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1 01:24: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参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民政治参与进展思索

一、农民政治参与取得的进展

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和规模是区分传统国家和现代国家的重要标志。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参与政治的权利被部分人所垄断,而占我国人口80%的农民却处于弱势状态,他们中间只有极个别人才能有资格影响农村之外的政治生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农民政治参与创造了政治前提。但是,由于民主制度遭到破坏,农民政治参与只能停留在政治动员层面。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民主化政治取向和农村经济体制的转轨为农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民政治参与随着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增长。然而,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农民政治参与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第一,农民政治参与主体逐步扩大化。一个国家,参与政治的农民人数的多少决定了农村政治发展水平的高低。在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公社体制阻碍了农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虽然农民可以通过社员代表大会参与到村务的管理中来,可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只有少数干部有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绝大多数农民的政治权利流于形式,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受到了压抑。但是,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农民政治参与主体不断扩大。农村经济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制彻底瓦解,这也同时打破了农民政治参与的障碍。农民对于参与政治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开始运用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利益要求和愿望,积极地影响利益分配,政治参与的主体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国家也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了农民的民主自治权利———“乡村村治”,广大农民政治参与热情进一步提升,政治参与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据民政部提供的资料显示,2005年江苏省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时,参选率达93.8%;无锡市参选率达98.2%。同时,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司法制度等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第二,农民政治参与渠道日益多元化。没有参与渠道,农民就不能合理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参与渠道过窄,农民就不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要求,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甚至会抑制农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不利于农村的民主建设。农民政治参与渠道的多少以及畅通与否与政治体系的结构密切相关。亨廷顿认为:“一个传统的政治体制,其结构越是多元化,权力越是分散,则其政治现代化引起的动乱就越小,适应政治参与的扩大也就越容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较快,基层民主制度初步形成。例如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信访制度、村民自治制度,政治结构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农民对于政治生活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信访组织、社会团体等参与国家和地方基层政治生活。国家政治生活逐步走向民主化和法治化,农民也可以通过合理的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多样化的组织为农民政治参与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农民政治参与的外在环境得以改善。第三,农民政治参与形式更加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在各个方面,农民参与政治的形式多种多样。首先,农民通过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形式参与村庄政治生活。其次,农民中的党员可以在村党支部会议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影响组织决策的过程,也可以直接通过选举村党支部成员来影响组织的选举和监督。近几年,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发展迅速,普通的农民党员对村党支部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大。再次,农民还通过选举、监督、对话等形式参与乡镇政治生活。有的乡镇在配备人员的时候,不仅要征求农民中非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更要吸取农民党员的宝贵意见。有的乡镇直接选举乡镇长。例如,2004年,云南省红河州七个乡镇长直选。乡镇实行政务公开,乡镇行政事务要接受其监督。最后,随着国家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一是接触活动。农民与党政干部接触,反映村庄中的不合理现象和生产、生活中的难题,虽然方式很不正规,但具有简便、快捷的优点,对决策能够产生重大影响。二是民情表达活动。这种通过大众传媒工具和信访部门表达民意的参与形式能够接触无限多的受众,透明程度高,震慑力强,传播速度快,是农民政治参与的常见形式。三是诉讼活动。农民通过法律手段影响政府部门的决策及党政干部的行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四是代表参与活动。农民可以直接或间接推举出自己的农村代表参与政治活动。第四,农民政治参与过程逐渐自主化。在时期,开会、听报告接受教育是农民参与政治的主要方式。简单地说,就是党号召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当时,农民的政治意识较为朴素,通常以政府为主导,自身较为被动,缺乏参与政治生活的高度热情。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农民经济上的独立,使农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自主性逐渐显现出来,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逐渐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来。首先,由于市场经济实行等价交换,这时,农民就会产生民主和平等的要求。而农村经济体制的转轨造就农民维护自身利益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家和乡村的政治生活中。其次,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思想逐步走向开放与成熟,自身的责任感增加,他们对参与政治体现出高度的热情。最后,农民参与政治的最普遍、最常见的形式是村民自治,对于村党支部的选举体现了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它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参与政治的基本权利,有力地推进了农民政治参与的自主化道路。村民自治为亿万农民群众提供了学习社会主义民主的大课堂,农民正在学习用民主方法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农民参与积极性逐步提高。

二、当前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政治参与的演变从总体上说是令人鼓舞的。它表明了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参与政治生活,并逐步实现由政治边缘阶层向政治核心阶层转化。它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向前推进的重要标志,也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村级治理的变迁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两千年封建文化传统的积淀、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状况不是一时可以改变的,任何过高估计当前村民政治参与的想法都是不客观的,应该看到,当前我国村民政治参与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家族、宗族活动以及黑恶势力的干扰

查看全文

参与式财政预算总结与实践

提要:参与式预算是公民直接参与预算的决策过程,决定公共资源如何配置的一种预算管理模式。1989年参与式预算最早在巴西产生,之后逐渐扩展到北美、非洲、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参与式预算在优化资源配置、政府赢取公众的支持、基层民主发展及防治腐败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国外参与式预算的实施为我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参与式预算;概念;意义

一、参与式预算的概念国际行动援助组织对参与式预算的解释是:参与式预算就是在公共预算的各个阶段(制定、审批、执行和评估),采用有效的创新方法,加强公众对预算的参与,创造公众参与的环境和机制,注重公众参与的能力建设。参与式预算不仅能增强现有治理结构的公信力和透明度,更能提高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绩效,有效调和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差异,增强政权的合法性,促进和谐善治。

参与式预算应坚持的基本原则:(1)基层民主原则。参与式预算允许广大的基层民众参与到预算的决策过程中,对公共预算及公共资源的分配提出意见;(2)公平正义原则。通过民众参加预算的决策过程,可以将资源分配到更加需要的、条件差的地区,防止公共资源被私占;(3)透明原则。通过将决策的地点从政治家和技术官僚的办公室中转移到公众的公开讨论会上,使政府成为“玻璃缸中的金鱼”。参与式预算使政府的支出更加公开、透明,便于民众对预算执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防治腐败。

参与式预算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9~1997年,在这一时期,只是巴西的几个城市实施了参与式预算;第二阶段是1997~2000年,参与式预算在巴西逐渐扩展,并且逐步得到了巩固;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巴西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始实施参与式预算,逐渐扩展到北美、欧洲、亚洲等的国家和地区。

二、参与式预算实施的意义

查看全文

小议参与式财政预算与实践

提要:参与式预算是公民直接参与预算的决策过程,决定公共资源如何配置的一种预算管理模式。1989年参与式预算最早在巴西产生,之后逐渐扩展到北美、非洲、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参与式预算在优化资源配置、政府赢取公众的支持、基层民主发展及防治腐败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国外参与式预算的实施为我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参与式预算;概念;意义

一、参与式预算的概念

国际行动援助组织对参与式预算的解释是:参与式预算就是在公共预算的各个阶段(制定、审批、执行和评估),采用有效的创新方法,加强公众对预算的参与,创造公众参与的环境和机制,注重公众参与的能力建设。参与式预算不仅能增强现有治理结构的公信力和透明度,更能提高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绩效,有效调和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差异,增强政权的合法性,促进和谐善治。

参与式预算应坚持的基本原则:(1)基层民主原则。参与式预算允许广大的基层民众参与到预算的决策过程中,对公共预算及公共资源的分配提出意见;(2)公平正义原则。通过民众参加预算的决策过程,可以将资源分配到更加需要的、条件差的地区,防止公共资源被私占;(3)透明原则。通过将决策的地点从政治家和技术官僚的办公室中转移到公众的公开讨论会上,使政府成为“玻璃缸中的金鱼”。参与式预算使政府的支出更加公开、透明,便于民众对预算执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防治腐败。

参与式预算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9~1997年,在这一时期,只是巴西的几个城市实施了参与式预算;第二阶段是1997~2000年,参与式预算在巴西逐渐扩展,并且逐步得到了巩固;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巴西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始实施参与式预算,逐渐扩展到北美、欧洲、亚洲等的国家和地区。

查看全文

管理学学生参与授课参与式教学研究

摘要:针对《管理学》课程特点,以《管理学》课堂教学为例,积极探索学生参与授课的参与式教学模式。研究结果体现出,学生参与授课,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管理学》;学生参与授课;应用探索

一、概述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质量很大程度决定了教学质量。我国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是转变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改变传统的单纯接受式学习方法,建立和培养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学习方法。“以学生为本,以活动为内容,以参与为中介,以发展为目标”是现代课堂教学的突出特征。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参与为媒介,主动学习,师生合作完成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学生参与即主体参与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已经成为现在课堂教育的主流,因此,这种教育教学理念随之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应用开展开来。作为我国高校许多专业的核心基础学科,《管理学》在高校许多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要掌握《管理学》并不容易,作为一门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体现在其是对管理理论的基本规律的总结,艺术性体现在管理具有灵活的管理方法和技巧,这决定了《管理学》教授的难度,特别是作为经济大类的基础课程,针对的都是大一新生,大一新生对于经济管理的知识完全没有概念和意识,想要把管理学的科学和艺术都教授给学生,让学生灵活掌握,并为以后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就需要不断摸索与总结设计《管理学》课堂教学方法,提高《管理学》课堂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管理学》课堂教学中也引入了参与式教学。

二、现有参与式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和学生参与授课的参与式教学的必要性

参与式教学在《管理学》课堂教学中也不断应用。目前在《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方式研究和运用的更多是案例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等,这些方式在《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这些方式由于学生没有亲自参与到教的环节中来,其效果也是有限的,如案例讨论法,结合案例让部分学生参与到案例讨论中,发挥了参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但是因为种种限制,比如课堂时间比较紧,学生对案例的了解程度不够等,所以导致只能是部分学生参与讨论,班级剩余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和看其他同学的讨论,积极的学生争取到的发言机会比较多,不积极主动的学生相反会越来越沉默,越来越成为旁观者,从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现状,也很难培养出自主学习和创新型的人才。基于此,学者们提出了学生参与授课的参与式教学方式。有学者研究,张云(2012)提出,在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总结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郭卫东(2014)提出学生参与授课,在学生素质、综合能力发展、学生技能、学习能力、主动性等方面都会得到提升。陆翔(2015)提出,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授课的过程中,老师根据课程内容,将部分课程分配给学生讲授,学生分成小组,小组共同完成案例搜集、内容讲解、PPT、讨论等环节,相对于其他参与式教学方式,学生参与授课的参与式教学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到教的环节当中来,这种参与式教学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慢慢向以学生为主进行转变,体现教育主体双方的公平性和民主性,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教育的进步,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育人理念,培养更加符合现代企业需要主动性、创新型的人才。

查看全文

公共管理公民参与研究

摘要:主要针对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展开论述。认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意义主要体现为:能够保证公民权的实现;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并指出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公民缺乏参与公共管理的意识;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缺乏组织性和有序性;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缺乏组织性和有序性。最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发展对策,希望能有效促进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民参与;和谐社会;意识;组织性

做好公共管理事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政府为公民服务的具体体现。因此,自国家诞生以来,公共管理便随之产生。从上个世纪开始,国内外关于公共管理的研究便从未中断过,由此也产生了很多关于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众所周知,公共管理质量如何关乎政府工作质量的提升,关乎人民满意度的提升。因此,各国政府均不约而同在公共管理策略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研究发现,公民的有效参与有利于公共管理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提升公民的公共管理满意度。所以,我们应在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时发现,国内目前关于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已然较为全面和深入,但关于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不应就此停滞不前,应对该问题进行持续研究。

1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意义

公民参与和公共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公共管理离不开公民的参与。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是指让公民有的放矢的参与至政府的公共管理事业当中,从而有效促进公共管理质量的提升。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1.1能够保证公民权的实现。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员,公民有权利参与到政府的公共管理事业当中。公民参与到政府的公共管理事业当中,是实现公民权利的一个重要体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公民并未真正有效的参与至国家的公共管理事业当中,以至于很多公民对政府的公共管理举措并不满意,严重影响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良好关系,对政府良好形象的塑造也极为不利。政府规定公民可以参与至公共管理当中,是对公民权利的一种尊重,是提高公共管理质量的重要途径。所以,政府应积极倡导广大公民积极踊跃的参与到公共管理事业中来。1.2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进入21世纪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逐步步入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时代。和谐社会的构建涉及到很多方面,很多方面的因素均会不同程度上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公民能否有效参与至公共管理当中,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可让公共管理更加贴近实际,更加满足公民的具体公共服务需求,让公共管理更为科学,从而有效提升公民的公共管理满意度。公民对公共管理满意度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1.3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央政府始终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希冀有效推动我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发展。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至今已然取得一定成就,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政府积极鼓励和倡导公民参与至公共管理事业中来,对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显然也极为有利。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可以为政府的公共管理献计献策,实现公民与政府共同管理公共事业。这样的政治无疑是民主的,是值得提倡的。

2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透析

摘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制度,现在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不可或缺的规划环节。然而,在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还处于初级阶段,结合厦门PX事件浅析了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存在的不足和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夏门PX事件

1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

1.1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相关概念与本质

公众指的是政府为之服务的主体群众。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是指通过一定方法和程序让众多市民能够参加到那些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及决策过程中来,从而保证规划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使规划能切实体现公众的利益要求,并确保规划工作能够成功实施,实质上是公众与项目主持方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

1.2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意义

查看全文

农民制度性政治参与论文

内容摘要:农民是中国社会最为庞大的弱势群体,也是中国社会最为危险的阶层,重视对农民权利的维护,从根本上说就是在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文章在“三农”问题备受关注、农村治理危机凸现以及“人权保障”写入宪法的历史背景下剖析现阶段农民政治参与的非制度性的现状和其复杂且互相影响的成因,尝试集中探讨法律制度层面的解决,也就是如何藉由法律制度设计,以引导农民“有序的、制度性的政治参与”作为保护中国农民权益的一项重要手段,并且作为保障中国农村稳定、协调中国国家与农村、农民社会关系的一个稳固基础,给予农民平等的法律关怀。

关键词:成因与依据,主要体现,必要性,立法建议

一、农民政治参与的成因及依据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进行了伟大的经济体制改革,广大的农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伴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措施全面的开展,为农村扩大农民的参政议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不断扩大的自由度。农民政治参与是指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体之一的广大农民群众通过投票选举、上访、诉讼等形式参与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愿望,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并试图影响各级部门决策的行为。

另外,笔者认为,农民政治参与的产生除上述历史原因外,最主要还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现实条件

查看全文

小议科学主体参与教学

摘要:主体教学强调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以教育促进他们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主体教学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初中科学主体教学应遵循的基本策略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合作、体验、拓展学习和发展性评价。

关键词:初中科学主体策略模式

一、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结构与实施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精心准备后实施激励、引导下的以学生自学、互动为主要学习形式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可概括为八个字:激励、引导、自学、互动。激励、引导是教的特征,是激励式、情景化、问题化、结构化的教;自学、互动是学的特征,是主动参与式的学,两者是同一过程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笔者根据主体教育思想与理论,结合初中科学教学的特点,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总结出五个环节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初步参与。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一开始教师就要注意情感引导,要满怀激情地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每一个学生心理无压力感,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其次,教师设置情境时,不能只有一种模式,要根据具体课型和教学内容,创设轻松愉悦的气氛并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可采用一段小故事,一句名言,一段诗画般的描述,一段生动的录像片,一个小实验,或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一些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到学习中。

2.引导自学——独立参与。在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有利的教学因素,展开下一步教学活动——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这一教学环节是一堂课的重点,为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克服可能出现的那种放任自流的“放羊式”自学形式,教师要进行合理的组织,给予必要的导读提示。首先,教师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和生活世界,编制引导学生学习的联系生产、生活、现代科学技术实际的读书提纲和开放型练习题,学生结合提纲和练习进行自学、自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兴趣和疑问,并以高涨的情绪参与到进步、高效的自主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情感,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比较和提出问题,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上的闪光点,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再发现和再创造,使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查看全文

公共文化的社会力量参与研究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参与,有利于改变过去政府唱“独角戏”的窘境,有利于解决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需矛盾,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成都市正在探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新模式,通过各种方式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途径,力争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共文化的生动局面。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要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等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参与,有利于改变过去政府唱“独角戏”的窘境,有利于解决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需矛盾,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过程中,社会力量参与的广度与深度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公共文化主体的多元化提供格局尚待形成和完善。成都市十二届三次全会决定中鲜明指出“:深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政策激励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近年来,成都市正在探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新模式,通过兴办文化实体、资助文化项目、参与文化活动等方式多渠道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途径,力争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共文化的生动局面,这将为实现成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文化之都”打下坚实基础。

一、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进行战略部署。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字里行间的变化体现出对公共文化治理理念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性”要求,要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参与机制,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发挥积极作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要求改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单一模式,逐步以多种形态和多元方式呈现,也就是说要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由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广大公民共同来提供。这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区别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国际经验来看,政府主导,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是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共同趋势。

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过程参与准则

本文主要从现代民事诉讼正当程序保障原理的角度,运用比较分析方法,阐释程序参与原则的主要内涵和根据,然后分析程序参与原则适用的主体范围和程序范围,并揭示程序参与原则在争讼程序、非讼程序和执行程序及裁定程序中的相同体现与相异要求,最后讨论违反程序参与原则的程序后果和纠正程序或救济程序。

一、民事诉讼程序参与原则的内涵和意义

(一)程序参与原则的内涵

程序参与原则,在英美法中被称为“获得听审机会”原则(opportunitytobeheard)。[1]人们通常将“程序参与”作为自然公平的第二个原则,主要内容是:“必须给予诉讼当事人各方充分的机会来陈述本方的理由。这意味着必须将诉讼程序告知他们,并及时通知其任何可能受到的指控,以使当事人能够准备答辩。此外,还应允许当事人以适当的方式将答辩提交给法官。”[2]

程序参与原则,从权利的角度来说,是当事人及相关第三人所享有的“程序参与权”;从职责的角度来说,则要求法院保障当事人及相关第三人的程序参与权,禁止“突袭裁判”。诉讼当事人及相关第三人的程序参与权属于古典的程序基本权,被称为“诉讼程序的大宪章”,大体上包括“诉讼知情权”和“诉讼听审权”。

诉讼知情权,或称“获得程序通知权”、“程序通知权”,属于公民“知情权”(therighttoknow)的范畴。其主要内容是:诉讼当事人及相关第三人有权充分及时了解与己相关的诉讼程序的进行情况;法院必须平等、及时地告知受到诉讼结果影响的当事人及相关第三人,使其能够充分及时地了解诉讼程序的进行情况,以便其能够充分及时地参加诉讼,行使诉讼听审权或者适时适式做出诉讼行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