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调研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0 13:31: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财政调研报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财政调研报告

财政改革调研报告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纪委工作报告精神,积极探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治理腐败的有效途径,推进财政制度改革沿着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运行,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我们从2002年12月份到今年元月份围绕深化财政制度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这一主题,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这次调研活动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召开座谈会,分别到20家单位与70多位机关工作人员举行了座谈;二是个别走访,主要是请财政、审计等综合部门介绍了有关情况;三是组织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有14道题目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调查问卷,发给了市直机关69家单位的330名干部,回收了309份问卷,其中,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填写的62份,占20.06%;科级干部填写的200份,占64.72%;其他干部填写的47份,占15.21%。这些问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干部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和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这次调研,我们以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为切入点,重点围绕市直机关有罚没收入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的单位落实“收支两条线”各项规定的情况和我市实行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的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从总体上看,市直机关大部分单位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实行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包括编制部门预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的情况是比较好的,对于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现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执行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和完善,以进一步通过深化财政制度改革,逐步加大治本力度,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一、市直机关推行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

按照中央关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要求,市直机关各单位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行政审批、财政管理和干部人事等三项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在财政管理制度方面,市财政局和市直有关单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预算外资金征管和公共财政支出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1、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全面落实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各项规定从党的十五大以来,尤其是1998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强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下发以来,我市有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贯彻落实中央的规定:一是对全市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全面清理和认真审核,颁布了《蚌埠市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标准目录》,使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据可查、有法可依,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取消、降低了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在2002年7月取消了90个收费项目,降低了63个项目的收费标准;三是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绝大多数部门已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清理和取消了一批银行帐户。在1999年和2001年分别出台了罚缴分离、收缴分离两个实施办法的市政府文件,使各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据财政部门统计,目前,收支两条线的落实比率、收支分离率均接近100%。

2、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查看全文

公共财政保障调研报告

公共财政,是指市场经济中,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公共财政的这一特性,决定了民生是公共财政投入的永恒主题。区人大常委会始终将关注民生作为依法履职的前提和关键,年7-9月,由吕玉龙副主任负责,财经工委会同人大研究室,并邀请市、区人大代表参与,组成课题组,对我区公共财政保障民生改善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期间,先后召开了财政、房地、劳动、民政、教育、卫生、综治、残联等相关职能部门,13个街道、镇以及市、区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走访、听取了6个街道计12位居委干部的意见建议。在广泛调研、了解社情民意的基础上,课题组形成调研报告提纲,于9月19日向人大主任会议作了专题汇报,区委书记、人大主任茅明贵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要求和修改意见。现将调研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区公共财政保障民生改善的基本情况

根据十七大“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任务,近年来,我区持续加大财政对民生经费的投入,积极推进政府实事项目、保障和改善民生项目的实施,努力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能级,在推进和谐城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两年民生经费投入的概况。

年我区直接投入民生资金13.32亿元,年经人代会审批通过的预算为21.07亿元,同比增加7.75亿元,增幅为58.18%。

1、区、街两级投入情况。年,区级层面投入10.31亿元,占77.40%,街道层面投入3.01亿元,占22.60%;年,区级层面投入14.22亿元,占67.49%,街道层面投入6.85亿元,占32.51%。随着政府管理重心的下移,街道层面的投入比重呈上升趋势。

查看全文

财政供养管理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坚持宣传、管理、协调和督查“四轮驱动,齐头并进”,切实加强了机构编制管理,用铁的手腕、铁的纪律确保了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工作取得实效,减轻了财政压力和人民群众负担,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截至2006年底,市级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共有财政供养人员5058名,其中:党政群机关人员2142名,事业单位人员2013名,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903名,市级党政群机关财政供养人员年增长幅度连续5年控制在2%以内。

一、抓宣传,重学习,统一思想认识

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完善国家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政府管理能力,保证国家机器的协调运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提升到执政为民的高度来审视,着眼于提升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来把握,摆放到党委政府工作的全局来定位,抓住三个重点进行宣传和学习。

(一)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充分利用各级中心组学习的机会,专题学习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管理的新政策、新制度及新措施,使各级领导干部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树立“编制就是法规”、“编制就是高压线”、“编制就是财政”的理念,增强做好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工作的自觉性、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提高政工人事干部的业务素质。定期举办人事机构编制业务培训班,对机关事业单位政工人事干部进行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管理政策培训,使之准确领会政策措施和操作规程,增强了做好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工作的能力和载体。

(三)营造社会舆论氛围。采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期刊等多种舆论宣传手段,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宣传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管理的各项政策规定和监督程序,提高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扩大社会的知情权和群众的监督权,构建良好的社会效应和舆论氛围。

查看全文

财政局调研报告

随着农村城市化步伐正在逐步加快,有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如何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有效保护,并使之不断增值保值。

一、加强农村集体资产保护的必要性、迫切性

农村集体资产是由乡镇、村、队集体经济组织所拥有的资产。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目前大多数地方的农村集体资产表现为下降趋势,农村集体经济不断萎缩,情况令人担忧。

沉淀着大量集体资产的镇、村、队集体企业,通过企业改制,大部分已改制为私营企业,一部分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改制前集体企业的集体资产,改制后大部分用来安置职工和偿还企业的债务,加上少部分资产的多渠道流失,许多地方已所剩无几。而农村集体资产中数额最大又最具价值的就是土地资产。但随着开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拥有的土地资产也越来越少。常言到:“近水楼台先得月”,但在相当多的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实行的却是“先外后内,排斥自己”。到上海郊区农村征地搞开发的单位,绝大部分是外资企业和外省市、外区县的内资企业,而本镇、本村的一些单位除公用设施和公益事业用地外,要安排建设用地十分困难,群众叫作“守着金饭碗没饭吃”。就这样农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永久性地丧失了。

在一些撤制村、队,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现有的集体资产,除上级政策规定不能分配而上缴以外,其余资产都一次性地全部分配到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个人,把数额巨大的集体资产分光,这些地方的农村集体经济也随之消亡。如果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在上海郊区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随之产生的几种变化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受影响,农村发展经济的支柱力量会削弱。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来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公有制经济来完成的。在公有制经济中有两大板块:一是国有经济,二是集体经济,而在集体经济中最主要的成份是农村集体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郊区各区县农村集体经济均占了全区县经济总量的70%左右。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基本方针,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还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如果在公有制中缺少了农村集体经济,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必定会有所降低,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的力量也必定有所削弱,而更为重要的是,历史已经证明,公有制经济是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它可以与各级政府、人民群众共患难,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经济力量。

查看全文

财政解困调研报告

县乡财政是国家财政的基础,其能否走出困境,关系到国家财政的振兴和国家政权的稳定,关系到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发展,关系到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实现。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县乡财政的困难问题,中央实行了“三奖一补”等政策,自治区也重新调整对下财政体制,重新调配全区财力,增加对县乡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县乡财政困难的局面得到改善,确保了干部职工的工资发放和各项事业的正常运转。但是,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依然严峻,平南县委县政府近年来也积极探索,不断改革,试图缓解县乡财政解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实际问题。

一、财政运行的现状分析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上级财政调整对下财政体制,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后,平南县财政运转情况得到改善,但运转仍然困难,主要表现在收入增长不快,收支矛盾突出,各项增支因素较多,财政管理有待加强等等。

(一)收入结构不合理,财政收入增长不快,质量不高。一是税源结构不合理,20**年以前,平南县糖厂、烟厂和桂花水暖等重点税源相继破产,县级财政收入只能靠零散税收,财政收入增长乏力;20**年,平南县税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1家(华润水泥);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2家,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12家;2007年,平南县税收1000万元以上企业有2家;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3家,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17家。这说明平南县这几年财源建设有一定发展,但支撑性的税源不多,导致财政收入过度依赖个别企业的问题。2007年上半年,由于梧洲长洲电站建设致使西江封航,华润水泥等货物无法外运,平南县财政短收4000多万元。二是财政收入增长不快,质量不高,20**年财政收入33531万元,比20**年增长18.68%,而税收收入增长只有9.08%,非税收入增长就高达53.07%,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28.13%,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过大,直接影响到县级财政的可用财力。

(二)财政支出刚性大,结构不合理,增长过快。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要求全面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这就要求财政支出水平大大提高,应付未付大量存在,导致县级财政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运行十分困难。

1、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基本上仍然属于“吃饭财政”。平南县2007年财政支出69428万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就需4亿多元,占财政支出的56.17%。而人员经费的安排与其他兄弟县市相比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住房补助、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失业保险等安排严重不足,据测算如果足额安排我县还需增加安排3639万元。

查看全文

财政局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政府机构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财政同企、事业单位之间业务往来日益频繁,近几年乡镇审计表明,有相当一部分镇级事业单位、镇财政收支业务中各项应收、应付、暂付、暂存款核算内容已失去了真实的意义,不仅存在大量的虚例往来款,而且远远超出了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范围,其跨越时间长,数额大,已严重影响了乡镇各事业单位及财政资金的正常收支业务,制约了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由此也引发出一些违纪违规问题。

1.预算内外互借,内部往来过多而频繁。

镇政府为确保所辖人员的工资发放、保障政府机关内外及各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在预算内外之间互借资金进行调剂,形成内部各项往来款,事后没及时清理以至逐年累积,形成呆帐、死帐。镇政府为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在私营企业、个体经营户资金发生困难,特别是在归还到期银行贷款时调头寸、临时拆借,到后来没有专人及时催讨,企业倒闭而形成坏帐。如干巷镇在企业转制中飞达羽绒服装厂现已改为外资企业,协议房屋等机器设备作为镇政府股份参股,投资收益由镇资产经营公司逐年收取,由此双方债权、债务长期挂帐不能冲回。

2.财务制度执行不严,管理不规范,私营企业、个人拖欠款居高不下。

3.乡镇企业、村级管理部门、镇直属事业单位拖欠款金额大、年份长、单位多、包袱沉重。

为支持乡镇私营企业及村级管理部门的发展,镇财政将财政资金借出,但有的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被迫停产、关闭或破产,致使乡镇财政资金无法收回,形成呆坏帐,从而长期挂在暂付款帐户中。如原干巷镇财政所20*年底预算外暂付款余额就高达1692.58万元,共涉及47个单位。属正常内部往来只有7个单位,其余均为借出的财政资金,其中:村级管理部门5家,借款金额123.50万元;镇直属事业单位及个体私营企业29家,借款金额838.70万元;其他单位3家,借款金额35万元。在这些借款中20*年以前有34个单位,有的时间跨度长达十年以上难以收回,如原飞达羽绒服装厂借款238.10万元,现这个企业早已转制外资企业,债务人已名存实亡。在将近二千万的暂付款中正常往来695.38万元,只占全部暂付款总额的43.45%,呆坏帐的比例高达56.55%,没及时进行清理形成长期挂帐。

查看全文

财政国库管理改革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地方财政国库管理改革,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确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财政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对我县国库管理改革进行了全面总结和调研,形成了如下专题调研报告。

一、改革实施情况

自2005年以来,县财政局以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为契机,以部门预算、指标管理、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征管、会计电算化、国有资产管理为核心,围绕互联互通、工作协同、信息共享的目标,积极推行县乡财政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基本实现了县乡财政一体化、业务流程一体化、财政服务一体化、资金控管一体化,财政管理步入规范化、科学化、效率化的轨道。改革经验在省、市交流。

(一)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全面推行。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需要,2009年全面推行了部门预算管理系统,细化了预算编制项目,规范了编制流程,全县97家单位预算编制全部实现了网上申报、网上审核,增强了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透明化,为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预算指标管理系统逐步完善。在省财政厅信息中心的大力推介和支持下,我县以用友财政管理系统为操作平台,县财政筹资100余万元,增置了主服务器等一批配置先进的网络设备,建立了以信息网络为支撑,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征管、会计电算化、国有资产管理软件为核心,连接财政、国库、银行、预算单位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设置了预算执行分析、综合账务查询、资金动态监控功能。将全县所有预算单位的预算指标全部纳入预算指标管理系统,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指标追加、追减及资金拨付实行动态管理,全面反映预算的执行进度和执行情况。

(三)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稳步推进。2008年,我县按照总体规划、稳步推进、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着力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试点。当年将县财政局、会计结算中心等8个单位正式纳入县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率先成为市启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试点县。目前,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已扩大到86个预算单位,恢复了县级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权和财务管理权,实现了县级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全覆盖,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平稳过渡。制定了《县县本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一般规范(试行)》等12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县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资料汇编》,达到资金支付制度健全、程序规范、业务流程统一。

查看全文

财政惠农政策调研报告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笔者结合××××自治州的实际情况,浅要地分析农民增收的途径及相关财政政策。

一、××××自治州农民增收情况分析

20*年,××××自治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38元,比上年增加了581元,增长了12.5%,增幅位居全疆第六。过去以种植业为主的增加方式受到冲击,来自特色农业、畜牧业、林果业及非农产业的收入,已经成为××××自治州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同时,我州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呈现多元化增长趋势。

二、××××自治州农民增收的途径

从××××自治州的实际情况看,农民增收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一)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近年来,中央、自治区、自治州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为了认真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确保农牧民增收。20*年共兑付粮食直补1150万元、农资综合直补981万元、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补助5838万元、良种补贴1274万元、能繁母猪补贴268万元、棉花良种补贴1274.8万元、特色农作物良种补贴120万元。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据实核定各项惠农补贴的发放项目和标准,并张榜公示,接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确保了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落在实处,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在全州范围内逐步建立农民种粮补贴及相关信息统计制度,积极推广“一卡通”,进一步规范对农民补贴管理。同时,为了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州实现了涉农收费和村委会财务公示制、农村报刊征订限额制、五保户、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等制度,使得涉农收费为得到了规范。

查看全文

财政国库改革调研报告

编者按:财政国库是负责办理国家财政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管理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财政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县财政国库改革试点的系统设置流程不难看出,推行国库集中收付的核心,就是要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预算单位全部取消原设的收支过渡账户,目的是让所有的财政性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所有的财政性支出均由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支付到商品或者是劳务提供者,资金实现:“收入直缴,支出直拨”。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凸现,改革现行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新形势下加强预算管理的需要,也是适应现代公共财政发展的大趋势。

提起财政国库,在人们的脑海中会很自然地将其与神密之类的词相联系,产生这一观念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封闭式财政国库管理方式缺乏透明度、与人们的经济活动不能直接面对面所形成的。随着现代公民意识的不断提高,随着政府依法行政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改革现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推行和完善以单一账户为基础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财政支出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去年,在全省财政四项制度改革大潮的推动下,我县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成功试行,已经为我们慢慢揭开了“财政国库”这个古老名词的神密面纱,它离国民生活越来越近,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将与公众直接接触。那么,财政国库是什么?财政国库为什么要改革?国库改革后对单位会带来一些什么变化?笔者就这些倍受人们关注的问题谈点浅见。

财政国库是负责办理国家财政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管理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财政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地说,就是运用国家的经济政策,具体组织财政预算收支执行,实现收支总量任务,在保证财政预算支出的前提下,通过对财政沉淀资金的资本运作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的执行机关。

从我县财政国库改革试点的系统设置流程不难看出,推行国库集中收付的核心,就是要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预算单位全部取消原设的收支过渡账户,目的是让所有的财政性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所有的财政性支出均由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支付到商品或者是劳务提供者,资金实现:“收入直缴,支出直拨”。改革的重点是账户体系,我们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原体制下账户的设置比较杂乱,一方面各征收机关及收费部门,都自行设立了为数众多的收入过渡户收缴收入;另一方面,支出单位也都在各商业银行设置帐户接受财政拨款,并从这些账户上进行开支活动。这种资金分散收付的局面,造成大量资金沉淀在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政府实际可操控的现金很少,直接削弱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是在收入收缴过程中,除了少数单位按规定将资金就地缴入国库外,绝大多数都通过收入过渡户收缴资金,还有的要按上下隶属关系层层汇缴后再由主管部门上缴国库,而主管部门通过收入过渡户截留收费资金的现象极其普遍,少则拖至一年半载,多则数年不缴,大量的预算外资金在各征收单位的账户上回旋。这种财政性资金长期脱离财政监督的模式,必然导致财政收支信息的严重失实,根本不能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政府宏观调控提供真实的数据,大量的预算外资金掌握在征收部门手中,也就直接控制着资金的支出权,这种资金如果不按公共财政原则支出,财政部门是很难发现的。

查看全文

县乡财政困难调研报告

“国家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稳稳当当,市级财政摇摇晃晃,县级财政哭爹叫娘,乡级财政精精光光。”这是在社会上流传甚广的一句话,它形象地描绘出了当前欠发达地区县乡财政的窘境。这几年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收入虽然逐年迅速增长,但基层财政仍然吃紧。尽管中央不断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但是基层财政依然困难重重,在西部地区尤其突出。县乡财政如何走出困境,做大财政“蛋糕”,本文以覃塘区为例,对当前我市县乡财政困难的缓解之策作一些探讨。

一、县乡财政困难状况

覃塘区成立于20**年,是一个县级行政区。全区共辖10个乡镇,总人口55万,其中农业人口52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20**年,全区财政收入11331万元,财政供养人数9200多人,属典型的“吃饭”财政。20**年农村税费改革后,覃塘区财政困难状况日渐加剧。突出表现在:

1、基层政权运转和工资发放困难,一些津贴、补贴无法发放。基层政府运转艰难主要体现在公用经费严重不足。由于财力所限,“吃饭”都成了问题,许多基层全额预算管理单位的办公经费在基层预算中被不断削减,办公经费标准不断降低;差额预算管理单位被逐步推向市场,只是保留了小部分财政拨款。20**年,覃塘区区直单位按平均每人每月200元,乡镇按平均每人每月150元的标准安排公用经费。在不允许拖欠工资的硬性规定下,干部职工工资基本上能够按时足额发放。但是一些津贴、补贴无法发放,涉及干部职工福利的一些政策无法实施。如作为职工住房基本保障的住房公积金制度,覃塘区因为财力困难,目前还无法实施。

2、基层财政赤字严重,财政资金周转困难。目前,我市相当县区、乡镇财政出现赤字,尤其是乡镇一级,整体账面上虽然表现为结余,但实际上却是赤字,主要是基于各方面的考虑,把一些实际已经发生的支出作挂帐处理,不列入当年支出,以求预算收支平衡。财政资金周转基本上依赖上级财政调度资金维持运转,同时欠拨专款较严重,有时依靠借款维持正常运转。

3、县乡政府负债问题严重,基层财政风险不断累积。由于历史原因,加上不能按期归还债务,财政负债沉重。20**年末,覃塘区各级政府债务余额将近2亿元,其中,解决地方金融风险专项借款4269万元,教育“两基”欠款2596万元,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负债2000多万元,这些沉重的债务,进一步加剧了财政收支矛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