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0 15:57: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财政经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财政经济初步审查报告
为配合本次会议审查和批准*市20*年市级决算,市人大财经委员会依据《*市预算监督条例》的规定,于7月7日至7月8日召开了有市人大常委会预算监督顾问列席的财经委员会第3次(扩大)会议,听取了市财政局《关于*市20*年市级决算和20*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并结合市审计局《关于*市20*年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和市国税局、地税局有关税收情况的报告,对20*年市级决算草案进行了初步审查,现将审查意见报告如下:
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年市级决算,财政总收入1233.0亿元,财政总支出1205.2亿元,专项政策性结转20*年使用18.6亿元,净结余9.1亿元,国债转贷资金结余0.1亿元。
财经委员会认为,20*年,市人民政府及其财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央和市委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新*、新奥运”战略构想,稳步推进各项财政管理改革,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突出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依法理财水平不断提高,为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的看来,20*年市级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财经委员会建议本次会议批准*市20*年市级决算草案。
财经委员会指出,20*年市级预算执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是:市对区县转移支付制度有待完善,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应进一步加强,部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违反财经法纪的现象时有发生,财政管理监督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对此,市人民政府及其财政等部门要认真加以改进。
市审计局对本市20*年市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依法进行了审计,为做好市级决算的审批工作提供了依据。建议市人民政府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责成有关部门切实进行整改,不仅要严格责任追究,更要认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健全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按照《*市预算监督条例》的规定,在年底前,将审计查出问题的处理结果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书面报告。
为进一步做好预算工作,财经委员会提出如下建议:
财政经济管理有效途径分析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在加快发展步伐的同时也面临这巨大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各个单位要想在逆境中求生存,谋发展,首先就一定要加强对财政经济的管理,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来解决单位日常财务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此,本文章对加强财政经济管理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财政经济管理;有效途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我国政府单位的管理体制也在随之变革,特别是政府单位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我国各单位所面临的挑战也就越来多,风险也就越来越大,因此,各单位要想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就一定要加强对财政经济的管理,并通过不断的规范与创新财政经济管理的途径来进一步提高单位的综合竞争实力。另外还需要通过确定财政税收管理的范围,规范与完善财政税收体制以及加强对财政管理人员的培训来进一步提高财政经济管理的水平,促进我国政府财政经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财政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的使用与预算方案不成正比。在大多数情况下,正式实施项目活动之前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制定合理的预算方案,并要有效的保证项目的实际预算和计划预算之间的出入不大,以此来有效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但在实际的资金使用过程中,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都没有对项目实施的资金进行前期有效的预算工作,而是单纯的认为,项目在结束后,其相应的资金也就消耗完了,这种情况就会导致资金的使用与预算方案不成正比,并且会给后期的资金管理工作埋下很大的隐患,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进而也无法保证项目的质量。(二)项目资金的策划申请不严谨。在一般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在申请某一项项目资金的过程中,都会十分重视该项目具体的资金规划,投入大量的物力与财力来确保项目的资金申请成功,更有甚者会过度的夸大项目的建设规模,就是为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从而导致项目资金的策划与申请严重缺乏严谨性与真实性。另外,在项目资金申请成功之后,由于相关的机构无法对项目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导致项目资金出现被滥用或者他用的现象发生,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并出现了一系列财政经济管理的漏洞。
二、加强财政经济管理的有效途径
深究财政经济良性循环问题考虑
实现财政经济良性循环,要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科学理财,必须集中财力、科学运筹,有计划、分步骤地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努力通过财政政策的适当倾斜和有效调节促进“三农”问题、就业再就业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问题的解决,让经济与财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千方百计解民之困、增民之利、足民之愿。
一、当前影响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主要因素
1、财政筹资缺位,非财政筹资越位。财政分配职能弱化,财力过于分散,预算内财力严重不足,预算外财力迅速膨胀且分配无序。经过20余年的改革,许多行政机关已丧失了原有的职能,没有必要存在,但是由于没有拆“庙”,“和尚”又日益增多。他们争权、争利,千方百计地设计“基金”、“收费”、“摊派”项目,抓钱,抓权,竭力参与社会分配。更重要的是还有不少行政管理部门或行政执法部门,他们为了保住或尽量少损失已形成的部门或单位的既得利益,千方百计地财政相争,甚至抗争,行政性收费拖延或逃避财政管理,形成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多层面财政分配”现象。
2、非生产性财政支出严重挤占了生产建设资金。目前,机构改革尚未让吃财政饭的机构从根本上得到削减;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事业单位进行政机关、企业进事业单位、企业进行政机关的人员继续车水马龙,吃财政饭的队伍庞大不堪。在不少地方,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发工资,个别地方全部财政用于发工资还不够。非生产性财政支出严重挤占了生产建设资金,对经济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有序运行构成极大的威胁,制约了财政经济的运行。
3、财政资金投资不合理。首先,对生产建设的投资是各级地方政府争取上级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增补或追加投资的一种策略;其二,各级地方政府面对“百业待兴”和辖区内各种旺盛的投资需求,并没有把投资配额计划的安排与动员建设资金结合起来;第三,许多“首长项目”、“条子工程”、“半拉子工程”的资金缺口,更加深了计划安排的随意性和项目决策的非科学性,特别是经济开发区项目表现得最为突出,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重要的是已经破坏了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第四,投资的不合理,造成了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在我国,政府大楼越盖越豪华,各种办公设施在不断地超前更新换代。特别是在政府资金和财力严重不足,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增加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经常性支出大手大脚,投资性支出严重低效浪费的现象。
4.区域生产布局的紊乱和生产要素的无序组合。区域生产布局的紊乱主要表现在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过程当中,某些地方违反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经济效益的原则。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能以水养鱼的地方却非要排水填塘、修路、盖村庄或改造为耕地,而为良田的地方又人工挖塘养鱼;本来是能培植森林的山丘,却又要挖湖堆山,建设为公园发展旅游经济,甚至毁掉大面积良田来发展森林公园。
发展科教振兴财政经济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关于政府财政与科技、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我国财政经济理论的研究中有失偏颇,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廓清。本文从政府财政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政府财政与科技、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振兴政府财政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科技发展环境科教兴国政府财政科技教育
长期以来,关于政府财政与科技、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我国财政经济理论的研究中有失偏颇,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廓清。本文从政府财政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政府财政与科技、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振兴政府财政的可行途径。
一、政府财政:科技、教育的主要“经济基础”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强有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是现代科技、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如何解决科技、教育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换言之,是否应该由政府来承担促进科技进步和发展教育所需资源的供给责任,这决定于科技、教育事业活动的社会经济属性。从公共财政原理上讲,由于科技、教育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的特征,因而科技、教育事业活动的所需投人不可能完全由市场来有效提供,即无法通过市场来完全有效解决发展科技和教育所需的物质基础问题。因此,政府从财力和财政税收政策上给予支持,是科技、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
从科学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据有关专家估计,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至少有2/3是由于广泛采用了新的科技成果的结果。这一数字清楚地表明,一方面,在宏观上,科技对于经济增长有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在微观领域,科技能够给投资于科技的各微观主体带来巨额的利益。这似乎已经表明,市场能够有效地解决科学技术进步问题。然而进一步地分析却不难发现,虽然私人部门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政府仍然是推动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县域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摘要:经济影响财政,反过来财政又制约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当中财政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受财政收支结构性矛盾、当前财政体制的约束以及结构转型阵痛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县域财政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期。在县域经济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财政部门需怎样需求可持续发展道路、怎样审视自身已成为当前政府部门重点考虑的话题,以下就财政怎样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简要分析探索,希望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对策;可持续发展;县域财政经济
在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县域财政经济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仍潜在诸多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实现县域财政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全民奔小康,可积极采取一些财政经济发展策略。
一、县域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难题
1.财政投入不到位,缺乏完善的财政监督机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大多数县域的财政支出都得到了很大提高,财力显著增加,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从整体而言,县域财政刚性支出占比较高,在支持经济发展方面的投入依旧不高。县域地区的财政监督作为国家财政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未实现与时俱进,监督工作不到位,监督方法及手段都比较落后,甚至在事前以及事中缺乏监督,对资金的去向了解不透彻,事后监督非常容易发生问题,监督平台也比较单一,信息化水平低,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差,并且监督人员的综合水平也有限。2.支出与财力责任不对称,缺乏完善的转移支付机制自财政推行分税制以后,财政收入与财权上移的局面发生变化,中央和地区政府之间的支出以及事权责任划分越发不清楚,各地政府在教育、医疗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出责任并没有划分清楚,针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效提高了县域政府在社会管理当中的地位,扩大了公共服务范围,尽管缓解了县域工资压力,但是保民生以及运转方面的压力依旧很高,并未解决此案与财政非常困难的局面。中央在不断提高向地方转移支付的力度,同时确保了地区和城乡方面财力的均衡分布,但是在财政转移支付当中,专项转移支付占比过高,项目类型复杂、分布散落,因为相关体制没有及时建立并完善,致使基层政府无法综合具体情况,进行资金的整合利用以及统筹安排。
二、推动县域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高职教育服务财政经济发展的思考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提升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引导作用,努力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特别强调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积极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产业调整,人才先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要实现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积累的转变。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批适合新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高技能、应用型职业人才作为支撑,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方面存在极大的缺口,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给本已不足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增添了新的困难,在新型高端产业型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问题,高职教育发展空间再一次显现。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21世纪初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方面,全国高职数量及办学规模有了大幅度提高。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数量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全国普通高职院校招生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在校生总数达960万。另一方面,高职的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现有的1276所高职中,其中国家示范高职院校109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00所。高职的办学水平与层次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近年来,通过水平评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逐渐得以规范,在与高等教育接轨方面逐渐走向了规范化、正规化的道路。但同时我们看到,高职教育发展中也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体制不完善制约了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财政投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一直都由国家财政统一列支。目前,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以学校上一年的拨款数为基准,结合学校来年的人数规模及学科建设等发展需要,适量增加拨款数量。这种简便易行的财政拨款模式,在高职教育的发展初期,由于学校数量少、结构单一,对集中管理高职院校财政,完善教育经费核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高职教育办学成本日益增加,高职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一是长期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偏低。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仅为3.13%,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9%。由于财政性教育经费不足,在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投入都不足的情况下,高职教育投入显得更加不足。二是财政投入渠道单一。目前高职院校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学费运营和财政拨款,学校筹资压力大,许多高职院校通过银行贷款实现筹资,实行“负债”办学,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分配结构不合理。教育经费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职院校之间的分配极不平衡,普通高等院校财政预算内拨款明显高于高职院校。四是高职教育财政投入布局不均,东、中、西地区高职教育财政投入差异比较大。
(二)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使人才供需存在一定的脱节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从人才培养结构来看,与需求相比存在一定的供需脱节。一方面是企业因业务发展和技术提升的市场需求,难以招到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企业急需的,具备一定技能创新的高技能人才。而另一方面,学院因生源大战的压力,就业市场的竞争,毕业人才难以找到对口或相近的企业或职业岗位,学生抱怨,社会不理解,成为学院棘手的问题和发展隐患,学院和企业出现人才供需的错位。二是就学院内部生存与发展来看,学院专业结构调整缺乏科学合理的调研论证程序,专业设置与调整在条件上不够成熟,盲目上马,大而全成为很多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高职教育在专业结构调整上缺乏市场调查与论证,而过于追求市场化的盲目性导致了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的不科学性,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
(三)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影响了人才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教育的周期性决定了教育内容———教材的编写与企业的新技能、新技术改进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企业新技能、新技术的进步存在时间差,滞后性不可避免。学院以培养紧跟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与企业人才市场的完全对接是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以市场信息快速化反应为生命线的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新产品的开发,技术革新和新技术的引入成为其必然的追求目标。由于商业机密的约束,企业的新技能、新技术难以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学院的培养过程中,其结果是学院与企业难以实现自己最为理想的目标。二是人才培养方式难以深入企业实际生产一线,难以达到生产环节,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难以实现。我国校企合作难以落实的现状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不少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形式上,企业很少让学生真正深入企业管理的实际生产活动中,企业认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对企业的发展是无意和徒劳的,甚至成为了一种负担。而对于学生来讲,认为在顶岗实习中难以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技能,在企业也只是在走形式、过程序,拿学分。其结果是“双赢”的活动变成“双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在起着主要的作用。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面对高新产业下的新技能、新技术的出现,企业对职业人才显得有心无力,而学院在人才培养上更是显得有点束手无策。三是评价方式难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变化,人才培养循环提升机制受到挑战。所谓循环提升机制就是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活动评价,最后是依据评价结果,重新修订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第二轮循环这样一个过程。整个人才培养活动是一个不断循环提升的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结果是评价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本身已经相对滞后的人才培养过程被打破,人才培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反过来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财政经济收支增长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财政政策对一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财政政策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两个渠道对经济的增长产生影响,财政收支的各个具体项目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是不同的,因此必须从财政收支结构角度来考察财政政策的效果。本文在回顾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1986年到2003年财政收支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回归分析,说明了各个财政收支项目对经济增长的不同效应,并据此提出优化财政收支结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收支结构,经济增长,多元线性回归
市场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有效配置资源,可是在市场不完善或有市场但运作低效从而产生市场失灵的时候,就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节。这时以政治决策为基础的财政通过预算以税收等形式从各经济主体集中部分资源,然后又以预算支出的形式在市场失灵的领域重新给予安排,这也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所以国民经济是市场经济与政府经济、私人经济与公共经济的混合体。从国际上的一般情况看,就政府收支占GDP的比重而言,公共经济至少占到了国民经济1/3的份额以上,所以以财政收支为基础的公共经济活动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我国自从1978年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来,财政虽然经历了萎缩和分散的过程,但是财政政策始终是支持改革和经济增长的有力工具之一。在财政政策的实践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财政收支结构的优化问题:我国的财政收支结构在转轨过程中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财政收支结构僵化且不合理,财政职能越位和缺位并存,削减财政收支常常无从入手。而导致这些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十分清楚哪些税收会对经济产生更大扭曲而导致更多的效率损失,又有哪些财政支出更加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这就需要正确分析财政收支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一、文献回顾
税收与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分析。从宏观角度分析主要是研究宏观税负和财政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的总体效应;而微观角度则是解析各个不同的税种和支出项目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即分析财政收支结构的问题。本文的论述重点是微观分析,即研究财政收支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是因为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除了适当的财政总量政策,更加重要的是适当的微观财政政策,也就是财政结构政策(马拴友,2003)。
财政经济转变选择论文
早在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格雷戈里等分别测算了英、法等国家的经济增长总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估算当时政府的财政收入。所以说,衡量政府财政能力是早期估算一国经济增长的本源要义。伴随着西方经济学理论演进过程,经济增长理论不断丰富,从熊彼特的技术创新学说,发展到哈罗德一多马增长模型,再到索洛的“余值法”,对经济增长概念和内涵都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但总体而言,其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定义主要是针对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动力与效果的研究。这些经济理论很难从根本上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完善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重要论述,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到科学发展观的正式提出,对干解决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落后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文选》深刻阐述了经济发展与一般增长的不同层次问题,多次提出“财大才能气粗,落后就要挨打”,并突出强调必须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则进一步强调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要求与总体思路
早在“九五”计划时期,我国就正式提出了两个转变的目标要求,一个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另一个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随后的10多年里,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上看效果并不理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在延续,而且在某些领域还有恶化的趋势。今年颁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把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30点渔扮该200611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写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更加充分表明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实际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最终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标志应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三高三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率、低效益)指标要有明显改善,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是经济运行稳定性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出现过五次明显的波动,“调整、失调,再调整、再失调”的恶性循环没有实质性改善,这说明转变增长方式要充分考虑到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三是经济发展的安全性达标。一方面,我们要关注虚拟经济的安全性,因为在开放条件下,其风险是必然存在的,也是防范的重点;另一方面,需要关注生产安全状况的改善,逐步消除资源制约和缓解环境承载压力。四是经济增长的全球竞争力明显提高。
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新时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其总体思路是,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改革和完善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一方面,建立完善反映市场运行过程的相关指标:GDP、利润、税收等;另一方面,建立起特别的制度约束指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尽快解决这些指标明显缺失的问题。二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统筹性和协调性。建立科学的信息披露制度与决策程序,抑制集团利益,解决部门“自主立法与以法打架”问题。三要尽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引导市场主体转变经营行为,因为增长方式转变不是一个行政导向过程,而是一个市场竞争导向过程。四要转变政府职能。树立“尽可能市场、必要时政府”的观念。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增长方式转变,其结果必然是吸收全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过程,也是一个国际化、市场化的过程。否贝l],“东南西北中,一起打冲锋”、“体制不转变,增长靠行政”,就难以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质量效益的提高。目前,我们从价格审批到项目审批,政府在配置资源中行政性手段仍在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扭曲了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与运行规律,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很少出现结构失衡、资源浪费、科技虚置、效益低下等问题。所以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体制转变是同一的。当前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人们一般比较重视研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益、科技进步等问题,但严格意义上说,这只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而不是我们要采取的有效措施。因此,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好目标与手段的关系,注重完善政策设计和优化制度安排,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着力消除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
财政经济安排与选择论文
早在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格雷戈里等分别测算了英、法等国家的经济增长总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估算当时政府的财政收入。所以说,衡量政府财政能力是早期估算一国经济增长的本源要义。伴随着西方经济学理论演进过程,经济增长理论不断丰富,从熊彼特的技术创新学说,发展到哈罗德一多马增长模型,再到索洛的“余值法”,对经济增长概念和内涵都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但总体而言,其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定义主要是针对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动力与效果的研究。这些经济理论很难从根本上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完善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重要论述,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到科学发展观的正式提出,对干解决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落后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文选》深刻阐述了经济发展与一般增长的不同层次问题,多次提出“财大才能气粗,落后就要挨打”,并突出强调必须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则进一步强调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要求与总体思路
早在“九五”计划时期,我国就正式提出了两个转变的目标要求,一个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另一个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随后的10多年里,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上看效果并不理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在延续,而且在某些领域还有恶化的趋势。今年颁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把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30点渔扮该200611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写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更加充分表明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实际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最终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标志应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三高三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率、低效益)指标要有明显改善,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是经济运行稳定性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出现过五次明显的波动,“调整、失调,再调整、再失调”的恶性循环没有实质性改善,这说明转变增长方式要充分考虑到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三是经济发展的安全性达标。一方面,我们要关注虚拟经济的安全性,因为在开放条件下,其风险是必然存在的,也是防范的重点;另一方面,需要关注生产安全状况的改善,逐步消除资源制约和缓解环境承载压力。四是经济增长的全球竞争力明显提高。
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新时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其总体思路是,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改革和完善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一方面,建立完善反映市场运行过程的相关指标:GDP、利润、税收等;另一方面,建立起特别的制度约束指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尽快解决这些指标明显缺失的问题。二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统筹性和协调性。建立科学的信息披露制度与决策程序,抑制集团利益,解决部门“自主立法与以法打架”问题。三要尽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引导市场主体转变经营行为,因为增长方式转变不是一个行政导向过程,而是一个市场竞争导向过程。四要转变政府职能。树立“尽可能市场、必要时政府”的观念。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增长方式转变,其结果必然是吸收全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过程,也是一个国际化、市场化的过程。否贝l],“东南西北中,一起打冲锋”、“体制不转变,增长靠行政”,就难以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质量效益的提高。目前,我们从价格审批到项目审批,政府在配置资源中行政性手段仍在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扭曲了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与运行规律,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很少出现结构失衡、资源浪费、科技虚置、效益低下等问题。所以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体制转变是同一的。当前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人们一般比较重视研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益、科技进步等问题,但严格意义上说,这只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而不是我们要采取的有效措施。因此,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好目标与手段的关系,注重完善政策设计和优化制度安排,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着力消除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
财政经济委员会报告
本届以来,财经委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在各委室和县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等问题,把握财经工作重点,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依法履行财经监督职责,财经监督工作有继承、有提高、有创新,经济工作监督力度明显加大,预算审查逐步规范,法律监督实效进一步增强,圆满完成了常委会交办的各项任务,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事业科学地、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围绕发展主题,加大经济监督力度
监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其执行情况,是财经工作的重要内容。财经委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认真开展经济监督工作。
(一)依法审查年度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纲要。根据年度工作计划,财经委每年都要采取提前介入、项目细化、重点查询等方法,对计划草案进行初审。在具体审查过程中,注意突出重点,着重究和审查我市贯彻宏观调控情况,预期目标确定的依据及其科学性、计划指标之间的协调性和配套性,即:计划指标是否积极科学合理;完成年度计划的措施是否积极可行;本年度重点项目的安排和上一年人代会通过的计划完成情况,要求在计划报告后附上重点项目计划和完成情况表,未完成的项目要说明具体原因,提高执行人代会通过计划的严肃性。在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财经委及时了解“十五”计划执行与“十一五”规划纲要编制进展情况,为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十一五”规划纲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还对**年主要预期目标作了适当调整,增加了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等约束性指标,使之更加符合我市实际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二)关注全市经济运行及计划执行情况。财经委紧紧抓住可能制约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潜在矛盾和问题,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议意见,力求准确把握全市经济运行态势。如:针对宏观调控力度较大,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努力缓解要素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等意见和建议。针对城建、交通等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提出了“要全面分析重点工程建设进展情况,重视解决重点工程中存在的问题,逐一查明未开工项目的原因,督促如期开工”、“要加强对政府性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等意见和建议。针对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步伐不够快、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协助常委会起草了《关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进展情况的审议意见》,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进一步形成齐抓共促新局面;完善规划,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注重引导,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改进服务,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运行分析和审查报告、审议意见等印发常委会,供委员和代表在审议计划执行情况时参阅,对提高审议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为了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财经委提前介入新一轮**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参加市政府和建设规划部门有关会议;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广大市民、专家的意见,并会同有关单位专题进行审议;起草了相关审查报告,提出了“健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机制、抓紧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进一步提高规划监管力度、加强规划的宣传”等意见和建议,为常委会审查批准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此后,财经委每年都要组织代表就贯彻执行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决议的有关情况进行视察检查,督促市政府要按照“增强三力、率先崛起”的思路定位和要求,从更高层次上思考和谋划城市的发展;建立健全规划审批与监督管理机制,依法严格执行规划,较好地维护了规划的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