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政策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0 04:25: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财税政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析绿色财税政策
一、我国现行财税政策在掩护生态情况方面的不够
(一)有关情况掩护的税收政策力度不够。
1.缺少以掩护情况为目的的专门税种。这样就限定了税收对情况污染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的用于情况掩护的税收收入源头,弱化了税收在情况掩护方面的作用。如:在企业所得税中仅有一条对企业使用“三废”(废气、废水、废渣)举行生产的税收优惠步骤。而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则险些没有有关情况掩护的条款。除了资源税外,专门针对情况标题的征税底子不存在。随着天下经济的一体化和我国即将到场WTO,外来的情况污染叠加在自制的情况污染上,会使我国企业在当本日下珍视情况掩护的经济圈中因绿色商业壁垒而失去竞争力。
2.现有税种中有关环保的划定不健全。如斲丧税虽然将鞭炮、焰火、汽油、摩托车、小汽车等污染情况的斲丧品纳入课税范畴,而且对小汽车按排宇量大小确定了差异税率,在肯定程度上发挥了控制污染的作用,但未对无铅汽油与含铅汽油市无部署尾气净扮装置加以区别,从而低沉了税收对污染应有的控制作用,对“白色污染”成品等有害斲丧品未纳入征管范畴。资源税仅对矿产物和盐类资源课税,征收范畴过窄,底子上只属于矿藏资源占用税,这与我国资源短缺、使用率低、浪费征象紧张的情况极不相称。对地盘课征的税种,如地盘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地盘增值税等,自成体系,相对独立,没有相互调和配合形成肯定体系,倒霉于地盘资源的公正配置,对地盘资源的掩护和公正开发作用也显得相当有限。字串7
3.思量情况掩护因素的税收优惠步骤单一,缺乏针对性、机动性,影响税收优惠政策实验效果。国际上通用的加快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要领均可应用于环保税收政策中以增长税收政策的机动性和有用性,而我国险些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二)收费政策方面存在标题。
促进企业创新财税政策思索
自主创新的重任需要靠国家通过政策体系、法规保障、激励机制、市场环境的协调作用来完成,而鼓励自主创新的财政与税收政策成为促进自主创新活动的主要推动力。建立完善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体系成为政府的重要任务。
一、企业自主创新的多种特性需要财税政策的支持
要想推动一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就需要从国家层面上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及推动技术创新的制度与政策法规;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在于制定政策法规以有效激励自主创新的完成并推动创新成果的传播和扩散,因此,应高度重视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支持与激励作用。
(一)技术创新活动的外部性,即技术创新具有非排他性特征。
技术创新一旦出现,其高度的外部性使得排他成本很高,创新所有者不可能或很难排除他人对创新的使用。对于大多数创新知识而言,创新者并不能完全控制创新知识的扩散。这意味着创新者获得的私人收益一般少于社会收益,而且,这种创新知识的外溢效应受地理限制很小,创新知识似乎是一种全球公共产品,世界上任何有能力吸收这些知识的国家都可以从知识创新中获益,这样使得创新机构或个体的创新积极性受到限制。
(二)自主创新活动都具有较高的风险性
分析生态补偿财税政策
生态补偿最早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后被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生态补偿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经济手段,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并逐步成为环境政策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核心内容是生态保护外部成本内部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改善、维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调整相关利益者因保护或破坏生态环境活动产生的环境利益及其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以内化相关活动产生的外部成本为原则的一种具有经济激励特征的制度。
财税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涵义更加广泛,其政策涵义是一种以保护生态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运用财政税收手段,调节生态保护者、受益者和破坏者经济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财税政策是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财税视角下考察生态补偿路径,有助于拓宽生态补偿的理论思路和操作渠道。
一、生态补偿与生态税收政策
生态补偿资金筹措渠道是多方面的,但生态税收收入是其中重要的来源。借鉴国外先进的生态税收建设经验,完善生态税收政策,建立与生态补偿机制相适应的生态税收体系,是税制改革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需要。
(一)完善资源税
1拓宽资源课税范围。(1)应扩大资源课税的课征范围,征税范围除包括自然资源中矿产资源(非金属矿原矿、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石油、天然气、煤炭)和盐之外,应开征水资源税,以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2)开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以避免和防止生态破坏行为。(3)将稀缺性的可再生资源纳入资源税征税范围。(4)扩大土地征税范围,将在农村占有土地用于非农业生产纳入土地使用税征税范围之中,对于农民居住用地给予税收优惠,平衡城乡之间土地使用税的税收负担。
财税政策优化及研究论文
一、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理论分析
(一)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
现代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带动结构优化,二者相互推动,共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前,传统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侧重于对生产要素及其组合的分析,侧重于对经济增长的研究,而关于经济结构及其变化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影响重视不够。20世纪60年代开始,罗斯托、钱纳里、库滋涅茨等经济学家在分析许多国家统计数字的基础上,深入地揭示了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指出,经济结构优化主要从三个方面促进经济增长:一是结构调整有利于解决需求结构性问题,淘汰无效需求的产品,从而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社会总需求的实现:二是结构调整可以通过改善供给结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三是结构转换产生新的主导产业,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驱动力。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但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和作用。尤其是在结构调整和转换的过程中,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更加重要。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市场无法确定其长远发展方向,加之不完全竞争市场、外部性、外溢性等因素的存在,结构调整过程就不能不考虑政府的参与。政府一般需要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对一些需要支持的重点产业和重点方向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包括政策支持和财力支持,以加速结构转换进程。实践经验表明,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是完全脱离政府而进行的。
发达国家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作用大致有两类。较早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现在都倾向于主要发挥市场机制本身的作用去解决产业结构演进中的各种矛盾,以市场调节和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形成经济结构、产业的自我调整机制。尽管如此,但政府依然重视运用产业政策及其财政政策手段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对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后发国家,为了尽快地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往往倾向于大力借助政府的力量,加快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政府有着明确的结构目标和组织目标,主要采取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相结合的手段,促使产业结构调整的实现。
服务业发展财税政策分析与建议
摘要:财税政策是一种政府对于市场调控的手段,服务业要想发展好,不仅要依靠市场的无形之手,更要利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所以财税政策在促进和发展服务业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制定、完善和实施。本文首先对财税政策的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有关财税政策能够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发展;财税政策
一、关于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分析
(一)关于服务发展的财政政策分析
财政补贴政策:财政补贴政策是一种发挥财政分配机制作用的强有力的作用,我国目前在服务业上制定出了一系列的财政补贴制度,不仅是中央在贯彻执行,而且地方也很重视对服务业的财政补贴,在一些行业中,我国推出了很多相关的财政补贴政策,我国制定了企业亏损补贴的制度,在服务业发展中,很多企业由于在这样强烈的竞争环境当中,无法获利,从而导致企业根本没有原动力,这时候就需要国家在财税上进行一定的补贴,使得有些企业能够正常的运行,甚至起死回生。国家还在很多服务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都建立了财政补贴的政策,比如在一些新兴的行业,由于发展的时间很短,例如专业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服务业等这些发展历程短,自身的能力比较弱,资金欠缺的行业都分别制定出了补贴的具体数目,从而推动了这些新兴行业的发展。财政奖励政策:财政奖励政策是一种有效地鼓励服务业中的各行业积极创新、积极发展的一种财政政策,通过奖励激励着服务业的发展。财政投资政策:我国财政投资政策主要是通过拨出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将财政资金投入到服务业中的各个行业,通过财政上将资金注入,促使我国服务业中的行业有一定量的资金能够使自己的企业或者各种项目能够运转,从而使其不断地拓宽自己的道路,加大投资财政投资对于服务业的发展来说非常的重要。
(二)关于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分析
振兴东北的地区财税政策择取
内容提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关键是重振重工业传统优势,同时培育接续产业。由于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及重工业投资需求规模巨大,因而需要国家提供相应的财税政策支持。本文认为,我国应实行宏观与区域有别的财税政策,即总体上实施稳健的财税政策,而区域上选择性地实施积极的财税政策。
关键词:振兴东北区域性积极财税政策
一、实施振兴东北的区域性积极财税政策的可行性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无法保持同步,所以在经济政策的战略选择上,应采取整体与区域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又讲求实效、彼此有别的政策取向。
(一)区域性积极财税政策与宏观的积极财税政策比较
1.实施范围不同。区域性积极财税政策仅实施于需要拉动经济增长的特别区域,如东北老工业基地。而我国以往的积极财税政策则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虽然也有优先发展某一区域的特点,但更加注重的是优先发展某一行业领域,如基本建设领域。
研究支持农村金融的财税政策
一、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存在问题
1.农村金融供给滞后于金融需求。对小额信贷公司资本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门槛”过高及其经营业务上“只贷不存”的规定等政策限制不利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政府对不同农村金融机构在税收政策等方面仍存在不公平现象。
2.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在农民抵押物普遍不足的现实情况下,金融机构希望政府能够建立对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性担保公司,建立金融机构风险补偿以及贷款激励机制,但黑龙江省缺乏财政性担保公司、金融机构风险补偿以及贷款激励机制。
3.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国有商业银行和一些全国性的较大型的商业银行,它们在各县都有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往往只存不贷,大量资金从农村流入到了非农产业。
4.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类型少,多元化不足。农业银行在农村的机构撤并以后,难以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目前农户借入资金中有70%来自民间借贷,正规金融部门只提供了农户借入资金的30%左右。
5.农业保险不完善。农业保险险种较少,而且保障水平很低。缺乏多样化的商业保险和互助保险。
农业经营主体财税政策支持研究
摘要: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新时代国家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国家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财税支持政策持续加码,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情况错综复杂。缺乏系统性综合性、供需结构性矛盾、亟须加强执行刚性与制度刚性等问题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际贯彻落实财税政策中的具体症结。政府部门须持续健全财税政策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机制体制,通过制度性优化设计化解结构性供需矛盾,强化财税支持政策的执行刚性与制度刚性,持续健全完善财税支持政策,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政府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财税政策支持
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明确指出,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培育参与农业服务与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三农领域特别是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财税支持政策持续加码。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地方密集出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财税支持政策制度,助力种养大户、农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及其联合社等参与农业服务与生产,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产业价值。
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持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存在形式
《意见》指出,要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上多元融合发展的道路,如支持发展适度规定的种养大户与农户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如农民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社会化服务与农产品流通加工,带动广大农户实现规模化经营。应该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建立信用评价、农技指导、产品营销、保险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公益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积极促进统防统治、农机作业、加工储存、集中育秧等生产性服务组织。发挥农垦、供销等系统的诸多优势,强化服务农民、帮助农民、富裕农民的能力。促进这些经营主体之间的融合发展,发展与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构建产业联盟与产业协会。以农民合作社为例,截至2019年10月底国内有220.3万家农民合作社完成了依法登记工作,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数目超过一万家,辐射带动国内近半数农户,普通农户达到成员总数量的80.7%,显著提升农户带动能力。它们得到国家财税支农政策体系的大力支持,逐步拓展业务类型,从生产粮棉油、果蔬茶、肉蛋奶的农产品到从事农村电商、民间工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开展新业态新产业的服务业合作社显著增加。从事农村电商的农民合作社超过2万家,进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超过7300家。服务功能持续增加,它们积极开展物流、加工、仓储等增值服务,提供一体化产加销服务,创办加工企业,注册商标,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政策指引下顺应时代潮流,实现了快速发展。
小议财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的联系
一、财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很多经济危机和金融风险事件的出现,暴露了财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也暴露了财税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还存在很多问题,我国的财税政策的制定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我国现行财税政策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很多的不足,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有关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力度不够。也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这样就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的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因此导致了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财税政策与经济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1、合理的财税政策可以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合理的财税政策,可以有效的增加经济系统的运行速度和效率,可以有效的增强经济工作人员的信心,以及经济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我国的经济环境变化很大且日益复杂。财税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财税政策的科学合理与否,能够促进或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不断发展又需要财税政策进行合理调整。财税政策是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一种最为有效的经济杠杆。一般说来,在任何经济体制中,只要存在价格机制,其核算、刺激、分配和调节等职能便要同时执行。财税政策能够调节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之间的配置比例,从而促进或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财税政策能够通过它的调控政策,调节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由于财税政策能够通过自身的变动,制约或刺激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引起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动等,进而会促使某一个行业的发展和衰退,因此财税政策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种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竞争激烈,破产、兼并、重组的现象时有出现,这更需要科学合理的财税政策的跟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合理的财税政策使得经济保持正确轨道发展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进而加快经济系统的运行速度,使得整个社会得以有序的运行。
2、合理的财税政策可以保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如果一个国家有合理的财税政策,那么会减少政府部门的营私舞弊以及贪污现象的发生,可以保证和保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通过财税政策可以加强整个社会系统其它方面的合理运转,从而施加正向的影响。从财税政策的价格机制来说,一方面财税政策可以通过价格波动来调节供求态势;另一方面财税政策所采取合理的价格又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杠杆。同时,财税政策联系着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财税政策导致某一经济因素的调整都会引起不同部门、地区单位、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另外,财税政策联系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是重要经济信息的传递者。在生产领域,财税政策变化提供了生产成本、盈利、劳动耗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情况变化的信息。财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中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就是: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关系,由于财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很多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也是受影响对象,所以合理的财税政策,可以有效的增加整个社会群体的向心力。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制定合理的财税政策以保障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
1、完善财税政策的相关管理机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保证。良好的财税政策管理机制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有序运营的根本保证。不仅对于经济系统如此,对于任何社会系统的有序运行也是如此。如果财税政策有健全的管理机制,那么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稳定发展,也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财税政策管理机制包括两个方面:“软”因素和“硬”因素。软的方面强调财税政策的制定必须以本国的国情和发展状况为中心,在财税政策的管理机制形成的过程中,必须切实考虑到社会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硬的方面要求财税政策的制定过程必须有严明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制定不能单单的表现在纸面上或者口头上,必须将这些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无论是制定人员还是财税政策的实施人员违反了规章制度,都要受到相应处罚,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财税政策才能更大程度的提高经济发展的绩效。
深究通胀压力下财税政策抉择
在全球经济失衡的环境下,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层矛盾开始显现出来,由于收入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通货膨胀压力给公众带来的“痛苦感”也明显上升。当前物价上涨是由经济运行中的复杂因素所造成的,它不仅是一种货币现象。从紧货币政策是必需的,但仅依靠货币政策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通胀压力的积累,也难以缓解通胀带给公众的痛苦感。在控制通胀压力的过程中,需要有以财税政策为核心的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相配合,以使经济发展“又好又快”与改善民生有效结合起来。
一、当前我国通胀压力的根源与财税政策介入的必要性
进入2007年,我国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全年CPI上涨4.8%,经济呈现高位运行的特征。在此背景下,2007年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年以来首次提出2008年要执行“从紧”货币政策,并把防止物价上涨与防止经济过热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于当前物价的全面上涨,从根本上可以归结为成本推动、需求拉动和通货膨胀预期因素的影响。
其一,从成本因素来看,2006年之前,由于资源价格、劳动力价格保持较低水平,土地价格尚未迅猛上涨,我国经济中存在的通胀压力是隐性的。进入2007年,这些隐性的通胀压力都得以显性化。首先,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开始加快,油价上调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公用事业改革也不断加速,这些都使得成本向最终产品价格传递,构成现实的物价上涨压力。其次,随着劳动者保护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收入分配改革的展开,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据统计,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均工资的同比涨幅达18.8%,超过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长率18.5%。第三,再者,由于土地供应量减少等政策、市场结构原因,近几年土地价格出现爆发式上涨,加剧了成本压力。据统计,2007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土地交易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前三季度土地交易价格涨幅分别为9.8%、13.5%、1.5%,达到了2000年以来的最高涨幅。
其二,从需求因素来看,本轮物价上涨的特点之一,是以主副食品价格上涨作为导火索。近几年,政府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收入分配政策向低收入者倾斜,这最终会扩大食品消费需求,引发价格上涨。此外,投资和出口增长持续旺盛,也产生了较大的需求拉动作用。例如,2007的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增速强劲,房地产开发投资明显加快。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加快0.9个百分点。同时,虽然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出口结构的措施,但出口需求增长仍保持了强大动力。2007年的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的历史高位,较2006年的1774.7亿美元增长了47.7%,位居世界第一。另外,从2004年下半年至2007年底,M1、M2和信贷增长都呈现趋势性上升。可以说,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样是促成总需求旺盛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当前货币政策需要从紧的原因。
其三,通胀预期也是加剧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目前影响通胀预期的根本要素有两个:资源价格改革和政府的政策姿态。一方面,未来中国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已是必改不可,加上与国际价格的接轨趋势,源于资源价格的通胀预期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在2007年CPI逐渐走高的过程中,政府对于通胀问题传递的政策信号不够清晰,客观上降低了公众对未来政府政策抑制通胀压力的信心,造成通胀预期的上升。