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投资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0 18:52: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财政投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财政产业投资论文
综上分析可知,对于生产和销售纯公共产品的基础设施领域,必须由财政投资来发展。因为这些产品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公众不可能且不应该通过生产交换来获得,而只能通过政府安排支出来满足。
对财政投资基础设施最适领域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实施时,不至于发生“挤出效应”,保证对基础设施投资的不断增长。实际上在1998年下半年,启动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也发生了一些“挤出效应”,主要是财政政策扩张时,适当的投资领域界定不清,项目准备不充分,出现了抢项目的情况,挤出了一部分外资准备投资和地方政府自筹的项目。对于纯粹的私人产品的基础设施领域,原则上财政要退出,完全由市场提供。至于一些准公共产品的生产领域,根据我国的目前情况仍然要保证适度的财政投资。这些领域可以采取三种投资方式:一是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采取社会化的投资形式,主要是一些大型的公共工程,财政可采取参股的形式投资。二是可以利用外资,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商对基础设施投资,对微利和投资回收期较长的项目,财政可通过贴息和风险担保形式投资,以提高投资人的投资回报率和减少风险。三是在条件成熟时,鼓励保险基金和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公共基础设施,财政可在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财政对这些准公共产品的投资形式,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财政投资基础设施产业最佳资金来源和投资方式选择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财政作为计划资源配置的重要部门,承担了大量的经济建设的支出,其中也包括了全部的基础设施投资支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高达30%以上,由于当时财政收入主要是来自税收和国企的利润上缴,没有债务收入,因而基础设施的投资直接反映在国家预算中的经济支出项目上。
改革开放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国家开始对国有企业实行放权让利,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开始下降,1996年已下降到11.57%的最低点。另一个变化是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实现体制的转轨,开始建立了国债制度。1981年开始发行国债,到1998年底内债余额已达7,100亿元,预计2000年可达11,311亿元。因此,财政对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和形式也必然发生变化。一般地说,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应包括:财政资金、银行的信贷资金、外资和向社会集资。就财政资金来说,可有预算内、预算外和国债资。下面,我们重点分析财政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最佳资金来源与形式。
对于生产和销售纯公共产品的基础设施领域,必须采取财政预算内的直接支出形式,它的资金来源应主要是税收和规费收入。这种资金来源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与纯公共产品提供的性质是相吻合的。因为征税虽然是可以精确计量的,但公共产品的享用是无法量化的。所以,纳税人的负担与纯公共物品的使用之间的关系缺乏精确的经济依据,使得这类产品的生产成本只能通过国家税收收入来弥补,免费向社会提供。对于大多数准公共物品的投资要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方式。财政投资的重点是为基础设施提供基础条件的部门,其最适的资金来源是国债资金。因为国债资金也是国家可支配的资金,毫无疑问应该投向那些私人无力承担或不愿意承提的公共工程项目。但国债资金又与其他财政收入在性质上不同,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如果将它投到那些完全无法收回成本的纯公共产品项目上,势必造成国家未来偿还债务的压力,很可能使国债资金陷入借新还旧的不良循环之中,国债资金的这种投向即不符合还本付息的使用原则,也不能使其发挥调节经济的作用。我国目前财政对国债的依存度较大,1997年当年的发行额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达70%以上,还本付息占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也达26.9%,因此必须考虑国债的投资收益。实际上1995年底,我国国债余额的3,300亿中的80%是投在财政性的建设领域,主要是这些准公共产品的生产领域。1998年下半年,财政对四家商业银行增发的1,000亿特种国债也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由于我国目前国债余额还仅仅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今后,国债发行还有很大的潜力,因此,要很好的探索国债的最佳投资领域,建立合理的国债结构,既包括期限结构,又包括收益结构,安排好盈利、微利和无利项目的投资比例。建议国家可考虑建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国债基金,专门用于准公共产品生产领域的投资,这样既保证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不断增长,又使国债资金运行于良性循环之中。
漫谈财政项目投资的控管
摘要:目前,政府投资项目较多,如何加强控管,达到实际投资目的,是我们参与这项工作同志应多加思考和规范工作。
关键词:项目;投资;预算;控制
政府投资项目大多数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如城市道路桥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绿化、文物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文教卫体、公检法司等公益设施建设等。通过几年来财政投资评审的工作实践感受到,政府投资项目应该比一般项目具有更严格的管理程序,因为它更容易受到社会各界舆论的关注,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政府投资项目存在着种种不和规的问题,失之过宽,投资失控、招投标不规范、三超现象(即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追加资金等等,这不仅使建设项目投资效益下降,而且导致政府对基本建设投资的控制力的削弱。
1、财政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概算超可研投资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现象较为突出。
(1)据有关资料分析,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对项目投资费用所造成的影响比例达到90%以上,而近几年我市部分财政投资项目之所以出现“三超”,其根本原因是项目业主或代业主对项目前期工作不严谨,深度不够,论证不充分,不重视前期管理,缺乏科学依据,加上方案设计阶段把关不严,相当一部分项目的投资估算只是静态估算和粗略算,结果事前主动控制少,事后被动调整多,导致施工过程设计变更频繁,项目投资完全不能掌控,投资一再增加。
小议财政项目投资的控管
[摘要]目前,政府投资项目较多,如何加强控管,达到实际投资目的,是我们参与这项工作同志应多加思考和规范工作。
[关键词]项目;投资;预算;控制
政府投资项目大多数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如城市道路桥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绿化、文物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文教卫体、公检法司等公益设施建设等。通过几年来财政投资评审的工作实践感受到,政府投资项目应该比一般项目具有更严格的管理程序,因为它更容易受到社会各界舆论的关注,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政府投资项目存在着种种不和规的问题,失之过宽,投资失控、招投标不规范、三超现象(即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追加资金等等,这不仅使建设项目投资效益下降,而且导致政府对基本建设投资的控制力的削弱。
1、财政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概算超可研投资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现象较为突出。(1)据有关资料分析,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对项目投资费用所造成的影响比例达到90%以上,而近几年我市部分财政投资项目之所以出现“三超”,其根本原因是项目业主或代业主对项目前期工作不严谨,深度不够,论证不充分,不重视前期管理,缺乏科学依据,加上方案设计阶段把关不严,相当一部分项目的投资估算只是静态估算和粗略算,结果事前主动控制少,事后被动调整多,导致施工过程设计变更频繁,项目投资完全不能掌控,投资一再增加。
(2)在勘察设计阶段,设计单位缺乏投资控制意识。在项目做出投资决策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但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一是长期以来设计费的取费标准以投资额为基数,使得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略设计方案的经济性问题,几乎所有初步设计方案中的建设规模和项目投资额都超过了批准文件的设计要求。(3)初步设计方案出来后,部分项目的初步设计概算的编制质量达不到规定深度,编制质量不高,经常出现漏项。方案稳定性差,概算不能真实地反映项目总投资的全貌,漏项、多列、重复计算的情况很多,有些因为设计本身不到位,造成某些子项人为估算,使得概算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失去了执行的刚性,不能达到控制投资的目的。
论财政投资的管理
[摘要]目前,政府投资项目较多,如何加强控管,达到实际投资目的,是我们参与这项工作同志应多加思考和规范工作。
[关键词]项目;投资;预算;控制
政府投资项目大多数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如城市道路桥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绿化、文物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文教卫体、公检法司等公益设施建设等。通过几年来财政投资评审的工作实践感受到,政府投资项目应该比一般项目具有更严格的管理程序,因为它更容易受到社会各界舆论的关注,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政府投资项目存在着种种不和规的问题,失之过宽,投资失控、招投标不规范、三超现象(即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追加资金等等,这不仅使建设项目投资效益下降,而且导致政府对基本建设投资的控制力的削弱。
1、财政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概算超可研投资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现象较为突出。(1)据有关资料分析,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对项目投资费用所造成的影响比例达到90%以上,而近几年我市部分财政投资项目之所以出现“三超”,其根本原因是项目业主或代业主对项目前期工作不严谨,深度不够,论证不充分,不重视前期管理,缺乏科学依据,加上方案设计阶段把关不严,相当一部分项目的投资估算只是静态估算和粗略算,结果事前主动控制少,事后被动调整多,导致施工过程设计变更频繁,项目投资完全不能掌控,投资一再增加。
(2)在勘察设计阶段,设计单位缺乏投资控制意识。在项目做出投资决策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但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一是长期以来设计费的取费标准以投资额为基数,使得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略设计方案的经济性问题,几乎所有初步设计方案中的建设规模和项目投资额都超过了批准文件的设计要求。(3)初步设计方案出来后,部分项目的初步设计概算的编制质量达不到规定深度,编制质量不高,经常出现漏项。方案稳定性差,概算不能真实地反映项目总投资的全貌,漏项、多列、重复计算的情况很多,有些因为设计本身不到位,造成某些子项人为估算,使得概算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失去了执行的刚性,不能达到控制投资的目的。
小议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的影响及其财政政策取向
1998年下半年面对日益显现的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货币政策连续启动无效状况,中央果断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增发国债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政府投资扩张来确保经济快速增长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出口需求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难以大幅度增加,消费需求由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预期看淡、体制变迁引起的支出预期增加等因素影响在当前很难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同时财政投资扩张在保证需求总量扩张的情况下注重了结构调整,对缓解基础产业的瓶颈约束和以后的经济持续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经济运行实践表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为实现政府确定经济增长目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出现了政府所不愿看到的景象,即财政投资扩张只带动国有部门投资大幅增长,而民间投资没有相应跟进。财政相对大规模投资扩张本想起着先导作用,带动社会投资,但国有投资和民间投资异步前进局面的出现从另一方面说明财政政策的投资扩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今年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目前重新认识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的影响,保证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有效地带动社会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财政政策调节投资总量的作用过程
从理论上说,当总需求不足时,一般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运用可以从收入和支出入手,通过二者的共同作用有效地影响消费、投资,扩大总需求,以达到供求平衡。可见,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的调节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来实现的。收入方面对投资总量的调节主要是减税和税收优惠。通过减税和税收优惠可以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和企业利润,增强了他们的投资能力,扩大其投资需求,从而增加投资总量。支出方面对投资总量的影响首先表现为财政自身的投资支出,这项支出规模占总投资比重的大小决定了对投资总量的影响程度;其次财政投资的带动效应,通过财政投资带动其他投资主体的介入,进而引起其他经济主体的投资扩张来影响投资总量。可见,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的作用过程如下:政投资支出增加财政支出带动社会投资增加财政政策的运用投资总量的扩大减税和税收优惠社会投资能力增强,投资增加当然,确保财政政策能够有效地影响投资总量需要满足一系列的约束条件,一是启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进行大规模的财政投资要有充裕的财力作保障且只能在短期内使用,不能指望长期通过无节制发债、大规模减税、扩大赤字规模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和国际经验一再表明,持续较大规模的财政赤字是引发通货膨胀和造成本币币值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二是在国家财力有限、财政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如果财政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效应不明显,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的影响效果必定大打折扣。当今各国财政支出主要集中于公共品的供给,财政直接投资的份额在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不可能占据主导地位,财政的直接投资关键在于带动社会投资,进而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三是财政投资扩张要避免对其他社会投资主体投资的“挤出效应”。
二、积极财政政策在影响投资总量中存在的问题
从1998年下半年我国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增发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确保了近两年经济增长速度不至于大幅下滑。但与此同时,财政投资扩张对投资总量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受国家财力约束,财政投资支出在总投资的比重过低,对投资总量影响作用甚微。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困境日益加重,满足了行政、科教等支出以后,直接用于建设的比重日益降低。近几年来,财政基本建设支出在财政支出的比例一直在10%左右徘徊,基本建设支出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只接近%。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分别为3.7%、3.9%、3.9%、4.0%?。1998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增发的1000亿元国债用于基础设施投资也只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5%。可见,财政基本建设支出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很低,即使在短期内可以通过增发国债、增收节支,增加一部分基建投资,但对投资总量的影响不会很大。
财政投资评审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切实履行财政职能,强化财政支出预算管理,规范财政投资评审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财政部《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财政投资评审是财政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部门对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和竣工决(结)算进行评估与审查的行为。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由财政部门委托财政投资评审机构进行。
第三条财政投资评审的范围包括:
(一)财政预算内各项建设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
(二)政府性基金安排的建设项目;
(三)纳入财政预算外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影响论文
1999年下半年面对日益显现的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货币政策连续启动无效状况,中央果断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增发国债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政府投资扩张来确保经济快速增长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出口需求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难以大幅度增加,消费需求由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预期看淡、体制变迁引起的支出预期增加等因素影响在当前很难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同时财政投资扩张在保证需求总量扩张的情况下注重了结构调整,对缓解基础产业的瓶颈约束和以后的经济持续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经济运行实践表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为实现政府确定经济增长目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出现了政府所不愿看到的景象,即财政投资扩张只带动国有部门投资大幅增长,而民间投资没有相应跟进。财政相对大规模投资扩张本想起着先导作用,带动社会投资,但国有投资和民间投资异步前进局面的出现从另一方面说明财政政策的投资扩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今年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目前重新认识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的影响,保证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有效地带动社会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财政政策调节投资总量的作用过程
从理论上说,当总需求不足时,一般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运用可以从收入和支出入手,通过二者的共同作用有效地影响消费、投资,扩大总需求,以达到供求平衡。可见,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的调节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来实现的。收入方面对投资总量的调节主要是减税和税收优惠。通过减税和税收优惠可以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和企业利润,增强了他们的投资能力,扩大其投资需求,从而增加投资总量。支出方面对投资总量的影响首先表现为财政自身的投资支出,这项支出规模占总投资比重的大小决定了对投资总量的影响程度;其次财政投资的带动效应,通过财政投资带动其他投资主体的介入,进而引起其他经济主体的投资扩张来影响投资总量。可见,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的作用过程如下:政投资支出增加财政支出带动社会投资增加财政政策的运用投资总量的扩大减税和税收优惠社会投资能力增强,投资增加当然,确保财政政策能够有效地影响投资总量需要满足一系列的约束条件,一是启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进行大规模的财政投资要有充裕的财力作保障且只能在短期内使用,不能指望长期通过无节制发债、大规模减税、扩大赤字规模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和国际经验一再表明,持续较大规模的财政赤字是引发通货膨胀和造成本币币值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二是在国家财力有限、财政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如果财政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效应不明显,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的影响效果必定大打折扣。当今各国财政支出主要集中于公共品的供给,财政直接投资的份额在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不可能占据主导地位,财政的直接投资关键在于带动社会投资,进而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三是财政投资扩张要避免对其他社会投资主体投资的“挤出效应”。
二、积极财政政策在影响投资总量中存在的问题
从1998年下半年我国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增发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确保了近两年经济增长速度不至于大幅下滑。但与此同时,财政投资扩张对投资总量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受国家财力约束,财政投资支出在总投资的比重过低,对投资总量影响作用甚微。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困境日益加重,满足了行政、科教等支出以后,直接用于建设的比重日益降低。近几年来,财政基本建设支出在财政支出的比例一直在10%左右徘徊,基本建设支出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只接近%。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分别为3.7%、3.9%、3.9%、4.0%?。1998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增发的1000亿元国债用于基础设施投资也只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5%。可见,财政基本建设支出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很低,即使在短期内可以通过增发国债、增收节支,增加一部分基建投资,但对投资总量的影响不会很大。
发挥财政作用强化投资监管
一、财政投资评审在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和控制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河北省各级财政部门充分利用投资评审手段,对加强政府投资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一是扩大评审范围,努力实现政府投资全覆盖评审。一些市县将评审范围扩展到所有财政性资金安排的项目、政府融资平台融资项目和电力、电信等垄断行业或部门,有的甚至扩大到了全部上级投资项目以及通过BT等现代融资方式建设的项目,避免了政府监管职能缺位、空位。二是前移评审关口,努力实现政府投资全过程评审。将评审工作的重心转移到预算评审、标底评审、变更评审,着力强化项目建设资金的事前、事中控制,建立了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评审控制模式。三是把握关键节点,努力实现政府投资全方位评审。市县都结合本地实际,在项目管理和资金监管的结合点上找准突破口,围绕“先评审后编制、先评审后拆迁、先评审后招标采购、先评审后变更签证、先评审后拨款、先评审后移交资产、先评审后评价”,有选择地确定财政投资评审介入方式,将评审工作落实到政府投资管理的各个关键控制环节,实现政府投资全方位评审。四是建立标准体系,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标准化控制。一些市评审中心通过网上、电话、产地和实地等各种询价方法,建立了材料价格信息系统,实时跟踪材料价格市场变化情况,达到“合理、低价”、动态管理、动态监控的目的。还有一些市结合工作实际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投资标准化体系,涵盖了建筑、市政、园林、安装等专业,在预算项目库和投资决策中对项目造价进行控制。经过多年的努力,财政部门利用投资评审加强对政府投资的管理和控制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节约了大量政府投资。2010年、2011年,全省投资评审总额均超过了千亿元,分别为1084亿元和1135.96亿元,审减额分别达到了137亿元和271.82亿元。投资评审节支增效作用十分显著。二是对政府投资实施了有效管理和控制。对预算、结算、决算等政府投资的关键环节实施全过程评审,对工程招投标的标的和变更等与投资相关的重点环节实施重点监控,对工程合同实施服务性审查,使纳入评审范围的项目投资规模更加科学合理,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在许多市县已经成为政府投资管理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财政部门在政府宏观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三是投资评审的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当前县区级投资管理机制与政府投资爆发性增长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明显,许多县区把财政投资评审作为项目管理的主要工具,实施了全方位管理服务。财政评审在政府投资管理中的及时跟进和补位,加强财政部门作用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了财政投资评审服务政府投资决策、服务财政中心工作、服务部门项目管理的“三服务”功能。目前,全省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虽然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发展很不平衡:一是伴随政府投资的爆发性增长,财政部门相应的管理机制建设落后,很多地方政府投资管理处于“缺位”和“空位”状态,即使评审工作搞得好的地方,针对政府投资的管理体系也需要健全,少数地方也出现了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的苗头倾向。二是工作开展不平衡,评审工作搞得好的市评审总量是评审工作起步晚、进展慢的市评审总量的七八倍,差距很大。机构和人员建设跟不上政府投资规模的增长,如石家庄市评审中心人员达到77人,而许多市县区评审中心只有几个人,全省还有近30%的县区没有评审机构。三是评审职能拓展还有很大空间。
二、加强财政评审,促进政府投资监管的政策建议
在河北省投资主导型经济发展阶段、政府投资爆发性增长时期,财政部门应有效利用财政投资评审手段,使投资评审节减政府投资、控制债务规模、服务项目管理的功能发挥出来,通过对政府投资实施有效监管,使财政部门在政府管理体系中承担起出资人的监管职责,建立政府投资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服务预算管理,深化评审机制改革
1.围绕预算执行全面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评审、变更审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要进行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和项目变更的评审,资金拨付实行先评审、后拨款,实时监管项目投资变动情况。对建设项目因变更申请财政追加投资的项目,先进行评审、后安排投资。2.因地制宜地进行决(结)算评审。结合当地实际,在项目管理和资金监管的结合点上找准突破口,围绕“先评审后编制、先评审后拆迁、先评审后招标采购、先评审后变更签证、先评审后拨款、先评审后移交资产、先评审后评价”,有选择地确定财政投资评审介入方式,将评审工作落实到政府投资管理的各个关键控制环节。3.利用财政投资评审手段为政府投资管理提供服务。政府投资管理薄弱的地方,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可以通过招标文件审查、合同审查、对重点项目派驻管理人员、参与重大工程技术管理过程,实施现场监管等方式,为政府投资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
财政投资评审的方法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国民经济的进步发展,财政管理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现阶段,财政投资项目评审属于财政职能重要部分,也是强化基本建设相关资金监督管理、审查管理、提高资金实际使用效益,科学控制投资项目费用以及有效节约建设资金的关键性手段。文章就财政投资项目竣工验收阶段投资评审的方法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财政投资项目;竣工验收阶段;投资评审方法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财政投资项目主要是为适应以及推动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充分满足社会文化需要与社会生活需要。从政治因素以及国防因素出发进行综合考虑,经政府借助财政投资、国债发行以及地方财政债券的发行,充分利用外国政府相关赠款与国家财政担保金融组织贷款方式所兴建的固定性资产投资项目。在财政投资项目评审方面有着非常严格的评审原则、评审方法以及评审流程。
1财政投资项目在竣工验收阶段的投资评审原则分析
财政投资项目在实际评审工作过程中应坚持一定的基础性原则,必须要坚持客观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廉洁性原则以及高效性原则,能否坚守项目评审的基础原则,直接关系到政府以及相关评审机构实际信誉以及形象。因此,财政投资项目投资评审人员坚持客观原则以及依法评审是非常关键的,必须要根据国家的相关规范化要求、规定以及计算标准开展评审工作,进行科学化调查研究,最大限度排除人为性干扰,做到实事求是。在投资评审过程中,该核减的时候就必须要核减,而该调增的时候就一定要调增。此外,财政投资项目的相关评审人员在办事方面应公平,做到一视同仁以及公开办事程序,从而增加评审的透明度。并且要做到以理服人,能够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借助事实道理达到协商统一的目的,从根本上维护施工单位与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
2财政投资项目验收阶段评审重点分析
财政投资评审制度研究论文
一、科学定位市场经济下的财政投资评审,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宏观财政
市场经济下的财政投资主要是公共性的,它直接为市场提供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等外部条件,在这种背景下,财政投资评审活动的性质和目的是为市场经济服务,其制度、内容、方式方法也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作为公共性投资,其首要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利益,而不是追求项目本身的市场赢利,其项目效益必须采用社会方式,而不是商业方式来评审。因此,公共投资效果的评价标准,就不能局限于项目本身的市场成本与收益,还必须包括项目所涉及的社会成本与所产生的社会收益。
明确服务对象,明确服务的切入点,是财政投资评审当前和今后生存与发展之本。
财政投资评审首先要为政府投资管理服务。从宏观的角度上讲,评审要站得高,要有长远眼光和宏观意识,当好政府的投资参谋和助手,为合理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公共资金,提供投资信息和政策建议,减少和避免政府投资的失误;从微观的角度讲,财政投资评审要为政府投资具体项目的监管服务,行使业主对政府投资项目职能,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评审要为财政部门的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服务。要充分体现出评审机构的财政特色,即站在财政部门的角度,利用自己拥有的专业技术力量,通过科学、规范的评审措施算细账、算实账,为财政部门安排或调整项目支出预算提供专业技术依据,提高财政资金的有效性,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并为财政投资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政策建议。
评审要为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服务。财政支出项目内容十分广泛,特别是建设性项目之间差异大、建设周期长、项目效益不确定性等因素,要求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优势,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对财政支出的建设性项目进行绩效评价,为政府合理安排财政性建设资金、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