言学、本体论和地理本体研究中,语义特征的提取尚无有效理论。例如,地理本体研究领域,常见的做法是通过收集和整理文献资料、领域标准规范,并结合领域专家知识等方法实现领域知识规范化,归纳概念语义[17]。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语义特征提取的主要手段是依靠经验和内省的方法,如杜清运[15]采用Guarino等的“本体层次”理念对空间信息的语义特征进行了系统归纳,例如:(1)物质(部分-整体层次):水、土、泥、石、沙、植物、人造材料等;(2)形态(形态层次):流动、静态、自然弯曲、规则形态、维度等;(3)大小(形态层次):大、中、小等;(4)功能(功能层次):交通、阻隔、居住、蓄积、旅游、养殖等;(5)等级(社会层次):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中,部分-整体层次、形态层次、功能层次等即为本体层次。以地图符号表征的地理要素的语义特征为例,可以进行如下的语义成分分析,进而得到语义特征:(1)河流-[水]+[流动]+[自然弯曲]+[交通]+[现状];(2)湖泊-[水]+[静态]+[旅游]+[养殖]+[面状];(3)公路-[人造材料]+[交通]+[约束弯曲]+[线状]+[经济含义];(4)围墙-[人造材料]+[阻隔]+[规则形态]+[线状];(5)建筑-[人造材料]+[居住]+[规则形态]+[面状]+[阻隔]+[政治、经济含义];符素设计符素是本文符号设计方法的核心概念,是区别于传统符号设计方法的重要特征。符素对地图符号的构成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首先,符素是以基本几何图元(可参见文献[18])和视觉变量构造而成,其自身是数量有限的,但有限数量的符素可组合成无限数量的符号系统。其次,由于符素具有一定的语义概念,基于符素进行符号设计,降低了符号语义形式化描述的难度。最后,符素统一了地图符号的图形和语义的组合关系,使得符号更易于识别和解译,提高了地图符号的易用性。符素的设计应包含以下3个主要原则,以文献[19]和[20]为参照原型进行说明:(1)继承原则现有基本比例尺地图符号或专题图符号标准,均已经过了长期的设计实践积累,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广泛的认知惯性。符素是构成符号的基础,因此符素设计可遵从认知的惯性,从已有符号设计成果中汲取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分析现有的符号规范标准,抽象提取满足符素条件的基本“图形-语义”结构作为符素。表1为从文献[19]、[20]抽取出来的符素,并标注有其表征的特征语义。(2)对立与统一原则统一是指对某一类型语义特征,应使用相同视觉变量的不同值进行表达。例如,在设计有系列关系的符素时,可使用不同颜色或尺寸变量进行表达,而不能部分应用颜色变量而部分应用尺寸变量。对立是指符素设计应能体现显著的区分特点。对立与统一原则能够保证符素能够清晰、易识别且不失系统规律特点。例如,可以使用颜色表示公路等级,但不同等级公路的颜色应当具有显著的可分辨特点。(3)相似与抽象原则相似是指所设计的符素图形形式应能够抓住其所表征的对象的某一特征,体现特征的相似性,以激发人的联想。抽象是指符素设计应注意符素图形形式的抽象设计,抓住对象的最主要特征,使得符素简单、规则。在符素设计过程中应把握这二者之间的平衡,过于抽象则符素难以识别,过于相似则易丧失简洁特点。聚合关系语义结构建模聚合关系语义结构建模与本体建模具有强烈的类同性。本体建模元语中,具有4类重要的概念之间的关系:part-of,kind-of,instance-of,attrib-ute-of[21]。就本质而言,符号语义的聚合关系即为本体建模元语中的kind-of关系,因此,本文认为聚合关系语义结构建模可视为kind-of这一特殊语义关系的本体建模。当前,关于本体的开发或建立方法,基本上均采用手工方式,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工程方法。归纳起来,比较著名的本体建模方法有MikeUscholdded&King的“骨架法”、Gruninger&Fox的企业建模法、Gomez-Perez等的Meth-ontology方法等[21]。总结这些本体建模方法,其一般步骤是:①明确本体范围:即梳理所要建模的本体范围,定义本体的边界条件;②本体建立阶段:即进行领域本体的获取、概念化、确定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的形式化语言描述以及本体集成等;③评价与文档化:进行已构本体的评估和标准化,并最终形成本体成果并。在这3个步骤中,与聚合关系语义结构建模密切相关的是本体的建立阶段,借鉴于上述对本体建立方法的分析,总结了聚合关系语义树构建的一般步骤,如图3所示。其中,最为重要的步骤就是对象概念的语义分析,并确定与其他对象语义之间的聚合关系。目前,本体构建方法仍无法实现自动化建模,需要人的参与和领域专家知识的指导,对领域知识越了解,其所构建的语义聚合关系也就越完善和科学。根据聚合语义结构建模的流程,结合文献[20]可得到以下基础地理信息符号相关的聚合语义结构,如图4所示。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符号第一等级可划分为测量控制点、水系……植被与土质、注记等大类。每一大类均可以继续按照聚合关系进行细分,例如,测量控制点可分为三角点、埋石点、……等小类;三角点还可以分为(常规)三角点和土堆上的三角点。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有效地将整个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符号组织为一个完整的聚合关系树形结构模型。图4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符号聚合语义结构Fig.4Associativerelationstructureoffundamentalscalemapsymbols4.4语义驱动的地图符号生成本节主要讨论的是由符素组合为一个完整地图符号的方法。首先,地图符号的语义应该包括有以下两个部分构成:<符号语义>::=<构词规则语义>|<符素语义>其中,构词规则语义是指符号不同的空间造型赋予符号的含义;符素是构成符号的基础材料,因此,符素语义是符号语义的主体构成部分。其次,单个符号组合关系语义形式化描述。组合语义关系亦称部分整体关系,主要体现在“符素→符号”的构造环节中。以语义“土堆上的三角点”为例,可以将其分解为如图5(a)所示的组合语义分解结构。其中,“土堆上的三角点”、“三角点”为语义特征的组合结构,其余为独立语义特征,该符号的语义对应的图形符号组织方式如图5(b)所示。最后,根据符号语义的组合关系形式化描述模型,驱动符号构造生成。图6示例了语义驱动的地图符号构建流程,符素“测量控制点”和符素“三角测量相关的”可以按照独立构造规则组合为“三角点”组合结构,该结构可以作为独立的符号出现,也可以作为组合更高一级符号的符素。符素“土堆”采取了极向旋转重复构词规则与符素“三角点”组合成“土堆上的三角点”符号。还可以进一步通过其他构造规则,添加例如高程、比高等语义信息,构建更为复杂、详细的符号。图6语义驱动的地图符号构建流程Fig.6Theconstructionflowofthesemantic-drivenmapsymbols语义驱动的符号生成方法具有以下典型特征:第一,符号的最终设计样式取决于语义信息的详细程度:语义信息越丰富,符号样式越详细具体,也更容易认知,反之亦然。第二,符号具有显著的结构规律可循,亦即符号设计时符素、构造规则是根据符号所蕴含的语义信息进行选取的,语义信息决定了符号的最终样式。第三,对于每一个符号,均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将其分解为组合语义结构,进而根据该结构组构符号。

地图符号设计实验

本文设计了一组认知实验,用于验证语义驱动的层次化地图符号设计方法是否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实验设计与实施(1)实验素材:素材I为从文献[19]中选取的部分符号组成;素材II是利用本文符号设计方法,对素材I进行重构改进而成。素材II包含有2个部分:一是符素表部分,将符素显式地展现给被试人员;二是按照聚合语义层次结构组织的符号系统。(2)实验人员:被试人员主要为信息工程大学二年级本科学员共计47人,所有人员视力、智力等各方面正常,但不具备地图符号的学习知识基础。实验一:不同符号系统认知效率测试实验。本实验通过测量两套素材在认知效率上的数值指标,数字化测定符号认知效率,以验证本文符号设计方法能否一定程度上提高符号认知效率。本实验设计6次“训练→测试”循环,每次循环均给定训练时间(3~5min不等)。实验结果如图7(a)所示。图7(a)实验一认知正确率均值和方差曲线Fig.7(a)MeanandvariancecurveofcorrectratioofthecognitiveexperimentI实验二:符号信息传输过程模拟实验。本实验通过模拟自然语言交流过程,验证本文符号设计方法是否具有“语言交流机制”这一特征。实验方法是通过给定语义,被试A(或B)设计符号,并交予被试B(或A)识别解译,并通过相似度判断信息传输效率。实验共有6次循环,其结果如图7(b)所示。图7(b)实验二相似度比率均值和方差曲线Fig.7(b)MeanandvariancecurveofsimilarityratiooftheexperimentII5.2结果分析由于所有被试人员不具备地图符号的学习知识基础,因此,本实验结果反映了符号系统的学习、掌握和使用的效率。本次实验不讨论被试具备地图符号学习经验基础的情况。实验一结果表明:①总体趋势上,两套素材的识别正确率均随着学习时间的累积而提高,且标准差随时间累积而降低,反映了被试学习并掌握符号系统能力的提升;②重构后的素材II正确率均值均高于素材I,反映了本文符号设计方法在符号认知效率方面的高效性;③6次实验正确率方差曲线表明,重构后的符号系统在统计意义上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因此,可以认为本文符号设计方法在符号认识效率测试方面表现较优。实验二结果表明:6次实验中,重构后的符号系统在信息传输效率方面均较优,且方差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这说明了本文重构的符号系统在模拟信息传输过程实验中体现了较为稳定的高传输效率。

查看全文

层次价值内在逻辑论文

要实现各类价值的统一计算,就必须首先充分了解各类价值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价值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宏观上来讲,可分为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两种基本类型(另有一种过渡性价值类型——劳动潜能),使用价值又可分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两大种类,而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又可分为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人尊与自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四个基本层次。各类价值之间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人类主体的有序化进程,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前提、共同增值。各类价值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主要有:

一、各层次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1、食物能量:它是人类最基础、最原始的价值形态,因而被定义为“标准的有序化能量”,其它所有的价值形态都以它为参照系和基本尺度进行统一度量,食物的使用价值量等于它所等价的标准食物中所含有的生物化学能量。

2、温饱类价值(包含食物能量):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持机体的能量代谢,节约体能,减少体热散失,在数值上等于它所节约的标准的食物能量。

3、安全与健康类价值:在一般的自然环境和人的生理条件下,并不是所有的生理化劳动潜能都能最终转化为个人的实际劳动潜能,这是由于人的寿命总是有限的,任何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因为内部的健康原因和外部的安全原因而丧失其劳动能力,即个人所积累的生理化劳动潜能总会存在一定大小的失效率。因此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主要通过提高机体的自然有效生命,降低机体的生命失效率,来提高温饱类价值的有效性,其价值量在数值上等于:自然生命失效率的改变量×能量代谢率×效用时间。

4、人尊与自尊类价值:在一般的社会环境下,并不是所有的个体化劳动潜能都能最终转化为社会认可的劳动能力,这是由于任何个人都会因为某种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其劳动岗位并不能完全与其劳动能力相匹配,或者找不到可以释放劳动能力的劳动岗位,从而造成部分个体化劳动潜能的失效和浪费,即个人所积累的个体化劳动潜能总会因劳动岗位的不匹配而存在一定大小的失效率。因此人尊与自尊类价值主要是通过提高人的社会有效生命,降低人的社会生命失效率,来提高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的有效性,其价值量在数值上等于:社会生命失效率的改变量×温饱类与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的消费率×效用时间。

查看全文

谈论艺术的生成与层次

庞杂缤纷的艺术世界真的是只显示艺术家的个人意志,并以多样性为特征吗?如果是这样,艺术就应该没有层次,没有高低,只有艺术家个人意志所产生的作品差别。但事实上人们总是在一定时期趋同于某些艺术作品,或是在众多艺术品中,仍然存在被人接受,引起共鸣的作品,也有使人无视或造成不适的作品。很显然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反应是有层次的,那么反推艺术就一定具备层次问题。

一、知觉与艺术样态基础

人们对审美的感知源于环境物象对人生理、心理的影响。又因这种影响产生了精神层面上的表达意愿,其中艺术就是表达这种意愿的途径之一。但是,同样的表达却反映出不同的层次。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图1显示了环境刺激与心理反应的关系。人们从心理层面的感受到外界环境的认识是一个渐进反复的动态意识过程。当知觉表达来自感觉输入中的信息时,就发生自下而上的加工;当知觉表达受个体的先验知识、动机、期望及其他高级精神活动的影响时,就发生自上而下的加工。这两个具有方向性的过程对艺术的层次起到了重要作用。“感觉”是把物理能量转换成大脑能够识别的神经编码过程。研究表明“感觉”只能提取视野内的基本事实,但不能把这些信息组织为一个整体。如果停留在感觉阶段,那么所看到的就是一些分离的碎片。或者是由于相同的特征,而把一组物体看成是一个,例如同一种颜色或色调等。所以,当艺术家偏向于对感觉的表现时,会对所见物象产生破碎感,或者是一种不符合常规逻辑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特征的抽象。事实上,当大脑受损或是受到干扰时,就会产生这种体验。所以,当我们回顾绘画史,就会发现很多画面有此倾向的艺术家都在精神上受到或多或少的困扰。当然这也许源于艺术家本身对大脑片段感觉的追求。例如抽象主义大师德•库宁,一位经历着情感挫折、酒精中毒和生理退化的艺术大师,其作品明显反映了来自感觉自下而上的信息输入,而少有心理上以往经验的介入(如图2)。画作更为倾向于对感觉信息的抽象表现。同时,这种对感觉自下而上的表征也可因艺术家主导意愿而形成并强化。达利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充满着重重矛盾,而解决这些矛盾的“最好办法是精神堕落和呆痴”。这种对大脑失常的冲动也引导艺术家做出疯狂的举动。其实,这不过是对单纯感觉的追求甚至是对错觉、模糊性的追求。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艺术家自上而下的知觉,而是更倾向于体现感觉本身。另一方向的通道是自上而下,通过心理过程对以往经验和期望进行主动的辨认识别。这一过程更偏向于理性的逻辑分析,体现了大脑的信息加工与识别功能。知觉反映以心理思考为主导,反映在艺术表现上就是倾向于对外界环境的真实写照。这一思考过程主导了西方古代绘画史的整个发展过程,艺术反映了人类对周边事物的逐步认识和阶段性写实反映。当然,这种写实所反映的不仅仅包括古典绘画的写实主义,也包括对事物印象的写照,是人们通过不断总结经验,累积知识的结果。其发展规律与人类认识能力发展同步。画家作品更倾向于对客观事物的再现。这两个方向的力量造成了两种倾向性艺术形态。这两种艺术形态在西方艺术发展历程中呈现了完全不同的样态,并且相互对立。但这并非是两个力量方向产生的终极结果,这两种艺术样态反映的始终是方向过程中的产物。而当力量平衡交于知觉并共同作用反映在艺术上时,就产生了东方艺术的样态。带有教化作用的写意精神。事实上,当人类意识活动反应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这两种轨迹达到平衡点时,那就是所有反映途径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任何单方向意识活动都是达到终级平衡的过程和片段。同时,单方向的艺术形态由于是矢量状态,所以不能达到稳定持续,内心与外力不能达到平衡,系统就是自毁的。这也是西方艺术每发展到一定时期就会有一次艺术革命,革命之后又会复兴,两种力量交替发生的原因。而东方艺术追求的既非纯理性逻辑识别事物,亦非纯感官再现,始终保持在中庸、平衡、似与不似之间。这种哲学意识形态正是对所有矢量力的平衡、化解。反映在艺术之上,就是力量平衡之后具备稳定、持久、能够使人疏解的写意精神。也就是说从生理感觉到心理意识的过程中处于坐标不同的阶段,知觉反映出基本的三种艺术趋向:(1)趋向于感觉的抽象;(2)趋向于意识的写实;(3)趋向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

二、直觉与艺术的生成

从上至下、从下至上,这两个过程的平衡点反映了自外界刺激到生理的直观映像,也体现了社会、文化对心理形成的信念和先验影响,从而形成了对外界环境的重新解读。现在看起来很完满了,但是我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环境。环境并不因对我们有影响而存在,环境因为存在而存在。当我们只考虑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时,就已经将环境割裂。只考虑我们可以观察到可预见到的一部分,这不是完整的系统。人不仅是作为人自身而存在的,更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存在。所以真实的平衡不仅仅是内应力的平衡,而且还包括外界成千上万矢量力的平衡,所以这种平衡是内因与外因的叠加,而外因的不可控性导致了平衡的阶段性与相对性。外力的微变也会导致平衡的消解。因此,对于艺术来说如果这一过程仅仅停留在一维坐标上,只能是永不停息的内力化解,并非能达到艺术的最高层面。这也解释了多数艺术家内心的争斗和焦灼与艺术舒解的真谛相违背的问题。所以,在艺术形成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被人忽视的层面,那就是直觉。例如,一件红山玉器的艺术价值反映了作者的意识,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这些是在人可控范围内的,也就是说内应力达到完美平衡。但是今天我们看到红山玉的艺术价值更多的是反映在自然力量的不可操控性上,反映了最初石料的偶然发现,石料雕琢时内核纹理的凸现,也反映了时间长河在其表面和内部的随意侵蚀。而这种不可控性和偶发性才增强了古玉的美学意味,并造就了把玩之间传递出的气息和愉悦感。但是这一系列的偶发,又是被人选择的,被人雕琢的。人们面对一块顽石综合了经验与感觉,也就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偶发直觉,相信它会成为一件杰作,所以它就生成了。这种直觉是融入了人类生理与心理,融入自然风吹草动的整体系统下的一种自觉反映。直觉可以不面对物象,不面对心理的意识思维;虽然这些都是产生直觉的先期条件,因为首先你要是一个具备完整条件的系统,之后才能在外力的刺激下产生偶发,产生艺术的灵感。但是直觉的发生可以产生在任意阶段,在内因矢量力不平衡情况下,外力如果能够消解不平衡,也会产生直觉下的艺术样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写实、抽象过程中,仍然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品出现。这些艺术品因自身内力并不平衡,所以面对不停改变的外力,系统是更为脆弱和短暂的。但是,既然发生了直觉的作用,艺术就会产生。这些直觉造就了艺术,所以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经验条件、不同技术手段下,都形成了完整体系下的直觉和与该时期相匹配的艺术。

三、直觉与艺术的层次

查看全文

层次化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研究了层次化设计中如何达到时序收敛。从层次化设计的流程分析,介绍如何人为地选择并且调整一些布局布线方面的问题从而使得设计更能实现时序收敛。最后以图文及数据相结合的方式举例说明了层次化设计时序收敛的可行性。

关键词层次化设计;收敛性;模块布局;时钟优化;延时分配;大型设计

1引言

如今一般的后端设计是采用把网表打散,把所有的逻辑单元看作是一个层次上,层次关系不用考虑,一起进行设计,优化。这样设计的好处是逻辑关系比较简单,在做优化的时候,可以对逻辑单元直接处理,所有的物理单元都是可见的。但是,随着现在设计越来越复杂,单元越来越多,现在的单层次的EDA工具的承载能力遭到了挑战。由于设计的庞大,使得后端设计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长,于是出现了层次化设计流程。

层次化设计流程是指把设计对象分成多个模块分层次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层次之间的关系,顶层模块和底层模块的关系,层次内部的优化等等。最终,在各个模块达到其各自设计要求的同时,满足顶层的设计要求。

2层次化设计的背景

查看全文

管理层次分析论文

企业管理中,特别是大型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层次感是非常重要的。管理上没有层次,必然会打乱仗;管理上层次分明,工作才能有条不紊,事半功倍,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这里讲的"层次",是从办事和用人两方面说的。

管理要有层次,首先办事要有层次。管理者对自己所分管的千头万绪的工作,既要统观全盘,对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心中有数,能够历历在目,如数家珍;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理出头绪来,把握住各件事情之间的联系,从中抓住主要的工作。重点就是纲,纲举目张。工作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时终日奔忙,忙得昏天黑地,但由于没有解决主要的矛盾,事情似乎越办越多,甚至越办越糟;而一旦抓住并妥善地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问题也就所向披靡了。这时你就会有一种雨后天睛、豁然开朗的感觉。管理者每天都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工作,这些工作有的互相关联,有的互不相干,却又都必须做好。作为管理者就必须懂得统筹安排,分清轻重缓急,把大量琐碎、次要的工作安排给合适的人员或部门去做,并且安排好这些工作、这些人员或部门之间的先后次序和相互衔接,不时地注意其进度,监督其质量,检查其结果。而对那些重大的、可能影响全局的工作,则需亲自动手,慎之又慎、精益求精地做好。

工作中没有层次感,就必定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吃力不讨好。这样的管理者往往表现得很矛盾:有时他过于"细心",一头扎进某件具体工作中不能自拔,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样就往往顾此失彼,甚至因小失大;有时他又过于"粗心",粗得做什么都浮皮潦草、漫不经心,蜻蜓点水,雨过地皮湿。表面上他似乎什么问题都看到了,都谈到了,都动手了;然而细究起来,却几乎什么也没完成,什么也没落实。这样的管理者若没有几个认真负责的助手,恐怕真是很危险,总有一天要出大事的。由于不分主次,不分轻重缓急,这样的管理者面对纷繁复杂,急速多变的众多事务,必定手足无措,只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乒乒乓乓乱打一通。打中了算是运气,打不中就自认倒霉。

事实上,任何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谁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凭自己的能力去处理好所面临的全部问题。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做管理者必须舍得放手,善于放手:有些事情放一放再处理,有些事情放给别人去处理(这就要求舍得放权,这一点下面再谈),给自己留下几件非亲自处理不可又必须马上处理的重要工作去做。这样才能游刃有余,举重若轻。自古以来,能象诸葛亮、那样巨细无遗、日理万机的又有几人?事实上正是在他们的过分精明的优卓之处,也隐藏了他们的不足。诸葛亮正因为过分精明,信人不过,事事不放手,不让权,始终未能为蜀国培养出什么象样的人才,最后落?quot;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蜀国大业后继无人的悲惨结局。岂不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这方面比诸葛亮高明得多了。他向推荐了邓小平,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推荐是非常英明的。但他之所以推荐邓小平,正是因为他赞赏、羡慕邓小平能够"举重若轻",而这正是认为自己所不具备的优点。

管理要有层次,同时要求用人要有层次。我们刚才已经看到,工作上的层次与用人上的层次是紧密相连的。在工作上不分主次,不分轻重缓急,在用人上也必定表现为没有层次感。在机构设置上求多求全,部门与部门之间没有主次,没有从属,统统都是并列的?quot;在领导眼里一律平等"。这反映了什么都要管,分不清主次的心理。在用人上也一味追求平衡,没有层次,没有重点,片面强调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优秀者不敢重赏,不敢重用;庸劣者不敢重罚,不敢重处,结果是前者心怀沮丧,后者无所鞭策,以表面上的平等造成了事实上更大的不平等,以牺牲优良,牺牲效率为代价来迎合庸劣。"撒胡椒面"的效果并不好。

查看全文

理层次与赏语言分析论文

[内容]

《鸟的天堂》一课,作者用生花之笔描绘了势态截然不同的两幅图画:夕阳下幽美的榕树图;晨光中群鸟奋飞、百鸟争鸣图,展示了“鸟的天堂”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赏析美的语言、感知美的形象、培养美的情操。

一、紧扣题眼,通览全文,理清层次课文以“鸟的天堂”为题、新颖别致,富有诗意。“天堂”一词道出了鸟儿生活环境的优美与作者对它的赞美。教师在板书课题后,紧扣课题设问:

1.什么是天堂?

2.快速读文,思考:“鸟的天堂”指什么?课文写了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3.听师读文,思考:课文哪几段写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哪几段写他第二次经过?

查看全文

论需求层次理论行政应用

摘要: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它对于充分调动组织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吸引和留住人才以及提高个人和组织绩效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中国政府行政管理中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结合行政管理的具体特点,完善公务员绩效考核和有效激励体系,是提高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行政效率的科学选择。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行政管理;激励;绩效

Abstract:Incentiveisthecoreofhumanresourcesmanagement,itcanfullymobilizeitsmembersfortheworkoftheenthusiasmandcreativitytoattractandretainqualifiedpersonnelandtoimproveindividualandorganizationalperformanceareofdecisivesignificance.China''''suseofgovernmentadministrationinthelevelofMaslow''''stheoryneeds.Withtheadministrationofspecificcharacteristics,improvethecivilserviceperformanceappraisalandeffectiveincentivesystem,theworkofthecivilservantsistoraisetheenthusiasm,creativity,andimprovetheadministrativeefficiencyofscientificchoices.

Keywords:TheoreticalLevelofDemand;AdministrationManagement;Incentive;Performance

一、中国行政管理中的激励问题

1.约束不对称、重监督而轻激励

查看全文

层次理论与和谐社会论文

摘要: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一种内容型激励理论。它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而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以有效协调的社会。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需求层次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很大的启示。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能为我们现阶段建立和谐社会提供一个有益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这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构建和谐社会关键的一点是应该对社会中的各个不同的群体给予不同的满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主要讲述的就是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1]。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初次提出,他在1954年又对这个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西方各国广为流传,近些年来,在我国思想界尤其是在我国的心理学界和管理论界,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把人的需要层次发展为七个方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