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1 00:20: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蚕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桑蚕业站站长思想小结

经过一年的锻炼,总之。思想上得到提高,责任心比以前有所加强,考虑问题也成熟了许多,这些都和领导的关心协助分不开,和同事的支持分不开,以后要更加努力地工作,并且不时地学习,为单位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根据工作布置,年是基地部工作的第二年。担任了基地部茧站站长及所本底片区蚕业生产技术指导,并兼职驾驶员,主要协助副经理工作,全面负责茧站的日常管理,利息控制范围内,做好基地蚕茧的收、烘、贮、运、调拔、统计及设备设施的维修管理工作。一年来,领导的关心及同事的支持下,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现总结如下:

提高管理水平

一、加强个人修养。

深感责任重大,担任茧站站长以来。蚕茧的收、烘、贮、运、调拔、统计及设备设施的维修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要做好这些工作,首先要获得同事们支持,为此,平时注意团结同事,处置好同事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同时,坚持享乐在前,享受在后的理念,做在同事们前面,赢得了同事的尊重,利益上,不计较个人得失,为茧站的日常管理打下了基础。

根据利息控制及产品质量要求,蚕茧的收烘是茧站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了各种措施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查看全文

市蚕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近年来,XX根据自身情况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了蚕业发展,使之逐步成为全市的主要支柱产业,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2004年全市桑园面积达到14.35万亩(投产11.7万亩),遍及全市21个乡镇200多个行政村(社区),养蚕户70800户,年饲养量60.2万张(同比增加18.8万张,增长45.4%),鲜茧总产量达2.1万吨(同比增加6900吨,增长48.9%),约占XX总产量的23.3%,成为XX乃至全国最大的蚕茧生产基地县(市),全市农民人均养蚕收入640元,同比增收268元。2005年该市乘势而上,着力打造“丝绸城”,桑园面积要发展到16万亩以上,鲜茧产量目标在2.5万吨以上,将占广西总产量的25%左右。 2004年该市从事蚕茧收购、生产的业户89户(其中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1户,小规模纳税人68户),有157个蚕茧烤房、20多家蚕茧公司和XX、XX、XX、XX4家缫丝厂。当地可收烘完全部鲜茧,2004年生产干茧6000多吨,约产白厂丝300吨,预计2005年当地厂家约产白厂丝600吨。

XX蚕业发展的优势

(一)国际丝绸市场需求量相对稳定。茧丝绸作为纤维“皇后”,对人体具有亲和力和舒适感,化工纺织原料无法代替,特别是随着环保型消费理念的兴起,以蚕丝为原料的天然纺织品越来越受欢迎。因而世界丝绸市场相对稳定,蚕丝产业是个不会淘汰的产业。入世后,我国茧丝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2003年,我国茧丝产量约占世界的70%以上,茧丝年出口量占世界贸易份额的80%以上,2004年各类丝绸产品对主销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量和出口额进一步增长,丝绸出口量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

(二)XX是优质蚕茧的主产区。XX自然、气候、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桑叶产量高、质量好,养蚕批次多,蚕茧质量优、销路好,在广西乃至全国小有名气。

(三)XX桑蚕业具有竞争优势。桑蚕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XX是广西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丰富,成本不高,农民种桑养蚕基础良好。XX抓住国家“东桑西移”计划实施的大好时机,积极种桑养蚕,已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桑蚕生产第一大县市。

XX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蚕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刍议论文

摘要分析了六安市金安区蚕业科技示范园的作用、园区建设的标准及具体措施,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当前蚕业产业化及蚕业科技的试验、示范、推广提参考。

关键词蚕业科技示范园;作用;标准;建议;安徽六安;金安区

六安市金安区蚕业科技示范园位于椿树镇,涵盖3个行政村[1],现有桑田77.33hm2,其中投产桑园52hm2,养蚕户320户。建园3年来,共引进新、优抗逆性强的桑品种85万株,新辟优质丰产桑园56.67hm2,推广方格簇60万片,建小蚕共育室19处,小蚕共育率达100%,建养蚕塑料大棚265处;省力化养蚕率达95%。2009年园区养蚕2500盒,产鲜茧111t,茧值245.2万元,户均增收7662.5元。调查显示,通过蚕业科技示范园的建立,不仅解决了过去传统蚕桑生产分布散、规模小、科技到位率低、服务跟不上、劳动效率低以及茧质差等问题,而且为全区蚕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推进作了很好的示范[2]。

1建立蚕业科技示范园的作用

蚕业科技示范园的建立不仅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提高蚕业的科技含量,增加农户、企业收入,而且能为蚕业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树立示范典型,起到辐射带动作用[3]。

1.1科技示范园是高效蚕业示范的基地

查看全文

蚕业生产工作意见

为加快镇蚕业经济发展,持续实现富民增收,现就抓好2016年蚕业生产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实施产业精准扶贫为抓手,以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紧紧围绕县委“以业兴县”发展战略,真抓实干,努力把我镇建设成为县蚕业经济大镇。

二、目标任务

1.2016年发种4200张,产茧19.95万公斤。

2.新栽桑园3500亩。

查看全文

蚕业产业化工作总结

按照《县蚕业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报送2014年蚕业产业发展工作有关资料的通知》文件要求,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健全组织,落实责任

为加强我局开展蚕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我局成立经商信局蚕业产业化发展及联系镇蚕业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局商务流通股具体该项工作。2014年我局继续联系镇的村蚕业产业化发展。

二、工作措施及具体工作情况

2014年我局加强对县茧丝绸公司的工作指导,一是将县茧丝绸公司纳入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目标考核;二是明确2014年外贸出口150万美元,截止目前完成156万美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4%;三是对县茧丝绸公司茧丝绸收购许可及各茧站收购资质,进行初审转报,完成茧丝绸公司《生产准产证》和12个茧站鲜茧收购资格证初审上报工作,并顺利通过省商务厅复审;四是组织县茧丝绸公司参加“三大活动”(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进一步开拓市场,促进生产。2014年县茧丝绸公司参加了川货全国行•呼和浩特站(民族交易会)、第十五届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取得了较好效果;五是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和各乡镇政府,共同参与做好维护蚕茧收购秩序工作,形成整体联动机制,保持高压态势,努力营造良好的蚕茧收购环境;

三、联系镇镇蚕业蚕业发展工作

查看全文

蚕业产业带建指导方案

镇位于珙县南部,辖27个农业村,151个农业社,耕地面积24916亩,其中田6687亩,山地18229亩,林地面积62308亩,有农户7090户,农业人口26554人,属山区农业乡镇。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23元。

蚕桑是镇农业两大支柱产业之一,一直以来,镇党委、政府坚持建设“一个走廊”、打造“两个基地”(沿洛浦河村蚕桑生态走廊,陈泗、郭斯、大田优质烤烟基地,白合、井阳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把蚕桑生产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多批次、滚动养蚕,成功试养天然黄白彩茧,充分利用桑枝等生态资源,成功试种桑枝食用菌、试生产桑芽茶,为蚕业产业发展寻求新的增长点,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镇蚕业产业化进程,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建设以芭蕉为中心,白景、楠桥、、石洪、德会为主的万亩循环蚕桑产业带,特制定2012年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思路

我镇蚕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技推广作支撑、基地打造为依托、综合开发为抓手、促农增收为目的,全面推进万担茧镇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我镇蚕业产业化,倾力打造天府蚕业重镇。

二、基本原则

查看全文

蚕业秩序整顿实施建议

各蚕区乡(镇)、县级相关部门:

为推动我县蚕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确保农民的长远利益和收入增加,结合我县蚕茧收购秩序严重混乱的实际,特提出以下整治实施意见。

一、大力宣传,大造声势,形成浓厚的整治氛围

(一)蚕业秩序整顿通告印发各乡(镇)、村、社张贴。

(二)利用电视台大力宣传县政府蚕业秩序整顿通告和有关政策。

(三)组织宣传车到各乡(镇),利用赶场天宣传蚕业秩序整顿的措施和政策。

查看全文

蚕业生产工作意见

为把握好丝绸行业市场机遇,实现蚕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做好2014年蚕业生产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县“两”会精神,大力实施“绿色产业”战略,着力壮大“蚕桑产业”,坚持以企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保护蚕桑资源,狠抓蚕桑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打造蚕桑产业新园区,发展专业大户为增长点,以新型省力化配套技术为保障,用2—3年时间实现桑园1万亩,常年养蚕一万张,突破蚕农收入5千万元大关。

二、目标任务

1.发种7800张,产茧29.64万公斤,实现蚕农收入1000

万元以上。

查看全文

蚕业管理站工作报告

使专业人员能在实际工作中全面掌握栽桑养蚕新技术的运用推广,5重抓专业技术队伍的业务培训学习。健全制度,责任到人。理清思路、更新观念、创新产业新技术的运用推广。积极引进外地先进经验,灵活运用于我县蚕桑生产,为促进我县蚕桑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而努力。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一年来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开拓创新、真抓实干、重抓落实。为蚕农提质增效工作的动身点,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经大家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学习、促生产、扎实推进效能建设

组织全站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单位实际。不时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促进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业务上重点学习栽桑育苗、栽桑、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蚕台育及方格簇的运用推广。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定期与不定期学习相结合等形式,提高职工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扎实推进效能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二、抓蚕桑亮点。促进产业发展

促进全县蚕桑产业发展。1重抓20年高产优质桑园基地的规划建设。

查看全文

柞蚕业发展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1柞蚕的人工饲养和发展初期

清乾隆年间,经过地方官的倡导,河南省柞蚕放养有了技术人员的指导,蚕工的出现即是明证,柞蚕放养已经成为河南山区一项新兴的农村副业。随后,河南省放养柞蚕发展迅速,以南召发展速度最快。南召县,“山茧,召邑山皆放蚕,食栎叶,每岁春秋二季。”[10]县境四周有养蚕之坡五六十处,呈现出“槎坡饶耳利,蚕坡茧丝盈”的景象[11]。当地村民还利用柞蚕茧进行缫丝织绸,以朴实而著称。南召“茧绸,无花,不及山东兖、沂等处,惟朴实可取。”[10]后来,南召县的放养柞蚕之法传入嵩县、泌阳等地。乾隆年间,嵩县不仅生产家蚕(Bombyxmori)茧,而且还出现柞蚕茧(山茧)。“茧,饲桑叶曰茧,饲槲叶者又名山茧。”[12]当时嵩县有数个集镇以经营柞蚕丝而出名。“孙店,县南160里,山坡多槲,放蚕收茧,皆东省人经营;东村,孙店东10里,南山民务本勤农,放山蚕,织白茧紬,生计颇裕,紬子村有延师读书者。”[12]道光年间(1821—1850年),泌阳县也出现放养柞蚕,缫织为绸的现象。“山茧绸:山蚕食栎叶、橡叶结茧荒陂,取丝为紬,其质坚韧。”[13]农民知道放养柞蚕有利,以致出现为了放蚕而各自争利引起诉讼的现象。“民各争伐木,侨居者又欲私占,遂致争讼不休”[14]的放蚕高潮。道光年间,当地蚕民开始规范蚕坡的发展和利用。道光十二年(1832年),南召县邑候令公号召蚕民修建蚕姑祠于齐家堂,并贴出告示,对放养柞蚕进行管理和保护。清朝中期,柞蚕放养才开始取代家蚕成为河南省蚕业经营的重点[15]。为了更好地规范和鼓励柞蚕放养,河南省地方官实施了一系列的举措。同治十三年(1874年),南召县邑候丁公,在南石庙兴建先蚕宫,并议定《蚕坡章程》。光绪十年(1884年),南召县邑候在合乡齐家堂制订蚕坡章程刻诸于石,其内容为“广植蚕坡、保护蚕坡、爱养蚕蚁、严禁抽丰、撙节草木”等5条[11]。另外,当时河南布政使还晓谕山民,督促凡有山场荒地而无树木的,今后要多种橡树、槲树、栎树等,使家家有柞蚕可以放养,如有成效显著者给予奖励。“槲叶宜蚕,既有成效,豫各属近山之处颇多,自宜一律督饬考求以兴民利,一年以内,能育出茧至百斤以上者,官给红花,以资奖励。”[11]

2柞蚕业的兴盛与衰落

2.1柞蚕业的兴盛期

河南省柞蚕业主要分布于豫北、豫西和豫南的山地及丘陵,大体在京汉铁路以西的各县,以伏牛山区汝州府的鲁山和南阳府的镇平、南召、舞阳、方城等县为最。河南“山阳之镇平、南召、南阳、内乡,山阴之鲁山、嵩县、伊阳皆产山丝或茧。”[16]据1929年《河南新志》云:“伏牛山脉以南各县,山多田少,如南召、鲁山、镇平、南阳、内乡、淅川、方城、伊阳、临汝、密县、泌阳、确山、商城及河北(黄河以北)之林、涉二县,居民多植栎饲蚕。”[17]当时河南柞蚕放养区域大多位于山多地少拥有柞树资源的地区,“因各县山岭起伏,耕田减少,农民多于山坡植柞,以饲养柞蚕为业。”[18]清末民初,河南省柞蚕业发展比较迅速,主要表现为柞蚕生产逐渐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模式。河南省柞蚕蚕坡数量逐渐增多,柞蚕放养的户数和人员十分庞大,柞蚕生产的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1897年,豫西南地区柞坡数量日见增多,其中以方城、南阳、镇平为最。1904年,与南阳接壤的南河店、陡岭、三岔口、石门、北官寺、状元川等不生五谷之地皆多种柞树,叶量增加数倍。1925—1926年,宛属地区年产柞蚕茧达5000t之多[11]。从乾隆年间至民国年间(1736—1936年),南召县柞蚕放养量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乾隆年间,南召县有专用蚕坡56处,槎坡(柞树和杂树混交)30处。咸丰年间(1850—1861年),南召县境内柞蚕丰收利大,山民以养蚕为业,植柞为本;光绪二年(1876年),全县放养柞蚕达3万筐(0.5~0.6kg柞蚕卵孵化的蚕为1筐)以上,产丝100余t;1921—1931年是南召县柞蚕业发展的顶峰时期,年均放养量为6万筐,产茧近4000t……蚕农达17230户,占当地农户总数的65%[19]。1924年左右,河南柞蚕放养户数位居全国第1,有接近3.5万户放养柞蚕[20]。清末民初是河南省柞蚕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各地柞蚕丝产量也说明了这一点。光绪末年,柞蚕丝产量已经相当丰富。民国以来增长更快,以1921—1931年为柞蚕丝生产和出口的最盛时期。河南柞蚕丝以鲁山、南召两县产丝量为最多,光绪初年,鲁山、南召柞蚕丝产量各100t;1921—1931年,鲁山年产丝250余t,南召亦约产丝200余t[21]。其次为镇平、南阳,光绪初年均柞蚕丝产量约为25t,1921—1931年最盛时期分别为30~35t、25~30t。内乡柞蚕丝产地为所属北部山地,光绪初年柞蚕丝产量20t,最盛时期亦不过20余t。方城、临汝、嵩县、宜阳等县柞蚕丝产量均甚少,光绪初年,方城约有7.5t,临汝、宜阳、嵩县合计为25t;最盛时期方城为10t,临汝等3县计约30t。河南全省柞蚕丝产量,于光绪初年间,年约300t,迄1921—1931年间,曾达年产柞蚕丝650t的最高额[21]。清末民初,河南省柞蚕生产的数量不断增多,柞蚕茧和柞丝绸产量都十分可观,专业化程度逐渐提高。当时河南省平均年产柞蚕茧约15亿粒,仅次于辽宁省和山东省,居全国第3位[22]。清朝末期,河南省柞蚕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柞蚕茧收获量大增,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柞蚕缫丝业的发展。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南阳县“今年春异常丰收,上等者收茧每筐在两万粒以上……今岁一年所收,可抵往岁四年,故山中居民踊跃争先,无不比户蚕缫。[23]”鲁山县“以山丝产为大宗”[24],1921—1931年,鲁山县利用上百万亩蚕坡,每年养柞蚕2.5万筐左右,全县年产茧2000t,年产丝120t。[25]有学者研究指出:1926年前后,整个豫西南地区的柞蚕茧产量多达8000t左右,其中南召和鲁山两县的产量占据豫西南地区总产量的80%以上[26]。就河南全省而言,1920—1931年间,河南省年产茧约达30亿粒,产丝1000余t,产柞绸25万匹,经上海输出,价值白银年达500余万两,占全国柞蚕丝的65%[27]。河南省柞丝绸物美价廉,被国际市场誉为“珠光宝石”,大量销于英、美、法等国,每年的销售额约值白银400万两,占出口总数的65%[26]。20世纪初叶,柞蚕丝价格不仅低于家蚕丝的价格,也低于毛呢绒等纤维织物的价格。据1934年《河南大学学报》记载[28]:“当时野蚕丝(柞蚕丝)每50kg价值约200~400元,家蚕丝每50kg价值约800~1000元,毛呢绒每50kg价值约600~1500元”。据《河南省政府年刊》云[29]:“南阳一带,及豫西鲁山等县,山岭重叠,居民多植柞养蚕,每年丝绸之行销国外及各埠者,为数甚多。”20世纪20年代,“河南省共有柞丝绸织机2000多架,每年产柞绸30万~40万匹。柞蚕丝交易最盛时,鲁山丝行多至300余家,每年输出柞蚕丝达100万金。南召的李青店,方城的拐河镇,镇平的石佛寺,均为柞蚕丝交易中心,输出价值均在50万~60万两左右。南阳,民初尚有丝行100余家,银号70~80家;许昌,1926—1927年,有丝行70余家。”[30]“河南所产茧绸无浆粉而光泽充足,较山东产者为佳,全省织机约2500架,年产柞绸在40万匹左右,每年出口约150t(柞丝绸),其重要生产地为汝州、鲁山、南召、镇平等处。”[31]河南省柞丝绸比较优势比较明显,丝绸质量要比山东省柞丝绸为优,深受国际市场欢迎。“豫产府绸,因有色泽光亮,丝质柔韧之特点,加之内地工价较贱,成本较轻,故颇得外洋之欢迎,运销地点,遍及欧美及地中海各口岸。”[32]

2.2柞蚕业的衰落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