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管理体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0 15:04: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财政管理体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财政管理体制

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是确定县、镇两级预算收支范围和管理责权,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正确处理县、镇两级预算之间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财政制度。其主要内容:一是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二是划分各级预算收支范围;三是确定各级预算收支平衡办法;四是明确各级预算管理权力和责任。其实质是正确处理县、镇两级政府在财政管理上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县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与实施的回顾与分析,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宏观形势变化的实际,试图寻求作为中国最基层两级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与途径选择。

一、对我县前六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回顾

自年我县建立乡镇财政以来,到目前先后经历了大大小小共六轮县对镇财政体制的实施和调整。从“以收定支,超收分成,支出包干”、“核定基数,递增包干,超收分成,收支挂钩”、乡镇“撤扩并”时对原基数进行的归并、完善,到在确保财政收入任务完成的前提下,与县对镇财政补助、与镇财政既得利益相挂钩的“一保两联”政策、到“划分税种,递增上交,收支挂钩,超收全留,歉收全赔”,再到现行在中央、省实行所得税分享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背景下分类制定的“划分税种、确定基数、收支挂钩、确保既得、超收全留”和“划分税种、比例分成、支出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

通过前六轮县对镇(乡)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解决了“分灶吃饭”的问题,基本明晰了各级的权责,改善了各镇的财政状况,有效地调动了全县上下发展经济、培育财源的积极性,对促进全县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一是规范县与镇(街)的财力分配关系。通过县对镇(街)财权事权的合理界定,确立了镇(街)的地位和职能,促进了镇级政府新理财观的形成,使镇(街)政府真正成为有职有责有权有财的政府,对调动各镇(街)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发展镇级经济特别是山区镇优惠体制的实施对全县经济持续均衡的发展、推进小康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财政收入总量增长迅速且收入结构不断优化。由于镇级收入占全县收入左右,通过财政体制的杠杆调节,镇级收入快速增长,使我县的财政总收入也同步增长,“九五”期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其中镇(街)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也由年的提高到年的。三是镇街财力明显壮大。通过体制激励和平衡,镇(街)可用财力占全县的比重收年的提高到××年的,绝对额已突破亿元,年均增长。镇街可用财力逐步壮大,为镇街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省对县财政体制的调整及我县“保优争强、统筹发展”工作目标的确定,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面临新的课题,再加上现行体制将于××年底到期,如何适应改革形势,把握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已成为我县财政管理的一项紧迫任务。

查看全文

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是确定县、镇两级预算收支范围和管理责权,正确处理县、镇两级预算之间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财政制度。其主要内容:一是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二是划分各级预算收支范围;三是确定各级预算收支平衡办法;四是明确各级预算管理权力和责任。其实质是正确处理县、镇两级政府在财政管理上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县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与实施的回顾与分析,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宏观形势变化的实际,试图寻求作为中国最基层两级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与途径选择。

一、对我县前六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回顾

自1985年我县建立乡镇财政以来,到目前先后经历了大大小小共六轮县对镇财政体制的实施和调整。从“以收定支,超收分成,支出包干”、“核定基数,递增包干,超收分成,收支挂钩”、乡镇“撤扩并”时对原基数进行的归并、完善,到在确保财政收入任务完成的前提下,与县对镇财政补助、与镇财政既得利益相挂钩的“一保两联”政策、到“划分税种,递增上交,收支挂钩,超收全留,歉收全赔”,再到现行在中央、省实行所得税分享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背景下分类制定的“划分税种、确定基数、收支挂钩、确保既得、超收全留”和“划分税种、比例分成、支出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

通过前六轮县对镇(乡)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解决了“分灶吃饭”的问题,基本明晰了各级的权责,改善了各镇的财政状况,有效地调动了全县上下发展经济、培育财源的积极性,对促进全县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一是规范县与镇(街)的财力分配关系。通过县对镇(街)财权事权的合理界定,确立了镇(街)的地位和职能,促进了镇级政府新理财观的形成,使镇(街)政府真正成为有职有责有权有财的政府,对调动各镇(街)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发展镇级经济特别是山区镇优惠体制的实施对全县经济持续均衡的发展、推进小康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财政收入总量增长迅速且收入结构不断优化。由于镇级收入占全县收入70%左右,通过财政体制的杠杆调节,镇级收入快速增长,使我县的财政总收入也同步增长,“九五”期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1%,其中镇(街)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7.8%,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也由1997年的41.3%提高到2001年的53.6%。三是镇街财力明显壮大。通过体制激励和平衡,镇(街)可用财力占全县的比重收1997年的24.7%提高到2003年的33.5%,绝对额已突破4亿元,年均增长23.46%。镇街可用财力逐步壮大,为镇街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省对县财政体制的调整及我县“保优争强、统筹发展”工作目标的确定,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面临新的课题,再加上现行体制将于2004年底到期,如何适应改革形势,把握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已成为我县财政管理的一项紧迫任务。

查看全文

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是确定县、镇两级预算收支范围和管理责权,正确处理县、镇两级预算之间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财政制度。其主要内容:一是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二是划分各级预算收支范围;三是确定各级预算收支平衡办法;四是明确各级预算管理权力和责任。其实质是正确处理县、镇两级政府在财政管理上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县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与实施的回顾与分析,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宏观形势变化的实际,试图寻求作为中国最基层两级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与途径选择。

一、对我县前六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回顾

自1985年我县建立乡镇财政以来,到目前先后经历了大大小小共六轮县对镇财政体制的实施和调整。从“以收定支,超收分成,支出包干”、“核定基数,递增包干,超收分成,收支挂钩”、乡镇“撤扩并”时对原基数进行的归并、完善,到在确保财政收入任务完成的前提下,与县对镇财政补助、与镇财政既得利益相挂钩的“一保两联”政策、到“划分税种,递增上交,收支挂钩,超收全留,歉收全赔”,再到现行在中央、省实行所得税分享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背景下分类制定的“划分税种、确定基数、收支挂钩、确保既得、超收全留”和“划分税种、比例分成、支出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

通过前六轮县对镇(乡)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解决了“分灶吃饭”的问题,基本明晰了各级的权责,改善了各镇的财政状况,有效地调动了全县上下发展经济、培育财源的积极性,对促进全县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一是规范县与镇(街)的财力分配关系。通过县对镇(街)财权事权的合理界定,确立了镇(街)的地位和职能,促进了镇级政府新理财观的形成,使镇(街)政府真正成为有职有责有权有财的政府,对调动各镇(街)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发展镇级经济特别是山区镇优惠体制的实施对全县经济持续均衡的发展、推进小康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财政收入总量增长迅速且收入结构不断优化。由于镇级收入占全县收入70%左右,通过财政体制的杠杆调节,镇级收入快速增长,使我县的财政总收入也同步增长,“九五”期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1%,其中镇(街)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7.8%,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也由1997年的41.3%提高到2001年的53.6%。三是镇街财力明显壮大。通过体制激励和平衡,镇(街)可用财力占全县的比重收1997年的24.7%提高到2003年的33.5%,绝对额已突破4亿元,年均增长23.46%。镇街可用财力逐步壮大,为镇街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省对县财政体制的调整及我县“保优争强、统筹发展”工作目标的确定,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面临新的课题,再加上现行体制将于2004年底到期,如何适应改革形势,把握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已成为我县财政管理的一项紧迫任务。

查看全文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新年伊始,市政府下发文件,决定对本市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自2000年1月1日起,实行新的市及区县财政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上的重大变革,给全市统计部门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尤其是区县统计部门,感觉压力很大.那么,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统计部门有什么关系呢?

财政局预算处副处长徐熙和毕业于统计专业、从事财政管理工作多年、现在预算处工作的刘星,根据自己的体会做了如下介绍。

徐熙认为,此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财权事权下移,区县相应财权事权扩大;收入由原来的分级管理变成分税管理,彻底分税。以上两项工作与统计部门有直接的联系。他说,无论是财权事权下移还是实行彻底分税制,其实质就是要打破所属观念,强化区域整体发展。与此相适应,财政指标已经先行一步,税收统计上也做了相应调整,客观上要求统计部门的核算要配套,即推行区域统计。

推行区县在地统计,这项工作作为2000年全市统计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增在加紧准备。从统计管理范围看,统计部门将由原来的条条管理走向客观要求的区域化管理。但是,这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统计的要求还不仅仅在于实现区县在地统计。

刘星认为,今年出台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统计工作在诸多方面均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他说,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行,客观上促使区县政府关注的焦点发生了变化,他要关注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发展特点,在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时,其考虑的出发点是将财政指标所提供的结果作为决策的方向,即关注的是:哪些增长点是税收的增长点,哪些产业既有发展前途又能增加收入,既能提高居民收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等。因此,作为为区县政府服务的统计部门,应具备适应本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的统计核算制度,所提供的指标、核算口径要配套。这是一个联带的影响和要求。另外,还要求区县在统计核算上的规范、统一及横向可比。目前的缺陷是:18个区县所能提供的指标,在口径、范围上均不统一,不可比。过去,区县资料对财政的影响不大,现在则不同了,不但有联系而且与财政关系重大。比如,市财政核定的转移支付的数额多少,主要依据来自于统计数据。转移支付手段将是市财政用以调节区域间财力分配、保证区域基本需求的手段。转移支付数额的测算方法,主要是依据诸多的统计指标,运用因素法、回归方程得出分配数额的多少。因此,要求分区域数据必须是可以比较的,提供的数据必须是准确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财政分配结果的正确与否。从这个角度看,要求区县统计核算要规范化,避免随意性;同时要求市一级统计部门加强对区县统计数据的考核规范,保证向社会、综合部门提供的数据是可用的,而不仅仅要求只是有数。

站在这样一个层面看待这个问题,徐熙说得更直截了当。他说,将来财政再分钱,矛盾的焦点不在财政部门,而在于统计核算的数据质量,数字的准确与否决定着财政分配的合理程度。同时,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行业发展决策问题上,决策的依据仍然还是统计数据。

查看全文

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确保基层财政资金的作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应当立足实际,结合当前财政改革背景,不断在实践中探索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之路。本文将对当前基层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制度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加强改革创新,谈一下个人的观点和认识,仅供参考。

关键词:管理体制;基层财政改革;研究

一、基层财政制度问题

(一)当前的政府组织框架与财政体制之间的矛盾

在当前的政府组织级次下,无法构建完善、有效的分税财政管理体制。根据宪法规定,五级政府组织架构下的各级政府均有稳定的税收基础,建立分级分税的框架财力分配机制,显然非常的困难。从实践来看,政府级次过多会导致组织机构以及部门人力资源重复,浪费了公共产品以及服务资源。

(二)行政隶属关系与激励机制

查看全文

财政管理体制问题与改革

摘要: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县乡财政运行困难,不利于县乡经济的良好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有效策略,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本文浅析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探究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以期为我国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在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县乡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各项职能的有效发挥,且加剧了县乡财政的运行困难,对县乡经济的良好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有必要深入考察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运行困难。我国在以往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以及农村经济在较长时期内服务于城市工业生产发展以及城市经济。部分地级市在经济发展建设中,缺乏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带动,对下辖的县乡财政采用“市管县”的财政管理模式,实现对县乡财政收入的有效集中,以推动地级市的经济发展。这一县乡财政管理模式加剧了“三农问题”的严重性。受“市管县”财政管理模式的限制性影响,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呈现出显著的运行困难[1]。(二)缺乏有效的县乡财政管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通常缺乏有效的财政管理。各级政府财政缺乏对农村基层各项事务财政支出责任的明确认识。上级政府财政对县乡政府财政升级考核的达标标准相对较高,县乡财政理财自主能力相对较低。对县乡财政管理缺乏有效监督,难以实现对农村福利建设基本资金要求的良好满足。另外,乡镇财政管理缺乏强有力的预算约束,且缺乏对财政支出顺序的科学确定。县乡财政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框架,难以有效保障县乡财政管理的高效性[2]。(三)县乡财政债务化解困难。县乡财政债务化解困难。县乡财政通常难以有效遏制其债务惯性,且缺乏对县乡财政增量债务的有效控制。县乡财政存在高息借贷,缺乏对金融机构的借款限制,且缺乏科学的财政管理框架。县乡财政会对各类企业贷款充当担保。对于农户拖欠的税费,县乡财政通常会通过借贷代为偿还,且难以有效实现对农户欠款的有效追偿。(四)缺乏系统完善的县乡财政收入体系。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缺乏系统完善的县乡财政收入体系,各类地方税税种收入没有留给县乡财政,县乡财政呈现出的分享比例相对较低。县乡财政缺乏对相关税率进行科学调整的权力,难以实现对地方税源的有效挖掘。由于缺乏系统完善的县乡财政收入体系,导致县乡财政收入较低,难以避免对债务融资以及预算外资金的依赖。

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

查看全文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新年伊始,市政府下发文件,决定对本市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自2000年1月1日起,实行新的市及区县财政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上的重大变革,给全市统计部门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尤其是区县统计部门,感觉压力很大.那么,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统计部门有什么关系呢?

财政局预算处副处长徐熙和毕业于统计专业、从事财政管理工作多年、现在预算处工作的刘星,根据自己的体会做了如下介绍。

徐熙认为,此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财权事权下移,区县相应财权事权扩大;收入由原来的分级管理变成分税管理,彻底分税。以上两项工作与统计部门有直接的联系。他说,无论是财权事权下移还是实行彻底分税制,其实质就是要打破所属观念,强化区域整体发展。与此相适应,财政指标已经先行一步,税收统计上也做了相应调整,客观上要求统计部门的核算要配套,即推行区域统计。

推行区县在地统计,这项工作作为2000年全市统计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增在加紧准备。从统计管理范围看,统计部门将由原来的条条管理走向客观要求的区域化管理。但是,这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统计的要求还不仅仅在于实现区县在地统计。

刘星认为,今年出台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统计工作在诸多方面均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他说,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行,客观上促使区县政府关注的焦点发生了变化,他要关注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发展特点,在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时,其考虑的出发点是将财政指标所提供的结果作为决策的方向,即关注的是:哪些增长点是税收的增长点,哪些产业既有发展前途又能增加收入,既能提高居民收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等。因此,作为为区县政府服务的统计部门,应具备适应本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的统计核算制度,所提供的指标、核算口径要配套。这是一个联带的影响和要求。另外,还要求区县在统计核算上的规范、统一及横向可比。目前的缺陷是:18个区县所能提供的指标,在口径、范围上均不统一,不可比。过去,区县资料对财政的影响不大,现在则不同了,不但有联系而且与财政关系重大。比如,市财政核定的转移支付的数额多少,主要依据来自于统计数据。转移支付手段将是市财政用以调节区域间财力分配、保证区域基本需求的手段。转移支付数额的测算方法,主要是依据诸多的统计指标,运用因素法、回归方程得出分配数额的多少。因此,要求分区域数据必须是可以比较的,提供的数据必须是准确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财政分配结果的正确与否。从这个角度看,要求区县统计核算要规范化,避免随意性;同时要求市一级统计部门加强对区县统计数据的考核规范,保证向社会、综合部门提供的数据是可用的,而不仅仅要求只是有数。

站在这样一个层面看待这个问题,徐熙说得更直截了当。他说,将来财政再分钱,矛盾的焦点不在财政部门,而在于统计核算的数据质量,数字的准确与否决定着财政分配的合理程度。同时,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行业发展决策问题上,决策的依据仍然还是统计数据。

查看全文

财政管理体制演变综述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在我国的实践;完善分税制的对策建议;结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体制改革一直走在各项改革的前沿、第一阶段:1950~1978年、我国大体上实行过两种类型的财政体制、第二阶段:1978~1994年、财政包干增加了地方政府扩大收入的动力、第三阶段:1994年至今分税制模式、分税制主要内容、实行分税制取得的成效、我国实行分税制中出现的问题、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不清,这是分税制问题中最主要的、收入划分不规范、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税制,合理划分收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各地区协调发展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不仅关系经济正常运行,而且直接影响到政局是否稳定,因此,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界十分关注的课题。通过对建国后财政管理体制演变过程的综述。分析了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中央;地方;财政关系;集权;分权

一、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在我国的实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体制改革一直走在各项改革的前沿。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50~1978年

查看全文

财政管理体制方案

为了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强区镇财政管理,保障基层政权运转,根据省政府《关于开展“乡财乡用县监管”试点工作的意见》以及市政府《关于完善县区财政体制改革实行“乡财乡用县监管”的意见》精神,现就重新调整区镇财政管理体制,提出如下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按照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和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要求,结合省对市县财政体制的调整,推行“镇财镇用区监管”财政管理体制。坚持“统一政策、分级管理”、“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保持镇级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不变,保障农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二、区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具体内容

(一)基本内容

以各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实行“预算共编、帐户统设、资金统调、集中收付”的管理方式,由区级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并监督镇级财政收支。

查看全文

改进街道财政管理体制方案

为进一步调动各街道招商引资、发展区域经济、培植税源的积极性,促进全区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和全年财政任务完成,在原《市区人民政府关于改进街道财政管理体制的暂行办法》(政综()39号)的基础上,本着“放水养鱼、让利街镇”的原则,现作如下补充规定:

一、按照“保存量、分增量”的原则,将自然落户在各街道新增企业的税收区级留成部分,与各街道招商引资企业新增税收区级留成部分一样,划分30%作为街道财政收入。已外迁企业重又迁回我区的视同新增企业,其区级税收留成部分也划分30%作为街道财政收入。

年度原有街道辖区内企业的增量税收区级留成部分划分5%作为街道财政收入。

各街道跨地域招商、企业缴纳税收不在本街道的,区级留成部分的30%由招商街道和税收落户街道按5:5比例共享。

二、调整各街道财政收入基数:

将东、温泉街道原收入基数调增60万元,西、南街、华大街道原收入基数调增70万元,安泰、五凤、水部原收入基数调增80万元,东街街道原收入基数不变(详见附表)。但区财政定额缴补数仍按原核定数执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