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1 03:22: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草鱼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草鱼病种的综合防治
草鱼具有生长快、肉质好、饲料广、成本低、效益高等优点,深受广大养殖者的欢迎,但是草鱼病多,尤其是“赤皮、烂鳃、肠炎”,俗称草鱼“三病”,造成的损失可能占草鱼产量的30%-40%。本文总结了几年来在实践中探索的草鱼“三病”并发症的综合防治措施。
1草鱼“三病”
1.1赤皮病
病原为萤光极毛杆菌。病鱼体表局部腐烂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鳍基部充血,鳍条间组织破坏,腐烂呈刷状,严重的病鱼,上下颚及鳃盖部分充血,出现块状红斑。全年均可发生,高峰期为4-6月。
1.2草鱼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为鱼害粘球菌。病鱼鳃丝腐烂,鳃盖的内表皮充血,中间部分常被腐烂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窗。多数鳃丝尖端组织腐烂,造成鳃丝边缘残缺不全,鳃丝粘附有污泥。我市各地常见。可以造成草鱼大批死亡。通常水温在20℃时,开始出现病鱼,水温25℃-30℃是流行盛期。流行高峰期是5-6月。
池塘草鱼病害防治论文
摘要:介绍了池塘草鱼病害的种类、发生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草鱼;病害;治疗方法;预防措施
随着人们对草食性鱼类的需求越来越大,草鱼的养殖也愈来愈热。但是草鱼疾病多,难控制,易造成大量死亡。为提高养殖草鱼成活率,在草鱼养殖中要采取综合防治,提早预防和科学用药,为指导渔业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发病菌源及症状
草鱼常见病有2类,即新、旧三大病害。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赤皮病是草鱼的旧三大病害,其病原分别是柱状嗜纤维菌、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它们均属革兰氏阴性菌。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病毒性出血病、肝胆综合症是草鱼的新三大病害。
1.1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
剖析草鱼病种的综合预防
草鱼具有生长快、肉质好、饲料广、成本低、效益高等优点,深受广大养殖者的欢迎,但是草鱼病多,尤其是“赤皮、烂鳃、肠炎”,俗称草鱼“三病”,造成的损失可能占草鱼产量的30%-40%。本文总结了几年来在实践中探索的草鱼“三病”并发症的综合防治措施。
1草鱼“三病”
1.1赤皮病
病原为萤光极毛杆菌。病鱼体表局部腐烂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鳍基部充血,鳍条间组织破坏,腐烂呈刷状,严重的病鱼,上下颚及鳃盖部分充血,出现块状红斑。全年均可发生,高峰期为4-6月。
1.2草鱼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为鱼害粘球菌。病鱼鳃丝腐烂,鳃盖的内表皮充血,中间部分常被腐烂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窗。多数鳃丝尖端组织腐烂,造成鳃丝边缘残缺不全,鳃丝粘附有污泥。我市各地常见。可以造成草鱼大批死亡。通常水温在20℃时,开始出现病鱼,水温25℃-30℃是流行盛期。流行高峰期是5-6月。
池塘草鱼病害防控对策探究论文
摘要:介绍了池塘草鱼病害的种类、发生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草鱼;病害;治疗方法;预防措施
随着人们对草食性鱼类的需求越来越大,草鱼的养殖也愈来愈热。但是草鱼疾病多,难控制,易造成大量死亡。为提高养殖草鱼成活率,在草鱼养殖中要采取综合防治,提早预防和科学用药,为指导渔业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发病菌源及症状
草鱼常见病有2类,即新、旧三大病害。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赤皮病是草鱼的旧三大病害,其病原分别是柱状嗜纤维菌、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它们均属革兰氏阴性菌。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病毒性出血病、肝胆综合症是草鱼的新三大病害。
1.1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
草鱼病害防治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草鱼;病害;治疗方法;预防措施
论文摘要介绍了池塘草鱼病害的种类、发生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
随着人们对草食性鱼类的需求越来越大,草鱼的养殖也愈来愈热。但是草鱼疾病多,难控制,易造成大量死亡。为提高养殖草鱼成活率,在草鱼养殖中要采取综合防治,提早预防和科学用药,为指导渔业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发病菌源及症状
草鱼常见病有2类,即新、旧三大病害。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赤皮病是草鱼的旧三大病害,其病原分别是柱状嗜纤维菌、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它们均属革兰氏阴性菌。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病毒性出血病、肝胆综合症是草鱼的新三大病害。
1.1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
草鱼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分析
摘要:在社会现代化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逐年提升,对于水产品的消耗量也与日俱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草鱼的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技术进行探讨,从养殖区建设及中期管理方面对养殖技术进行研究,并着重对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治给定相应的策略,以期提升草鱼水产养殖的最终成效,促进养殖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草鱼;养殖技术;病害防治技术
草鱼是一种以水草、藻类为食的淡水鱼种,其具有饲养便捷、易于管理、产量高、生长周期短等特点,在我国各地均有饲养区。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草鱼的养殖户数量逐年增加,其养殖技术也被不断完善,令草鱼养殖在整个水产养殖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对养殖业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草鱼养殖技术
1.1鱼苗选择。在进行水产养殖前,首先要选择适合进行养殖的鱼苗,在选择时,应该以大小均匀、体质健硕、无明显伤病的鱼苗为主;若是在养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自主孵化来培育所需鱼苗,保证养殖鱼苗的品质优良。为了提升草鱼的养殖效率,还应该提高池塘整体的物种丰富度,将鲫鱼、鲢鱼等进行混合放养。利用以饲料碎屑为食的鲫鱼在进食过程中对池塘底部淤泥的翻动作用,促进有机物矿化的转变过程,将水质进行改善。此外,为保障鱼苗养殖时的鱼体健康,在投放前还应该对其进行处理[1]。例如:山东某地在进行水产养殖时,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在鱼苗投放前都使用高锰酸钾和盐水溶液对鱼苗进行浸洗处理,以便灭杀鱼体中的病菌源及寄生虫残留的虫卵等。在用药结束2d以后,还应该根据池塘规格对其深施适量的生物有机肥,增强水体的肥力,促使鱼苗茁壮成长。1.2水产养殖区规划。养殖区域的水体环境会对草鱼产品最终的质量与产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在养殖草鱼的过程中,就要对养殖区进行合理的规划,保证水资源的充足供应,并完善相应的养殖设备,使物资交换有良好的交通环境。在对其进行规划时,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进行,避免养殖区及周围的水体环境被污染。例如某地在进行养殖池塘建设时,将其长宽比严格按照5∶3进行建设,并将池塘的深度设定为2.5m。此外,为了提升池塘对水体的利用率,严防水资源因渗入地底而造成的资源浪费,该地还及时在池塘底部铺设一层防渗水泥来达到更好的养殖效果。1.3饵料投放管理。在鱼苗投入池塘养殖后,应该及时对其进行管理与训化,可在饵料投放时添加具有标示性的信号,以便使其形成进食的条件反射,便于草鱼养殖中期管理工作的进行。同时,对饵料投放工作应该进行严格的管理,保障其能够定时、定量,避免因一次投料过多而对草鱼的正常生长造成危害[2]。例如:某地的草鱼养殖户在养殖初期时,多以水草、青草等做为投放饵料,为草鱼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供给。与此同时,为了提升喂养饲料的安全度,在投放前还对其进行杀菌消毒工作,利用漂白粉溶液对投放的青饲料进行消毒。并定期向投食区施洒消毒液,保障草鱼生长的健康。此外,为了保障草鱼及水体环境的健康,还应该控制饵料的投放量,尤其是在高温天气时,采取挂篓、挂袋的方法控制草鱼的进食量,并将残余的饵料残渣及时捞出,确保草鱼的正常生长不受影响。1.4加强水质管理。养殖池塘的水质会对草鱼的养殖产生最为直观的影响,若是水体含氧量较低就会导致鱼群大批量死亡,若是水体呈现出富营养化则会导致水体有害病菌大量滋生,对鱼群的生长造成威胁。为了保证草鱼有一个较为良好的生长环境,就应该加强对水质的管理工作,在池塘中增设增氧设备,为鱼群提供充足的氧气含量。并且还应该将水体中的食物残渣等及时捞出,禁止将生活废水排入池塘中,保证池塘的各项元素趋于稳定的范围内,营造出良好的鱼群生长环境。此外,还应该定期对池塘的水体进行更换,保证池塘水体中各项物质的均衡,也提升了池塘中的氧气含量,提升草鱼的最终品质与产量。
2草鱼病害防治技术
池塘草鱼病害防治研究论文
摘要:介绍了池塘草鱼病害的种类、发生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草鱼;病害;治疗方法;预防措施
随着人们对草食性鱼类的需求越来越大,草鱼的养殖也愈来愈热。但是草鱼疾病多,难控制,易造成大量死亡。为提高养殖草鱼成活率,在草鱼养殖中要采取综合防治,提早预防和科学用药,为指导渔业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发病菌源及症状
草鱼常见病有2类,即新、旧三大病害。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赤皮病是草鱼的旧三大病害,其病原分别是柱状嗜纤维菌、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它们均属革兰氏阴性菌。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病毒性出血病、肝胆综合症是草鱼的新三大病害。
1.1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
草鱼病害发生分析论文
1发病菌源及症状
草鱼常见病有2类,即新、旧三大病害。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赤皮病是草鱼的旧三大病害,其病原分别是柱状嗜纤维菌、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它们均属革兰氏阴性菌。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病毒性出血病、肝胆综合症是草鱼的新三大病害。
1.1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
该病的致病菌是由多种细菌引起的,包括肠型点状气单胞菌、鱼害粘球菌、荧光假单胞菌等。患此病的鱼兼具赤皮、烂鳃和肠炎3种症状:病鱼体色和头部发黑,离群独游。反应迟钝,腹部膨大,两侧常有红斑,明显“蛀鳍”,肛门红肿突出,成紫红色,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和血脓流出。剖开腹部,可见腹腔积液,肠壁充血发炎,后肠尤甚,肠黏膜细胞往往溃烂脱落,并与血液混合而成血污,充塞于肠管中;肝脏亦常有红色斑点淤血;病鱼鳃丝点状充血,末端腐烂,软骨外露,致使边缘发白,鳃丝上带有黏液和淤泥,严重时鳃盖骨表皮充血,发炎,腐烂,中间部分往往被腐灼成一圆形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体表局部发炎,鳞片松动脱落,腹部两侧明显,鳍基充血,末端腐烂,鳞片脱落或鳍条腐烂处常有水霉寄生。
1.2病毒性出血病
患病早期,从外观观察,病鱼的口腔、腹部、鳃盖、眼眶、鳍条及鱼体两侧呈轻度充血症状。剖开腹腔、肠道尚见少量食物。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体表充血现象加剧,骨肉呈现出血症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剖开腹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且无食物。鳃灰白显示贫血,有时呈紫色且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
草鱼健康养殖与传统养殖对比
草鱼是我县养殖和居民消费最大的水产品种。为进一步提高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养殖效益,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笔者在福建省宁化县顺丰渔业专业合作社进行草鱼池塘健康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与传统养殖技术进行对比并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时间和地点:本试验于2018年1-12月在福建省宁化县顺丰渔业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场进行。2.池塘条件:试验塘选择2口面积均为10亩,2015年兴建的标准化商品鱼池塘。塘体呈长方形、南北走向、背风向阳;水源为山涧水,清新无污染,水质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常年水深保持在2.3m,水体透明度在35cm左右;壤土底质,疏松通透,保水保肥,塘底平整并略向排水口倾斜,进排水系统分开。将采用健康养殖技术的试验塘称为1#塘,采用传统养殖技术的对照塘称为2#塘。每口池塘均配自动投饵机一台,草台一个,此外1#塘配3kW微孔增氧机一台(配置10个增氧盘),2#塘配3kW叶轮式增氧机二台。3.放养前准备(1)清淤消毒:1月中旬,两口池塘于苗种放养前30天将水排干,进行清淤整修,池底淤泥控制在15cm左右,经曝晒霜冻10天后注入9cm新水,按每亩75kg的生石灰块灰化浆趁热全池泼洒,彻底杀灭池底病原体和野杂鱼等。(2)注水和肥水:2月6日,在1#试验塘每亩施500kg、2#对照塘每亩施800kg经发酵腐熟并与漂白粉按110:1充分搅拌均匀消毒的牛粪作为基肥培养浮游生物。放苗前6天在进水口安装60目的聚乙烯筛绢过滤,逐渐加水至1.6m,待池水变成豆绿色,透明度在30cm时在1#试验塘施用芽孢杆菌。4.鱼种放养(1)鱼种来源:草鱼、鲢鱼、鳙鱼、建鲤、团头鲂、鲶鱼等鱼种来自宁化县鱼种场,黄金鲫则从顺昌县兆兴鱼种有限公司引进。(2)苗种选择:放养的鱼种要求体质健壮、规格均匀、活泼溯水性强、无病无伤无寄生虫、眼睛水晶体光滑润泽,畸形率和损伤率不超过1%。(3)放养时间:2月16-28日陆续投放草鱼、鲢鱼、鳙鱼、建鲤、团头鲂等苗种;3月8日,每口池塘中又投放200尾南方大口鲶鱼种。(4)苗种放养前的准备及放养密度:试验采取主养草鱼,搭配混养鲢鳙鱼、建鲤、团头鲂、鲶鱼和黄金鲫。苗种下塘前用3%~5%的食盐水浸泡消毒15分钟,草鱼种还需注射草鱼“四病”疫苗;鱼种投放应选择在进水口附近避风向阳处采取多点投放,前后温差不超过3℃。2月16日至3月8日,1#塘投放草鱼8000尾、净重1000kg,鲢鱼和南方大口鲶2200尾、净重215kg;2#塘投放草鱼4000尾、净重500kg,鲢鳙鱼、黄金鲫、建鲤、团头鲂、鲶鱼等7000尾、净重537kg。鱼种投放情况详见表1、表2。5.饲料投喂(1)饲料选择:试验严格执行《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规定。1#塘选择草鱼专用配合饲料作为生产用料,当鱼平均体重低于200g/尾时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0%,粒径2.0mm;平均体重超过300g/尾时选用蛋白质含量26%左右、粒径3.0mm的沉性颗粒料。2#塘则选择普通池塘淡水鱼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为28%左右。(2)驯食:2月底当水温达到15℃便开始驯食,驯食期水质宜“清瘦”,每次定时喂食前在食台边敲击竹筒数响,刺激鱼体产生吃食条件反射,然后再开始呈扇形慢慢撒喂。每天投饵1次,约占鱼体重的0.5%,按“少—多—少”和“慢—快—慢”的节奏进行,持续10天养成聚群上浮水面抢食的习惯即可转入正常投喂。(3)投喂方法:饲料的投喂按照“四定”原则采用自动投饵机进行,同时根据水温、水质、天气和鱼的活动摄食情况调整日投饵率和投饵次数,一般以鱼吃七八分饱为宜,时间控制在40分钟以内。当水温低于25℃每天投饵2次,分别为上午9:00和下午4:00,日投饵率为2.0%左右;当水温超过25℃时则每天投喂3次,分别上午8:30、中午1:00和下午4:30,投饵率控制在3.0%~3.5%左右。在7、8两月采用精料和青饲料相结合的办法,即精料投喂量占鱼体重的1%~1.5%、青饲料占鱼体重的15%~20%,一般控制在吃完青饲料后仍有少数鱼在饲料台觅食为宜。当进入9月份即养殖后期,增加精料的投喂,采取逐渐加量的方式,但最大投喂量不超过鱼体重的4%~5%。6.日常管理(1)水质管理:水体交换与水位调节。为有利于提升池水温度,在养殖初期将池水保持在1.6m深,当进入5月中旬池水温度达到25℃时将水加至2.3m的最大深度以保持水温的恒定。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每1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20cm,换水频率可根据鱼的摄食活动情况以及水质变化适当调整,采取先排后补,补充的池水需经消毒和过滤。追肥与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在1#塘施高效肥水王定向培育有益种群,在5-9月生长旺季每月3次选择水温和PH值较低的晴天上午按每亩0.8~1kg(用池塘水稀释)全池均匀泼洒,可视水质肥瘦情况,适量隔天补充。进入高温季节或养殖后期利用微生态制剂改善水体环境,每7天施芽孢杆菌1次,半个月施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1次,当遇阴雨天气、养殖水体氨氮含量偏高、浮游微藻繁殖过度时用光合细菌调节;若水体老化、PH值和亚硝酸盐含量偏高、有机物溶解过多、浮游微藻繁殖不足时施乳酸菌调节。同时开机增氧,全程调节养殖水体成“肥、活、嫩、爽”。适时增氧。1#塘使用微孔增氧,2#塘使用叶轮式增氧机增氧。增氧次数及时间可根据天气情况和池鱼动态灵活掌握,若遇晴转久雨、久雨转晴、闷热天或日降温大于5℃,则晚上10:00左右开机增氧3~5小时。在施肥或消毒后、水质恶化以及浮头等特殊或应急情况要及时开机增氧。(2)巡塘与抽检:每日巡塘3次,观察池鱼的活动摄食情况,池水水质变化及注排水,检查设施设备的防损,以及病死鱼的无害化处理等。每月随机抽检20尾草鱼的生长情况,详细测量记录生长数据,及时调整饲料蛋白质含量和投喂量。(3)鱼病防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定期对水体、食台、工具和网具消毒。每月两次使用新鲜块状生石灰350kg化浆沿池缘泼洒。进入6-8月,每月在饲料中添加药饵投喂2~3次,每次连喂3~4天,如添加烂鳃灵5g/kg预防烂鳃病,添加溃疡灵5g/kg预防赤皮病,添加黄连素2~3g/kg或大蒜素5g/kg预防肠炎病,与饲料拌匀投喂,每天2次。在整个养殖期间都严格执行渔药使用与休药期的规定。由于预防措施得当,生产管理又到位,注射了草鱼“四病”疫苗,1#试验塘和2#对照塘均没有较大鱼病发生。(4)养殖日志:为更好地进行总结分析,养殖日志对鱼种的放养、生长、收获情况,包括投饵施肥、鱼的活动摄食、水质监测、饲料和药物的选用以及病害防治等都进行了详细记录。
二、试验结果
1.收获情况对比:该试验至12月下旬,1#试验塘收获商品鱼15176.1kg,产值172043.2元;2#对照塘收获商品鱼8096.32kg,产值94474.6元。收获情况对比详见表3。2.经济效益分析:1#试验塘总收入172043.2元,其中草鱼152539.2元,占比88.67%;生产成本130335.76元;投入产出比为1:1.32,饲料系数为1.62,实现净利润41707.44元。2#对照塘总收入94474.6元,其中草鱼49401.6元,占比52.29%;生产成本83605.84元;投入产出比为1:1.13,饲料系数为2.08,实现净利润10868.76元。生产成本对比详见表4。
三、小结与讨论
网箱养殖患病草鱼鉴别与感染
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属鲤形目鲤科,是中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它与鲢、鳙和青鱼一起,构成了中国著名的“四大家鱼”.草鱼是草食性鱼类,已经有1700多年的养殖历史[1].由于草鱼养殖具有周期短、肉味鲜美、经济效益高等特点,目前草鱼已经成为乌江网箱养殖量最大的鱼类品种.然而,随着乌江流域的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每年都有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流入乌江,使乌江水质变差(尤其在枯水季节),鱼病发生频繁,给草鱼养殖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其病害的防治显得十分迫切.目前,rRNA和rDNA作为分子指标广泛应用于细菌遗传特征和分子差异研究[2].大量已知细菌的rRNA基因数据已被测定并输入了国际基因数据库,成为细菌鉴定和分类的参照系统[3].本研究以患病草鱼为材料,对分离所得菌株采用16SrRNA基因序列测定,将测序结果输入国际基因数据库,通过同源性比对鉴定致病菌.然后用致病菌接种健康草鱼,进一步验证其致病性,从而为草鱼的病害防治提供病原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患病草鱼标本(5尾)于2008年4月采自乌江上游主要支流中的偏岩河养殖场,采集时标本材料个体病征相似.其中2尾草鱼病症为烂鳃、烂尾、烂鳍,体表发红;3尾草鱼病症为烂鳃、烂鳍,体表、肠发红,肠道出血.
1.2细菌的分离用无菌棉签分别沾取患病草鱼体表患处、鳃部、肠内溶物、体内血液、肝脏表面和肝脏内部,并分别涂布于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将接种后的平板倒置于2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2h.长出菌落后取出平板,将平板中不同的菌落分别转接到空白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中,转接后的平板倒置于27℃恒温箱中培养12h.重复此步骤几轮,直至一个平板中只长有一种菌落[4].将纯化后的平板取出,对细菌的厚薄、大小、表面、边缘、隆起形状和颜色等进行观察记录.
1.3基因组DNA的提取和16SrRNA基因的扩增、测序及数据处理参见李顺等[4]的方法.
1.4细菌的回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