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0 22:40: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残疾儿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残疾儿童

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论文

一、教育政策及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

(一)是对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权益的政治权威认定

教育政策是一种有关教育的政治措施,是教育利益的权威性分配[3](P12-1《)。国家制定和实施教育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对不同主体的教育利益进行调整和分配。学前教育,特别是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排他性”、“拥挤性”以及消费的“外部性”,政府需要对特殊教育提供补贴。从政策问题的角度来看,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残疾儿童在追求学前教育产品时,就会与其他群体的教育需求发生冲突。当政府以公共权威的姿态协调冲突时,必须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进行权威性调解。《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中众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的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所能分享的教育资源和得到的教育机会不尽相同,残疾儿童的教育权益因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作为“准则”、“规定”,由国家公权力机关制定和颁布实施,政策的目的在于保障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并将其纳入到国家基础教育体系中,协调残疾儿童与教育行政机关、教育机构和其他受教育群体之间的关系,并在国家整体教育利益分配中获得当得的份额(平等的教育机会),保护处境不利的受教育者的权益。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为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同时又使他们在寻求教育的过程中免受拒绝或侵害。该政策把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划入到一个共同的教育权益保障框架之中,残疾儿童不仅可以依此享受相应的学前教育机会,并当权利受侵害时有申诉的权力。

(二)是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权益的实践依据

通常人们倾向于把权力机关通过和颁发的教育法律,党政机关的与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有关的各种文本看成是教育政策,但容易忽视这些教育政策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行情况。然而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是实践性的问题,而不是理论性的问题。针对残疾儿童教育政策问题的答案总是一系列行动,是对“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详细分解。它并非意味着一系列的政策目标,甚至也不是指导原则,而只是实践的规范化和做事的方式。这就意味着,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既包括政策问题也包括解决该问题的措施。我们提出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强调的是政策的工具性,即对残疾儿童教育权益的保护,强调的是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本身,而不是政策制定的方式。因此它并不是某一具体的政策文本,而是所有与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有关的规定。对于残疾儿童来说,与其有关的学前教育政策“是角逐现存秩序和声言参与权利的工具”[4](P3)。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不是一个独特的和明确的事物,而是一种对利益相关者而言标明其行动意义的方式,其焦点集中在残疾儿童身上,以及教育机构、行政机关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是行动的依据。

(三)把学龄前残疾儿童作为政策利益主体

查看全文

维护残疾儿童权利四原则探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完全平等保障原则;满足特殊需求原则;反对歧视原则;禁止暴力、剥削与虐待原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贫困既是残疾的原因,也是残疾的结果、《公约》以相当多的条款列明了他们的权利、完全平等原则并不排斥对残疾儿童的特殊保障、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当免费为他们照料、门性福利机构的救助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残疾儿童从童年向成年的转型过程复杂而困难、残疾儿童受到的歧视和排斥包括直接和间接的两种形式、残疾青年能够成功就业的机会远低于非残疾青年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残疾儿童权利保障的法律原则有四项:(1)完全平等保障原则。法律对于残疾儿童权利的确认和保障应当全面而且充分,应当让残疾儿童全部享有其他儿童享有的权利。(2)满足特殊需求原则。为了使残疾儿童的权利得到实现,必须在各个方面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应当有助于残疾儿童尽可能充分地参与社会,实现个人发展。(3)反对歧视原则。残疾儿童受到的歧视和排斥包括直接和间接的两种形式,必须在法律制度上加大对弱势群体中残疾儿童的保护力度。(4)禁止暴力、剥削与虐待原则。残疾儿童极易遭受暴力和侵害,应当培训专业人员来加强保护。

关键词:残疾儿童/保障/法律原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世界上大约有10%的儿童和青年(大约2亿人)患有感官、智力和大脑健康损伤,其中大约80%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大约四分之一的家庭有一个与之关系密切的损伤成员。至少有2.5%的0~14岁的儿童患有从轻度到重度的感官、肢体和智力损伤。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儿童先天或遭受损伤并非罕见和不正常,我们应当做的是如何维护和保障好他们的权利。

一、完全平等保障原则

残疾儿童的成长常与排斥、歧视和蒙受耻辱相联系,他们经常被隔绝于社会之外,被视为施舍的对象。这不仅影响对残疾儿童的理解和待遇,阻碍残疾儿童进入社会、发挥自身潜能,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对残疾儿童权利的认可和保障。

查看全文

残疾儿童教育调查情况汇报

根据市委主要领导视察特殊教育学校时的指示和中残联、教育部《关于做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调查统计工作的通知》(中残联[2011]65号)精神,市残联、教育局共同下发了《关于做好学龄残疾儿童少年及学龄前残疾儿童调查统计工作的通知》(肥残联[2011]8号),6月2日至20日对全市0—15岁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情况进行了分类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根据义务教育法第四条、第十一条规定,重点登记应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但因各种原因未入学的各类6-15周岁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同时,实名统计6-15周岁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就读情况和0-6岁学龄前残疾儿童情况。

对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以下简称残疾人证)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直接确认登记;未办理残疾人证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首先动员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管理办法》办理残疾人证,之后予以登记;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本人或其监护人不自愿办理残疾人证的,特别是轻度精神和智力残疾人等,在登记时注明相关情况,并做好资料保密工作。对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或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直接填写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情况统计表。对0-6岁学前残疾儿童,直接填写学龄前残疾儿童情况统计表。

各级残联组织主要负责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及学龄前残疾儿童调查登记和统计工作,组织村(居)残疾人工作者对辖区内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和学龄前残疾儿童进行调查、核准,填写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调查登记表、统计表和学龄前残疾儿童调查统计表。教育部门主要负责统计6-15周岁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情况,分别对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或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情况进行统计,填写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调查统计表。调查情况统一由残联组织负责逐级汇总。

二、全市0—15岁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情况

查看全文

残疾儿童康复项目工作方案

一、救助对象

全市(本市户籍)城乡低保或困难家庭残疾儿童。

二、目标任务与补助标准

2012年,为全市69名贫困残疾儿童提供医疗康复训练救助,并适配辅助器具。其中:

(一)听力语言残疾儿童:为3名中低收入家庭聋儿重建听力,植入人工耳蜗并提供一学年的康复训练经费[包括配发人工耳蜗产品1套,12000元术前检查、手术及术后5次调机费,术后一学年(10个月)14000元康复训练经费];为4名贫困聋儿配发助听器[包括为每名受助人提供2台全数字助听器,免费验配和一年内的调试;提供一学年(10个月)12000元康复训练经费];为11名已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每人提供一学年(10个月)12000元康复训练经费。(经费为中央、省财政)

(二)肢体残疾儿童:为3名肢体残疾儿童实施矫治手术并提供康复训练经费、装配矫形器,每例手术补贴手术费10000元、术后康复训练费6000元、矫形器装配费1200元。(经费为中央、省财政)

查看全文

提高残疾儿童教学质量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开展建立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县级支持保障体系工作实施方案》(政办发号)精神,加快构建全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残疾儿童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在全区建立并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逐步实现随班就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全面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普及、巩固、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成果和水平。“十二五”期间,全区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基本达到普通儿童入学水平,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基本形成,全区特殊教育事业呈现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工作任务

(一)成立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由区教育局负责,在区辅读学校组建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对随班就读的课题研究,积极探索适应残疾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骨干教师巡回指导制度,强化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和业务指导,切实做好全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管理、评价、考核等工作,建立随班就读工作检查和质量考核评估制度,形成定量与定性、单项与多项、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二)建设区域共享型资源教室。由区教育局负责,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编办、区残联配合,根据全区残疾儿童分布情况,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分片入学、区域共享”的原则和《市随班就读学校资源教室建设标准(试行)》(基〔〕254号)有关规定,在五里铺小学、里五滩小学、上沟小学规划建设3间100平方米的共享型资源教室,配备专职辅导教师,配置适合残疾学生特点的教具、学具、图书资料以及康复设备,实施差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有效满足区域内各类残疾儿童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需求。

查看全文

关心关爱残疾儿童工作安排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需要社会高度关注,孤残儿童是儿童中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更需要给予关心关爱。为保障残疾儿童的合法权益,关心关爱残疾儿童,县残联制定关心关爱残疾儿童相关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一、掌握残疾儿童底数。

每年12月份对0--16周岁残疾儿童进行摸底排查,建立台账,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需求,对他们的动态及时关注。

二、开展上学宣传教育。

动员适龄残疾人儿童接受学校教育,能上学的尽量随班就读,不能随班就读的,鼓励到县特殊教育学校上学。

三、慰问特教学校学生。

查看全文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方案

一、康复救助范围

具有县户籍(居住证),并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书,有康复需求和适应指征的0—14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和孤独症儿童。

二、康复救助内容

(一)机构康复训练。由定点康复机构为救助对象提供功能训练,运动、认知、沟通及适应性训练等基本康复服务。

(二)辅助器具适配。为视力残疾儿童验配助视器;为听力残疾儿童验配助听器;为肢体残疾儿童装配假肢或矫形器,适配轮椅、坐姿椅、站立架、助行器等辅助器具。

(三)医疗手术补助。为听力残疾儿童提供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为有需求的肢体残疾儿童实施矫治手术等,对医保报销后个人自费部分给予一定补助。

查看全文

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要意义

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是发展和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扩大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规模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完善随班就读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和支持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服务能力和水平,让每一名残疾儿童少年就近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实现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提高残疾儿童少年能力素质的有力保障。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完善政策措施,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二、完善随班就读工作制度

一是科学确定对象。随班就读的对象:指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儿童少年,包括脑瘫、自闭症及其他类别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教育对象一般为各类轻度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对象的认定:凡年满6周岁的残疾儿童到义务教育服务范围内学校就近入学登记前,应到市、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或残联指定的有资质的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鉴定,由家长持鉴定证明向所在学区的普通学校提出入学申请。

二是合理安置学生。学校应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别和程度,合理安排随班就读,并在座次安排、课桌椅、教学器具、生活设施等方面满足其特殊需求。以每班安排一类且同类残疾随班就读学生1-2人为宜,原则上不超过3名。接纳随班就读学生的班应适当减小班额。同时,要为随班就读学生选配好助学伙伴,学校应安排师德素质较高,具备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和技能并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接收随班就读学生班级的班主任。

查看全文

县智力残疾儿童康复项目定点机构自查报告

一、机构总体概况

学校以“满足特殊需要,提升生活品质”为教育宗旨,以“回归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家庭、学校及社会生活”为课程目标,积极构建“素质养成、康复矫治”的适应性特教模式,培养学生自尊自强,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品质,努力为各类残疾学生将来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二、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

(一)建章立制,提高认识,优化思想舆论氛围。

1、2014年,我校接任了“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这是一项抢救性的良心工作。为了使项目顺利有效地开展,学校首先抓好个训教师师德、责任感方面的教育。我们经常利用调研、观课等机会,向个训教师传达康复理念,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增强教师为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努力奉献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2、重视做好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方面相关制度的完善。将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体系,并制成了制度汇编集本,让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处于全体教职工的监督之下,真正实现阳光操作,并在实践中做到有章必依,严格要求。

查看全文

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法律制度分析

摘要:党和国家一直关注残疾儿童的受教育问题。2017年2月,我国修订了《残疾人教育条例》,进一步完善了残疾儿童教育保障机制。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典型国家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制度,以期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完善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法律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融合教育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办好特殊教育,争取实现“幼有所育,弱有所扶”,要高度重视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让残疾儿童真正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为其以后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2017年,我国先后修订了《残疾人教育条例》,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从法律和实践层面为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保障和指导。但基于我国残疾儿童教育起步较晚,学前教育阶段不受重视等原因,我国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

一、我国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本项目组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同时结合查找的相关论文数据资料,总结出当下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实际状况及问题。(一)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投入低,教育机构及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在经费投入方面,学前教育作为残疾儿童教育的起点和关键阶段,在我国,却没有建立足够的学前教育机构来满足残疾儿童的基本教育需求。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学前教育机构依旧少之又少,而且分布极不均衡。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3-6岁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率仅43.92%,其中城市为61.48%,农村为26.41%。同时,投入资金的不足导致了教育资源及配套设施的短缺,我国接受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以及普通幼儿园三种。其中的私立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国家对其支持不足,资金来源短缺,私立机构无力保证就学的残疾儿童享有充分的学习资源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而且即使是公立学校,部分的教学资源也不达标,且存在着教学活动场所狭小,康复训练设备落后,环保性能不达标,适合残疾儿童的针对性特色课程少等诸多问题,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二)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教师资源稀缺,教师专业水平低。就上文所述,我国接受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以及普通幼儿园三种。在教师资源方面,学前教育机构中的康复教育机构的教师招聘门槛低,对专业性要求不高,但因为特殊教育老师资源稀缺,招聘仍十分困难。而且学前教育机构教师流动性大,十分缺乏有经验的教师,加之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师没有职称评定等奖惩方式,教师的教学动力不足,仅凭朴素的社会责任心不足以支撑他们积极工作。而在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幼儿园中,其中的很多教师都是从普通学校的老师中调任入职,由于他们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残疾儿童的教育工作,只是在简单培训之后就上岗工作,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难以保障教育质量。(三)教学单一模式落后,缺乏系统性规划。我国目前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主要关注的是障碍的矫正与康复,比如说视听能力的恢复、语言训练、缺陷行为的矫正等等。但是学前教育阶段作为残障儿童认知、语言、智力飞速发展的时期,如果不充分进行相应年龄知识的学习,以后会很难达到应有的水平。不过普通的讲授学习也并非可取之道,残疾儿童毕竟和普通儿童存在差异性,需要根据其个人能力制定个别学习计划,进行针对性的知识学习,同时,残疾儿童的个别化训练也不能以牺牲残疾儿童的交往时间为代价,否则会对残疾儿童的交往能力产生障碍。因此,康复训练的正常进行,个别化学习计划的开展和残疾儿童交往能力的培养三方面之间的平衡性问题也成为了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一大困境。(四)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以隔离式为主,不利于残疾儿童融入社会。目前我国残疾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仍以接受隔离式的特殊教育为主,且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在特殊学前教育机构的花费较高,导致入学率较低;在残疾儿童社会交往上,“隔离式”的教育模式无法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不利于残障儿童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合教育被视为残疾儿童实现平等受教育权的最佳途径,是最终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实现社会融合的基础。虽然我国已经出台的多部立法涉及建立融合教育制度的内容,但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仍较为缓慢,仅有少量残疾儿童接受了融合学前教育。

二、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法律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