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0 12:41: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财政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财政

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

为进一步深化财政支出改革,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省公共财政支出领导小组决定,明年要在市级全面推行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并明确了改革重点。财政监督作为公共财政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已被提到议事日程。那么,在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过程中及财政模式转化后,财政监督如何定位,怎样才能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能、切实服务于公共财政管理和财政性资金运作,已经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的关系

财政监督新机制的建立,应当体现财政管理的特色。在当前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中,财政监督要紧贴财政中心工作,围绕财政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和影响财政收支变动的重要因素,不断调整监督的方式方法,理清思路,提高认识,正确处理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的关系,实施有效监督。

1、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密切联系,相互促进

财政监督是财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财政管理的活动是财政监督的内容和依据。从一定意义上讲,财政监督本身就是一种财政管理行为,是保证财政分配、调节职能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无论从管理学理论上分析,还是从财政实践的角度来讲,监督都是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同时,财政监督的范围涵盖了财政管理的范围,只要存在财政管理,就必须要有财政监督。而且是从事前预警、事中监控到事后检查的全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管理中开展监督,在监督中加强管理。

2、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职责不同,互有区别

查看全文

财政监督与财政制度变迁

[摘要]财政制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财政制度是指财政分配关系、财政分配原则及财政管理程序的总合,而狭义的财政制度是指财政预算制度和财政管理制度的各项规则。分析财政监督在财政制度运行时所运用的是狭义的财政制度概念。财政制度由统收统支制到分税制的转变,由完全的预算管理,到预算内与预算外制度并列,再到建立综合财政管理制度,都是财政制度发生阶段性转变,即财政制度变迁的具体表现形式。财政监督的直接效用之一,就是通过规范财政程序,约束财政人员行为及分析财政资金效益,降低财政制度的成本,使其净收益最大化。我们说财政监督具有发现新制度的功能,是指一旦财政监督的边际成本过高,长时间超过了财政制度的边际成本,就说明财政制度存在严重缺陷,需要向更加合理的制度变迁,比如几年前当预算外行为冲击预算内时,以“三查”为主要措施的财政监督其成本也是巨大的,甚至难以为继。

一、引论

财政监督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般是从财政监督的对象考察的。即财政监督首先约束政府人员主要是财政人员的行为,要求其严格按程序和规章制度办事。其次是监督财政资金的支出。使用及其效益。这主要是从财政监督的外在作用方面说明它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在实际中财政资金的效益往往是很难估量的,财政人员只能按程序或按规定用途分配资金,财政监督依然存在而且日益增强。如果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行为非常规范,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是很容易测量的,财政监督依然会存在,这是因为财政监督存在的根本原因不在别的,而是因为它作为财政制度的内在机制,影响着财政制度运行和变迁效应。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经济结构和水平也有显著提高。在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环境中,财政制度也在演进,即从计划经济的建设财政向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变迁。一方面是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财政制度和制度环境之间取得这样长期均衡的内在因素之一,就是财政监督起到了无以替代的调整作用。

因而有必要从财政监督与财政制度关系的方面,去考察财政监督存在的内在原因及其作用方式的变化,这样有益于看清财政监督机制对财政制度运行的保障机制,并进而发挥财政监督对财政制度变迁的客观作用,及时促进公共财政制度的建成。

二、财政监督方式变化与财政制度变迁

查看全文

财政局财政监督检查计划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财政监督工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和局党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在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市场秩序的职能作用,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强化财税监督,深化会计监督,实化内部控制,认真履职尽责,推进财政监督工作迈上新台阶。2021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开展违规发放津补贴专项治理和内部巡察工作

(一)开展违规发放津补贴专项治理工作。根据县政府统一安排,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违规发放津补贴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治理监察部、人社部、财政部、审计署《违规发放津补贴行为处分规定》(第31号令)明确禁止行为,规范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秩序,确保中央和省、市、县关于津补贴政策的有效落实。

(二)持续推进财政内部巡察工作。按照《省财政部门监督检查实施办法》和《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建设的意见》要求,对庐城、冶父山、郭河、龙桥、矾山、罗河和泥河等7个镇财政所进行内部巡察,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检查镇财政所党建和财政财务工作情况,查找制度缺陷、管理短板、服务弱项,督促问题整改落实,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提高财政工作水平。

二、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和内部控制检查

(一)进一步强化内控意识。将内控工作列入全县财政工作要点、作为防范化解财政风险的重要举措,引导全县财政干部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深化财政内控工作的重要意义。将内控工作纳入机关效能考核重要内容。

查看全文

财政局财政预算草案报告

一、2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赢得20*年奥运会举办权、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的领导下,全市人民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全会精神,抓住机遇,奋发进取,乘势而上,认真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各项决议,努力发展首都经济,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一)20*年财政收支情况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454.2亿元,为预算的120.6%,比上年增长31.6%。其中:市级财政收入244.8亿元,为预算的126.6%,比上年增长37.3%;区县级财政收入209.4亿元,为预算的114.2%,比上年增长25.6%。全市地方财政支出504.7亿元,为预算的114.7%,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市级财政支出269.6亿元,为预算的119.3%,比上年增长26.8%;区县级财政支出235.1亿元,为预算的109.8%,比上年增长19.9%。

现根据《预算法》的规定,重点报告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市级财政收入244.8亿元,加上中央税收返还及补助、中央追加、区县上解、专项政策性结转和上年结余211.8亿元,收入总计456.6亿元。市级财政支出269.6亿元,加上上解中央支出、区县税收返还、转移支付和结转下年使用等186.7亿元,支出总计456.3亿元。收支相抵,市级财政结余0.3亿元。

查看全文

议财政改革之构建公共财政规章

怎样聚财,一直是财政部门的头等大事。那么,财政收入的“蛋糕”怎样才能做大?

1994年以来,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在财政收入管理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有四项:财税体制改革;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税费改革;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

这四项改革进一步规范了分配关系,也做大了财政收入这块“蛋糕”。2001年财政总收入已达16386亿元,比上年增收了近3000亿元,光是增收部分已经相当于10多年前全国一年的财政收入。

财税体制改革———带来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财税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是把地方财政包干制改为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的分税制;其次是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和合理分权的原则,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

为了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一揽子推出了财税、金融、投资、计划、外贸五大改革。在这五大改革中,财税体制改革是中心环节,是整个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

查看全文

论中国乡级财政

一、乡级财政体制的形成与演变

(一)乡级财政的历史沿革

我国乡政权的萌生大约要追溯到西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有了乡政权的雏形。据《周礼》记载,当时国家基层建制为“五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财政的萌生约在秦汉时期。宋代《文献通考》“职役”篇称,秦、汉县以下设乡,乡设有秩、啬夫、游徼三个乡宦(史称“三老”),其中“啬夫职听讼,收赋税”。可见,乡宦设有专门收税的人员,这是古代乡财政的萌芽。此后,直到清朝末年的,提出:乡镇自治,本乡镇公产、公款充作自治经费的构想,但未能实现。在民国期间,也曾颁布过乡镇自治施行法,规定了乡镇收入的范围,但并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乡财政。

概括说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尽管有乡政权和乡财政的萌芽或雏形,但“皇权止于县政”,乡政权始终未能成为一级政府,这与历代统治者减少政府运行成本和减轻农民负担的考虑有很大的关系,由此,乡财政也不是完备的一级财政。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农村基层组织经历了乡政府————乡政府的演变过程,相应的农村基层财政也经历了一个由乡财政——公社财政——乡财政的发展过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地试点筹建了乡财政,给乡划分了一定的收支范围,相应地给予一定的财政管理权限。但是,县对乡实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收支两条线,乡本身几乎没有什么机动财力。当时,乡政府只设一名财粮助理员,负责农业税征收和乡镇行政事业经费开支等管理工作。可见,我国在建国初期创设的乡级财政并不是一级完备的财政,当时的乡政府不过是由上级政府派驻并支付开支的乡(区)“公所”。

查看全文

论中国乡级财政

一、乡级财政体制的形成与演变

(一)乡级财政的历史沿革

我国乡政权的萌生大约要追溯到西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有了乡政权的雏形。据《周礼》记载,当时国家基层建制为“五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财政的萌生约在秦汉时期。宋代《文献通考》“职役”篇称,秦、汉县以下设乡,乡设有秩、啬夫、游徼三个乡宦(史称“三老”),其中“啬夫职听讼,收赋税”。可见,乡宦设有专门收税的人员,这是古代乡财政的萌芽。此后,直到清朝末年的,提出:乡镇自治,本乡镇公产、公款充作自治经费的构想,但未能实现。在民国期间,也曾颁布过乡镇自治施行法,规定了乡镇收入的范围,但并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乡财政。

概括说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尽管有乡政权和乡财政的萌芽或雏形,但“皇权止于县政”,乡政权始终未能成为一级政府,这与历代统治者减少政府运行成本和减轻农民负担的考虑有很大的关系,由此,乡财政也不是完备的一级财政。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农村基层组织经历了乡政府————乡政府的演变过程,相应的农村基层财政也经历了一个由乡财政——公社财政——乡财政的发展过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地试点筹建了乡财政,给乡划分了一定的收支范围,相应地给予一定的财政管理权限。但是,县对乡实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收支两条线,乡本身几乎没有什么机动财力。当时,乡政府只设一名财粮助理员,负责农业税征收和乡镇行政事业经费开支等管理工作。可见,我国在建国初期创设的乡级财政并不是一级完备的财政,当时的乡政府不过是由上级政府派驻并支付开支的乡(区)“公所”。

查看全文

财政国库管制改革

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近两年多来,统一规范的财政资金收付管理制度、健全的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制度、相应的国库收付执行机构已基本形成。政府财务行政作为政府行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改革的目标必定要有利于实现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即有利于在我国尽快形成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当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整体协调推进的新时期,各方面的改革都需要相互配套,进而整合地发挥作用,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为政府行政提供资金的一项制度保证,其本身就是政府的一项财务行政活动。因此,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必将对政府行政改革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规范政府财务行为

(一)我国现阶段政府财务行为仍不规范

1.政府的“经济人”特性导致了政府财务行为的不规范。按照一般的经济理论,作为财政资金支配者和使用者的各级政府部门,同时也应视为理性的“经济人”。“经济人”的行为特性,使得各级政府部门总有谋求局部或集团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从而导致一些不规范的政府行为的出现。一方面,在组织收入时,一些政府部门热衷于搞不规范的创收来提高小集团的利益,他们利用手中的收费权,以政府名义或政府批准名义,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来谋取本集团和个人利益。另一方面,安排支出时,一些部门、单位为争取更多的财政预算,任意截留、挤占、挪用、甚至侵吞财政资金,特别是一些部门、单位挪用经常性资金、各种专项资金去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最后以经常性资金、专项资金不足为由要求增加财政预算,以预算套预算来满足本集团利益。

2.不健全的财政资金收付管理制度助长了政府财务行为的不规范。在收入方面,由于这部分创收所得没有及时足额上缴同级财政专户而是进入单位私设的“小金库”,被看成部门、单位的自有资金,从而助长了他们违规的创收活动。在支出方面,由于原来重复、分散设置账户,资金的拨付环节多,且只要财政资金拨付到预算单位的账户上后,其具体使用便是预算单位自己掌握,至于经常性资金是否用于保证机构正常运转,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在支出过程中已基本失去监管,从而为不规范的政府财务行为大开方便之门。

(二)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规范政府财务行为

查看全文

浅析财政危害控制

(-)

许多难以举行有用控制的滋扰因素都市导致当局收入淘汰,付出增长,用度或丧失上升,这使当局(或布局)面临财政危害。全部确当局或机构都在差异水温和范畴上从事一些与危害干系的运动和交易,因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财政危害。许多转轨国家和生长中国家,经济。金融和社会政治范畴中的危害都有终极会集导向当局的趋向。由此削弱了财政的可一连性、当局的施政本事和可信性。在我国有种种迹象表明,90年月中期以来,中心和多数地方当局都面临着日趋加剧的财政危害。迩来几年许多乡镇财政因负债累累、困难重重而名存实亡并向上级财政伸张,便是范例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办理财政危害已成为改造和强化财政办理的一项要害性课题。

当当局面临紧张的财政危害时,唯一有用的步伐便是对财政危害举行实时而全面的辨别和控制。没有这种辨别和控制,要想全面评估当局的财政状态,实现长期的政策目的,制止随时都大概到临的财政不稳固性(以致财政瓦解),现实上是不行能的。

与发达国家相比,生长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确当局(包罗中心和地方各级当局)通常更容易遭遇财政危害,而且它们遭受财政危害打击的本事也更为脆弱。在这些国家中,最大的标题是财政危害不克不及得到实时辨别和控制。由于缺乏预先的辨别和控制机制,当决策者或办理者发明并试图控制已经到临的危害时,统统都为时已晚,而在此之前,当局敷衍本身遭受的财政危害及其变革情况,一样平常讲是不相识的,只管这些危害意味着当局随时都大概遭受巨大丧失。字串5

之所以云云,部门缘故原由在于传统确当局管帐、预算和陈诉均采用现金制底子。现金制虽然在有些方面有其上风,但却无法在财政危害孕育产生的时间就确认和计量危害,而此时正是控制财政危害的最佳机遇。错失这一机遇后,一旦潜伏的财政危害转化为现实的丧失即当局收人的淘汰部(或)付出的增长,当局就无法控制了。

与现金制相比,权责制底子在适时地确认、计量、陈诉和控制财政危害方面要好得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转向权责制,财政危害才气得到得当的辨别和控制。现实上,在现金制下,实时辨别和控制财政危害仍然是大概的。现在OECD国家中已有高出一半的成员已差异水温和范畴地转向了权责孕育产生制,而且追随的国家将越来越多,但从中国的情况看,转向权责孕育产生制的条件远未成熟。因此,当前我们面临的标题是:在不变化传统的现金制底子的条件下,辨别和控制财政危害。

查看全文

论转型中国财政

中国财政模式正在履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即从传统的生产性财政模式转向与市场经济模式相顺应的大众财政模式。所谓大众财政,指的是国家或当局为时常提供大众服务的分配运动,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顺应的一种财政范例和模式。

大众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行缺少的补充。市场的失灵,重要有以下两大类:一类是市场机制险些完全难以将资源和要素配置于其间的运动。它重要包罗以下内容:(1)创建国家防务等运动;(2)维持社会秩序等运动;(3)创建大众工程运动;(4)为市场竞争提供须要的端正;(5)再分配以改正社会木公程度;(6)稳固宏观经济。另一类是市场机制能够配置资源和要素于其间,但由于价钱信号的木准确而难以到达屈从的市场失效。这类失效重要有:(1)外溢性的影响;(2)自然使用的影响。但并非全部的市场失效都必须补充,只有当市场失效和危害到市场的正常运转时,市场才会对当局提出补充要求。

在充实敬重市场机制作用的条件下,仍然孕育产生了市场失效,这是市场机制本身的作用特点所决定的。这样,拜托市场机制所使用的要领和本事,是无法克服市场失效的。这就须要非市场的要领和本事。而当局及其大众财政恰恰因此非市场的要领,按非市场的步骤,在非市场的范畴,以非市场的目的来睁创措施的。这使得大众财政直接表现为是市场的一种对立物和异己气力,从而可夺目预干预干与、影响以致否认市场运动。正由于云云,当市场本身无能为力,而只能拜托非市场的要领才气克服市场失效之时,只有非市场的大众财政不光必须存在,而且还能发挥强有力的补充市场失效的积极作用。但是,大众财政的非市场性又具有对市场的直接危害本事,这又决定了大众财政只能运动于市场失效的范畴内。

字串1

责任规则是大众财政中最底子的资源使用原则。凭据这一原则,资源使用者必须对资源提供者认真。具体地说,有关资源使用的决策必须凭据提供者的意愿做出,并承袭提供者的监视和制约。

在社会分工的背景下,拥有资源的人通常并不是使用资源的人,两者之间的疏散孕育产生了范例的委托干系。委托人拥有并转让一部门资源给人,人技委托人的意志与要求做出有关资源使用的决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