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0 19:31: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财政政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稳健财政政策
1.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性质、地位
我国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概括地说:控制财政赤字、推进改革、调整结构、增收节支。这四项内容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稳健的财政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根本不同点是:稳健的财政政策不仅包括财政收支供给与需求总量的调控平衡,而且还包括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结构的调整与均衡发展。
我国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的性质。稳健的财政政策既不是扩张的,也不是紧缩的,而是在财政预算收支上有压有保,有保有限,有严有宽;在项目建设上有上有下,有长线有短线,压与保、严与宽、下与上相结合,适度在其中;始终保持预算收支基本平衡、结构均衡。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平衡的、匀称的财政政策,它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可以称之为“中性”财政政策。
稳健的财政政策是一个国家根本性的、长期性的、基本的,而不是保守的或停滞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是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相统一,是高水平、高质量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同“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相适应,具体解决的是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这个全局性的财政政策问题。
2.稳健的财政政策需要严密的、持久的法制保障
稳健的财政政策既为财政法制建设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又为提升财政法制建设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所谓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是由这种基本的财政政策的内在结构的严密性、发展的协调性以及操作的可靠性所决定的。所谓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是由这种基本的财政政策的长期性、根本性所决定的。财政法制建设不是朝令夕改的暂时规定,而是具有经常性、持久性的财政规律在法律上的反映,也是与稳健的财政政策的长期性、根本性相一致、相符合的。
国内财政政策抉择
面对国际经济环境与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们应有长期准备与长远打算。让政府有效发挥作用,让各部门各单位有效发挥作用,让市场有效发挥作用,这是此轮积极财政政策的核心所在。
美国的次贷“飓风”,引发了国际性金融危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形势。对国内外经济形势作出判断与预测,并在立足国内外实际的基础上作出科学的财政政策决策,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从国际角度看,当前的金融危机对各主要经济体都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冲击。受其影响,世界经济已开始告别“高增长、低通胀、贸易流量大幅增长”的黄金时期,经济增长减速、就业压力加大与贸易保护抬头使世界各国步入“多事之秋”。美国第三季度GDP增长-0.3%,剔除贸易的贡献,内需增长率是-1.43%,个人消费、房地产投资以及企业设备投资等降幅都比较大。与美国相似,欧盟经济前景堪忧,日本经济也是内忧外患,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明显放缓。俄罗斯12月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正式登记的失业人数达130万人,实际失业人数可能高达460万人,而且拖欠工资现象也很严重。综合来看,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以及世界经济难以在短期内扭转结构性失衡,全球经济开始走向衰退,各主要经济体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被大为挤压。客观地讲,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远大于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任何一个开放的经济体都不可能置身其外。
从国内角度看,由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已经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制造业规模巨大但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等,使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出口企业困难、制造业产能过剩致使经济发展减速、失业率上升,加之近十年来形成的主要经济增长点(楼市、车市)形势也不容乐观,迫切需要政府与市场积极主动应对,共克时艰。
一个经济体如何以及何时走出危机或困境,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化解危机的“药方”是否“对症”,二是自身“机体”的综合素质。应该说,与十年前相比,我们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国有银行体系改革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初步建成等,为我们成功应对此次危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议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的影响及其财政政策取向
1998年下半年面对日益显现的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货币政策连续启动无效状况,中央果断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增发国债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政府投资扩张来确保经济快速增长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出口需求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难以大幅度增加,消费需求由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预期看淡、体制变迁引起的支出预期增加等因素影响在当前很难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同时财政投资扩张在保证需求总量扩张的情况下注重了结构调整,对缓解基础产业的瓶颈约束和以后的经济持续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经济运行实践表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为实现政府确定经济增长目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出现了政府所不愿看到的景象,即财政投资扩张只带动国有部门投资大幅增长,而民间投资没有相应跟进。财政相对大规模投资扩张本想起着先导作用,带动社会投资,但国有投资和民间投资异步前进局面的出现从另一方面说明财政政策的投资扩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今年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目前重新认识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的影响,保证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有效地带动社会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财政政策调节投资总量的作用过程
从理论上说,当总需求不足时,一般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运用可以从收入和支出入手,通过二者的共同作用有效地影响消费、投资,扩大总需求,以达到供求平衡。可见,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的调节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来实现的。收入方面对投资总量的调节主要是减税和税收优惠。通过减税和税收优惠可以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和企业利润,增强了他们的投资能力,扩大其投资需求,从而增加投资总量。支出方面对投资总量的影响首先表现为财政自身的投资支出,这项支出规模占总投资比重的大小决定了对投资总量的影响程度;其次财政投资的带动效应,通过财政投资带动其他投资主体的介入,进而引起其他经济主体的投资扩张来影响投资总量。可见,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的作用过程如下:政投资支出增加财政支出带动社会投资增加财政政策的运用投资总量的扩大减税和税收优惠社会投资能力增强,投资增加当然,确保财政政策能够有效地影响投资总量需要满足一系列的约束条件,一是启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进行大规模的财政投资要有充裕的财力作保障且只能在短期内使用,不能指望长期通过无节制发债、大规模减税、扩大赤字规模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和国际经验一再表明,持续较大规模的财政赤字是引发通货膨胀和造成本币币值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二是在国家财力有限、财政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如果财政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效应不明显,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的影响效果必定大打折扣。当今各国财政支出主要集中于公共品的供给,财政直接投资的份额在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不可能占据主导地位,财政的直接投资关键在于带动社会投资,进而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三是财政投资扩张要避免对其他社会投资主体投资的“挤出效应”。
二、积极财政政策在影响投资总量中存在的问题
从1998年下半年我国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增发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确保了近两年经济增长速度不至于大幅下滑。但与此同时,财政投资扩张对投资总量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受国家财力约束,财政投资支出在总投资的比重过低,对投资总量影响作用甚微。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困境日益加重,满足了行政、科教等支出以后,直接用于建设的比重日益降低。近几年来,财政基本建设支出在财政支出的比例一直在10%左右徘徊,基本建设支出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只接近%。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分别为3.7%、3.9%、3.9%、4.0%?。1998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增发的1000亿元国债用于基础设施投资也只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5%。可见,财政基本建设支出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很低,即使在短期内可以通过增发国债、增收节支,增加一部分基建投资,但对投资总量的影响不会很大。
财政政策探究论文
[摘要]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2005年我国实现了从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变。本文就两种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作用进行分析,并对今后财政政策的取向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财政政策;中国
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一个国家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实施何种财政政策,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相机抉择。宏观经济运行千姿百态,但概括起来讲,也就是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即“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总水平下降。应对通货紧缩局面,应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第二种类型是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即“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上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第三种类型就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但在结构上有矛盾,冷热并存,发展不均衡。此时应采取稳健财政政策,即在总量上不做太大的动作,但在结构上有保有压,加强薄弱环节,压缩过热行业的投资。
我国自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实质就是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2005年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从实际出发,我国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现就两种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作用综述如下。
一、积极财政政策
论内生增长财政政策
1995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议决的《中共中心关于订定百姓经济和社会生长“九五”筹划和2010年远景目的的提倡》明确提出两个“底子性变革”,此中之一便是“经济增长要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变革”,也便是说要拜托技能前进推动经济增长。自此之后,我国财政学界就怎样使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要领变革、前进屈从型的经济增长睁开了大讨论,提出了许多政策提倡和步骤。但是,这些讨论多数属于对策性研究,所提出的财政对策终极是否会收效并不明确,也便是说,没有分析这种财政政策的理论底子。如果凭据新古典增长理论,财政政策很难发挥作用。为此,本文的重要目的是先容90年月兴起的“新增长经济学”或“内生增长理论”及其财政政策寄义,为我们以后的讨论提供理论依据。
一、内生增长理论的底子头脑
自亚当·斯密以来,整个经济学界围绕着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争论了长达200多年,终极形成的比力同等的看法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一国的经济增长重要取决于下列三个要素(TanziandZee,1997,p.180):(1)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性资源的积累;(2)在一国的技能知识既定的情况下,现在资源存量的使用屈从;(3)技能前进。但是,60年月以来最盛行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依据以劳动投入量和物质资本投入量为自变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创建的增长模子,把技能前进等作为外生因向来表明经济增长,因此就得到了当要素收益出现递减时长期经济增长停止的结论。但是,90年月初期形成的“新经济学”即内生增长理论则以为,长期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表明的,也便是说,在劳动投入历程中包罗着因正规教诲、培训、在职学习等等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物质资本积累历程中包罗着因研究与开发、发明、创新等运动而形成的技能前进,从而把技能前进等要素内生化,得到因技能前进的存在要素收益会递增而长期增长率是正的结论。虽然,许多经济学家早已看到了人力资本和技能前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Schumperter,1934;舒尔兹,1990;贝克尔,1989),但是,他们都是把它们看作是外生因素。
字串9
这样,这两种理论的政策寄义出现了差异:只管财政经济学家不停以为财政政策能够影响经济增长(由于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间的内在讨论表现在许多方面,诸如扭曲性税收的负效应、累进税对储备方向的倒霉影响以及增长税收动用分外资源以前进峻众投资水同等等),但是新古典增长论却以为,长期经济增长美全是由理论本身的外生因素决定的,因此无论采取什么政策,长期增长都稳固,大概说,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充其量只有短期效应,而不克不及影响长期增长;而内生增长论则以为,一国的长期增长是由一系列内生变量决定的,这些内生变量对政策(分外是财政政策)是敏感的,并受政策的影响。如果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决定的,那么,标题便是经济举动主体分外是当局怎样能够影响增长率的大小,因而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再次成为存眷的焦点。
众所周知,本世纪60年月和70年月盛行的是索洛(Solow,1956,p.65-94)和斯旺(Swan,1956,p.344-361)创立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子,即把经济增长表明为生产要素(分外是物质资本)的积累历程。该模子表明,只要投资高出重置破旧呆板的须要程度,资本存量就会增长,从而人均产出就会增长。然而,只管该模子预测出短期的人均增长,但资本积累终极会出现收益递减标题,这时,人均产出停止增长。用索洛的增长模子来说,假定储备是收入的一个牢固比例,即S=sY,且这些储备全部用于投资,则资本积累方程是:字串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简述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不同作用
(一)作用机制不同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为调控社会供求总量的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调节社会供求总量中通过不同的途径和作用来表现。它们之间互相协调。1)财政政策作用于社会经济采取直接方式,而对于供求总量采取间接方式,货币政策则供应总量是直接的,间接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2)从财政政策调控看,财政首先是起到调节社会经济结构的作用。运用税收政策、财政贴息等形式起到控制和缓和社会需求总量的作用,但是货币政策对社会经济的调节,是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来控制货币的总量。与财政政策在机制上有所不同。
(二)作用方向不同
从消费需求的情况看,社会消费需求是通过财政支出构成的,财政政策在社会消费层次形成中起到了决定的作用。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工资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和现金投放等方式进行调控,以间接方式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从投资需求的形成看,虽然财政和银行都向生产过程供应资金,但两者有着不同的侧重,财政政策侧重调整产业结构,使国民经济结构趋向合理化,而倾向货币政策则侧重于调整总是和产业结构。
(三)对社会总需求有着不同的功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1.两种政策的异同与协调配合模式
(1)政策目标侧重不同。央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根据生产发展和流通的需要向流通领域投放货币,并适时调节,保持物价稳定;而财政部承担着实现国家政治与经济职能、满足国家需要的任务,故其财政政策目标往往侧重于实现经济增长。(2)调节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功能不同。财政政策的调节功能更多地表现在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方面,而货币政策的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调控社会需求总量上。(3)两种政策调节弹性不同。财政政策工具包括税收、国有资产收益(利润上缴或股息红利)、公债等,这些政策工具对经济调节作用较为直接,力度大,弹性差;货币政策工具则相反,具有伸缩性、灵活性的特征,对经济调节作用较为间接,弹性好。(4)两种政策时滞长度不同。一般来说,财政政策的内部时滞较货币政策为长,因为财政收入政策的重大变动都必须经过最高立法机构批准才能执行。但财政政策外部时滞却较货币政策为短,财政政策一旦付诸实践,对总需求的调节作用立竿见影,而货币政策要通过多层次传导,具体实施还取决于金融体系、企业等经济主体的配合。与此同时应该指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又具有同一性,主要表现为:(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具有一致性。尽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有侧重点,但最终都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这一目标。(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国家的需求管理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以货币为载体和操作对象,而一定时期的货币购买力表现为社会总需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货币进行的价值形式的操作实质上是对社会总需求的操作,社会总需求的总量和结构最终可由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调控。因此基于两种政策之间如此紧密的联系,要想有效地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两种政策必须相互协调配合。所谓协调配合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两者确定主辅关系,二是完成在实现宏观调节目标上的分工。在主辅关系的确定上,由于不同时期两种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大小是会变化的,因此需要考虑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矛盾关系的具体情况,并分析两种政策在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矛盾中的作用强度来灵活选择主导政策。另一方面,虽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共同作用的目标是实现我国经济的增长与稳定,但是两者调节的重点与方向有差异,因此具体调节过程中还需要在宏观调控目标上进行分工。总的来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协调配合的基本模式有:(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当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取以财政政策为主的“双松”政策配合模式。(2)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当社会总需求极度膨胀,社会总供给严重不足和物价大幅度攀升,抑制通货膨胀成为首要调控目标时,适宜采取“双紧”政策。(3)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当政府开支过大,物价基本稳定,经济结构合理,但企业投资并不十分旺盛,经济也非过度繁荣,促进经济较快增长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目标时,适宜采用此政策配合模式。(4)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当社会运行表现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衡,治理“滞胀”、刺激经济成长成为政府调节经济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用此政策配合模式。由此看来,两种政策不同的协调模式有不同的特点与优势,而每一种模式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对于不同的宏观经济情况来说应当选择不同的协调模式。而对于中国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说,需要切实结合自身特点来选择当前形势下最适合的协调模式,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
2.结语
总的来说,国家需要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与增长。只有切实针对我国宏观市场经济存在的问题来选取最合适的协调方式,才能够有效地解决核心问题,重新启动国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因此,在实行宏观经济调控时,只要抓住核心问题,结合实际、有的放矢,我国的经济一定能够实现快速稳定的增长。
本文作者:杨博文吴春晓王静工作单位: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论财政政策取向
财政政策底子取向:财政赤字和债务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门,也是市场经济下国家宏观调控的须要本事。从理论上来分析,肯定时期的赤字和债务政策既应思量国家调治经济运行的须要,也需思量通货膨胀和财政危害。要害是应凭据百姓经济形势的变革,适时适度地运用这一政策,并将财政赤字和债务控制在一个较为公正的范畴之内。
改造以来,我国财政出入绝大部门年份出现赤字,并越来越倚重国债本事,这是具有特定宏观经济背景的,其积极作用应予充实肯定。但与此同时,这么多年赤字和债务累积形成的标题也不容轻忽。
1、财政赤字长期化,不光增幅加快,而且现实财政赤字要比帐面财政赤字紧张;
2、国家债务范畴加快增长,当局的债务包袱日益綦重沉重;
3、当前我国的国债运行正在步入借新债还宿债的高度债务时期,大大低沉了当局未来的偿债本事。
对我国改造历程中分外是90年月以来财政赤字和债务范畴扩大的缘故原由举行分析,择其要者是:国家财力会集程度过低,而且呈长期降落趋向,这是赤字和债务范畴膨胀的重要缘故原由;财政付出总量增长缺乏有用控制,付出布局调解滞后,增长了财政平衡的压力;别的,还有别的一些因素的影响,如财政赤字补充要领的变革、我国国债的限期较短等,都在肯定步骤上推动清偿务的扩大。字串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
摘要:为了确保我国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国家往往会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运行进行调节;宏观经济政策通过调节市场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相应的政策效果,最终使产出达到均衡。文章主要通过IS-LM模型分析可知影响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因素,从而推出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因素。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IS-LM模型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宏观资源配置,解释经济波动现象,研究宏观经济总量。一国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整,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等。但单一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往往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弥补单一的政策的局限,往往这两种政策配合使用,最终使总供给予总需求达到充分就业下的均衡。
政策的作用机制
(一)财政政策作用机制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持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和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变动政府支出,变动税收和公债等这些政策工具,通过乘数,作用于国民收入,进而达到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1]。比如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总需求不足,政府会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削减税收和降低税率等多种措施来刺激总需求,使总需求增加,从而国民收入与就业就会增加,进而使经济复苏。
财政政策分析管理思考
[摘要]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2005年我国实现了从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变。本文就两种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作用进行分析,并对今后财政政策的取向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财政政策;中国
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一个国家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实施何种财政政策,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相机抉择。宏观经济运行千姿百态,但概括起来讲,也就是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即“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总水平下降。应对通货紧缩局面,应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第二种类型是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即“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上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第三种类型就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但在结构上有矛盾,冷热并存,发展不均衡。此时应采取稳健财政政策,即在总量上不做太大的动作,但在结构上有保有压,加强薄弱环节,压缩过热行业的投资。
我国自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实质就是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2005年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从实际出发,我国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现就两种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作用综述如下。
一、积极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