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0 17:26: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财政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财政理论

财政课题调研管理论文

恩格斯: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丰富和发展理论,这是我们党从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作为政府综合部门的财政部门,工作有没有作为,工作有没有创新,离不开财政课题的调研。财政课题的调研是地方财政不断推陈出新的重要手段,是地方财政不断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应该说,在地方财政部门中,财政课题的调研工作很重要,但要把财政课题的调研工作做好也很困难,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笔者就有关财政课题调研问题,谈点初浅的思考。

一、开展财政课题调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财政课题调研是地方财政部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做好财政工作的有力推进。如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各级财政部门也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不少地方的财政部门把调查研究例入干部的岗位考核。笔者的体会,开展财政调研和课题研究,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必要性:

1.调查研究是转变财政职能的重要途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这就要求政府加快职能的转化,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审批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的服务经济,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的经济管理模式。同样,财政也要转变职能,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在计划经济时代,财政部门掌握不少资源,财政部门的社会地位很高,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有财政周转金,支持企业发展有税收减免权,财政部门可以说是“车水马龙”,权力掩盖了能力。随着公共财政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管理日益规范,财政逐步走向公开、公平、公正,现在的财政部门可以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仅靠权力开展财政工作已是举步维艰,财政部门必须靠能力开展工作。而调查研究是财政部门转变职能的一个具体方式,有利于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提高财政的影响力和财政部门的社会地位。

2.调查研究是财政部门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在各级政府开展了机关作风建设、机关效能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改变机关的工作作风。改变机关仍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风气和“拍脑袋,评主观意志办事”的官僚作风。财政部门作为政府重要的综合经济部门,许多财政政策措施的出台,来自于调查研究。一个地方财政部门的领导,如果不重视财政科研工作,这样的领导是不开明的;如果觉得科研可有可无,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这个地方的财政工作要有创新是有难度的。随着财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更加需要注重调查研究,更加需要财政理论研究的先导作用。通过调查研究,实施换位思考,有利于提高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

3.调查研究是财政干部学习财政业务的需要。财政部门不仅是政府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而且也是政府综合性很强的业务部门,要做好财政工作,不懂得财政业务,可以说是寸步难行。财政业务要学习,每年出台的财政政策要学习,要领会。随着财政改革的深入,许多新知识要学习,如目前推行的部门预算改革、财政国库集中受付制度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都需要学习。笔者认为,调查研究是学习财政业务知识的重要形式,也是学习财政业务的捷径。我们平常工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有些属于财政问题,有些不纯属于财政问题;有些我们熟悉,有些我们不一定熟悉,通过调查研究,通过大量的阅读材料,我们就能熟悉这些知识,对这些知识有新的认识。

查看全文

加强财政管理论文

关键字:论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

“九五”期间直至下个世界的前10年,要实现振兴财政的奋斗目标,关键之点在于如何通过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改造和健全财政职能、加强财政管理,使我国的财政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在改革、职能和管理这三者关系中,作为以规范各种财政分配关系、划分各财政主体管理权限、确立各级财政预算组织原则为核心内容的财政体制改革,无疑是改造和健全财政职能、加强财政管理的基础性(体制)条件;各级财政职能的科学、明晰划分和正确定位,则是履行政府职能、加强财政管理的基本依据;而财政管理则可以说是贯彻财政工作始终、几乎覆盖所有财政领域和财政过程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不仅决定着财政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最终成熟,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改革的效应和财政职能的发挥。正是有鉴于此,财政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就成了实现振兴财政这个战略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影响我国财政经济状况和运行机制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而必须以予高度的重视。

一、长期忽视财政管理的原因何在

既然财政管理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长期存在着忽视财政管理的现象和问题,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财政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加剧了财政的紧张态势,而且又反过来对体制改革和财政职能的正常发挥,形成了诸多的负面影响与牵制。造成我国长期忽视财政管理的原因,大致可从理论偏误和体制、制度性缘由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忽视财政管理的理论渊源或理论偏误。

1.长期以来,特别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主宰社会经济运行的模式下,在认识、处理经济与财政的相互关系上,存在着明显偏误。特别是在政策的理论指导上,既存在着片面强调经济对财政的决定性作用,又同时存在着不管国家财政能力,片面要求其发挥对经济的所谓“反作用”问题。在出现前一种倾向时,往往只强调财政对经济的依赖性,或它所处的消极的被决定地位;而在后一种倾向出现时,强调的则又是发挥财政对经济的反作用的要求,而且往往提出的是超过国家财政承受能力的“反作用”要求,比如“”时期的情况就是这方面的极端性例证。很明显,不管是在上述的哪一种思想指导下,财政管理都不会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它本身处于一种要么被消极决定,要么被要求超负荷运转的不正常的地位或状态,从而没有加强财政管理的起码条件,也必然缺乏加强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查看全文

财政管理理论渊源或理论偏误论文

“九五”期间直至下个世界的前10年,要实现振兴财政的奋斗目标,关键之点在于如何通过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改造和健全财政职能、加强财政管理,使我国的财政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在改革、职能和管理这三者关系中,作为以规范各种财政分配关系、划分各财政主体管理权限、确立各级财政预算组织原则为核心的财政体制改革,无疑是改造和健全财政职能、加强财政管理的基础性(体制)条件;各级财政职能的、明晰划分和正确定位,则是履行政府职能、加强财政管理的基本依据;而财政管理则可以说是贯彻财政工作始终、几乎覆盖所有财政领域和财政过程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不仅决定着财政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最终成熟,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改革的效应和财政职能的发挥。正是有鉴于此,财政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就成了实现振兴财政这个战略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国财政状况和运行机制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而必须以予高度的重视。

一、长期忽视财政管理的原因何在

既然财政管理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长期存在着忽视财政管理的现象和,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财政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加剧了财政的紧张态势,而且又反过来对体制改革和财政职能的正常发挥,形成了诸多的负面影响与牵制。造成我国长期忽视财政管理的原因,大致可从偏误和体制、制度性缘由这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忽视财政管理的理论渊源或理论偏误。

1.长期以来,特别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主宰经济运行的模式下,在认识、处理经济与财政的相互关系上,存在着明显偏误。特别是在政策的理论指导上,既存在着片面强调经济对财政的决定性作用,又同时存在着不管国家财政能力,片面要求其发挥对经济的所谓“反作用”问题。在出现前一种倾向时,往往只强调财政对经济的依赖性,或它所处的消极的被决定地位;而在后一种倾向出现时,强调的则又是发挥财政对经济的反作用的要求,而且往往提出的是超过国家财政承受能力的“反作用”要求,比如“”时期的情况就是这方面的极端性例证。很明显,不管是在上述的哪一种思想指导下,财政管理都不会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它本身处于一种要么被消极决定,要么被要求超负荷运转的不正常的地位或状态,从而没有加强财政管理的起码条件,也必然缺乏加强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在财政理论和理论宣传上,长期存在着重收入而轻支出,重开源而轻节流,重生财而轻聚财和用财,同时严重忽视财政管理和财政效果的倾向,比如迄今为止,在我国大多数财政学教科书的篇章结构中,依然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与偏颇。在财政理论研究中,有关财政管理的理论阐释、模式研究和相关的应对之策的探讨等,也甚为少见或比重畸轻,不为人所关注。事实上,鉴于上述诸方面所存在的紧密内在联系或不可分割性,忽视支出效应的财政收入研究,轻视节流的开源探讨,不重视聚财用财的生财之道的分析,是既不可能得到有价值的相关财政研究成果,同时也因为这种对财政管理“链”的割裂,而造成了对财政管理研究的扭曲和忽视。

查看全文

公共财政减贫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当今各国的减贫主体通常由国家财政部门、信贷部门和社会非政府组织组成,其中,公共财政是最主要的力量。因此,借鉴国际先进的理论与成功的经验,明确公共财政在减贫中的定位与职能作用,对于我国根据致贫原因、贫困群体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能力以及宏观调控的需要调整财政减贫政策,进而提高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使用和管理效率等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公共财政,减贫,财政职能

从绝对的生存贫困到相对的发展贫困,“贫困”这一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难题始终“固执”地发挥着它的威力。世界银行2000—2001年度报告对贫困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贫困不仅意味着低收入、低消费,而且意味着缺少受教育的机会,营养不良,健康状况差,没有发言权和恐惧”,据此可以确立三个层次的减贫目标,一是要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二是要为贫困人口创造基本的生活、生产条件;三是要培养和增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独立发展的能力。上述目标与政府职能存在交集,所以多数国家的减贫工作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不仅如此,各国政府减贫主导力量的核心又都统一指向公共财政,我国长期实行的便是以财政减贫为主的政府主导型减贫模式。其主要原因在于,同其他宏观减贫手段相比,公共财政的减贫能力最强,可发挥作用的工具最多,而其他减贫手段均不能够独立运用,必须在公共财政的辅助下才能产生效果,所以,减轻和消除贫困是公共财政的职能所在。

一、减贫目标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定位及理论依据

研究公共财政减贫,首先应该确定在减贫目标约束下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判断减贫是否处于公共财政职能范围内,在此前提下,还应为公共财政减贫寻求充分的理论依据。

(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定位

查看全文

公共财政理论和实践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财政监督围绕着公共财政框架,在理论和和实践探索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财政监督法规制度建设滞后,财政监督体系不完备,各级财政部门还普遍存在着重财力分配,轻财政监督的倾向,使财政监督职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其权威性、有效性、及时性未能充分发挥。

1.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目前,财政部门还普遍存在着“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监管”,“重资金规模和数量、轻使用质量和效益”的现象。财政监督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在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合法合规性的检查上,而对财政支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功能作用等方面的监督缺乏足够的重视。财政资金使用单位由于受部门利益的驱使,往往以各种方式争取财政资金,造成一方面财政支出的压力逐年加大,另一方面财政资金浪费现象严重,挪用专项资金、虚报项目规模和数量套取财政资金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2.财政监督方式滞后。从目前财政监督的状况看,主要以突击性、专项性的事后检查为主,没有建立起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检查机制。这种单一、被动的事后检查型监督方式,在工作上带有极大的偶然性,极易造成监督盲点,并使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脱节,无法对各部门的资金运行实行全过程监控,使监督检查缺乏及时性和有效性,不符合财政管理的根本要求。

3.财政部门内部缺乏监督机制,内部监督不到位。财政监督是对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包括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分配,轻监督”的传统观念,财政对内部监督不够重视,财政部门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监督制约的规章制度,如对转移支付、预算追加、专项拨款、技改资金投放、周转金使用等环节没有完善的监督拨付、使用等方面的规定。内部监督不到位,或流于形式,不能从根本上防患于未然。

4.关系不顺,职责不清。目前财政监督与审计监督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职责分工不甚明确,容易造成多头检查与监督盲点并存的现象。在检查计划上不能相互衔接,工作信息上不能相互共享,检查结论上不能相互利用,使得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能降低。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建立,作为公共财政下的财政监督,其监督的内容、方法、手段等也必然要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进展而不断发展。对此,笔者就进一步加强公共财政体制下的财政监督工作谈些想法:

查看全文

公共财政理论再思考

摘要: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财政改革的主要目标。但对什么是公共财政,为何要构建公共财政,目前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只有澄清这些认识上的误区,才能创建实质意义上的公共财政。

一、什么是公共财政

财政是国家(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分配活动),这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共识,因此财政从来就是国家(政府)财政,这是财政的本质,或财政一般,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的性质不同,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不同,决定着国家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分配活动)目的及达到目的途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财政类型(模式)或称财政特殊。公共财政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模式,对其内涵的认识,必然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入手。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问题的关键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效率是关键,是第一位的。要使经济活动符合效率的要求,必然要相应的效率装置,而迄今为止,市场机制是人们发现的使经济活动有效率的唯一装置。换句话说,在经济制度中,没有市场机制也就没有效率。但市场失败的存在决定着市场机制只能有效率地提供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私人物品,满足社会成员的私人需要,对社会成员个人需要图谱中的公共需要则无法有效满足,而公共需要又是社会成员个人图谱中客观存在的。既然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就只能通过某种非市场机制来提供。这种非市场机制在我国约定俗成称为财政机制。市场机制提供的满足私人需要的物品称为私人物品,与此相对应,财政机制提供的满足公共需要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据此,在市场经济下,财政就是政府通过非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

问题到此还没有完结,关键在于资源稀缺的前提下,政府如何提供公共物品才能使社会成员的私人需要和公共需要得到最优满足,实现社会成员个人福利水平最大化,或者更明确地说,政府财政机制提供公共物品如何才能符合经济活动效率的要求?既然市场机制是使经济活动有效率的唯一装置,财政机制要符合经济效率的要求,其实质上也必然是一种模拟市场机制。财政采用模拟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实质上也就是要求按社会成员的意愿(偏好)提供公共物品。问题是社会成员众多,而公共物品只能统一提供,这就需要通过某种装置将社会成员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个人偏好汇总成集体偏好。这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使社会成员福利水平最大化,政府财政机制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必须按社会成员的集体偏好(大多数人的意志)进行,由社会成员对政府财政活动进行约束和规范。由此可见,公共财政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而公共财政制度就是确保政府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的基本规则。

二、如何正确理解公共财政

查看全文

参照西方财政理论加快我国财政改革

内容提要:公共财政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就是一个市场经济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我们进行财政改革既要借鉴西方公共财政理论,又要立足于我们的国情,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这一实际,建立我们自己的公共财政。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已经刻不容缓。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建立公共财政,那么到底什么是公共财政,我们所要建立的公共财政的框架之中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这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研究课题。本文拟就西方公共财政理论与中国财政改革的关系展开讨论。

一、西方公共财政理论

(一)西方公共财政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公共财政产生的前提是市场经济,它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对于政府在市场中作用的认识的发展过程。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西欧从封建社会末期过渡到自由资本主义初期,经历了一个从自然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177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著《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公共财政理论的诞生,亚当·斯密崇尚经济自由主义,把市场经济描述为“看不见的手”调节的经济,他认为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供求双方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每个人各自理性地追求自身的利益,可以带来整个经济的高效率,因此,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竞争,极力要求缩小国家活动的范围,提出“守夜人”、“廉价政府”的口号以及“最好的财政计划是节支,最好的赋税制度是税额最小”等观点。因此,这个时期的公共财政主要是为了保证政府作为“守夜者”这一角色能够正常运转。此后,约翰·穆勒、威克塞尔、林达尔都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的创立和福利经济学的兴起使得公共财政理论越来越丰富,职能范围也有所拓宽。

本世纪3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从而宣告了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理论的破产,从罗斯福“新政”和随后应运而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开始,政府必须干预经济逐步获得了人们的共识,各国政府和财政开始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以便弥补市场缺陷,充分利用市场的功能作用,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收入和财富的合理分配以及经济的稳定运行。

查看全文

探索利用西方财政理论推动中国财政改革

摘要:公共财政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就是一个市场经济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我们进行财政改革既要借鉴西方公共财政理论,又要立足于我们的国情,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这一实际,建立我们自己的公共财政。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已经刻不容缓。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建立公共财政,那么到底什么是公共财政,我们所要建立的公共财政的框架之中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这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研究课题。本文拟就西方公共财政理论与中国财政改革的关系展开讨论。

一、西方公共财政理论

(一)西方公共财政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公共财政产生的前提是市场经济,它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对于政府在市场中作用的认识的发展过程。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西欧从封建社会末期过渡到自由资本主义初期,经历了一个从自然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177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著《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公共财政理论的诞生,亚当·斯密崇尚经济自由主义,把市场经济描述为“看不见的手”调节的经济,他认为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供求双方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每个人各自理性地追求自身的利益,可以带来整个经济的高效率,因此,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竞争,极力要求缩小国家活动的范围,提出“守夜人”、“廉价政府”的口号以及“最好的财政计划是节支,最好的赋税制度是税额最小”等观点。因此,这个时期的公共财政主要是为了保证政府作为“守夜者”这一角色能够正常运转。此后,约翰·穆勒、威克塞尔、林达尔都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的创立和福利经济学的兴起使得公共财政理论越来越丰富,职能范围也有所拓宽。

本世纪3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从而宣告了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理论的破产,从罗斯福“新政”和随后应运而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开始,政府必须干预经济逐步获得了人们的共识,各国政府和财政开始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以便弥补市场缺陷,充分利用市场的功能作用,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收入和财富的合理分配以及经济的稳定运行。

查看全文

参照国外公共财政理论推进中国财政改革

内容提要:公共财政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就是一个市场经济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我们进行财政改革既要借鉴西方公共财政理论,又要立足于我们的国情,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这一实际,建立我们自己的公共财政。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已经刻不容缓。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建立公共财政,那么到底什么是公共财政,我们所要建立的公共财政的框架之中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这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研究课题。本文拟就西方公共财政理论与中国财政改革的关系展开讨论。

一、西方公共财政理论

(一)西方公共财政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公共财政产生的前提是市场经济,它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对于政府在市场中作用的认识的发展过程。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西欧从封建社会末期过渡到自由资本主义初期,经历了一个从自然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177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著《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公共财政理论的诞生,亚当·斯密崇尚经济自由主义,把市场经济描述为“看不见的手”调节的经济,他认为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供求双方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每个人各自理性地追求自身的利益,可以带来整个经济的高效率,因此,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竞争,极力要求缩小国家活动的范围,提出“守夜人”、“廉价政府”的口号以及“最好的财政计划是节支,最好的赋税制度是税额最小”等观点。因此,这个时期的公共财政主要是为了保证政府作为“守夜者”这一角色能够正常运转。此后,约翰·穆勒、威克塞尔、林达尔都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的创立和福利经济学的兴起使得公共财政理论越来越丰富,职能范围也有所拓宽。

本世纪3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从而宣告了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理论的破产,从罗斯福“新政”和随后应运而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开始,政府必须干预经济逐步获得了人们的共识,各国政府和财政开始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以便弥补市场缺陷,充分利用市场的功能作用,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收入和财富的合理分配以及经济的稳定运行。

查看全文

财政支出效益与财政管理论文

一、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

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我国今后l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转变增长方式中,国家财政面临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通过财税改革并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促进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另一方面,是财政本身由供给型财政转变为效益型财政。后一方面是财政工作的一个根本性转变。

我国当前国家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相当困难,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债务负担很重。为了克服当前的财政困难,党中央提出振兴财政的号召,关键措施是增收节支。一方面,要完善税制,加强征管,强调集中,纠正财力分散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财政支出,杜绝各种浪费现象。增加收人,对克服财政困难固然重要,但控制支出和提高支出效益同等重要。

在财政管理中,增收与节支并重,从道理上讲是没有人反对的。但在实际工作中,重收轻支,重投人轻效益,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有些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一种扭曲的思维方式,认为财政工作首要的是多收,收人越多,支出规模就越大,工作成绩也就越大,至于支出效益可以放到第二层次的次要地位。这是从供给型财政向效益型财政转变中亟待扭转的一种不良倾向。

从财政部门的职责分工看,税务部门已从财政部门分离出去,相对独立地专司税收征管工作,财政部门理应集中主要精力抓好财政支出管理工作。从中央与地方的分工看,在分税制模式下,绝大部分收人集中在中央,而绝大部分支出下放到地方使用和管理。十分明显,提高支出效益的主要任务自然落在地方财政身上。

这就是为什么提出把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放在地方财政管理首位的缘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