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生产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0 23:59: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蚕桑生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蚕桑生产

蚕桑生产技术培训会领导讲话

同志们:

经县委、县政府研究,今天专题召开全县“东桑西移”项目建设工作暨蚕桑生产技术培训会,这充分说明了县委、县政府对这一产业培植和发展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东桑西移”项目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蚕桑基地、发展蚕桑产业是我县抢抓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战略机遇,立足郧西实际,整合优势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

(一)实施“东桑西移”项目建设,发展蚕桑生产,是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培植农业骨干产业的战略举措。黄姜产业持续低迷之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植农业新的替代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东南沿海地区蚕桑生产受到土地的制约,“东桑西移”成为必然趋势。在“十二五”期间,国家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公共财政扶持、龙头企业带动等方式,计划在中西部地区建设200个万亩以上的蚕桑基地,并对每个基地县进行重点扶持。根据《省农业厅关于做好年秋冬播工作的意见》,我省“东桑西移”基地主要分布在原鄂东大别山区的老蚕桑基地和十堰市新建蚕桑基地。年邻近的郧县被确定为“东桑西移”工程全国首批50个万亩蚕桑基地之一,蚕桑生产发展迅速。今年5月,我带队专题向省政府、省商务厅汇报我县蚕桑生产情况,取得了省政府和省商务厅的支持。省商务厅同意将我县列入国家“东桑西移”年项目县,向国家商务部争取立项。因此,立足县情,抢抓机遇,推动蚕桑产业发展,是承接国家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培植新的农业替代产业的战略举措。

(二)实施“东桑西移”项目建设,发展蚕桑生产,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中国是蚕桑生产起源地,有“丝绸之国”的美称,蚕丝生产、加工已有数千年历史,为人类文明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年全国蚕丝年总需求量达到10万吨,供给量9.75万吨,缺口2500吨,国际市场缺口更大。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各产地近年来纷纷出现抬价抢收现象。国际国内蚕丝、蚕茧价格均比去年上升。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丝绸产品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发展蚕桑生产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今年9月,我带领县直相关部门和部分乡镇的负责人到阳、镇安等地考察学习蚕桑产业发展的经验,深受启发。陕西省各市县均把蚕桑生产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坚持发展20余年,效果显著。邻近的郧县后来居上,发展势头强劲。因此,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查看全文

蚕桑生产中的误区透析论文

【论文摘要】养蚕是山区农民致富的好途径,针对养蚕生产中存在的一系列误区做出更改指正,以期提高蚕茧产量、质量。

【论文关键词】蚕桑生产;误区;桑树施肥;养蚕消毒

桑树对土壤和气候条件要求不高,适应性广。养蚕周期短,技术性不高,是农民致富的好途径。笔者在长期的技术推广工作中发现,在实际养蚕生产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误区,从而影响产量,降低茧质,减少收益。现将蚕桑生产中的误区总结如下。

1桑树施肥存在的误区

1.1重视夏肥的意识不强

桑树夏伐后进入第二生产高峰,因为这时气温高,雨水也较多,抽枝长叶生长快。6—8月枝条生长量占整个生长量的90%左右,是桑树最需养分的时期。施足夏肥后,枝条生长必然粗壮,枝叶茂盛,除促使夏秋叶增产外,还可为翌年春叶高产打下基础,施夏肥与不施夏肥相比,当年秋叶可增产30%~55%,翌年春叶也能增产19%~37%。夏肥可分2次施用,夏伐后施第1次肥,疏芽和蚕结束时施第2次肥,以速效肥为主,也可配合施些菜饼、厩肥或堆肥等迟效肥料。当前农村施夏肥还不普遍或不充足,是生产上的一个薄弱环节,所以要合理安排肥料,在桑树生长最需肥时期,能补足肥料是增产蚕茧的根本[1]。

查看全文

副县长在全县蚕桑生产促进工作会讲话

一、今年1—8月全县蚕桑生产的总体形势

(前略)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养蚕农户的大量减少,导致发种、产茧快速下滑。今年前三季,全县发种56816张,同比减少5071张,减幅8.2%;收购茧量158.8万公斤,同比减少6.56万公斤,减幅3.9%。今春全县减少10000养蚕农户,减幅24%;夏季减少8000户,减幅23.8%。随着全县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农民就业渠道和现金收入越来越多元化,我县的养蚕农户将进一步减少。二是在今年春夏雨水多、气温变化明显的情况下,蚕病发生严重,蚕农损失较大,暴露出应急措施乏力、蚕农消毒防病意识差的弊病。三是部分乡镇发种、产茧以20%以上的速度锐减,严重影响了全县发种、产茧。

深刻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乡镇政府在行政职能转变中不同程度地弱化或忽略了对产业发展的指导、引导、支持和扶持。二是养蚕农户户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是制约蚕桑产业深入发展的重大因素。户营规模小、专业程度低,养蚕占家庭收入比重轻,难以调动广大蚕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农民科技水平不高,劳动效率低。四是养蚕农户分散,龙头企业人员投入多,蚕桑产业服务成本高。五是目前全县亩桑蚕茧收入一般在700—800元,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农户不多,单位面积效益不高,对蚕农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二、努力推进全县蚕桑产业发展优化升级

垫江蚕桑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培育,具有了基础,显现了效益,也稳住了重庆第二的位次。而在养蚕农户数量递减情况下,要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关键在于培育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户。根据垫江实际,我县科学合理的户营规模为:经营桑园3—5亩,年养蚕10张以上,家庭茧款收入5000元以上。目前全县达到这样水平的农户仅800多户,只占养蚕农户的2%。全县蚕桑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户的工作目标是:通过2—3年的努力,培植5000户适度规模经营户。我们提出这个目标,是基于实际考虑的,是科学可行的,要围绕以下两方面做好工作:

查看全文

挂钩蚕桑生产工作会议讲话提纲

同志们:

为加快蚕桑产业的发展,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县主要部门挂钩蚕桑生产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明确乡镇和挂钩部门职责任务,找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大家对蚕桑产业的认识,增强信心,转变作风,扎扎实实的做好工作,完成今年的种养计划。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快蚕桑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一)发展蚕桑产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

去年,全县桑园投产面积为6619亩,全年养蚕4次,涉及8个乡镇、1793户,农户养蚕2979.3张,比前年增加2392.6张;鲜茧产量91099.1公斤,比前年增加70000公斤;实现产值1733119.4元,平均价格19.01元/公斤。目前,全县有10个乡镇、100个村、419个村民小组、3592户种植桑树,现有桑园面积15850.82亩,已嫁接6203.08亩,其中:去年全县有69个村、228个村民小组、1682户农户种植桑树7116亩,实际通过验收4771亩。截至年6月1日,全县养春蚕农户827户,养春蚕422.4张,鲜茧产量16707.35公斤,实现产值329411.9元,平均价格19.72元/公斤,单张蚕茧产量近40公斤,产值760元,如果按一年养四次蚕计算,亩产值将达3000元,是我县目前农产业中亩产值最高的产业之一,具有很明显的比较效益。种桑养蚕已逐步发展成为农民一项投资少,见效快,受益期长,综合效益高,生态效益好的项目。实践证明,发展蚕桑产业有利于农村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农村村容整洁和农村民主管理。发展蚕桑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查看全文

蚕桑生产示范区实施方案

一、2007—2009年总体规划

按照生产规模化、设施集约化、操作机械化、技术标准化、产品外向化的发展思路,以梁南村为重点,大力推行“合作社+工厂+科技服务+农户”运作模式,加快高效示范基地规模扩张,到2009年建成核心方3000亩、示范区10000亩的高效蚕业示范区。亩桑综合收入6000元,蚕茧质量跃居全国前列。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循环种养、标准化养蚕全国领先。建成集先进性、高效性、示范性、前导性、生态性、休闲性于一体的蚕桑旅游观光区。

二、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高效设施养殖示范带。建成3条高效养殖示范带和6个养殖小区;新建标准化蚕室60座,总面积6000平方米以上;小蚕智能化控制标准化共育室20个,全部实行电气化加温补湿和自动化控制。改造低产桑园200亩,插花地补植桑园500亩,完善桑园水系500亩。新上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烘茧机2组。推广桑→蚕→低杆蔬菜循环利用模式2000亩。分别培植桑→蚕→食用菌循环利用示范农户300户、桑→蚕→鸡循环利用示范户200户、桑→蚕→猪(兔)→沼气循环利用示范户20户,开发桑→蚕→鱼循环利用模式25亩。

2、蚕桑社会化服务示范。建成通过GSP认证的蚕药销售点。组建12人的技术服务队。购置消毒机械6台套,对示范区内的小蚕共育室、大蚕室进行统一机械消毒。购置专业弥雾机10台,负责区内桑园统一治虫,严控农药污染对蚕的危害。对蚕业科技楼进行改造,添置培训、试验、展示的必备设备。完善蚕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合作社+工厂+科技服务+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建立桑蚕文化中心。

3、基础设施改造。对进口南北两端美化、绿化出新,更换二○四国道边的杨树,改栽女贞、银杏、紫薇等。对现有核心方水泥路路肩进行黑色化改造,铺设沥青路面,长度约3公里,补全女贞、银杏。对鱼塘进行改造,建成休闲垂钓中心。建成核心方向东延伸所涉及的3公里水泥路和防渗渠。打通示范区北出口,将南北中心路向北延伸至镇政府南环路。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延伸核心方南东西路路灯至二○四国道边,增设路灯20盏;完成蚕茧站前路面整理和绿化;整治水泥路两侧的草堆、厕所;搬迁桑园内坟墓,清除高大树木;将村部后工厂予以拆迁,并建成副产品开发基地。

查看全文

蚕桑局安全生产工作意见

2015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认真实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狠抓工作落实,为蚕业经济健康发展、为建设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国际休闲旅游城市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结合我局实际,现对2015年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理念,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全面深化安生生产“四项行动”和“三项建设”,强化安全教育,增加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狠抓隐患排查整改、消除事故苗头、严格责任追究,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杜绝重特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努力降低经济损失,力争无事故。

查看全文

蚕桑项目工作大会领导讲话

同志们:

月7日县委书记指出:“蚕桑项目建设一是要稳步发展,基地质量要高标准,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搞好技术服务,三是引进一家龙头企业,实现产业链接。”为落实这一精神,县委、政府召开这次以训代会的蚕桑项目工作会议。经过培训学习和经验交流,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和主要目的。去年月11日,我们在这里召开了“全县东桑西移项目建设工作暨蚕桑生产技术培训会”,议题是“为什么”要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今天,我们再次在这里召开全县蚕桑项目工作会,主要是安排部署“怎么样”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和培植蚕桑产业。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过去一年蚕桑项目工作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各乡镇和农业、林业、商务等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县蚕桑基地规模从小到大,蚕桑养殖生产从无到有,“东桑西移”项目从争取到批复,成效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年秋冬,我们克服采购桑苗难和价格贵的困难,通过农户出一点儿、政府补一点儿的办法,调回优质嫁接桑苗1300余万株,新建蚕桑基地2万余亩,其中千亩以上的乡镇9个,它们是:香口、景阳、六郎、夹河、涧池、观音、马安、河夹、安家,500亩以上的乡镇3个,它们是城关、土门、羊尾,300亩以上的乡镇2个,它们是上津、关防;300亩以上的村27个,桑园增长幅度位于全省前列。虽然受春季干旱、夏季洪涝等灾害影响,但已成活的桑树长势良好,秋季每4—5亩桑园仍可养1张蚕,实现当年建园当年养蚕。同时,为了保证良种桑苗供应,今年新建杂交桑繁育基地501亩、嫁接桑苗100亩,长势良好,可出圃优质桑苗2800多万株。

(二)养殖示范成效明显。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和养殖服务,蚕桑示范户积极性高涨,养蚕效益明显提高。有蚕桑基地的15个乡镇共培植蚕桑生产示范户346户,养蚕479张,张蚕平均产茧35.5公斤以上,最高张产茧量达到51.5公斤,达到中上等水平。安家乡养蚕50张,张平产量均在38公斤以上;涧池乡涧池村周荣养蚕3张,每张产茧47.5公斤;河夹镇坪沟村孙天龙创下了1张蚕产出51.5公斤蚕茧的记录。示范户的养蚕收入逐步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安家长岗岭村毛德均去年建桑园8亩,早秋养2张蚕,晚秋又养2张,仅一个多月养蚕收入达到3400多元;城关四堰坪韩小艳年秋季建桑园13亩,今年秋季养蚕30张,收入2.3万元;河夹镇坪沟村张文龙2004年发展桑园3亩,年开始见效,现在每年养蚕10张以上,收入1万余元。

查看全文

民俗文化生态调查报告

蚕丝生产民俗是指在整个蚕丝生产过程中蚕农们世代相传的生产技艺和知识,以及围绕这一生产过程在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方面所产生的带有鲜明地域蚕丝特色的民俗事象。这一些民俗事象,在一个特定区域的集中体现,又形成了这个区域独特的文化生态。

为了进一步做好对塘北村蚕丝生产民俗的保护工作,弘扬我们悠久的丝绸文化,经支部党员丰国需提议,农工余杭支部于2008年春组成了调研组,对塘北村蚕丝生产民俗的文化生态保护进行调研。此外,我们的调研还得到了省民俗专家、杭州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副主任顾希佳教授的大力支持。经过近半年的走访,我们基本完成了对塘栖镇塘北村蚕丝生产民俗文化生态状况的调研,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塘北村蚕桑生产及相关民俗概况

塘北村座落在余杭区塘栖镇的北部,是塘栖镇的第一大村,2003年由塘栖镇三个大村——姚家坝、龙光桥、郑家埭三村合并而成。目前全村有1351户农户,总人口约为5160人。全村土地总面积为7422亩,有耕地5013亩,桑地1600亩,果地647亩,鱼塘162亩。该村主要经济构成有蚕桑、枇杷、果木、家禽、水产等。其中,蚕桑的比重很大,目前约有90%以上的农户还在从事蚕桑生产,每年蚕桑生产占农民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是整个余杭区的第一养蚕大村。

塘栖镇作为余杭“丝绸之府”的主要代表区域,曾拥有极其悠久的蚕桑生产历史。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镇工业的崛起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因素,蚕桑生产下滑严重。目前,塘栖镇的蚕桑生产主要集中在塘北村一带。据2007年统计,塘北村一年四期(春、夏、中秋、晚秋)共养殖蚕种1714张,占全镇90.4%(不含塘栖办事处),全年蚕茧总产量高达1501.7担,占全镇年蚕茧产量的90.4%(不含塘栖办事处)。按全年平均茧价980元/担计算,全村一年蚕茧收入达147.3万余元。其中春期蚕蚕种1165张,总产量达到1067.1担,占全年产量的71%。

蚕桑生产作为塘北村一种传统技艺,与当地村落社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长期的蚕桑生产过程中,当地已形成了包括口头文学、民间信仰、人生礼仪、节日庆典、民间工艺等各方面内容的一系列传统民俗。

查看全文

蚕桑养殖业产业链发展探讨

蚕桑产业链环境保护主要包含了栽桑养蚕、蚕茧收购等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增值潜力大。从“十五”以来,广西蚕桑产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生产蚕茧省份。但是从蚕桑养殖业整体来看,产业链发展始终比较迟缓。在这种形势下,探讨产业链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1蚕桑养殖业的产业链发展现状

1.1蚕桑生产的自然风险大。广西玉林的气候环境是促使蚕业发展的重要优势之一。它位于亚热带,该气候带雨量充足、气温较高的特征非常适合桑树的生长,因此蚕茧的生产具有次数多,产量大的特点。但是这个特点成为了桑树病原体传播与感染的源头,同时温度高且湿度大的环境会增加其传播速度。台风、干旱等等一系列的自然灾害非常容易对桑园产生破坏性行为。工业区排放的废水、固体废弃物等也将对桑园产生污染。因此,蚕桑的生产存在较大的自然隐患。同时这些自然风险集中在桑树的成长收获期间,所以这时候如果发生自然风险,则受影响的不仅仅是整个蚕业,还有付出了精力和财力的蚕户们。1.2丝绸出口依存度高。虽然我国作为丝绸的出口大国和生产大国,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对于蚕丝定价却没有话语权,因此我们只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国际金融一旦出现了动荡的话,蚕丝的出口就会受到巨大的影响,这样一来降低国外需求,国内的蚕丝便会因为供过于求而下调价格。玉林作为我国的蚕丝生产量最大的产地,受到影响可想而知。1.3市场风险大。蚕茧制品作为一种商品流通于市场中,必然会受到价值规律的影响。肯定是会受到价值规律的约束,供需的转变引起价格的上下浮动,但是农户们也并不知道什么时候价格会上涨什么时候价格会下调,也是等到蚕茧上市后才知晓的,所以前期他们并不能做一些准备工作,储存时间较短蚕户只能凭市场价格来销售了,因此市场的变化时刻影响着蚕户的收益。1.4生产及科研基础较为薄弱。当前,玉林的蚕桑生产主要是采取小农生产的经营方式,并没有转变为规模化和现代化的经营模式。虽然玉林桑蚕业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缺乏专业的蚕桑种养和茧丝绸的人才。因此人才的匮乏和科技设备的落后是阻碍玉林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足之处。

2加强蚕桑产业链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对策

2.1提高蚕桑资源开发及综合应用能力。其实在食品、医药等等领域中,对于蚕、桑、茧、丝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因此蚕桑业的综合应用具备非常大的发展前景,可以从中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广西玉林首先应该做的是,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以实现多元化需求作为发展目的大力发展蚕桑业,打造一个具备市场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新型蚕桑产业,实现整个桑蚕产业的稳定高速发展,为农户的稳定收益提供有效保障。2.2蚕桑茧丝从规模经济朝范围经济转变。范围经济是指,生产从单一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利用多种资源而扩大经营范围的模式。其范围经济主要是充分利用土地面积差与时间差,将蚕桑生产从种桑养蚕到桑园立体种养以及桑叶、桑枝、蚕沙等多用途应用来从事多种生产经营活动。这样就提高养蚕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但是,土地的数量限制了蚕桑业的发展,虽然说可以不断地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其种植的面积,提高种植的技术来扩大规模经济,但是还是会受到养蚕次数的限制。因而通过蚕桑资源多元化应用和桑园的多种经营模式是广西蚕桑业通过范围经济达到经济效益的重大举措。2.3延长产业链聚集。玉林的蚕桑业想要稳定高速发展,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实施“东绸西移”,鼓励相关企业一步一步实现产业升级,推进织绸领域的深加工,促成印染项目的成立和发展,将蚕桑茧丝引往织绸家纺以及服装加工等系列的企业中去,实现缫丝到丝织再到印染的产业链,抢占国内茧丝绸产业高地。进一步对蚕桑资源能够进行综合利用的企业进行管理和扶持,逐渐形成品牌战略,提高蚕茧制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2.4加强科技创新。这些年来,玉林蚕桑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但是还不能称之为“先进水平”。应该通过培养专业人才,从而建立“蚕业研发基地”,将学术研究作为提高生产力的重要保证;政府应当给予相应的鼓励措施,鼓励各个蚕桑企业加大自身的科技投入,积极的投身于研发新品中去。同时政府也可以成立一个相关的科研组,为蚕桑业的科技创新争取一个新的突破口。玉林应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将目光放在国际的交流合作上,通过共同的研究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共同推进热带亚热带地区蚕桑产业的发展。

作者:黄瑀 单位:广西玉林市蚕业技术推广站

查看全文

提高蚕桑养殖效益思考

【摘要】当前农业结构正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之中,西瓜和青椒等大棚经济作物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相比较而言,蚕桑业则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茧丝绸行情出现下滑的波动、蚕桑自然灾害频发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下,蚕桑养殖的效益受到不小的影响。要保障茧丝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提高蚕桑养殖效益。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提高蚕桑养殖效益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农业结构;蚕桑养殖;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

蚕桑养殖业在国内已经拥有了比较悠久的历史,在国际市场上都占有一定竞争优势。但是在近些年来,蚕桑养殖业的发展亟需增添新的活力,与时俱进地创新其养殖方式方法,才能真正达到蚕桑产业的最终发展目标,获得理想的养殖效益。

1当前蚕桑养殖产业的发展现状

1.1第三产业带来了竞争压力。以往蚕桑养殖产业的经济发展在国内的农副产业领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只是近些年来大棚经济和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为蚕桑养殖业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竞争力。多数劳动者认为蚕桑养殖产业的发展前景不如第三产业,因此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是蚕桑养殖业发展态势弱化的原因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蚕桑养殖业的新技术推广也没有获得理想中的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个环节的推广工作。1.2蚕丝价格波动引起的生存压力。近些年来,在蚕桑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供大于求现象的出现频率比较高,这也就使得蚕丝价格不断发生变化。而蚕丝价格的波动让蚕桑养殖业的发展不稳定,导致这一产业面临着非常大的竞争压力,让相关从业人员不得不考虑在严峻考验之下的生存道路[1]。1.3经营体制落后,蚕农积极性低。当前一些蚕农所采用的经营体制比较落后,在产量大的情况下,蚕农向外输送产品的渠道比较单一,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其经济收益并不大。而且蚕茧养殖具有不可预期的风险,蚕茧收购价格也在发生不规则的变化,加总起来的问题打击了蚕农的养殖积极性。有些蚕农为了增加经济收益,还盲目地增加蚕茧量,并非关注蚕茧的质。长此以往,蚕茧质量下滑问题会直接影响蚕桑养殖效益。在蚕桑养殖产业的不稳定发展状态下,探索提高这一产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2提高蚕桑养殖效益的有效方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